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三

時間:2022-01-17 09:27: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三

農民工返鄉:從挑戰中尋找機遇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加深,沿海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用工需求減少,加上春節臨近,相當數量的農民工開始集中返鄉,給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情況和新問題。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大量農民工集中返鄉,是一種現實挑戰,但其中也有機遇。

——從產業梯度轉移的一般規律看,農民工返鄉對滿足內地企業用工需求創造了機遇。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勞動力的流向與產業轉移密切相關。乘改革開放的東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沿海地區一批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繼興起,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加速向東南沿海轉移。

近年,受土地緊缺、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沿海地區醞釀新一輪產業升級,為拓展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一批生產成本高的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大舉內遷,用工需求明顯增加,中西部地區一度遭遇前所未有的“用工荒”。

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明顯的梯度性、階段性規律和趨勢。可以預見,此次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波動勢必再次推動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和我國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沿海地區產業資本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用工需求自然遞增,農民工返鄉正好補缺。

——從“三農”發展狀況來看,農民工返鄉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機遇。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破解“三農”問題需要政策、資金、技術,但從根本上說人才最為重要。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近年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大量外流,有知識、懂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缺乏,直接制約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如今,中西部一些地方因勞動力素質降低,耕作粗放,“省事田”、“懶人田”并不鮮見,極大阻礙了農業科技進步;一些地方因勞動力存量不足,或耕地撂荒,或雙季稻改單季稻,寶貴土地資源的效益未得以充分發揮;一些地方因高素質勞動力短缺,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緩慢。

在國家強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的背景下,農民工返鄉有助于挖掘農村內部的增長潛力,有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大局來看,農民工返鄉為推進農民自主創業,推動地方小城鎮建設,進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帶來了機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認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需要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而提高農民素質,鼓勵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是一條可行之路。多年來,一部分農民工走出土地、走進城市、走向市場,積累了一些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些生產技術。他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轉變了觀念。各地既要看到返鄉農民工增加了當地就業壓力,同時也要看到返鄉農民工為家鄉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當前中央啟動擴大內需戰略,大量投資投向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事業,投向公路、電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大,這一戰略的實施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地方政府有的放矢地引導他們就業與創業,必將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回流,必將進一步推動地方小城鎮建設,必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

農民工集中返鄉是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新情況,農民工就業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其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不言而喻,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各地應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培訓機會,廣開就業門路;鼓勵扶持創業,拓展就業空間;引導農業開發,做好“山水文章”。

總之,只要我們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因勢利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一定能夠從挑戰中抓住農民工返鄉的機遇,并將其轉化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風暴襲來,“珠三角”農民工權益新訴求

盡管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仍有近千萬農民工產業大軍在這個春節后蜂擁至廣東。全球金融危機給國內就業市場直接帶來了崗位縮減,不少入粵農民工面臨無工可找的窘境。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切實幫助這些農民工,維護他們的權益,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重大考驗。

大量農民工入粵“珠三角”就業壓力加劇

聽說今年找工作特別難,貴州農民石清強大年初三就早早坐火車奔赴廣州。但他每天出入廣州市白云區勞動力服務中心,看到的卻是來招聘的企業很少,有時一天只有十幾個崗位,而且多是有技術要求的活兒。石清強小學文化,年齡也近40歲了,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幾經周折,他終于在一家小企業找到了當保安的工作,工資僅800元。“今年工作實在不好找,工資也很低,但找到工作總比沒工作好,先干著吧!”

