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3:4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生英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醫藥研究生學術論文 英語摘要 語類分析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剛.英語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范式研究[J].外語教學,2006,27,(1):34-37.
篇2
學生往往剛學了兩句日常用語,就急著想干別的事情了。此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原有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不斷產生新的需要顯得至關重要。如果只簡單重復“What’sthis?”學生怕是不愿聽了。于是,我拿出一個包:“Ihavesomethinginmybag-guess.What’sthis?”這一問,學生們紛紛舉手,把他們剛學的單詞都猜了個遍。終于,我打開包,又拿出一個包。“Bag!”全班哄堂大笑,他們怎么也沒想到“abaginabag”。就這樣,我們愉快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孩子們的好奇心也得以保持下來。給學生一個問題,再給他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GuessingGame”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二、建立學習的加油站----自信心。
首先,讓孩子敢于出錯。
沉默期總是有的,但要盡力把它縮短,最簡單的方法創設密切配合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孩子明確初學英語時出錯是很正常的并不可笑,只要多說就能說好,孩子們學說英語的熱情被激發起來,也不用擔心“走調”。實在不得不說“NO”時,我總不忘配上一個寬容的微笑,并耐心地幫他糾正過來。當孩子有進步時,一句“Howclever!”就能讓他鼓起自信的風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操練的時候,不必擔心學生的表達錯誤。實際上,學生并不是僅僅能模仿所接觸的語言。人們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都有創造、發揮的能力。只是人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階段,我們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不一定有錯必糾,而應該采取鼓勵的辦法,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實踐。所以作為小學英語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糾正語言的錯誤而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勇于實踐的任何嘗試,教師都應該采取鼓勵的態度,同時也要明確地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松的、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對任何語言錯誤都一笑了之。如果心理壓力很大,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使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做練習,但是所學的語言卻不會進入頭腦中,而是被緊張得“蒸發”悼了。因此,我們英語老師在上完課以后,不妨多問問自己,“今天,我的表揚夠狠嗎?”
其次,發揮孩子的特長。
也許個別孩子學習英語確實吃力,心理上自信不足,害怕有余,好在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長愛好。老師不妨把他們的優勢帶進英語教學中來,歌唱得好的,請他領唱英語歌曲;畫畫得好的,請他幫忙繪制教學圖片,喜歡表演的,請他指導同學“playthestory”……讓他們覺得“原來我也是很不錯的”。實踐證明,找準教學切入點,充分發掘孩子的特長,也能建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如:我所帶班上有位同學,上課時很少開口讀英語,更不用說與其他同學組織表演活動了。在課堂上無論我怎么引導,他就是怕張口說。但我發現他的英語單詞寫的很規范、句子也很符合標準。于是我就在他的作業上寫了幾句:“You’regreat!如果上課能開口讀,你會把英語學得非常好!”等批語,同時,把他的作業也作為樣本模范,讓全班同學學習。這樣,在他的成績得到肯定的同時,他克服了羞怯感和自卑感,上課能慢慢地開口說了,最后竟成了一名口語很棒的學生。
三、供給學習的太陽有----求知心。
如果說給孩子一次鼓勵就是加一回油,那么激起孩子的求知之心就是太陽能,能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新奇有趣的東西能很好地引起孩子無意注意。教學上要不斷變換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多姿多彩,能激起孩子對英語本身的興趣。在學習“Boby”時,我讓孩子們“makeapuppet”,當孩子們喜愛的卡通化合物“Zoom”最終出現的時候,他們高興得不禁拍手叫好,這讓孩子們體會到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在學“Happybirthday”時,我們可以開一個“birthdayparty”,這能使孩子感受到英語的實用性;我還請孩子們看英語動畫片,讀英文版的童話故事。
精當的表情和動作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起來;英語教英語更需要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配合。如在學“swim”時,我做出一個游泳的姿勢,孩子們也一邊“游泳”一邊讀單詞,很快就學會了,又如在學“fly”時,我做出一個小鳥飛的動作,孩子們也一邊“飛”一邊讀單詞。腦、口、手齊上陣,孩子們的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常看少兒節目,動畫化合物和主持人時尚而充滿童趣的表情動作是我借鑒的主要對象,它讓英語教學變得更加活躍、有趣了。
篇3
一、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狀況,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學生,熟悉教材。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勤于督促檢查,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培養學生用英語會話能力出發,我每節課利用幾分鐘從師生之間進行英語會話開始,逐步培養學生單獨用英語講一段話,如每日見聞,談所熟悉的人,愛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語較好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做個榜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對于稍差的學生,在課前把任務布置好,幫助他們做好準備,以致能在課堂上表現得很出色。使學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績,感到自己正在不斷進步,有所收獲。學生有了“成就感”逐漸消除了畏難情緒。
課堂活動以口頭練習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在編排練習時,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好差生搭配起來,無論哪項活動都不要放棄差生,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給他們創造機會參與課堂活動。對于他們微小進步給予及時肯定與鼓勵。使他們深深感到老師無時不在關心他們,從而產生一種積極情感,促使他們變消極為主動,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例如,在學習《CONTINENTSANDO-CEANS》一課時,我課前在小黑板上畫一幅世界地圖,采用循環訓練的方法。第一步,先請一名差生讀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詞,再請一名較好的學生在小黑板上填詞,其他學生聽寫。第二步,請學習稍好的學生分別用課文中的詞或詞組聯詞成句。第三步,請成績好的學生看圖復述。通過這種層層深入的訓練,能因人而宜,循序漸進地提高要求,學生們只要跳一下,就會摘到果子,使學生既不能產生自滿情緒,也不能讓學生悲觀失望。調動了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們自暴自棄,羞于開口說英語的現象改變了,課堂活動有了很大的起色。
二、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多樣化
丹麥語言學家斯帕森說過:“教學外語的首要條件看來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使用外語,學外語象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潛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學生頭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這樣他們才能夠象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外語教學最有害的缺點是講得太多,練得太少,試圖以教代學,結果是學生什么也學不到。教師利用教學藝術,根據學生的好勝心、興趣、愛好和求知欲,把所學的內容用多種練習方式,啟發學生思維,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引導學生在大量口語練習中形成能力。使學生融匯貫通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要做到這些,教師要精心設計,把每一課都導演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造語言情境,讓學生比較輕松、自然地達到訓練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質。
(1)把課文編成短劇式對話,由學生們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學生組合成一組,對白多的角色由較好的學生扮演,對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這樣促使同學之間在準備過程中,相互幫助,團結協作,誰也不愿因為自己而影響表演效果,學生們寓語言訓練于愉樂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2)復述也是口語訓練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稱、時態、語態來表達所學的內容。老師可以按著故事的情節為線索,把重點詞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時間順序,類別等為線索畫成表格,引導學生復述。這樣做,學生們在復述時有章可循,不會感到吃力,避免死記硬背。也可以畫簡筆畫,這也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它簡明、易畫、生動,老師可以邊畫邊引導學生敘述,語言和畫面結合起來,創造語言環境、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3)模仿課文中的部分段落來表達周圍所熟悉的人或事。這種訓練基于背頌部分段落之后進行的訓練。背頌范文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它可以積累語言精華,有助于指導語言實踐。如《ALBERTEINSTEIN》這一課,有一段關于愛因斯坦的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寫。我要求學生模仿這一段來描述身邊所熟悉的人。學生對這種訓練很感興趣,起到很好的口語訓練效果。
