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03:0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元素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化學實驗中,學生可以在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頭腦去解決一些簡單的新問題,探索一些新的知識。創新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化學實驗中的疑點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指導老師在實驗中提出的疑問和一些“奇怪”的化學現象可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處在不斷思考的創新狀態。在學生自己探索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理解現象與本質的區別的過程中,能夠使得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科學精神,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大幅度的提高了每位同學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在做一些化學實驗的時候,必須有著非常嚴謹的科學態度。很多化學實驗中,一些化學物品是要在特定的用量下才能成功。例如,不同金屬與稀硫酸的反應實驗中,要觀察實驗現象,比較幾種不同的金屬能否與酸反應以及反應的劇烈程度,從而得出結論。在此實驗前,最關鍵的除了要保持四種金屬的外形、質量一致外,還要保持稀硫酸的濃度相同。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嚴謹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實驗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該以身作則,從平時上課做起,從實驗的小細節做起。學生在老師嚴謹的科學態度下,也必將會改善自身缺點,做一個嚴謹的求學者。
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一個學生能否取得優秀成績的基礎,觀察能力強的學生,能夠迅速、準確、完整的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在學習中可以積累很多他人沒有發現的細節。觀察能力弱的學生通常反應遲鈍,對一些細節不夠重視,表現在學習上來,就會造成學習成績較差。在化學實驗中,有些化學實驗涉及的試劑和儀器眾多,一個化學實驗可能產生多種化學現象,所以需要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所以學生在實驗時應該懂得根據實驗目的,抓住重點觀察的現象。實驗指導老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要求學生總結觀察經驗,尋找客觀規律。
一般來說,對于某些物質性質改變的實驗中,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對物質性質改變的觀察,而這種改變往往是顏色、氣味的變化、生成沉淀物等等。在實驗的關鍵之處,實驗老師應提前通知學生注意觀察,因為一些實驗現象稍縱即逝,如果不仔細觀察根本不可能發現一些潛在的化學現象。
篇2
關鍵詞:校園文化 大學生 人格塑造
一、當代我國校園文化的主要特點
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應包括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從廣義上講,校園文化是學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質文化、規范文化、精神文化。從狹義上講,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高等學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學習、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獲認可和遵循的帶有學校特色的價值取向、校園精神、校風、教風、學風、治學傳統、行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社會子文化的校園文化在當今呈現出了諸多鮮明的特點,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特大群體性:現代大學的規模正在不斷的擴大,大學在校師生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這一特大群體所共同營造的校園文化也就具有了相當的群體性。由于參與營建校園文化的人數多,成員之間交往的頻率高,他們在不同活動中體現的精神傾向也往往容易相互感染或批判,校園內的一種思潮、一種價值觀、一種時尚,往往是成千上萬人心理碰撞、反應乃至相交、融合的結果。
(2)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眾多,人才濟濟,思維活躍,活動多樣,文化載體也多樣,在經過彼此的融合之后這里的文化具有必然的綜合性。大學校園文化的綜合性主要通過學科的多樣性;因師生地域的廣泛性而帶來的觀念、行為等的多元性;學術觀點的差異性;教學行為的多樣性;學生活動的豐富性等體現出來。雖然如此眾多的元素彼此各異,互不相同,然而各個元素在校園這一載體的共同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的交融便會形成一個有多種元素融合而成的文化綜合體。而這一個文化綜合體有著較好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適應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元素在這一綜合體中存在,較之于社會這一大文化載體有更強的包容性。
(3)雙重性:校園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子文化,其形成受到社會和學校自身的雙重影響。首先,社會環境下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在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直接、明顯地影響到校園文化,使得校園文化在越來越活躍、開放的情形下泥沙俱下,部分具有腐蝕性的思想正慢慢得滲透到這種純潔的文化系統中;其次,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到學校自身辦學理念、發展方向、歷史傳統、教育設施、師生行為觀念等直接的影響。
(4)高雅性:大學師生群體的文化認知與道德審美的水平較高,因而,由他們創造的大學校園文化在整體上具有品位較高的特征。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理論層次較高的大學科研活動、教學活動等方面,還有一系列人文知識講座、各種全國性或國際性學術會議,舉辦各種學術沙龍、詩書畫展覽、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文化活動和表現形式上。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校園文化的高雅性也廣泛體現在獨具特色的校園景物環境上,校園建筑設計別具一格,景觀設置各具特色,充滿濃郁的書香氣息。
(5)定向性:校園文化較之于社會文化的另一大區別是受影響人群的定向性。校園文化因有其特定的載體---校園,因此其影響的人群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有著極其特定的人群,而對于校園之外的人群影響有限,所以校園文化便顯示出極強的定向性。
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
校園文化較其它文化有著自身的特色,它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發揮著直接的作用。校園文化對于人格的塑造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校園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適應當代社會需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首先,大學教師是高校德育的主體之一,是學生形成價值觀體系的直接作用點。正因為如此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要格外重視教師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其次,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與校園中總體的價值觀導向、學術文化氛圍也有密切的關聯,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特別是身處其中的校園環境的影響,很易接受外界的新鮮知識和事物,但是與此同時也缺乏辨別的能力,往往不考慮后果。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校園典范,通過榜樣進行示范教育,引導廣大多的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教育工作以榜樣帶動整體即以點帶面的優良傳統,在今后的教育過程應堅持并予以創新。
2、思維方式的塑造:
校園文化會給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較大的影響,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學科由于理論構架的不同往往在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方面各有差異,理工科類院校的學生在邏輯思維方面較突出,而文科類院校的學生以發散思維見長。
3、行為習慣、方式的塑造:
學校的規章、制度、紀律屬于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方式起著引導和規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園的文化準則,它在發揮規范作用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導向、調控和紀律訓導。大學生一方面要學知識,另一方面要學會做一個社會化的人,按照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為上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我,學校的制度建設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制度文化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塑造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人際交往、課余活動等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
4、心理特征的塑造:
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左右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方面,通過開展各種積極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校園主體的集群需要和歸屬需要,促進身心健康協調地發展;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區,如不能及時平穩地釋放能量,就會引發心理疾患,如焦慮癥、孤獨癥、偏執癥等心理疾病。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關系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所處人際環境,在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和調節其心理狀況方面,校園文化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總結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園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對大學生的品行陶冶、行為規范、人格塑造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伴隨著個體一生的發展,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在校園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傳統教育,校園文化良莠不齊,以及校園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文化發展大繁榮”、“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鮮明的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問題,高校作為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應當自覺地扛起文化發展的大旗,重視校園文化,發展和優化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潘懋元 [新編高等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90頁.
