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4:0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世界經濟論文

篇1

《國際通貨體制改革的新動向》,《國外社會科學情報》1986年。《日美歐對亞洲直接投資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發展戰略報》1988年1月29日。

世界經濟集團化的原因及三大經濟圈的比較》,《財經論壇》1989年3期。

《論亞太經濟圈的若干問題》,論文集《亞太經濟合作與遼東半島對外開放》,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論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聯合》,《世界經濟》1995年6期。

《淺析世界服務貿易》,《世界經濟與政治》1996年8期。

《90年代前期世界直接投資的回顧與展望》,《世界經濟》1996年8期。《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發展與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11期。

《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現狀與區域經濟圈自由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1997 年11 期。

《APEC框架下的東北亞經濟合作與中國的對策》,[日]《亞洲太平洋研究》1998年3月。

《Northeast Asian Ecnomic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PEC Framework and China`s Policies》,《APC journai of Asian-Pacific Studies》1998.5。

《APEC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創造了有條件》,《世界經濟(英文版)》1998。

《國際間企業收買合并的新》,《外國問題研究》2000年3期。

《跨國購并的迅速發展及其意義》,《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5期。

《20世紀90年展中國家對內直接投資的回顧》,《外國問題研究》2001年3期。

《發達國家IT產業的衰退與世界經濟的連鎖危機》,《學習與研究》2001年6期。

《金融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郭連成主編《經濟全球化與不同類型國家的應對》(中國財政出經濟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九章。

《投資自由化與發展中國家》,郭連成主編《經濟全球化與不同類型國家的應對》(中國財政出經濟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十章。

《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與跨國購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1期。

《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及其展望與對策》,《領導決策》,2003.3。

《全球化新論》,《財經問題研究》2003.5。

《WTO農業談判與坎昆會議前景》,《國際貿易》2003.8。

《日本WTO農業談判的基本立場與分析》,《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3.9。

《WTO農業談判的破裂及其原因和展望》,《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11。

篇2

1.贛州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贛州市完成生產總值11197412萬元,比同期增長了19.0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11894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96702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7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1144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38%。贛州市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05年的25.84%,36.39%,37.77%到2010年的18.92%,41.11%,39.97%,產業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的發展格局。以工業、建筑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拉動贛州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相比2005年增長了2.73倍,增速超過了贛州市總產值2.24倍的增速。從表(2)可以看出,贛州市的產業結構呈現出第二產業比重逐年遞增,第一、第三產業及農業的比重逐漸降低,由2005年,2006年的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格局轉變為2010年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2.從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構成比例分析。首先對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的構成比例進行縱向比較。從贛州市2004年至2010年的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構成情況的直線圖表(4)分析得出,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構成比例仍然較高,雖然今年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但是所占就業人口比重仍然很高,因為江西是個傳統的農業的大省;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構成比例積聚上升,上漲的勢頭很猛;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數量較為穩定,但是其所占的比例明顯上升。通過折線圖可知,第二產業是迅速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

二、贛州市產業機構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贛州市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對三次產業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從中得出贛州市產業結構未來的發展趨勢。

1.調整農業比重,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在今后農業的發展中,應注重科技的應用,將過多的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分流,使得三產比例協調,同時對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種植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林業、牧業、漁業,提高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值比重。擴寬資金來源,大幅度增加農村科技投入,同時也要注重農業科技的創新,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尤其要加強新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推廣,全面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競爭能力,建立農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技術體系。

2.加強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發揮優勢產業。對于礦業、稀土等傳統工業應發揮自身優勢,采用高科技技術,建立一批產業龍頭企業,形成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于食品加工業、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工業,應注重行業重點優勢的發展,工業是贛州市的經濟命脈,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密切聯系市場,了解與把握市場動態,進行固定資產更新和產品創新。

篇3

項目按照施工要求在實際應用中,設計的生產能力為1Mt/a,并且擁有主、副和中央井立井單水平開拓,水平標高為400米。三個井筒都位于同個工業廣場內部。本文將重點以副井施工為例對其施工方面的管理和技術創新進行探討。副井的徑凈直徑為6.3米,井深400米,基巖段采用傳統的凍結法進行施工,凍結深度有350米,掘砌深度為344米,并采用雙層內外鋼筋混凝土井壁,相關技術參數如表1。副井的井筒表面土段的厚度為344米,主要由紅色黏土、砂質黏土、灰色黏土和砂組成。其中黏土的厚度為180米(其中包括60米的深層黏土層);另一方面,砂質黏土和其他成分可以分為9層,總厚度為164米,地層的傾斜度也較大,而水文地質條件良好。

2施工方案

2.1施工的機械設備

施工的機械設備是實現快速施工和安全施工的第一個要素,項目根據實際狀況選擇優良并符合項目施工的機械設備是項目快速施工的關鍵。因此,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考慮副井的井筒技術特征、凍結基巖段的施工技術要求以及相關的行業標準,優化施工技術方案,采用的設備有如表2。

2.2施工工藝創新

施工工藝優化和創新是項目效率提高、速度提升的另一個體現,在實際工程中也屬于技術創新的一部分。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需求和相關的施工標準要求,我們在凍結段采用了短段掘砌的混合施工方式。具體實現可以通過,掘進、排矸、砌壁以及通風進行實施。在掘進施工上,項目采用上述的G20風鎬和破碎機進行挖掘,并與此同時采用CX-45挖掘機對相關土方和廢料的裝載,指派專人進行專項負責。為了提高施工速度和保證施工質量,表土段可以采用較小的挖掘機(CX-45)和配合HZ-6抓巖機進行配合作業,同時增加兩到四個吊桶實現交替裝土運輸,增大施工空間。因此,在小斷面每掘進2m進行刷幫,施工開始是,挖掘機進行挖掘方面的規劃和位置選擇,盡量靠近井壁處與上述的抓巖機HZ-6同時挖罐窩,邊松動邊積土,最后由HZ-6進行吊桶裝土。在爆破上采用傘鉆進行鉆眼,并采用風鉆進行打眼。傘鉆施工前需要進行工程校驗和安全檢查,并在打眼前必須確保矸石的清潔,確定井心位置,并按照爆破預定設計定出眼的位置并做出標志,對炮眼的施工上應當再每次施工后進行現場的清理和施工效果的保護。爆破的順序可以按照相關文獻提出的大并聯進行,炮眼分布圖可以如圖1。而在排矸上則主要采用鑿井架和單鉤進行工程相關的提升,配合采用上述的2JK-3.5/15.5提升機和相關的吊桶。相關的土方被挖掘出來后經過提升后進入10T的排矸貨運車運輸至指定的場所實現排矸。過程也由相關專項負責人負責并指派監督人員進行督工。在砌壁上則采用模板對其進行金屬模板的砌筑,在金屬模板的選擇上采用單縫式液壓可伸縮整體下行模板。其擁有的翻轉擠壓式受灰合茬窗口以及雙面刃腳,可以為井的雙壁雙層重疊帶來施工上的平整和密實。中間實施需要的工具還有上述所說的4m3底卸式吊桶。最后對井筒進行通風處理,根據作業的特點以及挖掘面的大小盡可能保證施工的通風環境,具體實施可以采用上述的風扇等通風措施,此處不再贅述。

