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近視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5 20:2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近視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后,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匯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其特點是具有寫實性、針對性、邏輯性。根據調查報告的要求,對我校學生調查報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標題要求基本格式為“關于××××的調查報告”。二、列出調查的主要內容,格式如下: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調 查 人(以小組形式調查的要求,小組人數不得超過3人) 三、報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調查原因、調查方法、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和建議五部分。
小學生近視狀況調查報告(范文)
一、 研究原因: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為什么患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小學生近視情
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針對我們學校的部分同學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調查分析:
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并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于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鐘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在課間十分鐘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
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篇2
小學生關于近視的調查報告一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我們班里多了幾副眼鏡,又有幾個同學加入了眼鏡一族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同學近視了呢?我決定對同學們的近視情況調查一下。
二、調查的方法
⒈采訪調查班里同學近視情況、人數及近視原因。
⒉上網瀏覽如何預防近視、注意用眼衛生。
⒊請教有經驗的專業人士。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采訪人數40人
近視情況輕微近視中度近視高度近視不近視
近視人數21人8人2人9人
所占比例52.5%20%5%22.5%
近視主要原因不注意看書的姿勢。常看電視,玩電腦游戲長時間玩電腦游戲,看電視。非常注意用眼衛生。
四、結論
⒈班里的同學已經大部分都近視了,我們要找出近視原因。還要做到看書、電視電腦屏幕時保持良好的距離,否則會導致散光或近視度數加深。
⒉中度近視和高度近視的同學們的近視原因都是常看電視,玩電腦。看出電視和電腦對我們的視力有很大的毒害,我們要盡量的少看甚至不看它們,別讓鏡片越變越厚。
五、建議
⒈要養成看書寫字的正確姿勢,眼與書本之間應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
⒉不要看字跡太小或模糊的書報,寫字不要寫得太小。
⒊教育兒童改正不合理的用眼習慣,如趴在桌上、歪頭看書或寫字,躺在床上看書,吃飯時看書,在強光下或暗
小學生關于近視的調查報告二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現在才上小學,可我發現我們班戴眼鏡的同學很多,有的同學甚至低于4.5,這也許給他們以后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帶來不便.所以,我想借用這次機會,去研究一下小學生的視力主要涉及哪幾個因素.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視力的原因的書籍,報刊,網站等,了解小學生視力下降的原因.
2.派發調查問卷,了解小學生視力下降的自身原因于人數. 3.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有關下降導致的結果.
三.調查情況和質料整理.
四.結論 根據資料與調查報告的統計表明,造成視力或視力下降的原因有: 1.做作業時的姿勢姿勢. 2.每天花在上網看電視的時間較多. 3.做眼操時不夠認真. 4.看書姿勢姿勢. 所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是保護視力的重點,請不要讓心靈的窗戶受到傷害. 針
對沒有養成良好用眼習慣的同學的建議:1.盡量不要在傍晚以后不開電燈看書或作業.2.做作業時要嚴格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的目標.3.晚上看電視或者使用電腦,盡量不要關燈,因為這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一個重點.4.不要長時間坐電視.電腦前,更不要長時間玩游戲.5.每天回家自己叫口令,做一遍眼保健操.6.不要輕易去戴其它同學的眼鏡,這樣對自己沒有好處,反到使自己的視力慢慢下降.
目前中國學生中小學近視率己達34.6%,高中生近視率已達70%,患者人數超過六千萬,因近視到盲人數達三十萬人.視力下降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成績.并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據衛生部.教育局聯合調查,目前我國學生近視發生北接近60%,居世界第一位.
讓我們從小就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讓心靈的窗戶永遠明亮.
由組長:張子旋組員季子恒.孫鈞陶.謝驥超.胡一揚共同完成.
小學生關于近視的調查報告三
一、 問題的提出
上五年級了,班級里戴眼鏡的同學越來越多,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眼鏡將會在整個班級普及了。近視給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帶了許多不方便,洗臉刷牙,吃飯行走,眼鏡如同人身上的一個器官,怎么也離不開它了。同學們的視力為什么會下降?是否和平時的學習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呢?
二、 調查方法
1 看書
2 上網找資料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具體內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網絡近視怎么形成及治療 近視眼發生的原因分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有遺傳因素和發育因素。近視眼有一定遺傳的傾向,高度近視更是如此。正常情況下,至青春期眼球可發育正常,如過度發育即形成近視,這種近視一般到20歲左右即停止發展。如進行性發展可變成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從事文字工作和近距離工作的人容易發生近視,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調節能力很強,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較大,用眼過度使睫狀肌和眼外肌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是形成青少年近視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視視力衛生極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習慣,注意燈光照明,注意讀書姿勢,避免閱讀時間過長,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都能達到防治近視的作用。
書籍怎么樣會近視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四 、 結論
1.遺傳因素:根據大量的調查資料,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高度近視和遺傳有關,中度以下近視則存在較大的分歧。高度近視的遺傳類型,多數調查資料的結論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父代與子代可以不同時出現近視。遺傳又往往受客觀環境,即生活條件的影響使之變異,增加了遺傳的復雜性。
2.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是近距離作業和不良的作業環境,這是最古老的學說,雖然至今仍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從大量國內外有關調查研究報告看,已公認遺傳與環境是近視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環境條件是決定近視眼形成的客觀因素。但是,在近距離閱讀或近距離工作的影響下,為什么能產生近視?對此還沒有一致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1)調節學說:絕大多數近視是在青少年時代出現,由于青少年眼的調節力特別強,對近距離工作學習有高度適應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勞。但是睫狀肌長時間過度緊張,睫狀肌會發生疲勞甚至痙攣而出現調節性近視,不及時消除持續發展則可成為不可逆轉的真性近視。或通過其他途徑影響到眼球軸的延長。
(2)輻輳學說:近距離工作使用調節時,也需要兩眼同時內轉的輻輳功能加強,由此可以導致眼肌對眼球加壓,而引起眼球軸的延長。
(3)環境適應學說:幼兒時期眼球小,多數呈現遠視,隨著年齡增長眼球增大達到正視狀態。在這一發育過程中近距離閱讀過多,眼球為適應這種調節需要而成為近視。這一學說受到許多反對,但是在發育期可塑性很強, 對近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已是共識。
其他學說不作介紹,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諸如照明光線、閱讀姿勢、對比度、字小模糊、距離太近和閱讀時間長等外部因素都能影響以上因素的作用。
3.營養體質學說:從一些資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鎘、鍶和鋅等的缺乏和體質的薄弱也可影響到近視的發生,但是這些因素是通過什么途徑影響近視則各有說法。
總之,從以上可以看出近視是有許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內部體質因素的相互影響,而非某單一因素而成。
小學生關于近視的調查報告四
關于同學近視情況的調查及其原因分析一
. 問題的提出這個星期的周一晨會上,衛生曹老師鄭重地向我們宣布了一件事:2004年到2009年我校學生近視率直線上升。平均每個班一學期就增加一名近視學生,這是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數據啊!大家聽了這個消息都感到震驚,這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視力下降這么快呢?好奇心促使我作了一次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二.調查方法 1.采訪別人 2.統計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表格一:人物 左眼視力 右眼視力 做作業或看書時的不良習慣 自己 4.4 4.5 喜歡在車上看書 沈心詣 4.8 4.7 看書時頭低得很低 吳越韻 4.4 4.4 在光線暗的地方躺著看書,做作業時頭低得很低。 柴涵琦 4.5 4.4 做作業時喜歡歪著頭嘟著嘴 表格二:班級 全班人數 近視人數 近視人數占總人數百分比 長壽班(3)班 34人 16人 47% 素描班 35人 20人 57% 英語班 40人 20人 50% 四.結論 1.分析
篇3
一、調查的目的
1、調查學生的近視情況,找出近視的原因、近視對個人的影響及其預防和治療方案。
2、通過調查近視情況,提高人們預防近視的意識,從而降低近視率。
二、實踐過程
1、我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一般人是怎樣患近視的。
2、我閱讀了近來的報紙及雜志里有關近視的相關內容,深入地探索近視的原因、危害及預防。
3、我打電話給患近視的同學和朋友,問他們是怎樣近視的以及近視所帶來的不便。
4、我到清遠市眼科醫院咨詢院長,小學生患近視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三、調查數據及分析
我在調查中發現,近視在12~18歲為高速發展期。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0.13%,中學生為56.12%,高中生為23.75%。每年,患近視的人數呈遞增趨勢,而且近視度數大增,上千度的近視眼都不是少數。學齡前兒童用眼不多,但患近視的比例也大為增加。
四、結論:
(一)近視的原因:
1、學齡前兒童患近視主要是因為先天性眼球發育不健康導致,如弱視、斜視、散光等眼部疾病都很容易導致近視產生。
