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社會法學論文
時間:2022-04-18 10:2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社會法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和現實造就了國土意義的科學發展觀,即一種“人本關懷”兼容“和諧有序”的社會發展范式。從法社會學視角講,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起點在于具體制度的構建。首先,“以人為本”應當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其次,“社會和諧”需要彌補“法律真空”,尋求法律與道德協調整合的秩序機制;再次,“可持續發展”要求摒棄權力法律觀,推演權利法律觀與生態法律觀的優化嫁接。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法治秩序法律觀
Abstract:Thehistoryandrealityhavebroughtup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ofterritorymeaning,whichisinsistingonpeoplefirst,establishingoverall,coordinat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view.Speakingfromtheaspectofthelawpracticalsystemofsociologyofvisualanglepeoplefirstmusteliminaterulesbymenandcaterforrulesbylaw;thesocialharmonyshouldremedythelegalvacuum,seektheordermechanismcombinedwiththemoralandlaw;sustainabledevelopmentdemandstorepelthelegalviewofthepower,buildthegraftingbetweenlegalviewoftherightandegalviewoftheecology.
KeyWords:the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rulesbylaworderthelegalview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陀^地講,科學發展觀之降生,是半世紀來施之“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GTP中心”單項突進模式極限到徒步艱難的邊緣時,不得不回應現實場景對“人本關懷”兼容“和諧有序”社會的期求而做出的戰略調整。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已不能再是一種虛浮于政治層面的口號,而是一種需要予以具體制度化的實踐安排。有鑒于此,本文將從法社會學視角多維度探索這一問題。
一、“以人為本”的“法治”選擇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提及“以人為本”,百姓慣常的心理寄望是“親民皇帝”、“親民總理”、“親民官員”等等,這是長期以來集權主義“官文化”過度擴張的結果,在“人治”社會前提下,幾乎把該社會場景的一切都交與“掌權者”處置,民眾無法獲得以制度約束權力的權利空間,以至阻卻了“親民制度”觀念的普遍生成。事實上,無論何等邏輯起點的文字假說,都解脫不了“人治”陰影對個體人性的愚弄與封鎖。前些時日,于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嘉禾事件”就是經典的現實反思材料。在湖南嘉禾縣多數民眾眼中,周余武是個百里挑一的“好書記”,好在這位縣委書記雷厲風行、“為改變嘉禾的面貌”而不遺余力,為官清廉,素有“盒飯書記”之稱。然而,最好的書記卻因強拆“珠泉商貿城”事件被淪落為“最失敗的共產黨員”。原由是在強拆“珠泉商貿城”時,置國法不顧暴力阻止新聞報道、隨意拘捕“拒拆者”、株連無辜工作人員等等,甚至放言:“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終獲“濫用權力、違規違法、損害群眾”之定性而引咎辭職,直至被撤消職務。周余武于《我的反省書》中自言道:“……權力用得不好則會傷害群眾,甚至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為此,政府必須轉變職能,嚴格依法依程序辦事。……我在嘉禾縣的成績廣大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使我的威望越來越高,我對自己的決策能力也就越來越自信。在這種自信心的驅使下,我對調查研究有所忽視,對群眾路線有所淡忘,把信任凌駕于群眾之上,把決策建立在熱情之上,以至在研究珠泉商貿城工作中出現許多違規的‘激情決策’。[1]”周余武的反省表白已經略略透析了該事件的癥結所在,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的是,由此折射的“控制論”和“發展觀”的另一個認知哲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從根本上講是排斥“賢人專制”為著眼點的潛伏著本性固有而無法克制的無預期風險的這種治理模式的。
早在20多年前鄧小平就提出:“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民主與法治相結合。”[2]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1999年,法治入憲,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憲法修正案規定:“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笨梢?,新中國的“法治”探求之路由來已久,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并非追寵潮流,實為或必將為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過程的客觀選擇。因為法治靠的是法律這種公共權威,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法治的終極追求,是對人的自由與尊嚴的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于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這個意義而言,法治是社會發展走向“以人為本”的制度前提。
