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植物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21:0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植物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個星期一,老師要我們寫關于植物或植物的作文?;氐郊依铮覇枺?ldquo;媽媽豆子是植物嗎?”媽媽回答:“豆子不是植物,豆芽才是植物。”我迫不及待地又問:“怎么才能弄到豆芽呢?”媽媽又回答:“豆子長大之后長出來的就是豆芽了。”我高興地說:“我要種豆子!”
我要媽媽拿了一些黃豆和紅豆,然后放在一個杯子里,接著,我又放了一些水,最后我把它放到了煤球上。
第二天,我回到家里一看,豆子的變化不小,豆子脫皮了,看到了里面,我把水倒掉了。第三,四,五六天豆子的芽長了好長。最開始長出了根,最后長出了豆芽。
我真希望豆芽快點變成綠葉子。
二完小三年級:李葉
篇2
【關鍵詞】 頭孢唑林鈉 酚磺乙胺 腎上腺色腙
Stability observations of Cefazolin Sodium and two kinds of hemostatic compatibilities
Li Xiafang,et al
【Abstract】 Objective:Study Cefazolin Sodium and two hemostatic (Etamsylate, Norepinephrine ) stability of compatibility.Method:Adopt purple outside divide all luminosity law investigate Cefazolin Sodium and above- mentioned two hemostatic content change in 6h.Result:Cefazolin Sodium between sodium and two hemostatic 6h their compatibility appearance , pH value and every content of medicine of liquid have remarkable change after the compatibility.Conclusion:Cefazolin Sodium and basic stability of two kinds of hemostatic compatibilities in 6h.
【Key words】 Cefazolin sodium Etamsylate Norepinephrine
頭孢唑林鈉屬第一代頭孢類抗生素,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對葡萄球菌(包括產酶菌株)、鏈球菌(腸球菌除外)、肺炎鏈球菌、克雷百桿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產氣腸桿菌等有抗菌作用。本文對其與兩種止血藥配伍的穩定性進行了觀察。旨在為臨床提供依據。
1 儀器與藥品
1.1 儀器。TU-1901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pHs-25酸度計(上海雷磁儀器廠)。
1.2 藥品。注射用頭孢唑林鈉(批號:03010014,齊魯制藥廠),酚磺乙胺注射液(批號:0301301,泗水希爾康制藥有限公司);腎上腺色腙注射液(批號:011017,徐州萊恩藥業有限公司),氯化鈉注射液(批號:2003012413,湖南省衡陽制藥廠)。
2 實驗方法及結果
2.1 供試品配制方法。精取生理鹽水溶解的頭孢唑林鈉5ml(16ug/ml)2份,量取酚磺乙胺注射液0.5ml(約0.125g),腎上腺色腙注射液0.5ml(約2.5mg)各1份,用生理鹽水配成2份25ml的混合觀察液,依次編號為A、B。
2.2 外觀觀察及pH值測定。取上述供試品置室溫下,按0、1、2、4、6h做外觀觀察及pH測定,結果見表Ⅰ。
表 Ⅰ 頭孢唑林鈉與兩種止血藥配伍混合后的外觀與pH值變化
2.3 吸收光譜及A值測定。
2.3.1 波長選定:取頭孢唑林鈉及兩種止血藥分別置于3個量瓶中,用生理鹽水配成臨床濃度[1],并在0、1、2、4、6h取適量用蒸餾水稀釋成適宜紫外可測濃度,在210~400nm波長處掃描。結果顯示,以特征峰如頭孢唑林鈉(271nm),酚磺乙胺(301nm),腎上腺色腙(295nm)作為穩定性考察參考波長。
2.3.2 供試液測定:取供試品在0、1、2、4、6h每時間點取樣,用蒸餾水稀釋成頭孢唑林鈉(16ug/ml),酚磺乙胺(25ug/ml),腎上腺色腙(0.5ug/ml),分別編號為C(頭孢唑林鈉+酚磺乙胺)、 D(頭孢唑林鈉+腎上腺色腙),在選定的相應波長處測定及進行紫外掃描,結果見表Ⅱ。以上述相應生理鹽水稀釋液作空白。
表 Ⅱ 頭孢唑林鈉與兩種止血藥配伍混合后的A值和含量的相對比值(%)
3 討 論
3.1 頭孢唑林鈉與酚磺乙胺,腎上腺色腙兩種止血藥配伍,在室溫下,0~6h其吸收曲線、含量、pH及外觀基本不變。
3.2 由預試知道該三種單一藥在6h峰位和值穩定,未出現特異的吸收峰,且測得特征峰頭孢唑林鈉(271nm),酚磺乙胺(301nm)、腎上腺色腙(295nm)與有關報道文獻[2~3]一致,同時干擾也較小,因此可用作定量的峰位,測得值為穩定性指標。
3.3 本實驗只考察了短時間內配伍的穩定性,是模擬臨床上配藥后在室溫下放置階段的穩定性,因而僅供參考,能否應用于臨床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參考文獻
1 陳新謙等主編.新編藥物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60
篇3