2、小學生近視主要是因為看電視距離太近、時間太長和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玩電腦時間過長;讀書、寫字時不注意距離與姿勢,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陽光下、車廂里看書;不認真做眼保健操等因素導致眼部疲勞,而導致近視產生或加重;不合理飲食;看激光;小學生補課、家庭作業、鋼琴班、舞蹈班等等之類的課外培訓,都會使得小學生缺乏運動,睡眠過少。
3、中學生近視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為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功課多,戶外活動少,導致用眼過度,加重近視。
4、遺傳因素、環境污染和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也是患近視的重要原因。
5、患近視后未及時治療或不戴眼鏡,加重近視程度。
6、不合適的配鏡,如配鏡過矯或配鏡不足。
7、全身健康狀況差 如體弱、早產兒、營養不良、偏食的兒童。
8、孩子如果長期吃含糖精食品,也會引起視力的降低,因為過多糖份的攝入會造成鈣、鉻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B1吸收不足,會致使眼球壁彈性降低,眼軸拉長,從而促使近視發生和近視度數加深。
(二)近視的危害:
1、容易受損傷:孩子得了近視配戴眼鏡后,由于兒童活潑好動,若不慎受撞擊破碎,輕者眼睛被扎傷,重者導致失明。
2、學習成績下降:孩子得了近視不配戴眼鏡看不清字,配戴了眼鏡后容易造成視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使學習成績下降。
3、影響孩子前途:孩子得了近視,升學選擇專業和就業有很大限制,前途受到極大影響。
4、遺傳后代:現代醫學已經證明,由于后天因素得的近視,如不及時治療,也將遺傳后代。
5、危害身心健康:由于孩子近視,多種體育活動無法參加,影響孩子身體正常發育,致使孩子體質虛弱多病,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影響。
6、活質量低下:由于孩子近視,日常生活極其不便,例如:交際、旅游外出、參加娛樂活動都有很多困難,由此產生心理障礙,致使生活質量低下。
7、導致并發癥:得了近視如不及時治療,不但度數會不斷加深,最終成為高度近視, 還可導致視網膜脫離、黃斑出血、青光眼和白內障等并發癥、甚至失明。
8、太多不便:由天氣變化而帶來的太多不便,如:雨天、黑暗時、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帶眼鏡進出,溫差太大容易反霜,擦拭后帶來鏡片磨損,致使視物模糊,度數逐年增加。
五、建議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
1、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不偏食,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2、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看書、寫字時姿勢要端正,光線要充足,堅持做眼保健操。
篇4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教學;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已進入一個高度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1]。終身學習是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養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的許多專家指出,“課程整合”是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強調把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
1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完善。當前信息素養的具體涵義是指,人們對信息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有能力從書本、報紙、電視、廣播、社會調查、國際互聯網等各種不同的信息資源庫獲取、儲存、評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養是人整體素質的一部分,是適應未來信息社會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養的培養
信息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備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不斷提高他們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結合醫學遺傳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自身實際,談談在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2.1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就是作為信息社會中的人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和意識。在教學中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信息資源的概念,積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利用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教材內容,要求他們通過互聯網、書本、報紙等查閱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教師在上課時進行抽查,對積極查閱信息資料、獲取信息知識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同時讓學生懂得絕大多數科學發明來源于科學家的靈感和對周圍事物的細致觀察,激勵學生堅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發現”,是弗萊明、弗羅利和錢恩等科學家研究、探索科學的過程,他們通過大量實驗終于發現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開了用微生物制造藥物的“抗生素時代”的大門[2,3]。通過以上類似的例子,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獲取信息資源,積極主動利用信息資源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2.2培養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教師應鼓勵、支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以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互聯網上不但可以獲取大量的、最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和各種學習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樣性、直觀性和情境性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教學中有些內容可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查找,如細胞分裂、基因表達等內容較抽象,難教難學,學生通過查找這些內容的虛擬實驗,使之化靜為動,化難為易,使抽象枯燥的內容在動畫環境下變得生動有趣,這不但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發他們獲取信息的興趣,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現實生活素材豐富多彩,而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較感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素材不僅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講完“遺傳病種類”后,為加強學生對遺傳病的感性認識,帶領學生參觀兒童福利院,進行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愛兒童,并進行普及遺傳學知識的宣傳,倡導用科學方法提高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
2.3培養學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的能力。學生在信息來源中通過閱讀、觀察、聆聽、瀏覽、觸摸等方式來感受信息,從中篩選出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有些學生在查到資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無用,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學生獲取了大量有關遺傳病的材料后,引導他們進行分析、歸類、綜合,從中總結出影響遺傳病的主要因素。
2.4培養學生信息表達能力信息表達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進行展示和表達的能力。這個環節是檢驗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關鍵環節。可通過師生互動、問題討論、布置作業、目標檢測和寫調查報告等方法讓學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資料表達出來,達到利用信息、解決信息問題的目的。例如,在進行了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后,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通過咨詢和診斷方式,對某些疾病提出預防和治療措施,促進優生工作的深入開展。
2.5培養學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傳播學上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符號傳遞信息、觀念、態度、感情等現象。在教學中體現為鼓勵學生更多的伙伴關系、合作學習與共同研究,而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孤立學習與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把個人主義與他人、社會對立起來的教育觀,轉變為融合式的教育觀。例如,在進行中學生高度近視社會調查時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小組6~8人,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獲取、加工、整理、表達信息過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報告的形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遺傳病與環境因素的關系,與學生一起探討高度近視這一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使學生加深對遺傳病的理解和對遺傳病危害的認識,使學生受到人口素質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這樣既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擴大信息來源,提高解決信息問題的能力和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信息傳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大膽接觸社會,發揮其主體作用,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參考文獻】
1孟振庭.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篇5
關于中學生近視問題的調查報告
一、課題背景
伴隨著學齡的成長,還有近視度數的提高,目前,中國近視率僅次于"近視大國日本",排名世界第二.據衛生部與教育部聯合調查,我國學生的近視發病率,已從1998年的第4位上升至XX年的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小學生近視率達34.17%;中學生近視率為56.59%;而大學畢業時竟高達73.9%,因近視致盲人數已達30。不知不覺中,身邊的同學也有越來越多加入近視眼的行列.摘下眼鏡后,眼前日漸模糊的世界,不禁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什么眼睛會近視?怎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眼睛,防止度數的進一不加深呢?一系列的問題,使得我們組迫切想要了解關于近視的前因后果以及保護的措施,因此我們決定將此作為我們研究的課題.盡管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已經有不少研究,但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研究,找到更加可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方法。
我們小組通過中學生近視情況調查問卷在我校高二年級段得到了以下結果。大約有90%的同學現在患有近視,60%左右的同學在初中就已是近視人群中的一員,更甚者在小學階段就帶上了眼鏡。近視同學的近視度數大都在400~500左右。可想而知、我國近視情況是如何嚴峻。因此該問題的研究更有了其必要性。
二、研究過程
①什么是近視?