二、“社會和諧”的秩序基礎
社會和諧,是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最終促成全面發展。從社會學角度講,社會系統中各要素或子系統之間的互動協調是邁向統一發展目標的動力機制??梢钥隙ǖ氖?,一切形態下的社會系統均由經濟、政治、文化三大基本領域構成,終極意義上,這“三大領域”又是由特定的經濟制度、道德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等等共同維系的結果。由此,如果某種現代化模式要求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推進,其實質是維系“三領域”的經濟、道德、法律、宗教等等具體制度的現代化過程。所以得出結論,一定階段的各類具體制度(體系化)的均衡互動,是促成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深層保證。
與西方自由主義的宗教哲學背景不一樣,中華民族早在公元前26世紀之前就把道德教化作為政治斗爭的必要手段,用以融合、同化其他集團,達到穩定人心、鞏固統一的目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們始終以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為教育目的,至今教育的這種痕跡還十分明顯。不過,深刻的社會變遷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確立,促使了社會價值主體的分化和多元化,千百年來以家庭倫理為核心的單一社會利益主體結構迅速分化,而以承認個體利益合理性為前提的多元利益主體結構在社會中國快速形成。由此,秩序構建的基點:從身份關系向契約關系轉移,利益單一性原則的儒家宗法制在綿延兩千多后不得不退出博弈社會的主戰場,取而代之的是能理順復雜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梢?,歷史和現實并沒有讓西方的“基督文明”融入中國社會,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行為規范中,惟有道德和法律獲得了絕對生存空間。
但是,當我們今天毫無疑義地暢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時,必須指出,法律并不是市場經濟的“救命稻草”,單憑“法制手段”根本無法做到理想化的一包天下。首先,法律具有遲滯性。法律只能呆板地調節既已出現的利益沖突,不能做到隨機應變。其次,法律具有封閉性。法律條文只能規制已錄述的行為,對未列絡行為無從涉及。再次,法律具有依賴性。法律規范的效能依托于司法、執法、守法及立法的完善,一旦某一環節缺損,法律力量就會形同虛設。最后,法律具有僵硬性。法律只能漠然地干預人的外在行為,無法顧及人們五彩繽紛的內心世界,包括動機和思想。因此,法律不可能覆蓋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有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并且,由法律本性功能缺損引發的而又相應地成為法律調控絆腳石的亂局,依靠法律本身是無法化解的,天然地存在著對能補己之過的法律外力量的依賴。
“法律缺位”的了斷問題,著名學者張曙光先生認為:“法律制裁(他律)和道德自律的一致和結合才是最有效的。”[3]張先生的制度經濟學視野的法律與道德互動關系及秩序觀,至少提供了這樣的啟示,我們完全有理由從法社會學的立場找到法律與道德的內在連接點,為“法律真空”的彌補尋求道德契機。
所謂道德,就是人們關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奉行的是自尊、自覺、自律和教化約束,依靠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來維系,實際上是通過社會成員的自覺性來發揮作用。它要求人們動機高尚、善良,倡導一種“圣人”標準,對人們的行為心里進行內在性的影響。道德的這種影響力一旦形成,就會特別的穩固而深遠。但是,由于道德規范缺乏明確的統一標準,當人們對道德上的權利、義務發生爭執,乃至嚴重危害他人或社會利益的行為時,道德就只能譴責而不能制裁,十分突出地表現出了約束弱化這一固癥。因此,道德也面臨著滿載君子標準而難以徑行的無奈,并且道德的這一天性弱點,依靠道德本身是不能彌補的,同樣存在著對能創生硬性威懾效果的道德外的力量之渴求。
事實上,于“法律”而言,制定的嚴格過程性及高成本,決定了法律規范是永不能觸及所有社會生活的,法律的缺陷是其本性固有,通過法律自身是無法彌補的,可以肯定,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韻律,等待法律的自身完美來徹底解決社會關系的“調控”矛盾,永遠只是一個夢想。于道德而言,隨機應變恰恰是其追趕時代弄潮兒的看家本領,作用力弱化又常常讓道德站在時空的最前沿而無能去鏟除玷污和侵吞新事物的惡魔。正是因為“強制性”有余而“靈活性”不足的法律規范,與“靈活性”有余而“強制性”不足的道德規范之間的這種天然性的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很容易構架起與法律、道德相關聯又明顯區別于法律、道德的第三種力量,并且,此“第三力”一旦創制,它就會游歷于法律和道德之間,一方面,積極供給法律規范的“靈活性”需要;另一方面,全力彌補道德規范的“強制力”不足。此“第三力”之實質,是法律為獲求道德“靈活性”彌補而根據自身的需要對道德予以的授權性“強制力”讓渡?!暗谌Α奔确羌兎闪α?,也非純道德力量。它是法律作用于道德后的整合力,即法律強制力經授權性讓渡后“硬”化了的道德強制力,是法律與道德兩種資源于一定控度上的契合。可見,“法律真空”這一大隱痛的徹底解決,必須依賴“法律”與“道德”這兩種調控手段予以資源上的整合。如果把問題的層面再提高一點,經濟制度、道德制度與法律制度的協調與否,難道不正是“和諧社會”實踐構建的具體起點嗎?
