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命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02:1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生命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Compared to the universe, our lives are really short, just like a meter. But the meaning of life doesn’t depend on its length but contributions. For example, Marie Curie, in order to find the radium, she devoted her whole life to the research. Though the radioactive element had shorter her life, she never gave up her mind to serve the world. According to her story, I conclude that the first meaning of life is contribution.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a life isn’t how much he asks for but how much he gives away.
和宇宙相比,我們的生命其實很短暫,仿佛只有一米。但是生命的意義并不取決于它的長度,而取決于它的貢獻。比如,居里夫人為了發現鐳把她的畢生都奉獻到研究中。盡管放射性元素縮短了她的生命,但她從來沒有放棄為世界服務的決心。根據她的故事,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生命的最初意義在于奉獻。判斷一個人生命的標準不是他索取了多少而是他貢獻了多少。
The second meaning of life is struggling for our goals. Each of us has goals, such as longing for position, hoping for wealth and looking forward to be loved. However, the path leading to them isn’t filled with roses. But no matter how tough to accomplish our dream we should never say die. If you really want to achieve them, please keep diligent and patient just like an English motto goes;“No pains ,no gains.”
生命的第二大意義在于為我們的目標努力奮斗。我們每個人都有目標,比如追求職位,渴望財富,期待被愛。但是,通往它們的道路是布滿荊棘的。但是不管實現夢想有多艱難,我們都應該永不言敗。如果你真的想實現它們,請保持勤奮和耐心,就像一句英語座右銘說的:“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
The third meaning of life is happiness. Not only should we keep happy, but also bring enjoyment to others .For example, we can have an optimistic attitude which can affect the people in our surroundings. Besides, we are supposed to be ready to help others, because in this way we can make both us and them happy .I consider it an unchangeable truth that ‘Helping others creates happiness.’
生命的第三大意義在于快樂。我們不僅應該保持快樂,也應該給別人帶來快樂。比如,我們可以抱著樂觀的態度去影響身邊的人。此外,我們應該樂于助人,因為這樣我們可以使我們和別人都開心。我認為“助人為樂”是不變的真理。
just want to say, the lives for us are limited, but we are able to make efforts to make it shine out .Believe it, though our lives are rather short, we can also make a hit .If we try our best, our lives will be meaningful as well.
我只想說,生命給予我們的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努力使它發光。相信,盡管我們的生命很短暫,我們同樣可以使它綻放光芒。如果我們盡力了,我們的生命同樣有意義。
關于生命的六年級英語作文(二)
In recent years, the news about saving others' lives at the cost of one's own are frequently reported. Some people praise the people who save others, becuase it's traditional virtue in China to help those who are in need. However, some other people argue that it's not worth to save others lives at the cost of one's own and it should not be encouraged.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spirit of self-sacrifice is worthy for us to learn, but we should find amore appropriate way to avoid accident as well.
近年來,關于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拯救別人的生命的新聞頻繁被報道。有的人贊揚拯救別人的人,因為幫助需要的人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然而,其他人爭論到,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拯救別人的生命是不值得的,這種行為不應該太被鼓勵。在我看來,自我犧牲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找一個更合適的方法來避免事故。
First, every life is precious and respected. Whenever somebody is in danger, we will certainly give them a hand to rescue the lifeif we could. It's our nature. However, it's unwise to take action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s. For instance,somebody is drowning, if you are good at swimming, you could jump into the water to save the life; but if you can't swim, the best way for you is not jump into the water but shout loudly and ask others for help. Secondly, some extra accidents can be avoided if we think carefully. There are too many stories about young and promising people sacrifice their own lives to save other but lost their own lives. It's quite debated about these cases. They all have their persuasive reasons and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tell right or wrong between them.
首先,每個生命都是珍貴和值得尊重的。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有人有危險,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但是,缺乏考慮而采取行動的行為是不明智的。比如,有人溺水的時候,如果你擅長游泳,你可以跳到水里拯救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會游泳,你最好不要跳進水里,而是大聲喊叫尋求他人的幫助。其次,如果我們仔細考慮,一些額外的事故就可以避免。有太多故事是關于年輕有前途的人犧牲他們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別人,但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的。這樣的案件爭議相當大。他們都有有說服力的理由,我們很難判斷他們誰對誰錯。
篇2
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興我們又相聚在這美好的早晨!首先給大家講這樣的一則報道,說得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數是用英語書寫的。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用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你說這是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來的游客。”同學們,你們看:不文明行為真是國恥啊?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著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干掉在地上。媽媽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說:來,咱們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說著便把孩子抱下來,倆人彎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干。就是這普通的一幕,不由讓人想起一句話:“素質,是一種習慣。”仔細想想,不是嗎?無論這位母親,還是將來的孩子文明素質如何,在這一細節中已有了答案。所以,今天我要對大家說:文明禮儀,一定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那么,怎樣才能當上“文明少年”呢?在此我建議同學們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在課堂上表現為:坐姿端正、凝神聽講、舉手發言;二、在課間表現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紙、不踐踏花草,不亂刻亂畫,不破壞公共財物,還要能主動撿起地上的雜物。上下樓梯靠右行,不要朝樓下沖,不大聲喊叫(包括課間在教室里也不大聲吵鬧)。三、在社會中表現為:公交車上主動讓座,待人接物禮貌周到。文明禮儀還表現在一聲真誠的“謝謝”,一句真心的“對不起”,還有每日的“您早、你好、再見”等之中。特別是本周四、五兩天見到老師和檢查的領導就要喊“老師好!”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讓文明禮儀不再是純粹的理念,而是每個學子的自覺言行!讓文明禮儀不再是外在強加的約束,而是自我內化的一種快樂!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建和美的文明校園,人人爭做“文明少年”!
