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心態與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10 03:32:00
導語:和諧心態與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有位心理專家對500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作了一個跟蹤調查,發現85%以上的人,從心理失衡、行為偏激,到心理恢復、奉獻社會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我和諧的調節能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對每個人來說,不僅要與自然之間的融和,與社會群體的“和合”,與單個行為人之間的和睦,而且要與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和諧。人是社會的細胞,沒有每個人的自我和諧,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肌體。
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諧,強調自然與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協調地相互聯系在一起。“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含著和以處眾、內和外順等深刻的人生理念。“諧”者,相合也,強調順和、協調,力避抵觸、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
構建和諧社會,就其層次而言有三個層面自我和諧、人際和諧、與自然和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所有活動都需要通過人的感知來起作用。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對自我的認識與看法跟實際表現越一致,或者其基本需要的滿足層次越協調,自我也就越和諧。這種和諧的指向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對自己,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層次、思維方式、個性特點和行為方式等,能夠保持一種和諧、和順的狀態。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對自我和諧卻并不在意,甚至做得比較糟糕。有的對社會現象不見陽光,只看陰影,對任何事物橫挑鼻子豎挑眼,牢騷滿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氣不順。還有的工作與休息、事業與生活、單位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很不協調,甚至顧此失彼。如果每個人的內心里充滿了這樣那樣的沖突與不滿,心理或生理就會失衡。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影響和傷害的是本人、家庭和周圍的同志,如果出現在領導干部身上,就會影響其工作和決策,造成的危害就大了。
自我和諧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操,一種態度。實現自我和諧的過程,是一個人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加強道德修養的過程,不斷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就是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過程。實現自我和諧,要有一種“勝人者力,自強者強”的境界,只有不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吾身”,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才能不斷提高戰勝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實現自我和諧,要按照“和而不同”的要求,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勇敢嘗試不同的生活感受,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廣涉不同的領域。在和諧自我的基礎上,去“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