篇4
內容摘要:筆者認為以“以小博大”這一指導思想進行的營銷策劃應該成為營銷策劃時代的新里程碑,筆者將這一時代稱為策劃后時代。本文論證了策劃時代劃分的依據和后時代產生背景,以期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進入21世紀,中國的營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在金融危機、高科技及企業的過度營銷等因素的影響下,在營銷策劃上的以小博大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普遍追求。
中國營銷策劃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走過了近30年,筆者依據策劃思想的變化,將其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策劃前時代、策劃時代、策劃后時代。
中國營銷策劃的時代劃分
策劃前時代是中國策劃界剛剛開始萌芽狀態,中國經濟正由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具體時間為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該階段是中國經濟體制轉型期,雖然高校開設了市場營銷課程,但由于中國企業缺乏足夠的營銷實踐導致營銷缺乏系統的研究。該階段主要代表人物為何陽,主要特征為“點子熱銷”。
策劃時代是中國策劃界以提高銷量為導向的系統的營銷策劃的研究,具體時間為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0年,該階段中國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中國企業競爭白熾化,各種最新的營銷理念在中國逐漸得到廣泛的實踐。以葉茂中、王海鷹為代表的策劃人,憑著其對營銷理念的運用能力,幫助企業獲得了銷量與品牌的全面提升。
到了21世紀,中國的營銷策劃由于過度地使用營銷手段,企業銷量上升的同時,營銷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了,營銷策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將營銷成本的降低與營銷手段的聯系起來達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已經成為這一時期營銷策劃發展的重要趨勢。
筆者通過對眾多策劃個案的共性規律提煉,收集許多以小博大的具體營銷手段,試圖通過理論研究體系構建一種新的營銷策劃理論,這有別于以前的營銷策劃思想,筆者將該理論命名為策劃后時代。筆者將策劃后時代內涵描述為:在防止過度營銷的前提下,強化對市場的量化分析,運用非常規的營銷手段以小博大,集中有限的營銷費用解決營銷關鍵點而獲得超常營銷效果的一種理性營銷模式,該理性營銷模式因企業與行業的不同而不同,它將快速提高企業的品牌與銷量。
本論文將介紹策劃后時代產生背景及研究方法,以小博大的營銷受到企業歡迎,然而之前卻沒有任何一個營銷理論體系正式提出來,筆者在現階段提出來具有其現實的意義,這主要來源于產生的背景。
策劃后時代的產生背景
新的營銷策劃理論的產生必然有其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進入21世紀,中國營銷策劃受到如下內外部環境的影響:
(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著中國的營銷環境
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機席卷中國,在企業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營銷成本相對降低,在營銷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策劃一種以小博大的營銷方法已經成為企業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行業的寡頭壟斷加大了企業進入行業的壁壘
眾所周知中國的電器、日化、洗滌等行業已經形成寡頭壟斷;飲料、服裝、化裝品等行業也比較成熟,進入成熟行業參與競爭,搏弈中營銷成本的加大成為了企業進入這些行業的壁壘。
(三)避免過度營銷使企業進入營銷運作的二難推理
中國企業在營銷上面臨著許多挑戰:在渠道上,費用大。科學的管理能將產品推向消費者可以看到的每個角落,但廣告費的支出必然少了,這樣會造成品牌缺乏影響力,使消費者對終端的產品視而不見。這就是所謂的“做渠道不一定得天下,不做渠道是肯定得不了天下”。廣告費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廣告費多了而渠道費用少了,消費者在接到廣告信息到產生購買行為本身就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更何況還不一定能方便購買。所以“做了廣告未必能行,不做廣告肯定不行”。如果二者都投入大量的費用,事必加大營銷成本,引起過度營銷,嚴重威脅企業生存和發展。
(四)媒體信息到達率受到質疑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及媒體產業化的呼聲不斷上升,中國媒體的數量陡然增加,消費者每天供選擇的媒體越來越多,在信息包圍的時代,受眾強烈地要求具有“不知情權”,單一媒體的信息到達率受到質疑。比如廣東某企業在2006年在廣東某一電視頻道投放廣告,結果在年底針對目標人群的品牌廣告信息到達率的調查中發現,該廣告的信息到達率僅有3.72%。因此,要引起消費者對某個品牌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更多的媒體組合。如何使媒體成為與消費者個性化互動、體驗的平臺,并與公關活動、軟廣告結合,將某些媒體缺乏影響力的弱點降至最低點甚至消失,已經成為企業媒體營銷必須考慮的問題。
(五)消費者理性的加強
消費者理性的加強除了受主觀追求消費效用的最大化影響以外,在客觀上受到如下因素的影響:
1.中國的廣告缺乏扎根在消費者心靈的創意表達。中國的廣告創意人員缺乏對目標顧客的調查,導致大多數創意表達落入了除了畫面唯美,就是表達情節的俗套。畫面唯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但除了給消費者藝術欣賞以外,并不能讓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正如奧格威所說:“消費者并不會因為昨天晚上在歌劇院看了一個美好的歌劇而第二天產生購買行為”。創意人員不懂營銷的結果導致消費者對品牌叫好不叫座。表達情節的俗套充斥著整個中國所有的品牌廣告,比如洗發水的廣告總是美女對著鏡頭甩頭發,其俗氣已經讓消費者見到這類廣告就調臺,就更談不上購買行為的產生。品牌廣告的實質是讓消費者從理性購買變為感性購買,但廣告創意的上述現象不但沒有達到這種實質而且讓消費者理性進一步加強。
2.品牌信用發生危機。例如,前幾年的雀巢咖啡的含碘超標及肯德基蘇丹紅事件,近年來的三鹿奶粉事件都使消費者對使用品牌產品的安全性產生了警惕。
3.產品知識的增長及品牌偏好的形成。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對消費者進行直接和間接產品知識的教育,比如保健品行業通過會議營銷的方式教授消費者有關健康的知識,IT行業通過廣告及產品展示的方式也在教授消費者有關電腦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同行業里,競爭品牌通過數據庫營銷、售后服務等多種方式構建了消費者對自己的品牌偏好。
上述的三種因素是構成消費者理性消費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潘小珍.新營銷策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2.秦宗槐.營銷策劃困境及對策.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2)
3.AndrewGriffiths.低成本快營銷.企業管理出版社,2008
4.夏武.市場營銷策劃.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篇5
目前研究生英語教學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安排,各學校研究生英語教學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由于研究生階段學生來源差異很大,有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這些學生往往英語基礎較好,在研究生英語學習階段常常有“吃不飽”的抱怨,而有的研究生是在職攻讀學位的,還有工作幾年以后再考研的,這些學生往往有“消化不了”的問題。面對學生來源復雜,英文程度差異巨大的問題,大多數研究生英語老師往往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大量講解成為研究生英語教學常態,學生往往因為枯燥無味的講解而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理工科研究生因為對目標與語言和文化的理解不深,對目標語言的理解和把握不夠,造成英語學習低效費時。如何提高研究生學習興趣,使研究生教學在現有條件基礎上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每個研究生英語教師探討和摸索的問題。
(一)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目標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規定: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大學英語教學培養目標之一。研究生英語課程旨在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之外,還包括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具體說來,研究生英語的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內容廣泛、體裁多樣、涉及文化歷史、社會倫理道德、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時代特征的優秀代表作、以及本專業學術文章和學術文獻的能力;準確把握語言材料中所蘊涵的思想觀點,對目標語言進行篇章結構與信息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提高書面語、口語的輸出能力,達到在日常和專業學術交流中能夠流暢、準確、得體地與對方進行思想溝通的能力。
(二)任何一門外語都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僅僅靠單純的語言形式教學不可能達到讓學生具有“流暢、準確、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讓學生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觀,能夠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目標語語料,更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目標語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概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達到研究生英語教學語言文化教學目標和人文教學目標的結合。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則是幫助英語教學達到這一重要目標的重要手段。