近視是指眼睛在不用調節的情況下,五米遠的平等光線經屈光系統屈折后,聚集在視網膜前,在視網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近視眼患者看清遠方的物體,需要縮短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比如將物體移近,移動身體,或者配戴凹透鏡。
輕度或中度近視,除視遠物模糊外,并無其它癥狀,在近距離工作時,不需調節或少用調節,即可看 清細小目標,反而感到方便。但在高度近視眼工作時,目標距離很近,兩眼過于向內集合,這就會造成內直肌使用過多而出現視力疲勞癥狀。 高度近視的前房較深,瞳孔較大,眼球因前后軸長而顯得稍有突出。在視盤顳側可見白色或灰白色新月形斑,稱為近視半月斑,這是由于鞏膜向后伸長,視網膜色素上皮及脈絡膜與視盤顳側邊緣脫開,露出鞏膜或部分脈絡膜與鞏膜之故。后極部鞏膜不斷向后擴張在黃斑部可出現膝裂樣條紋和視網膜下新生血管,附近視網膜、脈絡膜出現斑塊狀萎縮變性,導致后鞏膜葡萄腫。黃斑部常有色素增生,甚至出血,形成萎縮斑(forster-fuchs spot)從而嚴重損害視力,高度近視的黃斑病變已成為主要導致盲眼病之一。此種患者還常伴有玻璃體液化、混濁、少數還可發生視網膜脫離及并發性白內障。輕度及中度近視,眼部無特殊改變,但偶亦有近視半月斑及豹紋狀眼底改變。近視眼日久可以導致集合功能不全,發生外斜視。
②近視的原因
經問卷調查,80%左右的同學是因為長時間上網、看電視、看書等造成的。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1、用眼時間過長。有的青少年看書寫字做作業,看電視等連續3-4小時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覺休息,這樣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且使眼睛負擔過重,眼內外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當看遠處時,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痙攣狀態,這樣看遠處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視。有的學生過了一個暑假視力就明顯下降就是這個原因。一般主張連續看書寫字或看電視40-50分鐘就應休息片刻或向遠處眺望一會兒。
2、用眼距離過近。據有關資料報道,青少年近視眼以長期用眼距離過近引起者為多見。青少年眼睛的調節力很強,當書本與眼睛的距離達7-10厘米時仍能看清物體,但如果經常以此距離看書,寫字就會使眼睛的調節異常緊張,從而可形成屈折性(調節性)近視,所謂的假性近視。如果長期調節過度,使睫狀肌不能靈活伸縮,由于調節過度而引起輻輳作用加強,使眼外肌對眼球施加壓力,眼內壓增高,眼內組織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組織嬌嫩,眼球壁受壓漸漸延伸,眼球前后軸變長,超過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軸性近視眼,所謂真性近視。正常閱讀距離應是30-35厘米。
3、照明光線過強或過弱。如果光線太強,如陽光照射書面等,會引起強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適,難以看清字體,相反,光線過弱,書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體,頭部就會向前,湊近書本,以上兩種情況均能眼睛容易疲勞,眼睛的調節過度或痙攣而形成近視。
4、在行車上或走路時看書。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時間,邊走路邊看書或在行走的車廂里看書,這樣對眼睛很不利。因為車廂在震動,身體在搖動,眼睛和書本距離無法固定,加上照明條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負擔,經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視。
5、躺著看書。許多青少年喜歡躺在床上看書,這是一種壞習慣。因為人的眼睛應保持水平狀態看書,使調節與集合(輻輳)取得一致,減少眼睛的疲勞。如果躺著看書,兩眼不在水平狀態,眼與書本距離遠近不一致,兩眼視線上下左右均不一致,書本上的照度不均勻,都會使眼的調節緊張而且容易把書本移近眼睛,這樣可加重眼睛負擔2-3倍,日久就形成近視。
6 睡眠不足。當睡眠不足時,第二天精神不振,頭昏腦脹,大腦沒有充分休息,疲勞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負擔,促使近視發生。睡眠不足是近視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
7、課桌不符合要求,寫字姿勢不正確。若桌椅太低,使頭前傾,脊柱彎曲,胸部受壓,眼睛調節相對緊張。或桌椅過高,雙腳懸空,下肢容易擺動,不能保持正確姿勢,都能使眼睛發生疲勞,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近視。
8、目前空間的射線的影響。經常看電視,尤其是信號不足,接收率不高的農村地區,沒有共用天線,屏幕不清晰,雪花點也多,很易使眼肌疲勞,經常玩電子游戲機的同學更易損壞視力,商場出售的小霸王學習機,都能直接引起學生近視,當今電腦計算機是一門不可缺少的課程,過長操作引起眼的干燥和疲勞易引起近視,均需適當控制使用時間。
③怎樣保護視力
保護視力的4種鍛煉方法 :
ⅰ、轉眼法
選一安靜場所,或坐或站,全身放松,清除雜念,二目睜開,頭頸不動,獨轉眼球。先將眼睛凝視正下方,緩慢轉至左方,再轉至凝視正上方,至右方,最后回到 凝視正下方,這樣,先順時針轉9圈。再讓眼睛由凝視下方,轉至右方,至上方,至左方,再回到下方,這樣,再逆時針方向轉6圈。總共做4次。每次轉動,眼球 都應盡可能地達到極限。這種轉眼法可以鍛煉眼肌,改善營養,使眼靈活自如,炯炯有神。
ⅱ、眼呼吸凝神法
選空氣清新處,或坐或立,全身放松,二目平視前方,徐徐將氣吸足,眼睛隨之睜大,稍停片刻,然后將氣徐徐呼出,眼睛也隨之慢慢微閉,連續做9次。
ⅲ、熨眼法
此法最好坐著做,全身放松,閉上雙眼,然后快速相互摩擦兩掌,使之生熱,趁熱用雙手捂住雙眼,熱散后兩手猛然拿開,兩眼也同時用勁一睜,如此3~5次,能促進眼睛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
ⅳ、洗眼法
先將臉盆消毒后,倒入溫水,調節好水溫,把臉放入水里,在水中睜開眼睛,使眼球上下左右各移動9次,然后再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次。剛開始,水進入眼 里,眼睛難受無比,但隨著眼球的轉動,眼睛會慢慢覺得非常舒服。在做這一動作時,若感到呼吸困難,不妨從臉盆中抬起臉來,在外深呼吸一下。此法,能洗去眼 中的有害物質和灰塵,還對輕度白內障有效,并能改善散光、遠視、近視的屈光不正程度。
經過我們小組的走訪調查了、實驗中學及其周邊學校后發現了同學們普遍存在一些在關于近視方面的誤區。
④學生患近視莫陷“五大誤區”
誤區一: 治療儀肯定能夠治愈眼疾
治療儀雖能短期內解決假性近視問題,但不能治療已經存在的近視眼。一些家長把提高孩子視力的迫切愿望寄托在“視力儀”等產品上,短期內也許會有些效果,但長期使用卻收效甚微,有的還會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眼球發育。
誤區二: 患近視能不戴眼鏡盡量不戴
患近視的眼睛如果沒有及時佩戴眼鏡予以矯正,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看清物體而長期處于一種疲勞狀態,長此以往,近視度數會加深得更快。
誤區三: 眼鏡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掉
首先應明確近視是真性還是假性,真性近視很難恢復,假性近視有可能恢復。但假性近視恢復程度要看假性近視在近視中的比例,比如100度近視,其中可能有50度是假性近視,如是這樣,戴眼鏡也很難恢復,只有100%的假性近視才有可能恢復。
誤區四: 看近物無需戴眼鏡
眼鏡何時戴、何時不戴,主要取決于近視度數和用眼情況。裸眼視力為0.6左右的近視眼,如果不是職業司機或特別需要清晰視力的,在看近物時可以不戴眼鏡。但裸眼視力在0.5左右的還是應該常戴眼鏡,并且戴眼鏡后讀寫姿勢一定要特別注意。
誤區五 :眼鏡隨意配一副,驗光不重要
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眼鏡是直接作用于眼睛上的矯正工具,眼鏡的好壞直接影響眼球的健康狀況,而驗光是配鏡的前提和基礎,光驗得準不準直接決定了眼鏡的好與壞,是配鏡最關鍵的一步。
三、預防近視的措施。
一般青少年的近視眼,多數屬于“假性近視”。由于用眼過度,調節緊張而引起的一種功能性近視。如果不及時進行解痙矯治日久后就發展成真性近視。
預防措施:
必須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
1、培養他們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著身體。書本和眼睛應保持一市尺。學校課桌椅應適合學生身材。
2、看書寫字時間不宜過久,持續1~1.5 小時后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眼睛向遠眺,做眼保健操。(現在的手持設備還有電腦的使用距離與讀書寫字差不多,所以也要注意使用時間)
3、寫字讀書要有適當的光線,光線最好從左邊照射過來。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線下看書、寫字,減輕學生負擔,保證課間10分鐘休息,減輕視力疲勞。
4、積極開展體育鍛煉保證同學們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
5、教導同學們寫字,不要過小過密,更不要寫斜、草字。寫字時間不要過長。
6、認真做好眼保健操。
7、看電視時要注意高度應與視線相平;眼與熒光屏的距離不應小于熒光屏對角線長度的5倍;看電視時室內應開一盞支光小的電燈,有利于保護視力;在持續看電視1~1.5 小時后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眼睛向遠眺,做眼保健操;
8、應多吃些含甲種維生素較豐富的食物各種蔬菜及動物的肝臟、蛋黃等。胡蘿卜含維生素b,對眼睛有好處;多吃動物的肝臟可以治療夜盲。近視患者普遍缺乏鉻和鋅,近視患者應多吃一些含鋅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黃豆、杏仁、紫菜、海帶、羊肉、黃魚、奶粉、茶葉、肉類、牛肉、肝類等含鋅和鉻較多,可適量增加。 補鋅最好服用蛋白鋅,如新稀寶片。 對近視要分檔防治,抓早抓小。 積極矯治和防止深度發展。如果已發生近視,要到醫院去驗光, 配戴適宜的眼鏡。假性近視可采用遠霧視法、 推拿操或晶體操以及物理療法、藥物等進行矯治。
9.打羽毛球、乒乓球可防近視在打球過程中眼睛須快速追隨羽毛球和乒乓球這類靈活性很強的“小球運動”軌跡變化,這對5~9歲的孩子的眼球功能完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四、正確佩戴眼鏡的方法。
目前,大多數同學近視后都會帶上眼鏡。而眼鏡的佩戴也會對我們的眼睛有很大的影響。
(1):總體原則→清晰、舒適、持久閱讀。
(2):配鏡時,必須患者在場親自驗光后才行!不可以原來的眼鏡度數為準,重做一個,切記!
