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結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2:3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學院結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布蘭登大學(以下簡稱BU)的教育體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學一樣,一年有六個學期,其中兩個是正常學期(General session),分別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個學期為夏季學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學生是在正常學期中學習的,他們利用夏季學期的四個月時間去打工,為下一個正常學期籌備學費。夏季學期主要是留學生和在職的中、小學教師在校選修課程,所以教育學院在夏季學期特別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學期中施教的,夏季學期他們外出旅游、參與或組織社會活動,搞科研或為新學期備課。
這所大學普遍采用學分制,其學位授予分為三個層次,一般學士、榮譽學士和碩士。一般學士學位的學制是三年,修完30門課程,90個學分,榮譽學士修完40門課,120個學分。課程分為主修和附修兩種類型,主修48―60學分,附修18―24學分。主修學分不超過72學分。
二、BU音樂學院的學制與多元化的辦學方式音樂學院是這所大學的特色專業,其辦學思路開闊、方式靈活,它擔負著音樂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在社會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院還擔負了許多音樂比賽和演出活動。學院設有音樂表演、音樂理論與歷史、音樂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個系,學院的學位授予分為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兩種類型。
1.碩士學位BU的音樂碩士學位教育已有幾十年歷史了,專業方向是表演與文獻(鋼琴、弦樂)和音樂教育。這兩個專業的明顯特征體現在高學歷人才培養的靈活性上,即: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人需要選擇所學課程,他們可以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學業,對于那些已經從事專業表演或教育職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必要常年脫產學習,其學分可以通過學位論文和舉辦演出獲得。
2.學士學位本科音樂教育中沒有三年制的一般學士學位授予。本科的學位類型相對比較豐富,有榮譽學士學位(學制四年)、表演學士學位(學制四年)、學校音樂教育學士學位(學制五年)和教育專家學士學位(學制四年)四種。
A.榮譽學士學位(Honours)這是一個可變的四年制學士學位授予類型,學生可以專攻音樂理論作曲或音樂歷史文學專業,同時要在藝術學、科學和教育學中選擇一定的附修課程。也可以在音樂教育或表演專業中選擇副修課程。這個項目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免選一門必修課程,但為了更高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與所免選課程相同水平的音樂訓練的經歷。
B.表演學士學位(Performance)這一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高或可持續發展的表演技能,學制四年,一般在經過一年的大學學習之后,由專門的委員會或公眾認可通過后方可選擇。可選的專業有:鍵盤、弦樂、聲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這一專業的選擇是針對那些將來意欲以音樂表演為職業的學生。
C.學校音樂教育學士學位(Major in school music)這是可以獲得專業音樂和音樂教育雙學位的學位授予方式,學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為拓寬學生們更加廣闊的音樂技能,為他們將來作為一位中、小學老師的職業做準備。學生可以確定兩個發展路線:即基礎合唱或器樂。獲得雙學位的學生可以從省教育署獲得五年有效的專業教師資格證書。
D. 教育專家學士學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學制四年,學生應該在兩年的學習中獲得額外的學術成績(3.OGPA),要求有更廣博的音樂背景。意欲獲得這個學位的學生,在經過兩年額外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并獲得資格證明后,可以從省教育署獲得六年有效的專業教師資格證書。
3.社會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也是BU音樂學院的重要教學活動,主要內容是組織音樂培訓和演出,整個音樂學院擔負著絕大部分市民的音樂啟蒙、音樂技能學習、組織不同層次的演出任務,同時,學院中部分教授和學生也承擔音樂家教的工作,收費相當低廉。
A.鈴木(SUZUKI)音樂學校是BU下設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音樂培訓基地,其培訓專業已不僅限于小提琴,他們將這一教學體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樂、音樂啟蒙等方面,每周定時上課,并以舉辦階段性的演出活動來匯報教學成果。
B.弋格音樂學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這是為紀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設立的。學校承擔著本省主要的社會音樂教育任務,其課程涉及到器樂、聲樂、音樂啟蒙等,并設有獎學金。
4.音樂比賽與交流BU是布蘭登市唯一的大學,市民對音樂非常熱中,每年有許多不同層次、類型、規模的演出活動,可以說許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圍繞著音樂演出活動來安排的,他們以欣賞或參與眾多的音樂演出而自豪。由于辦學特色和地處東西海岸的中部地帶,BU音樂學院在加拿大的音樂交流與學術活動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經常承擔和組織全國范圍的音樂交流與比賽。
A.布蘭登爵士節在每年3―4月份舉行的每年一屆的布蘭登爵士音樂節是規模盛大的爵士音樂逢會,是爵士音樂在普通音樂教育中的成果展示與匯報,也是學習和交流的佳好時機。每屆爵士節有來自加拿大或美國不同城市近200個樂隊、約七千余人云集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整個音樂節的內容包括:樂隊展示、專家點評及現場指導、分組討論與交流、專家講座、爵士音樂會等。2004年筆者曾經現場觀摩了第22屆爵士音樂節。
B.弋格音樂比賽這是一個全國性音樂比賽,也是以已故著名音樂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這一比賽在加拿大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每年一屆。其比賽的內容是按照聲樂演唱、小提琴演奏、鋼琴演奏三屆一個循環的形式進行的。2004年舉行的是第二十七屆,內容是鋼琴演奏。每屆半決賽和決賽都是在BU音樂學院舉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廣播電臺進行現場直播。
