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路徑
時間:2022-07-05 08:48:52
導語: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特色小鎮的建設既推動了區域文旅事業的發展,也加快了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驅動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成效。數字中國時代賦予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利好、資源豐富、技術成熟、市場廣闊的機遇。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之路:強化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政策供給;在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基建中嵌入數字化設施;提高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從業人員的數字化能力;打造特色小鎮公共文化產品的云端平臺;推進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智能化、網絡化。
[關鍵詞]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一項公益的民生工程,隨著民眾經濟生活水平的節節攀升,民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建設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開展民生工作的時代要求,也是政府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2]。特色小鎮因具有獨特的區位資源和文化內涵而成為區域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和傳承特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2021年3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3]。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認為“特色小鎮,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4],加強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推動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政府貫徹落實黨的戰略決策、扎實推進城鄉一體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有利于增強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有利于提升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更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速度。
一、數字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機遇
(一)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促進資源向基層傾斜
國家多重的利好的政策不斷在基層的文旅+經濟產業上層層加碼,政策的傾斜促使文化和旅游資源向城鄉間擁有充足發展空間的基層區域流動,地方特色的文旅產業大有可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加快實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設施快速建設,區域公共管理的長效機制逐漸形成,以分鐘計量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雛形初現。在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過程中,特色小鎮作為城鄉經濟和文化的重要緩沖區,是文化資源流經的重要節點,城鄉融合發展必然要求優化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
(二)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提供支撐
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包括了服務的數字化和管理的數字化?,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求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同步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系統的布局與建設支持“智慧公共文化服務”的實現。虛擬現實技術變革了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方式,全息投影技術革新了文化產品的呈現方法,文化資源與服務對象“零接觸”。5G傳輸技術讓文化產品的供給用時成毫秒,“文化云”實現了文化資源的“云共享”,社交平臺、直播平臺與公共文化服務平臺融通互聯,手機等可移動的終端設備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厘米”,數字技術已經為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匯集了強勁的技術勢能。
(三)人民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帶來更廣闊的公共文化市場
產業數字化是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內循環”模式改變了國民的消費觀念,提升了國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國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也更趨向個性化、多樣化,國民對精神文化的深層需求與智能體驗的強烈渴望加持促進數字化時代新型業態的生成。信息技術、移動技術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領域,與國民生活消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數字技術創新了國民文化產品創作市場的新樣態,數字平臺豐富了國民表達和傳承文化的范式,數字網絡的便利也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國民可以通過短視頻分享文化、傳播文化和欣賞文化等,數字網絡開啟了國民社交的新紀元,也豐富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四)自上而下的法律和制度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保駕護航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開始施行,2021年3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4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出臺,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印發了《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要求各省、自治區等認真貫徹執行。公共文化服務已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數字化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引擎將是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當然公共文化服務具有明顯地域性,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強化地方立法保障。
二、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各種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既區別于其他一般的公共文化服務又具有共性,在進一步發揮數字技術對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與發展賦能上還面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供給不足
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從宏觀上確定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原則和規范,推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為建設特色小鎮提供強大制度支撐?!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提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數字化和網絡建設,提高數字化和網絡服務能力”[6]的要求,自此,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有了頂層設計藍圖來指引方向。但是在數字強國、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還處于各級政府自上而下的試點探索時期,各個省份還處于相繼研究和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文件的初級階段,具體支持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政策為數不多,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支持政策供給有待加速和加強。
(二)公共管理隊伍的數字化能力不夠
人才是數字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要素,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多人才的支撐。數字中國和數字旅游的理念加持下,公共服務團隊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越發稀缺,主要表現在:一是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的從業人員普遍缺乏數字化理念,數字技術近幾年才興起,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因年齡因素在數字技術的興起階段已經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在信息意識和數字化認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公共文化服務從業人員數字技術的應用水平有待提高,數字技術應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加強,相關部門對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需要與時俱進。
