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三農問題初探

時間:2022-12-25 08:49:00

導語:縣三農問題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三農問題初探

一、正確認識我縣農村、農民、農業的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這些年來,我縣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比較低;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但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事業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農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在農業發展的問題上越來越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我們的農村經濟越來越感受到國際國內兩個大市場的沖擊和影響,我們的農民在生產經營中承受著自然的風險和市場的風險,而且市場風險給農民的影響又遠遠大于自然的風險。農村、農業的結構性矛盾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⒈我縣農村與農民的問題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村經濟發展要相對落后,這種落后狀況主要體現為:首先是體現在投資嚴重不足,其次是基礎設施供給明顯滯后,結果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由于農村投資少,鄉村道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益性事業發展嚴重落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放慢,致使農民收入增長趨緩,農民沒有強大的經濟后盾,消費增長緩慢,農村市場需求明顯偏冷,導致其在全社會中的市場消費份額出現了萎縮的趨勢。例如,年我縣農村市場成交額消費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年為,××年為,××年為,農村市場成交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這說明當前我縣農村投資不足,農民消費增長緩慢,已嚴重影響了我縣經濟的發展。因為,在萬人口中,有萬人是農業人口,即農民,如果農民在緊縮投資和壓縮消費,勢必會給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困難。可以肯定的講,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要想啟動內需首先必須將占全縣的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鼓勵他們投資,刺激他們消費。農村經濟增長強勁,農民收入就能穩步增長,農民的消費水平就會進一步提高,消費增長就會逐步加快,內需就會進一步擴大,只有這樣我縣的經濟增長才會有動力,縣域經濟發展才能沿著良性健康的軌道前進,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⒉我縣農村與農業的問題

像我縣這樣的農業大縣,縣域經濟的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村的現代化。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依托農業的結構調整,著眼于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這樣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也就是說,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的過程就是推進農村結構變遷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伴隨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業在整個地區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二是伴隨就業結構的變化,農民在整個社會勞動者總量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少;三是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農村社區日益向城鎮社區轉變。年我縣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年為,××年為,××年為,說明農業在我縣中所占的比越來越小,農村經濟結構已經開始發生變遷。在社會急劇發生變化的今天,農村社會經濟轉型有許多成功的發展模式:()村莊就地發展成為城鎮,如廣東省東莞市的雁田村(管理區);()村莊就地改制成為集團公司,如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盡管從名義上講仍然還是一個村莊,但實際上,它更是一個大的集團公司;()村莊融于一個大都市區乃至一個大都市連綿帶之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情況即是如此。我縣農村的社會轉型也要借鑒這些成功模式,從我縣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共同推進農村社會的成功轉型,從而提高我縣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實現農村的現代化。

⒊我縣農業與農民的問題

在目前的生產技術條件下,耕地仍然是發展農業的基本要素。但是,我縣耕地卻在逐年減少。建工廠、修公路、蓋住宅、大量擠占農用耕地,生態破壞、環境惡化。我縣的淡水資源不足,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減少從而進一步導致農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的經濟效益下滑,農民負擔沉重,收入增長緩慢,以及農地產權制度上的缺陷所引發的短期行為,沒有能力或不愿意向農地投資。市場競爭考驗著農業的今天和未來。在計劃體制和普遍短缺狀態下,增加實物產量幾乎成了農業發展的唯一目標。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于需求的約束使實物產量偏好風光不再。賣糧難、賣果難、賣豬難、增產不增收構成對農業的新困擾。幾年來,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一直處于低速徘徊狀態,年農民人均純收為元,同比增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元,首次同比出現負增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元,同比增長,××年人均純收入為元,同比增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元,同比增長,但仍然是恢復性的,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也在逐年下降,農民收入的緩慢增長減小了我縣經濟的增速,制約了我縣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因為農村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中,農民收入是頭等重要的指標,農業農村工作,必須著眼于增加農民收入,以是否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考慮問題、部署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解決好我縣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途徑

要解決農村、農民、農業的關系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農村社會的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自主權。各級政府要做好規劃,加強服務,著力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要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農村新一輪改革,積極開展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培育能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經營主體,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業法規體系,將農業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以產業為依托加快城市化進程。

