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品布局規劃工作匯報
時間:2022-05-18 02:57:00
導語:畜產品布局規劃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按照農業部的要求,依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20*年)》的總體布局,我局編制了《*優勢畜產品分品種專項規劃》。規劃實施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牧業生產區域布局和優勢畜產品產業帶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為促進現代牧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支撐了我省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為進一步承接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工作,農業部頒布了《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20*年)》,并下發了《關于請報送各省(區、市)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函》(農計(發展)函〔20*〕93號),據此我局編制了《*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20*年)》。
一、20*-20*年優勢畜產品產業帶建設的主要成效與存在問題
(一)主要成效
1.優勢畜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五年來,優勢畜產品生產日益向優勢區域集聚。肉牛生產呈現出“東黃、西紅,中改良”的格局,東部地區以延邊黃牛和延黃牛為主體的生產體系;西部地區以草原紅牛及其雜交牛為主的生產體系;中部農區以西門塔爾、夏洛來雜交牛為主體的肉牛生產體系。其中德惠、東豐、東遼、扶余、公主嶺、樺甸、蛟河、九臺、梨樹、農安、舒蘭、雙遼、通化、通榆、伊通和榆樹等16個縣(市)被國家列入東北肉牛優勢區,比20*年時增加了9個縣(市)。肉羊產業主要分布白城、松原、長春和四平地區。其中長嶺、大安、鎮賚和通榆等4個縣(市)首次被國家列入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肉羊優勢區。生豬產業發展,無論是從飼養的總量、生豬的質量、規模飼養水平,還是從活體外銷數量、宰后加工轉化的能力看,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性特點。中部生豬生產核心區包括長春、吉林、四平、遼源4個地區。西部生豬生產潛力區包括松原、白城、四平3個地區。東部生豬生產特色區包括吉林、通化、白山、延邊4個地區。其中農安、榆樹、公主嶺、梨樹、德惠、九臺和舒蘭等7個縣(市)被國家列入東北生豬優勢區。奶牛產業增長迅猛,目前全省存欄超過萬頭的地區有長春、吉林、四平、白城和松原。肉雞產業發展平穩,主要在德惠、農安、公主嶺、磐石、前郭、梅河口、舒蘭、柳河、輝南等9個縣(市)。特種經濟動物包括貂、狐、貉、鹿、蜂、蛙等六種的養殖業逐漸發展壯大,已成為我省牧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貂、狐、貉發展勢頭強勁,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城等地,為牧業新興產業;鹿、蜂發展歷史更為悠久,為牧業傳統產業,主要分布長春、吉林、四平、遼源、白山、延邊等地;林蛙作為特產美味之一,近年來人工養殖發展迅速,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邊等東部山區、林區。
2.優勢區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五年來,中央和省出臺了一系列的強牧惠牧政策,有力的推動了優勢區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全面帶動了全省畜牧產業的大發展。20*年,全省肉牛發展到1029萬頭,期末存欄644萬頭,出欄385萬頭,牛肉產量達到59.3萬噸,與20*年相比,分別增長27%、32%、20%和246%。全省肉牛存欄數量和牛肉產量,在全國都處于上游水平。全省肉羊飼養量達到850萬只,其中存欄485萬只,出欄365萬只,羊肉產量4.56萬噸,與20*年相比,分別增長22%、24%、20%和228%。全省生豬發展到3600萬頭,其中存欄1400萬頭,出欄2200萬頭,豬肉產量達到178萬噸,比20*年分別增長45%、51%、42%和256%。全省奶牛存欄21.5萬頭,牛奶產量達到47.3萬噸,比20*年分別增長84%和1*%。全省肉雞飼養量達到4.32億只,其中存欄670萬只,出欄3.65億只,雞肉產量101.5萬噸,與20*年相比,分別增長12%、11%、13%和18%。
