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0 19:3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俗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
篇2
根據《省總工會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調研方案》的要求,我們對年齡在16-65周歲的進城務工農民工,采取座談和入戶調查方式開展了一次“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專項調查。共調查552個農民工,其中固定崗位就業的427個,靈活就業的125個。
一、調查結果
(一)農民工隊伍的現狀
1.農民工的求職途徑。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前并沒有聯系好工作。進城后,一般經城里的親戚、朋友或在城里定居的老鄉介紹找到工作。據調查,由定居本地的親屬、朋友介紹的占31.16%,由同鄉、親友介紹的占25.18%,自薦到用工單位工作的占12.50%。其余農民工是通過招工廣告、包工頭或老板招募、勞務市場、招聘會、報紙等媒體找到工作的。
2.農民工涉及的職業。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有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建筑工人、一般職員、個體業主、小攤小販、家政服務人員、市政環衛工人等。從性別上看,男性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職業依次為生產工人、建筑工人、服務員等;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服務員、生產工人、小攤小販等。
3.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情況。農民工提高職業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參加短期職業培訓和自學專業知識。
4.農民工的主要休閑方式為看電視、睡覺和聊天。
二、農民工培訓模式
第一種模式,利用城市各類教育資源對進城農民工開展了文化、技術培訓。近年來,全市職業學校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培訓2.7萬人次。
第二種模式,職業學校按照就業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和培訓項目,實行“訂單”培養培訓。
第三種模式,職業學校舉辦中等學歷教育,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輸送訓練有素的新增勞動者。
第四種模式,許多行業、企業利用自有教育培訓資源積極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
三、農民工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工培訓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各地很少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服務;市場中介行為不規范,農民工易上當受騙;對農民工的培訓多數時間短、質量差,許多培訓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業農民工的在職培訓十分薄弱,企業普遍沒有履行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法定義務。
據調查,目前有90%以上的農民工,一般都愿意接受培訓。但是,在愿意培訓和參加培訓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現實的狀況是,面對培訓費用的缺乏、培訓機會的缺失等等,有了培訓愿望的農民工只能望洋興嘆。
三、問題原因分析
(一)各級政府重點關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突出抓清理拖欠工資維權工作,對農民工的服務和培訓未納入重要日程,政策缺乏,投入不足。
(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職業培訓體系在農村基礎薄弱,主要面對城市對象的服務和培訓模式不適應大批農民工流動就業要求。
(三)企業和社會對農民工的歧視,阻礙相關政策的落實。盡管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少人思想中存在的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還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各項涉及農民工的勞動法規的執行。
四、對策及建議
1.轉變觀念,盡職盡責。
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級工會不但要充分重視,而且要轉變過去工會搞職業培訓的觀念和模式。農民工的培訓不是把物質條件創造好了“等”其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來參加培訓,要教育和吸引農民工認識到接受培訓的好處,激發其參加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熱情。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篇3
方法:按照“2011年度浙江省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綜合示范區基線調查工作方案”要求,嚴格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按比例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我鎮15-69周歲的各類人群200人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為69.07%,健康行形成率為66.46%,具備健康素養率為18.25%。
關鍵詞: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41-02
為了配合平湖市創建“浙江省區域性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示范區”工作,掌握我鎮目前居民真實健康素養基本情況,以將更有針對性的選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方法與內容。以“浙江省健康促進與教育綜合示范區工作指導方案(2011-2015年)”為指導,按照平湖市健康教育中心統一布置,嚴格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按比例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我鎮15-69周歲的各類人群200人進行問卷調查。在對參與調查工作人員進行業務操作技術系統培訓基礎上,于2011年11月1日至20日期間的每天9∶30至18∶30,嚴格按照“方案”要求進行了一次基線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調查對象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