⒈調整生產結構,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化農業的根本標志,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也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對農業生產實行農、工、貿一條龍經營。農業產業化是一種組織結構的創新,通過統一生產與經營,把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農業產業化可以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形成規模經營,有利于現代科技的普及與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產業化將使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從而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前提下,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經濟收入。農業產業化還能把二、三產業結合起來,改變傳統農業的單一狀況,使產業鏈向前延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當前,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突出“一個重點”,抓好“兩個建設”。一個重點就是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首要問題。龍頭企業是農民走向市場的重要依托,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我縣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帶動能力差,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進程。我縣要因地制宜以甘薯、酒葡萄等農產品加工業為主攻方向,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競爭力和帶動力為目標,進一步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搞好服務,加大扶持力度,推動龍頭企業在現有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發展;兩個建設就是大力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產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中的第一個環節。要在現有農產品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基地建設的力度,要同培育、發展龍頭企業結合起來,突出特色、優化布局,尤其要在綠色食品和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上下功夫,努力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目前我縣還沒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盡快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因為它是農民自己的組織,是連接龍頭企業與農戶的橋梁和紐帶,是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形式。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是扶持農民,推進市場化。

⒉大力發展農村、農民、農業服務業

第一是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農村服務業是面向整個農村地區的服務業。按照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目標,盡快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符合大區域特點、功能齊全、機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積極推動農村消費。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路、自來水、電話及電信網、衛生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及配套設施的改善。建議在農村成立一些專業服務隊伍,如村級市場及銷售人員,村級清潔環衛隊伍等,加強服務,增加農村就業崗位。同時,也提高農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第二大力發展農民服務業,農民服務是面向農民的服務業。首先,要加強培訓。要有針對生地進行專業培訓,如農村經紀人的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農民銷售隊伍的培訓、農村家政服務人員的培訓等。其次探索農民協會類似的農民維權的服務性民間組織。第三是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農業服務業是指面向整個農業行業的服務性。

⒊處理好取與予的關系,建立對農業的反哺機制

從世紀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呼吁對農業實行切實的反哺政策,但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實際進展并不明顯。圍繞著農民增收問題,今年我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多予、少取、放活”作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方針,但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農業反哺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在“多予”、“少取”、“放活”三個方面都存在眾多的實施障礙。“多予”不僅要有相關政策的供給,也要有實際資本、技術的投入;“少取”就要大力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推進縣鄉政府機構改革,減少財政供養人員,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取消相關稅費計征。“放活”則要求改善農村、農業發展的環境,給予農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相信并依靠市場,把市場調節和政府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建立起一套適合我縣縣情的、行之有效的農業反哺機制。這種反哺機制,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前提,以法律規范為保證,有具體的措施作為實施手段。由此避免流于空洞的口號,盡可能地減少其他利益主體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利益的侵犯。

⒋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村教育健康發展

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縣農民群眾受教育的程度還很不高,年我縣有%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占農村勞動力比重,中專以下文化程度僅占農村勞動力的,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不足%。這是農業科技推廣緩慢、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我縣農村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育內容脫離農村改革發展的實際,忽視職業和適用技術教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體系不健全,教育資源分散、布局不合理、辦學效益低等。當前,要在鞏固和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兩個重點:第一是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培訓。要緊密結合我縣的資源特點和產業優勢,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培訓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力加強對農民適用技術的培訓,積極培養服務農業農村的各類人才。第二是深化農村教育改革,調整優化農村學校布局。要著眼于提高農村辦學效益、增強農村教育的整體實力,堅持從農村的具體實際出發,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努力推動我縣農村教育達到一個新水平。

⒌以產業為依托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步伐

要繁榮農村經濟必須推進城市化,這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方向標。要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推進城市化進程。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有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要靠城市化來解決:一是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另一個是縮小城鄉差別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又是緊密相關的,解決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條件。目前我縣有農村勞動力萬,據測算按現有生產力水平,農林牧漁業有萬左右勞動力就可以滿足,目前我縣農村中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有萬,這樣還有萬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今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外出務工收入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說明勞務輸出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很重要渠道。對于勞務輸出這項工作我縣要應組織引導,強化技能培訓,認真做好農民打工者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僅靠勞務輸出遠不能緩解我縣勞動力就業的壓力,在當前大中城市就業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從根本上講,必須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力的就業空間,我縣在今后必須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問題來對待,作為富民強縣的一個大戰略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