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為民體會

時間:2022-10-17 11:35:00

導語:執政為民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政為民體會

“執政”一詞,表面看反映的是黨和政府、黨和公共權力的關系,本質上卻是和黨群關系密切相連的。我們強調黨的執政能力,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貫徹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

做好群眾工作,其中一個關鍵點是要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我們臺州市作為市場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四個多樣化”表現明顯,群眾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為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我們與時俱進,研究并適應這種變化,積極探索滿足群眾各種需求的途徑,努力提高各級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構建黨聯系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從制度上保證了黨的群眾工作落到實處。

1.實行全程辦事制,滿足群眾的服務需求。

群眾工作的實質,說到底就是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為此我們在全市鄉鎮(街道)普遍建立了“全程辦事制”,它是集首問責任制、便民服務窗口、辦事承諾制等便民服務措施于一體,并進一步深化、拓展、優化新時期為民服務的一種新型的工作制度和辦事方式。通過推行全程辦事制度,切實解決了群眾辦事難的問題。一是將方便讓給了群眾,麻煩留給了干部,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對干部來說,要對群眾申請的事項全程負責,增加了工作量;但對群眾來說,不必再為辦事投入過多的精力、人力和物力,過去難辦的事現在變得十分便捷。玉環縣龍溪鄉小密溪村村民章根友說:“不遞一支煙,不托一份人情,這么快就把事情辦好,真是沒想到。現在干部真的替老百姓‘打工’了。”該鄉自20**年2月率先實施“全程辦事制”以來,共替群眾辦事4790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99%!二是繃緊了干部為民服務的弦,溫暖了群眾的心,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由于對辦理申請的事項都有嚴格的時間承諾,促使承辦人及其他工作人員都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認真負責地辦好每一件事。三是促進了干部的廉政建設。通過全程辦事,將過去群眾求干部辦事,轉變為干部找干部辦事,使過去單一的群眾監督,轉變為干部與干部之間的監督,有效地防止了可能產生的以權謀私和辦事過程中的“吃、拿、卡、要”等不良現象。

2.開展“民主懇談”,滿足群眾的民主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群眾在經濟活動中地位的變化,群眾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開放意識、利益意識增強,都非常關心黨和政府的政策走向以及對他們的影響。臺州市各級黨組織順應了這一要求,先后采取了“民主日”、“民主聽證會”、“民情夜談會”、“村務大事民決”等各種形式,最后以“民主懇談”活動這一名稱進行完善和推廣。“民主懇談”活動,形式是干部與基層群眾進行民主對話,雙向交流,最大限度地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咨詢權、質疑權;內容是公開基層事務,商量重大事項,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本質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群眾,鞏固基層政權;目的是促進社會穩定和全面發展。“民主懇談”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是加強和改進了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民主懇談”變“我說你聽”為平等對話,雙向交流,這無疑有利于溝通思想,解疑釋難,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二是提高了基層群眾的參與度、知情度,成為擴大基層民主的新載體。三是提高了干部隊伍素質,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民主懇談”活動,促使干部學習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知識,掌握政策、法規,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3.實施“共富裕工程”,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

改革開放以后,臺州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和各種人文因素的不同,地方與地方、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為此我們在**年開始實施了“共富裕工程”,在四個層面展開:先富起來的縣(市、區)幫助后富起來的縣(市、區),先富起來的鄉鎮(街道)幫助后富起來的鄉鎮(街道),先富起來的村幫助后富起來的村,先富起來的黨員干部幫助后富起來的群眾。我們一方面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盡快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繼**年“萬名村干部中專學歷培訓”后,**年又開展“五千名村干部大專學歷培訓”,去年又實施了“千名村支書培訓工程”;同時選派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優秀年輕鄉鎮干部到經濟欠發達地區任職,幫助發展經濟;組織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鄉鎮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鄉鎮掛職學習,提高了發展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共富裕工程資金”,為落后地區加快發展提供支持。到目前為止,市縣兩級共落實“共富裕”基金8200多萬元,投入資金4126萬元,幫扶貧困村677個。全市共有1556個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參加了結對幫扶活動,共幫扶行政村1228個。

4.創辦現代農民讀書社,滿足群眾的成才需求。

20**年**市推廣了**街道“現代農民讀書社”的做法,這是一個以黨委政府為主導,各類專業協會為紐帶,黨員干部為骨干,農民群眾為主體,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通過培訓、示范、推廣、服務等途徑,達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提高農民收入目標的群眾性組織。它有嚴密的組織網絡,各分社、協會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季節分門別類開辦培訓班,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傳授知識。鄉鎮黨委政府以讀書社為依托開展群眾工作,通過了解群眾所需,黨員干部提供技術、信息、知識的幫助,讓群眾在接受服務和干部在主動服務中提高素質,成為農村的有為之才。目前,**市有3萬名農民獲得農民技術職稱,僅今年上半年就有6000名農民參加各類專業實用技術培訓。廣大農民通過教育培訓,十分注重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驅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活動還大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通過加強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阻止了農村封建迷信思想的蔓延和各種偽科學的傳播,講科學、講文明成為農村群眾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