關鍵詞:小學習作;三年級;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小學三年級學生剛學寫作文,會感到困難、吃力、束手無策,教師也感到很棘手。但只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傳授恰當的寫作方法,充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激發興趣,樂于寫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可見有了興趣就有寫作的動力。濃厚的寫作興趣,能夠激發學生寫作主動性的發揮,當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悅地投入到寫作中去。比如,小學生比較喜愛、熟悉小動物,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安排學生一次習作,講清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一種動物,有重點地觀察這種動物外形特點及活動情況,到作文課時,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學生的興趣瞬間就能提起來……老師對學生習作里用得好詞好句、好段都給予肯定和表揚;對學生的一丁點兒進步,都要及時肯定,使學生感到作文并不難,從而產生對作文的莫大興趣。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作文要做到觀察、思維、表達密切結合,教師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學生作文的內容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感悟。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勇氣打破傳統的課堂作文教學的模式。可以帶學生走向大自然;積極引導學生去認識、探索、思考與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觀察的指導途徑很多,例如:課內閱讀教學中結合課文,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再者根據訓練的需要指導課外系列觀察活動,并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分析、思考,選取材料。
無論是看圖學文還是閱讀課文,都可用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觀察的順序:水面――海底――沙灘――海島上,告訴學生這是按空間順序來寫的;再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的側重點:水面主要觀察了顏色及變化來表現其美麗的特點,海底主要觀察了海洋動物的樣子及活動來說明西沙群島的富饒,海島上則是抓住樹多、鳥蛋多、鳥糞多來表現起鳥多。在教學之后,及時讓學生練習。再如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又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按時間順序來觀察和描寫景物,以及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來表現特點的方法。教學后教師讓學生按時間順序來介紹自己熟悉的一個景點,使他們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觀察身邊所熟悉的景物。提起植物,小學生腦海里會出現許許多多的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如果要將平時所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極多數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有的會覺得無話可說,有的三言兩句就寫完了。怎樣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要細心觀察縮寫的植物,并做好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特征;再看顏色、枝葉及生長環境。接著,安排好寫作順序。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讓他們在想象中感受習作的快樂。
四、拓展閱讀,教學生學會積累
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簿褪钦f要多讀書,讀好書。那教師怎樣教學生讀書積累呢?教師可以介紹相關書目給學生讀,如《格林童話》、《中國成語故事》、《伊索語言》以及一些本年段的優秀作文等,引導學生認真地讀,反復地讀,直到把它讀懂。學生閱讀時需要在書中畫出關鍵詞語和精彩的語句。并把優美的詞語和精彩的句段都摘抄下來,豐富他們的詞句庫,胸中有積蓄,以便在習作中能隨手拈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讀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想法,讓他們想清楚,理清楚,再寫下來,并且能夠聯系實際生活談點體會。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只有書讀多了,積累的多了,練筆多了,作文才能寫得好。
五、結語
篇4
一、 從生活中培養觀察力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爆F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注重將作文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如在教“寫人”(《我的老師》)的作文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幾名學生向同學們口頭介紹老師的外貌,接著由學生自由評論,說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給予補述。這樣即可以創設說話情境,又為作文提供豐富的材料。