調查對象:本次基線調查集鎮居民40人,農村居民160人。性別:男性100人,女性100人。民族:漢族199人,占99.50%;少數民族1人,占0.50%。文化程度:文盲11人,占5.50%;小學29人,占14.50%;初中67人,占33.50%;中專及高中52人,占26.00%;大專及以上41人,占20.50%。職業:國家機關單位2人,占1.00%;事業單負責11人,5.50%;專業技術人員4人,占2.00%;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26人,占13.00%;農業生產人員39人,占19.50%;商業服務人員26人,占13.00%;生產及運輸人員28人,占14.00%;學生28人,占14.00%;離退休人員10人,占5.00%;其他26人,占13.00%。
2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101-116題為健康理念與知識題,知曉率為69.07%,201-206題為健康行為題,形成率為66.46%,將知曉率達到80%、形成率達到70%定義為具備健康素養,則本次調查顯示我鎮18.25%的居民具備一定的健康素養。
2.1健康知識與理念。按年齡分組,健康理念與知識知曉率最高的為25~年齡組,為73.61%,其次為15~年齡組,為72.60%,45~年齡組知曉率最低,為64.17%。按文化程度分組,健康理念與知識知曉率隨著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最低的是文盲組,為50.22%,最高的為大專及以上組,為78.63%。
在單題知曉率中,肥胖與健康關系的知曉率最高,為89.50%;其次為被動吸煙危害健康的知曉率,為89.25%。另外知曉率最低的是對健康概念的知曉率,為28.75%;對蟑螂傳播何種疾病的知曉率也較低,為29.50%。
2.2健康行為。按年齡分組,健康行為形成率最高的為35~年齡組,為73.83%,其次為15~年齡組,為70.55%,45~及55-69歲年齡組健康行為形成率相對偏低,最低的55~69年齡組,為57.29%。按文化程度分組,健康行為形成率隨著文化程度的高而增高,最低的是文盲組,為49.24%,最高的為大專及以上組,為75.00%。
在所有調查對象中,102人(51.00%)能做到每年一次體檢(包括婦女病普查)。
如果生病的情況下,200名受調查對象中,162人選擇到醫院看病;88人會到社區門診看病;99人曾自己買藥或服用家庭備藥;37人會選擇不吃藥,注意飲食休息;會采取其他方法者3人。
2.3健康狀況及健康態度。在200名受調查對象中,57.25%的人員認為自己健康狀況好或非常好,41.00%的人員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另外1.75%的人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較差或很差。15.00%的人在近兩周曾因病就醫。
在200名受調查對象中,近半年有16人(占8.00%)曾因生病住院。其中住院3天以下8人,3~8天6人,8~15天1人,15天以上1人。
200名受調查對象中,近半年有109人(占54.50%)因生病花銷過費用,半年所花費用在500元以下81人,500~1500元17人,1500~5000元9人,5000元以上2人。
2.4對健康相關信息的關注調查。對健康相關信息的關注從總體上呈正態分布,相對而言,高學歷者較低學歷者會更多地關心健康問題,高年齡者也比低年齡者較多地關心健康問題。
在200名受調查對象中,近半年總是閱讀或收聽有關健康信息的人員為3人,占1.50%;經常閱讀或收聽的人為47人,占23.50%;有時會閱讀或收聽的為99人,占49.50%;很少閱讀或收聽的為45人,占22.50%;從不閱讀或收聽的為6人,占3.00%。
2.5健康維護意識與花費調查。在200名受調查對象中,近半年在維護和促進健康方面花銷過費用的有104人,占52.00%。在這104人中,花費在500元以下者為64人,500~1500元33人,1500~5000元6人,5000元以上1人。有60人曾購買過保健品,41人曾買過健康保健類資料,14人曾花費于健身運動器材。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篇4
民族現象的符號學解析
黔北鄉土民居裝飾的山地民俗文化脈絡
侗族攔路儀禮歌的當代變遷
雷山苗族鼓藏節田野調查報告
侗族傳統山地林業研究四題
侗族地區傳統“林糧間作”模式探微
香禾糯遺傳資源傳承保護的社會性別分析
山地土雞品種的社區參與式保護與開發探索
貴州山地豬種多樣性傳承的文化驅動機
清代滇東北礦區周邊的物種與生態變遷
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風俗志》的民族民俗學價值
清水江文書語言研究價值及俗字成因考析
兄弟的隱喻:中國西南山地民族同源共祖神話探討
侗族俗文學:山地民族的文化呈現與生命敘事
晚清云貴高原礦業發展的近代化嘗試——東川銅業個案研究
西南聯大師生在環滇池地區的土地開發
清代貴州“苗疆”義學發展的歷史特點
走上國際山地民族學研究基礎建設的新臺階
東南亞高地兩種苗文系統的起源、發展和影響
邁向中國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
侗族傳統“攔路”對歌習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節日狂歡與藝術表達——河北省武安市姚家峧村“大進駕”儀式的田野考察
傳統民間信仰的現代復興——以魯中商山地區爐神姑信仰為個案
鄉民藝術組織與村落生活的互構——以魯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為田野個案
喀斯特山區民族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方式——以黔南羅甸縣木引鄉為田野個案
貴州文斗苗族人的山場林木經營技藝——一份來自當地林農的“自研究”報告
水族民族植物學的初步考察
貴州天柱侗族“稻魚共生系統”調查報告
楊漢先在中國苗學史上的地位——附楊漢先先生年譜初編及著作目錄
北部侗族民歌隨論
漢字載體文獻與非漢民族身份建構——以瑤族《過山榜》為例
木商與明清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地區教育史
明清時期貴州民族地區手工業及家庭副業發展演變考析
世界苗學研究中的苗族宗教民族志范本
法語苗學文獻史料收集整理研究芻論
在中國高地上重構“形氣神”三元一體的超級生態關聯
關于山區發展的社會人類學思想
“飲酒歌唱”與“禮失求野”——西南山地民族飲食習俗的文化意義
中國山地民族的混農林復合文明及其生態價值
湘黔桂邊區三省坡侗族文化走廊夾縫中的“花苗”語言與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山地文化——內蒙古圖什業圖奎屯罕山祭祀的民族志報告
麻山苗族三大支系植物觀念及利用方式比較研究
貴州少數民族山區特種經濟動物資源保護利用研究芻論
從山地民族符號到中國關鍵符號——中國關鍵符號體系建構的人類學辨析
透視貴州高原的“寨子文明”——土著觀點與他者視角的雙重觀照
山地民族民事糾紛非正式解決機制研究——以湘黔桂邊區侗族為例
清初開發與經營山地民族地區的典范——故臨安府三長官司地的個案研究
篇5
摘 要:健康涵蓋了身體、社會、精神方面的意義,文化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當今拉祜族的社會,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
