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8:1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采集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采集技術論文

蜜罐信息采集技術探究論文

摘要蜜罐是一種主動防御的網絡安全技術,可以吸引黑客的攻擊,監視和跟蹤入侵者的行為并且記錄下來進行分析,從而研究入侵者所使用的攻擊工具、策略和方法。該文介紹蜜罐技術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蜜罐的安全價值,詳細研究了蜜罐的信息收集技術,同時也討論了蜜罐系統面臨的安全威脅與防御對策。

關鍵字蜜罐,交互性,入侵檢測系統,防火墻

1引言

現在網絡安全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缺乏對入侵者的了解。即誰正在攻擊、攻擊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攻擊以及何時進行攻擊等,而蜜罐為安全專家們提供一個研究各種攻擊的平臺。它是采取主動的方式,用定制好的特征吸引和誘騙攻擊者,將攻擊從網絡中比較重要的機器上轉移開,同時在黑客攻擊蜜罐期間對其行為和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發現新型攻擊,檢索新型黑客工具,了解黑客和黑客團體的背景、目的、活動規律等。

2蜜罐技術基礎

2.1蜜罐的定義

查看全文

皮紋采集和技術研究論文

皮紋樣本采集方法

采集皮紋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在皮紋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分為直接觀察法、捺印法、拓印法、化學顯現法、照相法和掃描儀攝入微機法等幾種。捺印法是在有嵴線的手、足表面涂上染料后直接捺印在紙上,以顯現皮紋。印泥捺印法是歷史悠久、常用,又很經濟的方法。我國古代留存的指掌紋圖就是用印泥捺印法取得的。此法既能得到清晰的紋印,又能長期保存。所用器材簡單,只要一盒印泥、一塊泡沫海綿片及紙、筆即可。印泥捺印是一項細致的工作,一份清晰的皮紋圖本身就是一份珍貴資料。采集皮紋時,直接用泡沫海綿片將印泥均勻地蘸在手、足有嵴線的部位,注意只能將印泥蘸在嵴線處,而不能來回擦拭,否則皮溝內充滿印泥,捺印的紋型圖上就看不清嵴線。油墨法也可得到很好的效果,常被司法機關用作鑒定。油墨捺印法比印泥捺印法稍復雜些。必要的器材有印刷油墨、油墨滾筒(一般手推油印機墨滾可代替)、調油墨板(33×24cm2的有機玻璃板較適用)、泡沫海綿墊和質地較好的紙。取樣時,把少量油墨加到調油墨板上,用墨滾滾成均勻的一層薄膜,然后把要印的區域壓在油印板上,注意要使整個區域都有油墨覆蓋,將有油墨的皮紋區域捺印在紙上[1,6]。為了獲得滿意的印紋,需要適量的油墨和壓力,這兩個因素決定能否成功取得合格印紋,必須在實踐中摸索。印泥法比油墨法更易于清洗,似優于后者。油墨法和印泥法雖然經濟,但如果涂擦不勻,往往影響捺印效果,且污染手足,大規模采集時群眾不易接受。尋找新的皮紋采集方法,一直為皮紋學工作者所關注。拓印法是先將皮紋拓印在不同的介質上,再移到紙上做永久記錄。由于介質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方法。B觟觟k曾使用白色粉筆和纖維帶記錄皮紋[1],Cotterman用墨汁代替粉筆拓印嬰、幼兒的手、足紋[1]。筆者分析了上述方法的利弊,試用透明膠帶法拓印皮紋。筆者試用炭精—透明膠帶法[7]拓印皮紋。即在有嵴線處用毛筆涂上一層炭精粉(美術用品商店有售),再將透明膠帶分別貼在此處,要保證所有嵴線都能涂到炭精粉和接觸到透明膠帶。然后取下膠帶依次移到紙上做永久記錄。此法雖然費時,卻克服了采集印紋時的困難。但是在將膠帶移到紙上粘貼時要防止膠帶重疊。值得注意的是,用炭精粉法得到的印紋和直接在手、足上觀察到的圖像是一致的;而與用捺印法得到的印紋則是互為鏡像的。此法是先將白色粉筆浸入碳素墨水(普通墨汁膠質太多不能用)中,約3個小時取出晾干備用[7]。取紋時,將已浸過碳素墨水的黑色粉筆在有嵴線處均勻滾過,貼上透明膠帶,依次移到紙上做永久保存。用此法得到的皮紋印同炭精—透明膠帶法一樣。根據筆者的經驗,粉筆—碳素墨水—透明膠帶法要優于炭精—透明膠帶法。