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方碑村與新模村對比性研究
時間:2022-05-26 05:27:00
導語:關于方碑村與新模村對比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暑假,在學校安排之下,我系56名同學深入安靖鎮各村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調查。在這次的實習調查中,同學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對于我們這些平時只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是次很好的鍛煉機會,更是一種實踐的挑戰。
在這次活動中,我和另外五名同學組成了臨時的調查小組,對安靖鎮的方碑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尋訪。我所調查的主要方向在于外來人員對于當地經濟的影響,因此,在尋訪過程中我更多的詢問了當地的一些經濟狀況。在幾天的調查過程中,我曾幾次希望得到當地的具體經濟數據,無奈村長及其他干部均十分繁忙,我們小組與其僅談了3小時,他們便因會議匆匆離去,而我所要求的經濟具體數據也一直沒有回應。
但這五天的實習,我仍然了解了許多當地居民的經濟狀況,并在回到寧波后,與我所生長的新模村進行了大概的比較,以下便是我的個人總結:
第一部分:方碑村的經濟
1.方碑村概況:
方碑村是郫縣安靖鎮的一個小村,地處成都市市郊,村在籍人口共有2700人左右,加上外來務工人員約為3萬人;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450人左右,約占全村在籍人口的15%-20%,超過國家老齡化水平(在中國,一般超過10%即為老齡化),也即該村已經達到理論上的老齡化。
2.過去的經濟-計劃經濟時代
在為期五天的調查中,我簡要地了解到了該村的過去的經濟狀況及當地的各種習俗。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各個地方都有著明顯的印記。方碑村也不例外。并且長久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對該村有著重要的影響。
方碑村有十二個生產大隊,其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負責各區隊的農業生產,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建制。在訪談過程中,我有幸與一位已經77歲高齡的鄧奶奶進行了長達2小時的交談,根據鄧奶奶敘述,在過去,他們主要以農耕為生。每年,鎮政府就會給每個村下達生產指標,而村根據各個大隊的具體情況進行分配。身在7隊的鄧奶奶回憶說:“當時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農耕,每年的豐收之后,大隊根據隊中各家各戶的具體情況進行財物分配,因此在當時的經濟來源很單一,最多在家中養養各種家禽,但也以自家用為主,幾乎不存在買賣。而當時每年的收入也就在幾百元左右,倒也豐衣足食,基本不用為生計擔憂,即使家中缺乏勞動力,大隊仍會給予特殊照顧。當時人們之間幾乎沒有什么大的利益沖突,倒是隊與隊之間常常存在競爭,由于是根據指標進行豐收后的財務分配與獎勵,因此各個隊間常常為了爭奪更多的生產指標而相互競爭,往往得到高指標的生產大隊,其綜合實力也往往越強。但因為是同一個村的,各大隊之間也常常相互幫助,同時也一起舉行各類文藝活動。總的來說當時的經濟是比較穩定的。”
從鄧奶奶的回憶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農業生產在當時經濟中的重要性,而且對于當時的方碑村而言,其經濟地位幾乎是獨占性的。但卻也顯得比較穩當,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產量雖低,倒也衣食無憂。這就是當時的計劃經濟作用下的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村。
3.如今的經濟-市場經濟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成為了新的市場規則,這對于我國的農村來說,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在方碑村我就能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
當我初次來到方碑村時,我幾乎感覺不到這竟然是一個村,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這里尤其明顯:看不到綠油油的田野,滿目皆是小高樓,大馬路上盡是來來往往的大卡車,由于施工仍未結束,其所過之處猶如沙塵暴一般,黃沙漫天。路邊卻也是餐館茶樓比比皆是。在我所到過的所有地方,我僅僅見到了大概60畝的農田,而且是在非常深入的村的邊遠地帶。
此時的方碑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方碑村的本地居民僅2700余人,而外來人口卻達到了3萬余人,兩者竟差十倍有余。
對于此時的經濟狀況,我首先在村中的一個菜市場進行了蹲點調查,詢問了大概十余名當地的居民后,得到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隨后又在那詢問了大概數名外來居民后,進行綜合比較之后得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結論。
當地居民已經幾乎失去了全部的農田,而村里分配給了每人45平方米的生存用地,而土地賠償卻少的可憐,征地補償為一人一平米300元,二人700元,很多村民反映至今仍未拿到土地賠償金。而對于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生存的工具,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如何解決生活支出已然成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此時,外來務工人員的涌入,可以說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很多村民表示歡迎外來務工人員的進入,在他們看來,外來務工人員的進入并不僅僅是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大大減輕了當地居民地生活壓力,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房屋出租行業的迅速崛起。之前,在安靖鎮長的介紹中也提到了,出租行業已然成了該鎮收入的一個主要方面。