3.優勢畜產品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現有肉牛屠宰加工企業30多家,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藥、冷凍儲藏6大門類。年加工能力100萬頭,實際加工60萬頭,加工品種達565個。到目前,全省肉牛加工業共有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重點企業;共有6個產品被評為*名牌農產品;皓月公司的皓月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遼源金昌公司的龍山金昌被評為*著名商標。全省肉羊生產加工大中型和小型屠宰加工企業共有20多家,年設計屠宰加工能力在*0萬只左右,內蒙古草原興發集團在長嶺縣建成投產了年屠宰加工50萬只的肉羊屠宰加工廠和熟食制品廠;長春皓月清真肉業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屠宰加工10萬只肉羊的屠宰加工廠,全省肉羊實際屠宰加工能力已經達到50萬只。全省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發展到338個,生豬屠宰加工能力達到2475萬頭,實際屠宰561萬頭,帶動農戶13萬戶。全國生豬屠宰加工業“三巨頭”的金鑼、雨潤集團,先后進入我省。此外,四海、高金等域外一些大的加工企業也紛紛進入。肉雞加工企業在長春、吉林、通化、白城4個市發展比較快,占全省總數的70%;從企業加工帶動力上看,德大公司仍然處于龍頭老大位置,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乳業加工方面,域外的龍頭加工企業,如蒙牛、完達山、雀巢、輝山等紛紛進入我省,以投資建場、建奶站等方式加大對我省奶源的爭奪。省內的廣澤乳業、新希望、春光等加工企業也加入到強手如林的乳制品加工領域一試身手。我省貂、狐、貉皮草加工企業已投產的有2家,即汪清縣的宏輝皮草有限公司與泰發洋飛皮草有限公司,年加工皮張70萬張,皮張主要銷往浙江。鹿茸及鹿副產品加工企業20余家,主要集中在長春市雙陽區,產品達38個品種,產品主要銷往南方、沿海地區及國外,年出口創匯500萬美元。蜂產品加工企業4家,年加工經營蜂產品萬噸以上。蜂業巨頭—汪氏集團在安圖投資1.1億元,建設蜂產品系列加工項目,年加工能力9000噸。通過企業與養殖戶的聯動,企業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管理標準、統一防疫、統一銷售也在逐步逐步推行。較好地解決了養殖戶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難題,提高了農牧民養殖的積極性。隨著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不斷加快,畜牧業正加快向資源優勢區域轉移和聚集。
4.優勢畜產品市場服務體系日臻完善。一是合作組織日益壯大。全省共成立了各級肉牛經濟協作組織20個,加上8個綜合性的牧業經濟協作組織,總計28個。以銷售肉牛為主的牧業經紀人2534人,年銷售肉牛112.8萬頭,占全省肉牛出欄量的32.2%。二是專業市場初步成型。目前全省共有以伊通縣營城子黃牛交易市場、榆樹市五棵樹黃牛交易市場、東豐縣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雙遼市玻璃山黃牛交易市場、吉林北方黃牛交易市場等為代表各級黃牛交易市場135個,年交易量可達200萬頭,形成了輻射全國20多個省區的具有發展潛力的銷售渠道。近幾年,羊肉的市場價格持續上揚,拉動了肉羊產業的發展。全省活豬及產品外銷量大幅增長,外銷領域進一步擴大,全省活豬外銷量20*年達到800萬頭。在生豬傳統銷區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內蒙等地市場份額不斷增大的同時,還開辟了江西、四川、重慶等生豬主產區,對保障全國豬肉市場供應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5.畜禽良種供種能力得到了較大加強。通過從國外不斷引進優良畜禽品種,畜禽品種得到了豐富,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種畜禽場,提高了供種能力,推動了畜牧產業發展進程。全省現有各類種畜禽場2*個。種豬場94個,其中:原種豬場7個、擴繁場87個;種公牛繁育中心1個,種公牛站4個,種牛場12個;種羊場14個,其中:肉種羊場6個、綿羊種羊場8個;種雞場60個,其中:祖代雞場3個、父母代雞場57個;種兔場11個,種鵝場4個,種鴨場1個,種鹿場3個,種犬場2個,種鴿場4個,種蜂場2個,種貂場1個,種狐場2個。
(二)存在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全省用于養殖業發展的投入與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不協調,資金問題一直制約著我省優勢畜產品生產和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究其原因除了是受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機制和功能以及信貸規模所限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由于我省銀信部門的信貸資產歷史性包袱較重,信貸資金管理信用等級在全國較低,信貸規模、權限相對較小,貸款手續繁、審批鏈條長、門檻也較高,極不適應我省畜牧業發展現狀和多樣化融資的短、頻、快的實際,亟待從體制機制上建立多元化的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
2.產業化程度不高。全省“養、加、銷”各環節聯接不緊密,絕大多數龍頭企業機制不活,經濟實力較弱,運轉不力,帶動作用不強,龍頭企業和基地與農戶之間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機制。市場、中介組織、技術服務和養殖場、農戶之間結合不夠緊密。產品加工規模小,初級粗加工產品多,品牌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更少。
3.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力度亟待加強。一是豬、牛、羊等畜禽良種引進、培育力度不夠。尤其是肉牛、生豬種畜更新得比較慢,存在著近緣雜交、質量退化的現象,畜禽良種品質亟待提高。二是基層人工授精站點設施陳舊。目前,全省豬、牛、羊、狐、貉、鹿等人工授精配種站點所用的人工授精設施基本上是上個世紀90年代采購的,十分陳舊,急需更換。三是種畜禽監管工作不到位。由于經費問題我省在對種畜禽依法監管、開展種畜良種登記,畜禽系譜檔案建立工作滯后,對豬、肉牛、奶牛、肉羊等畜種后裔測定無法開展。