>> 生活民俗變遷對拉祜族婦女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影響 從世界拉祜朝圣地看拉祜族的祭祀文化 拉祜族醫生的用藥特色 拉祜族的葫蘆信仰 從205例子宮切除術分析拉祜族婦女孕育、婚戀、健康狀況 淺談拉祜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拉祜族音樂舞蹈文化 拉祜族葫蘆神話下衍生的葫蘆藝術 拉祜族傳統喪葬習俗中的生態利用 淺議拉祜族外治方法的使用 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頭 拉祜族歌手――扎約 拉祜族學生母語思維方式對英語學習遷移的研究 拉祜族婚戀習俗的特點及其和諧價值探析 拉祜族與漢族人類起源神話(自然變化類)的比較研究 西盟拉祜族祖先崇拜試析 拉祜族生態觀調查報告 拉祜族婚俗,宴席結婚不辦離婚辦 應用14碳呼氣試驗對瀾滄縣拉祜族、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人群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調查分析 拉祜族姑娘與上海大學教師演繹蘆笙戀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53-454.
Abstract: Healthy covering the body, social, spiritual meaning.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In the Lahu clan society,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intertwined, influence the women's health through various forms. The Lahu women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ultural factors affect the health of the Lahu women from the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Key words: Women's health;Lahu ethnic minority;education;social castoms;religious culture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 農村特點 農民
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農村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是始終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必須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必須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充分發揮其基礎學科的作用。
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放在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上,而對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有較高素質的后備力量不夠重視。
能升學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仍然要留在農村。然而,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單一的教材,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書本知識,缺乏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的能力,更有少數學生沒有扎根農村,建設家鄉的打算。
這種教育背離農村實際,與社會需要脫節,使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走入了一條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學,則所學知識在農村無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學得少或沒有學。最近對本校初三3個畢業班和鄰校初三5個畢業班共435名學生進行了一次“應用文”寫作測試調查,取樣統計數據表明了如下幾點:
1、學生因缺少練習,未能掌握已學過的某些應用文的寫法,如一般書信、介紹信、證明信等。
2、能寫介紹信、合同書、說明書、電報、廣播稿等8種應用文的學生均不超過被調查人數的17%,其中會寫合同書的只有11%。
3、會寫演講稿、廣播稿的人數占8%,能作對聯的不足2%,會寫調查報告的只占3%。
4、能識、會寫“農村實用雜字”的,能寫毛筆字的只有5%。
通過以上調查說明,農村語文教學脫離農村實際需要。不少農村初中對應用文的教學很不重視。
二、結合農村實際改進語文教學。
如今,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高速發展,使“語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語文教學適應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認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農村生活這個源頭,在改革第一課堂的同時,注意豐富第二課堂,促進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具體做法如下:
(一)適應農村需要,加強應用文教學。應用文體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農村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要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對他們來說,會寫各類應用文就是一種實用本領。
1、從發展農村經濟現實來說,要讓學生學會寫合同、廣告詞、請示報告,產品說明書、發票、契約等。
2、從民俗禮儀來說,應讓學生掌握請柬、祝辭、題詞、訃告、悼詞、碑文、對聯等七種應用文的寫作方法。
3、從參與行政管理來說,學生要能寫會議記錄、計劃、總結等。
4、從宣傳與民事活動來說,要能寫通訊報道、演唱材料、廣播稿等。
5、從普法方面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法制觀念越來越增強了,知法、執法、護法、守法并能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要能寫寫、答辯狀等。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必須結合農村的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的實用價值。教師可組織學生調查專業戶和重點戶,讓學生了解某些產品的制作過程,然后再要求他們進行練習試寫有關應用文。在指導學生寫應用文時,最好能借助實例,著重使學生領會每種應用文的性質、作用,學會每種應用文的格式,掌握習慣用語、術語或專名詞,并要求學生反復練習,直到真正掌握,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為止。
(二)選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文章,作為補充教材或鄉土教材。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初中的培養目標,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選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文章作為教材,以填補統編教材的不足,使學生學有所用,能夠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發展農村經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三)結合農村社會調查,進行寫作訓練指導。調查前,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聽、說、讀、寫這四項能力的基本要求。
