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產業轉移論文

時間:2022-04-17 06:5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產業轉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產業轉移論文

摘要:資本逐利性和要素價格均等化誘導世界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周期性轉移。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路徑必然選擇可持續協調發展,即: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道路,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在有條件的區域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做強做大內源型經濟,做優做強外源型經濟。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創新戰略;產業升級

Abstract:Thecapitalprofitabilityandfactorpricesequalizationpromotetheglobalindustriestomakeperiodictransferinthewholeworld.Undertheguidanceof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point,theacceptancepathofglobalindustriestransferofChinaisnecessarilychoosingsustainableandcoordinativedevelopment,i.e.,thepathisfrommadeinChinatocreatedinChina,self-innovativesystemmainlybasedonenterprisesshouldbeestablishedandperfected,industrialclusterdevelopmentshouldbepromotedattheareaswhichhavetheconditionforclusterdevelopment,inward-orientedeconomyshouldbeenlargedandconsolidated,meanwhile,outward-orientedeconomyshouldbestrengthenedandoptimized.

Keywords:industrytransfer;industrialstructure;innovativestrategy;industryupgrade

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技術革命的成功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由于已經不能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不得不從發達國家陸續向外轉移。

近些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據初步統計,由發達國家生產能力轉移而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產的規模幾年前已經達到8000億美元。這大體相當于世界制造業貿易的30%。主要發達國家中,生產能力轉移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額中,出口給海外制造業子公司的中間產品所占比例已經從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國跨國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給國外子公司以進一步加工的中間產品所占比例從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國公司中,其公司內部業務中至少有一項被外包。在美國企業中,業務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年為5%,20*年提高到23%。同時,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之間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

(一)中國在全球產業轉移中的角色和地位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生產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發達國家轉移來的生產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個最大的接受國吸收了這種生產能力的78%;前10個最大的接受國吸收了總額的92%。其中,我國是最大的受惠者,大體上吸收了這種生產能力的28%。據分析,我國出口增長中有65%是來自全球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伙伴的外包。這10個最大的接受國主要是東亞國家,或者是與美國、歐盟建立了區域性貿易安排的發展中國家。相反,那些與主要發達國家聯系少、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素質差、政局動蕩、政策多變的國家,則極少能夠參與到這一進程中。

1.中國在全球產業轉移中的角色。(1)全球產業轉移流向中國的重點由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服裝、鞋和金屬制品等產業和初級電子組裝、測試活動,向電子、化學、運輸工具以及機械等中間產品和零部件的生產活動轉化。這幾個產業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間產品貿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從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2)股權參與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生產、營銷、物流、研發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設計活動,都分別包給成本低的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專業化公司去完成,不僅減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達到了在全球范圍內利用最優資源的目的。(3)生產能力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在國際生產的網絡或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以領導企業為核心,全球范圍內相互協調與合作的企業組織框架。通過這些國際生產網絡,生產能力的轉移速度和范圍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樣,市場競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生產體系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程度和影響范圍大大增強了,中國正成為該體系的重要環節。

2.中國在全球產業轉移中的地位。(1)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額逐年上升,其增長速度遠超過GDP增長率。從外貿總額來看,已由1992年的1655.3億美元增長到20*年底的8512.1億美元。1983年中國的出口僅占世界總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年出口額4383.7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升至6%,居于全球第4位。(2)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中國正逐步成為世界生產基地。通過國際貿易,中國逐步融入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之中,成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在這一過程當中,中國制造業的地位不斷上升。中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總額中的比重,1980年為49.7%,1990年為70.4%,1999年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年已上升到92.1%。通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正由初級產品出口國發展為制成品大國,逐步告別資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國際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上升。中國產品競爭力的上升,表現在跨國公司不斷加大對中國產品的采購比重方面。2001年,沃爾瑪采購了1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分銷到世界各地。2002年,沃爾瑪甚至把年銷售額1900億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給深圳這個全球采購總部及所屬的采購網絡負責。同時,商業巨頭家樂福也已完全把亞洲的采購中心從印度和東南亞轉移到了中國。家樂福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2002年該集團在亞洲的采購額中,中國市場占了61%的份額。再以中美貿易為例。自2000年起,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對美出口最大順差國家。2002年,美國宣稱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增至1250億美元,結果給美國造成了1*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20*年,按照美國的統計,對華的貿易逆差已達12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3%,已經遠遠超過當年對日本的660億美元的逆差。

二、全球產業轉移對中國未來產業格局的影響

全球產業轉移既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能力轉移的接受企業生產技術檔次不斷上升。如在半導體行業,我國已經有了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10家芯片公司。我國自己的半導體制造公司的技術進步也很快。從貿易結構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在總進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從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

2.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體系的企業開始擺脫依賴的角色,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形象。這表明通過示范和學習效應,一些國內企業不僅僅滿足于做生產能力轉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國際生產方向努力。

3.更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工業區位的選擇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也不一定要靠近產品銷售市場,而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目前我國工業投資的區位選擇,最大的優勢就是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形成了產業集群,在這些地區設廠較易獲得上下游產業和輔助產業的配套與支援以及知識和信息的外溢。這有利于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4.加速引進了大型跨國公司,為提高我國市場經濟程度和企業競爭能力提供了標桿。經濟全球化的微觀基礎,是跨國公司在全球投資的大幅度擴張,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引進跨國公司。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熱潮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揭幕,近年的投資力度更明顯加大。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對我國的產業轉型和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大批跨國企業的進入對一些開放程度較低的傳統產業和一些受到關稅保護較大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沖擊巨大,值得重視。

