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轉變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7 11:17:00

導語:政府職能轉變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職能轉變調研報告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樣建設服務型政府呢?在我國現階段,建設服務型政府應把握以下幾個基本方面。

根本出發點:從公共利益出發。這是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標志,也是政府公務人員的行為準則。從公共利益出發,強調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眾的”。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少數政府部門不同程度存在著部門利益化的現象,行使職權并不完全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是從部門利益出發。這是與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相背離的。老子在《道德經》里講:“我無欲,而民自樸。”這里的“我”,指的就是執政者。其意思是說,執政者如果沒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會淳樸;否則,就會敗壞社會風氣。另一個問題是,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樣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說,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關系的那個“均衡點”。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應在多元利益關系表達和博弈的基礎上,尋求社會多元利益關系的均衡點。

職能定位: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確政府應當承擔什么職能。黨的*對政府職能作了四項界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黨的十七大要求“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強調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我國在過去相當長時期,政府基本上是“經濟建設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參與或干預微觀經濟活動而不是公共服務上。時至今日,這種慣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門的政府職能還沒有轉到公共服務上來。針對這個問題,中央強調,各級政府抓經濟發展,主要是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不能包辦企業投資決策,不能代替企業招商引資,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這“三不”,是力求擺脫過去干預經濟的慣性羈絆、真正轉變政府職能的具體要求。

服務內容:建立健全符合國情、切實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從世界范圍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務體系”。二戰以來,一些國家建立了比較成型的公共服務體系。我國的國情比較特殊,這種特殊性表現為“三合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轉型國家,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借鑒國際經驗,從國情出發,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四項基本內容:第一,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第二,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區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對于發展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第三,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政府應擔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切實推動節能減排。同時,還應加快電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中屬于商業性的部分交由市場去做,屬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第四,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對生產安全,企事業單位負有責任,政府也應強化安全服務體系建設和監管職責。而消費、食品和藥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性環節,政府責無旁貸。

服務方式:在不斷創新中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特別是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提供了廣闊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應當大力推廣運用電子政務等服務手段,使公共服務更加透明、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