4.部分畜產品品質不高。由于品種改良的不規范,飼養管理的不科學,致使一些種類的畜產品品質不高,肉品口感較差,造成名、優、特畜產品數量不足,優質和高檔畜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較小,比較效益低,影響了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
5.發展空間受限。近年來,由于受國家封山禁牧業政策和草原禁牧業政策影響,群眾養殖失去了傳統的放牧地,生產成本增加,整體效益下降,特別是對于基礎母畜的發展十分不利,群眾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對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極為不利。
6.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數規模戶和養殖小區由于受到資金和技術的制約,對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有效解決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是今后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20*—20*年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托我省得天獨厚的資源、空間和基礎優勢,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現代牧業經濟,引導加工向養殖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圍繞重點龍頭加工企業,依托基地縣(市、區),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和政策扶持力度,集聚社會資本、企業家、技術創新人才及關聯緊密的配套企業、服務性產業等發展要素。堅持“引育繁”三字方針,健全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全面提升畜禽良種化水平,以生產優質畜產品為核心,以建設畜牧業大省和畜產品出口基地為目標,以發展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在優勢畜產品區域內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主攻品種保護和改良,產品質量分級、產品安全與衛生質量等關鍵制約環節,力爭全面提高優勢畜產品單產和質量安全水平,創建優勢畜產品知名品牌,推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總體目標
力爭經過八年的努力,使*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優勢畜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優勢區域對保障畜產品基本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年,重點培育6大類優勢畜產品,形成一批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優勢畜產品產業帶,建設一大批優勢畜產品生產重點縣(市、區),形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品牌化的現代牧業產業示范園區。通過區域布局的優化,推動優勢畜產品產業帶建設得到全面強化。
四、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與發展目標
根據我省牧業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趨勢,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現代牧業經濟,引導加工向養殖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圍繞重點龍頭加工企業,依托優勢畜產品生產大縣,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和政策扶持力度,集聚社會資本、企業家、技術創新人才及關聯緊密的配套企業、服務性產業等發展要素,重點建設好生豬、肉牛、奶牛和家禽等*大產業園區。由此,我們確定*6類優勢畜產品品種區域布局(共計122個縣)與發展目標為:
1.肉牛
*肉牛三大優勢區域為:一是結合建設以皓月為中心的百萬頭優質肉牛產業園區,確定以長春、四平、通化、松原和遼源五個地區的德惠、榆樹、九臺、農安、雙陽、舒蘭、蛟河、樺甸、梨樹、伊通、公主嶺、雙遼、東遼、東豐、通化、柳河、輝南、扶余、長嶺、前郭等20個縣(市、區)的中部優勢區域,以飼養雜交改良肉牛為主。二是結合建設以天福為中心的肉牛產業園區,確定白城地區的通榆、鎮賚、洮南、大安、洮北等5個縣(市、區)的西部優勢區域,以飼養中國草原紅牛為主。三是結合建設以犇福為中心的肉牛產業園區,確定延邊州地區的敦化、安圖、龍井、和龍、汪清、延吉、圖們、琿春等8個縣(市)的東部優勢區域,以飼養延黃牛、延邊黃牛為主。
到20*年,優勢區域內肉牛飼養量達到1469萬頭,比20*年的885萬頭增加66%,占全省飼養量的86%;牛肉產量將比20*年提高1倍,其中優質牛肉的比重由目前25%提高到40%以上,平均胴體重提高10%左右;雜交改良面達到90%,三元雜交比重達到80%;重點培植長春皓月、榆樹漢德等龍頭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突破*0萬頭;圍繞皓月肉牛、延黃牛、延黃牛和草原紅牛四大產品系列,開發分割肉、熟食制品、皮革加工、生物制藥等數十種吉字牌優質肉牛產品。
2.肉羊