三、BU音樂學院多元化的課程設置BU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體現了體系完備、機動靈活、循序漸進等特點,同時學生按照比例選修部分理科課程。另外,學院根據需要經常變動和修改課程計劃,學生沒有班級和年級的界限,他們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要選擇一定程度的課程,在完成了規定學分后方可畢業。各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具體如下:
3.碩士研究生學位的課程設置必修課程:音樂心理學、科研方法、課堂討論課;選修課程:在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和人文學院部分課程中選擇。完成24個學分后方可進入論文寫作和答辯階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階段在音樂學院選修的課程主要是近現代音樂、加拿大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等,主修音樂教育的學生必須學習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科達伊、奧爾夫、鈴木等音樂教學體系。
四、BU音樂學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布蘭登音樂教育者們的教育思想很是開闊,他們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積極吸納國際上優良的音樂教育體系,并努力將這些體系本土化。在具體教學中,教授們將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融會貫通,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多元性特點。
比如他們將誕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學為特點的鈴木教學法順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屬學校,發展了鈴木音樂啟蒙、鈴木吉他教學等并成功地將科達伊、奧爾夫等教學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樂學院成績考核的多元化針對不同性質的課程,BU音樂學院的教授們總是運用最恰當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業成果進行考核,其基本特點是:表演類專業以規模不等的音樂會或演奏會等形式進行,由相關專業的教授共同評定結果;理論類課程以筆試為主,將其中考試、平時考試與結業考試緊密集合,強調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研究型課程總是以論文和讀書筆記等形式進行考核的,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占有絕對的比重。
以上為筆者對加拿大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的整體教學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成績考核等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意欲探討其多元化音樂教育體制的特點,為我國專業和師范音樂教育提供微薄參考。
參考文獻
1.《加拿大布蘭登大學課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課程表》,2004年1月印制。
篇2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師聲樂課程 教育傳承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產,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現代化的深入,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大批優秀的無形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滅絕,當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不能再生時,人們開始覺悟到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2003年10月,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和文件,如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和工作原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并于201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國際社會和中國政府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喚醒了人們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社會各界就如何保護、傳承、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眾多專家學者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積極而深入的探討。為此,作為專業音樂教育的高等院校,在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本文在非遺背景下提出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建議,是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類別中的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和曲藝而言的,這三大門類中,傳統音樂中的各族民歌、傳統戲曲中的各種戲曲唱法以及各種曲藝的演唱都與聲樂演唱有關,我們結合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學,擴展高師聲樂課的課程建設,使高師聲樂課教學除了現有的美聲教學、民族教學外,能兼容并包地吸納進本地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唱門類,這將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遺背景下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一)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高師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對音樂課程價值的闡述中認為:“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①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弘揚民族音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 ②高師音樂教育要培養適應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合格師資,就必須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民族音樂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讓這些課程的開設不能像民族民間音樂課一樣,以概論的方式讓學生“走馬觀花式”地對各民族音樂泛泛地了解,而是應該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中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深入民間調查整理地方標志性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產,請地方的民間音樂專家走進課堂,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傳授,使學生了解地域民間音樂的精髓,會唱會演,只有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到基層成為教師,才有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民族音樂的弘揚才能落到實處。