[2]李春玲 [論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篇3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但由于其仍處在成長階段,思想上難免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因此,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塑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品牌活動——“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這種特色模式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激發廣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陶冶學生情操,對于構筑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有天之驕子的美譽,他們伴隨著祖國的騰飛而-成長,承載了社會未來的責任和父母的希望。然而,他們在思想上,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使其優點得以展現和發揚,同時也將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培養祖國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主要特點
1 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心國家大事,但存在消極傾向
當代大學生不拘泥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們還關注外部世界,特別是自己國家的大事,具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感。在涉及國家榮譽、民族根本利益和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上,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比如事件、維護奧運圣火傳遞、汶川地震等事件引起了當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大學生,他們用自己的積極行動來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在祖國遭受危難之時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侵染。比如現在一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考試弄虛作假、學術抄襲、簡歷注水、投機取巧等。受市場經濟趨利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越來越看重實效和利益,表現出明顯的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嚴重忽視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利己”思想明顯。
2 擁有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但缺乏行為和認知的有效統一
當今高科技信息知識更替速度快,傳播渠道多,大學生通過聽課、培訓、自學、網絡查閱資料等多種渠道開闊視野,接受新生事物,這使得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在處理具體問題上,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追求理想的完滿化。理想與現實的脫節,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導致頹廢思想。有些大學生在設計理想時雖然也是追求完美,但當理想與現實脫節時,他們會放棄較高的理想,選擇更加切合實際的目標,追求實在的利益。
3 擁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缺乏較強的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不斷強化,但面對激烈競爭和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突出,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亟待提高。家庭和自身期望值過高、感情問題、人際關系、家庭狀況、就業壓力增大等各種原因使學生背上了種種心理包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少數學生出現了抑郁、孤獨、敏感、神經衰弱等心理癥狀。特別是有些貧困大學生,直面競爭和經濟貧困的心理壓力,更易使他們成為心理病變的“高發群體”。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給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教育帶來困難,而且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
1 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培養
集體并不是若干人簡單的組合,而是根據某種共同利益組織起來的社會集團。每個人有權力從中獲得個人利益,也有義務維護整體利益。個人沒有獲得個人利益的權力,集體就沒有凝聚力,個人就會選擇另一個集體;同樣,若沒有個人維護集體利益的義務,集體也無法存在,因為共同的利益正是集體聯系每個成員的紐帶。所以,應使每一個大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個人能力和才能的施展是需要借助一個集體的大背景,大學生活不是“一個人的精彩”孤芳自賞,而是多種思想之間的交流融合。個人與集體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利益關系,無論我們處于怎樣的集體關系中,必然要依據利益原則行事。當自身發展與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應顧全大局,這正是理解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根本出發點。因此,我們只有從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中才能真正把握集體主義的原則。集體主義是對個人與集體關系的一種認識和抉擇。在觀念上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的前提。
作為一種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最初的系統論述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這樣寫道:“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應使大學生正確的理解集體主義,它并不是割舍了個人的利益和個人的發展空間,而是堅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一。個人利益又必須在集體中才能全面獲得,離開了集體,個人永遠無法實現自己。
2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為師生營造一種氛圍,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筑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
三、以學院品牌活動為載體,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建設和諧校園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學校上下齊心不懈奮斗的目標。“所謂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促進的和諧狀態”。而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任務在于校園文化建設。為了推進學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分析總結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我院積極開展了“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
1 “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特點
①將“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作為學院的品牌活動推出,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全體輔導員的共同參與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我們在學期初規定了活動的具體內容,并將其作為學院的品牌活動推出。各年級學生參加“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他們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通過參與該項活動,他們不僅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具備了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在今后的擇業與就業過程中也將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②將“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成績進行班級評比并表彰,增加集體榮譽感
活動不僅表彰表現突出的個人,而且將每名學生參與活動所獲得的成績計入班級成績,作為班級評比的依據。每學期結束后,張榜公布班級成績,評選出表現突出的班級,在年終學院學風表彰大會上進行班級展示并給予物質獎勵(做為班級建設經費)。活動有效地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不僅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班級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③制定“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參與辦法,有效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
班級在開學初根據活動列表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學期必須保證每一小組至少參與一項活動,最終班級成績才能生效。這不僅要求班委會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并像田忌賽馬一樣制定好班級參與活動的具體方案,而且要求班級每名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這種活動形式將全班學生凝聚在一起,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價值感。
④“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設計內容豐富,以科技創新推動學生就業
活動不僅包含以往普遍受歡迎的文體活動,而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避免枯燥,鼓勵各班在輔導員的指導下自創班級主題活動,諸如信息學院學習身邊“道德楷模”爭做道德模范活動,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感恩教育活動,2008北京奧運會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學院開展了相關科技創新大賽,并鼓勵學生形成學生科研小組。在老師的參與指導下,智能車大賽、網絡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升了就業技能。此外,學院積極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開展以來取得的活動成效
活動開展以來,學生參與熱情高、參與面廣,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提高方面都受益匪淺;對校園文化建設、隊伍建設、學風建設等方面有較大促進。
我院在班級建設、班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學風建設等方面更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①以優良班風帶動學院學風建設
班級同學積極申優、創優,團結一心,積極進取,努力為班級爭光、為集體爭光。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班級體,這其中不乏“全國先進班級”、“遼寧省先進班級”、“沈陽市優秀團支部”等。
②培養了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干部
在班級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干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多名學生先后獲得校“五四獎章”——沈陽工業大學授予學生的最高榮譽、“省優秀畢業生黨員”、“省三好學生”、“省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
③學院社團蓬勃發展,優化了學院的整體文化氛圍
近幾年,學院陸續成立了英語協會、體育協會、大學生科學與技術協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各協會積極開展特色活動,豐富了“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內容。其中,大學生科學與技術協會與學院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相互合作與配合,現已成為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愛好的有效載體。我院學生參與科技賽事的人數明顯提升,成績顯著提高。
④活動覆蓋面廣,有效帶動全體同學積極參與
由于活動采取個人參與,班級積分的政策,班干部有效組織,班級同學積極參與,能夠帶動班級全體同學參與其中。實踐證明:“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優勝班級的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強,擔任學院、校級的學生干部人數多,班級同學多才多藝,在各種競賽中頻頻獲獎,班風積極向上,凝聚力強。
通過實踐的證明,以“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這一同學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培養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塑造了大學生的思想,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有序、和諧的發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工作模式,與時俱進,時時以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為己任,致力于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穗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
[2]楊曦,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5).