2.3施工管理創新

在施工管理上,實輪班平行交叉混合作業的制度,將人員具體分為6個班,包括4個班進行挖掘和爆破,2個班進行砌壁。砌壁段高位4M左右,正規輪班一個班組大概10個小時。同時,兩個性質的班組可以平行同時施工,砌壁班可以進行澆筑混泥土,挖掘和爆破班則按部就班對挖掘進行施工,實現平行交叉的混合施工。當然施工過程需要注意安全生產、施工速度與施工質量的綜合因素。因此現場管理人員必須實現24小時無脫崗全程跟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必須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實現技術創新和施工管理創新的有機結合。例如采用相關的儀器儀表對每天施工完畢的井幫溫度和位移量進行監控,與此同時實現鹽水溫度和流量的控制,使掘砌的速度在符合相關標準的情況下與凍結壁發展的現狀相適應,為下一步施工做好準備;或者,根據不同的地質和地層情況,采用計算機進行輔助,編制出相關的施工排班表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大優化;對傳統的施工組織方式進行創新,對上述所說的平行交叉混合式作業進行優化;施工過程設備的配合進行改進和優化,例如混泥土攪拌機與吊桶的配合優化、豎向的鋼筋進行錐紋連接、模板澆筑窗口的環形設計等等。

3結束語

篇4

關于世界經濟失衡的確切定義,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種大家一致認同的看法。但是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的研究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界定清楚其定義,才能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解決方式。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均衡的概念。在已有的經濟學文獻中,關于經濟均衡至少有兩點為人們所熟悉:第一個含義是指市場均衡,即在市場上供求均衡;第二個含義是指經濟處在一種不再存在一種內在變化傾向的穩態。基于這兩點共識,我們所定義的失衡是這樣一種概念:首先,經濟失衡所指的是一種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市場無法出清的狀態;其次,從長期來看,經濟失衡又意味著動態的不平衡,即在經濟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并且是具有持久性的打破經濟趨于平衡的力量。所以研究經濟失衡問題,既要分析形成失衡的原因,又要分析形成這種原因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即是可持續的還是不可持續的。如果造成失衡的原因是長期的,則失衡將是可持續的,反之如果原因是短期的,則失衡將是可以消除的。

2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造成今日世界經濟失衡的短期原因,或者說觸發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與兩個左右著世界經濟增長的國家高度相關。這兩個世界大國就是連續多年存在巨額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且有繼續增加之勢的美國和既有內部經濟失衡又有外部經濟失衡的中國。這兩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之所以巨大,就是因為它們分別是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經濟總量最大和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并且,更為主要的是,由這兩個國家通過分工、貿易和投資所形成的世界分工與貿易結構幾乎決定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的地位。因此,一旦中美這兩個國家的內部經濟或者對外經貿關系出現失衡,那么世界經濟的失衡就將在所難免。為了分析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本文從中國自身入手,借以拓展到美國在這一系統中的作用,希望能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貌的效果。

2.1數據分析

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GDP平均增長率高達10%以上。與此同時,國際收支順差持續大幅度增加,外部經濟出現了嚴重失衡。如表顯示,貿易收支順差急劇增長,從2000年的241.1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2954.6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748.1億美元。值得指出的是,從2005年起貿易收支順差出現了猛增態勢,2008年高達2954.6億美元,而2009年1—3月就已達到623.4億美元。2000—2009年期間,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貿易收支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造成外匯儲備余額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1655.7億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19460.3億美元,2009年3月已高達19537.4億美元,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表中單列出我國歷年的對美貿易順差數額,可以看出我國對美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并且對美貿易順差數額占我國貿易收支順差總額比例很大,最低的2008年也接近50%。可見,分析我國對外經濟失衡的原因,重點分析對美貿易失衡是毋容置疑的。

2.2原因分析

正如上面分析,我們需要重點分析中美因素。從上面得數據可以發現,貿易收支的巨額順差是構成中國外部經濟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貿易收支巨額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因素。概括起來,其主要原因是:

(1)不同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

從經濟結構來看,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居主導地位,而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制造業占主導地位。從經濟增長方式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保持著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賴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例如,美國家庭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高達70%,由于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國外儲蓄以維持本國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巨大的經常帳戶赤字。而中國則是高儲蓄、低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賴出口增長拉動經濟增長。消費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47%下降到2006年的36%。因此,發達國家的旺盛消費需求必然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的擴大,而中國的消費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費品的產能過剩,進而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拉動經濟增長。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同經濟結構與增長方式造成了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

(2)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進行了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國內集中資源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跨國公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低附加值的加工業以及資源和能源消耗型產業向外轉移,使得國內傳統優勢產業如鋼鐵、紡織、服裝、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資本外流和勞動力成本提高而逐漸喪失了國際競爭力,變為主要的進口競爭性產業。中國擁有裝備良好的制造業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因而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場所和世界制造中心。在2000—2006年,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平均每年達500多億美元。跨國公司將生產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利用勞動力比較優勢進行加工制造,然后又將價廉物美的產品返銷到發達國家,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和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擴大了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順差。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重點發展加工貿易,因而將其原先對歐美國家的大量貿易順差隨國際產業轉移而轉移到中國,進而加大了中國對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

(3)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及非同步性。

使世界各國對其比較優勢進行了重組,即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轉移勞動力成本較低國家,包括多數亞洲國家,使其擁有相對的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是,這兩個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開發需要一個過程,表現為技術創新周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呈現不同步性:當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表現出來,而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都有可能表現為“貿易失衡”或“經常項目的不平衡”。

