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時間:2022-12-08 04:28:00
導語: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理論座談會發言摘要
7月7日,理論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聯合召開“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理論座談會。來自中央黨校、國家發改委、建設部、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的理論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現將座談會部分發言摘登如下。
社會保障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度保證和基礎工程
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長、研究員王延中
社會保障制度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因為社會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平、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權和社會權利、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難以替代的。
在人類社會初期,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們防范風險的能力很弱,無法針對一些風險建立比較完善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社會化的制度安排。人們不得不依賴家族成員、社區鄰里等初級社會群體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工業化之后,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社會財富迅速積累,但由于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家庭和社區結構轉型,傳統保障系統的功能和作用日益萎縮,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又嚴重擴大了勞動者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帶來了現代疾病、精神焦慮、犯罪及反社會行為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現代社會的階級階層劃分割裂了社會整體之間的團結和凝聚,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差距的拉大,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分裂、階級階層矛盾、社會沖突。如何在生產力進步與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上,重建社會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不斷發展完善,成為完成上述任務的主要手段和機制。在生命安全保障方面,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直接為社會成員面臨的經濟風險提供收入支持和經濟保障,為勞動者和社會成員直接提供各種經濟來源,免除了他們因上述風險失去收入的擔憂。
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機制,適當縮小了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了最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標準,同時對中高收入群體的部分收入進行了適當調節。這樣,不僅促進了社會公平,而且增加了社會整體的福利水平。
健康風險的分擔與完善的社會保障尤其是健康保障體系密切相關。實踐證明,在健康醫療服務市場上,完全的市場機制是“失靈”的。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可以均衡不同社會成員的疾病風險負擔,有助于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提高國民的健康福利水平,可以保障每個成員的社會權利和發展權利。社會成員不僅得到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的經濟保障,還使個人從對土地、家庭、單位等依附性和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使每個人能夠真正獲得法律賦予的自由、尊嚴和平等權利。
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是公平正義、團結互助。社會保障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制度基礎,也是促進社會團結、社會和諧的推進器和潤滑劑。它是促進個人精神安定、減緩精神焦慮和緊張的制度保障,也是增進社會成員社會認同感、團結意識、互助意識的重要紐帶,還是促進社會穩定、防范社會分裂的堅固防線。
社會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吳忠民
沒有社會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社會保障制度對于和諧社會建設來說至關重要,具有基礎性意義。
第一,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應對社會風險。由于社會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完善、市場經濟的風險、家庭“遺傳”優劣勢的不同以及個人能力的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存在,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風險。所以,社會有必要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等多個方面的社會保障,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有一個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應對社會風險。
第二,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強社會的團結與合作。作為個體的人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人們只有在社會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發展。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對社會負有一定的責任。同樣,社會對于每一位社會成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于處在困難狀態的社會成員有責任和義務予以必要的幫助,使之共享由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如是做法,有助于減少社會成員、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最大限度地消除社會的離心因素,增強人們對社會的普遍認同,形成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的風氣,進而提升社會的相互合作與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強社會的整合性。
第三,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激發社會活力。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社會成員潛能開發得如何,將直接影響著這個社會的持續性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事關這個社會發展的整體質量。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是要使每一位社會成員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社會成員通過必要的義務教育和職業訓練,可以獲得最為基本的發展能力;通過社會保障,可以消除社會成員的種種后顧之憂。這樣,便可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具備正常的發展能力,至少使其發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發展潛能得到普遍的開發。
第四,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證社會成員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水準。社會保障不僅具有當前的意義,而且具有長時效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保障是一種預先的制度準備與安排。它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處境不利的社會成員當前的困難,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強社會成員解決未來困難的能力。所以,社會保障對于保持與促進長遠的社會和諧,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把社保和就業放在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位置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元竹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十一五”時期,就業繼續處于高壓狀態,社會保障不完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社會事業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特別是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文化體育設施十分匱乏。另外,我國公共服務產品分配嚴重不均衡。換句話說,在公共服務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公共服務的分配也存在失衡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不同群體享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
促進就業、健全社會保障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十一五”時期,反映在就業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勞動者充分就業需求與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勞動者素質與經濟結構調整不相適應,表現為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新增長勞動力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相互交織。以公共衛生為例,由于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醫藥費用負擔超越了一般農村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影響了農村居民對衛生服務的利用,一些農村居民陷入了“因病致困”、“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十五”后期,開展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但由于試點剛剛起步,覆蓋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因此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城鎮居民衛生服務需求也迅速增長,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占總人口的15%,且享受的待遇標準不一,差異巨大。
解決公共服務發展滯后、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政府管理理念創新和完善公共資源管理體制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關鍵,也是“十一五”時期促進就業、健全社會保障的中心環節。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緩解住房矛盾的關鍵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淮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個包含范圍很廣的概念。廣義地說,“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種具體形式。它們是低生產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場配置住房資源,并不等于說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買房子住,也不等于說人人都只能靠市場化競爭、自主分散決策來獲取住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保障每個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實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幫助單純依靠市場解決住房有困難的群體。這個政策體系的總稱,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都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住房保障制度包括四個基本方面。
第一,住房公積金制度。這個制度包括雇主與雇員共同繳付、對公積金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在購房時除個人賬戶累積部分外還可利用公積金貸款購房、以及公積金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等幾個組成部分。
第二,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半市場化方式的保障制度。政府通過減免土地出讓金或提供土地補貼、減免稅費等方式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就是這種制度的體現。經濟適用房是一種“政策房”,應當在檔次、面積以及購房者收入水平上有一定限制。在完善的經濟適用房制度中,政府應當對每年住房開工面積中必須包括多大比例的經濟適用房作出強制性規定。
第三,針對困難群體的非市場化保障方式。經濟適用房畢竟還是讓購房者去“買”。對連經濟適用房也買不起的有些困難群體,可以建立政府貼息的制度。例如人均收入低于某一個水平的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時,由政府補貼貸款利息。對于貼息也買不起的群眾,可以由政府提供廉租房。
第四,針對特困群體的救濟方式。最后還有少量特困群體,他們連廉租房的租金也付不起。這就需要有制度來保障他們的基本住房需求。具體辦法就是對特困家庭采取政府提供貼租的方式。
上述這四個方面只是就一般性住房保障而言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從具體國情出發,住房保障制度還需要有針對特殊性問題的特殊政策。例如,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如何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城市化進程中,拆遷造成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居住地遠離核心市區,“有了房卻坐不起車”的問題;城鄉結合部出現的“城中村”問題;老工業基地等社會失業率較高、住房改善速度明顯滯后地區的住房保障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迫切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并盡快完善的方面。有必要強調的是,作為一個人多地少、資源有限的國家,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我國住房保障制度還只能以“低水平、廣覆蓋”為目標。
此外,即便我們的社會富裕程度提高了,政策也不能鼓勵奢侈性的住房消費。節約資源是公共利益。這個公共利益包括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包括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包括我們子孫后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