有時課堂上出現的偶發事件也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有一次,我上課上到一半,突然吳佳麗同學嘔吐了,吐了一地的贓物。張玉潔同學看見了,就主動去拿掃把掃干凈了。其他同學都看著他們。這時我就這件事讓學生展開討論:吳佳麗同學嘔吐時,全班同學有什么不同表現?張玉潔同學是怎樣做的?你當時心里是怎樣想的?因為同學們親眼目睹了全過程,所以討論的很熱烈。作文課上,我指導學生把這件事追記下來。學生因為有了親身的體會,自然的感悟,寫出來的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實感。這樣既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件中領會到發現作文材料的方法,又讓學生從這件事中得到了教育。如有些同學帶早點來學校吃,把吃不掉的扔在垃圾桶里,許多同學看見了圍著爭論不休,有的指責,有的嘆氣,有的無所謂。我就此事引導學生對當時情形展開討論,再順勢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類似這樣的經常性訓練,能激勵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觀察思考,時間長了,學生也就逐漸養成了觀察事物、積累材料的習慣了。
另外,我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如除夕、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家里人是怎樣過這些節日的,發現其中獨特的過節方式和特有的情趣,再結合自己特殊的感受把它們記錄下來。這樣的訓練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日常生活的習慣。
二、從勞動中培養觀察力
把作文教學與勞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勞動中,通過親身實踐,即可逐步培養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通過寫作使學生在勞動中的感受進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寫事”(《我學會了蒸米飯》)的作文時,我布置學生在家讓爸爸媽媽教他們蒸米飯,有了親身經歷就有事情可寫,然后來到課堂互相交流經驗,把學蒸米飯的經過和感受進行口述,再讓學生自由評論,教師加以指導。
要想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可以讓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比如讓學生親手種下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然后布置學生寫日記,寫種植物的過程。以后就每天讓學生觀察自己種的植物,把每天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寫下來。學生很樂意去觀察并寫下來。記得有一天的日記,班上的高嘉慧同學寫的是《沉睡的種子》,這篇日記寫得非常好,完全體現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盼望種子發芽的心情,而且語句充滿了童真童趣。這樣通過勞動不僅使學生感到作文有話可寫,還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從活動中培養觀察力
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好材料,把自己參加過或看到、聽到、想到的,只要有意義就可以寫下來。為了使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參加活動,并對活動留有深刻的印象,我指導學生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地觀察活動全過程。例如:《跑步比賽》,比賽前先教給學生有順序地觀察,當運動員未來之前,觀眾是怎樣等待的?心情怎樣?當運動員一上場,觀眾隊伍發生了什么變化?表情怎樣?當聽到同學們的“加油”聲時,運動員是怎樣的表情。并指導學生抓住熟悉的同學進行描寫。一位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道:“不知誰喊了一聲‘來了,來了!’人群頓時沸騰起來,只見我班同學鄧毅氣喘吁吁地跑來了,似乎每一步都使出全身力氣。他臉上紅紅的,像熟透的紅蘋果,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滴下來,我真為他捏把汗呀!”可以看出學生不但思路清晰,言之有序,而且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另外平時要學生多寫寫《課間十分鐘》《我愛玩的一種游戲》等這樣反映學生活動的作文。教師要加以指導,如針對《課間十分鐘》這一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下課鈴響后,同學們有哪些不同的表現?自己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把具體內容寫下來,寫成小短文。
四、從大自然中培養觀察力
篇5
1.培養學生發現和積累材料的能力