(3):近視鏡配鏡原則為眼位、調節、集合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最低的度數最佳的矯正視力。
(4):有散光的患者,應近視鏡和散光鏡都配(小竅門:低于75度順規生理性散光,未對視覺質量造成影響的,沒有視疲勞癥狀的可以不矯正。順規散光可以低矯,逆規、斜向散光需足矯)。
(5):裝配眼鏡時,還要注意鏡片光學中心的距離應與瞳孔間距一致;另外,鏡框應略有5度左右的向下傾斜,否則易造成單眼不適(包括眩暈)或單眼輕度模糊。
(6):鏡片材料的選擇→①:玻璃鏡片價低、較重、易碎,但耐磨;②:樹脂鏡片價高、較輕、不易碎,但易磨損。青少年及屈光度中、高者尤為適宜后者。
(7):近視度數發展較快的青少年可以在眼科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配戴硬形眼鏡
(8):眼位、調節功能正常的輕度近視患者只要在眼工作時戴鏡,不工作時可取下。中高度患者可長期戴鏡。
(9):不管是戴樹脂鏡片還是戴玻璃鏡片的患者最好半年~一年復查一次,以確保所配的眼鏡適合目前的屈光狀態→這是對學生而言!!一般的患者25歲以上,可2年左右重新復查驗光一次。
篇6
14歲的曉輝,是廣州市一名初二學生。身高170cm,但體重已經達到了68kg,戴著一副300多度的近視眼鏡。他低著頭對記者說,自己很喜歡打籃球,但平時根本沒什么空閑時間去做運動。據了解,曉輝的生活與電視、網絡游戲統統無關,他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學習上,因為他覺得自己要努力才能考上理想的學校。曉輝的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期,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項歷時十年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該項研究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進行了3次調查,3次調查抽取的區縣完全相同,調查對象是全國10個省46個區縣184所中小學校的5000多名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生。
調查顯示,10年來少年兒童在校時間在縮短。2010年調查表明,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為6.10小時,比2005年減少了1.05小時,但仍有超過一半(51.2%)的小學生在校時間超過國家規定時間(6小時);初中生平均在校時間為7.48小時,比2005年減少了2.55小時,并且低于國家規定最高時間(8小時)。
在校時間減少意味著閑暇時間的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們的游戲時間增多了。
調查結果表明。有39.3%的學生在非周末參加課余特長培訓,周末參加課余特長培訓的比例達到了49.4%。而且,參加特長培訓活動的人數比例較2005年(非周末為32.0%,周末為38.6%)有明顯增長。
孩子們在校時間雖然有所減少,是否他們的課業負擔在減少?
調查結果仍然是否定的。在學習日,小學1-3年級學生每日平均做家庭作業1.15小時,比2005年減少了6分鐘,但是仍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0.5小時)超出了0.65小時;小學4-6年級學生每日平均做家庭作業1.41小時,僅比2005年減少了3.6分鐘,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1小時)超出了0.41小時;初中生每日平均做家庭作業2.32小時,比2005年增加了9.6分鐘,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1.5小時)超出了0.82小時。而周末,學生們用于寫作業的時間則更長。
一位中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早上6點15分起床,7點15分到學校進行早讀。從8點多開始上課,5節課結束,已經到了中午12點15分。饑腸轆轆,在學校吃完午餐,中午趴在課桌上稍作休息。下午,又是4節課。回到家已是6點多,吃完晚飯基本上已到了8點鐘。接下來沒有電視,也沒有游戲,只有作業、復習,三個小時之后,眼睛澀澀的,拖著疲憊的身體上床睡覺,第二天又將始復。
據了解,從1985年開始,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每隔5年就對廣州中小學生的體質及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調研,涉及廣州城鄉12所中小學5141名學生。對比這20多年來的調查結果,所長麥錦成認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加上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等因素,學生體育運動難以保證,導致中小學生形成了“久坐不動、以靜代動”的生活方式。由此而引出的后果是,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出現三大趨勢――運動能力下降,肥胖癥逐漸增加,近視發生率居高不下。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教授伍曼儀說,在門診里也經常遇到“小胖墩”。肥仔小強特別具有典型性,只有13歲的他,在學校的體檢中發現轉氨酶升高,于是家長專程帶他到醫院做檢查。經B超、抽血檢查,才發現這孩子已經患有脂肪肝、高脂血癥。
較重的課業負擔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睡眠。2010年中國青少年調查中心的資料顯示:在學習日近八成的中小學生存在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70% 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不論學習日還是周末,中小學生每天平均睡眠時間不到8小時。沒有充足的睡眠,就難以保證健康的成長。長期睡眠不足,將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影響身心和智力發育,給孩子的未來幸福埋下隱患。
對于學習任務很重的學生來說, 可以將運動時間“化整為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馮夏婷說。比如周末在家附近尋找一些小花園,既能曬到太陽,又能呼吸到新鮮空氣,還能讓自己接觸到大自然。平時在吃完晚飯后,抽10-20分鐘散散步,步行速度不宜過快,可以享受晚間的寧靜和清爽的空氣。如果有時間做運動的話,最好選擇有氧運動,那種低強度、有節奏、持續時間長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騎自行車、健身操。
值得一提的是,家務勞動也算一種運動形式,而且孩子做一些家務有利于培養責任感,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德。馮教授講,其實, 孩子不是天生體弱,但最終被家長過分“關愛”害了。
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0 名兒童做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不愛干家務的孩子長大后的失業率、犯罪率、離異率以及心理疾病發生率都比那些愛干家務的孩子要高得多。
與孩子們的學業負擔改善狀況不佳相比,十年來我國少年兒童財富卻在快速增長,擁有千元以上個人存款的十年間增長3倍以上;消費漸趨民主,完全聽命于父母的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 父母與子女之間協商決定消費的接近六成,增加近8個百分點。
另外,在親子關系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專制、控制行為減少,限制孩子交朋友、挖苦或嘲笑孩子、訓斥或嚇唬孩子、打孩子的比例下降;父母的民主教養行為增多,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業余時間、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給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間的比例上升;但仍有兩至三成孩子每周與父母一起吃晚飯不超過兩次。
網友鏈接
我是正義:這都呼吁多少年了,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呼吁……
安全是天:又能怎樣呢?教育體制不真正來個革命,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等待老巫婆的美人魚:小升初、中考、高考壓力不抓緊行嗎?政府引導、學校、家庭都存在問題。不過,我兒子都上中學了,我看他沒那么多作業,大部分在學校自習課就寫完了。在家做作業從未超過一小時,他從來不虧待自己,早睡早起,九點多準時上床睡覺,六點鐘睡醒起來。
盼望:其實不止中小學生如此,他們從B B開始就養成了晚睡的習慣,年輕的父母們也不懂,自己睡得晚,家里的BB 睡得也晚,我經常看到晚上10 點了,B B還在父母的帶領下散步呢。
篇7
多曬太陽能增壽6年
據丹麥《政治報》報道,以博爾赫?諾斯格教授為首的幾名丹麥科研人員和醫生對40~100歲年齡的440萬丹麥人,進行了長達26年的研究發現,多曬太陽會延長壽命。
博爾赫?諾斯格教授說:“眾所周知,過度曝曬會誘發皮膚癌。但奇怪的是,丹麥人的平均壽命在80歲,皮膚癌患者的平均壽命卻達到了86歲。不僅如此,他們心臟血栓和骨質疏松的發病率也偏低。”于是,便引出了這樣一個猜測―太陽光能否延長人的壽命?