二、文學作品引進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用能力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Hymes提出的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語用思想。廣義的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狹義的語用能力指“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Bachman(1990)認為,語用能力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包括以言行事的能力(有關言語行為的知識和如何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和社會語言學能力(根據語境條件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外語界長期有著語言教學等于語音+詞匯+語法教學的錯誤認識,多年語言教學實踐證明單純語言知識的教學并不能導致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因為某些詞匯和語法完全正確的句子,其表達方式和思維模式卻不一定符合“文化語用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導致理解的差異甚至文化沖突。
語言輸入的質量對語言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將產生直接的影響。文學作品作為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反映著語言的精粹,對于提高研究生語言思維、英語語言文化素養、語言文化交流的層次有著重要作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差異,并不僅僅表現在文字、詞匯、語法等語言系統差異,更反映在思維、心理和意識領域。缺乏對目標語言民族精神世界的了解,就談不上理解對方,更談不上深入的交流與溝通。要掌握一門外語,除了掌握語言基本要素之外,還需要深入了解所用語言的民族、社會和歷史。提高英語語言素養、英語思維能力和英語文化修養,僅僅靠語言教學難以奏效,必須依靠目標與文化的理解才能實現。碩士研究生在掌握了基本英語語言之后,需要接受目標語社會科學、文學、歷史、藝術和哲學等方面的文化教育,開拓視野,才能提高文化素養和文化內涵,實現英語語言學習到文化教育的轉變。語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沒有文化的理解,就沒有語言的理解。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引領者人們對目標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
(一)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Byram等人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使學生接觸到外國文化中潛意識的知識及有意識學來的知識,以便他們能夠適應常規行為和具有隱含意義的交際行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僅僅了解語言知識體系是完全不夠的,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制約著在交際過程中的語言使用并決定了交際的成功與失敗。文化因素是一種深層次的語言制約模式,它以一種隱性的、不易察覺的文化觀念左右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而語言是一種公開的邏輯思維格式和言說格式,這種格式的布局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思維習慣和社會心理。只掌握語言系統知識無法使學生進行有效的交際,而掌握隱蔽的深層文化才能促進學生掌握外語的文化思維,才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外語的無效輸出。鑒于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缺乏目標語語言環境,那我們通過英語語言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來達到使學生了解、熟悉和理解目的語語言文化就很重要了。文學作品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思維習慣也通過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描寫等來刻畫本民族的深層思維習慣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所以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一直被看作是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 文學作品引入課堂符合語言習得規律
如果說顯性教學形式幫助解決學生的知識結構問題,那么隱形教學形式則幫助解決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問題。在英語教學教學中,顯性的語法知識并不能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Paradis, 1994),傳統的課堂講解知識模式只適用于顯性公開文化,而對于反映目標語言民族深層思維模式的隱性文化,則需要大量接觸語言刺激材料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大量的內在規律,形成內在指導語言理解和生成的緘默知識,這些知識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同時,顯性的教學并不一定導致顯性知識的習得(Berry , 1994)。如果規則過于復雜或教學過于混沌, 學生可能并不能從顯性教學中得益, 而必需依賴自身的隱性學習機制。目標語經典文學作品的應用可以提供給學生良好的內隱學習條件,研究生已經具備相當的對語言外在形式的顯性認識,經典文學作品作為語言的精華,有助于學生對語言形式和文化潛在規則的習得,提高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技能。
(三) 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經典文學作品引入課堂,可以培養學生對目標語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多方位的視角,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他們的人生歷練。同時,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減輕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從而達到刺激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目的。
(四)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有助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篇6
關鍵詞:中醫藥;古典醫籍;研究生;知識產權;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231-02
中醫藥古典醫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歷經幾千年中醫藥文化的積淀,對于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培養中醫藥人材, 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是近些年來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其重要性獲得了業內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重視,是中藥國際化與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醫醫史文獻專業的研究生主要集中于古典文獻的研究,如果能夠將中醫藥知識產權融入古典醫藥文獻的研究,必然能夠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與新興的知識產權相結合,收獲累累學術碩果。本文以古典中藥學文獻《證類本草》為例,就古典醫籍知識產權保護在中醫文獻研究生教育中應用的重要性及方法做以論述。
一、古典中藥學著作《證類本草》概述
《證類本草》全稱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北宋藥物學集大成之著。成書于元豐五年(1082)前后。全書31卷,在廣泛的文獻輯錄基礎上,收藥1748種,單方驗方3000余首,方論1000余首,許多已散失的醫方賴其得以留存,為后世保存了豐富的民間方藥。
二、中藥學典籍《證類本草》涉及的中藥知識產權內容
1.古代方劑的專利保護。中藥復方最能夠體現中醫組方用藥的精華,我們臨床使用的很多處方是在古方基礎之上化裁而得到的,古典醫著《證類本草》收載方劑3000余首,對于醫方申報專利而言,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是專利的“三性”,即為專利的確定準則。(1)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以任何方式為公眾所知,或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含申請日)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證類本草》中收載的方劑是否還可能具備專利的新穎性?美國蘭德斯與波斯納認為:如果有關一項發明的知識已經完全被人忘卻,則再次發明認可對之獲得專利。拋棄可以被作為證據,證明了第一個發明人未能夠將其想法付諸實踐,而將拋棄了的事物付諸實踐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明人。 唐氏在《證類本草》中增列附方三千余首,上自仲景方,下迄唐氏本人經驗方,無所不收,使書中多狄┪鋃加懈椒健H綣《證類本草》中3000余首方劑被棄而不用,那么必然是中醫藥領域的一個浪費,而將其充分利用并尋求專利的保護才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證類本草》中收錄的方劑,我們在臨床中都可以加減治療很多疾病,這些方劑是在原方基礎之上的變換,因而具備新穎性。(2)創造性是指同已有的技術相比,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證類本草》中的許多方劑,在臨床上加減應用治療今病,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證類本草》中記載的方劑四順湯,由甘草、人參、當歸、附子、干姜組成,最早用于治療寒冷飲食不調,下利。筆者在臨床運用過程中,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將其加味青皮、延胡索、枳實、川芎、黃芪、益母草,用于治療婦科氣血兩虛,肝氣郁結,脾虛中寒之月經失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臨床積累醫案數量足夠大,確認該處方的療效可靠之后,可以將其申報為“一種治療婦科虛寒性月經失調的中藥組合物”專利。《證類本草》中的許多方劑在臨床中加減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果將這些療效確切的方劑全部申請專利,將會是一筆巨大的中醫藥知識財產。(3)實用性是指發明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加減藥味的古方,必然是經過了長期的臨床觀察,確認療效之后申報專利的;但是獲得專利授權之后,要想成為新藥上市,必然要經過新藥申報、審批、注冊的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中藥復方專利只有轉化成新藥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其意義。因此,在申報專利之前就應該做好申報新藥的準備。