通過三方面的能力相比較,發現和積累材料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它是寫好作文的先決條件,是另外兩個方面能力的基礎。這是因為,作文首先要有充實的內容,內容來自于生活,生活是源頭。離開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每個學生的身邊都有美好的、發人深思的事物,關鍵是學會觀察、學會發現。正如茅盾所說:故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包括所謂“練字”在內),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下苦功的,是在觀察力的養成。發現和積累材料的能力,就是指平時對周圍的事物持一種觀察的態度,如同隨身攜帶一部攝影機,把一個個的精彩鏡頭拍下來,待作文時,從儲存的豐富材料中挑選合適的材料,隨手拈來,得心應手。有所發現才能日積月累。因此,培養學生這一能力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那么,怎樣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呢?幫助學生養成熱愛生活,悉心觀察的良好習慣是首要的。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由于諸多原因,小學生平日的生活比較單調,這時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帶領他們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廣闊的知識天地。從而收獲真實生動的作文材料,使作文樂趣無窮。比如各種名目的隊會活動、班會、小制作、放風箏比賽、掰手腕比賽、踢毽子比賽等。這些趣味橫生的活動,一定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而他們下筆作文時,那種感情傾瀉,開放思維,大膽創新,使文章妙筆生花。
引導學生觀察同思考分析結合起來?!安灰戳司蛯?,觀察了又觀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創造出它的生命來”(魯迅)要想觀察有所發現,應當著重注意兩點;一個是在比較中抓住觀察對象的特點。觀察一種動植物也好,觀察一處景也好,觀察一個人也好,要學會和同類事物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從而發現出其特點。這樣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作文,才會真實具體,形象鮮明。另一個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抓住觀察對象的重點。比如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觀察一件事物的經過,就要觀察其全過程,并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前者就要特別注意動、植物生長發育的轉折點,如蝌蚪是怎樣長出四肢的,什么時候開始可以離開水的生活的。盆花是怎樣出現花蕾,怎樣含苞綻放到鮮花盛開的。后者就要特別注意事物是怎樣發展到的。在持續觀察的基礎上寫出的作文,才會條里清楚,重點突出。
提高觀察能力只靠觀察實踐還不夠,還要靠閱讀實踐。后一種是更經常、更大量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得法,學生不僅在讀懂課文的同時學到讀書的方法,而且還能從作者那兒學到怎樣觀察、認識社會。有些事物學生曾經觀察過,從課文中讀到了,就能和作者比較,找出作者觀察得深入、細致和獨到之處,悟出今后怎樣提高觀察能力的門道。有些事物學生不曾觀察過,讀書可以開闊眼界,得到啟迪,在今后的觀察中就會有更多的發現。大量閱讀能使學生“知道他眼睛和耳朵達不到的境界?!?/p>
2.培養學生選擇和組織材料的能力
有了豐富的材料,能否寫好文章,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和組織材料能力的高低。如同有了好衣料,能否做成美觀、大方的衣服,取決于剪裁、制裁的技術高低一樣。這方面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確定中心、選擇材料、分清材料的主次,安排敘述順序等每個作文環節都離不開它。選擇和組織材料的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那么應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應著重抓住好以下三個環節。
2.1 明確作文中心,即弄清為什么要寫這篇作文,目的是什么。中心抓住了,才談得上用什么材料去表達這個中心。
2.2 確定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平時積累的材料林林總總,包羅萬象,要指導學生根據作文中心的需要,從頭腦這個材料倉庫中提取能夠表達中心的材料。這中間往往需要反復比較,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新鮮的、最能表達中心的材料作為文章的內容。學會確定重點材料,如景物中最美的部分;人物中最有特點、最能表達精神風貌的言行;事物中最難忘懷、最感人的情節,要把它們想細致、想清楚并準備作為文章的重點來寫。
2.3 確定敘述順序,著手編寫作文提綱。編寫作文提綱一般先寫出作文的中心,而后依敘述順序進行編寫,同時也要考慮段與段之間怎樣聯系起來。
3.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作文要做到語句通順,就得把自己所想的內容表達清楚、真實,不說假話,不說空話,具體,語言要盡可能做到準確、鮮明、生動。怎樣去訓練學生表達語言的好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呢?