此法拓印的指紋、指節紋和趾紋的嵴線都很清晰,避免了由于炭精粉粒較粗而致使紋型不均勻的缺陷。靈長類的手、足由于皺褶較深,加之不能配合,取紋較難。印取手足畸型患者的皮紋也是難題之一。用筆者設計的印模法[7]可得到滿意的結果。較適用于皮紋學研究的有以下兩種:所用材料是自凝牙托粉和自凝牙托水(一般醫藥公司有售)。操作時用自凝牙托水將牙托粉調成糊狀,稍停片刻,把調好的糊狀物自手掌近端鋪向遠端,待其變硬后取下,即成皮紋印模。需要注意的是,皮溝在印模上是凸起的,皮嵴反而是凹陷的。與拓印法一樣,所得樣本與手足上的紋型是互為鏡像的。用材料為橡皮泥(一般文具商店有售)。將橡皮泥均勻地鋪在手掌和足跖部,再小心取下,即可得到清晰的皮紋印模。注意事項與牙托印模法相同。日本學者[8]用柔軟的鉛筆在較硬的紙上涂黑,然后被試者的指端自尺側向橈側滾動,可見手指指紋表面粘有一薄層鉛筆芯粉,再自尺側向橈側滾印在白紙上,即可得到清晰而完整的紋印。用此法捺印指紋可得到較好的效果,但指印不易永久保存。成分或無機成分起化學反應,生成用肉眼能看到的有色物質,從而達到顯現潛在紋型的方法,稱化學還原反應顯色法。此法為筆者設計[9]。我們從氨基酸的成色反應得到啟發,試用味精[谷氨酸鈉RCH(NH2)COONa]代替氨基酸,設計了茚三酮—味精成色反應法。茚三酮的分子式為C9H4O3•H2O,是一種白色結晶,是測定氨基酸和蛋白質的一種專門試劑。在蛋白質分子中的某些基團與顯色劑作用,可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不同蛋白質所含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顏色反應亦不同。汗液中除水和各種無機鹽外,還有氨基酸等。茚三酮7.5~10.0g氯化鎘(或氯化鈷)5.0g無水乙醇100ml蒸餾水900ml因茚三酮在常溫下溶解較慢,可先用乙醇使茚三酮溶解,再加入蒸餾水,使成0.75~1.0%的水溶液,保存于棕色瓶中。加入氯化鎘(CdCl2)或氯化鈷(CoCl2)的目的是為了使皮紋樣本能長時間保存。整個制備過程需戴醫用手套操作,以防紙上留下操作者的手印。選擇質地較好的白紙(80克輕磅道林紙較適用),切成16開大小。將茚三酮溶液倒入平底搪瓷盤或塑料盤中,用竹鑷夾住紙的一邊在溶液中浸濕,取出在室內陰干,避光保存備用。稱取10g味精溶入100ml蒸餾水中,配制成10%的味精水溶液,倒入中、小型的搪瓷盤或塑料盤中,放入泡沫海綿片,制成印盒。取紋前,洗凈手、足上的油漬,輕輕在印盒的海綿片上捺壓,操作者用紗布擦去過多的味精溶液,待手、足不干不濕時,捺壓在茚三酮反應紙上(夏天汗多,汗液中含有氨基酸和氯化鈉的混合物,可不擦味精,直接捺印)。不久,即顯現出紫紅色的皮紋。反應開始時,味精被茚三酮分解出氨(NH3),同時,水合茚三酮被還原。隨后,過量的茚三酮起縮合作用,生成二茚酮—二酮茚胺的取代鹽(紫紅色絡合物)。此法避免了油墨法或印泥法對手、足的污染,被試者樂于接受,便于大規模調查。山東濟寧醫專的研究者[10]建議用2.5%的亞鐵氰化鉀水溶液[K4Fe(CN)6•3H2O]制備反應紙,晾干備用;2%的三氯亞鐵水溶液(FeCl3•6H2O)制成印盒,手足在印盒捺壓后其表面留有三氯亞鐵溶液,再捺壓在亞鐵氰化鉀反應紙上,即可顯示藍色的皮紋。Aubert在研究皮膚病和汗液分泌時,將硝酸銀(AgNO3)涂在紙上能顯現出皮紋,成為隱性顯現第一人。此顯現法現仍然在刑偵機關應用[11]。AgNO3與汗液中的氯化鈉(NaCl)和氯化鉀(KCl)中的氯離子起化學反應,生成氯化銀(AgCl)和硝酸鈉(NaNO3)、硝酸鉀(KNO3)。AgCl在光照下光解,形成細微的黑色銀粒,從而顯現出指紋。AgNO3﹢NaCl﹢KCl—→AgCl↓﹢NaNO3﹢KNO32AgCl—→2Ag(黑色銀粒)﹢Cl2↑硝酸銀顯出手印后,可將其手印浸入40%的淀粉溶液中約1分鐘,或2%硫代硫酸鈉(Na2S2O3)水溶液5~10分鐘進行固定,然后用水漂洗、晾干即可較長時間保存。碘(I2)顯指紋法是德國的WilliamEber設計的,現在仍然是刑偵機關提取隱性指紋的方法之一[11]。碘顯法操作較復雜,一般采用熏染法,顯示的手印浸入0.5-1%的氯化鈀(PaCl2)水溶液中數秒至1分鐘取出,經水洗晾干;或用軟毛刷蘸此液涂于碘手印上,經水洗晾干,手紋嵴線呈棕褐色被固定下來。筆者認為,由于普魯士藍法仍有污染的缺點,硝酸銀法和碘顯法手續較繁且不能長期保存印紋,目前都已較少應用。在化學還原法中,還是茚三酮—味精成色反應法較為適用。其他方法采集皮紋的方法很多,還可以用照相法、皮膚射線照相、皮紋圖像自動化識別、指紋自動識別等方法。