2.道地藥材的地理標識保護。《證類本草》收載藥物1748種,在說明藥物的形態、功能、用法、用量、炮制等方面的基礎上,對于中藥出處也有詳細的論述:如卷10提及的大黃,書中論述:“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陜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文者佳。”這是對于中藥道地性的早期論述。“道地藥材”是古人評價和控制藥材質量的一個稱謂,通常是指來自特定產區、生產歷史悠久、栽培加工技術精細、質量優良、療效顯著的藥材,因而道地藥材被用作優質藥材的代名詞,道地藥材的保護方式是地理標識,TRIPs協定第22條第1款對地理標識作了這樣的定義:地理標識是指識別某貨物來源于某成員領土或該領土內的某地區或地方的標識,該貨物的特定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主要歸因于該地理來源。《證類本草》記載7種和州產藥材,分別為干地黃、茵陳蒿、芎 、蘼蕪、當歸、牡丹和桔梗,和州為今安徽和縣一帶,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該地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系丘陵、低山地區,區域內野生藥材品種豐富,是安徽東部重要的中藥產地;而以我國傳統中藥材產地滁州為標識的知母、薯蕷、人參、黃精、葳蕤、車前子、升麻在本書中也有翔實的論證。
我國中藥材品種豐富;但是,同一種中藥可能質量差異較大;中藥材質量直接影響著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質量,是當今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而,應加強道地藥材的地理標識保護;在此基礎之上,加強對道地藥材有效成分的研發,開展中藥材GAP建設;GAP的實施是解決中藥材質量的關鍵環節,其過程是通過明確物種的真實來源,嚴格控制藥材的農藥、重金屬等污染,以及實施種植全過程規范化,實現藥材質量安全和穩定可控;在保證飲片質量的前提下運用復方防治疾病。
三、中醫文獻研究生展開古典醫籍知識產權教育的方法
1.將相關教育納入研究生日常培訓及專題講座。研究生入學之初會接受到學校、院系、導師、課題組等多個層面的教育,以充分地了解在校期間各項章程及學習任務。在接受導師及課題組教育之時,可以將古典醫藉分類別、分階段的介紹給學生,同時向他們灌輸知識產權的各個領域知識,培養他們該領域的興趣,同時組織青年教師成立階段性成果評審小組,通過學生自評及小組測評的方式定期匯總各個學生的成績,通過這個過程的教學實踐,很多學生會激起熱情進而在該領域中發掘自己的碩士課題。
2.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入門。幾年前筆者在重點中醫藥院校展開了關于中藥知識產權的調查研究,興趣濃厚但是了解甚少,因而對于年輕而精力旺盛的學生們,我們可以運用多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作為前期的入門向導。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們更喜歡相關領域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論壇、講座等較為靈活的學習形式。在學生們之間展開調查問卷,就大家感興趣的論著及知識產權內容設置論壇的板塊,課題組每季度設置相關知識的宣傳周,張貼相關知識的Y料,同時聘請專家開展學術講座。
3.開設選修課程,拓展學習領域。中醫藥院校的選修課程靈活而多樣,醫史文獻的教師可以聯合知識產權法學的專家學者一起之制定授課計劃,進而在中醫藥文獻以及基礎類研究生中開設古典醫籍知識產權保護的選修課程,詳細介紹其授課內容,鼓勵一年級的研究生選修。其他院校可以選派學術成果顯赫的教師到相關知識產權院校進修,為培養學生做多方面努力。
4.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優指標。古典醫籍的知識產權保護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具備此領域的認知。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是難度較高的工作,需要在具備廣博的中醫藥知識背景、精深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通曉法律規則,同時具有較強的寫作水平與邏輯思維能力。研究生是眾多本科生中選拔的優秀生源,因而不乏具備此能力的學生。因而可以制定獎勵條例,激勵更多的學生在發掘古文獻的同時鍛煉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綜合能力,以更多培養專業化、復合化的中醫藥人才。
篇7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土木工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H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039-05
一、從“學”到“用”的碩士生專業英語內涵
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特指與某種職業、學科或目的相關聯的英語[1]。根據學習者的語言使用目的和語言環境,專業英語又分為職業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簡稱 EOP)和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簡稱EAP)[2]兩大分支。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專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術英語,學習目的一般可歸納為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及時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及加強學術交流(發表學術論文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以下文章中所提專業英語皆為學術類專業英語。
專業英語作為通用英語(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簡稱EGP) 的變體,有兩個基本特點:(1)專業英語具有獨特的詞匯、句法和結構模式。簡要地說, 科技文體正式、客觀,詞匯以中性的技術與半技術詞為多,語法以被動語態與名詞化為主[3]。(2)專業英語具有明顯的專業內涵,需采用與學習者關系最密切的語言素材來進行授課。對學習者而言,學習專業英語是為了了解專業英語的特
點,掌握相關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在學習專業英語的過程中就開始積累和擴充專業知識,實際上這也是學習專業英語的最終目的。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基本要求,以教育部頒發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為依據[4],上海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制定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學生除了完成基礎英語課程外,還必須修滿36學時的專業英語課程(2學分)。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將專業英語定位為現代信息社會中土木工程人才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語言工具,通過應用這門語言工具可及時獲取專業信息、掌握學科發展動態、發表科研成果及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質量需要通過選擇恰當的課程教學內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得到保證,而這一切必須符合專業英語的教學規律。學以致用不是一步完成的,從“學”到“用”英語是逐漸過度的[5],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即學習專業知識應當如何用英語表達。這里的專業知識涉及的內容應當是學生已熟悉的專業基礎知識,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積累專業詞匯,熟悉專業文體。第二階段“用”,即學生通過以英語為載體的書籍、期刊學習本專業的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發表英語學術論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
文章結合學校環境與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專業英語的教學實踐進行專業英語學以致用的探索。
二、“學”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及方法
“學”階段學的是英語,“專業英語”一詞中“專業”和“英語”的關系是學生通過已經習得的專業知識更快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專業領域的表達方式,包括詞匯、語句及語言風格。由于專業英語素材多、詞匯多、語句晦澀難懂,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必須專業對口、難易適中,且為學生在本科階段已基本掌握的專業知識。這是因為相關的背景知識是決定專業英語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學習了“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因此可以快速理解在“concrete(意為混凝土)”前加上“reinforced-”可以獲得“鋼筋混凝土”的英文,或在前面加上“pre-stressed”可以獲得“預應力混凝土”的英文。又如,“workability of fresh concrete”對于無土木工程專業背景的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新鮮混凝土的可使用性”,但對于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來說,它的含義顯而易見,“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由此可見,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對于理解、掌握專業英語是非常有幫助。
在“學”階段的教學中使用的專業英語教學資料取自多本國際知名土木工程專業系列英語教材,例如結構力學方面有R. C. Hibbeler編著的《Structural Analysis》經典教材,巖土力學方面有B. M. Das編著的《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K. Terzaghi等編著的《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等著作。
鑒于專業英語安排的學時相對較少(2學時/周×18周,共36學時),為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做到突出重點、挈領提綱。對于選定的典型材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相關背景的知識回顧,使學生快速進入語境,應用專業知識進行預測性閱讀,然后才進行關鍵段落、關鍵句、關鍵詞的剖析及講解。