為了驗證這個猜想,博爾赫?諾斯格教授與其3位同事,從1980-2006年,選取了440萬名丹麥人,將他們的健康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440萬人中,有13萬人患有皮膚癌,在控制了性別、年齡、職業、教育背景和居住場所等因素后發現,之前的猜想是成立的。博爾赫?諾斯格教授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陽光的確可以給人體帶來多方面的健康保障。
丹麥癌癥研究所的英格亨士普?克萊門森也認為,那些愿意去度假曬太陽或有時間曬太陽的人,通常會比居家或辦公室工作者更有可能經常進行戶外運動,這也是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
曬太陽有助于減肥與預防糖尿病
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老鼠進行實驗后發現,皮膚暴露在陽光中,釋放的一氧化氮在新陳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研究人員表示,適度照射紫外線有助于人體釋放一種延緩肥胖和2型糖尿病發展的重要蛋白質。他們認為,曬太陽是一個全新的健康建議。
愛丁堡大學皮膚病學高級講師理查德?威勒博士說:“像我們開展的這項研究一樣的科研項目正幫我們深入了解太陽對人體有益的奧秘。我們要記住,皮膚癌不僅僅是一種可能殺死我們的疾病,還是一個平衡日光照射的重要因素。”
這位科學家的科研組和西澳大利亞州佩斯市特雷森兒童研究所的科學家密切合作,發現老鼠過多暴露在紫外線中延緩體重增加。這些老鼠表現出更少的和2型糖尿病有關的警告跡象,例如,反常的葡萄糖水平和抵抗胰島素等。
紫外線治療的有益效果和一氧化氮有關。皮膚暴露在日光中就會釋放這種蛋白質。這種物質在我們消化和處理食物與糖上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預防糖尿病等有害代謝疾病的潛能。《糖尿病》雜志刊登了這項最新研究。負責該研究的科學家警告,由于他們的發現來自老鼠,所以不可能精確復制到人類身上。
這些研究人員指出,還需進行更多研究,才可確認暴露在太陽光中是否對人減肥和預防糖尿病危險具有相同作用。老鼠是覆蓋皮毛的夜行性動物,不經常暴露在高水平日光中,這是必須開展更多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項研究又為適度暴露在太陽光中對健康有益的觀點提供了新證據。
南安普頓大學的馬丁?費里施教授說:“這些觀察結果進一步表明,皮膚釋放的一氧化氮可能不僅對心臟和血管有好處,還有助于人體控制新陳代謝。”澳大利亞特雷森兒童研究所的謝莉?戈爾曼博士說:“我們的發現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表明皮膚不經意地暴露在日光中加上大量鍛煉和健康飲食可能有助于預防兒童患上肥胖。”
其他科學家也支持這些發現,但他們警告說,在陽光中照曬太久可能增加皮膚癌危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大衛?雷伊教授說:“這是一項重要研究。它表明飲食以外的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幫助預防增重和糖尿病。這些發現支持這樣一個觀點―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包括到戶外曬太陽。它不僅有利于鍛煉,還對皮膚有好處。與此同時,它還對高危人群有十分明顯的積極影響。”
適度曬太陽有助減輕中風風險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陽光能改變皮膚的一氧化氮濃度,使血管擴張,達到降血壓的作用。該實驗由24名志愿者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讓受試者照射助曬燈,吸收紫外線與熱能,時間20分鐘;第二階段,研究人員阻隔紫外線,只讓燈發出熱能,時間也是20分鐘。結果顯示,陽光與血壓、心血管疾病有關聯。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實驗醫學教授費利許說:“少部分的一氧化氮會從皮膚進入循環系統,擴張血管,血壓一旦降下來,心臟病發與中風的風險也跟著降低。”
多曬陽光預防近視
英國《自然》雜志提出,擺脫近視的終極辦法,就是要有光。《自然》雜志指出,近視與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過少有關。
此前對動物和人類的研究都表明,暴露于明亮的自然光與近視之間關系密切。對小雞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小雞暴露在高照明水平,其近視發病率降低了60%。一項對2000個兒童的調查報告也顯示,每天讓他們在戶外待上40分鐘,近視率下降了23%。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近視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視網膜神經遞質―多巴胺。陽光刺激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可避免眼睛變形,預防近視。專家估計,兒童每天至少要在陽光下呆3個小時,光照強度相當于炎夏的樹蔭中接收的光照。
曬太陽預防癡呆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大型試驗表明,接觸充足的陽光可以大幅度降低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的風險。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人若嚴重缺乏維生素D,罹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將比常人高2倍。而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比如,多曬太陽、多吃魚和雞蛋等,可起到延緩及預防老年癡呆等疾病的作用。研究結果發表于《神經學》雜志上。
該研究跨時6年,觀察了1658名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研究開始時,這些老人都沒有癡呆、心臟病和中風等癥狀。研究者檢測了他們血液中的維生素水平,結果發現,血藥濃度閾值不足(25~50)×10-6毫摩爾/升的人中度缺乏維生素D,他們患上任何一種癡呆癥的風險增加了53%;血藥濃度閾值為25×10-6毫摩爾/升的人嚴重缺乏維生素D,他們的風險增加到125%。而那些血藥濃度閾值最少為50×10-6毫摩爾/升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最低。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水平可通過每周3次正午曬20分鐘太陽,讓陽光充分灑在臉上和手臂上,就能達到。
在冬天的時候,由于太陽較弱,不能生成足夠的維生素。英國國民衛生服務體系建議,所有6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需要補充10微克的維生素D。另外,還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比如,三文魚、金槍魚和鯖魚等富含脂肪的魚類,以及雞蛋和強化食品等。
首席研究員大衛?盧埃林博士說:“我們意外發現,低維生素D水平和癡呆癥之間不僅有關系,且兩者的聯系是我們預期中的兩倍之多。現在需要確定的是,攝入飲食如油性魚類或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否能延緩或者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病。”
英國阿爾茨海默癥研究所的主任西蒙?里德利博士也謹慎表示,研究仍未確定低維生素D水平是否會導致癡呆癥,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明,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是否有助防止老年癡呆癥。
“不過,我們不能確定地說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會降低老年癡呆癥的風險。”阿爾茨海默癥協會研發主管道格?布朗博士強調。
多曬太陽心臟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意大利諾瓦臘的東皮埃蒙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心血管疾病在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中更為嚴重,這一結果再次印證了以前有關曬太陽有益心臟健康的研究結論。
篇8
癥狀:
常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齒疾病,胃腸疾病,眼睛疾病……
常見——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差且經常感冒,抗挫折能力較差,逆反心理較強,體質較弱……
常態——缺乏運動,經常玩手機、iPad,學習壓力大,躺著看書,長時間上網……
看!這就是中國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2014年3月,《小康》雜志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對千余名小學生的體質狀況進行了“大檢閱”,其中男生占比60.3%,女生占比39.7%;低年級(1~3年級)學生占比56.7%,高年級(4~6年級)學生占比43.3%。
“體檢”結果顯示,小學生的健康指數為3.59(5分制),體質指數為3.50(5分制)。
“感冒+感冒”=?