關于做文明學生的主題演講稿范文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養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先讓我為大家講述兩個事例:
第一個事例是: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數是中國大陸的游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第二個事例是: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國慶節后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的口香糖殘跡,顯得格外刺眼,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漬,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圣和莊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以上兩個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細節構成的,通過這些細節,我們看見了文明離我們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我們每個學生都應該養成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尤其是對于我們樂安實驗學校的學生來說,你們中有不少學生是經過各種途徑和努力后,才得以成為樂安的一員。然而遺憾的是,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是有著一些不文明行為。例如,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白色垃圾,尤其星期六、星期日教室里、校園內垃圾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見在教室走廊上的起哄大鬧,走路推推搡搡,隨意撞壞門窗,也不覺心疼;再例如校園內部分同學之間相互的講臟話、粗話,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體現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整個學校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造出優良的學習成績。現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探索時期,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質建設,那我們縱然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于人于己于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應該先成人,后成材,不要做一部單純掌握一些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品德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什么樣的思想品質,什么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同學們,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腿,不亂打亂鬧。我相信,我們全體師生經過努力,一定會營造成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謝謝大家。
關于做文明學生的主題演講稿范文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用文明行為奏響和諧之歌。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創建和諧校園就是要建立一個文明的美麗的充滿朝氣的校園。
作為一個生長在禮儀之邦的大學生,文明行為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根基,使創建文明校園的保證。
首先,優美的環境是創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試想,如果一走進我們的學校大門就看見的是滿地亂飛的紙片和塑料袋,草坪上是一道道走出的小路,耳朵里是不堪入耳的粗話,你的心情會好嗎?你會有認真學習的心情嗎?答案是否定的。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志。我們應當切實的樹立起“時代責任感”,心系全球,著眼身邊。有句古話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只有一個干凈美麗的校園才能使我們安靜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創建和諧校園的必要條件。構建和諧校園首先就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夕,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我們像枝葉嫩綠的幼苗,在老師的培育下茁壯成長。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要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互敬互愛。師生互敬互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校園還需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帶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誠信,文明的作風是創建文明校園的有利保證。我們的校訓提到“守誠”,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也提到“明理誠信”,足以見得誠信的重要性。同學之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說實話、做實事。考試時堅決杜絕舞弊現象,用誠實和實力給自己和老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風嚴謹、文明,從而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最后,良好的學風,校風會使我們的校園生活更加美好。好的校風如春風化雨般不聲不響的吸引每一個學子奮勇前進。我們要倡導一種蓬勃向上的團隊作風,一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將學風建設的目標指向“理想、團結、自強、成材”。一種團結奮進的班風和刻苦勤奮的學風能促使個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篇3