(4)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實行對外經濟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以加快發展制造加工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并通過擴大出口和貿易順差拉動經濟增長。中國緊緊抓住了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通過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成功地將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同外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優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充分發揮了各種要素的比較優勢,還創造了國際競爭性優勢,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為了推進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減免所得稅、貨幣貶值以及貼息貸款。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大大地推動了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對外開放在促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各種結構性問題不僅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并且還有固化與惡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新的結構問題,具體說來:第一,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繼續趨于惡化,農村居民的收入嚴重偏低,與城市居民相比,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考慮到中國農村人口要占到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而他們的收入水平又不到城市居民的1/3,且農村居民在消費行為上具有比城市居民更為強烈的自給自足傾向,所以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與惡化將使中國的內需嚴重不足。第二,由中國對外開放所促成的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還造成了中國在經濟結構上的新問題,那就是導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東西部二元結構”問題,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是基礎,但是一定時期內其必然是低效率的,從而政府對西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勢必會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這就使得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因素。

(5)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

亞洲金融危機給了亞洲國家深刻的教訓,危機之后,不少亞洲國家一方面采取了謹慎的國際資本管理戰略,從國際資本市場的凈借款者轉為凈放貸危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國內投資支出,并通過高利率吸引國內儲蓄,從而使其儲蓄大大超過投資。危機過后各個亞洲國家的投資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負面影響,出現了投資率下降的情況。當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能完全吸收國內儲蓄時,就有可能出現出口增加或者資本流出增加的趨勢,這種情況就表現為經常項目盈余。

參考文獻

[1]Macfarlane.WhatAreTheGlobalImbalancesTotheEconomicSocietyofAustraliaDinner[Z].Sep28,2005.

[2]RodrigodeRato.CorrectingGlobalImbalances-AvoidingtheBlameGame[Z].IMFNews,2005.

[3]OtmarIssing.Addressing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macroeconomicpolicy[Z].ContributiontotheBanquedeFrancesymposiumon“Productivity,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zation”.Paris,4November,2005.

篇5

關鍵詞:城市規劃;產業經濟;城市規劃與產業經濟發展

一、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是緊密相關的

實際上,從規劃的本質角度來說,就是對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開發和利用。而一個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目標的實現,落在地域上也表現為各類經濟產業對土地的使用。具體的兩者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城際聯系的影響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個體,它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與外界的聯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對外交通,無形的如郵電通訊以及電子信息等,而產業的生產過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產設備的引進、產品的市場銷售等都需要與外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每一次產業經濟的發展,都對城市的對外聯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要對對外聯系特別是大型的交通樞紐的基礎設施進行統籌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會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

(二)對城市內部聯系的影響

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所謂“動一發而牽全身”。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者,城市規劃中就要為這些勞動力提供相應的生活設施、交通設施與社會福利保障設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設施,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腦力勞動者,這樣一來對城市的科技文化設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設施要求就會更高。重工業則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設施與便捷的交通設施相輔助。所以規劃中一定要考慮到產業及其相關設施的需求。

(三)對城市功能發展的影響

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經濟,產業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支撐,在低級產業如原材料生產的地區,甚至影響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當然在具有全面與發達的綜合性城市,不會由于一種產業的興亡而決定城市的興衰。但是合理的產業結構、健康的產業發展能有效地促進城市的發展,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將導致城市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與矛盾的惡化,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產業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調整與城市規劃是息息相關的,有了城市規劃的宏觀指導和綜合平衡,產業發展才有了支撐基礎,而產業的優化發展又為城市的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對城市規劃的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產業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一)對城市土地規劃的影響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它由于規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質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現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對城市環境規劃的影響

這里指的環境一方面指的是環境污染的層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環境如靠山、沿河、濱海、或臨近鐵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層面,一般來說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需要建立在環境優美離城市中心較近的位置;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通常情況下資源消耗大、污染較嚴重,所以必須依據情況規劃在城市下風向的郊區。

(三)對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影響

城市的基礎設施規劃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環衛設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訊等設施,產業生產的發展無時無刻離不開這些基礎設施的支持,并且對這些基礎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對電力電信,除了單位產量耗電量,對電壓、電流也根據生產的工藝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給水排水,各個產業的需水質量、水壓、凈化程度都各不相同,還有就是用水性質,農業用水、生產用水還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對城市服務設施規劃的影響

產業生產需求對產品原料及成品進行及時地流通,也需要對資金的流通。這就形成了對城市商業、金融、倉儲等其他服務設施有了需求,這些服務設施主要來自第三產業,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今天,這種需求度將越來越高。這也對規劃提出了新的挑戰,不但要使產業在量上得到發展,更要在質上有新的飛躍,是產業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規劃對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城市規劃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存在的幾個問題

1.從城市規劃的編制依據來看。城市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如GDP目標及其相應的經濟指標。相應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如何,現有的產業結構將做哪些必要的調整,產業布局情況如何,都是規劃部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產業經濟要想實現城市空間地域的合理落實和布置就必須遵循規劃的思想。

2.從規劃編制的時限來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具體化,除了對城市進行長遠設想外,還必須有一定的規劃年限。但實際工作中,常出現規劃期限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期限不一致的現象。所以要真正發揮規劃對產業經濟的指導作用,就要加強規劃時限確定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3.從規劃的方法來看。傳統的規劃方法是先根據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與自然增長預測城市的總人口,然后根據城市規劃用地標準計算城市用地規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現狀與合理的用地比例進行功能布局與用地劃分。而事實上這樣是不夠的,如果過多考慮人的因素,忽視產業經濟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就會適得其反。因此規劃期限內應對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規模及各產業結構進行預測來換算成用地規模、基礎設施規模,并落實到城市空間中去,這樣的規劃更具說服力。

4.從城市規劃實施的情況來看。傳統的規劃模式強調功能分區,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內涵。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脈和文脈,不是靠規劃來改造或設計就能形成的,所以不應該過分強調主觀的意識,應結合每個城市的獨特經濟活動內涵,進行規劃布置以促進城市更好的發展。

