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 構建和諧社會之基

時間:2022-12-07 03:03:00

導語:和諧社區 構建和諧社會之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上海多年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經驗來看,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是一個重要載體,建設和諧社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從和諧社區建設入手,可以有效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春節剛過,中央就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在開班式上,同志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作了重要講話。中央的大計方針已經確定,上海要結合自身特點,扎實開展工作,必須找到有效的工作載體。從上海多年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經驗來看,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是一個重要載體,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和諧社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不能簡單地從“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上來理解,機械地認為,社會是由一個個像社區這樣的單元組成的,每個社區和諧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社區的真正意義始終在于它是整體社會的一個“全息縮影”,作為局部的社區是一個包含了整體社會基本信息的獨立單元,社會的生活需求、利益關系、群體矛盾、階層結構和運行邏輯,在社區都有對應的表現。社區是社會的一個窗口,把握了社區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會,把握了和諧社區建設的原理,對于把握和諧社會就有了感覺。

構建和諧社會,黨的領導是核心。但社會是散在的、動態的,許多時候是不定型的,黨如何同社會打交道,包含了許多全新的課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壓縮了行政方式作為黨的工作進入渠道的空間。“兩新組織”中黨員分布不均衡,流動性大,更使傳統的“組織內建組織”并依托固定組織開展黨的工作的黨建模式,遇到了挑戰。面對一個本質上由享有合法權利、擁有獨立生活來源的自由個體自愿組合的社會,具體落實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需要實在的平臺,黨的組織進入社會需要穩定的通道,黨的工作的有效覆蓋需要可操作的手段,而正是在這些方面,社區可以提供一種有效載體。

在社會學意義上,社區首先不是一個區域概念,而是一個區位概念,社區反映的是人們活動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分布狀況。在這一點上,社區既不是完全不定型的,人們在社區內的活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以形成交往樣式和關系結構;同時區別于正式組織的單一取向和剛性邊界,社區在本質上是人們的生活空間,具有綜合的內涵和開放的邊界。社區的穩定性使黨的工作有了具體的對象,社區的動態性使黨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間,社區的區位特征使黨組織在基層社會中的工作猶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區機構和組織,在生活情境中與群眾發生直接聯系,協調利益關系,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基層社會的和諧。這一過程同時也是黨在基層的組織形態和工作方法實現突破和創新的過程。“窺一斑而知全貌”,從建設和諧社區中積累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黨的社會工作能力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目標,需要執政黨的謀劃,但具體落實還需要政府來操作。在現代社會中,社區作為個人的自愿結合體,同樣也是在國家體制的框架內存在和運行。在體制急劇轉型期,效率與公平存在內在緊張,利益矛盾較為突出,部分群眾的基本權益亟需滿足。在此背景下,社區范圍內集中了大量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的需求,迫切需要政府的高效運作。而從建設和諧社區著眼,從群眾的現實需要著手,在協調利益關系、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中,理順行政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機關作風,提高部門效率,不但可以充分發揮社區作為城市改革、建設和管理的“后方基地”的作用,還可以對面上的基層管理進而對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產生積極影響,促進全市的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建設社會和管理社會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社會的發育是歷史潮流。“建設社會”或“構建和諧社會”意義上的“社會”是一個有其內在生存發展邏輯的實體,其運行方式就是社團、自治或社會治理,即主要通過參與和協商來解決問題,通過“同意權力”來規范個人行為,取得協調與和諧。社會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團體的大量出現既是社會發育的必要條件,也是其明顯成果。但在體制轉型的背景下,由于各種體制性條件尚未完全具備,社會組織的發育不可能很快,其充分履行職能也需要時間,社會參與的失序就可能帶來風險。在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社團和自治,但又缺乏社團和自治的情況下,可以首先將社區作為工作平臺,發揮其整合社會資源、為個人提供各種支持、緩解各類矛盾、促成社會和諧的作用。為履行這一功能,社區需要針對居民的現實需求,推進實體化、規范化建設,除了現有的“街道—居委會體系”之外,其他職能部門要確保管理和服務到位,各類社區單位也應該找到自己在社區中的活動空間,形成與社區相互支持的格局。而更重要的,還是要為居民搭建公共參與的舞臺,尊重其作為社區主體的地位,保障和擴大居民對社區事物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建立以社會治理為主來處理社區事務和社區問題的工作模式。

總之,在建設和諧社區過程中,黨組織、政府部門、企業和居民要形成新型的責任意識,互相信任,良好合作,而這對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將是一種寶貴的組織資源、制度資源和能力資源。從和諧社區建設入手,必定可以有效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