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問政問策問計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6 03:26:23
導語:踐行群眾路線問政問策問計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我市近幾年工作的總體評價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上下圍繞振興發展主題,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各項工作走在了市前列。一是蘇區振興扶持政策效應明顯,財政部、銀監會對口支援工作順利開展,重大項目穩步推進;二是工業產業規模壯大,重點企業效益穩步提高;三是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不斷涌現,農業產業化建設不斷加強;四是服務行業活力增強,旅游、金融、信息消費逐漸成為亮點;五是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秩序更加規范;六是鄉容村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七是民生工作力度加大,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八是綜合治理形勢穩定,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方面。我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大多以傳統耕作模式為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機械化程度低,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農產品品牌建設相對滯后,部分企業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建設投入少,多數企業生產的農產品檔次不高、名優產品比例低,一般性的品種多、特色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全市產值上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僅有兩家,且客觀上對農民的帶動示范作用不強。蔬菜、肉牛等種養業未形成產業鏈,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合作經濟組織總體運行質量不高、覆蓋面小,服務帶動能力不強;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要素瓶頸突出,在人才方面,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現有農技服務人員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業生產需求。在土地方面,土地流轉不夠規范,限制了農業規模化生產。資金方面,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大。
(二)房地產投資有所回落。作為經濟增長重要支柱的房地產業投資動力減緩,土地市場趨于飽和;房地產信貸規模收緊,房地產商資金回籠緊張,多重因素使房地產開發投資大幅放緩。受宏觀形勢及厲行節約政策影響,服務業增長空間有限,對財政的貢獻下降,租賃和商務服務、文化娛樂、居民服務等三大營利性服務業稅收收入步入下行軌道。
(三)經濟增長拉動力減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步調不一,拉力失衡。投資受征地拆遷進度慢,資金、供地不到位,缺乏新增大項目等因素影響,投資增長同比回落較大。消費難有熱點刺激,呈現降溫跡象;出口受匯率不穩、勞動力成本上升、外商訂貨轉移等影響,增速跌至低谷。
(四)財政增收壓力增大。財源不豐、收入結構單一的狀況使我市財政收入增長艱難。
二、分析研判我市未來幾年的發展形勢、走勢、趨勢
(一)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旅游城市功能進一步健全
紅色故都,是共和國搖籃,有著獨特且豐富的紅色、綠色、古色旅游資源,是全國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文化、風情、建筑和飲食具有鮮明的客家特色,不僅是紅色旅游區的中心城市,也是省的旅游窗口城市。
在未來幾年,隨著蘇區振興發展逐步推進,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產業將逐步發展壯大,逐漸從第三產業的龍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模式也將逐步轉化。一是政府模式向市場模式轉化。接待方式由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接待模式轉化為市場接待模式;營銷方式由過去向政府要效益轉化為向市場要效益。運作方式由過去靠政府轉化為運作靠市場,按照“政府做形象、企業做市場”的原則,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法,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二是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將逐步出現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形成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以及良好的旅游環境、旅游服務和安全保障。三是旅游產品向旅游市場轉化。觀光類旅游產品將向參與性旅游產品轉化,“吃、住、行、游、娛、購”產業鏈將更加完善,逐漸發展成為可以滿足大眾旅游為主的多層次、全方位需求的旅游市場。
(二)農業產業化規模發展,建立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是一個糧食生產大縣,擁有耕地面積31.34萬畝,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非常有利于農業發展。多年來,農業部門一直致力于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廣泛傳播、推廣,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業基礎扎實。未來幾年,我市農業產業化將繼續程規模化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低碳農業成為主要發展趨勢,以生產出優質、專用、無公害農產品為主,將出現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建成多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市場相對穩定、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一定知名度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三、我市今后幾年工作的打算
(一)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補償辦法。積極穩妥開展農村房屋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鼓勵支持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流轉。引導進城落戶農民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家庭的土地財產收益。
(二)以政策轉化為重點,加快項目建設,充分釋放振興發展綜合效應
利用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機遇,狠抓《若干意見》的實施不松勁、不停步,努力把中央的關懷關愛轉化為發展新優勢。
加強溝通聯系,爭取特殊政策。力爭《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發展總體規劃》盡快獲批。加強與國家部委的聯系,推動財政部、銀監會對口支援實施意見盡快出臺。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困難和訴求,爭取更多“量身定做”的特殊政策,促使國家部委和省、市的改革創新在先行先試、創造經驗,重點爭取金融改革創新、城鄉一體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方面的試點。
加強項目對接,爭取更多扶持。密切跟蹤政策動向,找準切入點,策劃一批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大項目。
(三)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方向,發展現代農業,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
培植特色產業,壯大農業經濟。加強耕地保護,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總產量21萬噸以上。抓好臍橙、蔬菜、煙葉、油茶、花卉苗木等農業特色主導產業,擴大生豬、肉牛、蛋雞、水產等養殖規模。做好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推進鄉片區萬畝蔬菜基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點、食品產業園、省級果業示范區建設,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創匯農業、觀光農業和精深加工業,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監管水平,發展無公害、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創新經營體制,幫助農民增收。鼓勵農民規模化種養。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其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加強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建設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提升農產品生產、供給、存儲及配送能力,組建集貯藏、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完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村發展。建好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解決10.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硬化150公里農村通組公路。提高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水平,完成8640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四)以擴大消費為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經濟整體實力
