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時間:2022-02-11 12:01:00
導語:政府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年工作的簡要回顧
20*年,我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慶祝建市30周年為契機,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干部群眾,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完善發展思路,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保持經濟轉型期和結構調整期的平穩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進步,實現了“***”的良好開局。
——經濟建設邁上新臺階。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生產總值152.39億元,增長18.1%;財政收入完成26.36億元,增長41.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6億元。神華烏海煤焦化、君正科技、華資煤焦化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推動了工業向“集團化、產業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6.76%;工業增加值完成87.23億元,增長24.2%。努力降低生產能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萬元GDP能耗預計降低6%。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8%和41.8%。
新農區建設全面啟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02億元,增長6%。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種養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增保護地800畝,達到4400畝;新增葡萄種植面積4449畝,達到18000畝,四個葡萄品種取得了20*年奧運會準入資格,漢森葡萄酒獲得亞洲葡萄酒20*年評比金獎。培育了岱山育肥牛、民生奶業等一批乳肉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農區居民就業培訓,向二、三產業引導轉移就業近3000人。初步完成了新農區建設規劃編制,村莊整合工作開始啟動。動物防疫體系進一步完善,沒有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區域服務中心建設加快,輻射帶動能力明顯提高。第三產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完成投資25.6億元,增長15.2%。302市場改造二期工程、海達街汽車交易市場建設進展順利;再生資源回收市場、葡萄保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金融業健康穩定運行,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5.7億元、貸款余額111.2億元,分別增長11.18%和16.25%。烏海商業銀行掛牌運營,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和就業、支農小額貸款擔保體系基本形成。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信息通迅、旅游、房地產和社區服務等產業繼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1.63億元,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8億元,增長16.6%。
——城市服務功能達到新水平。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力度,城市的承載力、輻射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濱河新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1.41億元,完成了13條道路及其配套工程,奧體中心、科技館、圖書檔案館、行政中心等八項重點工程加快建設。新增道路面積26萬平方米,完成了高速公路海勃灣互通與城區連接線一級公路(迎賓路)改建工程,新建村村通公路62公里,建成巴音陶亥鎮、公烏素鎮汽車客運站。五虎山、西水等公鐵立交橋建成通車,烏海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供水管網15公里,排水管網13公里;新增供熱面積23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和供熱質量明顯提高;鋪設煤氣管網12公里,新增煤氣入戶3400戶。天然氣入城工程已完成場站選址等前期工作,輸氣管道工程即將開工。海勃灣垃圾處理廠投入運行,烏達污水處理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海南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工程開工建設。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貸出金額6134萬元,增長51%。繼續推進舊城區拆遷改造工程,拆遷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開工建筑面積156萬平方米。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已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礦區人口向城區集中工程開始啟動。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完成生態治理面積17.9萬畝,新增園林綠化面積31.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74平方米。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千里溝水庫、白獨貴灣生態治理、青少年生態園二期等項目進展順利。繼續鞏固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清理整頓成果,全面推進“藍天綠地”工程,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海勃灣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15天,比上年增加128天。加大對沿黃排污企業的治理力度,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綜合治理,水質達標率為97%。《烏海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通過國家環保總局評審論證,中國與瑞典可持續發展合作(烏海)項目逐步推進。烏達煤田滅火工程已經開工,卓子山煤田滅火工程已報國家發改委審批。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績。企業改革不斷深入,一通公司政策性破產工作基本結束,西水總公司與西水創業公司改革繼續深化,五虎山煤礦政策性破產順利推進;兩礦業公司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進展順利,平穩移交地方管理。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撤鄉并鎮及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扎實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積極推行財政綜合預算,建立了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增強了資金調撥能力。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工作,成功承辦中國光彩事業第二屆西部扶貧開發協作會,中國光彩事業烏海產業基地正式掛牌;積極開展了一批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經貿洽談活動,全年共實施國內招商引資項目62項,引進國內到位資金42.14億元;利用外資147萬美元;完成外貿出口2040萬美元,增長152%,增速列自治區第一位。