如果你只聽說過“集體行動”、“集體潛意識”,而沒有聽說過“集體感冒”,那你要么是out(落伍)了,要么就是身邊沒有小學生朋友。
就在今年2月底,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學校小學部的二年級二班停課了。無緣無故就停課3天嗎?當然不可能!學校不僅將停課的消息及時通知了學生和家長,而且還立即上報了區教育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因為學生“集體感冒”了。其實,剛開始,只是班里的幾名學生出現了發燒、咳嗽癥狀,可是沒過幾天,患感冒的同學就增加到十多位。
去年十一長假剛過,在四川瀘州大北街中心小學的六年級三班里,也有10名學生感冒發燒,個別學生的身上還起了皰疹。多名學生出現感冒發燒的癥狀后,班主任也是馬上就向學校反映了情況,學校立即組織醫療工作人員對全校學生進行了體溫測量與身體檢查。
“對于班主任而言,最擔心的就是班里的學生‘集體感冒’,但每年春季3、4月份以及秋季9、10月份的時候,班里往往都會出現一兩個同學感冒后,很快發展為六七個學生感冒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就要求助于校醫并且上報給學校了。”在天津市一所小學做班主任工作的劉媛告訴記者,“除了怕學生‘集體感冒’外,我還擔心那些身體比較弱的學生由感冒引發其他癥狀。”
劉媛格外關注學生的健康狀況,她的兒子也在讀小學,去年12月,劉媛整整“頭疼”了一個月,因為不僅班里斷斷續續地總有兩三個學生感冒,而且她的兒子李浩也感冒了。“又咳嗽、又發燒的,我都急壞了。”劉媛說,“那段時間,兒子班里的同學也有很多感冒的,所以李浩每次病情剛有些好轉,一回到班里上課,很快就又嚴重了,反反復復、拖拖拉拉的,幾乎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好利索。”
劉媛說,李浩現在上小學二年級,因為從小身體就比較弱,所以只要是到了容易被傳染上感冒的時節,不管怎樣注意,他都會病上幾天。這讓劉媛感到很憂慮,她覺得現在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都不太好,而根據她的經驗,兒子的身體狀況在小學生群體中還屬于中等偏下的。
孩子易患感冒,其實不僅僅是劉媛一個人面臨的憂慮,在《小康》進行的“2014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中,38.4%的小學生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抵抗力差,并且經常感冒。在“小學生最容易患的病癥”排行中,排在前兩位的也都和“感冒”有關,位列第一的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緊隨其后。
雖然感冒是小學生最常患的病癥,但在《小康》調查中,記者卻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感冒初期,都會有“束手無策”的感覺,不知道該不該馬上帶孩子去看病,也說不清楚是應該讓孩子打針、吃藥,還是應該讓孩子像很多成年人那樣僅僅用多睡覺、多喝水的方式去對待感冒。
“孩子感冒時,父母要看情況處理。如果癥狀比較輕,可以不去醫院。中醫認為感冒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風寒感冒,一種是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通常是受涼造成的,可以用一些食療方法,或者是吃一點治風寒感冒的中藥,孩子應該很快就會好轉;風熱感冒大部分是由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表現為嗓子痛、扁桃體大、大便不規律、大便干結、食欲不好、舌苔厚膩,也需要對癥治療。”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副主任醫師李海鷹建議小學生的家長在孩子感冒時,要讓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保證足夠的睡眠,少到密集的公共場所,“是否需要吃藥,要看孩子的體質,如果孩子體質好,不吃藥也無所謂;要是體質弱,扛是扛不住的。但是,無論孩子體質好與差,若是發燒超過了38.5攝氏度,而且狀態不好時,就要去醫院。”
民眾體檢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安梅也主張要讓孩子在感冒期間多休息、多喝水。據李安梅介紹,在過去,往往孩子一發燒,就認為是有炎癥,就給孩子吃消炎藥,其實消炎藥雖然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但如果感冒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話,消炎藥不僅對感冒毫無用處,而且還會降低孩子的白血球和免疫力,感冒以后反而不容易好。“所以小學生感冒之后,家長最好先觀察一下。帶孩子驗血,看一下血常規,這樣就可以判斷是細菌性感冒還是病毒性感冒。”李安梅提倡盡量不給孩子吃藥,“低燒和嗓子疼都不用吃藥。如果扁桃發炎或者化膿、發燒超過38攝氏度,則需要用一些消炎藥。”
有些病最愛“纏”著小學生
其實感冒并非只是“纏”著小學生,李安梅說,從疾病角度而言,目前在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大學生群體中,最常患的病癥都是感冒。而有些病癥,就沒有感冒那么“公平”了,它們甚至已經成為了小學生的“職業病”。
談及小學生的易患病癥,李海鷹和李安梅都提到了齲齒——這個醫學上的名詞,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們俗稱為蟲牙、蛀牙。李海鷹告訴記者,齲齒除了是細菌引起的疾病外,它可以繼發牙髓炎、根尖周炎和牙槽膿腫。“要注意自身牙齒的保護能力和抗齲能力,包括牙齒的形態,唾液的分泌。其次就是要有良好的刷牙方式和生活習慣。減少吃零食和吃甜食。養成早晚認真刷牙,吃完食物要漱口的好習慣。”李海鷹說。
從事了多年健康管理工作的李安梅還發現,齲齒之所以成為小學生的多發病,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孩子們刷牙不徹底。而刷牙不徹底的危害,其實不僅僅是導致齲齒的發生,還會引起牙周炎、牙齦炎等多種牙齒疾病。
健康專家們的介紹,也印證了《小康》關于“小學生最容易患的病癥”的調查結果,牙齒疾病僅次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排名第三。
關于牙齒,美國科學家有一個讓人“驚訝”的發現:刷牙不徹底導致的牙菌斑、牙周炎問題可能加大人們患癌癥死亡的風險。雖然癌癥與死亡,離小學生們還比較遙遠,但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是,中國的很多小學生還“不會”刷牙。
同濟醫院曾對170名小學生進行了長達三年的牙齒保健預防干預,結果發現真正會正確刷牙的不到二成。2011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調查也發現,不刷牙或者刷牙方法不對是造成學生蛀牙的最主要原因,多達53%的深圳小學生沒有養成“天天刷牙,早晚刷牙”的衛生習慣。
遺憾的是,在中國,針對小學生“牙齒保健”的教育尚不完善。而在日本,對于公民的愛牙、護牙教育培養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的,在日本的小學校里,有專門的“牙齒保健”課程,教材多采用漫畫形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科學的護牙知識。課后,老師還會給學生們布置作業,比如讓他們照著鏡子畫自己的牙齒,等等。
愛牙、護牙為何要從娃娃抓起?在醫學界,關于牙齒健康的重要性,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口好牙齒是健康的表現,腸胃的好壞也能通過牙齒表現出來。《小康》調查顯示,牙齒不健康的小學生,大多也常患有胃腸疾病,在“小學生最容易患的病癥”排行中,胃腸疾病排位第四,超過了位居第五位的眼睛疾病。
“暴飲暴食、挑食、吃零食、不吃早餐、常吃麻辣燙等過燙或過辣的刺激性食物,等等因素,都會引發胃腸疾病,因此要格外注意。”李安梅稱。
李海鷹則特別關注小學生的近視問題,“以前學生一般都是從中學開始戴眼鏡,現在很多學生則是從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近視了。”
去年的一則報道稱,最新調查表明,我國有4億多近視患者,其中青少年已成“重災區”:小學生中近視率在30%以上,中學生達70%,大學生達90%;而2010年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中國小學生的近視率是22.78%。
三年間,中國小學生的近視率提高了7.22個百分點。去年,一條題為“iPad成兒童視力第一殺手”的微博被轉發了上千次,引起了許多家長的關注。“2014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亦顯示,在“小學生最流行的生活狀態”排行中,“經常玩手機、iPad”被排在了第二位,另外分列第四、五、七位的“躺著看書”、“長時間上網”、“邊吃飯邊看書”,也都算是不健康的用眼習慣。
睡覺的煩惱
和很多每天放學回家就要抱著手機、iPad玩上一陣子的同齡人相比,小學五年級學生王娜顯得有些“另類”,在老師和父母眼中,她是個懂事的乖孩子,學習用功、踏實,成績名列前茅。
“唉,真沒想到,我們從沒在學習上為她操過心,卻要為她睡覺的事情而煩惱。”王娜的母親無奈地說,王娜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就常常睡不踏實,“剛開始,我和她爸爸以為她是一個人在房間里睡覺害怕,還因此批評過她,可后來發現,她好像并不是害怕,那年暑假我帶她出去玩,在酒店里和她住同一個房間,夜里竟然聽到她在夢話中說做數學題的事情。再往后我注意觀察了一下,她夜里的確是睡得不夠踏實,有時候說夢話,有時候會半夜醒來。”
王娜的母親不明白,為什么一個10歲出頭的小孩,竟然還會睡不踏實,“她又不像我們成年人一樣,上有老、下有小,還要賺錢養家,煩心事一大堆。”
但事實卻并不像王娜的母親想象的那樣,小學生也有心理壓力,他們的壓力主要來源于課內作業,課外輔導班、補習班、提高班,考試,家長的嚴格要求等等。
“孩子睡不踏實主要是受到了精神因素的影響。” 北京朝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中國睡眠研究會睡眠呼吸障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郭兮恒告訴《小康》記者,“睡眠和心理有著很大的關系,很多孩子上床睡覺時還想著自己作業沒寫完或是被老師批評等事情,這樣就容易睡不踏實。有的孩子白天的精神壓力過大,甚至夜間還會出現夢游的現象。”
在成長過程中,究竟有多少小學生面臨著睡眠的煩惱?《小康》調查顯示,“睡眠不好”在“小學生亞健康的十大表現”排行榜上位列第八;43.6%的小學生“睡得不踏實”;21.6%的小學生“入睡困難”;18.3%的小學生夜里睡覺“打呼嚕”;“睡眠質量差”已成為兩成小學生的常態;9%的小學生曾患過或正在被“睡眠障礙”所困擾;17.4%的小學生長期“睡眠不足”。
“很多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是不夠的,晚睡早起,這是個大問題。”郭兮恒認為。
在“2014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中,《小康》專門就孩子的就寢時間和睡眠時長進行了詢問。在就寢時間方面,58.2%的小學生通常在21至22點間就寢;20.8%的小學生通常在21點前就寢;17.4%的小學生通常在22至23點間就寢;還有3.6%的小學生通常在23點之后才上床睡覺。在睡眠時長方面,50.3%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為8到10個小時;44.9%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為6到8個小時;3.3%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為10到12個小時;還有1.2%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還不足6個小時;其余0.3%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能夠達到12個小時以上。
郭兮恒告訴記者,小學生應該保證每天有至少8個小時的睡覺時間,如果迫不得已,必須要晚睡早起,最好中午能夠通過午睡來彌補一些睡眠時間。
按照郭兮恒提出的小學生睡眠時長標準,46.1%的小學生都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而《小康》調查卻顯示,只有17.4%的小學生長期“睡眠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睡眠不足的問題并未引起家長和小學生自己的重視,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有可能還不知道小學生睡眠時長應該達到的標準。
“孩子身體發育要靠生長激素的釋放,而生長激素釋放到最高程度的時候是在深睡眠的時間。如果孩子的深睡眠少了,會影響到長身高。另外,做夢的睡眠是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重要過程,如果孩子做夢睡眠不充分的話,智力會下降,學習成績也會下降。”郭兮恒呼吁,要為孩子營造一個非常好的睡眠環境,讓孩子獲得高質量的睡眠,因為這“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非常大”。
“小胖墩”和“豆芽菜”的尷尬
在占比為18.3%的夜里睡覺“打呼嚕”的那些小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小胖墩”。近些年,在全國各地的很多小學校園里,都出現了“小胖墩”扎堆的現象。2011年9月,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報告出爐,7-22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33%、5.64%、7.83%、3.78%,數據顯示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比2005年分別增加1.94、0.63、2.76、1.15個百分點。去年5月天津市公布的覆蓋全市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結果顯示:學生肥胖患病率達20.61%,這個數字在逐年攀升,且小學生高于中學生。今年3月18日的北京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報告顯示:2009-2010學年到2012-2013學年,北京市中小學生肥胖率從20.3%增加到21.46%……
