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來料加工點婦女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1-13 04:35:00

導語:縣來料加工點婦女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來料加工點婦女的調查與思考

一、我縣來料加工點的歷史沿革

(一)我縣來料加工點的成因。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文具、電器、飾品、服裝、包裝、勞保用品等為主要產品的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這些企業共同的特點是勞動力密度較大,利潤較薄,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迫切需要一種更為廉價的勞動方式來促進企業發展。與此同時,由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村中閑散勞動力也多了起來,尤其是一部分婦女因為文化、技術或者因為家庭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顧的客觀限制,不能外出或者進廠做工,她們也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兼顧家庭與增收的打工方式。而這兩方面的客觀原因促使產生了企業供料、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加工的勞動方式。

(二)我縣來料加工點的衍變。近年來,隨著來料加工業務量的擴大,部分加工者來不及加工,將一些業務轉接給親戚、鄰居或本村村民時,就從原來的1對1(一家企業對一個加工者)演變成為了1對多(一家企業對多個加工者)的來料加工方式。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逐漸出現了承接業務、聯系加工者的來料加工點經紀人,成為了1對點(一家企業對一個來料加工點經紀人對多個加工者)的方式。

(三)我縣來料加工點的現狀。發展至今,我縣已有來料加工點89家,主要分散在長街、力洋、黃壇、躍龍、桃源等5個鎮鄉街道(其中桃源街道的浦西社區已發展了8個來料加工點),并逐步形成了以力洋為主的服裝、以桃源為主的文具等各具特色加工基地。加工的業務品種主要有服裝針織加工、編織、繡花、穿珠、燈具小電器、包裝、手套、玩具、塑料件加工裝配等等,其中文具、編織、繡花、服裝、小電器加工業務大都來自本縣的企業,也有不少是從寧波、溫州、義烏等地接洽而來。

二、發展來料加工點的現實意義

發展來料加工點對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風民風、轉變創業觀念、緩解企業“用工荒”都起到了良好的橋梁平臺作用。

(一)可以促進轉移就業。據統計,全縣有富余勞動力約4.8萬,其中女性占70%以上。這個群體的婦女大多因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觀念落后或缺少創業意識和就業門路而閑置在家。而來料加工具有無需啟動資金、見效快、風險小、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時間安排隨機性大、加工地點分散、沒有污染等優點,非常切合我縣婦女就業需要。據統計,我縣來料加工點共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3500余人,尤其是幫助3200多名農村婦女轉移就業,成為婦女就業的一條新門路。

(二)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來料加工點的發展使加工者每月可增加收入400—800元,特別是有一些年發放加工費超過幾十萬元的經紀人更是收入可觀。如桃源街道溪旁徐村的趙亞芳去年在家搞起了來料加工點,并與企業簽訂了包裝袋長期加工合同,使閑散在家的10余名婦女年增收入達萬余元。

(三)可以改善鄉風民風。來料加工點的存在,有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特別是為農村閑散婦女與失土失業婦女(尤其是西溪移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非正規就業途徑。由于廣大婦女忙于從事加工業務,鄉風民風明顯趨好,玩牌麻將的少了,埋頭苦干的多了;鄰里間、婆媳間的矛盾少了,相互配合、從事流水作業的多了;口舌之爭、惹是生非的少了,相互幫忙、交流技能的多了。

(四)可以轉變創業觀念。來料加工點不僅帶來了致富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轉變了農村婦女的創業觀念,有力地促進了失地失業婦女的二次創業。如力洋鎮文正村楊先鳳從原來的“嬉嬉”到投資10多萬創建縫紉加工點,招收了七八個過去和她一樣“嬉嬉”的姐妹,不出村就賺到了工錢,成為68名女經紀人的其中之一。