[3]蘇婕,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的主要因素及其應對辦法[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
[4]王牛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篇4
【論文摘要】健康的人格,不僅是大學生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生充分發展所能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而大學校園文化是青年的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校園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因而,從校園文化的建設出發,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文化環境正是題中之意。
大學校園文化是青年的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學校在時代精神感召下,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學校師生共同創造的、具有顯著校園特色的、以培養學生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外在與內在、有形與無形、物質與精神、環境與氛圍、傳統與現實的有機統一。健康人格是人格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也是我們教育的基本出發點。良好的校園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著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趨向等諸方面,對積極、健康的文化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
一、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由于大學校園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完善,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引導作用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被人們喻為“天之驕子”的社會精英,是未來建設祖國、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在一般人眼里,大學生有著相對穩定和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他們的人格健康與否似乎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實際上,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其心理和人格尚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他們可能由于受到及時、良好的教育感染,而逐漸形成健康和較為完善的人格,也有可能由于某些不良影響或某些心理渠道得不到及時的疏通而形成有障礙的人格,甚至是變態的人格,對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危機。而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為理論基礎,以求知型、倫理型為其價值特質,它的主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當代社會發展的最新精神境界,即社會主義精神風貌。它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完善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2、同化作用
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處于其中的社會成員都會感覺到其帶來的緊迫壓力,大學生也不例外。比如,他們很可能由于學習的緊張、競爭的激烈、就業的壓力、經濟的拮據等原因而過度緊張、焦慮,由于缺乏積極的認識動機和活動意向,而顯得感情冷淡、情緒低落,甚至誤入歧途,一撅不振;他們也可能由于缺乏經驗和幫助而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可能因為戀愛等原因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并導致人格扭曲。在這種情況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由于它是整個群體在共同的社會環境和共同的活動中形成的群體成員所共認的文化,所以它勢必對群體成員產生影響。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大學生們的心理和信念都會受到同化,并產生與之對等的行為回應。所以,可以說,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校園也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它們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就像一個大染缸,染出不同的顏色,好的校園文化當然利于熏陶同化出完善的大學生人格。
3、調適作用
在大學生人格完善過程中,校園文化就像一把尺,調適著大學生的行事分寸,恰到好處。它使得大學生們在說話做事提要求時都會考慮到一個“度”字,并自覺地對自己或他人可能發生的一些不適當行為加以規范。它以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或有意識的方式向大學生灌輸,從而促成他們的人格完善。校園文化從工作、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完善。故高校師生員工應當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并力爭使大學生形成崇高的人生理想、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貴在奉獻的人生價值、堅韌健康的人生精神,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
健康的人格,不僅是大學生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生充分發展所能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具有健康人格模式的大學生是心理健康者,他們有著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以及相對穩定的人格品質。具體表現為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善與惡,并且能正視自己,面對現實,注重未來,渴望迎接新生活的挑戰,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追求。當代大學生在人格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個性獨立發展的原則
人格的發展,重要的是體現在每個個體身上,具有獨特性。大學生自我的人格塑造,要與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相適應,反映出真實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虛假人格形象。
2、堅持現實性的原則
立足現實性的人格模式是大學生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標,從健康人格模式的角度而言,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能夠充分地理解并堅定地立足于自己的現實情境。而那些仍然生活在過去的人,或者在今天而生活在未來的人,都有著不平衡的人格。
3、堅持科學性的原則
古今中外,關于人格模式的研究,有許許多多的理論學派,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皮爾斯的“立足現實者”模式、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弗洛姆的“創新者”模式以及羅杰斯“冒尖者”模式。面對豐富多彩的人格模式,大學生在選擇過程中應采取冷靜的、批判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構建一種健康的人格模式進行科學和理性的思考。
4、堅持社會文化歷史性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現代的人格模式是歷史性人格模式的繼續和發展,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人格模式構建的文化歷史環境。
三、校園文化構建與塑造健康人格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需要一定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行為環境和精神環境共同作用。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亞文化系統,是生長發展在教育環境中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每個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逐漸孕育和形成的獨特辦學理念、道德規范、組織制度、體現全校師生價值取向的學風、教風、校風、師生的精神風貌以及學校所具有的獨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態環境。它的職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對人施加影響,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
校園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構成。物質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總稱,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條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制度文化,是使每一種制度、每一條規范都經過某種意義的闡釋,使教師、學生自覺接受,并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精神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創造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它不但體現出一所學校師生員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更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種獨特的傳統精神理念,體現了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為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提供物質上、制度上、行為上、精神上的保障。
1、校園物質文化為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提供優良的物質環境保障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為校園文化服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物質對象。它主要包括教學科研設施、建筑群落、綠化美化、場館建設、衛生環境等。它們在設計上、結構上、形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文化風格,往往能給人一種很深的文化印象,置身其中發自心底的那種自豪感、自信心與上進心便會油然而生。這既培養了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又陶冶了情操。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特別是校園環境建設上,學校應注意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合理布局,經濟實用,因地、因時制宜,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環境建設中,使藝術性與時代感結合,并且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性建筑物的建立來體現出全校師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審美觀等精神文化。
2、校園制度文化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政策導向
校園文化制度主要是指為了維護和保證正常的校園活動而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有效的校園制度能夠規范大學生人格塑造的發展和價值取向。校園制度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所構成的文化氛圍,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種客觀的實際的環境力量,起著制約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使每個成員都受到必要的制約,自覺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3、校園行為文化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載體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大學生自主參加的文化娛樂活動、科技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體育鍛煉活動等。如果說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主要是從校方著手狠抓落實、學生協同營造,那么在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設中,學校只是倡導者,教師是主導者,學生則完全成了主體,只有把三者協調起來,把主體與主導者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尤其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行為文化的建設中去,才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大學精神。大學生通過參加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多元化要求,而且那種潛伏、彌漫于整個活動并體現學校風范的精神氛圍,具有啟迪、感染學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學生感到心情舒暢、精力旺盛,機體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諧的發展。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有助于激發其創新人格、創新意識的發展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
4、校園精神文化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無窮動力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優良文化傳統、人文精神、校風學風、治學理念等。它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一種內在的、潛存的文化。它具有示范、導向、凝聚、激勵、熏陶等功能。它最終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內化行為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趣,促進自身的思想觀點、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改變,可以彌補大學人文學科課堂教育的不足,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
總之,校園文化構建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從校園環境的優化到文化制度的制定,再到精神文化的創造及宣傳教育等,必須有一個系統規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高校是思想最活躍、最富創造力的精神殿堂,是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作為一種具有與社會政治、經濟鼎足而立功能獨特的社會組織,高校應當具有自己獨特的學校精神、價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而校園文化則是學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它的發展將全面體現學校的整體精神和價值取向,從而完善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綜合國力的強弱,文明程度的高低,從根本上說要取決于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人才素質的現代化。創新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質修養,還要適應時展的要求,不斷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這也是新時期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是用先進的思想、理論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與載體,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實現人格現代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進取意識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鄭雪. 人格心理學[M]. 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劉玉華,劉美涓. 大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0.
[3]林澍峻.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8.