(二)國際、國內對非遺保護的實踐總結和有益探索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來,國際、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進行了廣泛探討,并一致認為,通過主流教育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和我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規定中都提出了“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開展教學活動”③的建議;隨后我國于 2002 年 10 月在北京舉行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機構和教育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會議交流和研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意義、地位、現狀和教學方法,推動了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呼吁大學教育在中國社會大的轉型期許多優秀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瀕臨消失的緊要時刻,真正發揮大學對民族文化傳承創造的作用。之后在全國的高校教育領域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結合的嘗試,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等,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中,使學校教育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地方音樂院校突出辦學特色的突破口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地方音樂院校要想在短期內培育出自身的特色,就必須以地方院校所處的地區和城市獨特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人文資源和經濟基礎為切入點,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區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文化遺產是地方音樂院校建設特色學科的重要教育資源,地方音樂院校將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與地域音樂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既可以促進地方音樂院校特色學科的形成,提高學科建設的競爭力,還可以促進地域特色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和廣泛傳播。一些高校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經驗,如新疆藝術學院對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成功保護和傳承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等藝術學府、開創專業的學校教育傳承方式和體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參考模式。因此,地方音樂高校要緊緊依托地方資源優勢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突顯地方音樂院校的辦學特色。
二、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內容設置
目前,我國高師聲樂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存在著照搬專業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為主,在教學曲目上以外國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和中國新創作的作品為主,在教學師資方面一個音樂院校畢業的專業聲樂人才為主,誠然,這種模式為我國高師聲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種模式對于地域性的民族民間唱法和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聲樂曲目的納入是十分局限的。而面對當前全國乃至全世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形勢,面對新課改對高師音樂教育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音樂院校應該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音樂文化遺產,有針對性地對高師聲樂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拓展。以筆者所在的西華師范大學為例,西華師范大學是唯一一所地處川東北地區的綜合師范大學,而川東北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音樂而言,2006年川東北地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民間音樂巴山背二哥、川江號子、川北薅草鑼鼓,傳統戲劇川北燈戲四項,根據川東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川東北音樂文化的特點,筆者認為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聲樂課程開發設置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歌演唱課
專門演唱川北民歌的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演唱川北地區豐富的民歌,如巴山背二哥、川江號子、川北薅草鑼鼓、祥龍嫁歌等,把握川北地區民歌的風格,在語言、唱腔、韻味等方面生動地表現川北民歌的地方特色。課程教材的建設以田野采風為主,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民歌采風課或寒暑假的時間,深入到川北各地,與當地的文化局、文化館及民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聯絡,通過調查、采風、整理搜集川北的民歌,整理成冊。課程師資主要是以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聲樂專業教師為輔,采用民間藝人與專業教師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川北民歌的演唱能保持其原有的特質。課程性質采用選修課的形式,學習結業后可增加學分。課程的考查以民歌演唱為主,考查學生川北民歌的語言、唱腔及風格的把握。
(二)戲曲演唱課