(三)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足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基礎設施是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前提條件。近幾年,在“數字中國”理論的宏觀引領和“智慧城市”理念的驅動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設施不斷優化,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設備建設加快。但是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尚未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布局的“不均衡”問題依舊存在。表現在一些落后地區的基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達標,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資源投入才剛剛開始,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設施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政府和社會協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建設、數字化平臺建設、數字化資源供給等方面仍需加強。
(四)公共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生產與供給不足
MR/VR、大數據、區塊鏈等核心的數字技術將助推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和供給方式的轉變。但是,現階段特色小鎮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還停留在傳統的線下生產方式上,MR/VR技術的在線應用程度還不夠深入,市場上以特色小鎮消費者為受眾打造的MR\VR特色項目還很少見。在特色小鎮的數字化產品供給方面,小鎮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孤島效應”還沒有真正打破,“數字鴻溝”還沒有填平,特色小鎮數字系統與城市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等互聯互嵌互融并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平臺還只是一種設想[7]。
三、實現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路徑
運用數字化技術驅動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有利于激活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線上業態模式,提高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的效能,提升居民與消費者的文化體驗。
(一)加強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政策供給
為了更好地打造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促進特色小鎮文旅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融合發展,在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系統設計上需要構筑科學的政策體系。首先,建議政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地方性立法,為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提供法律保障,強化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的制度設計,推動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的機制形成,實現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模式。其次,梳理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事務,建立專業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管理機制,規范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管理流程,以線上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政策供給聯動方式促進管理部門的分工合作,提升管理工作的協同效率與效能,全面提高特色小鎮文旅產業的管理水平。最后,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多級監管政策,建立消費者的線上反饋制度,開發消費者線上互動平臺,暢通消費者的信息反饋渠道,及時回應消費者的服務需求,給予消費者良好的網絡互動體驗,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二)建設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加快數字化設備的投建,強化數字化平臺支撐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8]。一是配置好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硬件設備。數字化或信息化工作一定需要硬件設備的基礎支撐,所以需要建設一套完善特色小鎮的數字硬件設備系統,包括了高速度的無線網絡收發設備、高性能的中央電腦系統設備、全方位的監控系統硬件等,具體到人臉識別門閘、超清顯示屏幕、無人零售商鋪等。二是研發特色小鎮的專用軟件系統。良好的硬件設備需要匹配適合的軟件系統。數字的入口端,需要建立小鎮訪客的大數據平臺,開發目標分析系統,對訪客信息進行采集與分析,監測特色小鎮訪客的流量;數字的運營過程,需要全面分析訪客的特征與消費習慣,合理地規劃訪客的活動流程,及時地回應訪客的實時需求;數字的出口端,需要提供訪客維護系統即“客戶回訪”端,通過“客戶回訪”端及時推送服務信息,收集服務評價材料,以數字化的方式維護訪客??傊?,通過硬軟件的系統服務,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對一”精準的“保姆式”公共文化服務。
(三)提高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團隊的數字化能力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新興數字技術深度應用于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必然導致對數字化專業人才需求量的持續增長,旨在全面為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人才支撐,需要加強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一是“培元固本”———開展從業人員的“內部培訓”項目:通過培訓機構組織系統培訓班,培養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大數據意識,培訓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信息技術實操技能,提升特色小鎮已有公共文化服務團隊的數字化能力;二是“筑巢引鳳”———啟動數字化從業人員的外引工程:依仗產城人文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政策優勢,借助文旅行業的資本力量引進文化旅游圈內既懂系統管理又有數字化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校企合作”,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的優勢,在合作高校開展專業“訂單班”,在旅游管理類專業設置公共文化服務培養方向,制定文旅數字化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智慧文旅營銷、數字公共服務等課程教學,為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量身定制”人才。
(四)打造特色小鎮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云端平臺
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是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重要任務之一。數字經濟時代,線下的實體產品供給渠道已然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深層次的文化生活需求,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從消費經濟學角度考慮,打造特色小鎮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云端平臺是破解文化產品供需矛盾的重要法寶。一是通過VR、MR等技術手段將特色的景色、文化產品等制作成云端資源,全面實現特色小鎮的全景瀏覽,幫助消費者實現旅游導航;二是通過小視頻拍攝、短視頻制作等方法制作成網絡資源包,打包放到云平臺,實現特色小鎮文化藝術展演的線上觀賞,開放特色小鎮文體活動線上預約,實施文化活動的“線上”互動、“云上”參與;三是建立數字化的文化展廳,通過數字化的技術,在電子設備的LED屏幕、4D影院等多媒體實現虛擬互動屏幕,將特色人文講解信息以音頻、視頻資源的方式上傳至數字化云平臺,消費者實現可自行播放收聽,以全方位展示特色小鎮的區域文化等[9]。
(五)推進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化、智能化
在網絡化層面:鏈接線上線下的數字文化資源,打破特色小鎮的數字平臺孤島,將特色小鎮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面與城市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數字美術館互聯互通,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務[10]。在智能化層面: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步融入“智慧城市”網絡,給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留下數據接口,為未來智能系統升級提供便利,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數字浪潮將會以更加洶涌的態勢不斷推動產業變革,文旅產業線上線下的融合將更加頻繁、更加深入,文旅消費的實時、移動、智能等數字特征將更顯現。如此背景下,特色小鎮須搶抓機遇,持續推進數字技術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加速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進程,提升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以文化服務推廣文化特色,以文化特色促進產城人文全面融合。
作者:王偉江 柳穎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
- 上一篇:手繪插畫在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設計介入鄉村振興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