3.1 我們應充分利用語文課本“百花園”里的“口語交際”這個平臺,為學生創設說話環境,注重實踐應用。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不一定一下子就找到準確、恰當的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需要作文教學中善于為每個學生創造一個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在口頭語言的訓練和思想交流中進行校正反饋,并接受教師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真正體現由說到寫、從述到作的訓練程序,讓學生從要說——會說——善說,最后到達掌握說話的規律,完成口頭語言向作文書面語言訓練的過度,將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壓力。
3.2 鼓勵學生多誦讀課文和優秀兒童作品??烧瓋灻蓝温?、詞句,從中吸取優秀作家的文學精華和語言精華,豐富自己的詞匯,學習表達方法。
篇6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四年級寫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順序,二抓特點,三寫具體。四年級的孩子大腦發育正好處于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特征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但是一碰上寫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讀之乏味,甚至出現不少編造、抄襲的應付式文章。而“擴寫比喻句”這一法寶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以教材為藍本,挖掘寫景小練筆的訓練點,讓學生從課文當中進行模仿,學習將事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加具體生動。比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觀潮》中使用了“按時間順序敘述”、“從遠到近地觀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擴寫比喻句》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齊聲朗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個句子,然后出示三個被刪減過的句子,引導學生逐一與原句進行對比,總結出從顏色、形狀、數量、動作等各個角度去觀察、描寫事物,可將比喻句寫具體寫生動。接著,教師出示荷葉圖片和對應的比喻句式“荷葉像圓盤”,讓學生運用法寶集思廣益,得出了一個具體的比喻句:“池塘里一個個碧綠的荷葉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圓盤。”在學生初步掌握“擴寫比喻句”法寶的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出示有關花的圖片和“花兒像……”句式,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寫一寫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寫具體生動。最后學生匯報小練筆成果,全班交流點評。
專項訓練二:多角度觀察
學生在寫景作文上出現困難很多時候還與學生的觀察角度過于局限,視野不夠開闊有關。小練筆訓練之前,四年2班僅有10個學生(23%)在單元作文中能夠對植物進行 “多角度觀察”,因此第二個專題小練筆著眼點就放在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
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去觀察身邊的植物,并填寫“溫馨提示卡”,要求學生記錄植物的名稱、生長地點、樹干和葉子、花的顏色和形狀等。課堂上,教師仍然是以教材為學生模仿的藍本,以《鳥的天堂》為例,讓學生總結出巴金先生重點刻畫了榕樹的枝干、根和樹葉等多個部分,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記錄卡,通過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歡 啦!你看,?!边M行練寫,再進行點評修改。課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校園、公園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觀察記錄卡記錄下來,大大豐富了寫景的素材。
通過這個專項訓練,學生觀察的角度更加多樣化,思維更加開闊,在之后的單元作文《游華南植物園》中,30個學生(71%)能自動自覺運用“多角度觀察”法寶。比如,肖栲同學在自己的習作中是這樣描寫的:“大王椰路兩邊栽滿了椰子樹。樹干筆直筆直,像一位耀武揚威的士兵,守護著這條長長的椰子路。葉子綠油油的,向四周伸展,從遠處看,就像一把綠傘。一陣風吹過,椰子樹的葉子不停地搖動著,發出沙沙聲。根像許多條沙蟲鉆進土里,努力地在吸收營養為自己而生存。”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細觀察了椰子樹的“樹干”、“葉子”和“根”,多角度的細致觀察使他從原來的擠牙膏變成有話可說。
專項訓練三:先整體后部分
篇7
作文教學觀察意識
一、樹立典型意識,使表達抓住事物特征
所謂典型意識就是在觀察活動中,抓住諸事物中有代表意義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個特征的方面進行細致觀察,同時進行分析、思考、比較,進而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作文中寫好這個“獨特之處”,并合理地將“點”和“面”結合起來,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對事物將目之所及的部分盡收眼底,寫出來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雜燴”。
比如寫一個人的外貌時,如果教師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特征進行觀察描寫的話,那么寫出來的人物外形就會相差不大,甚至會出現描寫這個人或那個人都可以使用的詞句,可謂千人一面,寫到人物就會這樣:一頭烏黑的頭發,濃濃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同樣是眉毛、眼睛、鼻子,人與人卻長得不一樣。只有讓學生樹立典型意識,抓住被觀察者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
二、樹立聯系意識,使表達井然有序