(二)城市規劃對產業經濟影響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規劃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應及時修繕,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向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1.規劃新的空間模型,對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在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方式中,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區的新城和衛星城建設、推動工業企業向外遷移、城市中心地區功能的轉變和重建”,隨著這些規劃的實施,城市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面貌有了創新性的改變,城市規劃已經在產業經濟結構的空間深化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借助新的城市規劃手段,增強城市的資本競爭能力。實踐證明,基礎設施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將會促進個體和群體部門的投資欲望,刺激城市企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產業發展的高級化。現階段高水準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增強城市優勢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夠增強引入國際資本的競爭力,所以基礎設施規劃的好也會促進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競爭力強了就會擴大優勢不斷創新進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鎮化腳步,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機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轉變,將意味著經濟的結構更加合理,有利于發展城市及城際的經濟聯系,促進城市工業分散和專業化分工的深化,擴大產業的競爭能力,提高第三產業的需求,更好地推進城市經濟的增長。

四、如何利用兩者的緊密關系使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社會發展的基礎,城市社會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城市經濟的發展即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它包含一、二、三產業經濟的協調發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質,三者的權重不同,但在城市經濟中第二產業應該有相當的比重來作為支撐,那么,如何在城市規劃中發揮產業優勢,體現產業經濟規律,使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重視城市第一產業的發展,創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綠色環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證。現階段,我國正在全面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又在不斷的吞噬著農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礎,一面由于城市化的發展有需要不斷的擴展空間占用土地。事實表明:尤其是大城市農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這樣任憑城市擴張忽視農業發展的現象,在城市規劃中應得到足夠重視。

(二)進行第二產業結構調整,適應城市新空間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腳步,國有企業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開,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刻的調整,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進入WTO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世界經濟環境的新格局、新挑戰,城市規劃也要與時俱進,進行一些必要的創新與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點,針對第二產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規劃發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視高新技術或資金密集無污染型產業即都市型工業在城市中的再定位問題,從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態更趨合理,使城市發展更為有序、有效、有機統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產業發展,重組產業規劃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加快信息、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旅游、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事業的發展蘊藏著極大的潛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城市中心的經濟結構,擴大第三產業服務范圍。把城市中心地區建設成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經濟指導中心,對未來經濟產業誘導和前瞻影響。第三產業用地,不是簡單的商業用地、辦公用地,只要符合總體規劃要求,適合第三產業布局,均可納入這類產業用地,從而克服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局限性,而對于小型的第三產業布局則可以在社區規劃、居住區規劃中,使服務的對象更具體化,使產業發展真正貼近居民的生活。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產業經濟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產業經濟對城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中心地位的確定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七大的勝利召開,提出了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前瞻理論,這些必將為城市規劃和產業經濟的各自發展及其相互作用產生有利的影響。城市規劃和產業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盡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使我國的城市乃至國家建設朝著有序、穩妥地方向不斷的推進。

【參考文獻】

[1]胡建東.城市產業經濟與城市規劃關系初探[J].上海城市規劃,1999,(6).

篇6

【關鍵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基本原則;措施

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根本依據就是人類的生活規律以及戶外出行的基本需求,而景觀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取決于人們的戶外活動需求的滿意度以及直觀的感受。所以說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心理需求等角度出發,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街道的空間環境。而且,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更有結合當地的民風、民情來合理的規劃景觀,貼近人們的生活、貼近人文氣息,充分體現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人性化特征。

2、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則

受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綜合影響,每個城市都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而且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街道景觀被賦予新的內涵。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應該充分的結合當地的歷史背景、地形地貌、氣候特征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進行個性化的城市街道景觀規劃,展現當地城市特有的景觀風貌、文化內涵和個性氣質,體現市民的精神面貌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展示出城市的經濟實力以及科技文化的綜合水平。

3、繼承和發展文化傳統的原則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不僅體現著市民日常生活的現實意義,還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而且具有歷史意義的街道景觀,不論是在建筑形式、空間尺度色彩還是在文化傳承方面,都能引起市民的強烈公民,增強文化認同感。所以,在具體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進程中,我們需要充分的考察當地城市的歷史演變、文化傳統以及視頻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以及價值取向等,在景觀規劃中融入歷史文化傳統,并結合現代經濟文化發展,形成一種新的城市街道景觀文化風貌。

4、整體規劃性原則

城市街道景觀的整體規劃性原則體現在空間形態的整體化以及街道布局的整體化等兩方面,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城市的整體特征為出發點,對城市街道的景觀空間的組合性質進行充分的調研,還要充分的考察城市街道的道路交通等客觀條件,同時需要強化街道景觀小區域環境的共性特征,如此才能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體現城市街道景觀的整體特征,確保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科學合理性以及經濟實用性。

5、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直接關系到城市的長期發展規劃,所以說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景觀變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景觀建設的資源使用效率,綜合評價城市街道景觀對城市生活環境質量以及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帶來的影響,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逐步的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觀,建設和諧美好、經濟實用的而又生態環保的城市街道景觀。

二、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實例分析

1、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目標

城市街道景觀創作在提煉城市文化方面注意追求意境、個性、文脈和哲理,把握深刻的創造意識,形成新的城市環境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景觀不僅對于城市的影響,而且對于城市中的居民以及外來人群的影響都是深刻的。具體來說,首先,要對城市的特征感進行體現,我國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通過對街道景觀的精心塑造來達到對人們視覺和心理的滿足需求;其次,要加深游客的認同感和改善市民的歸屬感。對于游客來說,城市街道就是一部可以讀懂的書,而對于市民來說,可以有效促使他們對城市在心理上的歸屬感;第三,還可以深化人民的自豪感。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設計,保持城市的歷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可以明顯激發人們的斗志、增強凝聚力并且加深人民的自豪感。

2、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廣場景觀設計

城市街道廣場屬于一種公眾活動場所,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還能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所以城市街道廣場景觀設計應該突出人文氣息,一般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設置一個主題廣場,并配套的建設一些娛樂休閑的設施,供市民排練廣場舞或者舉行一些文化節、展覽會、公益活動基金會等等。在城市街道廣場上可以建設一些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雕塑,指示牌,融合城市的地域風土民情等多種元素,并賦予時代內涵,充分體現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同時可以配置一些桌椅等,供市民下棋或者是喝茶聊天,營造一種輕松的文化氛圍。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設置廣場大屏幕,宣傳城市的發展歷程以及各種文化風俗習慣,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充分發揮廣場的美好生活、傳承文化、促進發展的多種功效。