1、說,是調查時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在調查中應讓學生著重把握以下環節:(1)提問(向對方提出要了解的問題);(2)引問(被采訪對象回答問題時可能偏離主題,怎樣引導他回到正題來);(3)層遞(怎樣使提出的問題層層深入地圍繞主題發展下去);(4)趣味(采訪時注意語言的趣味性、生動性,使雙方都進入角色)。
2、聽,著重于“聽記”方法的指導。應讓學生把握以下幾個環節:(1)抓住契機。有的內容很重要,而說話者常作簡述,這時就應指導學生抓住時機,讓對方進行深入的表達。
(2)以點帶面。即由一點想到與此相關的“面”,從而縱觀全局。
(3)提綱挈領。對被采訪對象的言論進行過濾,分析、歸納、綜合,再作記錄。
3、讀,著重于寫作鑒賞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在寫的時候心中有一個“參照物”。
4、寫,這是寫調查報告重要環節。先講寫作方法,進而“導寫”勾劃寫作系列線,確立專題,劃分小組--觀察與采訪筆記--調查報告--通訊或特寫--議論雜感--“采珠”,搜集生動形象、豐富簡明的群眾口語,借鑒運用--談整個寫作過程。
這種寫作訓練在課堂內是無法進行直接有效訓練的,應借下鄉調查之機(每當農村學校放農忙假時,我總借此之際部置學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們在與農民同勞動、同交談中,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民的精神面貌的變化,物質生活的提高等狀況。如習作(《家鄉巨變》、《秋假見聞》),讓學生在調查中寫,在寫中調查;在調查中改,在改中調查。
(四)結合生活進行適應農村特點的語言交際訓練。當前,農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經建立,需要大批文藝節目創作和表演人才;村廣播室也需要采編人員和播音人員。所以,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的輔導也是必要的。
可確定專題,進行有效的訓練。聯系農村的實際設立專題:(1)當前農民的心理;(2)當前農民對知識的探索;(3)當前農民對未來的展望和暢想;(4)當前農民的思想動向、農村難點和熱點問題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進行訓練:(1)復述;(2)講述故事、事件;(3)發表議論;(4)交談;(5)即席講話;(6)演講;(7)討論;(8)辯論;(9)說明事物;(10)口頭報告。
(五)扭轉忽視寫字教學的傾向,開設書法課;加強書法訓練與小學銜接,迅速提高農村中學生的書寫能力,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六)組織“采風”及民間文學的搜集活動,著重培養學生聽和記的能力。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623.21 【文獻標識碼】A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往往側重教材教學,側重知識灌輸,忽略了學生實踐,導致學生主體性未得到充分發揮,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綜合性學習,注重課內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優化策略,以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一、有效開發與利用教材綜合學習資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并體驗到教材內容的實用性與真實性,對教材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同時,通過綜合性學習,可拓展與延伸課本知識,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想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首先應充分開發與利用課本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與安排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轉化教材知識,使其對教材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更牢固的記憶。
如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動物世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緊扣這個主題進行綜合性學習。布置學習任務:①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一種動物,同時說明喜歡這種動物的原因。(盡量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特點加以闡述)②瀏覽課文與目錄,聯系本單元內容,并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自己的理解來制定一個專題內容進行探究性學習,譬如瀕臨滅絕的動物或者已滅絕的野生動物等動物專題探究。小組商定活動主題與活動計劃。同時注意該活動計劃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廣泛性,必須圍繞單元主題展開,比如從“動物世界”中選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學習主題,然后進行調查活動,并撰寫好相應的調查報告,抑或寫份保護動物倡議書等等。另外,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評價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譬如:①對于“動物世界”這一單元,你們是否獲得了新的認識?②是否有自己的學習主題?③是否有自己的學習小組與伙伴?④可以說出本單元中的哪些課題及其作者,可以說明課文中哪些動物的具體特點?等。通過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不但拓寬了學生知識面,也使學生形成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還為學生創造了實踐機會,使其融入社會生活,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調動了參與積極性。再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本文為出發點,閱讀作者的其他散文,探究朱自清的寫作風格,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主旨;在學習了《父母的心》一文后,教師要求學生比較中西文化特色等,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積累。
二、有效開發與利用課外綜合性學習資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有著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既有語文課本及其相關輔助書籍,還有電視媒體、雜志報紙以及互聯網等,此外,還有不少課外資源可充分開發與利用,如當地的民俗民情、當地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等,這些都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良好資源,需要教師善于發掘與有效利用。