目前,大量外省農民工正源源不斷地前往廣東,像石清強一樣尋找就業機會。據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信息,最近是農民工入粵的首個高峰期,數字正不斷上升。而根據2014年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變化趨勢和2014年第一季度供求預測,第一季度廣東省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約為190萬人次,比上季度有所下降。預計節后會有200多萬名無明確就業目標的農民工涌入廣東,而且大部分將進入市場求職,農民工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

與此同時,制造業情況不容樂觀。據分析,2014年廣東省制造業吸納了55%的農民工就業,比上年度減少3%。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2014年制造行業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將繼續下降,預計第一季度的用工量比上季度下降約5個百分點。采集者退散

隨著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進一步深入和廣東省企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外向型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適合無技能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將進一步減少,預計第一季度人力資源市場無技能農民工的求人倍率(崗位數與求職數之比)將低于0.8,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但技能型農民工需求仍然旺盛,預計2014年第一季度人力資源市場技能型勞動力的求人倍率將達到1.1以上。

為快捷有效疏導入粵農民工,廣東省實行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零休假”制度,設立入粵農民工求職服務專窗,開展“就業直通車”服務,也開通12333全省政策咨詢熱線。廣東將通過省、市、縣、鄉(鎮)四級聯動舉辦1萬場“零收費”農民工專場招聘會。

農民工找工難權益保障問題凸顯

根據當前的農民工就業形勢,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教授指出,在經濟動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伴隨著一批企業的倒閉和找工難,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也愈發凸顯。

去年底,東莞大型玩具廠合俊的倒閉引起了廣泛關注。合俊玩具廠的工人代表張偉曾反問記者,“為什么針對國有企業下崗員工有失業培訓、有‘再就業工程’,而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工卻相對缺乏?為什么國家、企業、社會對國有企業員工有這么多保障措施,而農民工中的很多人卻享受不到?”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人力資源專家們分析指出,在當前找工難的農民工中,“高齡”和“80后”是兩個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

首先是“高齡”農民工。從年齡上看,他們大多是60后生人,屬于中國第一代農民工,而且大部分人沒有技術,很難適應新工種。記者詢問了很多“高齡”農民工,他們大多沒有愿望去學習勞動技能,也不知道該去哪里學習。記者在多個勞動力市場也看到,絕大多數單位招工的年齡上限是35歲,極個別企業把條件放寬到40歲。年齡偏大加上缺乏技能,使得他們常被用工企業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80后農民工產業大軍同樣需要給予重視。目前,新一代農民工大多為80后的年輕人,這個群體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技能,維權意識大大增強,往往會主動運用法律武器,主張自己的權利。這個務工群體少有務農經歷,他們鄉土觀念淡漠,對城市生活向往并有著強烈的依戀情結。

有效化解矛盾提供均等化服務保障

嚴峻就業形勢使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進一步顯現,而積極推進農民工與當地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有效化解矛盾的方式。

中國社科院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說,歷史上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是引發特定群體權益保障受到重視的良好機遇。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使得成千上萬的失業工人生計無著,美國政府開始考慮為產業工人建立失業保險;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我國部分城市困難家庭陷入困境,城市低保制度建設被提上日程。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蔓延到國內企業,我們更應抓住調整機遇,化害為利,化危為機,更多關注農民工的權益,推進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農歷新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在廣東省委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就強調指出,應積極將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納入到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的范疇,廣東在此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在新近制訂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統籌城鄉就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加快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當前,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蔓延至我國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農民工不可避免地成為直接承受沖擊的群體,由政府組織提供公共就業培訓服務,對解決目前農民工就業問題至關重要。據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調查表明,無技能農民工就業難度加大,但技能型農民工供不應求。諶新民教授指出,“政府提供的就業培訓和指導服務應更多覆蓋農民工群體,使更多農民工享有技能培訓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諶新民教授特別強調,現在一提到均等化的服務保障,好像就等同于政府要進行更大力度的資金投入,這使得地方政府都難免會“捂緊口袋”。實際上,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的服務保障,固然需要當地政府打破戶籍概念,加大財政投入,但更需要各級政府認真考量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既有政策的綜合效應,將投入的資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如在政府提供公共就業培訓服務方面,這些年各地投入的資金并不少,并有明確政策規定,企業應將員工工資總額的2.5%用于培訓經費。但這樣大的投入卻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在資金如何使用、培訓主體是誰、培訓效果如何考核等問題上沒有建立明確細化的制度規章,沒有發揮出這些政策措施應有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