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黨建事跡材料
時間:2022-03-01 12:27:00
導語:縣黨建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張風吹日曬黝黑的臉,一雙沾滿泥巴粗糙的手,一條洗得發白、散發著泥土氣息的牛仔褲……眼前的*普通的難以再普通,沒有一點大學生的影子。只有談起大棚蔬菜種植時,他那滔滔不絕的專業知識,才讓人感覺到這個年輕人非同一般,把他同“大學生”三個字聯系在一起。然而,就是這名質樸如農民的年輕人,兩年前卻在他的家鄉——石門寨鎮付水寨村制造出了爆炸性新聞: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并在城里找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卻毅然放棄,回到村里搞起了大棚,像父母一樣種地掙錢。鄉親們紛紛質疑:這大學不是白讀了嗎?可是*卻用扎根農村種菜創業致富的事實,再一次向人們證明:農村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廣闊天地,大學生在這里同樣大有可為!
十年寒窗苦讀竟然回鄉務農
*年,*以優異的成績被張家口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園藝蔬菜專業錄取。三年的大學生活不但讓他學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開闊了他的視野,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和目標追求。*年,同所有大學生一樣,*懷著自己的夢想,走向社會,開始在北戴河集發觀光園實習。在那里,他遇到了昌黎農學院的劉教授。在朝夕相處中,劉教授不但手把手教給他校園里學不到的實踐技能,而且言傳身教,讓他懂得了一個道理:學農的大學生絕不能離開土地,只有像莊稼一樣深深地植根于土壤中,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在集發實習期間,他的才能得到初步展示。公司讓他負責特大南瓜種植項目,在他的努力下,項目取得了成功,受到了公司領導和游客的一致好評。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錦州一家酒店對集發公司的經營模式很感興趣,想在酒店推廣這種模式招攬客人,但苦于沒有技術人員。于是在實習結束后,他被這家酒店聘用,負責無土栽培的技術指導。能在城市上班并且包吃包住月薪1500元,對一個農家大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父母對他的這份工作非常滿意。能夠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專業,學有所用,*欣然前往,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然而,創業的道路總是曲折的,不是那么一帆風順。來到新的工作崗位后,他才發現由于受氣候條件的制約,加之準備不充分,在錦州搞無土栽培投入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這個酒店經營模式與集發相比有很大的差別,而且短時間難以轉型。盡管酒店的老板對他十分信任,但這個項目卻注定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是去是留?*陷入矛盾之中。留下來,雖然待遇不錯但自己的專長難以發揮;離開吧,哪里才是自己放飛夢想的天空?左思右想之后,*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決定:放棄優厚待遇,回村種菜當一名農民。盡管做出這個決定已經有兩年,但現在回憶起來,*覺得仿佛就在昨天。“其實,當時并沒有想太多。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從小就和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我不想一個人‘走出農村’。而且,我堅信在農村也能夠施展才華,創造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
大學生種菜還真有一套
“大學生回家種菜了!”這一消息就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全村,這個寧靜的小村莊猶如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了一塊巨石,掀起了軒然大波。父母看到兒子回來傷心落淚:鐵鋒啊!你就不能讓爸媽省點心!你是咱家唯一的大學生,我們花幾萬塊錢供你讀書,就是希望你能夠跳出‘農門’,要是想種菜,還念大學干啥?”鄉親們在背后議論紛紛:“莫不是在外面犯了啥錯誤?”“年輕人真是不知幾斤幾兩,在城里管吃管住一個月凈落1000多塊還有啥不知足?”“念了十幾年的書哪會種菜?”“唉,念書都念傻了!這大學算白讀了!”一些老師和同學也紛紛打來電話為他介紹工作。面對父母的責怪、鄉親的質疑和同學師長的關注,*沒有做過多的解釋,更沒有退縮,他想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他的選擇沒有錯。