如學習完 “民俗風情”單元后,教師可利用本地人文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使其調查了解本地的傳統風俗或習俗等。例如:在沈從文的《端午日》一文中描繪了湘西的端午習俗,介紹了端午日賽龍舟以及捉鴨子的場面。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同時,由于地區不同,其習俗則不盡相同,如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長命鎖和驅五毒等習俗,還有掛鐘馗像、女兒回娘家、帖午葉符、迎鬼船、懸掛艾草、備牲醴、佩香囊、蕩秋千、飲用菖蒲酒、雄黃酒和吃咸蛋等,除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步消失之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與鄰近諸國。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進行實踐調查,以了解當地的端午節習俗。首先,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與端午節的別稱,以及各地的端午節習俗。然后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展開調查訪問,如網上瀏覽各地的端午習俗,向爸媽或親人等了解當地的端午習俗,進行對比,將所搜集的信息加以整理,撰寫探究報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在課堂上,學生可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相互交流。同時,對當地端午習俗的傳承等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篇8
前文已簡要交代了四川儺戲研究是在黨的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藝術學科,它的具體起因也較為有趣和復雜。1981年5月,中央有關部委開展了“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國家文化藝術志書編纂工程,明文規定以我國現行行政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編撰成冊。于是,《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門籌組編委會及編輯部。1984年3月,經四川省委批準,《中國戲曲志•四川卷》編委會由四川省文化廳廳長杜天文任主任委員,四川省民委主任孫自強、四川省劇協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席明真及省文化廳副廳長郝超、嚴福昌任副主任委員,編輯部主任由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于一擔任,負責志書的日常編纂工作,在上級總編委會、編輯部的統一部署下,開展此項國家藝術科研項目。于是,在省編委會的統一部署下,一項規模巨大,參與人員眾多的四川戲劇歷史與現狀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開展起來,對熟知的川劇、燈戲、曲劇、越劇、評劇、漢劇、晉劇等劇種做深入考察。其間,還發現了民間民俗活動中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戲劇劇種的大量遺存,諸如“鬼臉殼戲”(面具戲)、壽戲、愿戲、陰戲、陽戲、跳壇、慶壇,乃至用于婚嫁的賀戲、喪葬民俗中的喪戲以及流行于藏區不同方言區的多種藏戲劇種。羌族地區亦有釋比戲和人們習稱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儀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戲和哭嫁禮儀的“打繞棺”、“守大夜”、“手擺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鎧甲”(一種祭祀儀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臘”、“秧苗戲”、“彩蓬戲”,還有盛行于元宵燈節的“起燈”和“送龍燈歸大海”等祭拜儀式戲以及屬于佛教的佛壇戲,屬于道教的師道戲等。這些戲劇形態樣式各異,表演獨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區,或依附在民間婚喪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壇活動之中。面對田野調查中發現如此眾多樣式各異、表演獨特的戲劇品種,如何處置,如何稱謂,是一個難題。如果像過去一樣不予面對,不予研究,一概排斥,顯然是不妥當的,不負責任的,也不合乎我們編修《中國戲曲志》的初衷。對這些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做出科學論斷,并給以恰當稱謂,亦非易事。
面對如此局面,經四川省編委會多次研究,并經領導、專家的鑒定,于是認定這些以酬神求佑、婚喪嫁娶或因民間信仰,為求山寨平安、人壽年豐的戲劇樣式,皆應列入“儺戲”范疇,歸為“儺戲”劇種,并統稱為“四川儺戲”,由此作為一個劇種列入《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之中。劇種名稱有了,但田野調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層面,還必須對這個劇種的藝術特征、演劇規律等做系統、完整的研究。經過編委會、編輯部的多年研究,并與各地儺戲工作者商討,同時對已發現的幾個較為完整的儺戲劇種進行了梳理和求證后,大家達成一個共識: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演劇體系。它是在一個完整的儀式程序中,或是祭祀儀式過程中以儀式程序為主線,統領全局的一種演劇藝術。這種演劇樣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國家被稱為“儀式戲劇”。由此,我們還對已全面調查的幾個儺戲劇種如“蘆山慶壇”、“梓潼陽戲”、“射箭提陽戲”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蘆山慶壇”為例,《蘆山慶壇》整出戲共有“九折”,包括:“開壇”(法師、土地、土地婆開壇儀式)、“放兵”(放兵請神護法、護壇)、“出土地”(全折戲多有各方土地神)、“請神”(法師迎請各路天神蒞壇賜福)、“童子請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間燈戲)、“出倮倮”(表現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別家鄉親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收兵禮壇”(法事完成儀式)。而且,在演出過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蘆山花燈戲或川劇《滾燈》等,還可在“開壇”前、“扎壇”后加演《靈官鎮壇》等儀式劇。這“九折”(正壇)劇目既有娛神為主的“請神”等法事儀式,也有娛人為主的“出土地”、“童子請仙娘”、“出二郎”等戲劇故事,而且還有“一折壇一折燈”的演出習俗,在壇事過程中插演花燈戲、川劇劇目乃至民間雜技。“蘆山慶壇”就是在一個完整酬神儀式過程中穿插活潑、生動的戲劇演出,既表達人們對神的敬意,又顧及觀眾娛樂欣賞的需求。