篇5
關鍵詞: 中國文化元素 現代英語教學 課程設計 教學大綱
1.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些年我國對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頻頻出現。與此同時,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外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且要傳授書本之外的文化知識。既要加強英美文化的導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國文化的滲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學生在了解兩方文化的同時,應更加深刻地領悟絢麗多彩的、優秀的中國文化,從而使當今學生在跨文化的交際中,自然擔當起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角色,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外語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相適應,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元素的應用,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文化意識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缺失的現實,必須調整英語教學的內容,增加母語文化知識;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異同,組織好英語教學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從而加強中國元素在現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英語教學的本質
在我國,英語教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受國家語言政策與教育體系的影響。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英語教學與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語人才的需求在質與量及種類方面急劇上漲。這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各界對英語的重視及投入,一步一步改進英語教學。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電訊與高科技的全球化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對人們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局面同樣將極大地加強和加快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面對新的挑戰與要求,我們要重新調整,全面統籌規劃英語教學,加強中國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輔助中國文化通過英語在國際上的傳播。
3.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元素的缺失
首先,語言表述、承載、象征著文化現實,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學者和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加入目的語文化教學。我國英語教學界也認同了這種觀點,在英語教材和課堂上大量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并且開設了以英美文化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這種語言與目的語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語的能力。然而縱觀我國英語教學,在加強對英語世界各層面文化內容介紹的同時,卻對于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元素,基本上處于被忽視的狀態。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而忽略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結果造成大量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表達中國語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給世界,進而不能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4.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踐活動,加強中國元素的植入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信息。為了更多地進行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開設一些專題講座,聘請一些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課程教育。在授課過程中更需要循序漸進、英漢相輔,以擴大學生視野,獲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5.調整英語教學大綱,增加母語文化
我國的英語教學大綱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傳授中國文化和教給學生如何用英語去釋義中國文化。因為教材中沒有有關內容,結果造成了很多學生既欠缺中國文化知識,又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既無大綱,亦無教材,全憑師生們進行自我傳播,隨意性較大,因此很難達到完全準確。我國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論探討方面,沒有系統地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教材和資料,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不到這方面的訓練。因此,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在各類英語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內容。教材編寫者應根據英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參照英美文化教材編寫體例,將上述內容編寫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國文化讀本和教材中。這些讀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對照,也可以是全英語。要注重聽、說、讀、寫、譯等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并配備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趣味性,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客觀基礎和參照依據。
6.結語
本文從英語教學的性質、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元素缺失問題。本文強調,在引進與發展國外外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時候要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即走“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的道路,從我國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我國傳統的課堂文化,對這些理論、模式與方法作相應地調整。要解決我國英語教學現存的中國元素缺失問題,需要從語言的本質認識出發,從語言教學理論與原則出發,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出發,結合中國元素,合理分工與銜接各階段的英語教學。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元素的植入,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正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元素植入嚴重缺失的現實,必須調整英語教材內容,增加母語文化;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組織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師素質,擔負中國文化傳播重任。
參考文獻:
[1]丁往道.中國文化掠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李婭琳.試論跨文化交際中平等交流意識的缺失及對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3).
篇6
1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技術路線
1.1采樣點布置方案
目前,國外的城市環境調查一般在兩個區域進行,即郊區和城區。在郊區的調查一是為了確定城區的背景值,寫作論文二是獲得城-郊地理變化區域內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變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調查土壤重金屬的含量時,以城市最繁華地帶為中心,分帶布置樣點,帶距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國柏林市的調查中就包括大范圍的郊區區域[3]。通過對比城-郊區的地球化學特征來揭示人類活動對城區地球化學環境狀況的影響程度。
為了調查城市不同區域內的環境地球化學狀況,研究不同的用地類型對元素分布的影響,分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分類取樣,即:郊區土壤、工業區土壤、居民區土壤、商業區土壤和農業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層土壤(0~5cm)。在不同類型區域內選擇代表性點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樣品。城區的土壤難以實現均勻的網格化取樣,一般按公園和綠地的分布隨機布置取樣點。
1.2采樣介質
環境地球化學的采樣介質包括土壤、大氣、水、水系沉積物、生物樣等。但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大氣降塵等三種。其中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淺層土壤樣和降塵樣。
在街道兩邊或高層建筑物頂部收集降塵并結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華市內取居室內灰塵、附近的街道降塵和公園土壤進行比較來研究該市的環境質量[6]。降塵和土壤對比調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質中的污染水平,還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來源。
2城市環境地球化學的解釋與評價
2.1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解釋
城市環境調查結果的地球化學解釋是指對城市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來源進行解釋,寫作畢業論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模式、遷移轉化規律和機理,建立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成果解釋體系。
2.1.1元素來源判別
對城市環境中污染物的來源及成因進行分析判斷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重要內容。多元統計方法在研究城市環境的物源判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并以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為主[7-9]。不同來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進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現為聚類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組合,根據元素的組合特征來區分元素的來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發現了Cu、Pb、Zn人為源的因子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為自然源進入另一因子,并在聚類分析中組合在一起[8]。
城市環境物源判斷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種能反映不同地質環境的化學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陸地來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為參考元素對樣品中的元素含量進行標準化,以平抑自然差異對元素含量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出現的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著人為源的存在,這種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判斷
元素來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10-11],特別是在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介質中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其計算公式為[11]:
EF海(X)=(X/Na)氣/(X/Na)海(1)
EF殼(X)=(X/Na)氣/(X/Na)殼(2)
其中,公式(1)為判斷海洋源的計算公式,以Na為參考元素;公式(2)為陸地源的計算公式,以Al為參考元素。(X/Na)氣、(X/Na)海、(X/Na)殼分別代表元素X在大氣顆粒物、海水及地殼中的含量。
通常將EF>10作為大氣顆粒物的人為源標志。但在粒徑為2.5μm的大氣顆粒物中,EF>5即為人為源的標志[12]。