——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長14.2%,比自治區平均水平高1072元;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5640元,增長21.7%,人均收入水平、增幅、增速均列自治區首位。新增就業71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對從事靈活就業的“4050”人員進行社保補貼,年人均補貼2100元。擴大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五項保險參保人數創歷史最高水平。落實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標政策,月人均增加175元;實現了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人均月補差達到110元,高于自治區平均水平。提高了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和報銷比例,減輕了參保人員的負擔。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取得突破,參保人數達1萬人,基本完成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不斷完善救助機制,在自治區率先為低保老年人每月增加生活補貼50元;672戶特困家庭領取廉租住房補貼;173戶特困家庭得到醫療救助;138名大學生得到市長助學基金資助,232名大學生得到一次性教育救助,全市沒有出現大學生因貧失學現象。新型農區合作醫療體系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補償標準,參與人數占農區常住人口的78.6%。實行了惠及全社會的供暖補貼政策,補貼標準達到自治區較高水平。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全年竣工面積23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65平方米。市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百戶家庭家用汽車擁有量為8.3輛。社區建設步入規范化軌道,完成26個社區建設項目。
——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繼續深化,天津大學化工中試平臺氯產品實現產業轉化,一批企業和產品進入自治區科技扶持和獎勵范圍,三個區都通過了國家科技進步旗縣(區)考核。結合兩礦業公司學校移交,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兩基”主要指標繼續保持自治區領先水平,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全民健身設施大幅改善,成功舉辦了全國男子網球巡回賽等多項大型賽事,競技體育在自治區第十一屆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推進人才資源開發,建立了人才儲備長效機制。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蓬勃開展,成功舉辦了中國名人書畫展等一系列書畫交流活動,“書法城”建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廣播電視制播設備數字化改造進展加快,覆蓋率保持自治區前列。衛生對口支援與技術協作成效顯著,在自治區率先開展了免費婚前檢查服務,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均開設了濟困病房和濟困門診;市人民醫院外科手術樓主體完工,市蒙中醫院綜合樓奠基開工。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保持自治區先進行列,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雙擁優撫、民族、宗教、僑務、外事、檔案史志、人防、地震監測、婦女兒童、紅十字、老齡和殘疾人保障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進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海勃灣發電廠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成功舉辦建市3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全面展示建設成果和嶄新的精神風貌,增強了全市的凝聚力。各級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不斷密切與各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專家學者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制度進一步完善。共承辦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329件,辦復率100%;為民所辦的16件實事基本完成。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完成了居委會、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全面實施“五五”普法規劃,依法治市進程不斷加快,政府法制工作得到加強,服務水平和能力有新的提高。深入貫徹《信訪條例》,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信訪數量大幅下降,信訪秩序明顯好轉。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大力開展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廉政建設得到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全市各級干部和各族群眾辛勤努力、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公安干警,駐市部隊、武警、消防官兵,駐市各單位和支持烏海發展的各方面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派、各人民團體、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仍然較低,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任務艱巨,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在市場競爭激烈和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的情況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壓力增大;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依然較多,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結構性就業壓力較大,部分群眾生活困難;政府職能轉變步伐還不夠快,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7年的主要工作
2007年是我市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實施“***”規劃的關鍵之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市委五屆四次全委會議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兩個中心”和實現“三個率先”,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大社會建設力度,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和諧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完成183億元,增長20%;財政收入完成3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分別增長28%和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億元,增長13.6%;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3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00元,增長17%;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00元,增長20.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以內。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和目標,要突出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以發展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為重點,繼續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做大經濟總量、調整產業結構的突破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神華烏海煤焦化一期等建成項目盡快達產達效;加快神華烏海煤焦化二期、君正科技、華資煤焦化等續建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建成投產;全力支持烏海化工30萬噸聚氯乙烯、30萬噸燒堿和京煤集團2×33萬千瓦發電機組等重點項目早日開工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確保原材料、運輸、電力等資源向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優勢產業傾斜,爭取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盡快實現企業直購電試點,鼓勵資源綜合利用電源點建設。在推進大項目建設的同時,積極加強政策引導,培育一批延伸配套的加工型中小企業,大力發展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高起點承接發達地區的非資源型產業轉移,大力扶持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的輕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現有企業做大做強,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引導企業強化內部管理,促進扭虧增盈。充分發揮行業商會、協會的作用,提高企業的聯合競爭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支持研發機構建設,繼續支持天津大學烏海中試平臺、神華烏海煤焦化研發中心等產學研合作項目,加強高科技項目的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大力發展以工業硅為支撐、有機硅為重點的硅化工產業,促進硅化工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中潤鎂業、浙江中成集團、金宇硅業等項目建設。