“學”階段的授課以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方式進行,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并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通常對于一個典型材料,教師首先通過朗讀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英語發音,然后通過原文翻譯,講解專業概念及語句結構。在目前的英語教育測試系統中,為了更好地達到公平公正,大量運用了客觀選擇題,導致學生缺失基本的語法、句法和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對內容理解不準確、更有甚者理解錯誤,因此教師在開始階段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接下來是學生參與部分,訓練學生的英文朗讀與正確翻譯原文的能力,從糾正詞匯發音、糾正翻譯錯誤著手,通過一定量的段落朗讀及翻譯練習來提高閱讀英文經典教材及準確理解其含義的能力。
三、“用”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及方法
“用”階段用的是英語,“專業英語”一詞中“專業”和“英語”的關系是:(1)學生通過以英語為載體的學術論文、講座、國際會議等形式獲得本專業的先進科學知識及技術成果;(2)并且能夠自己撰寫英語論文、作演講、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通過“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基本的專業英語單詞、語句及表達方式,在“用”階段的教學內容上可以提升詞匯、句式結構的難度,并且更有針對性地選擇期刊論文作為專業英語教學資料。與土木工程英語教材相比,期刊論文對寫作體例有更嚴格的要求,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美國國家標準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和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國際或國家組織都對科技論文的寫作體例做了規定,基本內容一般包括:Title標題;Abstract 摘要;Keywords關鍵詞;Introduction引言;Material and method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 材料與方法,設備與實驗過程;Results結果;Conclusions結論;Acknowledgments致謝;References參考文獻),有時還包括Discussion 討論及Appendix附錄。期刊論文與經典教材相比的另一個不同點在于教材上的專業內容多數已為學生熟知,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背景來學英語;而期刊論文上登載的大多是最新的科學技術,部分為綜述類文獻,學生通過閱讀期刊論文可以及時地掌握專業動態、獲取專業知識。
為學校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選擇的學術論文均取自土木工程方面的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有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簡稱ASCE)出版的雜志期刊,以及聯邦德國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 GmbH & Co. KG)、荷蘭的埃爾塞維爾科學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美國約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 Inc.)等著名國際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這些期刊覆蓋了土木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等。對于每本用于專業英語素材選取的期刊,都會介紹其主要涉及的學術領域及期刊的出版偏好,例如偏向基礎實驗、理論推導或工程實例分析等,使學生在今后選擇期刊發表科研成果時可以有的放矢。
由上所述可知,專業英語在“用”階段的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兩條主線:(1)第一條主線是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文獻各部分的寫作技巧與注意事項,包括摘要、引言、正文(分為試驗研究型、理論研究型及試驗研究結合理論研究型)、結論、致謝及參考文獻等;(2)第二條主線是土木工程專業涉及的專業內容,包括地基基礎、混凝土結構、高層建筑結構、道路及橋梁等。在課程安排上,這兩條主線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如表1所示。表1學校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安排的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從中可以看出,在專業英語課程的“用”階段,每一個專業知識板塊和文獻寫作體例所包含的內容是一一對應,相輔相成的。例如在講解知識板塊“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時,會挑選這方面的正文作為教學材料,又或在講解知識板塊“混凝土結構”時,會挑選這方面的引言作為教學材料,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專業英語詞匯及寫作技巧,還能及時了解土木工程專業方面的最新科研動態。又例如
以某一期刊為例,從官網主頁進入作者投稿須知界面(Guide for Authors),講解該期刊對論文各部分寫作格式的特殊要求,然后進入投稿界面,詳細介紹投稿步驟直至投稿完成。
從表1還可看出,各個知識板塊的學時并非均勻分配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靈活性,這主要是考慮到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任課教師本人最熟悉、背景知識功底最深厚的部分,作者在之前的學習工作中基本從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和“混凝土結構”這兩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因此對該部分內容比較熟悉,授課時可以更生動、講解可以更清晰。
在專業英語“用”階段的教學實踐中安排了內容1和內容2。內容1對應的培養目標是“學生通過以英語為載體的學術論文、講座、國際會議等形式獲得本專業的先進科學知識及技術成果”;內容2對應的培養目標是“并且能夠自己撰寫英語論文、作演講、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內容2的教學安排是由學生自由組合、選取適合的演講題目、進行英語小組演講,這部分內容主要訓練學生在閱讀理解專業英語文獻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專業表達,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周奇和朱林菲[6]調查研究發現學生普遍希望增設聽說環節。依據自身教學實踐,要讓小組演講不流于形式應做到以下幾點。
(1)演講內容。必須取自近5年國際主流土木工程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強調“近5年”期限是因為科技文獻的寶貴之處在于登載的專業理論及技術都是最新的,學生通過閱讀近期文獻可以了解符合時展、科技發展的專業學科方向。由于剛入學的碩士研究生對本專業的國際學術期刊不熟悉,一般會指定一些,例如巖土力學方面有《Géotechnique》《Computers and Geotechniques》《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巖石力學方面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結構、材料方面有《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
(2)演講形式。由學生自由組合形成4~5人為單位的演講小組,對所選擇的演講題目按照內容簡介(Outline)、引言(Introduction)、內容主體(main body)、結論(conclusions)進行解說,每位組員都必須上臺演講,總用時控制在13~15分鐘。
(3)提問環節。在每組演講完畢后,其余小組進行提問,演講組可指派任何組員進行回答。
(4)評分標準。演講得分由教師打分(權重40%)和學生打分(權重60%)共同決定。學生打分成績由除演講小組外的其余小組給出,取平均值,評分標準如表2所示:(a)演講長度直接關系到組員是否對演講內容熟悉、組員之間是否有排練及配合;(b)PPT應盡量避免大段文字,要以標題、圖、表為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不是機械性地重復PPT上內容;(c)演講內容必須符合國際發展動向的土木工程學科最新科研成果;(d)演講者需使用專業、流暢的語言進行演講;(e)回答問題環節考核學生是否真實掌握演講內容,以及是否查閱相關參考文獻獲取相關專業知識。
在專業英語課程的“用”階段,學生進行專業演講,提高專業聽、說能力是難點。為了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除了精心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和采用合理教學方法以外,還進行了課外拓展。學院土木工程學科一直與國外知名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有緊密交流合作,僅2015年就有兩位上海市教委“海外名師”項目入選外籍專家來到學院作短期訪問交流(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研究所所長Rafig Azzam教授和澳大利亞臥龍崗環境、土木與采礦學院的Cholachat Rujikiatkamjorn教授)。在此期間,專家們給研究生做了若干次專題報告,都是目前國際上土木工程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聽報告及提問,既獲得了專業知識,又學到了作演講報告的技巧,提高了聽說能力,有助于較好地完成小組演講。
四、考核方式
進行一定方式的考核是測試學生對課程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同時也為任課教師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供依據。在學院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課程最終成績由三部分組成。
(1)平時成績(10%),該部分成績參考出勤率和課堂參與程度。
(2)小組演講(30%),由教師和學生的權重打分決定(參見上一節內容)。
(3)期末考試(60%),包括翻譯(Part 1 Translation)和寫作(Part 2 Writing)兩部分。其中翻譯包括中譯英、英譯中的詞匯及段落翻譯,要求譯文忠于原文、語句通順流暢、表達正確無重大語法錯誤。寫作部分要求學生對所給圖片或表格進行專業性英語描述,要求條理清晰、內容準確,符合專業文獻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
綜上所述,對考核方式進行了優化設計,避免了專業英語測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尷尬問題,即專業英語考試等同于翻譯考試。從考核結果和評教系統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樣考核方式較為合理,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同時也達到了全面測試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效果。
五、結語
