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交流回避制度
時間:2022-10-17 09:01:00
導語:領導干部交流回避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了培養鍛煉干部,優化領導班子結構,推進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有關規定,結合我州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干部交流是指領導干部按照組織決定,在縣、市(工、行委)之間、部門之間、上下級機關之間、黨政機關與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之間進行的調動或者掛職鍛煉。
第三條干部交流工作應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依法辦事的原則、培養鍛煉干部與改善領導班子結構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以下人員為重點交流對象:
(一)縣、市、工、行委黨委、政府領導成員、紀檢監察、審判、檢察機關和組織、人事、公安、財政、審計部門主要負責人;
(二)州級部門領導成員,州級有關部門重要業務處室主要負責人;州級部門內設機構中人事、財務及其他需要交流的科室主要負責人。
第五條干部交流的主要類型:
(一)培養型交流
1、擬提拔擔任縣(處)級黨政領導職務但沒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干部,必須有計劃地交流到基層工作兩年以上。
2、擬提拔擔任縣(處)級黨政領導職務但沒有在下一級兩個以上職位任職經歷的干部,在同級職位之間進行交流。
3、州級部門和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后備干部,要有計劃地安排到艱苦地區、關鍵崗位任職或者掛職鍛煉。
(二)回避型交流
1、縣、市(工、行委)黨政領導班子正職,以及紀檢監察、審判、檢察機關和組織、人事、公安、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正職,一般不得由本地籍或本地出生、生長的干部擔任。已在其原籍、出生地、生長地所在縣、市(工、行委)任職滿一屆的黨政領導班子和上述部門正職領導干部,必須易地或者在部門之間交流。
2、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等親屬關系,雙方在同一領導班子里任職,或者在同一機關擔任直接隸屬于同一領導人員的職務,或者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職務的,其中一方必須交流。
(三)任職期滿交流
1、縣、市(工、行委)黨委、政府領導成員在同一職位上任職滿10年的,必須交流。
2、州直各部門和縣、市(工、行委)部門領導干部,在同一職位上任職滿10年的,必須交流。
3、州級人事、公安、財政、審計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縣、市(工、行委)紀檢監察、審判、檢察機關和組織、人事、公安、財政、審計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在同一領導崗位任職滿10年的,必須交流。
4、州級經濟部門、政府部門、行政執法監督部門重要業務處(科)室主要負責人,州級部門內設機構中的紀檢、人事、財務等科室主要負責人,在同一職位任職滿5年的,應在部門內部或者部門之間進行輪崗交流。
(四)調整性交流
班子成員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不合理,或者班子內部不團結、嚴重影響工作,以及其他原因需要調整的,應進行交流。
第六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一般不進行交流:
(一)縣、市(工、行委)黨政領導干部年齡超過50周歲的;
(二)州級部門領導干部年齡超過55周歲的;
(三)因健康原因影響正常工作的;
(四)經考核、考察被確定為不稱職的;
(五)因涉嫌違紀違法正在接受組織審查而尚未作出結論的;
(六)縣、市(工、行委)黨委、政府領導干部,除提拔任職、降職以及因年齡、健康原因需交流調整外,正職領導干部任期未滿一屆、其他領導干部任職不滿3年的;
(七)其他原因不適合交流的。
第七條干部交流工作,由各級黨委(黨組)及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組織實施。州委管理的領導干部,主要在全州范圍內交流;縣、市(工、行委)黨委管理的干部,主要在本地范圍內交流。
第八條干部交流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組織(人事)部門擬定干部交流工作方案;
(二)組織(人事)部門征求干部調出、調入單位意見,研究提出交流人選,必要時可聽取本人意見;
(三)黨委(黨組)集體討論決定,組織(人事)部門辦理調動等有關手續;
(四)黨委(黨組)或組織(人事)部門負責與被交流干部談話,做好思想工作;
(五)被交流干部移交工作,按規定時間到新單位報到,并將行政關系、工資關系、組織關系等轉入新單位。
第九條需要按法定程序選舉或任免的干部,交流時其任免職應按照法定程序辦理。按有關規定應實行離任審計的,由審計部門進行審計。