教學中,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敘述時,卻七零八落,沒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們在觀察時對事物的整體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更沒有把觀察到的事物聯系起來其中表達一個中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意識,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聯系的、全面的眼光觀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個局部就貿然下結論,以偏概全。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做到這一點,的確不容易。因為他們觀察能力還不全,往往在觀察事物的時候,知道抓住特征,卻又忽視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所以在指導學生觀察時,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觀察有序。靜止觀察時要注意遠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觀察一種植物,教師在指導觀察時,首先就應該讓學生明確植物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幾部分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順序去觀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使學生既注意了全面觀察,又不忽視植物有特點的部分。移動觀察時要做到景隨步移,記敘時把觀察點交代清楚。如“我走進這條大街……”、“我來到了大街最熱鬧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盡頭……”。把觀察點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隨步子的移動而變化,讀者就不會感到突然和凌亂了。當然,觀察時的順序并不拘束于一種形式,我們還可以用時間順序、由此及彼的順序……,但是一定要給人以完整的印象,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也會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了。
三、樹立細節意識,使表達生動具體
細節,就是生活中的細微末節,包括萬事萬物的瞬息變化。細流之匯,可成大海。指導學生觀察和描寫時,不可忽視細節。小學生在觀察時,往往喜大求全,導致提筆難言,甚至有題材也寫不具體,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發生呢然而,細節卻無時不有,無處不有。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樹立細節意識,要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別讓那些千差萬別、多姿多彩的細節悄悄地從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位從外地轉來的女生這樣寫她的奶奶的:窗外閃過一個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趕緊跑了出去,寒風中的奶奶是那么蒼老,幾縷花白的頭發被吹到額前,臉上的皮膚就像一片即將干枯的樹葉。她用老樹皮般的手顫顫地解開胸前層層的扣子,從貼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個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打開,捻給我兩張帶著奶奶體溫的一元紙幣……正是這個小小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一位貧窮的老人對孫女的真摯的愛,也使得我在讀了這段文字后潸然淚下。如果不注意細節的觀察,寫出來的作文就不會如此的具體生動。
四、樹立想象意識,使表達更富感染力
觀察離不開思考,離不開想象。觀察是有思維活動參與的知覺過程,它總是與想象聯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對觀察到的事物在頭腦中進行處理、升華,可以加深觀察的印象,牢記不忘,只有邊觀察邊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有發現,有所收獲。
五、樹立情感意識,使表達聲情并茂
讀過《草原》的人,大都會被文中的“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為什么會有這種藝術效果呢從課文中,我們領悟到:作者一到草原,就被那里明朗的天空、清鮮的空氣,綠毯般的平地和小丘、大花般的羊群所陶醉,被好客的蒙古同胞所感動,正是對于草原的熱愛,對蒙古同胞的熱愛,使他寫下了聲情并茂的佳作。
這篇課文給我們一個啟示:要讓學生寫出聲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須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培養他們以一種積極的、熱情的、敏銳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人物、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對其熟悉,并為之激動,然后將這份愛或憎的情感傾注于筆端,文章自然就會理真、情切而意達了。如《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鄉》是我們經常寫的題目,在指導這些作文時,往往會先讓學生去觀察、了解、參觀,然后再由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就像完成一項任務,這樣寫成的作文讀起來自然比較機械、枯燥,文字顯得冷冰冰的,就像一杯白開水。不妨在觀察前先激發起學生對校園、家鄉的熱愛之情,再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用心去看、去聽、去感,寫作效果定會與前者大相徑庭。
六、培養長期意識,使觀察成為習慣
篇8
肖鐵從小喜歡動植物。一次晚飯后到街心公園里散步,我問他:“你能從這里找出五種不同的樹葉嗎?”他挺有興趣,連跑帶顛地找來了五種樹葉。我問:“你能說說它們不同在哪里嗎?”他挺好強地回答:“楊樹葉巴掌形,松樹葉針形,柳樹葉像眉毛,銀杏葉子像扇子,楓葉像五角星。”我指著一株合歡樹問他:“你知道它的葉子現在和白天有什么不同嗎?”他搖搖頭。我告訴他,合歡葉子晚上閉合白天張開。第二天白天,他拉著我又跑到公園里來看個究竟,一看合歡葉子,果然同昨晚不一樣,一片片張開著舒展著……
從玩中學觀察,從孩子最喜愛的事物中學觀察,孩子往往會瞪大一雙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從那以后一到公園,肖鐵便不再用大人說,自己格外仔細觀察樹葉。四年級春游,老師帶他們去香山植物園,這正中他的下懷,回來寫作文他便不發愁??纯此麑懙钠呷~葵、九里香、一葉蘭、鴛鴦茉莉、仙人球的葉子,就可以知道他是經過仔細觀察的。這種觀察不僅不是負擔,還給了他樂趣,他有樂趣便會有收獲。
后來有一次飯后散步,他忽然指著一棵大樹問我:“你說它是什么樹?”我說是榆樹。他說:“不對,是臭椿(chūn)。”為了證實,他特意跑到樹旁摘下一片葉子聞了聞,肯定地說:“沒錯,是臭椿!”“為什么?”我問。他得意揚揚地告訴我:“一聞味,臭;二看葉,臭椿葉大而長,榆樹葉小;三看樹干,臭椿樹干細而光滑,榆樹粗糙;四還可以看種子……”
現在,他可以考我的觀察力了。
[附]
香山植物園參觀記
文/肖 鐵
香山植物園是一片樹的海洋,花的海洋。每一種樹和花都離不開葉子,每一片葉子都不相同。千奇百怪的葉子最吸引我。
紅背桂的葉子很普通,但你低頭細看會發現它的葉背是紅紅的。七葉葵的葉子像只手,只是人手有五個手指頭,它卻有七片葉子。九里香的葉子小但很香,真能飄到九里以外的地方。一葉蘭不像蘭花葉很窄,而是很寬,有意思的是大多數葉子長得很矮,從里面只長出一片長長的葉子沖向天空,好像要去摘太陽。鴛鴦茉莉像鴛鴦一樣,兩片葉子中開兩朵花,一朵白一朵藍,緊緊挨在一起,那么友好……