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信息的及時獲取與利用,因此專業英語能力的重要性在現如今信息國際化的時代越來越突出。文章從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著手,對從“學”到“用”英語的兩階段教學進行了探索。經過專業英語課程的訓練學習,碩士研究生初步具備了利用專業英語及時獲取專業信息、掌握學科發展動態、發表科研成果及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能章. 從專業課教師的視角探討專業英語教學[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8(2): 17 - 22, 27.
[2] 李亞東. 土木工程專業英語[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3] 林秋華. “科技英語”教學方法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1): 29 - 30, 36.
[4] 蔡坤寶, 謝紅, 許可. 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3): 95 - 98.
篇8
關鍵詞: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學;科研
強調學生自學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來一直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為研究生上課時,日本的教授大都數不會直接采用授課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更多的是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術知識的指導。討論課一般是每門課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約莫兩小時到三小時,同個專業的研究生及其導師都要按時參與討論課。每節討論課都會由一名到兩名研究生來進行對他對本課程研究內容的講解,講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則參與解答與提問的環節中,而導師則對于相應的問題作出一定的專業的學術指導。在上討論課之前,老師會安排所有的學生去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教材或教學指導書籍,并且在課堂上講解其觀點的學生進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單貼在學校的公示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講解次序后,就在課下先將課程的教材全部自學完,并且寫下教材每個章節學完后的思想總結,并且將在閱覽中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在討論課上將自己沒弄懂的問題與其他的研究生與導師進行探討。所以在日本,導師在研究生教學中扮演的是問題的回答者,而不是課堂上的講解者,而對于教材的學習全是由學生在課堂下自學完成的。對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課程的設置顯得更加的靈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課程的學分即可,而課程全部是由學生們自行選擇的,能選擇的課程非常豐富多彩,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方向來選擇所修的課程,完全不需要由學校與導師來指定他們所學的課程。博士研究生們可以選擇的課程數量有很多,幾乎包含了他們所學專業的各科知識,范圍包含極為廣泛。上課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
對于研究生來講,沒有在課程中設置單獨的外語課,然而外語的學習對于研究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的。對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會開設用英文來教學的專業討論課,在課堂上,導師給每位同學發放最新發表的用英文書寫的理工科論文,學生們要能夠翻譯整篇學術論文。學校會安排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研究生們參與這些研討會中,在聽國外學者的學術交流的同時,不但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更增強了英語的聽說表達能力。日本大學的國家化程度極其高,隨著日本“30萬留學生”計劃的實施,使得全球各國的學生都會在日本求學,所以在一些學術研究或實驗室中除了說日語,還會用到英語來與外國人交流,從而導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語的實際應用交流水平很強。日本的研究生們往往能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用全英文進行學術的報告演說,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英語論文,這些都是日本的大學注重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成果。雖然沒有特設的英語課程,卻在學校為其營造的良好國際氛圍中,學生們能更好地自學英語的實際交流表達。
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對于教學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每位研究生都會安排相應的課題進行研究。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兩年,第一年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第二年就完全進行課題的研究了,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更是靈活自由,所有的課程都由學生們自己來選,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此外,研究生們的導師都會安排學生們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交流會,以此來激勵學生們關注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專業發展的風向標,使學生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興趣,并且選取自己未來愿意潛心研究的課題。一般在研究生入學之初,導師們就會讓他們開始撰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以此來明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學年開始,導師們就要求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的中期報告的答辯,只有通過了答辯,學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計劃開展相應的研究,否則只有在自己已經研究所的基礎上做不斷地修改與更新,直到他的答辯讓所有的評審導師們滿意為止。在中期報告答辯時,同一專業的研究生與導師都會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來聽答辯,來分析學生課題研究進行的情況與其是否可以繼續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開展下去。在中期答辯結束后,許多學生都會對原來的研究計劃與結果進行重新的審核與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為的完善。在答辯過程中,導師會選取十分優秀的學生研究成果,鼓勵并且指導他完成學術論文,并且在國際的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其研究成果,并且還能獲得在國際學術報告會上進行演說。在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寫學位論文與自己研究的課題外,并且將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煉出來,與同一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學術的交流與分享,在大家的熱烈探討中,來知道自己研究內容中的不足與缺點,從而根據其他研究生與導師對自己研究內容的點評中修改自己的學位論文,并最終完成學位論文,進行畢業答辯。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導師對他們的要求就更加高,他們每年都必須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講十分重要,如果他們未能達到學校對他們的要求,比熱他們沒有達到的數量,或者是他們發表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不夠高,那么他們將不能按時獲得博士學位證書,只能向學校申請延期畢業,繼續在學校進行研究,撰寫更高質量或更多數量的學術論文了。所以說,日本對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們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其教學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是為了研究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課題而設置的。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在培養研究生的目標和實際的教學中出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錯位、教學與考試的錯位、輸入和輸出的錯位、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期望錯位、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錯位的現象。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提出建構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學術寫作能力培養,增加英語選修課程和實施英語課程評估多樣化來調整這些錯位現象的對策。