第十條干部交流一般在領導班子換屆或者屆中調整時,有計劃地集中進行。為保證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每次交流干部的數量,一般不應超過領導班子成員的三分之一。同一地區或者部門的黨政正職一般不同時易地交流。
第十一條干部交流應嚴格執行領導班子職數的有關規定,不得超職數配備。
第十二條干部交流應嚴格執行以下紀律:
(一)任何地區和單位必須堅決執行上級關于干部交流的決定,干部必須服從組織作出的交流安排。
(二)各級黨組織集體研究決定交流對象,不準個人或者少數人指定交流對象,不準借干部交流突擊提拔干部,不準借干部交流排斥異己,拉幫結派。
(三)干部調離后,不準干預原地區或者單位的工作,不準從原單位隨帶工作人員和攜帶交通、通訊工具及其他公共物品。
對違反上述干部交流紀律的當事人和責任者,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關于對違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行為的處理規定》及其他有關規定,視情節輕重予以處理。
第十三條在干部交流工作中,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一)對交流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干部,應優先提拔使用;
(二)凡上掛、外派、下派掛職鍛練的干部,在鍛練期間,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
(三)被交流的干部,其配偶子女是否隨調、隨遷,可尊重干部本人意愿。
第十四條干部回避是指為防止領導干部利用職權徇私舞弊而對其任職和執行公務等方面所作的適當限制。
第十五條領導干部有下列親屬關系之一的,必須按規定實行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
(一)夫妻關系;
(二)直系血親關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
(三)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
(四)近姻親關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配偶。
第十六條領導干部凡有第十五條所列親屬關系的,不得在同一機關擔任雙方直接隸屬于同一領導的職務或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務,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擔任領導的機關從事監察、審計、人事、財務工作。
同一領導,包括同一級領導班子成員;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包括上一級正副職與下一級正副職之間的領導關系。
第十七條領導干部回避的種類包括職務回避和公務回避。
所謂職務回避,是指對有某種親情關系的干部,在其擔任某些關系比較密切的職務方面作出的限制。
所謂公務回避,是指領導干部在執行公務時,凡處理涉及本人或與本人有某種親屬關系人員的問題時,都應予以回避。
第十八條領導干部任職回避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本人提出回避申請或者任免機關提出回避要求;
(二)按管理權限進行審核,需要回避的,予以調整。職務不同的,一般由職務較低一方回避;職務相同的,由任免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和實際情況決定其中一方回避。
在本部門內無法調整的,與其它部門協商調整;與其它部門協商調整確有困難的,由上級主管部門協調解決。
第十九條管理機關或主管部門對原已形成的應回避的關系,應當制定計劃,逐步調整;對因婚姻、職務變化等新形成的應回避關系,應當及時調整。
第二十條領導干部從事監察、審計、仲裁、案件審理、稅費稽征、項目資金審批、出國審批、人事考核、任免、獎懲、錄用、調配等公務活動,涉及本人或者與本人有第十五條所列親屬關系人員的利害關系時,必須回避,不得參加有關調查、討論、審核、決定,也不得以任何方式施加影響。
第二十一條領導干部公務回避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或主管領導提出回避要求;
(二)本部門進行審核并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
(三)需要回避的由本部門調整公務安排;
特殊情況下,可由主管領導直接作出回避決定。
第二十二條領導干部在辦理任職手續時,應當如實向主管部門報告應回避的親屬關系。對隱瞞不報的,予以批評教育并調整工作。應回避的領導干部,無正當理由拒不服從組織安排的,應采取行政措施予以調整。
第二十三條領導干部從事公務活動時,應主動報告應回避的關系。對隱瞞不報的,予以批評教育,其中因未回避給公務造成損失或者造成惡劣影響的,應給予相應處分。
第二十四條黨委組織部門和政府人事部門負責領導干部回避工作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五條本制度由**州委組織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制度自印發之日起實行。
精品范文
10領導任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