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25 09:31:12

導語: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摘要:民俗體育文化是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湘西地區積極發展龍舟文化產業,為民眾提供展示多樣化民族風情的文化資源。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以及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討湘西地區龍舟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現狀以及路徑選擇。研究表明:創意人才資源匱乏和發展方式和理念滯后等因素制約了湘西地區龍舟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鑒于此,提出龍舟文化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教育發展的路徑,為民俗體育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湘西地域;龍舟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旅游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用逐漸突顯,受到廣泛關注。“互聯網+體育”的技術發展提高了湘西地區的龍舟賽事知名度,帶動了龍舟產業的發展。湘西龍舟產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帶動經濟消費的手段,其傳統功能正在不斷減弱,如龍舟文化解讀和內涵挖掘不夠、創新方式落后等問題。2015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的開發利用,推進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1]。鄉村地區的民俗體育企業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教育發展,實現了從“文化信息資源”向“文化知識資本”的轉變。而龍舟文化建設作為研究一種比較復雜的文化事象,還沒有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影響其文化企業價值的傳播。因此,湘西龍舟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龍舟文化發揮其作用。

1湘西地區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內在機理

1.1市場競爭和游客差異化需求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

賽龍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端午節日為載體。湘西地區的文化習俗、地理環境、農耕文化等因素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龍舟習俗。湘西地區的鳳凰、邊城以及浦市古鎮的龍舟習俗都有著各自的特色。與龍舟競渡有關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宗族文化等。創意的原始動力來源于特有的原始形態,依靠創意人才,這些都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與龍舟產業結合的切入點,通過產業的創新發展進行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并增強市場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游客的消費觀念和價值需求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文化創意產品越來越受到游客的追捧,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如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技術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文創產品,吸引了游客對于博物館的喜愛;現代影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美國的《功夫熊貓2》在中國創下6億美元的票房,還能開發與之相關的文創系列產品,而中國有功夫,有熊貓,就是沒有《功夫熊貓》。游客對于傳統文化的差異化需求,龍舟產業在創意開發的過程中,需要融合創意產業,將優勢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1.2文化創意產業是提升民俗文化價值,增強文化社會認同感的重要因素

龍舟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在旅游業的推動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當前,消費主體和多元化消費需求需要改變以民俗文化為核心的旅游產品,而文化創意企業不斷推出融合了民俗文化的創意產品具有個性、新穎、體驗性強的特點,有助于提高政府對于企業改善旅游服務產品的功能及提升旅游電子產品的體驗。龍舟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龍舟文化的創新可以讓人們在消費和欣賞龍舟文化的過程中,與龍舟典章、文化故事產生共鳴,有更多的精神碰撞和情感升華。創意產業可以整合有形和無形的傳統文化旅游資源、設計、文化包裝和內容創新,滿足游客對本土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產生共鳴,為市場創造價值。[2]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龍舟文化發展更加需要我們加入新的創意,產生新的文化旅游產品,使產品擁有深刻的文化意蘊,消費者能通過企業產品設計享受教育和娛樂的喜悅。以苗族刺繡為例,服飾不再是刺繡的唯一載體。將龍舟競渡、龍圖騰和龍舟圖案運用到苗族刺繡中,不僅可以展示刺繡的藝術價值和精湛工藝,還可以讓全國各地的游客了解湘西的刺繡文化和龍舟文化。

1.3龍舟產業為創意產業提供了創意的源泉和素材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精神靈魂,承載了本地民眾的精神信仰和心靈情感。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美麗的傳說故事為創意產業帶來了無限的創作元素。湘西地區的龍舟產業是龍舟文化的集中表現和文化載體,產生了其特有的故事起源、祭祀舞蹈、龍船形態、競渡方式以及龍船宴等文化樣式,包含了文字、符號、色彩以及中國精神四個部分,因此,龍舟文化呈現出結構豐富、內容豐富的特點。正是由于我國龍舟文化的多樣性,為文化創意產業強大的資源支持與保障,是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本與源。創意產業以龍舟文化為基礎,依靠創意人才的思維、靈感,借助現代元素和現代技術重新對傳統龍舟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通過再創造,以文化創意產業豐富的業態形式為載體將龍舟文化故事進行融合、再生、落地,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能夠更好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創意的源泉和素材。從而可以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為本地區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增長點,從而形成化創意產業的歷史底蘊。

