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專科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8 09:1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學專科社會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學專科社會調查報告

篇1

高等職業教育法律教學案例教學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專科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其定位是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的人才多樣性需求,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但是,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并無完全體現出其本質,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了職業技能的培養;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缺乏特色,沒有明確的目標;忽視學習主體的客觀實際,教學結構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等等,本文以法學專業教學視角分析在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

1.明確課程的培養目標。結合培養模式,對本課程進行準確定位,即在打好學生理論基本功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拓展課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案設計中,結合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環節,如開展社會調查、組織辯論賽、主題講演、組織參觀考察、聆聽專題報告等,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努力實現講(系統講授)、讀(讀書筆記)、聽(聽專題報告)、談(討論交流)、看(看專題錄像)、走(參加社會實踐)、寫(讀書心得、調查報告、學術論文)多途徑的結合學生在生動、活潑、積極的環境下自覺掌握理論知識。

3.發揮學生主體性,突出實踐能力培養,豐富校內實踐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接觸實際問題并通過參與集體討論,學會表達和交流個人觀點,以修正提高自己的認識。這些活動有利地促進了學生交往、協作、口頭表達和活動組織的實際能力。

二、教學方法改革

1.課堂講授,以學生為主,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對本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心理需求,一是將學習內容整合,以專題講座形式,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熱點,引發學生對自身和社會實際問題的思考,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二是采用案例導入、理論分析的教學方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三是開展以課堂討論為中心的“聽、讀、看、說、寫”活動。改變過去那種只是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灌輸式教育,啟發式教學,具體做法是把“聽、讀、看、說、寫”(聽,即聽教師講課;讀,即讀教材及其他參考資料;看,即觀看教學影像資料、到實踐教學基地學習;說,即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寫,即寫作業、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五種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能夠達到“動情、動心、動腦、動口、動手”的“五動”狀態。通過這些方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2.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程的學時和教學環節。在課時分配上,既注重課堂理論教學,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課外教學主要采用參觀考察、專題講座、主題活動、課程論文等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在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我們盡可能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學方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課程應有的教學目標。

3.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改變“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變老師單一教學為師生互動教學。

三、考試考核制度改革

1.考評制度與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全面體現學生的素質。將平時參與實踐活動的表現列入考試成績。同時增大平常學習態度和課堂、生活表現的考核分值;改變了只重理論、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狀況,把學生平時行為情況融入課程成績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了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建立卷面考試、日常行為養成評定相結合的學生成績全面考評制度。

2.建立試題庫。試題庫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全面深入地領會大綱、全面細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試題庫每學年都要進行充實。

四、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1.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收看影視資料。充分利用課間和每周五時間組織學生收看《今日說法》《經濟與法》等教學影像資料。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2.充分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采取“點”、“面”結合的形式,除了由教師帶隊統一組織部分學生赴實踐基地開展專門的活動外,走出校門的“面”上的實踐活動一般集中安排在長假(寒、暑假或“十一”等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都要在教師指導下寫出規范的調查報告,并評選出優秀調查報告進行獎勵。假期社會調查,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了解國情民情,從感性體驗中得到啟迪,學到了許多在學校課堂里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篇2

1970年初,袁教授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從調查入手,深入民間調研,數十次前往不育癥多發區的41個市縣進行系統的社會調查,率先發現集中不育癥人群與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關,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進而分離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國家組織全國18個省市千余名多學科科技醫藥衛生人員協作攻關,袁教授作為全國棉酚研究協作組化學制藥組負責人和山東省棉酚研究組組長帶領科研團隊對棉酚的理化性質、生產工藝、質量標準與規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環節、吸收分布、毒理、臨床用藥方法及劑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絡合物的制備和篩選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尋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過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藥甲酸棉酚”,袁教授親自執筆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質量標準[3]。棉酚是迄今國內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為確切的一個藥物,作為非甾體類藥物的新發現,填補了國內外男性避孕藥的空白。1972年,袁教授首次分析測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與分子量,為“抗瘧新藥—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關鍵技術貢獻。