當地居民通過得到的45平方米的生活空間,根據區隊的總體安排,大量建造了小型住房,而這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來說,無疑成了最好的棲身之所。其房租費用一般在100元到150元之間,而由于當地居民將房屋向上擴建,一般為3到4層,因此其一個月的收入也在350元到600元之間,這對于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飛躍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各種現實問題也擺在了眼前: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等等,這并不是這些租金收入所能解決的,因此當地人有一部分也去了外地尋求發展,另一些辦起了農家樂或者小茶館,還有一些做起了小本生意,而少數人則過起了自由人生活,僅靠租金收入維持生計。
這樣一來,僅僅是當地居民自己的經濟生產量已比計劃經濟時代高出了10倍有余。
外來務工人員在村內所占的人數已大大超過了本地居民,而他們由于是外來人口,而當地土地又屬于整體規劃,不可能自行建造房屋,因此,租房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在我所詢問的數十名外來務工人員中,無一不是靠租房,有的是單人租小房,也有幾個人合租大房的,而租金往往也在100元上下。而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濟來源就是單一的打工。在打工者中,又分為平工和技工,平工的一天的收入大概在35元左右,而技工則在55元。而在外來人員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投資者,他們主要來自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他們的主要投資項目以服裝加工業為主,以木材加工為輔,同時也有少部分的其他產業。在我漫步村中時,常常能看到居民的出租房內開設著各種小型加工廠。這些加工廠的進入為當地政府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包括土地租金,環境治理費用,以及相關的各類稅收等等。另外,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問題也成了當地居民的一個經濟點。在我尋訪過程中,我曾經進入了當地一家私人幼兒園和一家私人小學,而他們招收的主要對象就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本地孩子常常在當地的公家學校就讀,但是由于教育資源相對于生源的稀缺,導致了部分當地兒童也無法正常入學接受教育。這樣一來,外來務工人員又為當地創造出了一種經濟收入。另外,當地政府修建的各類民用住宅有其中一部分被外來投資者所購買,這為當地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更重要的是,為將來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保證。
4.外來人員進入對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
首先,最為突出的,就是環境污染。
由于大量外來人員的增加,當地的生活垃圾成大幅上升之勢,日常生活垃圾數量比之前整整增加了數十倍,而當地政府由于土地的大量規劃使用,使得已經很難抽出足夠的土地來處理填埋這些垃圾。由此而引起的,就是常常可以在馬路邊的不遠處看到成堆的垃圾,而其在慢慢腐化過程中又招致大量蒼蠅,蟲類,更是散出陣陣惡臭,使人難以靠近。其中有一次,我路過一個垃圾堆時,看到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焚燒垃圾,雖說焚燒對于垃圾處理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在馬路邊上焚燒垃圾,不得不說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我在與村長,村委書記交談的兩個小時里,曾談及此問題,但是,村長的回答并不是很明確,只是告訴我們村里正在計劃建造一個垃圾處理站,用來處理百姓的日常生活垃圾,而具體的實施方案,仍在議程之中,因此,究竟何時才能建立,恐怕要先得到鎮政府的撥款才能實施。這些僅僅是對于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而對于村里的財政而言,恐怕也不會是一個小的數目。
更為嚴重的是,馬路上的大量塵埃微粒,以及工廠所排除的大量廢水廢物直接影響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在我為期五天的調查活動中,只要我走在馬路邊上,一旦有車輛經過,立時塵土飛揚,仿佛沙塵暴到來一般。對于此問題,也許等馬路修建完畢就能解決。但是,工廠的大量有害物質排放,則更為嚴重,治理起來更為棘手。之前我已經講到了,外來投資人員在此地主要開設的是服裝加工業以及木料加工業,而這兩者,前者對水體有著明顯的污害,而后者,則往往是造成揚塵的主要原因。而對于現在的方碑村來說,水體污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在我所見過村內的河中,幾乎沒有一條不受污染的,而就在村委辦公室后面的一條小河中,河水已成綠色,河上還漂著各類生活垃圾,只要稍微靠近岸邊,陣陣惡臭就會迎鼻而來,讓人不覺有些惡心之感。而揚塵在當地還是比較輕微,由于木料加工業多數在屋內進行,因此大大減少了對百姓的危害。
而對于水體污染的治理,是需要大量資金及各類設備的,既然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想必水體污染早晚必須治理,而這項支出,光靠村里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上級的大量支持。由此可見,方碑村走的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老套路,而環境的惡化正在逐步制約著當地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我覺得有必要提到的社會治安問題。
方碑村在社會治安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其所實行的大隊負責責任制有著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量外來人員的進入,使得方碑村內部人員構成相當復雜,因此,在進行治安管理時則必須加強對各外來人員的統計和控制,而這對于村內部來說,無疑又是一項較大的支出。