(二)更加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改善、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的基礎上,切實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強化政府責任,完善市場調節機制。完成地方煤礦資源整合工作,推進質量標準化煤礦建設,提高煤炭資源回采利用率,增加原煤產量,為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支撐。加強對非煤礦產資源項目的規范管理,實現有序發展。堅持節約使用土地的原則,按照科學的企業用地規模供應土地資源。建立健全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機制,啟動水資源智能化管理項目。合理調配水資源,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節水項目供應,鼓勵循環用水和中水回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優化經濟發展和市民居住環境,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中心,重點控制大氣污染,海勃灣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30天,烏達、海南要繼續加大防治力度,努力改善空氣質量。堅決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技術,繼續鞏固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清理整頓成果,重點加大電力生產企業除塵、脫硫設施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北方聯合電力烏海熱電廠(原蒙華泰熱電)、中能發展電力公司(原烏達電廠)、海吉氯堿、西水創業公司等企業的煙塵治理,實現達標排放。調整完善城市水源地保護規劃,關停搬遷二級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所有企業,確保居民飲用水安全;嚴防重特大水污染事故發生,盡快制定處置沿黃企業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分解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切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繼續推進中國與瑞典可持續發展合作(烏海)項目;建設醫療垃圾處理場,加強對危險廢棄物的處置和安全監管。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違法問題,集中開展專項治理;對重大環境違法案件要掛牌督辦,公開曝光,公開處理。健全公眾環保參與機制,建立環境質量公示制度,定期環境信息,提高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
圍繞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方案,鼓勵企業進行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對重點耗能企業實行節能監測、能耗考核和公示制度,提高企業的清潔生產水平,促使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轉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在經濟開發區和神華烏海煤焦化、海吉氯堿、黃河工貿等規模較大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煤氣、煤矸石、粉煤灰、電石粉、硅微粉等資源的集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新型節能建筑材料,年內淘汰實心粘土磚。
(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區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區支持農區”的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健全農區投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從今年開始,市、區兩級財政在原有支農資金的基礎上,每年另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專項用于扶持新農區建設;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農區居民在新農區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落實市、區兩級部門和有實力的企業對口幫扶建設新農區的措施,營造社會資金投向新農區建設的有利環境。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開展土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工作,提高耕地利用率。按照農業向園區集中的原則,認真實施新農區建設規劃,繼續加快高效農業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葡萄和反季節蔬菜瓜果種植面積,新增葡萄4000畝,新增日光溫室500畝;發展乳肉等農畜產品加工業,加快育肥牛、肉類加工等項目建設,扶持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支農力度,擴大科技特派員承包服務范圍,提高葡萄蔬菜種植技術,完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積極培育農區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行免費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區居民就業和創業能力,推進農區富余勞動力向城區和非農產業轉移,年內轉移農區勞動力2000人以上。推進農區改水、改廁、改路、沼氣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千里山水庫年內完成主體工程,實現下閘蓄水;繼續推進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年內完成立項,力爭早日開工。開工建設石大門溝淤堤壩,繼續建設黃河護坡工程,加快城區泄洪溝改造。大力建設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快揚水站改造步伐。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徹底解決農區居民飲用水問題。加大動物防疫工作力度,做好疫情應急防控工作。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圍繞建設“小三角”區域服務中心的目標,大力發展服務業。突出發展生產型服務業。促進物流、倉儲、加工配送及專業市場的發展,建設一批新型物流項目。加快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積極支持烏海商業銀行盡快發展壯大,鼓勵發展保險、證券、典當、信托等金融服務。建立和完善資產評估、法律咨詢、會計審計、科技指導、項目策劃等中介服務。大力推行電子商務,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快“數字烏海”建設。積極發展生活型服務業。
全面實施商業網點規劃,加強對流通業的政策指導,促進商貿流通業快速建康發展。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積極引進知名品牌連鎖企業入駐我市,著力培育幾家銷售額上千萬元的大型連鎖企業。繼續提升餐飲娛樂業的檔次和水平,吸引周邊地區的消費。不斷完善房地產交易市場,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規范物業管理,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大力培育社區服務業,完善多功能的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增強社區在就業、文化、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擴大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等服務規模。積極推動旅游業發展,加快旅游規劃編制工作,改善金沙灣等旅游景區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服務業檔次和水平。落實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強市場監管和服務,營造平等、和諧、活躍的市場環境。
