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局長在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時間:2022-02-16 10:26:00
導語:農業局局長在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韶關市農業局局長江少強
(二оо七年三月二日)
同志們:
根據大會的安排,我就2006年農業農村經濟完成情況和2007年農業農村工作作個發言,請指正。
2006年,我市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上級農業農村工作的有關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克服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和局部龍卷風、冰雹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等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據統計,2006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63億元,增長3.4%;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增長6.4%,實現了大災之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預期目標。
縱觀2006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領導重視,措施落實,農業各行業平穩發展。糧食、蔬菜、花生、甘蔗、煙葉等大宗農作物的面積和產量穩中有升,農產品質量普遍提高,種植業產值增長3.7%;生豬、山羊、家禽飼養量和出欄量增加,畜牧業產值增長3.7%;江河名優魚類養殖面積增加,三角魴、光倒刺鲃的水庫養殖及網箱養殖面積擴大,水產品產量增加,漁業產值增長5.2%。二是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七大主導產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接近80%,特色農業成為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龍頭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輻射帶動農戶能力增強。2006年30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2億元,帶動農戶16.9萬戶,農戶戶均增收2960元,平均增長5%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僅我市的省級8家試點單位,到去年止就發展成員1335人,帶動1.06萬農戶生產同類產品。其中社(會)員人均生產經營收入4330元,比經營同類產品的一般農戶高995元,高出32.3%。三是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成效顯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農田機耕率達44%。在仁化、乳源、曲江、新豐、樂昌、翁源等地建立了6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有53個,基地面積達10多萬畝。四是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明顯的效果。廣東華農溫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百萬頭生豬生產工程項目”進展順利。2006年全市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共75個,合同總投資14.9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83億元,其中我局負責引進項目17個,合同投資總額4.83億元,實際到位1.2億元,農業招商引資的領域涵蓋種植、養殖、加工流通各個行業。五是農業救災復產重建家園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先后調運了兩批雜交水稻和玉米種子共15.67萬公斤,組織機耕機收服務隊,出動機耕機收農機具6萬臺套,幫助災民搶收搶種,搶收農作物93.62萬畝,搶收糧食6000噸;搶種農作物113.47萬畝,其中補插水稻11.5萬畝,改種經濟作物6.17萬畝。僅搶收和補插兩項,可增收稻谷5.12萬噸,投入農業救災復產資金1.5億元。災后“四個二”復產增收活動效果顯著,參加農戶10030戶,其中種植蔬菜的災區群眾有7130戶、種植蔬菜16583畝、戶均種菜2.3畝;養殖生豬的有6431戶、22693頭、戶均3.5頭;養殖家禽的有7188戶、239557只、戶均33.3只。戶均增加純收入2068元。重建家園工作取得重大勝利。到2007年元旦為止,全市21177戶全倒戶中有20303戶搬入新居,占總數的96%。重建的126條新村中,已竣工的有120條。其中乳源縣、湞江區、曲江區、南雄市、翁源縣、始興縣、仁化縣、新豐縣的全倒戶100%搬入新居。剩下的874戶全倒戶2月8日前全部搬入新居。如期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倒戶2007年春節前全部搬進新居的目標要求。六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豬鏈球菌的疫情發生。七是農村改革有新舉措。落實種糧大戶補貼、綜合直補、石灰巖地區特殊補貼等資金達2230多萬元。落實購置農機具補貼政策74.92萬元。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第二輪家庭承包面積174.23萬畝,全面取消農業稅近2億元,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逐步規范,向農民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和亂攤派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八是農村面貌有新變化。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完成農村危房改造或新建住房3.4萬戶(其中全倒戶重建21177戶),新建沼氣池37295個。目前,全市農村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農村低保對象和五保對象均實現應保就保,有9.1萬多農戶、42.8萬農民用上沼氣,近六成農戶住上安居房,近八成鎮通行政村公路實現硬底化,六成多行政村實現廣播電視光纖聯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63.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客觀地說,大災之年我市農業農村經濟能夠保持持續穩步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的結果,同樣也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三農”工作和各級農業部門、基層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努力奮斗的結果。2006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我市農業農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
但是,在成績面前,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仍有差距。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還不夠合理。(按可比口徑比較),2006年我市農林牧漁的產值比例為61:6:26:7,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養殖業產值偏低,與全國的59:4:26:11、全省的47:3:28:22仍有一定的差距。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比例是47:25:28,而全省為15:68:17,全國為21:59:20,農村二、三產業的比例偏低。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高。農民增收門路和途徑不多,農民收入增長緩慢。2006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976元,低于全省農民收入5080元。在農民收入中我市農民非農收入的比重還不到一半(46%)。城鄉差距也在拉大,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為12040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農產品商品化基地規模不大,農民聯合組織進行生產經營的商品化基地不多;作為農業產業化關健環節的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還不夠大,覆蓋農戶面不夠廣;產業化的鏈條不夠長,產業總體效益較低;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所有這些都有待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解決。
2007年,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和省九屆十次全會、市第十次黨代會以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圍繞一個中心、突出八大重點、實施五大工程項目、做好四大服務”,繼續加強農業農村工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圍繞一個中心。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中心,繼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特色產業帶動,企業、組織推動,社會聯動,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努力把全市廣大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突出八大重點。從資源比較優勢出發,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優優質稻、優質蔬菜、煙葉、特色水果、優質畜禽、優質魚、竹類等七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努力建設具有韶關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帶、產業群,全面提升韶關農業競爭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一是大力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建設一批專業鎮、專業村。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園和技術創新專業鎮。三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支持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四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公司組織、大戶牽頭、能人帶頭,培育和發展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發展效益農業。五是大力發展農業名牌產品,全面實施名牌戰略,培育一批優質、高效、安全、生態名牌產品,努力創建農產品品牌。六是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創辦農業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示范點,引導和組織農民按市場準入條件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論證工作,建設一批經過權威認證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七是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農業,依托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以農業為基礎、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相融合的花卉、蔬菜、精品水果、珍禽等農業觀光示范園,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農業,通過優美的農業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過程和農業勞作吸引游客,滿足人們“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的需求。八是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五大工程項目。一是實施新農村建設創業人才培訓工程,加大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力度,使經過培訓的學員有能力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扶持農民創辦農產品加工基地和興辦農產品流通服務業,發展特色、高效、現代農業和優質農產品加工業,加快非農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注重沼氣綜合利用,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快速發展。三是實施住房改造工程,不斷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四是實施百萬頭生豬養殖工程,早日形成全市300萬頭生豬養殖能力。五是實施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工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做好四大服務。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完善農業信息、技術、市場和政策四大服務,豐富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渠道,完善農業服務功能,不斷提高農業服務水平。重點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農信通”免費為農戶提供各種農業科技信息,做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作;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諸如種子種苗供應、專業化育秧、植保服務、機耕服務等全程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服務形式,全方位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為確保實現2007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各級各部門必須切實抓好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農業管理體系建設、繼續抓好扶貧開發、大力推進依法治農、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等六項措施的落實。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把發展農業、服務農民、建設農村為己任,轉變觀念,轉變作風,轉變方法。在指導農業農村工作中,破除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破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觀念,破除小團體利益觀念,樹立奮發圖強、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和全局一盤棋意識,大力弘揚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干凈干事的作風,奮力拼搏、迎難而上,敢闖敢冒,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將工作部署和要求轉變為謀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實際行動,把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以及我市農業農村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我市農業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多作貢獻。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2007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