2湘西地區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現狀

2.1湘西地區龍舟文化的多樣性

湘西地區水流資源豐富,河流密布,遠古先民逐水而局,木筏制作的小舟成為主要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遠古人們對于超自然現象的畏懼和敬畏,該地區盛行儺戲文化。隨著農耕文化的萌芽,以及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拜,龍舟競渡發展成為具有儀式性的招魂祭祀的手段。如今,人們對傳統的龍舟文化進行傳承的同時也進行了創新。湘西地區既有傳統龍舟競渡也有現代龍舟競渡的文化形態,鳳凰、邊城的龍舟競渡是政府主辦,民間龍舟協會承辦。在龍舟賽事期間,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儺戲祭祀舞蹈祭祀儀式等,還加入了經貿活動、民俗欣賞以及文藝演出等現代元素,賦予了龍舟活動活躍文化生活、強身健體的新時代文化內涵;浦市古鎮的龍舟競渡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龍舟民俗,不僅保留了完整的請龍、接龍、上紅、敬神等民俗儀式,又保留了以血緣關系和地理位置為基礎的村莊、民族、姓氏之間的競賽模式,充分體現了農業社會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3]由于交通的不便,湘西各個地區的龍舟競渡文化建設受到當地地理教學環境、生活學習方式、龍舟文化進行生態經濟環境的影響,促使地方社會民眾對龍舟文化方面進行系統多樣性的文化解讀,呈現為有的重娛樂、有的重交流、有的重傳統禮節,導致湘西民族地區的龍舟競渡文化的多樣性,再借助翠翠島景區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大量研究國內外游客,為龍舟文化的整體企業發展不斷拓展了空間設計以及創新活力。

2.2湘西地區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發展實踐

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推動民俗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既是龍舟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龍舟文化傳統文化存續的客觀需要。為此,浦市古鎮創新了浦市龍船宴,在龍舟文化節期間,在吉氏宗祠廣場舉辦長龍宴,借助長龍宴,將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結合起來,以市場運作的方式將豐富的民俗文化呈現在大眾面前,這種民俗文化與飲食文化結合的表演形式,正好滿足游客對于當地美食和傳統民俗文化的好奇心,豐富游客體驗感和參與感。2019年,龍船宴為當地增收十萬余元。鳳凰古城以古城文化為核心,以龍舟文化為特色,以龍舟傳說為主題,利用《邊城》故事,首次運用舞蹈、音樂、特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現代技術等特效,充分融入湘西的民樂、民情等,實現了傳統龍舟的實景演出,重現了湘西的古老的龍舟活動民俗,用藝術的形式再現龍舟的文化傳統。同時,古城利用自身的旅游優勢,商家、店鋪開始售賣以龍舟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主要以龍舟故事的主題讀物、明信片為主。湘西地區雖然開發了部分與龍舟競渡文化有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實現了產品的增值,但是開發的創意產品數量和質量還有待增加。

3湘西地區龍舟產業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困境

3.1人力資源匱乏

人力資源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湘西地區地處偏僻,經濟基礎發展落后,交通網絡不完善,文化創意產業人力資源極為匱乏,人才的匱乏主要表現在教育和政府對人才的引進。一是在引進文化產業人才上面臨很大的困難,當地政府部門這幾年的人才引進中,主要以農業、工業為主。“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文化創意人才更愿意扎根于大城市,那里有更好的環境、待遇和發展機會。二是在培養文化人才方面面臨很大的挑戰,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教育培訓規模有所發展,但教育體系尚不完備,師資缺乏,難以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意人才。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擁有無限活力和發展空間的產業,現如今,在東莞地區的龍舟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下,龍舟文化產業園而初具規模,顯示出龍舟文化頑強的文化增值空間,逐步形成了逐步形成了一定數量的集民族文化、特色飲食文化和現代創意文化為一體的的文化創業產業集群。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湘西地域的文化創意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龍舟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