*肉羊優勢發展區域為:松原、白城、四平、長春四個地區的長嶺、乾安、扶余、前郭、通榆、鎮賚、大安、洮南、洮北、農安、雙遼等11個縣(市、區)。
到20*年末,優勢區域內的肉羊飼養量達到912萬只,比20*年的577萬只增長58%,占全省飼養量的69%;羊肉產量將比20*年提高80%左右,其中優質羊肉的比重達到50%以上。
3.生豬
*生豬三大優勢區域為:一是結合建設以華正、金鑼、四海為中心的千萬頭生豬產業園區、以德利斯、宏潤為中心的500萬頭生豬產業園區和以紅嘴、高金為中心的千萬頭生豬產業園區,確定中部優勢區包括長春、四平、遼源、吉林四個地區的農安、榆樹、德惠、九臺、雙陽、永吉、公主嶺、梨樹、伊通、東遼、東豐等11個縣(市、區);結合建設以高金、聯潤、金鵬為中心的500萬頭生豬產業園區,確定西部優勢區包括雙遼、長嶺、前郭、乾安、鎮賚、大安、洮南、扶余等8個縣(市);結合建設以百佳、萬家福為中心的500萬頭生豬產業園區,確定東部優勢區包括舒蘭、磐石、樺甸、蛟河、梅河口、柳河等5個縣(市)。
到20*年末,優勢區域內的生豬飼養量達到6160萬頭,比20*年的3*0萬頭增長1倍,占全省飼養量的85%;豬肉產量將比20*年提高1倍左右。
4.奶牛
結合建設以廣澤為中心的45萬噸乳品產業園區、以娃哈哈、龍迪和敦化美麗健為中心的35萬噸乳品產業園區、以新源牧業為中心的20萬噸乳品產業園區和以龍丹、飛鶴為中心的35萬噸乳品產業園區,確定*奶牛優勢區域為:長春、四平、白城和松原四個地區的榆樹、梨樹、通榆、洮南、洮北、鎮賚、前郭等7個縣(市、區)。
到20*年末,優勢區域內的奶牛飼養量達到31萬頭,比20*年的11萬頭增長182%,占全省飼養量的50%;牛奶產量將比20*年提高2倍。
5.肉雞
*肉雞優勢區域為:結合建設以德大、鴻大、曙光和舒蘭福潤、龍潭九江潮為中心的3億只肉雞產業園區、以金冀、鵬翔、大志、成達、紅嘴、昌源為中心的1.5億只肉(蛋)雞產業園區、以卓越、正方、康華為中心的2億只肉雞(鵝鴨)產業園區,確定長春、四平、吉林、松原和通化五個地區的德惠、農安、九臺、公主嶺、磐石、舒蘭、前郭、梅河口、輝南等9個縣(市)。
到20*年末,優勢區域內的肉雞飼養量達到5.*億只,比20*年的3.19億只增長59%,占全省飼養量的74%;雞肉產量將比20*年提高60%。
6.特種經濟動物
一是貂、狐、貉優勢區,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城地區的永吉、磐石、樺甸、蛟河、通榆、大安等6個縣(市)。
二是鹿優勢區,主要分布長春、吉林、四平、遼源和延邊五個地區的雙陽、樺甸、蛟河、伊通、東豐、東遼、敦化、安圖等8個縣(市、區)。
三是蜂優勢區,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邊三個地區的樺甸、舒蘭、昌邑、龍潭、集安、撫松、八道江、敦化、龍井、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3個縣(市)。
四是林蛙優勢區,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邊三個地區的樺甸、蛟河、舒蘭、磐石、靖宇、撫松、江源、臨江、安圖、汪清等10個縣(市、區)的山地和林區。
20*年末,貂要發展到149萬只,比20*年的22萬只增長6.7倍;狐要發展到442萬只,比20*年的*8萬只增長1.8倍;貉要發展到760萬只,比20*年的234萬只增長2.25倍;鹿要發展到75萬只,比20*年的39萬只增長93%;蜂要發展到82.8萬箱,比20*年的22.5萬箱增長2.7倍。貂皮要發展到72萬張;狐皮要發展到184萬張;貉皮要發展到238萬張;鹿茸要發展到5*噸;蜂蜜總產量要達4.3萬噸。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牧業工業化和飼養規模化進程,提高牧業生產現代化、集約化水平
加快推進牧業工業化進程是實現牧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牧業的工業化,就沒有牧業的現代化。應堅持全鏈條、全利用的發展方向,把優勢畜產品加工作為發展現代牧業經濟的戰略重點。著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優勢畜產品精深加工,構建優勢畜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梯級增值的產業格局。根據消費需求,出精品、創名牌,樹立具有吉林特色的精品牧業品牌形象。實行深度加工、系列開發,不斷提高加工層次,突出營養、方便的熟食產品加工,向食品工業、醫藥業、服裝業、物流業等相關領域拓展。實現動物毛、皮、骨、血、內臟和排泄物全加工、全轉化、全利用,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加快優勢畜產品市場化進程,努力開拓外省和國際市場
一是實施標準化生產,增強市場競爭力。抓緊制定符合國際市場準入要求的畜禽生產標準化技術規程,確保畜禽養殖場和小區在選址、圈舍建設、畜禽品種、投入品、疫病防治、飼養管理等方面達到標準化、規范化。從20*年起,每年建設3-5個省級牧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市、區)。各市(州)結合實際,建設1-2個牧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由各級政府保證示范縣(市、區)啟動經費,力爭在20*年使我省優勢畜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生產執行標準與國際接軌,把示范縣(市、區)建成畜產品出口創匯基地。
二是發揮比較優勢,培育、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名牌產品。因地制宜,利用資源、區位、市場和技術等比較優勢,面向國內外開展優勢畜產品展示博覽、品牌推介、廣告宣傳活動,提高我省優勢畜產品知名度,鼓勵開發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影響的名牌產品。對開發培育出國家名牌、創出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按有關規定落實獎勵政策。
