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8 09:51:00

導語:大學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

為了解我校近二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為進一步科學預測就業市場,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廣泛地接觸我校近幾年的畢業生,了解他們的就業狀況,征求他們對學校招生、教學、就業等多方面工作的意見與建議,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小結如下:

一、調查反映:

(一)大部分畢業生素質較高,刻苦敬業。

據用人單位反映,我校大部分畢業生能敬業愛崗,吃苦耐勞,雖學歷層次不高,但能踏踏實實從頭干起,在工作實踐中虛心學習很快成為企業骨干,現已有一批畢業生擔任了公司的部門經理、賓館總經理秘書等重要職務、有的已自己開公司當老總。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并未被對口專業的企、事業單位錄用但經過對業務日益熟練,大部分畢業生非常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普遍認為在不對口專業的崗位上工作,基本素質、適應能力與創新意識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學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非常重要,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目前,大部分在從事不對口專業崗位工作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反映良好。

(二)就業環境改變對畢業生影響較大

1、對畢業生要求進一步提高。在當前畢業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單位)對錄用畢業生的標準越來越高。他們不僅注重畢業生綜合素質,而用挑選其學校和學歷層次;不僅要求畢業生學習成績好、思想素質高,而用動手能力已經成為許多用人單位所要考核的內容。用人單位接受畢業生已經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他們選擇人才更加注重素質、能力和品德。這種抬高門坎的現象致使畢業生要很快找到合適的崗位,順利實現就業增加了難度。

2、熱門專業依然走俏,部分專業就業面相對較窄。調查表明,熱門專業(如英語、市場營銷等)比起其他專業占有較大優勢。在招聘現場,也不難看到公司所需專業“一邊倒”的現狀。以我校為例,在已經就業的學生中專業不對口的情況較多。

(三)就業市場需求潛力很大。

廣東、江浙一帶是目前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人才市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學校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在與就業工作密切相關的一些工作環節中,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教學實踐環節重視不夠

實習與見習是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在調研過程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反映較多的是學生的實習問題。學校沒有建立固定完善的實習基地,大多數是自己外出尋找實習單位。學生實習都有一些較普通的問題。如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實習指導力度不夠,實習經費不足等,教學實習是一門實踐性課程,開展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實際能力的提高以及畢業后的就業、甚至將來的發展。實習工作雖有些老生常談,但我校實習工作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一方面要提高對實習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端正學生實習態度;另方面要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增強實習指導的力度,讓學生先具備“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尋找“用武之地”。

(二)畢業生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要求我們今后要一方面抓畢業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抓畢業生技能的提高,如計算機操作能力,實用文體(如策劃書、合同書、會議記要、市場分析報告、廣告文本等)寫作能力,英語會話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三)就業指導工作針對性不夠強。

調研過程中,有部分畢業生反映在校期間接受的畢業生就業指導針對性不是很強,理論闡述的多,實際操作的少;尤其是針對高專層次的畢業生在就業定位、擇業心態等方面的具體指導較為薄弱。部分畢業生一出校門面臨激烈的競爭形勢不知所措。有的對自身期望值過高,在擇業期間徘徊猶豫,高不成低不就,從而錯失就業良機;有的肓目追求高收入,對就業信息缺乏鑒別力,以致陷入被動境地;有的則自信心不足,有機會不敢去嘗試,稍遇挫折便灰心喪氣,因此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有的在參加用人單位面試時不懂得應變技巧,不能在短時間內展示出自己的優勢,從而增加就業難度,據有關資料統計,專科的畢業生就業率往往低于高職或民辦學校的就業率。其原因之一就是畢業生的擇業心態及定位不正確。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對今后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的情況,針對以上分析的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結合市場需求實際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高專層次的學校要保持學校畢業生較高的就業率,重要的是要做到辦學有特色,就業受歡迎。把辦學定位建立在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上,逐步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大力抓教學體系的改革,以基本技能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著重培養“灰領階層”,即具有現代觀念、現代技術,能從事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工藝、技能型的應用性專門人才,以不斷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市場需求。