3.2發展方式和理念滯后

龍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參與。政府的一些領導干部對文化屬性和發展規律不足,認為旅游業才是主要的盈利渠道。政府部門利用龍舟競渡活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政府部門對龍舟賽事的組織和開發,讓游客感受龍舟文化的民族氣息和歷史底蘊,結合當地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帶動其它民俗文化產品、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等一系列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在龍舟競渡期間注重招商引資,為地區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龍舟賽事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但是,卻沒有正在挖掘龍舟競渡文化自身的文化內涵,忽略了對龍舟文化產業的開發。龍舟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名片之一,為了有效傳承并創新龍舟文化,必須轉變思想理念,以龍舟文化為內涵,在現代設計創意中發生形態轉化,元素嫁接和有機組合,不僅提升了商品的品牌價值,也能為龍舟文化本身實現價值增值。例如,我國的龍舟小鎮萬寧市,通過龍騰創意園及龍舟博物館等項目建設,打造基礎設施完備、特色文化彰顯、產業支撐明確的特色精品小鎮;以龍舟為紐帶,打造綜合經濟體,實現地區經濟、社會效益同提升,引導群眾銷售與龍舟相關的產品、工藝品及和樂蟹、港北對蝦、馬鮫魚等當地名優特色海產品。[4]

4湘西地區龍舟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4.1以龍舟競渡為內涵的現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

賽龍舟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龍舟文化體現了我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性。將龍舟文化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保持龍舟文化和內涵,從競賽形式、競賽地點或表現形式上嵌入現代生活的元素和方式,達到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即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如鳳凰古城內的龍舟賽事,除了保留原來的直水分道競渡方式外,在賽事之中可加入龍舟拔河的競渡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以龍舟賽事為依托,加入漂流戶外元素,利用湘西地域的河道資源舉行龍舟漂流大賽;在龍舟賽事開始的節目表演階段,利用舞龍舞獅的資源,將龍舟游江與水上舞龍舞獅相結合,打造三龍下水的震撼場景,又可將龍船制作工藝和龍船祭祀儀式拍攝成紀錄片,運用版權買賣等形式將龍舟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中影視傳媒板塊相結合;將龍舟非遺和現代餐飲文化、水上娛樂文化、休閑養生文化等相結合,以現代元素需求拉動龍舟的自我造血功能。以龍舟競渡為內涵的現代文化元素的嵌入融合,在保持龍舟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的發展融合,有效實現產業融合對接,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4.2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龍舟文化元素衍生開發融合

在挖掘、整理、提煉無形要素的基礎上,借助現代藝術和科學技術,從多個角度對要素進行再一次的構建和設計,再一次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解構、整合、開發利用,從而實現無形元素的創造性發展和轉化,以新的創新產品或形式[5]融入產業發展過程中。即從文化創造的角度來思考對非遺產要素的提取和再創造,以創造新的文化形式和產品:一方面,從創意產品衍生的角度對龍舟非遺文化傳統元素的征用,已經和龍舟非遺本身有很大的區別了,而只是中國龍舟精神文化教育元素的創意設計表達。將傳統的祭祀圖騰、龍舟造型和龍舟儀式進行解構和重組,應用于湘西文物中的苗族刺繡、踩虎鑿花、雕刻等技藝,在家具、家居飾品、文具、辦公用品等裝飾圖案或設計元素中,賦予普通商品以傳統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文化基因和特色。另一方面,通過實地采訪,全面展現湘西民間口口相傳的多個龍頭最原始的圖片、文字挖掘、記錄。為了通過創意普及傳統非遺文化,除了大眾喜歡龍舟的朋友,還能走進校園。鑒于之前表現形式大多是文字,可以采用了圖文并茂的形式。通過文字解說+攝影+圖繪的方式,教大家如何“看龍頭”“知龍頭”“畫龍頭”。從文字、圖片、一步一步臨摹到上色,不但繼承記錄了傳統龍頭模樣,還創新普及了龍頭文化,可以說是全面而生動地演繹了龍舟文化,不僅可以作為圖文并茂、有分解繪圖的步驟的本地傳統非遺文化繪本,還可以當作手繪教材。