就影響和挑戰而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只是希望利用東道國的靜態比較優勢,而不熱衷于培育發展動態比較優勢,因而有可能使比較優勢固定化,難以升級。我國所從事的生產鏈,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或裝配活動。即使是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產品,我國從事的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工序。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與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停留在勞動密集階段,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同時我國發達地區的人工成本也開始升高,低成本的優勢將不能充分體現。

2.國外企業或本地關聯企業與國內的產業關聯松散,容易變成出口飛地。制造業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區往往是出口飛地,與國內經濟關聯差。

3.伴隨著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全球性產業轉移,跨國公司對中國投資的戰略調整出現了新的趨勢。跨國公司加大了價值鏈兩端項目的投資,即研究開發和設計,核心零部件生產以及營銷和售后服務的投資;加大了重化工業等上游產業項目的投資轉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項目的投資。在技術、零配件、市場和合作關系上,外國企業或本地企業嚴重依賴于所屬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則對其活動強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場銷售等。

4.對跨國公司的長期依賴可能使得發展中國家失去經濟發展的自主動力。研究表明,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依附于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拉美國家經濟發展的教訓就是前車之鑒。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市場地位不斷上升,在一些行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這些也正是我們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所看中的)不斷構筑起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以獲取較高的壟斷利潤。而依靠貼牌定制的“中國制造”往往只有1%至2%的利潤。這就限制了我國企業進一步升級的空間。

5.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國制造業大部分技術及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的關系處理得不好,引進的后續工作沒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層次階段;絕大部分制造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技術創新的機制和優秀人才,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原創性技術和產品甚少,自主開發能力薄弱。

6.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輕工紡織制造業、資源加工工業和機械電子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合理。我國制造業的結構偏輕,裝備制造業薄弱,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尚處于最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

7.跨國公司的產業梯度轉移還有可能將自然資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的產業移入我國,這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

8.制造業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小而散”,“小而亂”。

9.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限制了一些不很依賴勞動和土地的產業擴大投資。

從國家層面看,我國面臨著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譬如,印度最近兩年就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擴大對外開放。另一方面,隨著轉移來的生產能力越來越多,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譬如,對外出口,這些產品的銷售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限制和反傾銷壓力;對內銷售,這些產品將對國內產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擠出壓力等。

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路徑轉移

當前我國正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正確地處理好環境、資源、人口、社會、經濟、自然的關系。要想抓住國際制造業技術和國際資本進入新一輪調整的機遇,必須適時調整產業結構,鞏固制造業的集聚優勢,實現從“中國制造”向研發、制造、服務“三位一體”的“中國創造”的路徑轉變。

1.必須抓住跨國公司新的投資趨勢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合性的增長點

一是把跨國公司對中國服務業投資的戰略調整新趨勢與我國服務業的主動發展結合起來。目前,我國的服務業比重和競爭力較為落后,甚至落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正是服務業的落后,導致中國經濟在全球分工中處于低價值部分,中國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收益環節。而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額中,服務業領域是跨國公司投資集中發生的領域,近年來服務業已占到跨國投資總量約60%的份額。加入WTO后,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開放程度將會越來越大,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的跨國并購成為推動跨國投資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必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大力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促進我國重化工業等上游產業項目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中的主要問題是結構老化,缺乏向高一級進化的動力,特別是制造業技術老化問題較為嚴重。目前正值跨國公司產業發展戰略的全球性梯度轉移,尤其是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加工企業向發展中國家梯次轉移,這為我國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促進重化工業等上游產業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為此,我國應及時調整引資戰略,進一步完善投資導向,大力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配套產業,延伸主要產業鏈條,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及其配套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把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

2.在有條件的區域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施園區帶動,加快產業園區、專業鎮、特色產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創業平臺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集約型園區和特色專業鎮,提升園區經濟和鎮級經濟的集約化發展水平。實施大企業帶動,積極引進和發展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大的產業項目,推動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產業配套和產業對接,形成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的中小企業集群。實施名牌帶動,大力培育和發展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強化中國區域品牌,構筑名牌群體優勢,帶動優勢產業集約發展。

3.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優化創新環境。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加快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實施知識產權和專利帶動戰略,重視發明專利,加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自主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形成一批產業帶動力強、關聯度高、優勢資源集中的戰略產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制定專業鎮和行業聯盟技術標準,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掌握技術標準擁有權,支持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和馳(著)名商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創新項目聯合攻關機制,加快建立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投入為主體的科技創新融資體系,積極培育和發展風險投資市場,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創新投資領域。完善鼓勵自主創新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的社會氛圍。

4.做強做大內源型經濟,做優做強外源型經濟。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內源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切實抓好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領域。積極扶持發展科技型、外向型、高就業型等效益好、品牌優、成長性強的民營企業,支持幫助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和提升,推動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產品、設計、銷售、研發等方面合作,支持民營企業上市。具有土地資源優勢的地區要預留必要的發展空間,創造條件承接具有產業鏈引領和帶動、輻射作用的產業高端項目。積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延長產業鏈,增強與本地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景巖、王曉紅.跨國公司發展與戰略競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劉吉高度關注全球并購對我國經濟安全影響[J].中國企業家,2005(6):31-39

[3]本杰明·古莫斯(邱建等譯).競爭的革命[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4]成娟.論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基于增長極理論的觀點[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4).

[5]安德魯·坎貝爾,凱瑟琳·薩默斯·盧斯編.核心能力戰略[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6]唐建軍.從制造業看中國工業化數量背后的質量[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4)。

[7]BeerMichaelNohriaNitin.CrackingtheCodeofChange[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0,78(3):133.

[8]BloodgoodJamesM.StrategicOrganizationalChangewithinanInstitutionalFramework[J].JournalofManagerialIssues,2000,1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