2.1.2元素分布類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變化很大,這依賴于城市的歷史年代、經濟發達程度、寫作碩士論文不同的用地類型、汽油的添加濟成分、車輛元件的組成等,在城市環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釋中應綜合分析以上各種因素。城市交通是產生重金屬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如Cu通常是汽車劑的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劑,Sb可以作為閘墊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來源。Romic等發現,燃燒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輪胎的磨損和消耗是城市區域內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馬士革調查時認為交通是表層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屬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與歷史久遠的工業化城市相比,相對年輕的城市具有較低的重金屬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比悠久的重工業城市倫敦[2]、柏林[3]的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偏低[9],Li等發現,城市公園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與公園的年齡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即城市歷史越長,重金屬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層土壤中的分布明顯依賴于城市用地及工業類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調查中發現,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與母質的組成有關;工業區域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農業區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盡管非洲的哈博羅內市比較年輕,但它的不同區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業區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農業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區及工業區的Zn污染[4]。
2.2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評價
2.2.1污染程度評價
將郊區土壤背景值與城市各功能區含量進行比較是了解城市環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區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區中的含量也遠遠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業區,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過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區內元素含量的對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對比,也常用來評價城市環境的污染水平。
農業土壤與城區內土壤不同,除了農用化學品外,大氣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場等都會對農田中的重金屬積累產生重要影響。對這部分的污染評價,比較有效的評價方法是地質積累指標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對大氣污染物的評價,富集因子法尤為有效。
2.2.2生態效應評價
(1)氣溶膠的生態效應評價。大氣固體懸浮物的粒徑大小具有來源特征,粗粒源于陸地塵埃,而細粒源于燃料的燃燒[13]。顆粒越細,危害越大,極細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進入人體,粒徑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會導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氣溶膠中的重金屬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態風險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評價。研究元素生態效應的常規方法是連續偏提取法,在城市環境調查中,也有相關的研究實例,如Zhai等調查發現,寫作醫學論文由交通引起的人為源的Pb主要以有機質吸附和鐵-錳氧化物態存在[4];香港和倫敦的路塵中,Pb,Zn主要以鐵錳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機質吸附態存在[15]。影響降塵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況下,在較低pH條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報道其可溶性Cd平均為總量(降塵量)的60%[16];這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輸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現酸雨的城市區域具有較大的生態風險性。
3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3.1開展城市環境的立體空間調查
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氣,缺乏系統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資料。在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元素循環過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元素在土壤-大氣-水-生物系統內遷移轉化,借風力作用進入大氣中的元素通過干濕沉降進入土壤和水體。世界各國所進行的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氣顆粒物等方面的資料,但結合水體和生物樣的調查不多。如果采樣介質涵蓋環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環境因子,將有助于綜合分析重金屬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循環演化模型。
3.2確定城市環境調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區域內淺層土壤樣及農業土壤深、淺層樣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城市環境調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種粒度的樣品作為指示物尚沒有統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調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樣品[3],寫作職稱論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積物中<2μm的粘土組分進行污染評價,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態分析[17]。細粒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礦物和有機質,對重金屬元素的吸附力強,使重金屬元素傾向于在細粒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層土壤的細粒組分,如<63μm適于作為污染評價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氣顆粒物或是氣溶膠。由工業排污、燃料燃燒、機動車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氣態、顆粒物或氣溶膠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況下,污染物含量依賴于粒徑大小,顆粒越細,越具有毒性效應[16],因此Fairley等認為,PM2.5適于作為顆粒物質引起的風險評估[17]。
另外,重金屬通過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進入大氣圈,它們主要以分子或顆粒物形式通過大氣圈進行大規模的遷移[18]。在英國城市區域內Cd的大氣沉降速率為3.9~29.6g/hm2·a,郊區為2.6~19g/hm2·a[7]。所以,城市區域內的表層土壤和路邊塵土是大氣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篇7
小論文摘要怎么寫范文一:
題目:電網信息物理系統的關鍵技術及其進展
摘要:
信息物理系統旨在通過物理與信息系統的互通與深度融合,實現超越傳統應用系統的運行效果與性能水平。電網信息物理系統是其在電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該文闡述了電網信息物理系統的概念及研究現狀,提出了由4個關鍵技術組成的研究體系,包括:電網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術、電網信息物理系統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電網控制技術、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驗證。在此基礎上,展望了電網信息物理系統在能源互聯網、主動配電網以及傳統電網中的應用。
小論文摘要怎么寫范文二:
題目:構造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
較早的構造地球化學研究思想是“經受著變形的巖石可以發生化學變化”(Sorby,1863)。經過長期、廣泛和深入研究,相繼提出了應力礦物、構造變質、構造動力成巖成礦、改造成礦、構造相和構造地球化學等概念和認識,揭示了構造作用在控制巖石形成和變形過程中還影響其中地球化學元素的分布、分異和成礦等,推動了大地構造、區域地質、巖石學、礦床學、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實驗地質學等學科的發展。
構造地球化學的動力學機理尚存在理論難題。構造可以影響巖石的變形,但是構造差應力不能直接影響流體,一般也不能單一地制約化學平衡過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構造應力場的思路,區別巖石的形狀變形和體積變形,把引起體積改變的各向等壓正應力部分稱為構造附加靜壓力,或構造附加壓力構造附加壓力可以影響化學反應過程,其研究深入于構造物理化學這一新領域,能夠推動構造地球化學的理論發展。基于構造地球化學的進展和文獻分析認為,構造結合巖相、改造結合建造的研究是構造地球化學發展的前提,構造定量化和流變學研究是發展構造地球化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是構造地球化學深化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觀納米結構等研究是構造地球化學的新層次,構造物理化學分析是構造地球化學的發展趨勢。
小論文摘要怎么寫范文三:
題目:房地產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
篇8
關鍵詞: 城市環境; 地球化學調查; 生態評價;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紀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發生后, 環境問題已成為倍受各國關注的國際性的重大問題。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 其環境狀況早已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學研究相繼集中在城市區域。目前,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已在世界各地展開, 如亞洲的香港[1]; 歐洲的倫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調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區的污染水平及郊區的“背景值”, 區分鑒定不同的污染源, 評價城市環境的生態效應, 研究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1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技術路線
1.1 采樣點布置方案
目前, 國外的城市環境調查一般在兩個區域進行, 即郊區和城區。在郊區的調查一是為了確定城區的背景值, 二是獲得城- 郊地理變化區域內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變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調查土壤重金屬的含量時, 以城市最繁華地帶為中心, 分帶布置樣點, 帶距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國柏林市的調查中就包括大范圍的郊區區域[3]。通過對比城- 郊區的地球化學特征來揭示人類活動對城區地球化學環境狀況的影響程度。
為了調查城市不同區域內的環境地球化學狀況,研究不同的用地類型對元素分布的影響, 分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分類取樣, 即: 郊區土壤、工業區土壤、居民區土壤、商業區土壤和農業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層土壤(0~5cm)。在不同類型區域內選擇代表性點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樣品。城區的土壤難以實現均勻的網格化取樣, 一般按公園和綠地的分布隨機布置取樣點。
1.2 采樣介質
環境地球化學的采樣介質包括土壤、大氣、水、水系沉積物、生物樣等。但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大氣降塵等三種。其中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淺層土壤樣和降塵樣。
在街道兩邊或高層建筑物頂部收集降塵并結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華市內取居室內灰塵、附近的街道降塵和公園土壤進行比較來研究該市的環境質量[6]。降塵和土壤對比調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質中的污染水平, 還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來源。
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的解釋與評價
2.1 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解釋
城市環境調查結果的地球化學解釋是指對城市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來源進行解釋,畢業論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模式、遷移轉化規律和機理, 建立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成果解釋體系。
2.1.1元素來源判別
對城市環境中污染物的來源及成因進行分析判斷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重要內容。多元統計方法在研究城市環境的物源判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并以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為主[7- 9]。不同來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進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現為聚類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組合, 根據元素的組合特征來區分元素的來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發現了Cu、Pb、Zn人為源的因子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為自然源進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類分析中組合在一起[8]。
城市環境物源判斷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種能反映不同地質環境的化學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陸地來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為參考元素對樣品中的元素含量進行標準化, 以平抑自然差異對元素含量的影響, 在此情況下出現的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著人為源的存在, 這種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判斷