不同部位皮紋印的采集

不管用哪種方法采集皮紋,一定要注意能完整地印取到所有嵴線區域的紋型。除手掌和足底外,嵴線也往往沿著掌、指和跖、趾的側緣向背側延伸,這是采集皮紋時必須考慮到的。筆者推薦用印泥法或粉筆—碳素墨水—透明膠帶法采集指紋。采集時,操作者可站在被試者左側,以自己的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被捺印指的指尖,以右手食、拇指捏住手指中節,被試者其他手指稍彎曲。手指自尺側向橈側滾動,這樣就能得到清晰的指紋印。捺印時用力要均勻,只能滾動一次,不能挪動、停頓、重復或倒轉,否則嵴線會模糊不清。不論用哪種方法采集指紋,一定要照顧到手指的掌面和手指的橈、尺兩側,即三面的花紋,采集十指滾印指紋。一個好的手指印紋應該是矩形的,遠端盡量錄全,近端至少要有一個指褶。以便能全面且正確地進行檢測分析。采集時應按一定的程序,如沿小、環、中、食、拇指的順序一一進行。不管用什么順序,都要及時注明左、右手和指別。如有遺漏,應立即重印。傷殘或缺指(趾)、多指(趾)等應注明。建議用印泥法結合酒瓶滾印采集掌紋。一份合格的掌紋圖至少要錄下腕橫紋、各指根處的指掌褶紋、指三叉、軸三叉、主要掌紋線走向和掌褶等內容。由于手掌心凹陷,取紋時往往在取紋紙下面墊一塊泡沫海綿片,但效果總不理想,掌心部位的嵴線常有空缺。日本學者岡島道夫[8]曾試用酒瓶滾印法印取小兒的手紋。我們將其用于成人,將取紋紙放在橫臥750ml空葡萄酒瓶上(葡萄酒瓶避免了由于普通酒瓶短小而使手紋印歪斜),從指端開始向前推滾至腕橫紋[9],即可得到滿意而完整的指、掌紋圖。指節紋是指手指基節和中節掌面及兩則面(橈側和尺側)的花紋。國內已發表幾篇資料,分析的僅是平面捺印的指節紋,未能反應其全貌。筆者建議用炭精—透明膠帶法或粉筆—碳素墨水—透明膠帶法[7]可以拓印清晰而完整的三面指節紋。此法雖然費時,但卻克服了采集不到完整指節紋的困難。趾紋印圖要求與指紋一樣,也要采集到三面的趾紋。趾紋的采集很難,由于足長期禁錮在鞋中,致使足趾變形,一般捺印法采集不到完整的趾紋。筆者用粉筆—碳素墨水—透明膠帶法[7]可克服由于足趾變形所遇到的困難,拓印得到完整的趾紋。具體方法和采集指節紋一樣,將浸有碳素墨水的粉筆在趾端有紋線處涂擦,用膠帶拓印再移到紙上。只是由于足趾間距較小,涂擦浸有墨汁的粉筆時要特別小心,防止足趾間互相摩擦而影響印紋質量。跖紋的采集較難。合格的跖紋印圖應能錄下拇趾球區、足小魚際遠側、近側區、足弓區、足跟區的紋型,此外趾三叉、p三叉、趾間紋、跖紋主線走向等結構都應顯示清楚。但由于足弓的存在,往往錄不全所需指標。由于足穿在鞋襪里,清洗較難,大規模調查時群眾不易接受。建議采用無污染的茚三酮—味精成色反應法[9],受試者容易接受。采集時可試用橡皮筋將取紋紙固定在葡萄酒瓶上,由足跟向足趾推滾,可得到較完整的足底紋印,但由于跖紋嵴線往往向腓側延伸,用上法僅可得到較滿意的足底面的紋印;如在采集紙下墊一塊泡沫海綿片,足底印好后再將腓側的海綿片連同取紋紙一同托起,則可采集到完整的跖紋印圖。如能兩法配合應用,將采集到的兩份印紋對照分析,足底延伸到腓側的紋型即可顯示出。唇紋是人唇紅部位的紋理。采集唇紋可使用紅色唇膏。用唇膏在被采集者的唇部均勻涂抹,將捺印紙從中間對折,被采集者上下唇沿捺印紙對角線抿合進行捺印[12]。采集各種紋型時,除及時簽定知情同意書外,應標明印紋編號、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注明左右手及指、趾別等內容。若是疾病皮紋圖形,還應寫清臨床癥狀、主要病史及診斷結果等內容,最好能附有照片。