關鍵詞:胡山林;文學與人生;生命關懷精神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和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河南省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山林先生,在其近四十年以來的教學、學術研究、寫作與日常生活中,一以貫之地以學生、讀者、文藝作品及其人物、藝術家等生命體的生命為本位,以其獨到的生命智慧孜孜不倦地開展教學、學術研究、寫作甚至與人日常生活的交往等活動,不斷地贏得了無以數計的學生(或學員)、讀者、同仁等世人對其處世的態度、方法、行為風范與生命精神等方面的肯定和欽佩。這么多年以來,胡山林先生總是以自己滿腔的生命熱情、嚴謹的治學態度、謙和的君子氣度來從事教學工作、學術研究、寫作與日常生活的幾乎所有活動,于是,在其從事的上述各種活動中,無時無處不體現出他對一切生命體所給予的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具體到胡山林先生所著的諸多著作之一的《文學與人生》這本書中,仍然非常鮮明的體現出其對一切生命體的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本文擬從學生和讀者、文學作品及其人物、文學家這三方面來分析此書所具有的生命關懷精神。
一、對學生和讀者的生命關懷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這本書里所討論的問題,是與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心心相通而與每個生命體的生命軌跡緊密聯系的人生困境、人生難題。這些問題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它纏繞在每個生命體的身邊,盤踞在每個生命體的內心深處。借助于每個生命體的人生,使文學藝術能夠從大學的課堂走向大眾,走進每個生命體的人生,透視生命體的生命本真,從而使文學藝術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具有普世的生命精神。當然,這也使得這本著作自問世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并與讀者們產生了心靈的生命共鳴、生命本真深處的契合。同時,胡山林先生以每個生命體為本體,關懷每個生命體都有一個人生,每個生命體都需要思考人生諸多問題,但每個生命體未必能把諸多的人生問題思考透徹,因此,他在此書中圍繞著諸多人生問題竭盡全力、盡最大可能地為讀者講了很多寶貴的看法,從而為每位讀者能夠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這些特質,均使本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胡山林先生有著高度的社會整體生命責任感。他以極大的生命熱情關注大家在當下的共同感覺,即人們的物質豐富了、經濟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過得越來越富裕了,但人們的幸福感卻不怎么樣,心靈有了些許迷惘,于是迫切地想借助于某些方式尋求一些心靈的慰藉。于是,他以大眾的這種共同感覺或共同迷惘作為自己幾十年在教學、學g科研甚至是最后寫作這本著作的使命,以大家讀了這本書后能從書中獲得的哪怕是一些對人們思考人生諸多困惑問題時所需的有益的方法或啟示作為寫此書的宗旨。不難看出,胡山林先生對全社會的整體生命給予了非常熱忱的生命關懷,他關心每個生命體在自己的人生長河中其心靈是否過得愉快,是否過得幸福。并以此作為自己在教學、學術科研和著此書上應當具有的生命責任。同時,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第二版的修訂過程中,胡山林先生繼續保持以對社會整體生命負責任的人性化態度,重點考慮的不是該書的學術性,而是大眾的生命本真性、大眾的可讀性,考慮在書中怎樣才能完成與讀者的真誠的生命交流,怎樣才能讓讀者閱讀起來更容易,怎樣才能讓讀者對書中所討論的問題更易于接受。于是,他精益求精地不斷思考,最后成功地剔除了該著作第一版中那些抽象的和讓讀者閱讀起來感覺沉悶的內容,調整了書的結構,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
很顯然,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而是胡山林先生以生命為本體所作的人生思考錄,或者說是他生命精神的漫游錄。這本書既不追求教材體系的完整、嚴密與系統,也不追求教材知識的全面、準確與客觀,更不喜歡對古今中外進行旁征博引,而是追求與讀者進行現實心靈的真誠交流,走進每個生命體的現實生活,走進每個生命體的實際人生,走進每個生命體的內在心靈。并重點以每個生命體在讀了本書后能使自身的思維得以啟迪、生命智慧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作為寫作本書的終極目標。
胡山林先生以學生和讀者對這本書所產生的興趣和熱情,以及學生和讀者跟他產生的強烈生命共鳴作為寫作這本書的強大動力,并以能夠與學生和讀者在心靈上、精神上相通作為自己幸福人生的重要內容。由于每個生命體生命的差異性等諸多原因,導致不是每個生命體都能容易或較為準確的讀出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蘊。基于此,他想通過寫作這本書為學生和讀者解決這一難題。上述種種情況不難佐證,胡山林先生對學生和讀者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
二、對文學作品及其人物的生命關懷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這本書里以作品所描繪的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人生經驗、人生況味、人生趣味、人生哲理、人生智慧等人生意蘊為立足點,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蘊及作品人物的生命本真。文學作品中的人生意蘊與古今中外所有人相通。人生意蘊的精神能量非常強大,它能夠持久的喚起讀者。可以說,人生意蘊是文學作品具有魅力的源泉,是和讀者們進行心靈溝通的有效橋梁。文學作品是文學家按照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創造出的一種虛幻的經驗和歷史,因而它是以每個生命體的命運的模式來與人生經驗、人生過程相對應。因此,文學作品是為了表達生命體驗而發展了的可塑形式。可以說,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接受,實質上就是借助文學作品對人生的透視,對人生的體驗。為此,胡山林先生在《文學與人生》這本書里不僅對一部部文學作品的生命真諦進行了合理的、具體的、生動的、深刻的與豐富的探析,而且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人生意蘊也作了比較到位的研究與分析。譬如,他以極高的生命關懷熱情來挖掘與探析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美國小說《廊橋遺夢》與皮皮的小說《渴望激情》這三部作品的人生意蘊。他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這本書中作出這樣的分析:無論中外,無論城鄉,無論性別與職業,無論文化層次的高與低,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一旦走進戀愛與婚姻的圈子里,在情感方面都會有一個普遍的共同要求,即是渴望激情。激情能讓每個生命體過得熱烈奔放、神魂顛倒、充滿生機與活力,激情能使每個生命體的生命得到盡情的擴張與釋放。在每個生命體的生命旅程中,每個生命體可以偶爾出現激情狀態,但不能常常都出現激情狀態。激情既是對人生常情的補充,也是對人生常情的一種沖擊與顛覆。面對具有強大沖擊力的激情,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必須用很強的理智力才能對其進行控制與約束,只有這樣,每個生命體才不易越軌,才不易釀成人生大錯。又如,為了讓讀者對“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借助文學透視人身”的理念有直觀的理解與認識,胡山林先生在本書中舉了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著名藝術形象豬八戒,并從人生視角分析了豬八戒這一人物形象,這不同于以往的從社會政治視角評介豬八戒而將其定位為小生產者、小私有者的典型。具體來說,從人生視角來評價豬八戒,胡先生認為,豬八戒是人性弱點的典型,其主要特點有:一是好色;一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一是貪財;一是“革命”意志不堅決,等等。胡山林先生通過從人生視角來分析豬八戒,是想讓讀者們對人、對人性與對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把握,讓讀者們有一個更理性、更成熟的處世態度。上述情況,使得胡山林先生對文學作品及其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突顯出來。