英語作為國際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教育部《關于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提出培養研究生基本原則:要努力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發揮研究生的個人才能和特長,突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中國研究生英語水平,尤其是提高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學術寫作能力以及科研方法能力,對于加強與國際學術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對話、提高中國學術界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以及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等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研究生英語教學系統結構的錯位現象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則以科研為基礎,這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的本質所在。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養某個方向或領域的專才,而非通才。英語是工具學科,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應該為研究生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服務。然而,現在的英語教學還停留在本科教學水平上,沒有考慮研究生的學習特點來設計教學。教學手段和方法相對單一,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單項教學方式。這就造成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錯位。現在研究生英語課主要還是由教師擔當整個教學活動主體的角色,整個課堂跟本科生課堂沒有太大的區別,從而造成研究生課堂教學的低效率。為研究生開設的英語課應該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訓練和寫作能力的培養,為他們將來閱讀英語學術文章和發表國際學術論文及參加國際會議等科研服務。而當研究生學完英語后只能掌握一些語法和詞匯,應用能力差,無法滿足這一目的需要,這就造成了研究生教學的輸入和輸出的錯位。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問題主要是,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研究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差,起點低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而基礎好、起點高的學生又吃不飽,無法滿足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研究生的英語課形同虛設,收效甚微,浪費時間。2006年,北京理工大學對2005級800多名研究生進行了開設選修課的問卷調查,共列了17門課程,統計結果表明,700多選課入期望選的是科技論文英語寫作課。這就說明學生的需求和國際化的需求是一致的。而教師期望的則是學生們對他們教的東西能感興趣。這就造成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期望錯位。研究生學英語最需要得到的,除了知識,應該是研究方法、研究習慣和學術寫作能力的訓練。而研究生英語教材建設卻滯后,內容陳舊不注重科研方法和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社會和國際化的需要。
二、錯位成因分析
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有效性不高是普遍的現象。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與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協調發展,主要有兩個問題:
1. 從研究方法和學術寫作等方面對研究生進行系統有效的培養難度大。課堂教學的經歷和實踐主要都花在語法和詞匯上,因為研究生的擴招人數逐漸增多,研究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無法進行高一層面的英語課程教學,所以,造成了研究生英語課重形式而忽視英語學術寫作方法、修辭方法和研究方法,也就只能產生出大量雖然合乎語法要求,卻在表達上讓說英語國家的讀者不知所云的學術文章,達不到與國外進行學術交流的目的。國外寫作理論研究表明,外語寫作水平的高低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技巧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思維發展的問題。多數中國研究生都是伴隨著枯燥的練習題、單一的考試題訓練出來的,應試能力較強,但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較差,尤其在用英語進行學術論文寫作方面的不足表現更為突出。因此,從研究方法、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學術寫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有效的培養難度很大,這也是研究生英語教學錯位現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2. 研究生的學習方法沒有根本轉變。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和頭腦里。什么是研究生?就是“不斷地追尋”的學生,英語所以由re和search構成re-search。然而,研究生學習英語方法的習慣是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會帶著探究的問題去認知學習的過程,發散思維能力較差,教師喂一口吃一口,特別是當研究生利用目標語來表達觀點的時候,不論使用何種方式,在脫離教師這一拐棍時,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的能力很差。尤其對于英語學術寫作而言,要求研究生對信息的復雜處理、對語言的精確表達以及對讀者意圖的準確把握,這對研究生來說就更難了。動機也是研究生學好英語的問題所在,現在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動機是應付考試,而不是憑興趣,興趣是認知語言的最好動力,只有具備了語言學習的動機,才能實現語言學習的主動認知。因此,對于研究生來說,要想探究學術,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原有的研究生學習方法,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適應國際化的需要。
三、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調整錯位現象的對策
1. 培養建構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四個要素:一是“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是“協作”,它發生在學生相互學習過程的始終;三是“會話”,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計劃,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四是“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性質、規律以及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理論含義可知,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構建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因此,外語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建構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的方法。在學術寫作中開放性思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這里開放性思維訓練不僅僅強 調語言表達或者寫作技能的開放性,更強調從學術研究開始至學術全過程的開放性思維。多組織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進行探討,在學生相互協作與會話中建構他們自己的研究思維、研究興趣以及意義建構,使他們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科學分析問題,并學會整合語言學習和寫作訓練兩個方面的認知過程,在完成寫作任務中提升語言能力,在語言能力的提升中促進寫作水平,從而提升研究生學術寫作能力和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生教育的產生決定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內部條件,主要是科研成分和專門訓練進入教學過程,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訓練達到新的高度:二是外部條件,即社會提出了對更高級學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應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注重培養研究生研究性地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才能體現研究生課堂教學存在的獨特價值。
2. 增加英語選修課程。研究生課程設置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增加選修課程,開設國際化課程與實用性課程,加大研究生選修的靈活性是必要的。在研究生英語選修課程上,尤其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應該引導他們閱讀研究國外學術文章;介紹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在目前學術界的應用;介紹國外英語學術寫作的模式和方法,比如,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等;應用案例分析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和模式,并進行實際的英語學術研究寫作訓練,包括寫作規范、語言運用、寫作策略等諸多方面內容。而且,研究生課程教學應由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轉向以研究性教學方式為主要特征。在教學上采用啟發式、講座式和研討式,主要培養研究生要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最終達到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3. 實施英語課程評估多樣化。對于研究生英語學習的評估不能只憑一卷成績,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使許多研究生喪失了學習外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極大地降低了外語學習的效率。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樣性評價的方式去評估學生,比如,讓學生作相關的書面報告和課堂演示;英語論文學術寫作等任務。對研究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進行評估,而且評估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這樣的評估能夠比較準確和客觀。傳統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實施評估多樣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變被動的、強迫性的英語學習為主動的、有興趣的學習,變死記硬背的學習為輕松的實用性的學習。多樣性評估更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評價,給予學生極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學習英語的效率,符合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柳君麗,研究生公共英語選修課程設置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8,(3).
