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做法和打算
時間:2022-07-10 05:16: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做法和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夯實基礎建設新農村推進城市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按照省、市委加強農村基層建設的有關要求,x以開展“三級聯創”、“雙帶致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遠程教育”、“雙千工程”等工作為契機,深入開展以“一好五新”(創建好班子、建設新村鎮、培植新產業、健全新保障、塑造新風貌、促進新穩定)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為全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本情況
x作為x中心城區之一,現轄x個街道及x個鎮(x)。x作為該區唯一的鄉鎮,面積x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x。該鎮下轄x個社區,x個行政村,x個村民組,常住人口38365人,其中農業人口x人,占全區總人口的x%。除x、x、x、x4個邊遠村外,其余9個村均與城市相融,屬典型的“城中村”。全鎮建有農村黨總支5個,農村黨支部29個,共有黨員894人。
二、主要做法
1、抓好組織建設,夯實基層基礎。按照“五個好”(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村民反映好)的工作要求,切實加強黨(總)支部的思想、作風、制度建設。一是強化培訓工作,狠抓班子建設。積極選派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參加省、市、區組織的有關教育培訓、掛職鍛煉和考察學習,使全區農村黨員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雙帶致富”能力明顯增強。同時,大力選拔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年輕黨員,或從區機關選派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充實到各村級黨組織領導班子中去,切實加強了村級黨組織班子的建設,使各村黨總支(支部)書記的年齡、文化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二是健全制度,加強黨員管理。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農村發展黨員聯系點的實施意見》、《x農村發展黨員工作手冊》和《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基本程序圖》等相關資料,建立了農村發展黨員工作聯系點,加大了農村發展黨員、管理黨員工作力度。指導和幫助各村建立健全了黨員議事規則、班子成員分工、黨員目標管理和民主評議等制度,完善“四簿一冊”,使基層黨組織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三是實施先鋒工程,發揮黨員帶動作用。以開展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以“雙帶致富”、“遠程教育”、“雙千工程”為載體,在黨員中實施“五個一”先鋒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掌握一門技術、發展一個項目、幫帶一戶群眾、振興一村經濟),通過黨員“五帶頭”(帶頭學習講政治、帶頭干事謀發展、帶頭創新建佳績、帶頭服務比奉獻、帶頭模范做表率)活動,提出了用2到3年的時間,充分發動全鎮50歲以下有致富能力的黨員人均幫帶2戶以上村民致富,并取得初步成效,從而樹立黨員在村民中的先鋒形象。目前,13個村采取股份合作帶富、招商引資帶富、種養殖業帶富等形式,實施運輸隊、養殖場、農家樂等“雙帶致富”項目30余個,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四是加強干部培養,儲備后備干部。注重后備干部的培養工作,建立完善了村級后備干部跟蹤考察、建檔立卡等制度。工作中,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及時給他們壓擔子、交任務,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目前,各村均培養了5名以上的村級后備干部。
2、以規劃為龍頭,抓好村寨建設,提升環境形象。一是切實抓好生態經濟示范村建設。作為x唯一生態經濟示范村的x黨支部,提出了“聚人心,調結構,興三產,強素質,謀發展”的“十五字”發展思路,開展了以黨支部為核心,以黨員為主體,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生態經濟示范村建設工作。在畜牧專家的指導下,該村總投資27.4萬元,建設“三元”雜交養殖基地進行科學養豬,年生豬存欄2.5萬頭,產值逾千萬元。現該村年出欄肥豬2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共有200余戶。二是抓村寨規劃,推進城市化建設。該區以村寨規劃為基礎,陸續修建了x、x、x、x、x5個農民新村,共占地243畝,安置拆遷農民696戶,有力改善了村民居住的環境,推進了農村城市化進程。三是抓村容村貌建設,創建文明村寨。2005年,x以保持共產黨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扎實抓好實事工程建設,投入資金500萬元用于農村村寨道路、危房、農用電網、改水工程以及排污、衛生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完善和清理,切實解決了農民群眾們最為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3、大力實施產業規劃,培植新型產業,促進就業增收。一是依托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助農增收。該區充分x、x、x、x4個邊遠村的增收致富積極性,緊緊依托緊靠省會城市中心城區市場優勢和都市餐飲業發展潲水飼料豐富有利養豬“兩個優勢”,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專業技能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養殖業。目前,4個村“二元種豬”飼養已初具規模,涌現出了一批黨員養豬大戶,并成為“雙帶致富”帶頭人。二是大力發展三產,促農就業。城市化進程加劇了“城中村”的產生,使該區9個近郊村成為典型的“城中村”。各村結合富余勞動力豐富的特點,針對城市建設和發展對三產發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后建成了x綜合批發、x糧油批發、x建材綜合批發等一批大型的綜合貿易市場,解決了數百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收入。