2系統生態觀的中藥可持續發展

中藥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其生態環境保護是袁教授長期關注的課題,他指出:“中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物質基礎,要發展中藥事業,首先要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區、藥材產地和道地藥材產區開展中草藥資源調查,搜集民間中草藥方劑,編著出版《山東中草藥手冊》《中草藥避孕方劑匯編》和《山東省中草藥資源調查報告》。80年代初,面對中藥使用量激增,中藥及天然藥物野生資源日趨減少的現象,袁老認為中藥資源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應對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進行研究與科學利用。為摸清山東中藥天然藥資源現狀,積極配合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袁教授組織開展了山東中藥資源普查,切實推進中藥道地藥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針對中醫和中藥發展不平衡和“重醫輕藥”,以及臨床用藥不規范,中藥炮制不當,或調藥有誤、分量不準,藥材霉變,以偽充真、以劣充優等問題,深入分析中藥及中藥學科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適時地發表了“振興中醫事業必須同時發展中藥事業”的重要論述。90年代,袁教授立足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竭力倡導中藥現代化、標準化、規范化、客觀化,組織山東道地藥材研究,開展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及質量研究[5],從混亂品種甄別、本草考證入手,就其化學成分、飲片規格、質量標準等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對荊芥全面系統研究,明確了荊芥入藥歷史沿革,澄清了荊芥入藥品種[6],首次探討了135種常用中藥所含微量元素與中藥性效相關性,保障了臨床用藥安全。24大科學觀塑中藥產學研經貿戰略架構中藥為復雜體系,其突出特征是整體性,袁老對中藥現代化有著系統思考和獨特見解,認為:“中藥現代化要立足大科學觀,從系統整體觀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著眼,基礎與應用研究、實驗與臨床并重,科學技術與人文經濟融合,產學研科經貿并舉,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實現中藥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還分析說:“應重視中藥基礎性研究,無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應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創新和突破。要堅持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以臨床效果為前提,以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為核心,破行業界限,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多學科交叉協作,探索中藥復方多成分、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的作用機理。從根本上使傳統中藥提高到現代中藥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藥生育調節研究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從戰略發展著眼,系統梳理古今文獻,開展專題調研,首次在國內外全面總結中草藥節育成果,獨立完成了“中藥節育的預測研究”,準確客觀分析了國內外中草藥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與進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國中藥節育研究的發展趨向、目標,尤其強調應著力加強中藥復方抗生育作用與有效成分及中藥雙向調節系統研究[7]。1998年,他綜合分析中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水平,著眼于山東厚實的中醫藥基礎條件和發展潛力及在國內外所獨有的優勢、地理環境特點,增強中藥國際市場競爭力,建立中藥走向國內外市場的“高速路”,提出發揮山東居環渤海經濟帶區位優勢,建立集產學研經貿于一體的“北方中藥港”的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設想和圍繞“北方中藥港”建設核心,以觀念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和自主發展模式創新為著力點,增強中醫藥科技自主創新力的發展策略建議,推動了中藥現代化和“國家中藥現代化產業化基地”的建設進程[8]。

3系統整體觀和非線性科學理念融合構建符合中藥

自身規律和特點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體系中藥質量是中藥事業發展的核心,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袁教授便著力于現代儀器分析技術評價與控制中藥質量的系統方法學探索。80年代初,組織了紫外、紅外、熒光、色譜、電泳和細胞核型分析等中藥鑒定與質量評價現代方法技術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技術依托單位”,確立了該領域領先地位。遵循中醫整體觀和中藥復雜體系的特點,融匯系統學和非線性科學理念,將現代分析技術引入中藥領域,指出中藥質量控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種質、原藥材、飲片、制劑、中成藥、輔料及環境土壤等的多維標準規范和綜合集成控制。創建性地提出中藥全成分分子動態變化整體性、綜合性的質量評價與控制理論“中藥質量全成分控制論”,即:中藥具有整體性、非線性、模糊性、時空序列等特征,單味中藥的化學成分是復雜的,中藥復方的化學成分更為復雜。并且這些成分存在著極大的可變性。它既有植物生長時由于生物變異及基因表達的可變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轉化的可變性。因此,只選用其一種成分,甚至選用幾種成分定性定量,進行評價與控制中藥質量,難以反映出中醫中藥的特色,與中醫辨證用藥重視整體藥效相距甚遠。中藥的整體作用特點決定了中藥不同于西藥,中藥的質量控制方法必須能對起效的全成分(有機成分、無機成分和絡合物成分)進行控制,以中藥全成分為基礎,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體效應為指標,采用現代分析測試技術方法獲取標準量值,達到控制中藥質量、保證中藥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9]。袁教授首創了“中藥鑒別紫外譜線組法”“中藥多維指紋圖譜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雙指標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觀總體效應表征中藥質量評價與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將熱力學理論引入中藥研究領域,采用微量量熱法新技術,運用生物熱效應表征黃連、黃芪藥效作用機制,探索建立中藥質量評價的熱力學方法[13-14]。袁老在長期系統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研究基礎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藥及其生產質量控制體系。