他從親戚朋友手里借來8萬元錢,在村里租了7畝地,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終于在辭去了工作的一個半月之后,用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建起了第一個高標準的溫室大棚,同時配置了相應的設施,種起了反季大棚蔬菜。為了種好菜,他天天在大棚里摸爬滾打,餓了吃一口母親送來的飯菜,困了就睡在大棚邊搭建起的簡易房子中。功夫不負有心人。臨近2006年春節,他種的菜長勢良好即將上市,有望獲得一個好的收成。然而,好事多磨。正當他滿懷希望等待收獲的時候,市場上的蔬菜價格卻一落千丈,*粗算了一下,他辛辛苦苦的勞作并沒有獲得多少回報。村里的流言蜚語又多了起來。
面對挫折,*沒有絲毫氣餒。“這讓我又吸取一個深刻教訓,種棚菜光有技術還不夠,還要懂得市場。”痛定思痛,*深感自己市場知識的缺乏。在以后的時間里,他定期上網查詢蔬菜價格行情,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的品種和時間,而且還經常在周邊地區進行市場調查,錯開其他種植戶種植的高峰期,摸索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種植經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在種菜的第二年里,他種的大棚菜和裸地菜都賣上了好價錢,賺了2萬多塊錢。這次成功,對于*是一個莫大的鼓舞。于是,他趁熱打鐵,又建了2個高標準大棚,種植面積達到了近兩畝。他種植的蔬菜以良好的口感和品質逐漸征服了市場,產品供不應求,附近市區的一些超市都選擇了他種植的蔬菜。兩年下來,他獲得純利4萬多元,收回了一多半投資。父母布滿皺紋的臉上綻放出笑容,鄉親們質疑的聲音沒有了,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孩子幾年大學還真沒白讀!大學生就是不一樣,種起菜還真有一套!”
我的夢想就是建立自己的蔬菜品牌
為了提高蔬菜品質,增加種植收益,*從北京引進了紫霞紅葉生菜,修建了沼氣池,利用沼液實現蔬菜無公害生產,并經常借助網絡、書刊和電視,不斷學習蔬菜種植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種植蔬菜技術日漸成熟,駕馭市場的本領也越來越強。
*年春節,劉鐵峰的蔬菜更是成為當地爭先搶購的綠色食品。靠種植蔬菜致富,實現個人的價值,對于*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他對曾不理解他的親人和鄉親們說:“大學畢業后,在外漂了一段時間,現在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
談到今后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想法。他說,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體現在蔬菜上就是對蔬菜的品質和安全越來越重視。對于高品質蔬菜,即使價格高一點也會購買,而且回頭客越來越多,甚至會供不應求。靠品質求生存是未來蔬菜生產的發展方向。他說:“我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建立一個像集發一樣屬于自己的蔬菜品牌,吸收更多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聯合建立蔬菜生產基地,實施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經營、銷售,不斷提高蔬菜的品質,同時,加大機械化生產程度,提高生產效率,讓更多的人吃上綠色、生態、安全、放心的蔬菜。”
當問及對大學生當“村官”有什么看法時,*說,農村發展需要人才,農村最缺少就是人才。有人說,農村孩子考上大學是“雞窩里飛出金鳳凰”,但為什么鳳凰飛出了那么多,雞窩還是雞窩,而沒變成鳳凰窩呢?關鍵是鳳凰忘記了出身。如果農村學子都不愿意再回農村,用學到的知識給鄉親們一些幫助,給農村發展添一點活力,農村的落后面貌何時才能改變?他希望更多學子,特別是學農的大學生要勇于、樂于投身于農村這一廣闊天地,像農民一樣把土地當成“命根子”,讓農村遼闊的土地成為“生產線”、“寫字樓”、“辦公室”,在新農村建設第一線干事創業,把所學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普及到農村,傳授給農民,改變農村傳統生產、生活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讓更多的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大學生*種菜致富的經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秦皇島日報以《回鄉種菜的大學生》為題進行了報道,石門寨鎮黨委表示:“*是全鎮回鄉務農的第一個大學生,像他這樣的技術人才,在農村大有用武之地,鎮里歡迎更多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并將給予他們大力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