遵偱皮紋研究的CDA標準

近30年來,我國皮紋學研究雖然發展很快,但由于標準不夠統一,可供利用對比的資料還不到半數,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執行國際通用的皮紋研究標準。為此,中國皮紋研究協作組先后于1991年[13]和2012年[14]公布了我國皮紋研究的技術標準。協作組建議,《ADA標準-CDA版本》和CDA標準作為皮紋研究的技術標準和項目標準。ADA是美國皮紋學會(American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縮寫;CDA是中國皮紋研究協作組(Chinese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縮寫。自1982年以來,經過中國皮紋研究協作組會7次會議討論,形成今天的標準文件。實際應用表明,本標準具有可操作性和先進性。CDA標準是借鑒了《ADA標準》,并對其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依據CDA標準,模式樣本分為三級等次:1級模式樣本(firstclassmodelswatch):含有指紋的A、Lu、Lr、W和TFRC項目。2級模式樣本(secondclassmodelswatch):包含1級模式樣本項目和掌紋的a-bRC、T/Ⅰ、Ⅱ、Ⅲ、Ⅳ和H項目。3級模式樣本(thirdclassmodelswatch):包含2級模式樣本項目和足紋的hallucal(A、L、W)、Ⅱ、Ⅲ、Ⅳ、H和calcar項目。在三個級別的模式樣本中,其他項目多而不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提倡向三級模式群體的規模努力,2級模式是起碼的要求[14]。隨機群體,男女身體健康,家族內無已知遺傳病;樣本量在1000人或以上,男女人數相同或相近;祖上三代為同一個民族,來自聚居區的樣本;在知情同意原則下采樣。

查看全文

計算機液位過程控制綜合實驗系統研制與開發

摘要:設計了一個液位過程控制的實驗系統,論文可以通過連接閥門的不同的組合來模擬工業過程中典型的過程環節。其中控制算法為獨立的模塊,可以編寫不同的控制算法在目標系統上實施,從而驗證和比較控制算法的優劣。實驗實例結果表明,該系統是驗證多種控制算法的良好實驗平臺。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實驗系統;設計;液位系統;控制算法;過程控制;實驗平臺

1研制液位過程控制綜合實驗系統的背景

最近幾年,科教儀器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視,碩士論文許多教學實驗設備都是由許多公司、企業和高等學校共同來完成的,由學校提供教學實驗設備的想法和技術,由企業來實現。作為學校方既得到實驗設備,更重要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教師通過這個途徑來實現自己的設計并能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改進,及時反饋給企業;而企業則獲得了高校的技術支持并獲取了經濟效益,這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可達到雙贏的目的。

液位不僅是工業過程中的常見參數,且便于直接觀察、容易測量,過程時間常數小。許多科教公司生產了不少液位過程控制系統,這些液位過程控制系統生產的目的是基于本科學生的實驗教學,大都采用的一階和二階對象,提供了許多種控制手段,但是可擴展性不強,不利于更高層次科研開發的需要,而且售價高昂。因此,筆者考慮設計了如下的水箱系統,組建計算機液位過程控制系統。

2液位過程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

查看全文

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要求論文

1.目的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工作能力.

(2)對學生的知識面,掌握知識的深度,運用理論結合實際去處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外語水平,計算機運用水平,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要求技術含量較高.

(2)設計或論文應該在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限內完成.

查看全文

畢業論文目的要求成績評定

1.目的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工作能力.

(2)對學生的知識面,掌握知識的深度,運用理論結合實際去處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外語水平,計算機運用水平,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要求技術含量較高.