(五)積極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優化政策環境,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擴大中小企業群體,壯大企業規模,爭創名牌產品,提高企業知名度。堅持市場化方向,加快推進公益性企業改革,妥善解決企業改革遺留問題。加快市直事業單位改革,啟動各區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市場化,完善公益性事業單位公共服務職能。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等為主要內容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真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積極向國家、自治區爭取社會建設專項資金,加強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設融資和償債機制,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切實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好。圍繞煤化工、氯堿化工、電石化工、硅化工產業集群建設和區域服務中心建設,成立專門工作組,年內建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大中小兼有、各產業齊備的招商引資項目庫,并實施動態管理,及時為招商引資提供優質項目保障。加強載體功能建設,完善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為大項目、新項目落地創造條件。加強招商引資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創新招商方式,以開發區委托招商、企業二次招商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入駐經濟開發區,推進特色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實施經濟開發區封閉式管理,建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跟蹤服務運行機制,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對外開放環境。
(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自治區西部宜居城市。
科學、統籌安排城市發展布局,加快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各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濱河新區二期和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規劃,進一步提高規劃的前瞻性和指導性。開展規劃效能監察,嚴格規劃執行過程監管,加大對違規工程的處罰力度,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和約束力。繼續完善濱河新區供熱、給排水等基礎設施,科技館、圖書檔案館、黨校電大綜合樓、市職業技術學校等重點工程年內投入使用,奧體中心、行政中心年內完成主體工程,完成科技館內的規劃展示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裝修布展工作。繼續加快舊城區拆遷改造步伐,確定重點改造區域,集中連片開發,鼓勵改造“拆遷死角”,今年新開工建設住房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經濟適用住房30萬平方米以上。加大中小戶型住房的供應,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全面實施礦區人口搬遷工程。
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新建改造9條城區街路;開工建設海勃灣繞城公路和運煤通道,力爭開工110國道新地至麻黃溝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年內建成烏海長途一級汽車站和烏達二級汽車站,啟動濱河新區和白獨貴灣公交樞紐站建設,結合城市發展與村莊整合,加快農區公路建設。加大財政對公交的補貼力度,加快車輛更新,增加公交線路和班次,提高公共交通能力,方便市民出行。完成烏海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提高通航能力。集中力量推進城市供水、供熱、天然氣入城、垃圾污水處理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建成烏達區和海南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啟動烏達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工程。加快千里山祥和變電站建設,提升烏海北部供電能力,形成全市20萬千伏環網;開工建設濱河新區變電站,完成地下供電網絡鋪設,為濱河新區加快建設和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提供電力支撐。
加快生態綠洲型工業城市建設步伐,大力實施生態保護治理和綠化建設工程,加快沙草產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保護,積極支持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工程,完成白獨貴灣生態治理二、三期工程基礎設施和林網建設任務。抓好濱河新區沿黃河景觀帶、青少年生態園、烏達區西山綠化建設,提高城市綠化覆蓋面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加強城區街頭綠地、園林小品、休閑場所、文體娛樂設施建設。加大環衛設施投入和改造力度,提高環衛質量。加強城市管理,全面開展爭創國家衛生城市綜合整治活動,塑造秩序井然、環境優美的城市形象。
(七)更加關注社會民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擴大公共財政服務職能,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和諧社會建設的突出位置,讓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嚴格執行全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不斷增加員工收入;確保國家、自治區規定的離退休人員待遇落實到位,落實公務員工資制度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實施積極平等的就業政策,力爭年內培訓勞動力1.5萬人、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建立健全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加強對“4050”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的動態管理,開通再就業援助綠色通道,基本實現城鄉充分就業。加強勞動保障執法監察,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減輕市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后顧之憂。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構建基本養老保險為主、社會保險為輔的、廣覆蓋的養老保險體系;啟動城區居民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大額醫療保險工作,繼續做好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工作,不斷擴大覆蓋面。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快研究扶持政策,鼓勵社會捐贈并廣施善意,著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慈善事業體系;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要求,積極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營造互助友愛的氛圍。起步建設廉租房,進一步落實廉租房補貼政策,擴大補貼覆蓋面,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將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00元,并嚴格實施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落實好優待政策,建成老年公寓一期工程。關注農民工生產、生活,確保不再發生新的工資拖欠。