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20 08:50:00
導語:節能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做好20**年全省節能工作,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實施意見》(**政〔2006〕117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省節能減排工作方案的通知》(**政〔20**〕67號)精神,提出以下工作要點:
一、建立和完善節能統計監測、考核和責任體系
1.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將20**年節能目標任務,即全省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9%,153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110萬噸標煤,分解落實到各市、各有關企業,并簽訂目標責任書。(責任單位:省經委)
2.對各市人民政府和153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經省政府審定后向社會公告,落實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責任單位:省統計局、省經委)
3.加快建立能夠反映全省及各市能耗水平、落實節能目標評價考核制度的節能統計監測體系,并強化對單位GDP能耗指標的審核。(責任單位:省統計局、省經委)
4.20**年8月底前,向社會公布全省及各市20**年萬元GDP能耗、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等指標;20**年9月底前,向社會公布全省及各市20**年上半年萬元GDP電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等指標。(責任單位:省統計局、省經委)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5.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0**年,全省鋼鐵企業全部工藝技術裝備均達到國家有關文件規定的允許及以上等級;淘汰543萬噸落后水泥產能;小煤礦由2005年底的262處減少到153處。繼續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出臺差別電價增加的電費收入使用與管理辦法,支持結構調整和節能工作。嚴格執行生產許可制度,對屬于淘汰范圍的企業不予發放生產許可證。(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物價局、省質監局)
6.改造升級優勢產業。繼續支持兩淮億噸級煤基地建設,同時加大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延長煤基產業鏈。在小水泥集中地區合理布局日產45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指導小企業轉型建設60萬噸以上水泥粉磨站,并對日產2000噸以上水泥熟料生產線實施余熱發電改造。創造條件,積極推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區域布局合理的特種鋼鐵企業重組改造。繼續對老火電機組進行脫硫改造。(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局)
7.大力發展節能型產業。發展一批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實施節能發電調度制度。支持資源綜合利用和可再生資源電廠(機組)并網運行。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
8.嚴格執行《**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從嚴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委)
9.大力引導和扶持企業開展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新認定100個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3%。(責任單位:省經委)
10.以淮河流域企業污染治理為突破口,在化工、醫藥、冶金、建材、輕工(造紙、食品、電鍍)、電力、紡織等7個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對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將污染物削減作為清潔生產審核的首要目標。(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環保局、省發展改革委)
11.大力推進“禁實限粘”,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確保實現17個市城市規劃區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比重達到48%。繼續拓寬散裝水泥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水泥散裝量和預拌混凝土使用量,確保水泥散裝率達到40%。(責任單位:省經委、省建設廳)
三、強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
12.積極組織申報20**年國家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工業污染治理、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清潔生產、節水項目以及外國政府援助項目,做到實施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
13.加強項目后期實施監管。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質量領導責任制。建立項目檔案和調度制度。(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
14.整合省內資源,圍繞節煤、節水、節電以及余熱、高爐煤氣、瓦斯綜合開采利用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大規模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工程。繼續開展電機改造和余熱余壓利用節能專項行動。(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
15.實施產學研聯合,開展重點行業共性和關鍵性節能技術的攻關研究和推廣應用。在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推廣一批潛力大、應用面廣的節能技術。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專項行動。(責任單位: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四、加強重點領域節能
