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18:5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插秧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插秧技術論文

插秧機農田操作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水稻生產機械化是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根據筆者近年來水稻機插技術推廣的經驗,介紹了水稻插秧機的選擇、安裝調試和田間作業操作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插秧機;選擇;安裝調試;田間作業技術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深入人心,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是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廣大農民加大了對購置農業機械的投入,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是制約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其中水稻機插技術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為此,國家在推行購機補貼政策中,各地將插秧機補貼率放在最高位次,安徽省補貼額度已連續幾年在50%以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霍山縣插秧機從無到有,至2010年5月,已達到200余臺。實踐證明,水稻生產機械化是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普及和推廣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是農機管理部門的職責,學習和掌握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是農民機手的迫切要求。

一、水稻插秧機的選擇

目前在霍山縣推廣的插秧機,按操作方式來分,有步行手扶式插秧機和方向盤式即乘座式插秧機;按插秧速度來分,有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按插秧機栽插行數來分,步行手扶式插秧機有2、4、6行,乘座式插秧機有4、5、6、8、10行等。如東洋PF455S和南通2Z-455型為步行手扶式普通插秧機,東洋P600和久保田SPU-68C型為乘座式高速插秧機。東洋PF455S型插秧機作業行數為4行,它具有價格低廉(價格為1.7萬元/臺),結構簡單,輕巧,整機重170kg,操作靈便,使用安全可靠,作業效率一般為1666.67m2/h。東洋P600型插秧機作業行數為6行,其科技含量高,與步行手扶式插秧機相比,具有舒適、效率高的優勢,作業效率一般為3333.35m2/h。但機器較笨重,整機重550kg,且價格偏高(價格為9萬元/臺)。現在插秧機技術比較成熟,適合目前農村自然和經濟條件,適應水稻栽插的農藝要求。但該技術對育秧技術標準化程度要求高,對插前大田耕整地要求嚴,對機手操作使用插秧機技術要求過硬。因此,農機手在選購插秧機時,應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水稻作業面積、插秧機的作業效率以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等,全面考慮確定選購步行手扶式插秧機還是乘座式高速插秧機。

查看全文

機械插秧技術論文

摘要: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高效集成技術。從育秧技術、大田耕整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對單季晚稻機械化插秧技術進行了總結,旨在加快推進**地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

關鍵詞:單季晚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地區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高效集成技術,經過3年的發展,在機械、育秧、栽插、田間管理等農藝配套技術方面已經初步成熟。現將**地區單季晚稻機械化插秧技術介紹如下。

一、機械化插秧育秧技術

1.1育秧硬盤準備。育秧塑料硬盤內尺寸為58cm×28cm,按常規粳稻大田用300只/hm2、雜交粳稻用225只/hm2進行準備。

1.2秧田準備。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確定秧田面積。選擇排灌和交通便利、高爽、無沙石田塊,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寬1.6m、溝寬0.4m(溝泥先不起)放好樣,秧板必須平整,育秧硬盤排放2排,沿溝邊空0.2m。

查看全文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插秧;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機插作業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水稻機插育秧的特點,并重點闡述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技術、機插作業技術,以期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提供參考。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查看全文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水稻機插育秧的特點,并重點闡述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技術、機插作業技術,以期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插秧;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機插作業技術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查看全文

插秧技術推廣問題及戰略研究論文

摘要總結了無為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無為縣水稻機插秧技術成果快速推廣應用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優勢;存在問題;對策;安徽無為

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有利于突破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當前的農業生產效率,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2]。當前,正在開展的學習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為加速水稻機插秧的推廣工作,推動無為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解決水稻生產“瓶頸”制約問題,無為縣農機部門在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以示范推廣為先導,做了大量宣傳與技術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前,水稻是無為縣種植業的大宗產品,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盡管機插秧技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但機插秧技術推廣面積和插秧機的推廣數量與社會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現將無為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總結如下。

1無為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推廣優勢

1.1機插作業市場廣

一是水稻種植面積大。水稻是無為縣種植業面積最大、總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水稻面積逾6萬hm2,占全縣可耕地面積的69.2%,總產量為47萬t,占全縣糧食總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機械化插秧的前景廣闊;二是外出務工人員多。全縣常年有40萬青壯年勞力在外務工,在家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了較大的市場。

查看全文

育插秧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水稻插秧技術推廣困難的原因

1.1水稻插秧育秧技術要求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術的推廣中,尤其是機械化水稻插秧技術的推廣,其技術要求較高。許多農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機械插秧技術。而機械插秧是水稻種植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的環節,這種插秧模式與傳統的人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的播種面積較大,其標準化的要求較高。想要實現機械插秧,需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機械插秧,需要一塊標準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勻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壯,并且無蟲害,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戶家庭均采用家庭勞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更加偏好傳統的插秧技術,機械化的插秧技術成本較高,對于收人低下的農戶家庭并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這就導致機械插秧技術不能夠在水稻插秧技術推廣中得到良好的運用。

1.2機械插秧的技術限制

在插秧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響,在秧苗的插秧季節無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導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夠之后,秧苗又生長壯大,而機械并不能夠采用大秧苗進行插秧,這樣插秧機就成為了擺設。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設施落后