1、從專業設置切入,力求實現“產銷”鏈接。

調研表明,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環節是專業設置要適應市場要求。專業設置應瞄準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走向,在教學計劃安排、主干課程設置、技能結構要素、專業開辦條件以及專業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充分的論證,在此基礎上,確定學校的專業設置。同時,由于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不斷進行專業的調整與改造,如專業外延的擴大、專業內容的整合、專業方向的拓展,甚至專業的弱化與撤消等。當前一些復合型專業正在高專高職學校出現,如“秘書/計算機應用與維修”,“廣告設計/企業策劃”,“報關/國際商務”,“旅游英語(日語、韓語)/飯店管理”等,都是充分體現了適應市場需求,建立產銷連接的辦學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2、進行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整合。

根據實際需求,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結構安排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有些本科學校已開始實行“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訓)與企業介入方式(即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以不斷滿足用人單位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

3、試行畢業生設計,崗位訓練與就業安置相結合的方法。

畢業設計環節有意識地放到對口的用人單位去進行,同時進行上培訓。這樣一方面讓理論與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另方面也便于用人單位通過這一環節了解畢業生的基本情況并作為接收畢業生的考察試用過程。

4、從多證培養入手,搭建企業需求人才的橋梁。

實施多證(多證)培養制度,既是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重要條件,目前,多證書培養制度正在不斷推廣,我校應在總結自己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將多證培養制度化,注重多證培養實際成效。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增加新的培訓工種、加大培訓的技術含量,增強學生的實際技能。

(二)拓寬渠道、正確定位,擴大畢業生就業領域。

隨著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畢業生就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畢業生而言,走向基層、走向一線、走向西部,這是符合實際的。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我校近幾年來的畢業生中既有國企、三資企業、事業單位,又有民營、個體等企業。就業的主要渠道在基導,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崗位。應教育畢業生端正就業的態度,不好高婺遠,不挑肥揀瘦,先就業再擇業,把初次就業的立足點放在基層,到一線去尋找自己的就業機會,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立足服務,有的放失,健全就業工作機制。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校“一把手工程”,抓好這一工程要從建立與健全就業工作機制入手,進一步強化畢業生就業的服務體系。

1、營造上下互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學校畢業生工作由校領導負責,有關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參與。不僅如此,各系也應積極動員教師共同參與,形成全校上下互動,管理、教育、教學、服務等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學校應該保障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物質條件需要,要按照有關文件精神定編制,撥專款、下任務、抓考核。這是保證就業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2、形成暢通便捷,及時互動,廣泛多元的信息渠道。

整合廣泛多元的就業信息信息資源是就業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要建立以學校為基礎、以社會為市場、以企業為向導,網上、網下結合內外暢通的就業平臺。即把省畢業生就業網、校園網鏈接,將畢業生資料錄入上網,讓學生在網上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在網下逐步建立多層面的實習就業基地與省內外人才市場、大中型企業等用人單位開展合作,組織校內外專場招聘會,讓學生實習有基地、畢業有去向、就業有選擇,同時,要形成完善有效的信息渠道,在學校與各系、各系與畢業生、畢業生與各人才網,以及畢業生之間能有效互動,從而暢通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奠定畢業生就業基礎。

3、加強針對實際,調整心理,層面不同的就業指導。

鑒于我校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反映出來的在心理、技巧、技能、政策等不同層面的實際問題。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在進行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教育的基礎上,注重進行就業心里疏導(突出克服自卑自賤與好高婺遠的不良心態),組織必要的就業技巧訓練,通過講座、輔導、模擬應聘等,端正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在就業指導教育中,做到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突出經歷教育、創新教育,達到一般性指導與個性化指導結合,素質培養與技能訓練結合、校內教學與社會培養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