4、建立和完善保障機制,切實解除群眾后顧之憂。一是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2005年全面啟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工作,幫助村民減輕醫療負擔,提高了村民抵御大病的抗風險能力。目前,全鎮參保戶數達4760戶,參保人數15829人,參保率達63.38%。二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落實了城市低保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2005年共向被納入城市低保的355戶、990人發放低保金48.3萬元;全面啟動農村低保工作,共有108戶、270人被納入農村低保,發放低保金13048元。下步,該區將繼續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的原則,建立起農民養老保險與城鎮養老保險相銜接,涵蓋包括“農轉非”、農民工在內的城鄉人口,對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資金實行統籌管理,養老保險帳戶可相互轉移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好農村人口養老保險問題,確保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年滿55周歲,繳費滿15周年后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實現老有所養。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就業保障體系。建立了x鎮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和13個村級分中心,并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組織開發轄區就業崗位,收集空崗信息,召開招聘會,搞好勞務輸出;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職業學校技能培訓。2005年實施開展了“陽光工程”培訓就業活動,共培訓富余勞動力150人,向x卷煙廠等10余家用人單位推薦就業400余人;完成城鄉統籌就業385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就業85人,“4050”人員就業39人,新增就業崗位237個。
5、打造新風貌,創建文明村。以創建文明村鎮為載體,整體實施精神文明建設,設立村“市民學校”,積極開展公民素質道德教育,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反對封建迷信、移風易俗的風氣進一步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樹立;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進一步改觀。其中:x村民組、x村x村民組榮獲了x市“衛生村寨”稱號,x村獲x市關心下一代先進村和x市文明村稱號,全鎮共有2480戶家庭獲“星級文明戶”稱號。目前,全鎮13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電腦現代化辦公。
6、促進農村穩定,構建和諧社會。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民因土地補償等問題越級上訪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嚴重地擾亂了省、市、區黨政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對此,該區開展了“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的活動,要求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帶著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認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努力做到組織工作走在預測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處前、調處工作走在激化前,盡力做到“五個不”,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問題不轉移。經過努力,2005年村民集體上訪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1%,社會更加穩定、更加和諧,為x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下一步的打算
根據x、x《關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精神,該區出臺了《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實施意見》,將從三個方面扎實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1、加快城市化步伐,全面推進城市化。從2006年起,用5年時間在全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加快城市化進程。到2010年,轉移農村人口2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100%。通過實施“333”工程,即:緊扣“三圈”發展思路——核心圈、周邊圈、外周圈建設;依托“三線”開發平臺——東線:x至x沿線,西線:x至x沿線,北線:x至x沿線;實施“三改”舉措——鎮改辦、村改居、“城中村”改造,全面實現城市化。
2、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2006年起調整區級財政預算安排,確保每年的財政涉農資金預算安排在地方財政收入的2%以上。重點用于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舊貌換新顏,逐步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環境優美、和諧發展的新形象。
3、齊頭并進,統籌城鄉發展。在行政區劃調整、農村產業布局、城鄉規劃、社會勞動保障、公共事業發展等各項事業,按照“政府引導,農民為主”、“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四個原則,齊頭并進,統籌實施,全面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加快推進x農村城市化進程相得益彰、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