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站站長先進事跡

時間:2022-02-26 09:57:00

導語:農技站站長先進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技站站長先進事跡

潛心試驗研究促農業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生產的推動力,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支撐。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深知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是今后自己開展一切工作的立足點。雖然自己是農業科班出身,可**卻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狀態,密切關注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動態,廣泛加強與科研院校的聯系與協作,全力開展農業試驗示范與科技攻關。

針對我市發展高效農業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現實需要,近10年來,他累計引進近120個糧、油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引進10余種食用菌、牧草、草莓等高效經濟作物,引進西瓜嫁接、地膜油菜、地膜棉花、稻鴨共生、果樹促成栽培等新技術12項,以及旱育保姆、旱育壯秧劑、高效硼肥、降解地膜等新產品7個。先后提出并主持承擔了優質油菜秋發高產栽培技術、超級稻強化高產栽培技術、保齡菇高效種植技術等重點研究課題。為了做好這些項目有關試驗性研究工作,力求數據科學性與準確性,**于2000年在當涂縣原黃山鄉承包了20畝農田,開創了我市農業干部承包農田的先河。項目研究的關鍵時期,他經常不分節假日,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總是工作在田間地頭,開展試驗、調查和記載,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數據,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

雖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收獲的喜悅讓**忘了這一切。如今這些試驗科研項目已經碩果累累,經專家鑒定,部分成果處于國內先進,或省內領先水平,或填補市內空白,有的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上發揮著主導作用,為我市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立足科技服務助農民增產增收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來自農村,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民有著深刻的了解,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終認為:農民是農技人員的衣食父母,服務農民是農技推廣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自己的天職。作為一名合格的農技干部就應該心里始終裝著農民,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實事,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20年來,**先后編寫各類技術材料達百余份,到基層進行技術培訓講座達150多場次,培訓農民1萬多人次,接受農民咨詢達5萬多人次。許多農民都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專家,大家都喜歡和他一起相處,生產上一有什么困難都愿意打電話給他、或與他交流,而**也總是細致耐心的解答這些問題,直到農民弄懂滿意為止。

抓項目實施,建點示范,是為農服務的重要抓手。近10年來,**先后主持完成了農業“白色工程”、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種植業(農產品)優質化工程、超級稻示范推廣、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等農業重點項目,初步統計,累計為農民新增效益約4.5億元。作為項目首席專家,他精心制定項目方案,科學確立技術路線,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集成研究,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同時,為了確保這些項目順利實施,**身先士卒,帶領一大批技術人員經常工作在田間地頭,抓培訓、抓實施、抓檢查,身影遍布全市三區一縣的所有鄉鎮,夏天蟲叮蚊咬,冬天風吹雨淋,可他卻一點也不在乎,掛在嘴邊的唯有“責任”二字。記得2005年的時候,我市首次組織實施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為了指導農民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實施,做好田間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整個心思都撲在了上面。在水稻生長期間,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工作巡視在田間地頭。水稻栽秧現場會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可**卻早早的就來到了示范區,挨家挨戶指導農民按規格栽秧,整整忙碌了一個上午。示范區里印存林夫婦倆,種了10畝超級稻,當年他家水稻畝產超過了700公斤,高興的老兩口拖著**說謝謝。

創新服務機制謀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農技推廣外部環境和條件的重大變化,傳統的農技推廣方式方法已難以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選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技服務的針對性。近年來,**積極探索,以科技特派員活動為載體,主動與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協會和規模種植戶、科技示范戶進行科技結對,在生產技術、項目編制、市場信息、發展訂單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務,成效顯著,是廣大農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典范。技術幫扶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組織達15家,如安康菌業、園藝果品、龍升糧油等,指導實施的各類項目有12項,完成農產品質量認證(“三品”)7個,建立訂單標準化基地2.5萬畝。培育指導的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有40多個。

**市在全省范圍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小市。因為耕地資源有限,一些大的農業研究項目很難落戶我市。如何利用手中僅有的資源,做出最大的效益,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始終是**思索的重點。蘇、浙等地區發展高效農業的典型,給了**深刻啟發,走發展高效農業的致富之路。

有了前進的方向,**全身充滿了干勁。一方面,通過對全市各地的氣候、土壤、產業基礎和市場等因素的細致調查與分析,明確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與重點;一方面,努力尋求培育發展載體,典型引路,加快構建高效農業發展機制。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如今,已建立了護河鎮園藝經果林、霍里蘇李葡萄、新臨農場和護河北圩綠色稻米等特色農業板塊,這些高效農業已經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此外,**還十分注重研究農業的重點難點問題,先后主持完成了“關于**市農業科技創新的調查研究”、“**市農業循環經濟調查與戰略思考”、“**市高效規模農業(種植業)調查與分析”等多項調研課題,提出了許多觀點建議,對加快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受到領導的重視和肯定。

超越自我不斷突破與發展

苦心人,天不負”,通過自己的努力,**已是實力派型的農業專家,一顆顆農業科技“明珠”和多項榮譽被他收入囊中。獲省級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市級農技推廣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四等獎1項。先后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主持制定技術規范、規程15個。先后被授予“**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省水稻產業提升活動先進個人”、“**省科協系統先進個人”、“**省廠會協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聘為全市農村黨員干部講師團成員、全民創業專家咨詢團成員、市網絡大學兼職教師和全省農業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省“科協”八大代表。2009年,**又被國家農業部、人事部評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的技術職稱。

面對成績,**認為:榮譽只能代表過去的輝煌,只有不斷的超越、不斷的突破,才能更好的為民服務,才能真正對得起眼前的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