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時間:2022-07-17 05:49:00

導語:強化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化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前不久,中央召開了農村工作會議,了2008年一號文件,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解決農村民生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提出了要求,并強調要“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要求科技工作把促進解決好“三農”問題、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進。毫無疑問,科技進步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標志。請問,這種動力和標志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中央財政用于農村科技的投入“十五”比“九五”期間增長了2倍,“十一五”期間又有進一步的增長,農村科技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繼1999年以后再次超過5000億公斤,單產也創下新高。科技進步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標志。

首先,農業科技進步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成效顯著,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集成創新了一批糧食豐產重大關鍵技術,至2006年累計增加糧食2043萬噸。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一大批新品種,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每年為國家挽回糧食損失2500多萬噸。“奶業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為基本解決我國喝奶難的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農產品加工重大科技專項”促進了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選育和技術裝備研發,帶動出口創匯5.02億美元,促進農民增收累計達到54.3億元。

其次,農業科技和農村民生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十五”以來,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許多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水平。農業生物技術在超級雜交水稻、小麥細胞工程、家蠶功能基因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國際領先地位。面向農村民生需求,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科技開發,在村鎮規劃、農民生活環境改善、農村資源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了技術基礎。

再次,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村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了農村基層科技進步。近年來,農村科技創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市場機制在科技推廣服務中作用更趨明顯,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發展較快。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大院、農技110、農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創新機制不斷涌現、發展并壯大,引導了一大批科技人員深入農村一線創新創業。例如:科技特派員工作已擴大到31個省(區、市)的1039個縣,共有科技特派員4.5萬名,直接服務近4萬個村的900多萬農民;2006年以來共向農村引入動植物新品種1.67萬個,推廣先進適用新技術1.41萬項,實施科技開發項目1.1萬項,增加收益48.4億元。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和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相互銜接、相互補充,加快了科技入戶和農村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了農村基層科技的發展進步。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年初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斗爭中,我國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發揮了重大作用,科研院所科技人員放棄休假,深入調研,在短短二周內提出了幾百條有關于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的科技措施,廣大農業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和受災農民共同抗災重建,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也顯示了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積累。

我國農村發展已經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歷史階段,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比,當前,農村科技發展布局還不完全適應農村快速發展的需要,如何形成新時期農村科技統籌、協調發展的新布局呢?

一是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需求,進一步加強農村民生科技,統籌農業科技和農村民生科技發展。“三農”問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核心是農民問題,不能將農村科技作為農業科技的簡單延伸,更不能簡化成農業科技。實踐表明,科技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力量;科技不僅承擔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也承擔有推進改善民生的職責。新時期農村科技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落實十七大關于改善民生的精神,在強化農業科技的同時,自覺把服務農村社會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農業科技和民生科技的協調發展。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和進步,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核心是要把握中國特色;要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農業科技創新任務,推進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農業區域布局,走東中西部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加快發展循環農業、高價值農業、合作農業關鍵技術,引導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加速農村民生科技創新和進步,重點是要把握農村住宅、飲水安全、農民健康等農民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加快新興產業、鄉村社區和城鎮化等科技開發;目前,農村民生科技已有一定基礎,但總體還比較薄弱,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需要做出更為系統的部署。

二是要推動農村科技重心下移,使農村科技更好地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統籌研究開發和應用服務。從根本上來說,農村科技發展的成效必須通過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體現出來。農村科技面向的群體大、范圍廣,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各不相同,這是農村科技的獨特性所在,也是農村科技應用服務的難點所在。國家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農村基層科技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村科技成果轉化率。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科技應用服務和農村基層科技發展能力還比較薄弱。突出表現在:農村一線科技人才短缺,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村勞動力中才有一名農業技術人員,人才流失趨勢仍未根本扭轉;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特別是縣(市)農村職業學校與農村發展結合的力度、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科技發展能力和活力不足。新時期農村科技必須在加強研究開發的同時,切實推動農村科技重心下移,把滿足廣大農民和廣大農村千差萬別的技術需求作為重大戰略目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推動,實現研究開發和應用服務的統籌發展。

三是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更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統籌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農村科技具有公益性和市場性雙重特征。在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品種培育等前沿技術研究,數字農業等重大關鍵技術研發,農村醫療和農民健康等關系民生的公益性技術方面,應切實保障政府投入。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獨特的發展情況所決定的,也是世界各國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做法。在農村科技應用服務環節,市場機制有很大的空間。建國以來,我國政府投入建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改變我國農業農村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這符合當時我國農村發展的水平和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員等工作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和科技人員兩個積極性,為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新階段,必須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加大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科技創新服務和農村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近年來,中央一系列重大支農、惠農政策得到落實,形成了全社會關注、重視“三農”的大好局面。當前,如何把農村科技工作落到實處呢?

新時期,要把農業農村科技進步作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擺在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帶來的重要機遇,重點突出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民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基層科技發展等四個方面,扎實推進新時期農村科技發展。

如何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圍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將自主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產學研密切結合,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儲備能力。從我國實際出發,瞄準世界農業高技術發展前沿,重點發展農業生物技術與分子農業、農村信息化與數字農業、環控農業和節能減排、農產品精細加工等技術。加強“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的實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并深入探索跨區域實施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經驗。加強畜禽、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開發和應用,為調整農業結構,保障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提供支撐。整體推進農業技術研發,提高農業效益,積極發揮農業的原料、能源、生態、文化等多種功能。

第二,加強體制和機制創新,調動科技人員和農民兩個積極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當前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通過采用新技術和新機制,逐步實現農村科技的“零距離服務”。全面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繼續推廣農業專家大院、星火110、農村科技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在科技特派員等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把農村科技服務的對象從偏重個體農民向農民、農村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并重拓展,把服務領域從偏重農業向農村產業、民生等并重拓展,同時積極探索農村科技服務的政策支持措施。提高農村科技服務的組織化程度,從全國、縣(市)基層、農村社區等不同層面,探索發展科技綜合服務平臺,系統提升農村科技服務能力。加強農村科技信息資源開發,推動統一全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公益性號碼,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

當前,還有什么迫切工作需要做好呢?

第一,面向農村民生需求,加快農村民生科技進步,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要把握農村民生改善和發展中的共性、迫切技術需求,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行動,以農民健康、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農村飲水安全、農村康居工程、農村人居環境、農民就業創業為重點,加強關鍵技術開發和集成應用。要爭取在農村住宅、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等領域實現優先突破。加強農村實用科技人才培養,重點培養一批鄉土科技人才,鼓勵農村實用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業,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整體提高。繼續推進科技扶貧和生態脆弱地區科技開發,探索貧困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依靠科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經驗。

第二,加強農村科技的綜合集成,提高農村基層科技發展能力,加快農村基層科技進步。深入推進新時期星火計劃的實施。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加強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熟化與屬地化。著力開展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試點),積極探索科技引導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轉移和擴散,推進星火產業帶、農業科技園區等的發展,培育一批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業的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建立健全農村科技示范擴散體系。加強科技進步評價和考核,推進科技富民強縣,積極探索農村科技小額貸款等農村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有效措施,營造基層科技進步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