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體局初步工作思路

時間:2022-01-21 08:39:04

導語:教體局初步工作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體局初步工作思路

2013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年。我局將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為主線,以各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縣中長期(2010-2020)教育改革和發展實施意見》,圍繞一個中心,強化兩項管理,抓住三項重點,推進四項建設,全力攻堅克難,推動教育體育發展提速進位。

(一)圍繞一個中心

牢固樹立教育教學質量的中心意識,堅持一切教育活動為提高質量服務,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深化教研教改,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努力推進全縣中小學尤其是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全縣教育事業的滿意度。

(二)強化兩項管理

一是強化學校精細管理。嚴格規范中小學、幼兒園辦學行為,認真執行課程計劃,落實作息制度,完善財務管理和固定資產管理,堅決制止和查處亂收費、亂訂教輔資料現象;推行校務公開,完善教代會制度,提高教職工、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加大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力度,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二是強化學校安全管理。樹立教育系統安全穩定的大局意識,加強學生各類安全教育,加大校園及周邊安全隱患排查力度,落實學校人防、技防、物防要求;建立和完善校園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安全工作信息報送機制;全面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層層簽訂安全維穩工作責任狀,深入推進“省級平安校園示范校”創建工作。

(三)抓住三項重點

一是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以我縣實施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按照市下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繼續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抓好學校網點規劃調整,完善教師交流和支教制度,探索建立校長和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完善幫扶困難學生和薄弱學校的政策措施,創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體制機制,逐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推動教育執法大隊建設,配齊人員,落實經費,完善制度,使教育執法大隊盡快正常運轉,為全縣教育事業發展服務。

二是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加強幼兒園辦學水平評估,提高辦園質量;加大民辦幼兒園整治力度,嚴格辦園審批和準入制度,規范辦園行為;改善縣幼兒園辦園條件,加快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及農村閑置校舍改建和農村小學、教學點增設附屬幼兒園建設,逐步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面,建成學前教育縣、鄉(鎮)兩級骨干體系和縣、鄉(鎮)、村三級服務網絡,推動學前教育快速發展。

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力度。積極報請縣政府,協調縣財政部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3個百分點以上,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優先增加教育基建投資項目,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縣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其一般預算支出比重任務;報請縣政府盡快批復成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保障學生資助工作正常運轉。規范教育經費支付程序,確保全部教育經費納入學校會計核算中心管理。加強校建工程立項、實施和資金管理。

(四)推進四項建設

一是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和完善理論學習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師德建設,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大對師德師風管理不力學校的責任追究和從事有償家教等違規教師的處理力度。組織開展學習“十佳師德師風標兵”和名師、名校長活動,營造學先進、趕先進濃厚氛圍;建立健全教師學習培訓制度,依托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國培計劃、外出訪學等各級各類學習培訓,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提升。

二是推進行風政風建設。認真開展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扎實推進服務型機關建設,堅持和完善局領導和股室干部掛點服務學校制度,認真處理師生訴求,熱情接待辦事群眾,落實首問責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集中精力做好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落實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密切關注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溝通,化解矛盾,進一步優化教育形象,提高行風評議滿意度。

三是推進教育項目建設。按照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鄉鎮中心幼兒園基本標準(試行)》要求,抓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及農村閑置校舍改建和農村小學、教學點增設附屬幼兒園建設,推動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城南幼兒園)建設;繼續推進城北教育園區、縣職業教育中心、工業園區小學和縣城第三小學建設步伐;繼續分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薄弱學校改造,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教育規模。

四是推進體育設施建設。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全面完成體育公園建設并投入使用。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抓好城區街道健身點設施和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協助社區街道抓好居民晨晚練體育活動點和文體活動中心示范點建設,改善市民健身條件;配合鄉鎮裝備一批農村健身路徑,優化農村健身環境;加強縣體質監測中心建設,做好國民體質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