(2)設計或論文應該在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限內完成.

查看全文

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要求與成績評定

1.目的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工作能力.

(2)對學生的知識面,掌握知識的深度,運用理論結合實際去處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外語水平,計算機運用水平,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結合實際的某項具體項目的設計或對某具體課題進行有獨立見解的論證,并要求技術含量較高.

(2)設計或論文應該在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限內完成.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轉型思考

【摘要】新媒體數字時代的出現,為科技期刊編輯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同時也促使行業開始轉型。本文首先對數字出版的優勢進行闡述,之后詳細分析了新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所需的轉型方式,最后提出提高轉型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為從業者提供一些建議與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化;科技期刊;轉型

新媒體數字時代,信息獲取途徑更多,且傳播速度更快,這使得傳統媒體受到很大的沖擊。為迎合新時代讀者的需求,傳統媒體在出版形式與效率上都發生了轉變,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尋求變革、轉型,才能在時代進步的浪潮中不斷向前,不被時代所淘汰。

一、數字出版的優勢

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形式相比具有很多優勢:1.高效性。數字出版主要是指以傳統出版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出版,借助網絡,審稿、編輯效率提高很多,且數字出版物不需要后期印刷,在審稿結束后即可發行,縮短了發行時間,提高了發行效率。2.多樣性。數字出版平臺的信息傳遞更為便捷,數字技術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共享性及開放性特點,這使得各種信息都可以借助多種數字形式表現,并在不同的信息平臺傳播,這樣可以讓讀者借助多種終端實現對信息的接收,表現出數字出版的多樣性。3.運營成本低。與傳統出版相比,數字出版業務的潛力是巨大的,不僅可以獲得更多讀者的關注,還可以節省大量的運行成本。鑒于數字出版的種種好處,很多大型出版企業都將發展的重點放在數字出版方向,通過自身產業鏈的重組,構建新的出版運行方式,以提高企業的潛力。

二、新媒體數字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轉型途徑

查看全文

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流程

1流程再造與學術期刊融媒體轉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次管理變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對組織的作業流程進行再思考和再設計,通過對企業的生產流程進行梳理、精簡以實現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優為目標,以提高顧客滿意度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邁克爾•哈默的四階段模式、喬•佩帕德和菲利普•羅蘭的五階段模式、威廉姆•J•凱丁格的六階段模式等。以上模式從不同側面比較完善和詳盡地設計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驟,既各具優勢又相互補充。流程再造的原則有邁克爾•哈默的八原則、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則、喬•佩帕德和菲利普•羅蘭的十五原則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則并結合實際對企業進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學合理,適用于企業,將給企業帶來高回報、高收益。學術期刊要實現融媒體轉型,就必須進行編輯流程再造,才能達到融媒體傳播的目的。融媒體時代學術產品傳播首先要解決學術論文生產的多介質化和多媒體化問題,收到的論文必須是包含文字、圖片、視頻等多介質元素的論文。第二,責任編輯要對收到的學術論文進行學術價值、創新價值等方面的價值判斷和傳播渠道判斷。第三,要構建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客戶端等多渠道傳播的融媒體傳播平臺,使同一內容、不同形式的學術產品能沿著各自既定的渠道運行,達到“一次采集,多渠道傳播”的目的。第四,要解決學術產品抵達用戶后的反饋,融媒體時代的受眾將變為用戶,學術期刊還要建立學術產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預告學術產品的發生并號召用戶及時使用并積極參與到改進該學術產品的過程中[1]。

2高校學術期刊傳統媒體編輯流程

高校學術期刊傳統編輯流程是: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校對→出版[2]。選題策劃是編輯流程的起始環節,選題策劃是編輯結合期刊辦刊宗旨、行業現狀、讀者需求等進行的一種全面系統的編輯活動。傳統媒體時代,選題策劃通常采用檢索查新、關注科研基金項目、關注學術會議、問卷調研及專家咨詢、從自然來稿中選題、從優秀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中選題、從行業單位活動中選題等方法進行信息采集,并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歸納、提煉,系統分析學科領域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形成具有預見性、引導性、實用性的選題。傳統媒體時代,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專家約稿、聯系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課題組、聯系高等院校、聯系科研院所、聯系重點實驗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針對熱點問題利用學術會議進行組稿、針對填補學術空白的問題進行組稿,還可以結合辦刊特色在期刊及網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組稿。傳統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審稿程序一般先由責任編輯對紙質稿件進行初審,在紙質審稿單上填寫初審意見后,連同紙質原稿送交復審、終審人員審稿。采用投稿平臺后,在投稿系統中審稿,實現了審稿實時化。傳統媒體時代,最初,學術期刊來稿多為紙質手寫稿件,原稿經編輯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廠錄入排版,打出樣稿,編輯再進行編輯加工和校對,編、校環節是分開的。采用投稿系統后,編輯在電子版稿件上直接編輯加工,邊改邊校,實現編校合一。編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國家標準對文稿的語言文字、量和單位、標點符號、圖表、參考文獻等進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讀”后送印刷部門。出版是編輯流程的終端,只有通過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實現。傳統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出版程序較為繁瑣,出版周期較長,只有紙質版和網絡版兩種形式。紙質版學術期刊印數少,發行量小,影響力有限。網上檢索或在線閱讀雖然打破了閱讀的時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但還存在傳播途徑單一、只是紙質期刊的電子版翻版、創新不足等問題[2-3]。