三、對文學家的生命關懷精神
由于文學家是人群中最敏感、最聰明的群體,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領悟熔鑄到文學作品中,希望通過文學作品與讀者對話,從而直通到讀者生命的心靈深處,與讀者產生心靈的生命共鳴。胡山林先生在本書中也同樣對文學家的生命給予了非常熱情的關懷。譬如,他以《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為例,分析了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這部書前后經過的心路歷程。路遙在寫完小說《人生》后面臨著“我能干什么”這樣的問題。他經過思考與論證樹立了新的奮斗目標,并以自己的實際生命行動證明了自己“能干什么”,最終干出了連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創作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不凡業績。胡山林先生在《文學與人生》這本書中對路遙的成功作出如此分析:路遙的成功向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表明,“我能干什么”是一個現實的實踐問題,要用現實的、具體的生命實踐來回答。路遙把“我能干什么”變成現實,并能最大程度的開發其“潛能”,不僅是因為路遙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更是由于路遙具備了一些必要的生命精神品格,這些生命精神品格主要是,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水平。路遙就是由于下定決心要寫一部大作品,才有今日的成就。一是他能夠做到不斷地自我懷疑又不斷地超越自我懷疑。路遙在處于困境時曾經多次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打退堂鼓的念頭都有,但他還是一次次地超越了自我懷疑,從而走向新的人生高峰。一是路遙對其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宗教般的虔敬態度,有近乎瘋狂的生命熱情、鋼鐵般的生命意志和吃苦犧牲的生命精神。總的來說,在客觀條件一定的基礎上,路遙主觀努力的程度達到了極限,以致于他能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并知道自己的“能”有多大、多深、多高與多遠。路遙在初步具備一定的條件和實力的情況下,他面對看不見前途的遠征毅然勇敢地向前挺進,最后登上了人生的頂峰。又如,胡山林先生以著名作家史鐵生為例,分析了史鐵生在“災難”中從人生苦難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歷程。胡先生的具體分析是,史鐵生在21歲時遭遇了癱瘓的災難后,其曾一度陷入痛苦絕望的深淵,幾乎喪失生存的勇氣。在經過其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后,他終于走出了深淵,越過一道又一道的思想障礙,直到登上生命精神的高地,譜寫出熱烈而輝煌的生命航程。胡先生認為,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透徹悟解和悟解后所建立起來的生命精神信仰,是他走出深淵而走向生命精神高地的根本原因。史鐵生的生命精神信仰既使他接受了自己遭受的人生苦難,也使他理解了人生苦難,更使他超越了人生苦難,從而引領他走上了一條漫長的生命精神攀登之路。首先,處于“人生苦難”中的史鐵生很快從心靈的深淵(或叫精神絕境)中進入一個新的人生境界,即能以鎮靜的態度接受“人生苦難”,并敬重“人生苦難”,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豁達與釋然。其次,史鐵生進一步從哲學意義上、從終極視角理解了人生苦難,因而能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化解了人生苦難。再次,史鐵生用具有博大愛愿的生命理想精神來超越人生苦難。換句話說,他是用生命信仰,用對“神”的生命信仰超越人生苦難。他所信仰的“神”,就是無限之在與絕對價值,就是終極存在、終極價值與終極意義。這樣的“神”一旦投射在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的心里,實際就是每個生命體的生命精神,它是一種在人生苦難中面向神秘、面向絕對價值(或叫廣博之愛),永遠祈盼、永遠追求、永不放棄的生命精神。這樣,他就把生命信仰的對象從有神論的神轉向了無神論的神,從人格神轉向了每個生命體的存在本真。這里的超越人生苦難、追求生命信仰,是一條無盡的生命之路。它是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的人生的意義、靈魂的歸宿與精神的家園。胡山林先生以為,史鐵生從人生苦難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歷程,對社會所有生命體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生命啟發意義。為此,我們可以說,胡山林先生對文學家也給予了相當熱情的生命關懷是不言而喻的。
四、結語
綜而述之,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中對學生和讀者、文學作品及其人物、文學家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生命關懷。這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既能讓學生和讀者的生命本真地活起來,也能使文W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蘊盡最大可能的彰顯出來,還能使文學家的生命意蘊合理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崇高的生命關懷精神也為世上作為人的每個生命體,或欣賞文學作品,或創作文學作品,或評論文學作品,甚至是工作、交際、婚姻與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提供了深刻的指引作用和建設性作用。毋庸置疑,胡山林先生著作《文學與人生》中的生命關懷精神,在當下及未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航程中必將具有人性化的、合理的、生命本真的及現實的生命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山林.文學與人生(第2版)[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2]胡山林.文學欣賞(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胡山林.文學藝術與終極關懷:人生視角解讀名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胡山林.讓藝術走向大眾,走進人生[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1):62-66.
