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調查研究報告

時間:2022-05-20 03:41:00

導語:小學數學教學調查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今天到**鎮**小學調研。上午聽了於老師和徐老師的數學課。於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角形的內角和”。它先由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360度,兩個特殊直角三角板的內角和是180度,引發學生猜想,再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學生通過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途徑都驗證了猜想。隨后,設計了一組練習。應該說,於老師的這種設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其內涵。這組題目不是教材中的,教師的用心可見一斑。徐老師上的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一內容的練習課。這節課從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入手,隨后分塊引導學生探討“兩個數間有特殊關系時,求最大公因數的口算方法”。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以鞏固。因而,我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議。

今天到**鎮**小學調研,**小學離我原先工作的**小學不遠,學校里的師我多半熟悉,也可以說是故地重游,只不過這故地已是多年不游了。上午聽了於老師和徐老師的數學課,第三課我沒有固定在哪個教室聽課,而是在整個校園里轉了一圈。

於老師今年已經有58歲了,記得剛從初中到小學哪兒會,學校領導讓他到豐小聽一課再回去上一課,於老師當時還聽過我不少的課。印象中,於老師特別的認真,前兩天,為一道題目還特意跟我聯系過。雖說年齡大了,但這種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一直延續著,走進校園,就看到於老師正好拎著黑板進教室,所以在點課的時候就開玩笑說,於老師準備得很充分,不聽他的課,我反而有點過意不去。

走進他的課堂,就看到孩子們準備了很多的學具,有長短不一的小棒,有各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於老師告訴我,小棒是上課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用的,這課用不上,但是學生還是帶來了。不過,從這兒可以看出,於老師對每節課都是相當用功的。

於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角形的內角和”。它先由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360度,兩個特殊直角三角板的內角和是180度,引發學生猜想,再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學生通過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途徑都驗證了猜想。教者在巡視中發現了一位同學用的作高的方法來推算任意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的方法,給予了表揚,并讓其作了介紹。隨后,設計了一組練習:(1)△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2)把它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小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3)把分成的小直角三角形再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4)用一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5)如果是用三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

應該說,於老師的這種設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其內涵。通過思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不管是剪出來的還是拼起來的,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就是180度。這組題目不是教材中的,教師的用心可見一斑。

58歲的老先生,能夠堅持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值得我學習。課能上得如此,我感到實在不容易。如果說有什么建議的話,那就是感到老師還有點不放心孩子,指導得還有點越位,顯得包辦偏多了點。

第二課的徐老師是位已經三十多歲的青年同志,說其青年是因為學校里教數學的就他一人在四十歲以下,其實,徐老師已不年輕。徐老師上的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一內容的練習課,這節課從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入手,隨后分塊引導學生探討“兩個數間有特殊關系時,求最大公因數的口算方法”。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以鞏固。這個班的學生數不少,有62人,在村小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我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議:

一是兩個數之間有特殊關系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學層次上不夠清晰,且順序最好作些調整。可以采用這樣的步驟:(1)獨立地算一算;(2)集體校對一下結果;(3)引導學生找一找規律;(4)得出相應的結論;(5)口頭出題,請學生直接口算出最大公因數。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練習與反饋的形式,而且通過這種“兵教兵”的練說活動,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達成與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當然,要想使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有效,必須在小組長的設置與培訓、小組合作活動的指導以及合作時機的把握等諸多方面作出相應的思考與持之以恒的訓練,這樣,方能使這種小組合作活動不斷地走向高效。

三是每組題要給學生留足時間,總體感覺每組題學生獨立計算的時間偏少,有好多孩子來不及完成。

四是對教材第9題的處理。老師設計了練習紙,讓學生先按要求寫出1至12的自然數與3、2、5這些數的最大公因數,再觀察思考,這種設計是很好的。但教者對這道題理解與挖掘不夠,我想,只要引導得當,學生應該有以下發現:(1)3的倍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是3,非3的倍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是1.(2)一個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最大是3,最小是1.換句話來說,一個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不可能比3大。也就是說,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不可能比小數大。

五是教材第11題如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題目是個難點,教者有意識地設計了一些討論題,應該說把握還是準確的。只是設計的問題要再少點,針對性再強些?

午飯后我同樣跟數學學科的六位老師進行了交流。我先談了自己對這種“前置學習”的理解,然后談了數學學科要開展的一些師生競賽活動,最后結合兩節課進行了一些點評。

再有兩年,就迎來了**小學的百年校慶了。雖說學校不大,但生源還是相對穩定的,問題是數學學科老師中,有三四人近五年要退了,如果再不補充新的老師的話,數學學科的開設可能也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