3高校學術期刊融媒體編輯流程再造

融媒體傳播是將網絡、傳播終端、媒介形態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產品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生產觀念等也實現了融合。這迫使高校學術期刊必須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體的特質,打通各種傳播介質的邊界,進行編輯流程再造,以適應學術期刊的融媒體發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學術服務。高校學術期刊融媒體編輯流程再造首先要從理念上創新,在選題策劃上除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外,更要建立以用戶為核心的理念。傳統媒體時代,高校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化主要以編輯為主體,由編輯部選題內容,然后由學科編輯組織專家、學者圍繞選題進行稿件撰寫,或者通過編輯人員參加學術會議、深入課題組、與專家學者約稿等形式獲得,編輯部和學科編輯占有主動權和優先權,學術論文生產都集中在編輯部和學科編輯選定的專業人員手里,論文也集中在編輯部獨具品牌優勢的機構中進行。融媒體時代,新技術帶來的一個重要變革就是UGC(用戶貢獻內容)的大量產生,新技術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學術論文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用戶生成的新觀點、新設想可以為編輯部提供新的選題策化內容。這種自然萌發的力量,借助新技術手段浮現出來,并被傳播出去,這為選題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資源。融媒體時代,受眾除了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貢獻內容之外,還能多路徑地反饋信息,評價并影響媒體機構的學術論文生產,因此,融媒體時代選題內容來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學術期刊進行編輯流程的優化。融媒體時代高校學術期刊的審稿流程也需要再造。傳統媒體時代,高校學術期刊審稿流程是由責任編輯初審、學科專家二審、主編終審。審稿主要審查學術論文的選題是否具有創新性或重要應用意義、是否有充足的實驗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結論、文字敘述是否清楚簡潔、有無學術道德問題、參考文獻引用是否準確與完整。融媒體時代的審稿除了需要上述內容外,還要對學術論文內容做出價值判斷以及去向判斷。論文涉及的實驗數據、背景資料、音頻、視頻、實驗方法、實驗過程等都將成為審稿的內容,同時也要對其做出不同介質傳播的判斷,這就要求責任編輯、學科審稿專家、主編具有融媒體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4]。融媒體思維是一種開放性的、專業性互補的思維,融媒體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和精準化,內容生產的大眾化和定制化,平臺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內容形式的多維性和跟蹤性的特點必然會引導編輯思維模式的轉變。融媒體時代,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具備更加系統的知識儲備。新媒體形態的多樣化,內容讀取的隨機性和碎片化,內容生產的開放性、共享性、多樣性和繁雜性,傳播的即時性和交互性要求學術期刊編輯應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融媒體時代的編輯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識體系,又要具備掌握專業化技術的能力。以上變革必然會促使高校學術期刊進行編輯流程的再造。融媒體時代的編輯加工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不但要按照國家標準對文稿進行語言文字、量和單位、標點符號等方面的編輯加工,還要對論文的實驗數據、圖表、音頻、視頻、實驗方法、實驗過程等多種類型的相關數據進行加工,使其成為融媒體傳播的素材,同時可供審稿專家、讀者共享,成為參考和再利用的數據資源。融媒體時代的學術論文出版也不僅僅是紙質期刊的印刷,學術論文傳播除了跨介質傳播外,還將跨平臺傳播,如網站的傳播、兩微一端的傳播以及音視頻的傳播。高校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會擴大,并實現編輯、審稿專家、讀者、作者的交流互動。除了學術論文的紙質傳播,還可以在學術期刊的網頁、PAD移動版及微信平臺上設置學術論文流媒體格式的數據專區,使用戶在以上媒體閱讀中,能方便地瀏覽并下載相關的信息,甚至可以獲得作者提供的算法代碼和各種應用測試工具,在微信上,可以為學術論文設計微信推廣版,將論文中最有價值的數據、圖、表通過微信平臺推廣,還可以加入論文作者對該論文進行解讀的音頻、視頻等。這些傳播方式既以多媒體形式傳播了論文的科學內容,又滿足了用戶的多種瀏覽需求。融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用戶理念取代受眾理念,變受眾為用戶。這是融媒體獲得并擴大目標人群的關鍵。吸引用戶、培養用戶是傳統媒體不具備的新流程。融媒體時代,用戶是學術論文生產及媒體運營的起始點,也是終極目標。學術論文的作者、讀者不再被動接受內容傳播,從受眾成為了參眾,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把服務用戶、吸引用戶、集聚用戶作為內容創新的評價標準,作為辦好學術期刊的追求。高校學術期刊要根據用戶少而精的特點,結合自身的辦刊特色,深入挖掘學術資源和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借助融媒體的優勢,搭建編輯、讀者、作者、專家的學術交流平臺,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可以以學術機構為平臺組織學術會議、通過微信平臺學術會議信息幫助用戶及時掌握學術動態,參與學術交流。也可以通過對用戶細分,精準推送最新目次、最新論文,與作者一起開展論文的宣傳推廣。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獲利、獲益問題也是編輯流程再造的內容之一。傳統媒體時代,高校學術期刊的經費來源基本靠主辦單位的撥款,僅有少量的發行收入和數據庫效益分成。融媒體時代由于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傳播介質的多元化,學術期刊的收益也會多元化。融媒體復制便捷的特點推動了學術產品的傳播,降低了傳播成本。新技術不斷降低門檻,使得新媒體傳播成為可能[5],高校學術期刊可以在網絡平臺、微信平臺及手機移動傳播平臺等設置付費閱讀模式或贊賞模式,實現收益。可以借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流程再造模式,實現學術產品營銷的新變化。融媒體時代,營銷的對象不再是從前的“鐵板一塊”、“面目模糊”的群體,而是“個性鮮明”、“面容清晰”的個體,他們需要適合自我個性特征的學術產品,學術期刊面向個體推送產品的服務是點對點的精準服務,也會獲得個性化服務的收益。另外,融媒體時代也會帶來營銷成本、營銷渠道的變化,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的形成,使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多的“微鏈接”,病毒式傳播、口碑式傳播都降低了傳播成本、拓寬了傳播渠道,使營收在復合式傳播的基礎上實現復合式營銷,以上都將是未來高校學術期刊經營的發展方式,也會為期刊帶來可觀的收益。