篇4
調查內容:
上網查找有關水資源污染的資料,并且實地觀察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水的地方。
調查方法:
查找法、觀察法
調查過程:
我上網查找有關資料,發現:水是人他的主要成分。在成年人提內,水分差不多占三分之一;新生嬰兒體內的水分可達80%。一個人只要有水喝,即使不吃其他食物,還可以活上10天左右。但是如果沒有水喝,那么連5天也活不了。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許多物質都可以溶解于水。營養物質必須先溶解于水,然后才能被人體所吸收。我還去實地觀察了一下。比如一個人發燒了,那就要喝許多熱開水,因為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當我們做了大量運動的時候,也要補充大量水分。
篇5
你們好!
你們知道嗎?重慶主城每年產生的建筑物垃圾約有1000萬立方米,而大量的垃圾都被隨意地倒在路邊、空地或河邊,使我們的環境變得異常糟糕。
而車輛亂停現象更是嚴重,本來有停車場,但那些車主嫌貴,就停在路邊或人行道上。原本就不寬的人行道上停了許多車,行人只有繞道而行。
攤點亂擺也很嚴重,燒烤攤發出的油煙污染走著我們的空氣,而燒烤攤走后,留下的廢油危害著大地,如果有果樹吸收吸收到了這種廢油,結出的果子也會又小又苦。
廣告亂貼的建筑物亂搭建的情況也很嚴重。廣告亂貼的情況隨處可見,比如:樓道、電梯、墻壁這些地方,這的確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方便,但廣告過多地貼,就會破壞我們的市容市貌。而建筑物亂搭建會影響到原建筑的外觀,而且質量也得不到保障。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治理五亂。
此致
敬禮
篇6
“做人――作文”教學力求在作文教學中摒棄原有的消極因素,把中小學生的作文從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識化和繁瑣化中解放出來,弘揚作文活動的主體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動審美化的境界。這就是要用美的規律把“做人”與“作文”貫通和統一起來,在作文教學中根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遵循審美規律,創設美的氛圍,在審美化教學活動中實現“做人――作文”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美和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寫作境界作為自己的整體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語言、美的形式啟發誘導學生說真話、寫自己,記錄生活中的美,表達美的心靈,從而讓作文活動本身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切實改變“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學現狀。為此,“做人――作文”教學要以高揚作文主體(包括教與學雙方)的主體性為其根本原則。
提高人的主體性,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根本。這里所說的主體性是指寫作實踐中主體的主動探索、主動獲取和主動發展,它包含教師主體性和學生主體性兩個方面。只有具備鮮明主體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轉變固有的不科學的作文教學觀念,努力沖破“重技能,輕本體”的作文教學現狀,摒棄見文不見人和限制學生個性與生命精神的錯誤作法,主動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進做人”的有效方式,積極地建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的主體性要求把“為了人”和“通過人”統一起來,使學生通過主動的作文來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質。高揚這一主體性原則,在教學中就必須特別注意充分激發主動性、努力培養真誠性、放手激勵個性化。
要充分激發主動性,就是改變教學雙方在作文中的被動和強制狀態。過去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作文時被請入甕中,任師長或生計、生存、升學等各種各樣“指揮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成了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負擔,而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學生在作文中的被動地位使得他們厭惡作文、懼怕作文,根本談不上作文的主動性。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創設主動寫作的氛圍和空間,讓學生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幫助他們產生作文時的高峰體驗和作文后的愉悅與滿足,從而啟發并激起他們寫作的主動性。
要努力培育真誠性,就是要把過去作文中教學雙方“合謀作偽”的現象堅決予以摒棄,要讓學生養成“說真話,寫自己”的作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世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狀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他還對“求誠”作了具體的界定:“從原材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這就徹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虛假浮夸之風,既有利于寫出真實之文,也有利于培養真誠之人。須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礎。
要放手鼓勵個性化,才能真正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發展個性”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因為保護和鼓勵個性就是保護和鼓勵創造性。作文教學中如果忽略了個體間的差異而一味地強調某種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對有個性的說真話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導和培育。
堅持主體性,高揚教學雙方的主體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學的根本原則。在作文教學活動中,這一根本原則要通過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化的活動來實現,因此,可以說,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化乃是“做人――作文”教學活動的三個具體原則。
所謂“生命化”,就是要還作文以生命活動的本來面目,使之與主體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視生命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主體性存在和表現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作文活動作為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生命的律動,既是生命整體活動的結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體。人總是要表達欲望的,如果該表達而沒有得到表達,壓抑于心,情動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覺,使人的生命過程出現不和諧、不暢適。作文教學應當注重這種生命化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欲望,實現生命的需求,并在表達中滲透自己的做人原則、是非觀念、個人修養、文化品格和審美意趣等多種因素,讓寫作成為生命的真實寫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這才能真正做到“人”與“文”的統一。
篇7