3、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綠化景觀設計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的綠化景觀設計,不僅關系到城市街道整體的藝術欣賞效果,更關系到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目前城市街道綠化景觀設計中比較流行的是一種“綠廊”,它不僅具有防塵、隔音、凈化空氣的綜合效果,而且還能將城市街道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使得城市空間布局具有強烈的層次感和韻律感,具有很好的藝術欣賞效果。然而,城市街道綠化景觀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以及組合上要特別慎重。具體來說,城市街道綠化植物的選擇,要以當地的植物為準,盡量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植被,最好是本市的花草樹木來進行街道綠化,一方面可以顯示地域植被特色,另一方面又能節約綠化植被的后期維護成本。而在綠化植物的組合上,要盡量體系季節色彩,形成一種四季分明的審美效果,同時可以充分的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用植被組合成一些特色文化景觀,并配置一些標語和說明,體現城市街道的文化氣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強城市街道的層次感和色彩美,還能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更重要是能體現生態環保的功能,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是一個城市的市民精神風貌、風土民情、文化傳統以及城市整體形象的綜合體現。為了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我們必須立足城市現實條件,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創造出具地域特色、體現文化氣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生態環保的城市街道景觀。

參考文獻

[1]龔鵬飛. 地域文化背景下中小城鎮街道景觀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4.

[2]宋佳. 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理論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14.

[3]姜小靜. 贛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設計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3.

[4]畢曉蕊. 城市街道綠化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篇7

環境藝術和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小到生活瑣碎,大到國家文明。以下是學術參考網小編幫您搜集整理的環境藝術論文格式。供大家參考。

       題目: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與知識談談對“彼得·貝倫斯”的認識(3000字左右)

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與知識談談對“瑪莎·施瓦茨”的認識(3000字左右)

一.結構要求

結課論文應采用漢語撰寫,由5部分組成,依次為:(1)封面,(2)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3)正文,(4)參考文獻,(5)圖片索引。

二.各部分具體要求如下

2.1封面

簡潔封面,包含:結課論文名稱、任課教師、作者、班級、日期(紙同正文用紙即可)。

2.2標題

標題(居中、四號、黑體、加粗)

2.3中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一般在100字,簡要介紹論文內容,語言力求精煉。中英文摘要均要有關鍵詞,一般為3—5個。字體小五號。中文字體為宋體,英文字體TimesNewRoman。

2.4正文

論文正文2500-3500字。層次采用如下格式:文中小標題(小四號、黑體、頂格);正文(五號、宋體)

2.5參考文獻

只列出作者直接閱讀過或在正文中被引用過的文獻資料,一律放在正文后。

參考文獻中,作者只寫到第三位,余者寫“等”,英文作者超過3人寫“etal”(斜體)。

幾種主要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為:

連續出版物:作者,文題,刊名,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專(譯)著:作者,書名(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論文集:作者,文題,編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參考文獻(小五號、黑體、頂格)

[1]王傳昌,高分子化工的研究對象,天津大學學報,1997,53(3):1~7

[2]李明,物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58~62

[3]英文書刊格式同上

以上,序號用中擴號,與文字之間空兩格。如果需要兩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號的后邊,與第一行文字對齊。中文的用小五號宋體,外文的用小五號TimesNewRoman字體。

篇8

一、傳統理論對世界經濟一體化解釋的片面性

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研究主要還是立足于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產生、發展的原因的分析,如利用比較優勢原理、要素稟賦理論、規模經濟理論及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等說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產生與發展。這種解釋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世界經濟一體化不簡單地等同于國際貿易或國際投資。經濟一體化產生的一個關鍵條件是,各國經濟甚至政治、社會行為必須在多國共同確立的某種協定的規則或準則的約束下進行。也就是說,世界經濟如果稱得上一體化,它不僅是各國發生了經貿聯系,而且,這種經貿聯系的發展還涉及到各國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的選擇。各個國家之間可能存在很強的互補和互利性,但是,其間經貿聯系可能很少或沒有。或者,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經貿聯系,但它們并沒有組成一體化。這在當今世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所以,用傳統的理論說明經濟一體化的產生和發展,只是把握了一個方面,即各國之間存在的經濟上的互補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動它們之間經貿聯系深化,卻忽視了另一方面,即各國如何根據這種互補性和互利性從政策選擇上認可某種形式的共同約束規則或準則。應該說,迄今為止所有經濟一體化的產生都是這兩方面綜合的結果,缺一不可。

從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來看,更難以用傳統的理論說明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一體化發展愈來愈走向高度化。高度的一體化不僅要求各國實行自由貿易,加強投資合作,而且,要求各國實現貨幣政策協調、財政政策協調,走向單一貨幣等等。新的發展趨向所能產生的利益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分析到的,有些利益短期內無法度量。更重要的是,一體化向高度發展,更多地涉及到各國讓渡問題,這樣,遠遠超越于一般經濟利益的權衡。(2)有些全球性問題已經成了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因素。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已發展成為數國甚至全球問題;技術進步愈來愈快,作用在增大,各國要求保護知識產權的愿望也會越來越迫切,但它不是一國政策所能實現的;國際金融領域巨大的資本流動對各國經濟可以產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于各國單獨的經濟政策調控所能及的范圍;甚至可以說,世界經濟已經步入了相互依存的時代,任何一種危機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波及,使各國難以幸免,要預防這類危機,需要全球合作。

上述這些變化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市場開放,它們可能促使各國走向一體化,但是,單單用傳統的理論無法說明和解釋。當今在西方經濟學界盛行的對策論可能有助于認識這一問題。由于精細的對策論需要應用艱深的數學,這里,只是應用對策論的基本原理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二、應用對策論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產生、發展的分析

1、應用對策論分析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越來越深。一國在制訂某種經濟政策時,不僅會影響到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對它國產生影響。同樣,它國制訂某種經濟政策也會產生類似的雙重效應。所以,各國之間在政策選擇上存在著利害關系,它們在進行某一經濟決策時,不能不考慮到彼此的反應。對策論正是以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害沖突為研究對象,世界經濟一體化不過是各國在開放政策方面從利益相互沖突走向協調的結果。這是應用對策論進行分析可能得到的一個結論:當今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已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各國間存在利害沖突,但任何寄希望于它損的企圖,只會導致共同的更大損失。所以各國可能會盡量避免選擇引起與它國沖突的決策,從而走向合作與一體化。

不同層次經濟一體化達到的高度和實現合作的領域不同,其對策模型特征會有些差異。下文分別從貿易、經濟調控政策及環境污染的解決等方面應用對策論具體分析各國如何可能走向一體化。