最后我想對以上外來人員的經濟影響做一個總結。從村長口中得知,該村的年收入正在逐年遞增,而且其幅度有上升趨勢。這固然可喜可賀,但是,請大家別忘了,環境問題,治安問題等各類負面因素所帶來的隱形損失并未被計算在內。而環境污染的負面效應正在逐漸顯露出來,在我看來,最明顯的一點在于人民的生活質量有著很大的下降,特別是水質方面的影響,以及各類隱形疾病正逐漸困擾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更加嚴重的是,原有規劃設想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在生活小區建設項目方面尤其明顯。環境的惡化使得原本空氣清新,景色貽人的郊區,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而原本希望依靠郊區環境優勢而發展的房地產業,不得不經受更大的風險,各類旅游開發項目,農家游園等項目更是面臨停建的可能。而要想盡可能的恢復原有的環境,則需要耗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這對于方碑村而言,是無力承受的。因此,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其年收入仍在不斷增加,但是,各類負面因素也正愈加影響著當地經濟的進步與發展。
5.將來的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自提出以來,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大力擁護與發展。各類新型技術設備的研發為各類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因此,要想進行持久的,有效的科學生產,必須走可持續發展路線。這是大勢所趨。
而方碑村現時所走的路線,則只注重了短時間的發展,對于長久發展,現時的各類問題已經開始制約當地的進一步發展。對此,方碑村所能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及時調整戰略方向,從短時發展逐步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另一方面,對于發展模式而言,只能學習其他成功發展模式,切不可照搬照抄,而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地方特點綜合發展各類適合的產業,因地制宜是最好的指導方針。只有牢牢抓住以上兩方面,方碑村才能真正走上長久的發展道路。
第二部分:方碑村外來人員與新模村外來人員的比較
對于兩個村的比較,我歸納下來的主要有四點:
第一,青壯年占較大比重。由于本人長期生活在新模村,因此對于本村的情況比較了解,再加上本村村長的大力幫助,我得到了比較詳細的記錄:在新模村,45歲以下外來人員是務工隊伍的主力軍,他們不但身體素質較好,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比較強。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事苦,臟,累,險等工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25歲以下的外來人員比例有所下降。而在方碑村,我所交談的數十名外來人員中,一半年齡在35歲左右,最大的是48歲,而最小的則只有20歲。由此可見,兩村在人員的組成結構上很大的相似之處。
第二,技能與文化水平有待提高。這點,兩村的外來人員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我統計的人員中,基本上都是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很少有大學畢業生。因此,在知識層次上,他們處于中下級地位。而對于技能而言,他們中很少有參加過正式的職業培訓,往往都是在進入工廠后,進行簡單的職業操作訓練,就進入正式工作,因此,他們對于一些更高級別的技術技能往往只能望塵莫及。而據我了解,企業內部幾乎不對這些員工進行技能提升或者幫助他們進行深入學習,他們的技能往往只能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一旦遇到技術改革,他們往往面臨著失業的危險。
第三,聚集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主要源于其技能與文化水平的限制。由于能力所限,他們往往只能分布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最多的往往是傳統制造業,如食品,塑料品,服裝加工等簡單生產部門,主要靠出售自身勞動力為生,因此其收入往往比較低下。
第四,遷徙式特征逐漸呈現。這點在新模村與方碑村有所區別。在新模村,外來務工人員很多都是家庭戶,有些甚至是直系親戚都在寧波務工。這種舉家遷徙前來務工的家庭,在本村居住時間較長,幾年不回家已是常事。這已經表明,在新模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已經在較大程度上從“候鳥式”的流動就業模式轉向了“遷徙式”的穩定就業模式。而在方碑村,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都是只身前來,他們往往把妻子兒女父母留在家中,并將每月節省下的工資寄回家中。在我所交談的數十名外來人員中,有將近一半以上表示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將會向沿海城市轉移,因此,從這點上來看,方碑村的外來人員主要還是以“候鳥式”為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來務工人員對于方碑村來說,其經濟影響往往是暫時性的,但是由于人口頻繁流動,其人員的流動對當地經濟的變化影響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對于新模村來說,外來務工人員由于長期居住在此地,因此對于當地經濟的影響是比較穩定的,他們的去留在短時間內會對當地的經濟產生較大影響。
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外來人員的進入,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在于資金輸入與人員輸入。而對當地的長久發展造成影響的關鍵,還是在于當地政府在發展模式上的抉擇。如何合理規劃資源,如何合理利用大量的勞動力,如何解決外來人員進入所產生的問題等等,都是擺在現代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總的來說,外來人員的進入對于當地而言,在短時間內是能夠極大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如何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克服外來人員進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需要各級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祝愿方碑村的將來能夠越來越光明,人民的生活能夠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