(五)可以有效緩解企業“用工荒”問題。來料加工點的發展使我縣企業最大限度的吸收了社會富余勞動力,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共享,對于擴散市場產品的加工輻射腹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我縣來料加工點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來料加工業務為閑散貧困婦女增收致富提供了一個門路,也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帶來了種種好處。但是,從我縣來料加工發展現狀看,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來料加工點經紀人素質有待提高。發展來料加工點,經紀人是關鍵。一個好的經紀人,大致具備以下的素質:一是有較寬廣的信息渠道和社會交往面。使得她們能夠比較容易找到業務渠道和及時發放收回加工件。二是有較好的親和力和公信力。以樹立威信和誠信來打動人心、凝聚人心。三是有較強的技能創造力,能手把手地教會加工人員,在回收加工件時還要把好質量關。四是具備一定的管理和組織能力。來料加工點不同于正規的全日制工廠,工作時間相對比較自由,紀律要求也不是很高,這就要求來料加工點的經紀人具備一定的管理和組織能力。但是,在我縣來料加工點經紀人隊伍中,普遍達不到這種要求,制約了來料加工點的進一步發展。

(二)來料加工點缺乏規范化運作。一是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據統計,我縣來料加工點員工人數在10人以下的占45%,10—50人占40%,80%以上加工點年產值都在10萬元以下。現基本處于自我摸索階段,規模小、利潤少,缺乏市場競爭力。二是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由于大多數從業者都是下崗婦女、農村閑散婦女,50%以上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就業技能不高,目前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加工,無法達到企業的高產品高技能要求,有些甚至因為有業務但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下單承接,這就對加工的業務范圍有了限制。三是業務渠道不穩定。有很多業務都是靠經紀人親自跑企業聯系而來,考慮到質量和時間問題,有時候企業只能將一些技術含量低的手工業務交給加工點,如一些簡單的穿、套、粘等,所以業務范圍很受限制,致使來料加工點經常為業務短缺犯愁,

(三)來料加工點缺少硬件設施與政策導向。一是用房緊張。來料加工點本身因為只賺些手續費,并無多大的利潤空間,所以一般都沒有能力在用房方面作較大的投入與改善。不少加工業務就擠在很小的房子里,工作環境差,不安全,也不符合文明社區的建設要求。二是設備落后。我縣加工點屬于剛起步階段,85%以上的加工點都是在近五年內發展起來,還是以最簡單的手工作業為主,再加上贏利少,沒有成本購買先進設備,機械化程度較低。三是缺乏正確的政策導向,來料加工應該說是一個新興行業,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機制上亟需規范;同時,處于成長初期,特別需要各級政府的關愛和扶持,需要各級政府適當的政策傾斜、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

三、進一步發展來料加工點的建議和對策

從實踐來看,發展來料加工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社會各界都應該積極探索扶持來料加工點的發展途徑。

(一)要服務保障。一是合同的指導,對一些涉及的霸王條款予以剔除,制定來料加工合同示范文本,并在經紀人行為中廣泛推廣使用。二是糾紛的調解,在來料加工業務時往往在加工質量、完工時間、工資報酬等方面存在糾紛,政府有關部門要充當調解主力軍作用,及時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三是信息的對接,要開展業務對接,各有關部門要設法溝通來料加工點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如舉辦業務對接會,通過相互介紹、經驗交流、建立來料加工點信息平臺,達成企業與加工點之間的聯系,建立健全信息市場網絡。四是培訓的加強,政府要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力度,組織經紀人及閑散在家的婦女參與各類編、織、鉤、電腦操作等技能培訓,增強婦女的就業能力,達到雙贏互利的目的。五是資源的整合,主要是解決加工點用房問題。社區、村一級組織要設法為來料加工點解決房子的困難,低價或者免費為來料加工點提供收發加工品的用房,努力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

(二)要政策扶持。一要鼓勵小的加工點發展成為較大的加工廠,將來料加工點這一經濟形式列入到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的整體中,要像扶持各級雙學雙比基地、農業龍頭企業那樣扶持來料加工點或加工廠。二要對從事來料分發業務的加工廠實現稅收政策上的優惠,例如,根據其工資發放單和加工業務原單據,免予地稅部分的征收,在工商登記管理方面給予減免,鼓勵和扶持這些小加工廠的發展。三要鼓勵當地企業適當向本地來料加工點業務傾斜,使本地企業和本地富余勞動力有效對接,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三)要資金幫扶。當地政府要積極幫助有意向從事來料加工點的經紀人(尤其是女經紀人)向省、市爭取幫扶資金,推進農村留守婦女轉移就業。金融機構,如縣信用聯社可以在農村婦女中推出小額貸款或無息貸款,幫助有創業意向的婦女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