在各種各樣的關于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報告中,“小胖墩”總是被特別關注,不僅僅因為他們睡覺打鼾,還因為脂肪肝、糖尿病等癥狀也總是“盯”著他們不放——減肥!減肥!再減肥!從“小胖墩”逆轉為“豆芽菜”,就好了嗎?當然不是!除了容易患上貧血、營養不良等病癥外,“豆芽菜”還和“小胖墩”一樣,有個共同的“尷尬”——他們幾乎都是“體育特困生”,最害怕上體育課。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飲食教育讀本》的第一課,就講述了一個富有啟迪性的故事,故事里的“小胖墩”踢足球踢得氣喘吁吁,而“豆芽菜”卻踢不動。
“過胖、過瘦的學生,在體育課上都會表現得比較吃力,體育課上,老師可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但是體育考試的標準卻只有一個,對他們也不能降低標準。為了幫助他們,很多體育老師都專門組織了‘小胖子鍛煉隊’,把胖墩們組織到一起鍛煉身體,不僅可以幫他們提高體育成績,還能增強他們的體質,防止他們今后得高血壓、脂肪肝等疾病。”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體音美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特級教師胡凌燕告訴《小康》記者。
雖然“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體質狀況并不代表小學生群體的整體水平,但“2014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的調查數據仍然顯示:小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體質指數為3.50)差于健康水平(健康指數為3.59)。
《小康》還請小學生的家長們對孩子的健康和體質滿意度分別做出了評價,51.6%的家長認為孩子的身體“比較健康”,11.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身體“非常健康”;但在評價孩子的體質狀況時,只有41.9%的家長給出了“比較好”的評價,7.5%的家長給出了“非常好”的評價——這兩個數字均低于前兩個數字。
健康的人,卻不一定擁有好體質嗎?天津體育學院教授、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分會委員譚思潔告訴《小康》記者,體質更強調身體活動能力、身體素質和機能水平,“人們一般認為沒什么疾病,就達到健康的水平了,但是體質好還要求身體活動能力強、身體適應能力強、身體機能水平高,能夠承擔更多的運動量,能夠承擔更大的體力活動。”
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體質?譚思潔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小學生應該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的、全面的身體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包括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靈敏和柔韌性練習,這樣就可以了。
生命在于運動,體質在于鍛煉。
但,與此相矛盾的是:55.2%的小學生已經養成了“缺乏運動”的壞習慣。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研究員王知凡、《小康》記者尤蕾對本文亦有貢獻)
(連接)
男生女生的“不一樣”
1.在亞健康的表現里,男生的抗挫折能力比女生更差,女生的逆反心理比男生更強;男生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女生更容易煩惱;男生的睡眠不如女生好,女生的心算能力不如男生好。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探究;自主;數學教學
今天現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對教育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使我們的教育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我們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途徑和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構建科學的教學新模式成為當務之急。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教學觀念
信息化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相應的學習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引導者,教材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而媒體則是一種認知工具。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拓寬了教學時空,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的適時性、交互性、廣闊性,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愛好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通過自己的認識將所學的信息重新編排,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砥礪自己的思維,培養探索創新的精神。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提供的明顯優于教師的豐富信息資源進行自學,以實現“自主學習”。
因此,我們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參加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來改進傳統教學。確立以學生為中心,加強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研究,及時跟蹤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了解信息環境下教學的基本特征
(1)開放性。這是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活動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學習過程的開放、學習內容的開放。其中學習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師,渠道可以更多,范圍可以更廣,學生利用網絡使得知識的來源更加廣泛。但是這種開放不是無限制的開放,是相對于傳統、封閉而言的開放。
(2)自主性。信息化教學主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知識的建構。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自主地操作、嘗試、交流、討論、質疑、解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引導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檢查、跟蹤,不能放任不管。
(3)創新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來自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是現代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善于質疑、積極思維、大膽聯想,勇于驗證。多方面和多層面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數學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4)適時性。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老師不可能時時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而網絡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則可使教師得心應手地因材施教。
(5)交互性。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建立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教學程序、教學組織形式都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多媒體技術中的交互性,使傳統意義上的師生二元交流,借助計算機和網絡已變成了教師、學生和計算機的三元交流。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主的現代信息社會,師生通過計算機獲得的交流機會比面對面要多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欲望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向學生呈現一個既感到熟悉,又困惑不解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本能地產生一種想知道“為什么?怎么回事”的沖動,將學生置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其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心理趨向。這樣教師由信息的傳播者、控制者變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促進者、指導者和領航者。
四、發掘學生的探索潛能
每個學生都具有探索潛能,都想體驗成功。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作為人,兒童具有潛在的發現能力,他們本身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具有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特征,在他們身上重復人類的發現活動和探索過程是可能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兒童,他們也有著一定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著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能引導,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探索。
五、充分運用網絡進行探究性學習
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這些知識和資源都是由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比較適合學生進行基于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學習。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21世紀新型人才能力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在因特網這樣的信息海洋中遨游、探索,并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優選和加工,然后根據自身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得到關于信息技能方面的最好的學習與鍛煉。
六、實施途徑及策略
(一)課前預習
現代社會不僅要求人們具有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迅速獲取新知識和不斷更新自己知識技能的能力。什么是自學能力呢?我認為中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指學生能獨立獲取書本知識的能力,它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包括:獨立閱讀能力、比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認為要從閱讀教材入手,因為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綱領性文件。但是教材內容簡單精練,一般學生難以把握重點難點,而網上相關的知識材料、教學課件、課外拓展、過關演練應有盡有,如果教師能在學生預習的時候對上述資源的利用加以點撥,答疑解惑,學生的自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如果能讓學生將自己的預習所得用電子文稿、讀書筆記或小報等形式進行個性化的展示與交流,學生得到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情感和成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的鍛煉。