元素來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10- 11], 特別是在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介質中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其計算公式為[11]:
EF 海(X)=( X/Na) 氣/( X/Na) 海(1)
EF 殼(X)=( X/Na) 氣/( X/Na) 殼(2)
其中, 公式(1)為判斷海洋源的計算公式, 以Na為參考元素; 公式(2)為陸地源的計算公式, 以Al 為參考元素。(X/Na)氣、(X/Na)海、(X/Na)殼分別代表元素X在大氣顆粒物、海水及地殼中的含量。
通常將EF>10 作為大氣顆粒物的人為源標志。但在粒徑為2.5μm 的大氣顆粒物中, EF>5 即為人為源的標志[12]。
2.1.2元素分布類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變化很大, 這依賴于城市的歷史年代、經濟發達程度、碩士論文 不同的用地類型、汽油的添加濟成分、車輛元件的組成等, 在城市環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釋中應綜合分析以上各種因素。城市交通是產生重金屬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車劑的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劑, Sb 可以作為閘墊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來源。Romic 等發現, 燃燒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輪胎的磨損和消耗是城市區域內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馬士革調查時認為交通是表層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屬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與歷史久遠的工業化城市相比, 相對年輕的城市具有較低的重金屬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比悠久的重工業城市倫敦[2]、柏林[3]的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偏低[9], Li 等發現, 城市公園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與公園的年齡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即城市歷史越長, 重金屬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層土壤中的分布明顯依賴于城市用地及工業類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調查中發現,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與母質的組成有關; 工業區域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農業區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盡管非洲的哈博羅內市比較年輕, 但它的不同區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業區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農業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區及工業區的Zn 污染[4]。
2.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評價
2.2.1污染程度評價
將郊區土壤背景值與城市各功能區含量進行比較是了解城市環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區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區中的含量也遠遠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業區,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過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區內元素含量的對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對比, 也常用來評價城市環境的污染水平。
農業土壤與城區內土壤不同, 除了農用化學品外,大氣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場等都會對農田中的重金屬積累產生重要影響。對這部分的污染評價, 比較有效的評價方法是地質積累指標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對大氣污染物的評價, 富集因子法尤為有效。
2.2.2生態效應評價
( 1) 氣溶膠的生態效應評價。大氣固體懸浮物的粒徑大小具有來源特征, 粗粒源于陸地塵埃, 而細粒源于燃料的燃燒[13]。顆粒越細, 危害越大, 極細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進入人體, 粒徑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評價。研究元素生態效應的常規方法是連續偏提取法, 在城市環境調查中, 也有相關的研究實例, 如Zhai等調查發現, 醫學論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為源的Pb主要以有機質吸附和鐵- 錳氧化物態存在[4]; 香港和倫敦的路塵中, Pb, Zn主要以鐵錳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機質吸附態存在[15]。影響降塵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況下,在較低pH條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報道其可溶性Cd平均為總量( 降塵量) 的60%[16]; 這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輸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現酸雨的城市區域具有較大的生態風險性。
3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3.1 開展城市環境的立體空間調查
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氣, 缺乏系統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資料。在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元素循環過程中, 起源于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元素在土壤- 大氣- 水- 生物系統內遷移轉化, 借風力作用進入大氣中的元素通過干濕沉降進入土壤和水體。世界各國所進行的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 獲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氣顆粒物等方面的資料, 但結合水體和生物樣的調查不多。如果采樣介質涵蓋環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環境因子, 將有助于綜合分析重金屬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 建立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循環演化模型。
3.2 確定城市環境調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區域內淺層土壤樣及農業土壤深、淺層樣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城市環境調查指示物, 但是,以何種粒度的樣品作為指示物尚沒有統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調查中分析了
其次是大氣顆粒物或是氣溶膠。由工業排污、燃料燃燒、機動車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 多以氣態、顆粒物或氣溶膠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況下, 污染物含量依賴于粒徑大小, 顆粒越細, 越具有毒性效應[16], 因此Fairley等認為, PM2.5適于作為顆粒物質引起的風險評估[17]。
另外, 重金屬通過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進入大氣圈, 它們主要以分子或顆粒物形式通過大氣圈進行大規模的遷移[18]。在英國城市區域內Cd 的大氣沉降速率為3.9~29.6g/hm2·a, 郊區為2.6~19g/hm2·a[7]。所以,城市區域內的表層土壤和路邊塵土是大氣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 城市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
城市環境質量標準是城市環境污染評價、城市環境監測、保證大眾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據, 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 依賴于大量的調查資料、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實驗結果。上已述及,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塵、大氣顆粒物等, 不同的指示物應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大氣質量標準, 如Pb, Cd的大氣質量標準分別為500, 5ng/m3(WHO, 2000)。作為城市環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塵埃及表土等介質中的污染限度值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Xiangdong Li, Chi - sun Poon, Pui Sum Liu.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and street dusts in Hong Kong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16 : 1361- 1368.
[2] ThorntonI.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 Blackwell, Bullock P., Gregory P.J. (Eds.), 1991.
[3] Birke M, Rauch U. Urba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Berlin Metropolit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0,22: 233- 248.
[4] Zhai M, Kampunzu H A B, Modisi M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Gaborone urban soils (Bots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pollution and bedrock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71- 180.
[5] Lind M, Bengtsson H. Concentrations and pools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in Stockholm, Swede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1: 83- 101.
[6] Rasmussen P E, Subramanian K S, Jessiman B J. A multielement profile of housedust in relation to exterior dust and soils in the city of Ottawa, Canad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1, 267: 125- 140.
[7] Romic M, 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3:795- 805.
[8]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 [ J ]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229- 243.
[9] Moller A, Müller H W, Abdullah A, et al. Urban soil pollution in Damascus, Syria: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the Damascus Ghouta[J]. Geoderma,
2005,124: 63- 71.
[10] Mustafa Y, Semra T, Namik K, et al.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in Ankara, Turkey:1.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1305- 1318.
[11] Chabas A, Lefevre R A. Chemistry and microscopy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t Delo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 34: 225- 238.
[12] Gao Y, Nelson E D, Field M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on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Harbor estuar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077- 1086.
[13] Günter J K, Komarnicki. Lead and cadmium in indoor ai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47- 61.
[14] Dockery D W, Pope C A. Acut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35:2045- 2051.
[15] Wang W H, Wong M H, Leharne S,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Dusts Collected from Hong Kong and Londonp[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998, 20:185- 198.
[16] Alloway B J.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agricultural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J].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Metals, 1999, 1: 414- 415.