2、走向經濟一體化的政策選擇模型

(1)確立貿易合作的策略選擇。這一模型采用“兩國家模型”。假定有A、B兩個國家,相互間存在很強的貿易互補性,其中A國為大國,B國為小國(我們也可以設定A、B兩國為同類水平的國家,這并不影響分析,只是假定一大國一小國,可以更方便地引申出本文所要論述的另一結論),兩國之間有開放市場、封鎖市場等政策選擇,不同的政策選擇決定了兩國“支付”的不同。兩國可能的政策組合及“支付”(如表1)。

表1兩國貿易政策選擇的對策模型

B國

開放不開放

A開放Ⅰ(3,8)Ⅱ(0,10)

國不開放Ⅲ(4,0)Ⅳ(0,0)

(表中每一括號內數字左邊為A國支付,右邊為B國支付)

表1中,Ⅰ(3,8)表示A國開放市場,B國也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為3和8。Ⅱ(0,10)表示A國開放市場,B國不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為0和10。Ⅲ(4,0)表示A國不開放市場,B國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是4和0。Ⅳ(0,0)表示A、B兩國都不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為0。

從表1可看出,兩國不同政策選擇組合引起的“支付”的變動,實則反映了兩國貿易制度選擇利弊權衡的價碼。如果兩國既存關系達到一定程度,而且,兩國充分意識到制度選擇的權衡價碼,就可能促成兩國走向合作,走向一體化。如我們選取兩國都開放市場時各國的支付為參照系,具體分析這個問題。從表1來看,相比于兩國都開放市場,A國若能單方面關閉本國市場,則它可凈獲利1(4—3),B國若能單方面關閉本國市場,則它凈獲利2(10—8)。然而,不幸的是,國際貿易中很少存在這種單方面“恩惠”。一國單方面關閉市場獲凈利,會促使另一國也關閉市場。這會引起兩國較大的損失。此時,相比于兩國都開放市場,A國凈損失3(0—3),B國凈損失為8(0—8)。兩國都關閉市場引起的凈損失遠遠大于單方面關閉市場的凈獲利。在重復游戲情況下,各國會不斷修訂本國政策,最終可能會達到均衡解Ⅰ,即兩國都開放市場。若沒有外在約束力量,均衡解Ⅰ很容易因為某一國家試圖獲取單方面關閉市場的凈利的誘惑所打破,從而造成上述共同凈損失的出現。根據制度經濟學原理,這種情況可能促使某種制度即規則產生,以避免或減少上述凈損失。這樣,在貿易領域兩國走向一體化。

(2)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的策略選擇。這一模型仍然采用兩國家模型。假定A、B兩國都采取貨幣政策對本國經濟進行調節,兩國可能采取的政策組合(如表2)。

表2兩國調控政策選擇的對策模型

(附圖{圖})

(表中G指經濟增長率,P為物價上漲率,括號內的數字是經濟增長率減通貨膨脹率后的凈報償,每一行第一個數字是A國的,第二個數字是B國的。)

從表2可看出,若兩國同時采取擴張政策,則它們都有純利益,兩國都存在一定的通貨膨脹,但有較高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一國實行寬松政策,而另一國實行緊縮政策,則會比兩國都實行緊縮政策效果更差。比如說,緊縮國家可能出現貨幣升值,出口下降,從而經濟增長率下降,而擴張國家雖然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是,由于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的代價會超過較高經濟增長的利益。考慮到當今國際資本跨國流動的頻繁和巨大數量,一國難以單獨依靠本國調控政策實現某種經濟目標。通過參與決策游戲,不同國家可能實現在經濟調控政策方面相互協調。

上述兩模型采取“兩國家”分析,雖然方便地說明了兩國走向一體化的原理,卻不能解釋,當一個國家與多個國家存在經貿聯系,從而它們之間進行貿易、經濟調控政策選擇時,都存在如表1或表2中所示的“支付”,為什么這個國家不和所有的有經貿聯系的國家結成一體化?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如果將上述模型擴展到幾個國家,我們會發現,一國與其余的(n-1)個有經貿聯系的國家之間的政策選擇組合的“支付”有大有小(我們權當作談判收益),而該國與它國在文化、現有政策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別程度很不一樣,這樣,該國與這些國家進行談判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國與它國能否從一般的經貿聯系走向一體化,是在這種談判收益與成本比較中選擇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國家間能形成一體化,有些國家間卻不能。

(3)關于治理環境污染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全球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解決環境污染需要各國合作,但在此過程中,存在如何分攤成本的問題。由于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后,各國都可以成為受益者,所以,在分攤費用時,可能出現各國寄希望于“免費搭車”的現象,導致誰也不愿出資,以致環境污染無法解決。對此,對策論利用簡單模型,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

假設某一治理環境污染項目可能給n個國家帶來的潛在收益分別是P[,1],P[,2],……,P[,n],預計該項目總成本為C。假定

(附圖{圖})

即從項目可能帶來的效益看,建造該項目是合算的,應該投資。但是,由于各國企圖“搭便車”,該項目也許難以籌措到足夠的資金。設想有一個類似投標的機制,即由各受益國認捐,其出資數目分別為S[,1],S[,2],……,S[,n]。若

(附圖{圖}),

則該項目無法修建,將捐款如數退回各國;若

(附圖{圖}),

則項目可修建。若

(附圖{圖}),

盈余部分退回各國。這樣,在解決這一項目的建設問題時,有兩個可能解,它們分別是:

(附圖{圖}),

S[,i]<P[,i],在此情況下,項目可建成;

(附圖{圖}),

在此情況下,項目無法建成。

假定可以重復游戲,若第一次失敗,即各國出資后,

(附圖{圖}),

項目不能建立,再進行第二次認捐,一直到各國出資數目達到

(附圖{圖}),

項目建成為止。由于每個參加國都認識到其獲益將是P[,i]—S[,i]≥0,所以,從理論上講,參加國會在一次次游戲下趨于合作,最后由各國達成協議,共同出資將該項目建成。

上述三個簡單模型,分析了不同國家在三個不同領域走向合作的政策選擇的可能。但這三個領域的政策選擇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其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如貿易合作的策略選擇可能會促成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這主要是因為前者是引起各國經濟政策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原因,而且,貿易合作的程度也是決定經濟政策協調“支付值”大小的一個因素。這兩者與環境污染也有聯系。一方面,貿易合作加強,可能加劇區域內環境污染,從而加強了共同解決污染問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可能也是推動各國經濟調控政策協調的一種動力。