一、通過言傳身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一種用心靈涵養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感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機會,為學生樹立榜樣,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向學生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師要言傳身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渾身洋溢著樂觀地對待生命、熱愛生命,對于課文的解讀和教學應當融入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對生命的理解與熱愛會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傳遞給學生。
二、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機
語文教材是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庫,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抓住介紹文章作者及寫作背景的契機滲透生命教育。語文課本中的很多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公是經歷各種人生磨難,飽受各種挫折打擊,但還都能勇敢地面對現實,笑對人生,在文學或其他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了奪目的光彩。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往往將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作為第一個環節,如能充分利用這一環節,可以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作詳細的介紹,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產生向這些作者或主人公學習、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強烈情感。
2.抓住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內涵契機,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的正確的生命觀。比如可以通過讓學生朗誦“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一些詩句,讓學生懂得人生短暫,培養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生命觀。帶有個人經驗色彩和想象的文本理解往往是充滿零星的、閃耀著創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閱讀教學中捕捉到進行生命的契機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尊重學生從個性出發,從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出發,不追求標準答案,真正進入文章情境,產生屬于學生個體生命獨特體驗的情懷。
3.抓住欣賞生命意象的契機,引領學生欣賞生命、敬畏生命。語文教師可引領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界生物頑強旺盛的生命力中認識生命的意義,獲取生命的力量,欣賞、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燦爛。比如《紫藤蘿瀑布》、《囚綠記》、《林中小溪》等都是揭示生命意義的典型例子,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讓學生學會欣賞、尊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開放的心靈,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
4.抓住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領悟契機,引領學生重視生命。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充滿任性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愛情、親情、友情的偉大和可貴,認識到自己在親人、朋友、班級中的重要性,從而重視生命。比如《藤野先生》、《與妻書》、《背影》、《羚羊木雕》等作品,都是反應師生情、愛情、父子情、友情的典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他們關心家庭、關心親人、關心他人的愛心和責任,懂得自己在家庭和親人朋友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如何對家庭、親人、他人負責,從而對生命有意識地約束和自愛,重視生命,珍惜生命,樂觀地對待生命。
三、在作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
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做有生命意識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學中通過引入生命話題,讓學生思考有關生命的問題,可以是對自己的生命狀態的追問,可以是對周圍的生存環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小生命的生長過程的探尋等,從而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
生活的點點滴滴構成生命的內容,生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延伸。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命題應緊貼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將生活中對動植物的觀察感受,對生活的感悟訴諸文字,讓學生在作文中發泄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學生把寫作當作傾吐心聲、舒緩壓力的“減壓”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可敬,體會人類生命的意義。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字里行間發現種種細微心理,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對生命理解不正確的思想、看法,及時正確引導,對學生對生命問題困惑的心結及時化解。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
篇8
預防艾滋疾病主題作文1
你,如同一粒塵土,悄悄地侵臨在不幸者的身上。
你,如同一個惡魔,兇惡地使不幸者悲痛絕望。
你,如同一位死神,無情地剝奪了絕望者的靈魂。
……雖然你如同死神一般恐怖,但你也是如死神害怕光明一樣,是有弱點的。我們雖不能面對面地將你擊倒,但我們知道,你降臨于人的身上,也需要一定的途徑。那么,我們就能在這些途徑中,把你拒之門外。
但也許是因一部分人的墮落和疏忽,被你毀滅的靈魂正在增多。我們與你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正以你不斷擴大戰果而發展著。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我們漸漸知道,要徹底打敗你,必須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意識為前提,必須挽救正在墮落的人們,而且為粗心者敲響警鐘。
是的.,我們始終相信最后是以你的滅亡而告終,但同時,我們也要呼吁所有人清醒地看待你,既不會墮落和疏忽,也不會被你所嚇倒,即使你的名字叫艾滋病。來吧,讓我們預防艾滋,珍愛生命,相信勝利的曙光來臨已不再遙遠。……聽到這一切的一切,你一定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了吧?是呀,生命的開始其實就是一支蠟燭,直到你的母親給你點上“燈芯”,你才開始為寶貴的生命譜寫第一句詩歌。直到你會“咿呀咿呀”地叫,會開口說“媽媽”,會一搖一擺地走,會說很多很多的話,有思想的時候,就會覺得周圍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到現在,你是不是明白了如果艾滋病奪去我們的生命,就再也看不到春天蝴蝶翩翩起舞的軌跡和像水洗過似的天空這個道理了嗎?如果你的蠟燭熄滅了,那你看到的將是黑暗,而不是光明。
為了不讓我們更早地失去寶貴的生命,從現在開始,請你注意身邊的大小細節。同學們!請帶動你們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讓大家一起注意個人的衛生,讓艾滋病不與我們同在!讓我們一起大聲地喊出:“預防艾滋病!珍惜寶貴生命!”