篇9
女性得主在諾貝爾科學獎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已屬鳳毛麟角,而兩次獲獎者則在當時是絕無僅有。
清苦的求學生涯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1876年11月7日生于波蘭華沙一個中學教師家庭。她有三姐一兄,父母收入低微,全家生活相當貧困。
瑪麗從小酷愛學習,深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中學畢業后,由于大姐和母親相繼去世,家境更加困難,瑪麗只能輟學在家,操持家務。
為了從經濟上支持二姐去法國學醫,瑪麗到一些偏僻的邊遠地區當了五六年的家庭教師。待二姐畢業當了醫生后,她才于1891年辭別了父親,去法國求學,時年24歲。
瑪麗考取了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她很貧窮,生活十分清苦。到了冬天,在冷得無法入睡時,就干脆把所有的衣服全穿上。但她早晨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坐在第一排,如饑似渴地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兩年后,她就通過了物理學學士的學位考試。又過了一年,她再次通過了數學學士學位考試。27歲的瑪麗于1894年到皮埃爾?居里的物理實驗室工作。
志同道合的科學伴侶
皮埃爾?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個醫生的家庭。瑪麗來到實驗室時他35歲,任巴黎市立理化學校物理實驗室主任,在電磁學的實驗研究方向成就卓著。他同瑪麗有著獻身科學的共同志愿,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并萌發了純真的愛情。
1895年,36歲的皮埃爾以《在各種溫度下物質的磁性》為題通過了博士學位的考試,并升任理化學校教授。同年與28歲的瑪麗結婚。他們便是日后科學史上著名的居里夫婦。
放射性元素釙的發現
19世紀末,有實驗物理學上的三大發現:1895年倫琴發現了x射線,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鈾,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
居里夫人決定把鈾鹽和鈾射線的研究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選題。她在巴黎理化學校的儲藏室里利用簡陋的儀器認真地逐一檢驗有關化學元素的放射性。
1898年初,居里夫人發現了釷和它的化合物也能像鈾一樣發出射線。4月,她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論文《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
同時,居里夫人還發現瀝青鈾礦和銅鈾云母這兩種礦物的放射強度要比鈾和釷的放射強度大得多。她大膽猜測其中一定含有新的不為人們所知的放射性元素。
她的這一發現太重要了。皮埃爾決定暫時中止他在晶體方面的研究,直接參與瑪麗的工作。就這樣居里夫婦開始了他們在科學研究方面幸福的合作,去共同尋找那些新的具有更大放射性的元素。這種合作一直持續了8年之久,直至皮埃爾于1906年不幸逝世為止。
他們的科研進展很快,3個月后,物理測量已經證明了這種新元素的存在,雖然還沒有從化學上把它分離出來。1898年7月,居里夫婦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論瀝青鈾礦中的一種放射性新物質》的報告,說明發現了比鈾強400倍的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建議以她祖國波蘭的名字命名為釙(Polonium)。這一報告也用波蘭文在華沙的雜志上發表。
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
居里夫婦再按再厲,乘勝前進。僅過了半年,1898年12月,他們又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報告《論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放射性很強的新物質》,發現了比鈾的放射性強200萬倍的新元素鐳(Radium――“放射”的意思)。
鐳的發現再次轟動了科學界,但還是有人表示懷疑:沒有原子量,就沒有鐳!鐳在哪里?拿鐳出來給我們看看!
為了把鐳分離出來,測出它的原子量,居里夫婦開始了艱巨的實驗工作。沒有錢購買含鐳的瀝青鈾礦,他們只能改用瀝青鈾礦礦渣,礦渣中的含量只有百萬分之一!沒有實驗室,他們向學校申請借了一個木棚,它先前是醫學系的一個尸體解剖室,下面是泥土,上面是千瘡百孔的玻璃頂蓋,夏天炎熱難耐,冬天冷得出奇。他們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一鍋一鍋地、一天一天地堅持不懈地工作了4年之久,硬是從成噸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鹽――純氯化鐳RaCl2,并初步測出鐳的原子量為225(精確值為226)。由此,人們也就消除了懷疑,確信了鐳的存在。但是,居里夫人的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她的體重減輕了10公斤。然而,她卻幸福地回憶道:“正是在這陳舊不堪的棚子里,度過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歲月。”
1903年,居里夫人以其《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論文獲得索爾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里夫婦同貝克勒爾一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婦把所獲得的7萬法郎獎金捐贈給了幾個科學團體、公益事業和波蘭來求學的貧苦青年,留給他們自己家庭開支的只有兩小筆,房間的破舊帳幔換了新的,住宅中安裝了洗浴設備。至于居里夫人本人,則連帽子都沒有換一頂新的。
居里夫人的科學課
1906年4月19日,巴黎飄著細雨,皮埃爾在上街途中專心致志地思考著科學問題,不幸被一輛馬車撞倒,車輪碾碎了他的頭顱,奪去了這位年僅47歲的巴黎科學院院士的生命。當時居里夫人只有39歲,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她極度悲痛。
居里夫人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她很快抑制了悲痛,謝絕了教育部門提出以居里遺孀身份領取國家撫恤金的辦法,而是接替了丈夫在大學的職務,用加倍的工作來寄托對親人的哀思。除了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外,她還要撫育年僅9歲和2歲的兩個女兒,以及照料年近80歲的公公。每天清晨,她要先安排好家中的事情,然后匆匆去趕火車上班。為了省錢,她一直乘坐設備簡陋、氣味難聞的二等車。中午,他不能回家吃飯,在實驗室吃點面包之類的干糧。晚上,他回家后不顧一天工作的疲勞,還要給火爐添煤,做晚飯,一直到伺候一家老小睡覺后,她又開始了閱讀、研究和寫作工作,有時要到翌晨兩三點鐘。
居里夫人依照居里生前的囑托,要教育好他們的兩個女兒。她通過觀察大女兒伊琳娜的小學教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讀寫訓練耗時太多,二是科學課程缺少實踐。于是她向朋友們倡議,咱們親自給孩子們上課吧!