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計劃,合理安排。課前預習,自主學習需要有一個切合實際、比較科學的計劃,包括時間的安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確定。老師在備課時要事先設計出預習或自學提綱,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不同的預習方案。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學能力的培養,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上,不能太看重結果。
(2)關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保護學生的創新火花。每一次預習都要引導學生不僅弄懂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積極思考,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時候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盡力讓學生做到以下幾點:①提出你的問題;②簡述你的學習過程;③講出你的收獲和感想。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結論,特別是肯定和保護學生可能是創新的火花。
(3)及時反饋,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教學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活動是轉變學習方式的關鍵。對每一次預習活動教師都要做出及時的評價和總結。不能只有活動,沒有評價,要愛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二)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是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利用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網絡的互動性,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境,提供一個學習平臺。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借助于計算機軟件,通過人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協作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技能。網絡教學具有廣泛的交互性、適時性、開放性,有助于學習者建構知識結構。常見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網絡型多媒體課
這種課就是教師先把上課內容或拓展材料制作成網頁格式的多媒體課件,上課時由學生自己根據老師的要求上網瀏覽課件,學習相關內容。這種課實質上是原來多媒體課的一種改進,但它比原來的多媒體課更具開放性和自主性,它的優勢在于:①利用了網絡的超文本格式及網絡的互動性;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③一節課沒有學完或解決的問題,可以另找時間繼續學習探究,不受課堂的限制,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空。
2.網絡型實驗課
這種課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操作相關的教學軟件進行實驗,經過探索、觀察、歸納、總結,最終得出有關結論,解決相關問題的實驗課。這種課不是利用Internet上的資源,而是利用局域網,借助于教學軟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手實踐提供一種環境,創造一種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的機會、實驗的平臺,變“聽數學”為“做數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那些正處于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在智力上還不具備構造形式數學證明所必需的智力結構的初中生,能運用事物或模型,在虛擬環境中去畫、去量、去算、去拼接。從而使他們能把抽象概念與具體事實以及他們的經驗聯系起來。有時學生在思考問題,探索結論的過程中常會突發奇想,但往往由于無法得到及時的驗證而放棄了這些可能是創新的火花。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增大信息技術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虛擬實驗室”,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學習、去驗證,那么有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對于這種網絡型實驗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類型。網絡型實驗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學科中的核心知識,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內容的難度適合于學生所處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
對于獲取學科知識和技能來說,網絡型實驗課的形式有形成實驗、探究實驗、設計實驗等,在教學設計中應區別對待。
(2)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確定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是根據網絡型實驗課的內容和類型來設計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集體探究實驗;②分層探究實驗;③分工探究實驗; ④小組合作探究實驗;⑤個別探究實驗。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加強課堂調控,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可接受性和發展性,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獲,都有提高,努力實現“個性化”“個別化”與“集體化”的最優組合,使教學活動充滿創新性。
(三)課后拓展
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而且不能忽視課后這個學習階段。新教材中每一章的開篇和結尾都有大量的現實問題和研究性題目,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學習情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型研究學習。這種網絡型研究學習先由老師(或學生自己)選擇一個課題,擬一個提綱,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通過Internet搜尋相關的資料,并把找到的資料歸類、整理、消化,從而解決問題,最后展示學習成果。這種網絡型研究學習,其時間不再是45分鐘,通常是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學期。所以這種學習不適合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而只能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一種有益補充,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網絡型研究學習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專題學習,一種是社會調查。
專題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學的課本內容完成的課外專題學習活動,學習中試著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如:日歷中的秘密,神奇的一筆畫,勾股定理知多少,相似與分形藝術,數學中的美,等等。并把學習的結果和過程以專題網站、網頁的形式或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在多媒體報告廳展示。
社會調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自身興趣出發,從自然、社會和家庭生活中選擇一個課題,運用統計的方法,通過對信息的收集、類比、分析、歸納、綜合、概括,逐步解決教師提出的(或自己發現的)問題的一種研究性學習。如:廢舊電池的危害,網游與近視,由家庭處理塑料袋看國民的環保意識等。
實施網絡型研究學習的一般過程:
(1)確定課題。新教材中每一章的開篇和結尾都有大量的現實問題和研究性題目,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確定其中的關鍵詞,圍繞這個關鍵詞進行發散性聯想,聯想出與這個關鍵詞相關聯的一系列事物,再從這些事物中提出問題,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而確定為研究課題。如:經典愛情故事注定是悲劇嗎?能夠避免失敗的命運嗎?地球面臨哪些災難?怎樣的統計才能做到客觀公正?
(2)制定計劃。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計劃,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它為研究性學習提供有效的實施框架,幫助我們掌握、控制整個學習過程。計劃的基本結構如下:①課題的目的與意義:揭示課題的價值和課題的研究方向、重點。②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如果是小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要明確,以便使研究順暢高效。③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途徑:確定分哪幾個過程、做哪些工作。方法與途徑務必明確。④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進度安排。⑤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論文或發明創造實物、網頁等,其表達方式為文字、圖片、實物、音像資料等。此外成果的檢測、評價手段等也應明確。
(3)確定搜集整理資料的網址和方法,查找資料。
(4)整理信息資料,統計分析。對于搜集中得到的零亂、分散的資料信息要加以整理,形成形象、直觀、有條理的資料,以利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對于數據資料,可以列成表格或制成有關的統計圖。制作統計圖表,用以統計某個問題的每個選項被選的比例。對有效問卷分別進行歸類分析,以便于相互比較進行分析。統計圖表的形式有柱形圖、折線圖、扇形圖等。
(5)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不僅要反映研究的過程,還必須明確研究的要素(時間、對象、范圍、內容、方法等),其著重點應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范圍覆蓋性和對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現結果的準確性。通過研究者透徹的分析找出規律,使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6)展示成果,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對于所取得的結果,可以通過研究報告、實驗報告、小論文或網頁、PPT等表達方式進行展示。研究性課題學習是學生探究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具有實踐性。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是師生交流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是新《中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評價體系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的一種嘗試。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能否成功開展,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小論文寫作的層次要求和對象特點的把握,不同學段的學生要從探索難度、學習形式、教師指導和學習資源的利用等方面進行充分、準確的安排,要與學生的學習相適應。撰寫小論文的能力不是靠一兩天的指導或突擊訓練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須滲透到平時教與學的過程中。
實踐證明: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禁錮的情愫。信息化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一個亟須不斷研究、開發的課題。所以我們要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和模式,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認知和情感激勵的工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21世紀輸送更多的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的創新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偉.數學網絡課的實踐與思考[DB/OL].省略/teacher/contentview.asp?contentid=1006,2003-1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