從新學期開始,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書本費實行全免,并對住宿生免收住宿費、補助生活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繼續發揮市長助學基金和教育救助的作用,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努力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絡,完善運行機制,提高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繼續完善濟困醫療、特困群體醫療救助和新型農區合作醫療制度,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圍繞食品藥品放心城市建設,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增加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設備投入,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日常監管,讓老百姓用上安全的藥品、吃上放心的食品。不斷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圍繞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統計評估制度,進一步關注社會貧富的差距度、群眾和企業對政府的滿意度、社會的安全度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建設和諧文明烏海。
(八)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主線,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志愿服務,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文明、促和諧的良好風尚。繼續做好擁軍優屬工作,鞏固和發展雙擁成果。按照構建“小三角”區域技術型人才培育中心、文化體育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的目標,不斷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完善人才機制,調整人才結構,大力引進各類緊缺人才,繼續實行人才儲備,積極培養適用型人才,創造“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深入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信息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大力開展科技進步城市創建活動。結合礦區人口向城區集中、村莊整合等工作,進一步撤并生源大幅減少、基礎設施薄弱的學校,優化整合教育資源,調整教育布局,積極推進集中規模化辦學,提高辦學效益。繼續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迎接國家“兩基”達標驗收。加強中小學、幼兒園科學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建和諧校園。改善辦學條件,新建、擴建、改造一批中小學教育教學設施,不斷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城域網。加強民族教育,規范和鼓勵民辦教育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擴大烏海學院和市職業技術學校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水平。按照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的要求,加強和諧文化建設,大力培育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提高文化創新和精品創作能力;以“書法城”建設為龍頭,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支持社區、農區、校園和企業等群眾性文化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強化文化市場管理,提升我市文化的影響力。積極籌備自治區第十二屆運動會,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搞好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優化整合醫療衛生資源,規范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市場秩序,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做好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完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完成120指揮系統建設,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救助服務;加快蒙中醫院綜合樓建設,人民醫院手術樓建成投入使用。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僑務、外事、人防、檔案史志、無線電管理等工作,關心支持婦女兒童、紅十字、老齡、殘疾人等事業。
(九)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意見。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依法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行和完善以職代會和廠務公開為基本形式的職工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增強依法行政觀念,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專家咨詢、公示聽證、績效評估、集體決策等制度,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電子政務和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繼續擴大政務公開范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完善政府新聞制度,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務信息的需求。
加強社會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應急機制,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水平。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大力實施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重點抓好交通運輸、煤礦、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暢通信訪渠道,強化信訪責任追究,努力滿足群眾的合法訴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烏海”創建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為全市人民創造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
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加強行政監察工作,加大對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等問題的查處,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重點治理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礦產資源配置、產權交易、醫療購銷和政府采購等領域的商業賄賂行為。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充分運用審計成果改進工作,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切實加強政風建設,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促進干部作風的進一步好轉。堅決杜絕鋪張浪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帶頭建設節約型社會。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求真務實、勤政為民,建設人民群眾滿意的政府。
同志們,今年是為我市圓滿完成“***”規劃任務奠定堅實基礎的奮斗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讓我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奮發前進,以實際行動向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的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