篇9
【關鍵詞】觀察力 培養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96
學生作文的苦惱,多在無東西可寫,老師通常的告誡是要同學們多留心、多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常人都有一雙眼睛,每天都會看到形形的外部世界,但為什么有些人能燕過留聲,而有些人如過眼煙霧呢,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一個觀察的問題。只有養成良好的觀察意識的人,才能時刻有意識地關注周圍的事物,深刻地感受周圍事物,并由此及彼皮表及里地認識理解周圍事物。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在觀察意識的培養上有以下幾點具體做法。
一、培養典型意識
所謂典型意識,就是在觀察活動中,抓住諸事物中有代表性的事物或是一事物有某個特征的方面進行細致觀察,同時進行分析、思索、比較、進而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作文中寫好這個“獨特之處”,并合理地將“點”和“面”相結合起來,文章就能獨具慧眼,中心突出。如果將目之所及的所有事物盡收筆底,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成了面面俱到的“流水帳”。因此,指導學生觀察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寫一個人的外貌時,如果教師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觀察描寫的話,那么寫出來的人物外形就會相差不態大,甚至千人一面。只有讓學生樹立典型意識,抓住被觀察者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方面語文教材中的成功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如《一面》中寫魯迅的外貌特征,即是鮮明的一例。
二、培養聯系意識
教學實踐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敘述表達時卻七零八落,沒有中心,猶如“盲人摸象”。究其原因是他們在觀察時對事物的整體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更沒有把觀察的事物或一事物的諸方面聯系起來,集中表達一個中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意識,學會用聯系的、全面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個局部就貿然下結論,以偏概全。
當然要求學生完全做到這一點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觀察能力還在初步形成中。所以在指導學生觀察時,首先要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觀察有序,如觀察一種植物,教師指導觀察時,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植物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幾部分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順序去觀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并可據植物教材中說明植物的章節類比啟發。通過這些問題來指導,使學生既注意了全面觀察,又不忽視植物有特點的部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不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
三、培養聯想意識
聯想是由于事物在感情上產生影響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和事物。觀察僅僅是思維的觸角,只有邊觀察,邊聯想,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從而獲得知識,看出有立意深刻的文章來。《荔枝蜜》的作者楊朔在廣東從仕喝荔枝蜜時后,到養蜂廠看到的是蜜蜂釀蜜的情景。由此作者產生聯想,想到在田里分秧插秧的農民,也像蜜蜂一樣,是在釀造生活的蜜,這樣一聯想,文章立意就深刻了。同樣,《驛駱梨花》中,從梨花林、梨花姑娘助人為樂的精神。追蹤到雷鋒精神,都是依靠聯想架起的橋梁,才使文章意蘊深長。一些學生寫文章時,往往看到多少寫多少,這樣就顯得淺露,沒有感染力。所以,培養學生的聯想意識,在寫作中展開豐富、合情合理的聯想,是至關重要的。
四、情感意識的培養
讀過《青海湖,夢行般的湖》的人,無不被文中的“景物美、語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從課文中我們領悟到,作者是那樣的憧憬青海湖,到了青海湖后,就被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藍色,青海湖清新幽靜、無比優美的景色所陶醉,正是出于對青海湖的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贊美之情,驅使他寫下了聲情并茂的文章,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要讓學生寫出聲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須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培養他們以積極熱情、敏銳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對其熟悉,并見美則喜愛,見丑則憂憤,然后將這份愛或憎的情感傾注于筆端。這樣,文章自然會理真、情切而意達了。
五、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
篇10
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痹诔踔凶魑慕虒W中,教師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在豐富想象中領悟整合材料,在不同角度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得作文教學和社會現實融為一體,成為一泉活水。
【關鍵詞】
生活積累 作文教學 活水源頭