查看全文

新時代信息化在學術期刊編輯的應用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速度極其迅猛,主要具有信息化與“互聯網+”等特征。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人們交流、溝通的方式以極快的速度完成更新,信息傳播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社會信息化發展對傳統出版業有著較大影響。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從傳統的紙質閱讀發展為紙質與網絡閱讀相結合,為了使學術期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各雜志社紛紛建立網站和網絡交流平臺,利用流量較大的客戶端進行期刊宣傳,目的在于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期刊編輯的綜合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的具體概念“信息化”是當下人們很熟悉的一個詞匯,這一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開始傳播,是指培育并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將其積極應用于社會,為社會帶來積極改變的歷史進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再生以及利用。智能化工具高效的處理過程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簡單,同時將其科學、合理地融入各個行業的生產過程中,能有效促進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做出極大貢獻。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主要是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高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實現知識共享的同時,促進我國社會形態的轉變。信息化是當前我國的時代特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信息化改革的大趨勢下,各個行業都面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也不例外。要想緊隨時代腳步,保持較好的發展狀態,學術期刊編輯就一定要注重信息化建設。

學術期刊的特點和信息化對其發展的影響

學術期刊的特征以及編輯的主要工作學術期刊所發表的內容有一定的限定,主要展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其作用一方面是對研究成果進行公示,另一方面則是供同一領域的研究者學習與參考。從內容來講可以劃分為原創研究、綜述類文章以及書評等。與學術類期刊相對的是非學術類期刊,其發布的主要內容為各類文件、報道、知識等。學術類期刊與非學術類期刊所發布文章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發布的文章是論文,而后者發布的文章只能當作研究的資料使用。學術期刊的文章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思想性,不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還從事實出發,與時俱進,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研究,用實踐活動來推動理論知識的創新。所以,學術期刊編輯的日常工作除認真篩選各種信息,策劃學術活動的選題外,還涉及組稿、審稿,嚴格審查稿件的質量等。信息化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如今,我國處于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滲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學術期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中,信息技術的融入在為編輯工作帶來不小挑戰的同時,也能促進其效率的提升,使以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的工作變得簡單、輕松,并且促進其發展速度加快。具體來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信息化使不同領域、不同作者、不同內容的稿件變得更為豐富,文章的觀點更加新穎,且見解也呈現多樣性的趨勢,如此一來,在學術期刊每一期的內容有望更豐富的同時,其文章的質量也有提升的希望。再者,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也能有效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效率,使其不用再耗費大量時間在邀約稿件、跟進、編輯等工作上。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5G網絡的協助下,以前消耗編輯太多精力的事務性工作變得簡單且輕松,校對、排版等工作可以通過計算機完成,使編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提升學術論文的質量,為期刊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使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時代背景下編輯工作者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的積極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全球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無不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也要不斷融入信息化技術與觀念,提升工作的質量。