這種將法事儀式與戲劇演出進行巧妙的有機組合,正是儺戲與一般戲劇演劇方式的區別所在。又如,綿陽“梓潼陽戲”的整個演出共分兩個部分,前半部是請神、禱神的法事儀式,后半部演出“天戲”、“地戲”等劇目。所謂“天戲”,是用造型各異的三十二個提線木偶扮演川主、藥王、土主、關公、韓信等天神,所以,全戲有“三十二天戲”之稱。“地戲”則由演員扮演鐘馗、二郎神等演驅邪、捉鬼的故事,亦稱“三十二地戲”。最有特點的是在演《二郎掃蕩》一劇時,二郎神在當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師等人的伴隨下走下舞臺,逐屋、房、豬圈、牛舍“掃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靜、豬羊滿圈、人壽年豐。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鑼鼓樂隊的伴送下,押著裝滿“魯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頭河流,意為二郎神等已將惡鬼、邪祟“逐下揚州”,從此地方太平,安居樂業。這出戲形象地再現了先秦時年終“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儺”的情景,演劇方式頗為奇特,歷史意義尤為深遠。除此,廣元“提陽戲”則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儀式劇目中,除表現“太白金星”聯合“孫悟空”下凡間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劇目,同時還規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戲”(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開壇、尾聲必演《靈官鎮壇》。
不過,四川儺戲具有與其他儺戲共同的宗旨、演出儀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劇特點。如一般儺戲的演出隊伍由法師(道士)、藝人(或樂隊)組成,而四川的儺戲還有提線木偶參與演出。其中,由法師完成請神、送神的儀式,三十二個提線木偶表演“天戲”,而“地戲”則由端公(藝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隊伍以法師、藝人、提線木偶等為主要組成部分。此外,它還有“正壇”、“耍壇”之分。“正壇”即按程序演出,“耍壇”即在壇事過程中可以插演川劇、花燈戲等其他戲劇劇種。因此,整個演出具有“既娛神、亦娛人”的社會功能。似這種將嚴肅、枯燥的法事儀式與有趣、生動的藝術故事扮演以及技術高超的提線木偶表演有機融于一場壇事演出之中的戲劇結構非常特殊。這是歷代民間藝人智慧的表現和驚人的藝術創造。通過田野調查,我們對四川儺戲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戲劇演出本、手抄本。史論方面已出版《四川儺戲志》、《四川少數民族戲劇》、《四川民俗戲劇》(嚴福昌主編),研究專著有《巴蜀儺戲》(于一著)、《古儺神韻》(于一編著)、《四川目連戲調查研究文集》(杜建華著),還有由臺灣《民俗曲藝》叢書和南天書局出版的《梓潼陽田野調查報告》(于一、王康、王文漢合著)、《蘆山慶壇田野調查報告》(于一著)、《合江縣泓濟訣罡密譜》(于一、童祥銘、張松琴合著)、《羌族釋比文化探秘》(于一、羅永康等編著)以及《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等。除此,還有不少儺戲、儺文化的研究文論,發表在《中華戲曲》、《戲曲研究》、《四川戲劇》等國家和省市的報刊、雜志上。不過,通過調查也認識到,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藝術復合體,涉及的學科甚多,包括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所以,對儺戲的研究必須顧及各門藝術學科,全面、科學、辯證地分析調查,切忌粗糙、簡單論斷。這部儺戲劇本選也涉及歷史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學科。為使儺戲這門藝術學科更好地發展,研究人員須提高修養和政策水平,以保證出版高質量、高水平的儺戲著作。
二、加強研究,再展古儺風貌
總的來看,目前四川儺戲的研究,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現有成果認真總結、整理,鞏固其藝術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了解了四川儺戲確系一門獨特的演劇藝術,實是四川文化事業的一大發現。而儺戲又是一個龐大的演出系統,組合情況十分復雜,內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對已有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誤致使寶貴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國家正大力倡導對“非遺”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對四川儺戲的認識提高到對國家傳統文化、國家“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高度來認識。為此,要繼續對四川儺戲進行發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大省,儺戲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區和民間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時間來,對儺戲、儺文化的研究人們還存有認識障礙,故對其調查、研究仍有較大難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對優秀的古老文化也會提高關注。在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艱苦、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進行田野調查,發掘和收錄更多儺戲、儺文化資料,為進一步開展儺戲研究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爭取更大成績。其三,儺戲研究的發展與展望。經過多年社會調查可以看出,四川儺戲劇種眾多,藝術特色明顯,確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戲劇劇種,其歷史可謂悠久漫長。僅以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和青銅巫師形象為例,據文物單位鑒定,其歷史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儺儀、儺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歷史遠早于《論語》中“鄉人儺”之說千年之久。幾千年來,儺俗、儺儀、儺文化一直得到有效傳承,是巴蜀大地遺存的文化瑰寶,其在改革開放時期幸獲挖掘、發現,確系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藝術成果。
篇9
關鍵詞:民俗文物 ;保護 利用 ;幾點思考