葉圣陶在《作文論》中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外,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這句話深刻地說出了生活積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尤為精辟地道出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寫作的源泉是生活,離開了生活實踐,作文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要想讓初中生寫好作文,教學就必須與生活緊密相連,要做到“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反映生活”,幫助學生架起作文與生活之間的橋梁,真正讓初中學生做到有東西可以寫,有感情可以表達。在教學中如果嘗試以下策略,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觀察并感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絢麗多彩的生活,無疑需要學生積極啟動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聲、形、色、味等表象。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必須讓他們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比如,可以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參觀、游覽活動,積累寫作的素材。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日常生活粗淺感悟后的自然產物。這樣的習作才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體現著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它沒有時間的限制。我們不妨不設專門的作文課,只在布置作文(不包括命題作文)后,給學生一個觀察、感悟的機會,把作文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去完成,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時空條件,讓他們盡情“揮灑”內心的真情實感。
1.實驗觀察。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初步觀察的能力,要學會留意周圍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教師應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針對不一樣的事物給予不一樣的指導。比如,描寫人物時,要抓住人物個性特征,從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加以觀察;寫植物時,要從植物的莖、枝、葉、果入手,捕捉它的顏色、形狀、氣味等特點去仔細觀察,還要注意不同季節帶來的不同變化;描寫動物時,要從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去認真琢磨。
2.靜態觀察。讓學生抓住特點觀察本身就是創新作文教學的要求之一。大千萬物,各具特點。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學生的有意識觀察的不足,鼓勵學生去發現觀察對象的與眾不同,從而撩撥起他們傾吐的欲望。
3.動態觀察。世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抓住了變化,也就抓住了與眾不同的特點。事物的千變萬化,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處處留心,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會豐富而生動。如去湖邊觀賞日落;赴街市感受人流;到球場尋找同學們從平靜到緊張、激動到歡騰的場面;到建筑工地捕捉現代科技。
二、從事并感受實踐,豐富寫作素材
初中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對課堂依賴性較強而造成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沒有積累的習慣和興趣造成的。平時,要經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親歷實踐,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獲得寫作的靈感。這樣的作文才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而不虛假、具體而不抽象。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提醒學生在親自實踐的經歷中,要勤于觀察人物言行舉止,寫自己熟悉而又真實的生活,讓學生感覺到作文就是把他們想說的心里話寫出來告訴別人。
三、感悟并激趣,升華寫作情感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中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薄吧鐣钍且磺形膶W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這就要求學生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寫起文章來才會有真情實感。
為了讓學生寫好生活,寫出真情實感,教師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說出我的故事”。就是在班上,教師和學生一起以聊天的方法,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當小警察”“賣瓜”“偷菜”“學騎車”等一系列小故事,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此時,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并借助已有的生活閱歷,開始直觀再現的創作,進而就可以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2.“評論社會新聞”。在班級的《學習園地》版塊,貼一些學生的剪報,內容大多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故事。班級、團支部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評論社會新聞”活動,讓學生從中了解到好故事、好文章來自于真實的生活體驗,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在生活中有無數鮮活的素材供我們采擷。
平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觀察體驗生活的課外作業,培養他們觀察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逐步提高他們觀察體驗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匯聚寫作材料,縮小作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活動中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洞察事物、明辨事非的能力。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體驗、咀嚼、回味、頓悟。“生活是一本書”的深刻含義,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靈上實際體會到的一個或幾個強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語),學會觀察、體驗生活,會真情表達、張揚個性,成為生活和心靈的主人,使生活真正成為學生作文的活水之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