4復雜巨系統理論與集成統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藥復雜體系

20世紀80年代,袁教授以闡明中國特色生命科學———中醫藥學的本質為根本目標,開始了以方劑配伍規律和“方-藥-證”相關性研究為核心,運用多學科研究模式,以中醫方劑的功效為指標,采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剖析方劑的物質基礎,揭示方劑的作用機理,闡明其科學內涵的艱辛求索之路。系統的自然科學理論與技術修養和長期的中醫藥文化積淀與中藥實踐,使他對中藥方劑有著精深的認識,作出了“中醫藥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工作是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根據中藥配伍理論,研究中藥復方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包括功效關系和物質關系,研究復方中藥化學成分及其變化(物理的、化學的和活性的),從而探討中藥的協同、拮抗和雙向作用,對于發病機體治療疾病的機理,以闡明中藥復方的組方規律,揭示中藥作用的本質,進而闡述中醫藥理論”的論述。形成了“中藥配伍化學關系論”,其核心內容是:中藥的化學成分是中藥的組成,中藥化學成分包括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化學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兩者形成的絡合物成分等。單味中藥中具有多種有效成分,每個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藥在臨床上應用多以復方形式,它體現了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復方的中藥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組方原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味中藥組合而成,并在機體內作為一個整體而起作用,即復方作用的最大特點是復方中所含中藥的綜合作用和整體作用。中藥通過方劑配伍,可以提高與促進療效,減低毒性與不良反應,適應復雜多變的病情。中藥湯劑多是復方,配伍煮后,各種成分多數相互作用,發生多種化學物理變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產生新物質,只有極少數成分保持原有狀態,由此反應而產生的新物質,足以導致量或質的變化;湯劑進入機體內又可發生因配伍而產生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藥配伍組成的復方,其湯劑的功效作用,不能簡單地用單味中藥中所含有的化學成分功效作用普遍進行解釋,也就是說復方的藥理作用并非簡單地等于各味中藥及所含某些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的加合,顯示出整體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總和,體現了祖國醫藥學在直接治療疾病的同時,重在調動機體內在的抗病因素和通過對其他藥物的影響使得機體恢復健康。中藥復方湯劑中各單味中藥所含化學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狀態,有的因相互影響而產生量的增多或減少,有的則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反應而產生新的物質。由于單味中藥就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單味中藥中不同化學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們間可以相互協同、拮抗或又協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譜指紋圖譜技術及效標成分與藥效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將智能色譜專家系統用于中醫方劑分析,開展了中醫傳統名方四物湯的系統研究,揭示了四物湯其成分變化與藥效的相關性和配伍減毒增效的作用機理與物質基礎,確證全方補血藥效最佳。繼而提出“中藥方劑分子合式作用學說”,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規格、程式,指有序、有規律的作用。中藥方劑是一個多種化學成分的復雜體系,含有機成分、無機成分和絡合成分。中藥配伍制備湯劑的過程中,則可能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反應,由此反應而產生新物質(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導致量或質的藥效變化。當湯劑進入機體內部形成一個隨病癥可發生協同或拮抗的動態平衡的多種活性成分分子復雜體系,在機體內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謝產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間接產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種活性成分分子在機體氛圍中可改變狀態,如形成絡合分子等,隨病癥可呈現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應能被機體吸收,可發生因配伍而產生的協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種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劃分為Ⅰ類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點上的活性分子;Ⅱ類活性分子,雖未作用在靶點上,但可協同或拮抗Ⅰ類活性分子的活性;Ⅲ類活性分子,是Ⅰ類和Ⅱ類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礎或后續分子。在機體內,多種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個部位、多個靶點或幾種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個靶點,其作用呈現層次性、有序性、整體性、綜合性和調節性,使機體重新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病癥得以治愈。

5系統動力學方法剖析中藥學科內生機制與動力

學科是承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功能的平臺,是造就學術領軍人物與科技拔尖人才的舞臺,數十年的學科工作經歷,使袁教授體會到高水平學科是實現高質量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從事高水平學術研究與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中醫藥學發展的載體與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藥現代學科教育體系,著力構建“中藥光譜鑒定學”學科體系,其專著《中藥鑒別紫外譜線組法及應用》作為學科建設的開篇之作,為中藥學與現代科學的融合開辟了一條新徑[16],成為新學科的理論奠基。從系統論角度出發提出:“人才智力資源是學科發展的根本、物質條件是學科建設的保障、科學技術進步與學術研究是學科發展原動力、理論知識創新與技術創造是學科發展的關鍵”的“學科建設發展四要素”和“構建方劑學二級學科群”及“方劑化學”學科的發展目標[17]。1985年初,就學科建設提出教學、科研、技術開發三者的關系為“首、主、重”三要關系。袁老注重優秀中藥技法的傳承與創新,倡導科學人文精神的塑造與醫藥并重、醫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重視培育文化底蘊深厚的復合型中藥創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從本專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養層次完備,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健全的五個層次的中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6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