具體來講,期刊編輯要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全球化與網絡化意識,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與網絡資源帶來的優勢,在樹立全局觀的同時,還要有超前的眼光,使學術期刊從創刊理念到具體內容都得到不斷創新,從而在專業領域內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得到廣大專業人士的認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勢,促進學術期刊理念的創新學術期刊要想獲得知名度與認可度,必須重視其理念、定位、選題與策劃。學術期刊的關鍵性因素——編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一些學術內容與走向有準確的預見性。除此之外,學術期刊的編輯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能對學術論文內容的創新性與實用性價值有準確的判斷。這些要求對學術期刊編輯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編輯處理技巧,還要對學術知識的最新動態有清楚的認識,對相關學科的學術進展、科研工作的動向都有所了解,從而為學術論文的編輯工作提供幫助。除此之外,編輯工作者要對互聯網有充分的認識,掌握通過互聯網查詢資料的方法,便于查詢需要的資料信息與學術信息,這有助于提升編輯工作者知識儲備,開闊其視野。通過編輯的認真工作有效提升學術期刊的品質,從而使學術期刊的質量有保障,拓展其發展空間。有效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信息化程度提高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理論的重要傳播媒介,能夠讓更多的讀者對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有清楚的認識,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既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處理能力,還要具備專業的學術素養,而信息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編輯工作者學術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關系。學術期刊編輯要想提升學術素養,首先需要通過大量資料進行學習,而編輯的信息化水平是開展高效學習的基礎,如果編輯可以熟練地運用百度、谷歌等國內外知名的搜索引擎,或者對各個學術期刊數據庫的分類、定位有清楚的了解,便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搜尋到更有價值的信息。提高搜索的精確性,使編輯的專業能力與知識儲備處于領先狀態,這對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有直接幫助。編輯在學習時,要明確信息的采集方向,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效率。通過請教一些有豐富學術期刊編輯經驗的編輯工作者可以了解到,信息的采集可以通過國家或省部委下達的各種研究課題完成,還可以從學術帶頭人計劃、國內外最新出版的學術期刊和國內外知名數據庫中搜索獲得。最重要的是學術期刊編輯要通過搜集各種信息建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梳理,把對個人學術素養有提升價值的內容篩選出來,并應用于學術稿件的編輯工作中,這對學術期刊理念的改革與選題的創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借助信息化技術有效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方式的革新

查看全文

基于C/S和B/S結構的多數據源電能質量數字化管理平臺

摘要:在原有基于B/S(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的天津市電力公司電能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采用C/S(客戶機/服務器)和B/S相結合的體系結構,充分發揮了C/S結構與B/S結構的優點,擴展實現了多數據源兼容及可擴展的設備接口、多線程機制、可視化圖形操作、局域網監控等技術。描述了系統設計思路,介紹了系統主要子系統的功能及相關技術特點。

關鍵詞:C/S結構:B/S結構;多數據源;電能質量:監測系統

O引言

電能質量事關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以及用戶的經濟效益。論文現行電能質量國家標準主要包括公用電網諧波、供電電壓偏差、電力系統頻率允許偏差等。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各種電能質量監測裝置不斷接入電網,各供電公司可以隨時查看所管轄區域站點的電能質量狀況,但是由于眾多的設備廠家服務于電能質量管理工作,使電力系統的電能質量數據變得龐大并且分散,極其不容易統一管理。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能質量數據的管理水平,有必要利用信息技術建立能兼容多個電能質量數據源的數字化管理平臺,使數據具有網絡化和共享性等特點。

1平臺設計目標及原則

平臺設計目標是:基于天津市電力公司ATM網絡,采用C/S和B/S相結合的體系結構,構建多數據源的電能質量綜合管理數字化平臺,將電能質量管理從分散管理轉向集中管理、從靜態管理轉向動態管理,提高天津市電能質量管理水平,并使之逐步成為整個天津市電能質量管理的基石,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