查看全文

水稻栽植密度發展歷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密度;發展

論文摘要闡述了貴州省水稻生產的栽培密度變化歷程,分析了栽培密度和栽插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并提出了今后安龍縣水稻生產的適宜栽插規格。

水稻的栽插密度對產量影響極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產栽培重要的關鍵技術之一。貴州省水稻種植經歷了不同發展時期,其間有不同的種植密度。隨著水稻科學的發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內涵也得到不斷豐富。

1貴州水稻種植密度的發展

1.1常規稻高稈時期20世紀70~80年代中期,貴州傳統種植的水稻均屬高稈品種,農民的插秧規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窩(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約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為10.5萬~22.5萬穴/hm2,基本苗75萬~150萬株/hm2,有效穗120萬~150萬個/hm2,產量為3000~6000kg/hm2。

1.2常規稻高稈變矮稈時期這一時期為1975~1984年,是貴州地區水稻種植的第1次綠色革命,貴州省相繼從省外引進了農墾8號、湘東、桂朝2號、鐵青和自育的黔幅、761號等矮稈品種,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變,推廣的規格約為26.4cm×16.5cm,密度為22.5萬穴/hm2,穴插5~7株,基本苗達112.5萬~225萬株/hm2,有效穗300萬~375萬個/hm2,產量為7500~10500kg/hm2,此期貴州水稻單產得到跨越式發展。

查看全文

單季稻栽培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單季稻;強化栽培;好處;技術措施

論文摘要闡述單季稻強化栽培的好處,并介紹其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品種選擇、育秧、大田管理、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內容,從而為水稻種植戶提供參考。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是一種高產高效新技術,其核心內容是通過采取選擇分蘗力強的大穗型品種、小苗移栽、單本(或少本)稀植、淺濕灌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術措施,以強化稻株個體生長環境,充分挖掘(或強化)稻株個體生產潛能。

1單季稻強化栽培的好處

1.1高產穩產高效益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能顯著增產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單季稻強化栽培技術約33.3hm2,普遍獲得了高產豐收。根據對壽昌鎮劉家村、航頭鎮南八村、玨塘村5位農戶的實割實收產量調查,16塊強化栽培的單季稻田共2.06hm2,平均產量達到9928.5kg/hm2,比采用傳統種植技術的同一單季稻品種產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產幅度達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壽昌鎮劉家村施國才和航頭鎮玨塘村孫根土、孫水林等農戶的產量都超過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種植強化栽培單季稻346hm2,普遍獲得高產豐收,根據14個鎮鄉119戶15.47hm2強化栽培的單季稻實產調查,平均產量9168kg/hm2,比相鄰農戶常規栽培的單季稻增產1471.5kg/hm2,增產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查看全文

機插水稻育秧分析論文

1大田軟盤泥漿育秧技術

1.1品種選用

選擇適合宣州區種植的耐肥、抗倒、優質、高產優良品種。早稻:中組3號、皖稻14、株兩優819、T優15;單季稻:武運粳7號、皖稻68等常規稻,兩優293、新兩優6號、豐兩優2號等超級稻和雜交稻組合。

1.2播插期

機插秧秧齡應控制在20d以內(葉齡3.5葉)。根據品種特性及氣候條件,為確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齊穗,中稻有效避免蟲害減少病毒感染、避開穗期高溫,宣州區早稻應于4月上旬播種,一季稻應于5月中下旬播種;麥稻區播種期應盡量后延,減少麥秧共生期,防止麥田稻飛虱、稻葉蟬傳播病毒,減輕水稻條紋葉枯病和矮縮病的發生。因機插秧秧齡較短,加之宣州區秋季氣溫波動性強,所以晚稻機插秧要慎重推廣,應選擇騰茬早的田塊,采用晚稻早熟品種,確保雙晚安全齊穗。

1.3秧床準備

查看全文

水稻機插秧栽培論文

1塑盤育秧

機插塑盤育秧的秧苗標準:密度適宜、苗高適中、整齊均勻,有苗2.0~2.5株/cm2,苗高15~17cm,縮角苗不超過10%~15%,秧齡15~20d,葉齡3.5~3.8葉;根系發達,盤根良好,栽后發根能力強。

1.1育秧材料的準備

目前在江寧區采用的都是長40cm、寬30cm的塑料軟盤,軟盤按375張/hm2準備。床土要求細、松、肥、無草籽,1hm2大田要備足床土2250kg,旱地松土、稻田表土均可作為床土。應在冬季或早春,抓住表土凍酥的有利時機,突擊收集。在育秧前,敲碎過篩,除去雜質僵塊,提前按細土1500kg/hm2,加碳銨3kg/hm2、過磷酸鈣3kg/hm2的比例,均勻拌合,堆置待用。常規粳稻大田用種60kg/hm2,選用發芽勢強、發芽率在95%以上的稻種作種。按長7m、寬1.5m的要求準備薄膜。同時準備長1.4m竹竿105~120根/hm2及稻草450kg/hm2。

1.2苗床制作

選擇地形平整、地勢高燥、排灌方便、便于運輸的田塊,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田制作應在播種前15~20d進行,以保證在育秧時人員作業在秧板上不留腳印為準。秧田要經過干耕水整,全田平整。板寬1.4m,溝寬30cm、深20cm,圍溝深25cm以上,以保證水灌得上、排得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