中圖分類號:C28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國是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自然環境殊異,因而具有豐富的民俗文物資源。長期以來,我們對民俗文物的內涵和價值認識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加上社會飛速發展,許多民俗文物正趨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價值,如何加強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力度,仍是我們博物館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從前,我們對文物分類通常理解為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數民族文物),較少談及民俗文物的說法及其存在的事實。即便認識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觀事實,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響,習慣上常常將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現理論概念上的認識不足的現象。為此很有必要對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這一概念首先要解決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問題。
民俗,簡言之就是民間的傳承文化。即指人們歷代相傳的播及于社會和集體的,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經常重復出現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表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經濟活動、社會活動、信仰和游藝等等。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陶立燔先生將民俗歸納為四大類。即(1)物質民俗,包括居住、服飾、飲食、生產、交通、交易。(2)社會民俗,包括家族和親族、村落、各種社會職業集團、人生儀禮、歲時習俗。(3)口承語言民俗,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謎語、民間藝術。(4)精神民俗,包括巫術、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禮儀、民間游藝。[]民俗是反映歷史的一面鏡子,又是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了解歷代人民的物質生活、科學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個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點。《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定下較翔實的規定,其中一項是:“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這一項可作為定義民俗文物的依據。所以,民俗文物是與人們的民俗活動,即民間的生產、生活、文藝、娛樂、風俗、習慣、信仰等民俗事象有關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與歷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所以,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的重點恐怕在于近現代民俗文物,況且,民俗文物面臨消失的危險性較大,應成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學保護
博物館它們所遵循的方針和承擔的義務是一致的,就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這種變化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將是十分劇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沖擊并面臨消亡的危險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博物館要做好民俗文物保護,必須開展以下幾點工作。(1)爭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的強有力的支持和指導,解決專門的經費供博物館使用。這種經費支持應該長期有續地保持下去。(2)博物館應該組成訓練有素的專業隊伍,深入民間,調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時,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讓人們懂得民俗文物的內涵和保護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為的流失。(3)在具體工作當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實物的年代是否久遠,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還在流傳和使用,因而,沒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幾年就再也見不到了,這就需要調查和征集者們具有超前眼光。這一點,老一輩的民俗文物工作者體會最深,他們常常感嘆,當年司空見慣,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難見蹤影。(4)在工作中,不應只滿足于獲得實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記錄,并寫調查報告,與文物一起入庫。另外,在調查和征集中應引入影視記錄和電腦數碼技術,采錄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動中的使用情況,豐富民俗文化內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牽涉到同一個地區,多個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館收藏民俗文物,不應只局限于某幾個方面或某一個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時期,國家對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明確了保護和利用的相互關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開展科研工作。博物館的專業人員,為了獲取民俗文物,需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所獲取的民俗文物又帶有大量的民俗學和民族學信息,因此,博物館擁有著很多的第一手資料,具備著其他科研機構所不具備的優勢,可以搞出許多科研成果。這種研究工作,不僅會提高博物館的專業人員的科研水平,而且對博物館的收藏、展覽、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信息和實物材料,最終促進文博事業的發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進行陳列展覽。展覽是博物館提供給社會的精神產品,是向大眾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展覽應靈活多樣,可以就某個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進行陳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為題應用多個民族的實物材料進行展覽。在具體的展覽陳列當中,應盡可能地采用放映電視錄象的手段,并邀請該民族群眾進行演示,增強視覺效果,活躍展覽氣氛。因為大多數群眾的心理是不僅要知道它為何物,還要知道它怎樣產生,如何使用。另外,我們的民俗展覽應考慮讓觀眾參與,讓觀眾自己動手,體會其中的艱辛和樂趣。但是,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展覽,畢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業性的陳列展示,一定要資料翔實,充滿文化氣息。
