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經濟區域立法 保障經濟區域協調發展

時間:2022-03-19 03:37:00

導語:加強經濟區域立法 保障經濟區域協調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經濟區域立法 保障經濟區域協調發展

從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的形成到環渤海經濟區域的發展,從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我國經濟區域的發展已經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并日益凸現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充分認識到大力推行經濟區域合作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到區域協調發展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合理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平衡地區差別,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最近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將經濟區域發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根據“十一五”規劃建議的精神,國務院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根據各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不同的區域政策,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但是,經濟區域不同于行政區劃,經濟區域的發展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省區市經濟的自主發展有著顯著的差別,大的經濟區域涵蓋了幾個省級行政區,雖然經濟區域的發展有著內在的經濟因素,但經濟區域的協調發展仍需要有統一、完善的法制作保障。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文化環境各不相同。改革開放以前,各省(區、市)按照中央統一下達的指令性計劃要求發展經濟,管理社會的依據主要依靠中央立法與政策,地方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立法權,也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大幅指令性計劃范圍減少,倡導并鼓勵地方自主發展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省域經濟由此蓬勃發展,地方自我管理的需求也急劇增加。根據實際需要,各省(區、市)以及一些較大的市陸續被賦予立法權,并紛紛出臺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為本行政區域及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省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環境安全以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相伴而生,且日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中央立法對克服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解決地方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作了一些規范,中央政府也及時制定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政策,提出了經濟區域發展的戰略目標,但相對于地方而言,這些法規往往是原則性強、操作性弱,在執行過程中即使制定了實施性的地方性法規,也因各地規定不盡一致,進而使遇到的問題不能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得到妥善解決。所以,經濟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在區域內統籌解決,需要在區域內建立起長效的法律機制,依靠法律手段整合經濟區域資源,保證經濟區域發展具有均衡性和連續性,真正做到有備無患。由此,加強區域立法、充分引導并保障經濟區域協調發展,這將是構建中國特色法律體系面臨的新課題。

當前提升經濟區域發展法律環境的關鍵是要加強經濟區域立法。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兩級制”的立法體制,中央立法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地方立法包括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區域立法并不要求突破現行的立法體制,且涵括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在經濟區域發展格局下,加強經濟區域立法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依靠中央立法、協調地方立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國現行的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體制的積極作用,達到改善經濟區域法制環境之目的。

中央立法的位階高,效力強,一般都適用于全國,經濟區域也不例外,需要一體遵循。依靠中央立法就是把中央立法作為區域立法的主線,用中央立法統籌協調區域內各省區市之間的發展,這是加強區域立法的主要手段。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已經著眼于制定并完善市場主體、市場交易、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法律,但這些法律因為要普遍適用于全國,有些條款可能很原則。目前體現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特殊需要,打破地方保護,鼓勵生產資料、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等反映區域經濟特點的法律還很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把《西部開發促進法》列入了本屆的立法規劃,國務院正組織力量加緊起草工作。但比較“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經濟區域發展戰略,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區域的發展,也各具有特色,適合由中央立法進行協調,所以中央的區域立法工作還需要把立法的著眼點逐步由西部擴大到其他區域。當然,如果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法律條件不成熟,國務院也可以在總結中央與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先行制定行政法規,待條件成熟后,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一旦中央把經濟區域發展的戰略目標及相關政策上升為法律,則區域性法律將會成為特定區域的“基本法”,成為經濟區域發展的“尚方寶劍”。

經濟區域發展涉及若干行政區域事務,就目前來看,讓經濟區域內的各個平級的地方立法機關聯合起來制定地方性法規,既無程序上的規定,也無任何先例可循。要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積極作用,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協調地方立法”。“協調地方立法”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地方權力機關在立法時多與本經濟區域內其他省市的立法機關溝通,做到地方與地方自我協調。經濟區域內應當確定立法信息交流機制,各個立法機關可以在機制內加強日常信息交流與反饋。各地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要事先與所在經濟區域的其他省市立法機關通報情況,力求使各自新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與經濟區域發展總體規劃保持一致。二是指中央立法機關要重視對地方性法規的備案審查工作,加強對地方立法的事后監督,保證中央立法在全國得到貫徹執行。各地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由于立法者對法律的理解不盡相同,加之每個地方又各具特點,因此為實施同一部法律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之間,可能就法律規定的某一問題作出不同的規定,也可能地方越權立法,使地方性法規本身超越了法律規定的界線。遇到這些情形,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積極審查地方性法規,糾正地方立法出現的偏差,才能真正保證法律、尤其是區域性法律得到統一實施。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區域發展將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區域立法,填補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空白,將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各級立法機關需要充分發揮民主立法、科學立法之優勢,廣集社會之智慧,提高經濟區域立法質量,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