狠抓旅游品牌建設,做旺旅游產業。繼續推進“共和國搖籃”國家5A級景區品牌創建,填補空白;盡快完成旅游強縣品牌復核工作,啟動羅漢巖景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推進旅游集散中心、軍事博覽園、農業博覽園、羅漢巖景區、生物科技園、云石山生態旅游度假山莊、贛江源生態觀光旅游、古村等項目建設。建設小吃一條街,支持星級酒店新建改造。抓好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園的規劃與招商,加強旅游宣傳營銷。
四、對我市抓好今后幾年的工作有何好的意見和建議
努力把打造成“紅色故都+井都公園+養老宜居+休閑農業”于一體的養生旅游勝地。
一是紅色旅游繼續抓好抓實
是紅色旅游景區,紅色的歷史為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這里發源,思想從這里發祥,八一建軍節從這里誕生,偉大的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一蘇大”舊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亙古不衰的“八角帽”(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當年的“中南海”(中央蘇區局舊址)、“紅井”……等3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個中央國家部委舊址,180多處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筑物。今日的鄉和鎮,已然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國家部委舊址群,成為紅色旅游的一個特色景觀。目前,市共有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1個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市對外開放的景區包括共和國搖籃旅游區(革命舊址群)、紅色中國情境體驗旅游區(革命舊址群)、中央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羅漢巖風景名勝區等七處。2000年,南昌—井岡山—紅色文化旅游線列入三條精品旅游線之一;《省紅色旅游發展綱要》把列為全省“七大紅色旅游精品”之一;國家《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把列入全國重點打造的十二個紅色旅游區、三十條精品線路和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7年,省把旅游業列入“十一五”時期全省國民經濟“十百千億工程”,對旅游業予以重點扶持發展;2008年,列入海峽西岸旅游區。所以,我市應緊緊抓住《若干意見》的實施,繼續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
不僅有豐富而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而且綠色、古色、人文旅游資源眾多。羅漢巖風景區有“小廬山”之美稱,是遠近聞名的省級森林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是“客家人大本營中的大本營”,客家文化源遠流長,鎮村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村”。
二是發掘紅井內涵,打造“井都”公園。
一篇《吃水不忘打井人》的課文讓市紅井紅遍全國,“中華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華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極重的歷史地位。打井汲泉,是中華民族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重要途徑。水井自發明以來,就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滋養生命的井,灌溉五谷的井,政治的井,軍事的井……在悠悠歲月中,井流淌出永汲不竭的文化之玉液瓊漿。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關于“井”文化的主題公園,作為擁有全國最有名的“紅井”的故鄉----,有必要成為弘揚“中華井文化”的先行者,建議我市結合紅色旅游資源,全力打造“中華井文化”第一主題公園--“井都公園”。把世界上所有有名的井,復制拷貝到,以旅游集散中心為起點,建設從景區到景區的世界名井微縮景觀。
三是打造養老宜居型休閑城市
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長,社會養老問題將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年輕時努力賺錢,年老時找個不錯的城市退休養老成為一種新趨勢,異地置業養老風正悄然興起。
得利于打造旅游城市及蘇區振興發展趨勢,在未來幾年,經濟社會將迅速發展,一是城鄉基礎設施將得到進一步完善,以養生、健身為主題的社區公共空間如公園、廣場等將逐步新建或完善;二是醫療衛生服務系統漸趨完善,醫療隊伍將進一步發展壯大,醫療水平將逐漸提高;三是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污水、生活垃圾等廢物的回收處理系統將漸趨成熟,綠化建設漸趨豐富;四是公共交通網絡將進一步發展;五是城市軟件不斷發展,體育文化活動逐漸豐富,老年大學、老年協會及各項文體協會逐漸發展完善,將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六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市郊及周邊鄉鎮的發展迅速。
而養老型城市需滿足生態環境優越,依山傍水,青山綠水、交通便利、區位地段好,經濟相對不夠發達,地價房價、生活費標準適中等條件,我市皆滿足,另外作為一個紅色旅游城市,以紅色為主的旅游資源將是一大亮點,可以滿足老人追溯歷史、回顧往昔的需求,發展養老型城市條件已形成。
通過建設養老型城市,將使養老產業發展成為我市經濟的一個新興增長點,帶動我市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建設養老型城市,還能吸引高收入、高素質老年人的入住,通過他們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出一條新的路徑,全面拉動商貿、旅游、通訊、交通、教育、文化、醫療,傳播新生活方式,打開與外界交流新通道。建設養老型城市,將城市老人吸引到農村養老,使養老成為消除城鄉差異,滿足部分城市老人返樸歸真,鄉村養老的愿望。退休老年人出城養老,青年人進城創業,將成生活新時尚,扭轉城市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大趨勢,可極大地增強城市競爭活力。建設養老型城市,也是實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人際和諧,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好途徑。通過養老基地的打造和運營,實現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社會等得到統籌協調發展。
四是全力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產業。
市是農業大縣(市),近年來農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二主五特”(臍橙、煙葉二大主導產業,商品蔬菜、西瓜、生豬、特種水產、蛋雞五大特色產業)產業格局。2013年我市鰻魚、螺旋藻、蛋雞和以商品蔬菜、大棚西瓜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規模居全省前列,煙葉種植面積居市第三。全市擁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有50畝以上商品蔬菜基地14個。現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5家、市級6家,是市擁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最多的縣(市)。同時,現有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9個,綠色食品5個,有機食品2個,正逐步成為全省重要的綠色無公害食品農產品基地。
目前我市正在建設鄉片區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的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該兩大區域可以打造成以農業觀光、農業休閑功能為主,兼有度假、文化娛樂、體育運動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游覽區。
市豐富的歷史底蘊、秀美的山川風物和多樣的農業資源,再加上全省首屈一指的優越的地理交通條件,將為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 上一篇:水利局五清查五整治活動方案
- 下一篇:廣電新聞中心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