4.3以龍舟競渡為主題的現代娛樂形式的體驗式融合

隨著經濟、文化和教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觀山看水”,而更多的是要求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體驗文化的內涵。龍舟非遺的市場經濟價值包括了娛樂價值、教育價值,通過娛樂的形式,將龍舟非遺所蘊含的教育功能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接,實現龍舟競渡所衍生的文化內涵,滿足消費者以娛樂的方式增長知識、愉悅身心的價值,特別是兒童在娛樂的同時也能受到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典型的東莞“龍舟民俗文化博物館”就是將東莞龍舟的體驗與科普、娛樂相結合進行文化創意產業運作的成功例子。游客可以體驗到、摸到、感受到非遺,充分享受到傳統文化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體驗式衍生的意義在于能更大的激發非遺在當代生活、生產中的活力,容易形成文化創意品牌,實現規模化經營。龍舟非遺也一樣,在端午節期間,通過市場和政府部門的開發和運作,設置文化藝術體驗區,開發以龍舟競渡為主題的現代娛樂的文化項目,如以龍舟為主題的剪紙、雕塑、手工藝等活動,以家庭單位為核心的家庭龍舟親子賽、龍船燈等活動,同時再加入其他的創意體驗活動,不僅可以體驗藝術的美麗與創作的樂趣,還促進了親子之間的互動交流,會給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也為龍舟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4結合文化、科技與創意進行的創造性融合

21世紀,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也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在產業融合的發展過程中,科技手段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龍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離不開與科技的融合,在對文化進行創意旅游產業的發展中,文化教育資源是基礎,文化產品創意是核心、文化建設科技是動力。[6]在互聯網+環境背景下,通過科技+龍舟文化的思路,讓年輕一代在舒適輕松的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將時代元素注入龍舟文化,讓其重新煥發生機,也是傳統龍舟文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如果游戲和龍舟文化融為一體,湘西地區應該利用互聯網積極開發與龍舟文化有關的游戲,開發龍舟游戲應用程序,該應用程序包括龍舟習俗、人員配置、龍舟精神等部分,各部分有相應的文化知識介紹,設置“龍舟競渡”“搶鴨子”“龍舟飯”等小游戲。其次,推出“線上過端午”活動,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在年輕人中推廣龍舟文化和湘西龍舟精神,包括賽龍舟及其他端午習俗主題的競技游戲等。在創意體驗區,通過設備將中國端午傳統習俗中的龍舟與VR技術結合,借助動作追蹤、力學反饋等技術,呈現真實的賽龍舟體驗。體驗者只需坐上制作方提供的模擬龍舟,并戴上頭顯,便可借助船槳體驗龍舟競賽的樂趣。其次,利用科技手段,研發機器人龍舟,在龍舟文化體驗區舉辦機器人龍舟大賽,滿足大量兒童對科技和傳統文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祁述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6-58.

[2]張敏言,郭文麗.基于敦煌文化的創意產品設計[J].美術觀察,2016(12):129-130.

[3]陶坤.湘西地域龍舟競渡民俗的社會學檢視[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61-65.

[4]宋迪濤.“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龍舟大賽與休閑旅游發展研究[J].武術研究,2016(9):86-88.

[5]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四川戲劇,2018(10):54-56.

[6]周錦,熊佳麗.產業融合視角下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7(5):103-108.

作者:鐘帥 張天成 陳偉 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