三、“可持續發展”的法律觀之構
何為“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將之定義成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的普適性協調問題,本文不想過多地停留于概念、由來等相關內容,僅就“可持續發展”法律觀的構建略表看法。
觀念是制度的靈魂,是制度得以產生和運轉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在我看來,凡人類經閱之法律觀,大致有三類:一是傳統型權力法律觀;二是近現代型權利法律觀;三是(后)現代型生態法律觀。
傳統中國社會由于權利觀念的極端貧乏和狂熱的皇權崇拜,權力本位和義務本位成為法律文化內容的兩項核心。于是,權大于法,法律服從于權力的觀念邏輯從思想到實踐自然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我們謂之“權力法律觀”。權力法律觀的利弊得失大有人論之,本文勿庸多言。值得肯定的是,受市場經濟內生力、西方法治思想、權利意識等因素影響,權力法律觀在遭世人詰問后不得不走向最終的宿命。
權利法律觀的對應語就是現代法治觀?!胺ㄖ我馕吨鴻嗬贫仁艿奖U虾蜕鐣杂稍瓌t的確立?!盵4]近代中國社會始入法治的觀念“啟蒙”,接下就是該讓權利為生命的現代法治觀如何發揚光大起來了。更值得關注的是,對于國人來說,權利法律觀之“翅”還羽翼未豐,幾乎與此同時,生態法律觀之“膀”卻又不得不姍姍而來,這大概就是半世紀來“經濟先行”路數下快進“現代化”的結果。
近年來大規模的植被破壞、資源的過度開發、能源的無限消耗、不節制的都市化進程、廢棄毒物的超量排放等等,將人類推向資源枯竭、潛力喪盡的增長極限。于此,人與自然共存共進的思想迅速得到警醒,難堪的社會場景不斷對先前發展模式提出質疑,思想者們也卷入了對這種發展理念進行揚棄和更新的事業中。這一前提下,中國政府偕同全球步伐制定了國情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著眼點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控制人口、防止災害等等。顯然,這一新的發展觀的實踐運作必然推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變革,進而給法律帶來強烈的沖擊。法的調整范圍從原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拓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法的正義價值從個體的比較正義推演成為社會正義,從當代人的權利和利益過渡到現代與未來各世代的權利和利益;法的秩序界域從要求人類社會的井然有序延伸到自然界的有序;法的自由賦予受到了自然承載力限制,法的效益算度計入了自然成本衡量;環境資源保護、和諧共處責任等相關“定律”將重重地影響著法律部門、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法律意識的筑建。諸如此類,法律制度始終圍繞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精心設計,既滿足個體人的權利寬限,也保障整體的生態自然權,從而在人與自然、今人與后人之間架構起法律規制的高度契合,此為,謂之生態法律觀。
生態法制的興起,讓現代“法治”早已超越“人本中心”的界域,兼容人與自然于一體。即便如此,還是必須指出,在國人“權利”尚欠的今天,“以人類為根本、以人類的幸福為目的”的“權利法律觀”仍萬萬不能缺。這個意義上講,可持續發展法律觀的構建實則需要“權利法律觀”與“生態法律觀”的優化嫁接。
[參考文獻]
[1]譚劍等,《關于“嘉禾事件”的反思》,《新華文摘
》,[J],2004年17期45-50頁。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3年版176-179頁。
[3]張曙光:《走向市場經濟的制度結構:市場、政府和道德》。
[4]徐顯明:《論“法治”構成要件》,《法學研究》,[J],1996年4期37頁。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商法民法關系論文
- 下一篇:審計局科學發展觀的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