三是完善流通服務體系,全方位、多層次開拓市場。扶持和鼓勵在優勢畜產品集中產區和集散地建設區域性畜禽交易批發市場。提倡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到大、中城市開辦超市,采取產銷直掛、連鎖經營、網上交易、訂單期貨等現代營銷手段,拓寬畜產品流通渠道。培育新型市場營銷主體,支持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供銷系統營銷網絡等各類營銷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進一步加大對牧業經濟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引導合作組織、專業協會與加工企業和市場對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對農民組織興辦的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各級政府要給予政策、法律、信息、技術、低息或貼息信貸等方面扶持,充分發揮其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維權保障、開拓市場的積極作用。對在畜產品銷售中做出突出成績的,要給予獎勵。
四是準確市場定位,把省外市場和國外市場作為優勢畜產品市場開發的重點。京、津、滬、粵、港、澳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畜產品消費市場空間很大,要采取靈活的營銷策略,搶占、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特別要瞄準高端市場,在擠占日、韓,拓展俄羅斯、開發歐盟、中東和東南亞市場上下功夫。參照歐盟標準,制定我省畜產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切實抓好質量認證和出口企業注冊工作,引導企業按照進口國要求組織標準化生產。支持畜產品加工企業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專項扶持資金規避市場風險,增強國際競爭力,進一步落實畜產品出口退稅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牧業信息網絡,加快信息化進程。堅持以信息化拉動牧業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上連國際市場、橫連省際市場、下連市縣鄉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的牧業信息網絡,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提高產出功能和綜合效益。
(三)加快牧業科技進步,促進增長方式轉變
一是整合畜牧科技資源,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按照畜牧業發展需求,逐步增加畜牧科研開發經費和技術推廣經費。以東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左家特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為依托,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集全省優勢科研力量,針對畜禽種質資源高效利用、安全健康養殖與管理、重大疫病防治、優勢畜產品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精細利用、包裝儲運等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加強牧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創新型科研團隊。對畜牧科研、技術推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要給予重獎。鼓勵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企業可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的*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
二是進一步搞好畜禽良種培育、引進、擴繁,擴大良種覆蓋面。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畜禽良種體系建設的投入,重點支持畜禽良種的引進、保護、擴繁與推廣。加強種源保護,對延黃牛、延邊黃牛、草原紅牛、長白山黑牛、新吉細毛羊、松遼黑豬、軍牧1號白豬、東北民豬、長白山中華蜜蜂、吉林梅花鹿、吉林白鵝等省內地方良種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培育品種給予一定的保種補貼經費。支持特種經濟動物研發中心、高代次種畜禽場和種公牛站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供種能力。實行奶牛良種補貼政策,對經過省和國家批準立項投資引進國外優良種奶牛的企業,按引種資金額度給予適當補貼。對開展胚胎移植的奶牛飼養戶,給予貸款貼息及補貼扶持。
三是加強畜牧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從事現代牧業生產的綜合素質。努力爭取全省各級政府安排專項經費,按照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加大對養殖戶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吸納、轉化實用技術的能力。把畜牧科技培訓納入“陽光”工程規劃,重點扶持牧業“科技入戶”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