這是一場偉大的教育改革和創新的實踐!居里夫人和著名科學家朗之萬、讓?佩蘭等人親自對他們的孩子上小學數理化的課程。居里夫人的物理課,據當時學生的課堂筆記,一是強調實踐,教孩子們做了一系列有關基本物理量及其因果關系的實驗,其智慧在于使用簡易常用的古典儀器探究前沿科學,如使用帶有閥門的玻璃球測
量空氣與水的比重;二是啟發學生主動學習,不是從背誦枯燥的定義出發,而是處處體現了科學的邏輯推理、定量研究,如使用水中加糖加油、置換實心空心物體,再現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等等。
居里夫人在1907年和1908年這兩年問的科學課有了結果,她那當時才10歲的女兒伊琳娜在20多年后,也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1935年,38歲的伊琳娜和她35歲的丈夫約里奧因人工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再次榮獲諾貝爾獎
居里夫婦曾經用了4年的時間提煉出了0.1克純氯化鐳,測定了鐳的原子量。皮埃爾逝世4年后,1910年,居里夫人則提煉出了純鐳元素,并測定了鐳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她還受命制備了0.2克純氯化鐳,封存于小試管內,存放于巴黎國際度量衡標準局,成為鐳的第一個標準國際計量單位。1910年,居里夫人還出版了他的杰作《論放射性》上下兩卷,長達近千頁。
1911年,居里夫人申請競選巴黎科學院院士。皮埃樂在生前于1905年當選過巴黎科學院院士。結果,居里夫人僅以1票之差落選,這是院方歧視婦女和某些人的嫉妒所造成的不公正的結果。而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卻只授予了居里夫人一人。其時從來還沒有別的獲獎者,無論男女,得到過兩次諾貝爾科學獎的崇高榮譽。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在一切可贊美的事物中,唯有居里夫人的名聲,是永不毀滅的。”
巴黎醫學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1914年,巴黎鐳學研究所成立。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居里夫人把價值高昂的實驗用鐳1克(時值100萬法郎、15萬美元)封入50磅重鉛罐,秘存于保險庫,以免戰亂失落。戰爭時期,她受法國紅十字會委派,奔波于國內外各地,指導戰地醫療隊應用x射線診療工作。她在給郎之萬的信中說:“我決定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貢獻出來,為我的第二祖國服務。”
1918年戰爭結束后,居里夫人立即恢復了她在鐳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她的《放射學和戰爭》一書成了她在戰爭時期應用和發展x射線技術和鐳輻射療法的經驗總結。
1922年,居里夫當選為法國巴黎醫學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為科學事業奉獻終生
長期同放射性物質接觸嚴重損害了居里夫人的健康。她于1934年7月4日因惡性貧血癥等病逝于法國的阿爾卑斯山療養院,享年67歲。從戰后到她去世的15年問,巴黎鐳學研究所的實驗室總共提出報告483份、論文34篇,居里夫人親自參加了其中31項研究課題。她在臨終前才完成的第二部分論述放射性的專著《放射性》(兩卷)卷帙浩大,于1935年作為她遺著的一部分出版。
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悼詞中這樣寫到:“她性格堅強,她思想純正,她嚴于律己,她處事客觀和廉潔――所有這些品質很少在一個人身上兼而有之。她每時每刻都感到自己是在為社會服務,而她偉大的謙虛不曾給她留下自我欣賞的余地。”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
居里夫人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她熱愛波蘭,熱愛法國,也熱愛中國。居里夫人在1921年3月接見過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1929年9月接受過當時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施正元到實驗室研究錒系元素釙的放射化學性質,并于1932年12月主持了施正元的論文答辯,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的鄭大章也接受過居里夫人的指導。
今天,我們紀念居里夫人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應該記住她放棄申請制鐳專利權時所說過的擲地有聲的話:
篇10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實踐,探索,反思。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了落實新課程計劃,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者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實踐與探索。
1、課前準備
教學實踐中作者按照下列程序進行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考慮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基礎→確定探究內容→設計課堂具體探究過程。
為使探究教學在課堂中進展順利,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落實。一是從學生實際能力水平,遵循引導、質疑、合作、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二是從知識擴展的角度,由淺入深,實驗性知識、遞進性知識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三是從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問題”引領式探究,小組互動式探究,實驗觀察性探究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認知、學會合作,為此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情景、問題、探究問題的設置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法是否建立在學法基礎上,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礦質元素”教學中,實施“情景——問題”驅動式自主探究過程。(1)回憶舊知: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哪些?(2)情景鋪設:這些化學元素為什么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3)展開思考:討論的最終答案是:運用溶液培養法,確定具體的礦質元素。
2、生動引入新課
探究性教學的引入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時,可以這樣設問導課:(1)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分?(2)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都包括哪些成分?(3)除綠色植物外還有哪些生物是生產者?(4)有條件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生態系統的結構探究性實驗設計,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并發現新的問題。
課前實驗也是引入的技巧之一。如在“酶與代謝”新課教學之前,讓學生完成兩個實驗——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
3+
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酶的催化效力高于無機催化劑;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學生具有了這些感性認識后,再來學習“酶的特性”理論知識,就有了興趣,避免了老師把酶的特性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和學生苦苦記憶的尷尬局面,同時也使學生明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和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的深刻內涵。
3、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恰當的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激發生學的問題意識,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是支撐和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切入點。探究來自問題,問題始于質疑。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過于簡單的,甚至只要求學生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不宜當作探究性教學的問題。如在講授“植物激素”的知識時,作者設計的問題是:許多研究表明,脫落酸在高溫條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小麥、玉米在即將成熟時,如果經歷持續一段時間的干熱之后又遇上大雨的天氣,種子就容易在穗上發芽。請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此現象。科技論文。
學生容易答出脫落酸含量減少,種子發芽的外部條件適宜,或者答出脫落酸含量減少致使果實推遲推落,但不容易答出脫落酸含量減少解除了對種子發芽的抑制作用。科技論文。這類問題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強化學習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結果。
4、形成探究環境
進行課內“自主探究”的活動,使活動完全按照預定軌道運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則就稱不上“自主探究”。課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運作就行。只有在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才有實現“自主探究”的可能。科技論文。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及時調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勵學生自由準確表達,幫助學生流暢表達,使學生有信心表達,學會與他人溝通。鼓勵學生多方面發現,鼓勵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解釋問題有自已的思路,均應給予鼓勵;即便是學生的回答偏離教育目標甚遠時,也不要給予絕對地否定,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共同討論。
當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啟發,適當“拉一把”,降低問題的臺階,設置低一個層次的探究點或子目標,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調控的宗旨是使學生在探究的氣氛中學習,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
5、及時小結、歸納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小結都應努力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討論,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課堂結尾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小結是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好時機。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居高臨下”地俯視生物知識,有助于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了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探究的結果,要在學生自己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結論,明確結論的運用條件與范圍。對結論的解釋,不要講得太絕對,要留有探究的空間。要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所謂“收”,將討論、實驗的結果要歸納整理;所謂“放”,課后布置的思考題具有開放性,布置的練習作業具有多樣性,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實際背景中,用課內得到的結論去解釋實際問題,解決后續知識,完成從實踐——認識——具體的實踐,認識上的兩個飛躍,使小結做到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并舉。
6、反思教學
探究與反思是所有生物的生存方式,沒有探究與反思就沒有生存。對于學生而言,反思不僅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探究的心態,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而且通過反思也能提高學習的質量,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所以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反思是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總之,自主探究性教學策略,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學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書目]
1、《中學教育學》,葉上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江利兵等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