第三、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利用還可以考慮進行民俗商品的開發。許多民間工藝技術如今仍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民間調查,發現民間藝人,發揮其技能,仿造工藝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藝品,讓觀眾邊參觀,邊購買,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是我們博物館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工作任務。博物館必須根據自己的特性發揮應有的職能和作用,搶救和保護面臨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豐富文化寶庫,促進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本文就如何上好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談幾點認識與思考。
一、 大膽放手,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有了興趣,就可激發出他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語文綜合性學習集開放性、綜合性于一身,正好為學生創設了最佳的語文學習空間。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如《成長的煩惱》《尋覓春天的蹤跡》《獻給母親的歌》等,均可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多種渠道,自主搜集資料、整合信息。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還能激發學生對每次學習活動的探究欲望與興趣,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巧選形式,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能讓學生有一定的新鮮感、好奇感。盡量做到讓學生全程、全員、全面地參與活動,自主體驗、促進發展。
1.開展小組競賽,加強合作意識
魏書生曾說過:“大腦這部機器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所以,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開展一些語文競賽活動,這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小組合作的意識有極大作用。
2.展示才藝表演,煥發語文魅力
初中生的表現欲較強,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樣,不僅可以讓他們在富有創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增強自信和勇氣,還可加深他們對活動主題的理解記憶,達到知識技能與具體實踐的有機結合。
3.積極思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生還具有好勝好強不服輸的性格特點,適時開展一些小小的辯論會,有助于激發他們潛在的各種能力。
三、重視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強調的是“我愿學,我會學”,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缺少不了課堂的評價。作為參與者與學生學習合作者的教師不要忽視自己的主導作用,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并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學生自我u價和相互評價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等。
四、搭建交流平臺,共享成果資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對自己已有知識進行調整、提升或重新確立的過程和對新知識不斷接受、理解、內化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物化,如將學生的調查報告、平常習作、讀書筆記、資料搜集等匯總展示,這樣就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真誠傾聽、思維碰撞的平臺,也為學生的自評、互評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
如人教版語文8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到民間去采風》,教學前,教師可與學生討論確定將綜合性學習的探究重點放在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上。
基本的目標定位為:通過民間采風活動,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培養學生搜集、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資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識。
然后,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課余到家鄉采風,了解“家鄉(霞浦)的民俗文化”。因班上學生來自霞浦不同鄉鎮,這樣做起活動來,一方面學生可以廣泛搜集資料,了解霞浦各鄉鎮的民俗風情;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時,每個學生在心靈上就會有所觸動,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強每個人熱愛家鄉民俗文化,保護文化物質的意識。
第一環節的主題是“霞浦風采”,要用導游的身份為游客介紹霞浦。我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讓主持人將各組搜集的材料一一展示,只見他們有的從交通運輸方面,有的從旅游觀光方面,有的從風味小吃方面,有的從家鄉土特產方面,有的從民俗趣聞方面,有的從文化教育方面,有的從節日習俗方面……看著他們各抒己見的情景,我只笑而不語,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去找尋其中的感悟。
第二環節的主題是”情暖霞浦”。首先以“家鄉歡迎您”為話題由各小組自行決定展示成果的形式,看哪一組設計的家鄉旅游廣告語最有創意,然后由主持人負責將各小組上呈的資料進行篩選加工,以搶答的方式了解“霞浦的民俗風情”,最后各組派代表說一段“祝福霞浦明天更美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