預防艾滋疾病主題作文2 有人說每一顆流星的下墜,就代表著一顆心跳的停止跳動。如果世上再也沒有了脈搏的跳動,那么黑夜是否也一樣暗淡無色?生命的消逝,不僅是一種美麗的喪失,更是一種悲痛的源泉。
無法言明的悲痛,就像傷疤,也許會好,但也會留下淡淡痕跡。
讓人經不住惆悵的望望天空,是什么導致生命的脆弱易折?沒有回答,風刮過,似乎在說,生活中…哦,是重病,是事故,亦或是那不在乎的心理。醫學史上,有一種名為艾滋的病。他被稱為“史后世紀的瘟疫”超級癌癥”和“世紀殺手”。從名字不難看出,他是一道難題,一道治愈的難題。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是這個被斷定為絕癥的病癥,如同一張死亡錄取單,某些人就逃掉了。無論是從生理,心理來說,他們都是非常堅強的。他們可以忍受病痛的折磨,可以忽略別人的排擠,可以面對樹葉隨時凋零的危險,而堅強的活下去,笑著活下去。他們如同懸崖邊上帶著刺的玫瑰,危險,但嬌艷。
通過調查,你可以發現,患艾滋的病人有大多是生活不講究,甚至不重視生命的人。艾滋可以多方面傳播,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許就會釀成難以預知的后果。年輕的人喜歡新潮,追隨著潮流的尾巴奔跑。嘗試著一切刺激而新鮮的事物,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有句話說,好奇心害死
一只貓。假如患艾滋是某些好奇的后果,那他不一定帶給你死亡的解脫。它更會給你帶來痛苦,折磨。如同一個喝醉的人過獨木橋,搖搖擺擺,但又不曾落下,也不曾真正的踏穩。又好似懸掛在枝頭的樹葉,搖搖欲墜,落下是被踐踏的痛苦,留下是被蟲啃噬的折磨。
艾滋,看似離我們很遠,但請知道,他一直都潛伏在我們生活中,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滴落著垂涎的口水。或許在某一次旅行或游玩,就踏入了他的虎口。
生活就是一場臨時編策的劇本,你并不知道下一刻的危險在那里。這是無奈的,踏出的一步也許有危險,但又不得不往前走,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所以,我們要處處留心腳下,不要因為迷戀花叢中帶有斑斕花紋的美麗蝴蝶,美麗是一個陷阱,蠱惑人的陷阱,從而就會盜走你的生命。
請好好珍惜生命吧。話雖簡單,人所共知,可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弱點,只有犧牲以后才能永垂,只有殘缺之后才懂完美,只有經歷過才能后悔。
請好好珍惜生命吧。健康的你,是幸福的。對于一個病重的人來說,一秒鐘就可以千秋萬歲。一秒鐘可以干什么?可以展開一個笑容,可以流下一滴眼淚,而一秒過去了,他們再也不能對你說再會!因為他們生命之樹已經枯竭,生命之花已經凋謝。不要無所謂,請你記住,只要秒針不停,時針就會一直追。縱然有千萬個千秋萬歲,就在白駒過隙的速度中,結束了。
不要只讓黑夜襯托月的皎潔,不要只有悲傷環在心間。
預防艾滋疾病主題作文3 我認識了你——艾滋病
艾滋病是什么,除了知道它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以外,我一無所知。但是通過學校組織的關于“艾滋病宣傳活動”和知識講座,使我知道了艾滋病并不像傳聞中的那樣可怕。
艾滋病是英文Acquirdmmumo---DeficioneySynderome的縮寫,中文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病”,在很多國家艾滋病被稱為“世界瘟疫”或現代的“黑死病”,盡管從發現到現在只有20余年的時間,但其已在全球大規模流行,其實已經證實一點艾滋病是可以預防的,日常生活接觸并不能傳染艾滋病,艾滋病傳播有三條途徑:“性傳播、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只要我們牢記就好。
同時也要知道:共用游泳池、擁抱、同桌吃飯、共用餐具、共用辦公辦學用具等途徑是不傳播艾滋病的,因此艾滋病患者不應該被歧視。當我們在嬉戲時,他們已沒人陪伴。艾滋病的患者們,你們還好嗎我們知道,你們很痛苦,也知道這種病在一般的接觸下不會感染,但是也許在你們得知自己得病的那一刻起,心中只剩下我們,只剩下了愛,只剩下一絲絲希望。相信我,關于艾滋病的知識正在普及,相信社會上會有更多的志愿者幫助你們,也會有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你們,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園,我現在還小,可能為你們做不了什么,帶我會努力的學習,長大后研制出治療艾滋病的藥品,減輕你們的痛苦,讓這個可怕的“惡魔”從此消失,把希望和溫暖留給你們。
只有認識艾滋病,才能更好地防治,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學習
有關知識,使大家能盡快認識HIV這個人類的大敵,遠離艾滋,同艾滋抗戰到底。
預防艾滋疾病主題作文4
愛滋病目前是一種不治之癥,又稱“后天免疫缺乏癥候群”,是由愛滋病毒引發的疾病。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母嬰遺傳和兩性不正當行為等。這種疾病會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使人類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導致病毒、原蟲、細菌、霉菌等可輕易侵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及發生惡性腫瘤,最后百病俱發而喪失寶貴之生命。艾滋病是死神最有力的呼喚,艾滋病是人類活著的最大的柵欄;它的入侵無法阻擋,它的力量,使免疫系統毀于一旦。它能讓人毫發無傷,卻能讓人帶著痛苦走向死亡。艾滋病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前途與希望。籃球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因艾滋病而失去光芒,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兒子因艾滋病讓父親狼狽不堪,一代作曲大師高峰因艾滋病而不幸身亡。