16.狠抓工業及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督促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建立節能責任制,實施節能獎勵措施。組織重點耗能企業開展與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對標活動。在省屬國有企業全面開展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活動。(責任單位:省經委、省質監局、省國資委、省統計局)
17.推進建筑節能。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50%的設計標準,達不到節能標準的不準開工建設和銷售。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繼續實施10項節能試點示范工程。積極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廣泛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實施“綠色照明”工程,新建筑設計優先利用太陽能。(責任單位:省建設廳)
18.強化交通節能。逐步淘汰油耗高的老舊車輛,嚴禁淘汰車型和軸荷、能耗、排放等技術參數超標的車輛進入運輸市場。全省干線航道淘汰和更新掛槳機船舶達90%以上。開展全省貨運聯盟試點。加強營運車輛燃油定額管理,20**年底推廣使用駕駛模擬器達到22臺。全年完成約50公里舊水泥混凝土路面、30公里舊瀝青路面改造任務。(責任單位:省交通廳)
19.引導商業節能。在全省大型超市、百貨店、批發市場、酒店等場所,推行節能標簽制度。爭創國家級綠色飯店。開展零售業節能行動。引導和鼓勵發展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社會化物流配送體系。加快建設現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在省級以上商業示范社區建立“綠色回收站(亭)”,完善社區綠色回收網絡。(責任單位:省商務廳)
20.做好農業節能。加快以農村戶用沼氣為重點的農村新能源建設,新建戶用沼氣11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2處。全面完成水電供區農網改造一期工程,繼續做好水電供區農網改造二期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漁船裝備。20**年改造1萬千瓦大型排澇泵站、11016千瓦中小型泵站。(責任單位:省農委、省水利廳)
21.推動機關節能。嚴格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規范辦公用品的采購、配備和使用,優先采購節能產品。繼續推進省直機關更換節能燈,設定空調溫度。研究制定省直黨政機關節電、節水和公務用車使用等節約工作的標準與辦法。(責任單位:省管局、省財政廳)
五、推進節能法制建設
22.健全法規及標準體系。修訂《**省散裝水泥管理辦法》。按照國家要求,研究制定主要耗能產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單位能耗限額的地方標準,完善地方節能標準體系。(責任單位:省法制辦、省經委、省環保局、省建設廳、省質監局)
23.實施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擴大能效標識在家用電器、電動機、汽車和建筑上的應用,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企業誠信機制,不斷提高能效標識的社會認知度,引導社會消費,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責任單位:省經委、省商務廳)
24.建立節能執法制度。組建節能監察中心,加強節能執法。重點督查高耗能企業及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情況,禁止淘汰設備異地再用情況,以及產品能效標準和標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執行等情況。抽取10家左右重點耗能企業,對其主要產品耗能水平及主要耗能設備進行監測。(責任單位:省經委)
六、強化保障措施
25.加大節能投入。加強對節能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增加省節能專項資金規模,推動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大節能投入。積極搭建各類平臺,鼓勵企業直接融資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資金支持等。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節能項目的信貸支持。(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經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
26.切實把國家節能稅收優惠落到實處。繼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認定工作。對企業購置節能環保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對廢舊物資、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優惠;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等,指導企業應免盡免、應攤盡攤、應抵盡抵。(責任單位:省經委、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27.加強計量管理。對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依法檢定情況開展監督檢查。進一步完善能源計量專家服務制度。指導和幫助重點用能企業建立健全計量檢測體系,全年完成30戶重點用能企業的計量檢測體系確認。(責任單位:省質監局)
28.建立節能獎勵制度。研究制定節能獎勵辦法。對在節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和取得重大節能成果的單位和個人,由省政府給予表彰、獎勵。市、縣政府及能源生產經營和重點用能單位,也要對本地、本單位節能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責任單位:省經委、省人事廳)
29.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集中開展節能減排媒體行動、科技行動、學校行動、家庭社區行動、政府機構行動、重點領域行動,發揮全社會力量參與節能減排工作。辦好20**年節能宣傳周。繼續開展“節能江淮行”主題宣傳活動。開展節能減排勞動競賽和清潔生產審計。定期編輯《節能工作簡報》。適時舉辦1期資源綜合利用法規政策培訓班。(責任單位:省經委、省委宣傳部等21家省有關單位)
七、加強領導,系統聯動
30.省政府定期召開省節能工作聯席會議,研究節能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市、縣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節能工作的領導,加快節能工作機構及能力建設。省經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全省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并及時將有關情況向省政府報告。
- 上一篇:省會經濟圈發展計劃
- 下一篇:糾正不正之風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