雖然運用對策論分析表明,各國若考慮到它國的反應,在對某些經濟領域可能的政策選擇作出權衡后,它們可能會謀求合作,也許還會形成統一的約束規則,實現一體化發展。但是,在現實中,要達到這一結果并不容易,談判和策略選擇可能頗費周折,談判可能還存在不對等關系。

3.各國實現合作的困難和談判的不對等關系

由于各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身的相對優勢,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會出現數個國家間決策無法相容的問題,從而依照某種投票規則進行決策,無法達成一致協議。例如,假定有A、B、C三個國家,它們在資源稟賦上存在很大差別,處于經濟發展的三層次。其中,A國在高精尖產品生產方面占優勢,B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占優勢,C國在資源密集型產品生產方面占優勢。這三個國家分別主張降低高精尖產品、資本密集產品和資源密集產品的稅率。于是,當由它們投票選擇共同的貿易體制(制訂統一的關稅率)時,會出現以下偏好序(如表3)。

表3不同國家投票選擇的偏好序

降低資源降低資本密降低高精

密集產品關稅集產品關稅尖產品關稅

A國321

B國213

C國132

從表3來看,如果三個國家根據各自的偏好序投票,而且投票是根據多數原則作出決策,那么,根據“阿羅定理”,三個國家在降低不同類產品關稅上無法達成一致。例如,若從降低資源密集產品關稅與降低資本密集產品關稅看,A國和B國對后者的偏好均強于前者,所以,按多數規則,應該選擇降低資本密集產品關稅這一方案。而從資本密集產品和高精尖產品看,A國和C國均傾向于降低高精尖產品關稅。但從降低資源密集產品和高精尖產品關稅來看,B國和C國對前者的偏好強于后者,所以,它們兩國此時會支持降低資源密集產品關稅。可見,三國在進行投票決策時,會出現無限循環,無法達成一致協議。

為解決這一問題,有人提出,如果參加者各方擴大信息交流,并作必要的游說,使參加者都認識到一體化發展可能帶給各自的好處,這樣,可能會改變某些參加者的偏好序,從而避免出現“投票循環”。

另外一個辦法是,各國可暫時避開這一協調領域,而轉向其他共同利益交叉多的領域進行合作。如在上例中,可以暫時允許各國對各自相對劣勢產品提供關稅保護,但相互間可加強資本流入和投資合作,這可能有助于避免不利結果的產生。

從這里可以引申出的一個結論是,如果各參加國能充分意識到各國加強合作的意義,并盡量在某些共同感興趣的領域走向政策協調,其結果是,它可能促使這些國家在該領域內生產發展和分工的深化。這樣,一體化政策或體制選擇本身又成了推動某種經濟發展格局形成的因素。例如假定某些國家致力于加強環保協作,它們達成了在某些規格的環保產品上享受關稅優惠的協議,這可能會促使原來沒有環保產品的國家優先發展環保產品。當今世界一些國家為向世界貿易組織靠攏,努力調整本國生產,實際上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由于我們假定各參加國是政治上、經濟上自立的國家,因此,任何決策都是各國根據本國對可能獲益與所付代價權衡后作出的。通常一國是不能強迫它國作出某種政策選擇的,這與70年代前情況有所不同。

從二戰后一直到70年代,各國在政策協調方面明顯地處于實力不均衡狀況。當時,美國居于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它的意圖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戰后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制,如戰后GATT及IMF所確立的自由貿易、國際金融體制框架,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當時的利益需要,其他國家只能在此類框架約束下被動地參與到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去。

80年代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發達國家如日、歐的力量日益強大,發展中國家地位也極大地得以提高。各國談判力量增強了,當今世界多邊體制已很難由個別國家操縱。盡管如此,但是在實現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由于國與國之間的不同政治企圖和經濟上實際存在的差距,加上歷史形成的某些大國的實權地位,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的問題。除了其它原因,正如前文表1中所示,我們曾假定A國是大國,B國是小國,相應地,兩國相互開放市場后,A國獲利相對少些,B國獲利相對多些。因此,若兩國為走向一體化進行談判、協商,它們利弊權衡的籌碼就不同,對談判所愿作出的讓步也就不一樣。大國傾向于少一些讓步,小國往往迫于對大國市場較嚴重的依賴關系,可能不得不多作出一些讓步。

三、運用策略選擇分析經濟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篇9

因為癌瘤是人體細胞的一種基因突變,所以不能單純認為是以點向面擴散問題。在病人的血液里,淋巴及某些臟器內都 已經有變異的細胞存在。所以癌瘤的形成,只是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一種表現形式。 目前在中醫和西醫治療癌癥方面,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醫的放療、化療, 中醫的以毒攻毒,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殺死正常細胞,造成了“祛邪正變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堅散結,如使 用不當則更促使癌細胞加速繁殖和轉移。如給癌癥患者輸入各種營養,同時也給癌細胞提供了營養基礎,更加速癌細胞繁殖。 因為癌細胞繁殖能力為正常細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樣才能解決“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過四年來對數千名各類型的癌癥患者的治療,我采用以下幾點:

第一,采用恒定的遺傳基因物質,防止和控制細胞基因的突變。動物或植物的形態和分子結構的改變,取決于遺傳基因 大穩定情況。我認為在穩定的遺傳基因物質中,必然存在著一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細胞的變異。如果人體中能 增加這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就能從根本上防止癌瘤的發生或控癌細胞的生長擴散。試驗證明,一份正常細胞48小時自然死 亡率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遺傳因子的中藥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增殖細胞和靜止細胞的信息源。 癌細胞中的增殖細胞的破壞性極強,而靜止細胞是癌癥復發和轉移的直接根源,因為它處于靜止,分散和半休眠狀態,對藥 物敏感性極低。實驗發現,當增殖細胞大量死亡時通過一種ynx物質將信息傳遞給靜止細胞,使靜止細胞大量轉化為增殖細胞 并高速繁殖,這就是手術后容易“轉移”和“復發”的原因。所以采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兩者間的信息源,使靜止細胞永遠處 于休眠狀態,就能從根本上控制癌癥的復發和轉移。