是以演唱當地有代表性的戲曲唱段為主的課程,以川北地區為例,川北燈戲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川北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其中包含有川北山鄉的民歌小調、清音、神歌、端公調,同時又吸取了陜西調、吳下補缸調等曲調。它有板式變化的正調類唱腔體系,也有曲牌聯綴的唱腔。通過戲曲演唱課使學生大量地演唱川北燈戲中的代表唱段,把握川北燈戲的曲調特色和唱腔風格,并學習傳統戲曲的表演技巧。課程教材建設可與南充燈戲團聯合整理,課程師資、教學模式、課程性質以及課程的考核與民歌演唱課相同。
(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賞析課
將地區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欣賞課的形式,使學生通過欣賞了解、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魅力,增進對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研究非物質音樂文化的興趣。課程的內容以影像資料和傳承人講座的形式為主。
(四)理論研究課
在前面三門課的基礎上,開設理論研究課,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演唱民歌和戲曲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習實踐,開展關于民歌和戲曲演唱的理論研究,如對川北民歌和戲曲演唱語言咬字的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的演唱技巧的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演唱風格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語言的語勢、語調和曲調關系的研究,還可以做美聲唱法、民歌唱法與川北民歌和戲曲唱法的對比研究,也可以對某個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行研究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將演唱實踐上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課程的實施可與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結合。
三、高師聲樂課程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建立平等、多元的教育理念
在高師聲樂課程開發中首先應該建立平等、多元的教育理念,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聲樂教育模式主要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為主,由于受歷史、教育體制以及人們觀念的影響,這兩種唱法被人們認為是專業的、科學的、正宗的唱法,而地域性強的民間歌唱藝術在人們觀念中一直被認為“不科學、太土氣”而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加之現在的高校聲樂教師幾乎都是現行的聲樂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其所受教育和觀念對民間歌唱藝術的重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這種外部環境和教師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傳統民族民間歌唱藝術的認知和客觀公正的判斷,因此,通過對高師聲樂課程的開發拓展,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歌唱藝術,領略民間歌唱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建立“多元一體”的文化觀念,使他們認識到不同唱法、不同種族和地區的音樂文化具有同樣的本質,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二)關注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文化語境”
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認為,音樂是由構成其文化的人們的價值觀、態度和信念形成人類行為過程的結果,音樂無非是人們為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要研究音樂,就要研究人類行為而不能僅僅把這種研究歸結為對音樂的理解。④因此,我們在對地域性的音樂文化遺產進行教育傳承中,要高度重視與這些音樂對應的人的研究和文化語境的研究,比如民歌傳承和研究中,我們除了對某歌種進行田野考察工作,將民歌演唱的作品錄音、錄像、記譜,將之整編成民歌集成,以物化的形式保護外,更應注意民歌中的即興演唱方式(如新聲變律之手法),因演唱場所不同而作品表現之不同(表演語境),民歌曲調的可塑性研究、民歌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
(三)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
在非遺背景下對高師聲樂課程進行拓展和開發,要保證這些課程的授課質量,就必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即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課堂親自傳授,除此之外,聲樂教師和學生也可深入民間向民間藝人學習技藝。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其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它是一個地區居民個性、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方針,為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得以原汁原味的傳承提供了保證。
(四)重視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流變
民俗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民俗有其兩重性,一個是相對的穩定性,另一個是其歷史流變性。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既要注重對遺產本身穩定性的延續和保護,也不能忽略遺產本身的流變性,要從歷史發展的流程看待文化遺產在不同階段的傳承和變化。因此在高師聲樂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文本傳承”的重要性,即對相關音樂文化遺產的音、像、圖、譜、器進行介紹和學習,又要重視不同時期音樂活動與社會環境、地理環境、文化環境等的互動關系,既要重視音樂本體的靜態描述,又要觀照音樂流變過程的動態呈現。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社會重視非遺保護的社會背景下,探討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地方高師音樂院校,從教育傳承的角度出發,將本地區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高師聲樂課程拓展開發相結合,這不僅使高師聲樂教育培養出傳承和傳播本土優秀音樂文化的人才,也使高師聲樂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積極貢獻。
注釋:
②中國音樂教育[J].2002(1):7.
③“中國政府法規文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Z].
⑤熊曉輝.論梅里亞姆“文化中的音樂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