[2]楊漢清,韓驊,比較高等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
篇10
關鍵詞:學術英語;研究生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11―0046―02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的重要分支之一,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AP)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經逐漸引起我國英語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術英語的教學目的是為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專業研究做準備,根據學生專業課程的特點和需求展開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經過學習,能夠聽懂專業學術講座,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查閱或翻譯英文原版的學術文獻,使用英語撰寫專業論文、學術報告等。這些學教學目標恰恰正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目標,因此,學術英語必將成為我國現階段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和方向。
一、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1.課程設置
前醫學類院校的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課程一般分為基礎英語和英語選修課兩種,開課時間通常為兩個學期,學時數相當有限。此外,雖然部分院校和專業嘗試性地開設了學術英語寫作、口語等課程,但開課時間也大都為一個學期,與基礎英語課程相比,所占比重很小,無法滿足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需求,也無法實現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對研究生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
2.師資隊伍
在醫學院校中,目前大多數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都由畢業于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師承擔,這些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英語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卻往往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儲備,因此,即使有部分院校開設了學術英語課程,教師也只能講解醫學詞匯、句型等內容,勉強生硬地完成課本上的教學內容,無法做到將醫學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知識真正結合,更談不上知識的融會貫通。某些院校也在嘗試醫學專業教師承擔學術英語教學任務,雖然專業教師醫學知識淵博精深,但通常對英語語言教學能力的掌握與專業英語教師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其授課過程只是將英語內容用漢語進行解釋,與本科階段醫學專業課的知識講解沒有區別,甚至有的教師由于英語水平的欠缺而遭到學生的質疑。
3.教學內容和方法
大部分研究生已經在本科階段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研究生英語基礎課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仍然延續了大學英語的授課內容,只是幫助學生不斷地擴充詞匯量,閱讀篇幅更長更復雜的文章,重復那些早已在高中和本科階段就已經學習過的語法和句型練習,以致許多研究生產生疑問,究竟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與本科階段有何本質不同?部分學生甚至會由于對教學內容的失望而放棄或終止英語學習。部分院校開設學術英語或醫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對于不同的醫學專業也沒有做相應區分,導致學生感覺教學內容對自己的專業研究和實踐沒有很大幫助,因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大多數院校中,研究生英語課的教學形式通常都是大班授課,上百名學生同時上課,教師只能以講授為主,較少有條件和機會與學生進行互動活動,很多教學方法無法實施,積極的教學活動也常常無法開展,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而一個大班中的上百名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其本科階段打下的英語基礎也處于不同的層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使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二、基于EPA的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針對上文所述各方面現狀,各醫學類院校應盡早以學術英語為理論指導,結合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進行改革探討與實踐。
1.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結構
根據學術英語的教學目標,結合醫學專業的特點及學生的需求,醫學院校應逐步對研究生階段的英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首先,將必修的基礎英語課改為醫學英語課。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完成了基礎英語的學習,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設置不應該再繼續將重心放于基礎英語,而是將其轉移到幫助學生完成基礎英語與學術英語成功銜接上。其次,增加醫學英語課的課時,使其符合教育部的最新大綱規定課時數,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再次,開設兩學期或以上各類醫學學術英語的選修課程,如醫學論文寫作、醫學翻譯等,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目的和內容的學習需求。最后,建議按照不同專業將學生英語課程班進行細分,實現分專業的小班授課,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階段的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區分開。許多醫學院校在本科階段就為學生開設了某些醫學英語選修課程,主要幫助學生了解醫學詞匯和術語,嘗試閱讀醫學類英語文章等。相比之下,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英語教學應更具有目的性和實用性,為學生的醫學研究及畢業后的繼續深造或醫學實踐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因此,根據上述目標和要求,編寫統一標準、內容科學、系統完整又能突出各院校特色的學術教材成為各醫學院校的當務之急。部分院校在教材編寫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突出其中醫學科特色分別編寫的《中醫英語》均受到了學界較高評價。
醫學學術英語教材編寫屬于跨學科的科研任務,需要英語專業專家與醫學專業的專家通力合作,并隨著醫學發展對教材內容不斷進行增刪和改進,使教材做到與時俱進,真正、直接地使學生感受到的教學內容對其專業研究和實踐的重要作用。
如能實現前文課程設置改革中提到的細分專業的小班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進一步創新的可能性也將相應增加,教師應逐步改變講授課本為主的教學方法,轉為以學生參與和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例如,問題導向式教學法(PBL)和依托式教學模式(CBI)所推崇的“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課堂教學機制。例如,模仿國際醫學學術會議場景,要求學生準備相關主題的英語論文進行現場提交和主題討論。此外,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選取和播放醫學內容的英文視頻,例如,筆者有同事在授課過程中就有目的地選擇了美國電視劇《不朽法醫》(Forever)的部分相關劇集及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和講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學習了相關的醫學專業英語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分組對某些醫學場景例如手術室發生的故事進行情景還原的角色扮演并進行分析和點評。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學術英語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夠使原本艱澀難懂的醫學英語知識變得富有趣味,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3.培養醫學知識和英語能力兼備的師資
醫學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對醫學院校的教師隊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醫學學術英語教學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豐富的英語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教學能力,還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相關醫學專業知識。要建設一支優秀、穩定的醫學學術英語教師隊伍,有兩種教師來源可供參考。首先是原來從事英語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組織他們參加相關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學習,使之切實理解和掌握相關醫學專業知識,并能夠融會貫通地將其運用到學術英語教學實踐中。其次是英語水平較高的醫學專業教師,組織他們對英語教師的日常教學進行觀摩學習,并對其口語、聽力、翻譯等技能進行強化訓練,使其能夠將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有效的英語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與教材編寫同理,教師隊伍的培養需要醫學專業與英語專業共同努力,兩者應溝通合作,相互學習,互通有無,發揮各自專長,共同為學校培養出一支優秀的醫學學術英語教師隊伍而貢獻力量。
三、結語
隨著我國的教育、醫療事業逐漸與國際接軌,社會各界對新時期復合型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英語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為國家高級人才后備力量的醫學專業研究生更是面臨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幫助他們利用英語為工具和載體提升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十分艱巨。醫學院校應盡快轉變思想,發現目前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以學術英語為理論基礎和指導,積極探討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擬定改革方案,推動英語課程改革,真正為培養出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高級醫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2]莫莉莉.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3]蔡基剛. “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 (02).
[4]蔡基剛.我國第一份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文件的制定與說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 (02).
[5]王守仁, 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 2013(05).
[6]龍蕓.學術英語課程在大學英語應用提高階段的定位研究――網絡環境下的EAP課程實踐[J]. 2011(07).
[7]馬武林.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內容設置探究(一) ――學術英語[J].外語研究, 201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