第三,用藥物取代癌細胞所特需的某種物質,破壞增殖細胞的分子結構,使之無法再形成新的增殖細胞,而原有的增殖 細胞,則因得不到必要的營養而“餓死”,我們提煉出某種中藥,其分子結構與癌細胞特需某種物質相似而又非常活躍。這,可以不采取“殺”而是采取“偷梁換柱”的辦法徹底鏟除癌瘤形成的條件,其道理正如人體一氧化碳中毒一樣。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采用科學的方法提煉出系列抗癌藥-“傅山神”。在河北省醫學科學院作的毒理實驗中,用38只小鼠,均給服用常人劑量的28倍藥物,結果38只小白鼠飲食、糞便、毛色、活動等均無異常發現,更無死亡發生。在體外培試驗的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細胞無任何變異,而癌細胞在24小時內有80%已經死亡。在臨床治療中,對肺癌、 肝癌、乳腺癌、直腸癌、食道癌等十二種癌癥患者服用傅山神系列抗癌藥物后,均無不良反應,有 95%的患者疼痛減輕,食 欲增加,很快退燒,精神狀態明顯變好,有些患者體重增加,有20-30%患者經拍片證實癌瘤縮小,有6-10%的患者癌瘤消失,藥已日益顯示出目前醫學上治療癌癥中所追求的“靶向藥物”

篇10

關鍵字:潔凈空調,通風系統,施工措施,問題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clean air condition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edical treatment, high-tech products production, lab and electronic product, the precise instrument and other production areas more and more widely. With the scope of use of clean air conditioning is expanding constantly, cleanliness level also is rising, many clean air conditioning through the elaborate design, construction seriously, a success. The convention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mainly to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But along with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demand more and mor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an control the indoor air cleanliness.

Key word: clean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problem

中圖分類號:U463.8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當前,通風空調工程施工中,我們常見的寫字樓、一般賓館均為普通空調系統,這類空調系統對空氣質量要求相對較低,對空氣中含塵濃度沒有具體要求,所以我們施工單位在風管系統及空調設備的安裝中,在風管及機組的密封、潔凈度等方面沒有采取特別措施。

1 主要施工措施

潔凈和密封是潔凈空調系統施工的兩大特點,必須在施工全過程確保。其主要措施是:

1.1堅持按施工程序施工,搞好工序搭接和施工配合。首先應有一個潔凈的施工環境。潔凈空調系統進場安裝時,土建和安裝單位各專業工種的施工應基本完成,門窗可以關閉,現場徹底清掃。

1.2潔凈空調系統的預制加工要有一處加工車間。加工設備齊全,環境清潔,能夠滿足潔凈度要求。

1.3施工中要求做到“物潔”、“人凈”、“環境清”。“物潔”主要指通風系統本身,每道工序均采取保潔措施,進場的機具、設備和材料都應經過擦拭。“人凈”指參與施工的工人應穿潔凈的工作服與工作鞋,戴潔凈手套等。“環境清”是指相關的單位要提供潔凈的工作環境,在施工全過程中隨時清掃垃圾和污物,保證風管、配件和部件不受污染。

1.4在潔凈系統施工全過程中,還要確保系統的嚴密性與工作效率,防止外部含塵空氣的滲入和合理縮短工期。

2 空調系統的制約

為了空調系統調試和運行管理方便,水系統中要求設置一些必要的儀表,如:水溫發生變化的地點,應設置測溫裝置,如冷、熱源設備進、出口。主要設備的進、出口,一般需要設置測壓裝置,以便了解水系統中的壓力分布情況及設備的阻力。水流量計,與前后溫度計配合,可以計算出供冷量。過濾裝置的進、出口位置設置壓差測定裝置,以便了解過濾器的運行情況,確定是否需要清洗。

變轉速水泵可采用壓差制約和溫差制約。從節能觀點看,溫差制約較合理。空調冷負荷=空調冷水量*供、回水溫差*水的比熱。供、回水溫差一般為5℃,水的比熱為常數,供水量與空調冷負荷成正比。因此,只要制約供、回水溫差等于5℃,則水量便隨空調冷負荷變化而變化。此時,空調的供水量是最經濟、合理的。

制冷機房是向建筑物提供冷量的核心,它涉及到各種的輸入、調節和輸出,所以對其的制約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一般著重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制約。

2.1設備連鎖制約

制冷機房的主要設備為冷水機組、冷水泵、冷卻水泵及冷卻塔,進行連鎖啟動和連鎖停機是為了保證冷水機組安全運行。各設備的連鎖順序是:當冷水機組接到運行指令后,首先開啟冷水泵,當冷水水流量開關得到確認的流量信號后便開啟冷卻水泵和冷卻塔,然后再開啟冷水機組。

2.2冷水供、回水壓差制約

在供、回水干管之間設電動壓差制約閥的旁通管,以穩定供、回水壓差,同時也滿足了冷水機組定流量運行。

2.3冷卻水溫度的制約

冷卻塔配用風機為變風量時,利用冷卻塔出水溫度制約風機轉速轉變風量來制約冷卻塔供水水溫,當;冷卻水供水溫度高于冷水機組的要求時,提高風機轉速加大風量來降低供水溫度,反之則減少風量提高供水溫度,以便風機節能。如果是利用供水溫度制約時,則要求冷卻水量恒定,否則,當水量減少時,回水溫度升高,同樣會降低冷卻效果。

2.4冷量制約

在冷水供、回水干管上均設溫度傳感器,在主供水干管上設置流量計便可以測出供冷量,從而可以根據冷負荷來調整冷水機組的運行情況。

3 通風空調施工各階段的應對措施

3.1 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在通風空調的施工過程中,要按照施工建設的具體要求,對設備材料進行認真把關,確保施工質量。在施工項目開工之前,要對進場的材料設備進行嚴格把關,以防不合格的材料設備在工程中使用。施工單位要認真執行監理程序,對進場的材料設備進行及時檢測,并向監理單位進行報告,任何施工材料的使用都要經得監理同意的才可以使用,要對各類材料的合格證、檢測檢驗報告等資料一并交上,防止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設備在進入施工現場前,要進行開箱檢查,以防在中途更換材料,對于一些質量差異較大的原材料要進行重點檢查,特別是對一些重要部件,如風機、水泵、風機盤管等設備是否超標,風機進出口方向等要進行重點檢查。閥軸的材質應用銅或不銹鋼等材料制作,安裝后要及時涂上黃油,以防生銹卡死。

同時,要認真做好培訓工作,對相關施工人員的生產技術進行重新規范,增強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意識,保障通風空調施工項目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