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實踐思考
時間:2022-08-24 02:5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年開始,*縣按照省級民營工業園的要求,從加快園區內企業科技創新、科技合作、科技攻關等方面著手全力壯大園區企業的科技示范效應。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年6月,*縣工業園被省科技廳正式批準為“省級民營科技園”。我們認為,打好打響“省民營科技園”這張牌,才能推動*縣工業經濟大發展。
占地4000畝的*縣工業園是*年4月經*市政府立項批準的工業園,*年3月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建園以來,園區按照設施完善、技術先進、管理科學、合理布局、環境優美的要求和“科技園建設與培植特色產業相結合”的思路進行開發建設。形成了礦產品加工、食品加工、輕紡化工等產業集群。現有65家企業落戶園內,其中有21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12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組織,15家民營科技企業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先后引進科研院校專家、博士生16名,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15項,涌現出32個國家、省(重點)高新技術產品、省級優秀新產品、江西省名牌產品和江西省著名商標。*年1月至10月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1.46億元,上繳稅金2.05億元,其中園內科技企業實現總產值25.23億元,稅金1.66億元,分別占園內工業總產值的80.2%和稅金的81%。
省級民營科技園的效應已經凸顯,要使民營科技園科學和諧地發展,我們認為,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拓寬渠道,培育壯大民營科技企業。
一是科學發展,加強科技園區統籌規劃。總體規劃要與土地利用、交通環保、消防治安等規劃配套起來。盡可能地充分利用資源,使經濟發展的成本最低、質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構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的發展環境。二是落實政策,優化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環境。要落實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切實落實好省級民營科技園的優惠政策;加強對民營科技企業和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的宣傳,擴大民營科技企業的知名度。三是創新服務,完善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投入,對紅金稀土、永源稀土、菊隆高科等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積極為企業提供科技政策咨詢、科技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化建設、銷售和技術信息等全方位服務。四是抓點帶面,促進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每年要有重點地選擇10家民營科技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力爭在年內有1家至2家成長為促進全縣經濟增長的支柱企業。
嚴格把關,引進科技含量高的企業。
科技園區是工業興縣和招商引資的主窗口、主戰場、主平臺,不僅要優化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配置,更要加快產業集聚,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一是開展招商選資工作。在注重外資引進的同時,更要看重項目的投資規模、產出強度、財力貢獻、就業機會和產業帶動效應,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量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廣的龍頭型項目。二是打造特色產業。加快培育礦產品精深加工、輕紡化工、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品牌,積極培育知名品牌和區域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企業、產品的知名度。
加強合作,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積極為企業和高校牽線嫁接,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加大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北大方正、北京礦冶總院、北京有色研究總院等科研院所的聯系,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人才,合作開發產品,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做大做強稀土、鎢深加工,并將其打造成為*縣工業強縣的一大亮點品牌。二是不斷拓寬產學研合作渠道,積極與省內外相關部門開展科技交流,探索科技合作新途徑。三是精心篩選,認真組織項目參加各類科技項目洽談會,幫助項目實現資金、技術對接。四是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創新中的源頭作用,支持園內企業新建、擴建技術研發中心,推動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引導企業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
搭建平臺,提高園區科技水平。
一是建立民營科技企業融資平臺。要進一步完善*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要以園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斷深化擔保業的定位,構架銀企橋梁,充分發揮擔保業的優勢,努力挖掘金融部門能力;建立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圍繞科技項目開發,建議設立專門的項目研發種子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建立專門的科技風險投資公司,扶持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引導擔保公司為民營企業科技項目融資提供擔保;推動銀企聯手,促進金融、資本、科技三者有機結合。二是建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制定*縣科技儀器有償(或無償)服務機制,實現科技園區內儀器設備資源共享。三是建立民營科技園網絡平臺。力爭*年建立“*縣省級民營科技園網”。通過建立網站加速資源流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四是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平臺。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智力資本、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鼓勵科技人員技術、專利、科技成果等入股;另一方面,加強培訓力度,不斷擴充科技人員的研究領域。對企業自身發展急需的人才,要不惜重金引進,對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實行重獎,真正使企業的生存和園區的發展建立在堅實的人才資本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