(四)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畜產品安全水平
一是鞏固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疫病防控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疫病防控責任機制,強化省、市、縣三級獸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和技術服務職能,鄉鎮畜牧獸醫站單獨設置,人員、業務、經費等由縣級畜牧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確保把疫情監測、強制免疫、消毒滅源、檢疫檢驗、應急控制等綜合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全面推行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強化獸醫能力建設。省、市、縣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設置首席獸醫師,由同級政府考核任命。執業獸醫必須達到規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條件,并經省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定期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執業獸醫資格,持證上崗。
二是健全預警、預報網絡,完善重大疫情應急機制。進一步完善省、市、縣、鄉四級疫情監測預報網絡,加快動物疫病監測分析等技術裝備、設施的更新改造,提高預警、預報能力。落實動物重大疫情應急資金、技術、物資三項儲備,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果斷處置疫情,確保把動物疫情控制在疫點上。
三是建設動物標識溯源系統,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以畜禽耳標為載體,以移動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身份識別、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分析和查詢,實現從畜禽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監管。從20*年起,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快省、市、縣三級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建設,20*年末全面建成。推行畜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規范牧業生產經營行為。畜禽養殖場和小區要普遍建立養殖檔案,對畜禽種類、產地、數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稱、畜禽養殖代碼、畜禽標識順序號、免疫人員以及用藥要有詳細記錄,做到問題畜產品有源可溯、有責必究,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疫病防治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從20*年起,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省、市、縣要安排專項經費,進一步裝備、完善省、市、縣三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高動物疫病防控的物質裝備水平。獸醫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技術保障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保證其人員經費和日常運轉費用。禽流感、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經費及需要撲殺畜禽的補償經費,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雞新城疫、布病、狂犬病等計劃免疫病種的疫苗經費,由財政分級承擔;結核、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病畜及陽性畜的撲殺補償經費,由省、縣兩級按比例承擔。
(五)發展牧業承貸和擔保事業,千方百計解決牧業發展資金問題
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戶參股建立承貸主體,通過內部聯保、龍頭企業信用擔保等形式,建立為養殖戶提供貸款資金的融資模式,解決發展資金不足問題。依據國家《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創辦小額貸款公司,支持生豬、肉牛、奶牛等重點產業發展。針對畜牧業承擔市場和疫病“雙風險”的特殊產業特點,圍繞生豬、肉牛、奶牛等產業發展重點,省里投入專項資金,依托有資金實力、有帶動功能的龍頭企業入股,組建畜牧業專業擔保公司。先選擇3-5個畜牧業大縣進行試點,在此基礎上,加以推廣,搭建平臺,破解養殖業“融資難”問題。
- 上一篇:干部隊伍建設問題研究
- 下一篇:畜牧業執業獸醫資格制度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