艾滋病已經不僅僅是衛生問題,更是發展和安全問題。因此,關注艾滋病,可以讓許多人逃離死神的魔掌。20xx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題為“全民動員”,這一主題將繼續通過世界艾滋病日運動的口號“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加以推廣。所以我們要積極傳播艾滋病防治知識和防治政策,倡導積極向上的理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遠離愛滋病。這里,我提幾點要求: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努力學習,追求進取,避免空虛無聊,正確交友,把握自己的行動,做到潔身自好,以免感染艾滋病。
2、娛樂場所是艾滋病傳播的高危地帶。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不喝酒,毒,不涉足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包括歌舞廳、游戲廳、網酒吧等地方。
3、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馬路衛生,不到街邊小店扎耳朵眼,不找街頭牙醫拔牙補牙,不到沒有消毒措施的診所注射等等。
預防艾滋疾病主題作文5
我們都知道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開始其實就是一支蠟燭,直到你的母親給你點上“燈芯”,你才開始為寶貴的生命譜寫第一句詩歌。直到你會“咿呀咿呀”地叫,會開口說“媽媽”,會一搖一擺地走,會說很多很多的話,有思想的時候,就會覺得周圍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到現在,你是不是明白了如果艾滋病奪去我們的生命,就再也看不到春天蝴蝶翩翩起舞的軌跡和像水洗過似的天空這個道理了嗎?如果你的蠟燭熄滅了,那你看到的將是黑暗,而不是光明。
篇9
最近看到了一份關于學生如何對待作文教學的問卷調查表,從近6萬份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寫作能力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喜歡作文課,但另一方面絕大部分學生又都迫切渴望提高寫作水平。一個鐵定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作文教學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處于“缺鈣”狀態,非常乏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思索:我們在歸責于學生的同時,是否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我們是否煞費苦心地用傳授技巧的辦法讓學生的作文獲得高分?我們作文教學是否在搞“散打”,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隨意性大?我們本人是否怠于寫作?我們是否把作文教學當做閱讀教學的附庸?以上這些,又何嘗不是影響作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
時代飛速發展,教師當與時俱進。我們應當清楚,新時代的學生需要接納型的教師,新時代的教育對我們有新的要求和期望。一個好的語文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接納新鮮的語言,關注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成長,這樣才能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開辟一方天地。
一、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
請看一段學生的習作。
……商鞅立木取信,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臾駢不負信,獲得世人尊敬;季扎掛劍,了卻徐國國君的心愿,傳為千古佳話。同時,我們也看到,商紂失誠信,加速了國家的滅亡;楚懷王失信,不但亡了國,還使一代賢臣飲恨汨羅江……我們不但看過謳歌誠實、鞭撻無信的故事,我們還傳頌著“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無信”之類的民間諺語。(《我身邊的誠信》)
這篇習作用豐富的歷史實例使論證有力、文采斐然。老師要擅長發現學生習作的優勢和閃光點,并注意加以引導,不斷提高其寫作水平。
二、教師要接納新鮮的語言,準確把握學生習作中跳躍的“音符”和那顆年輕的心
……與“樓脆脆”“樓歪歪”一起坍塌的還有相關政府部門和地產商的職業責任和道德良知。(學生習作)
學生聰明地采用了極富時代意識的作文語言,呈現出社會熱點的有關內容,不僅得體,而且得力,能使讀者感受到作文鮮活的生命力。
三、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使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
知道父母離婚的消息后,我的心隨著那一張綠色的證書被冰封。痛過后是迷惘,在初春之際,踏著碎步來到你的身邊,靜靜地,任你蕩滌著我疲憊的心。(《我們一起走過》)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孩子在父母離婚后獨自承受生活給他帶來的打擊。生活環境的劇變造成了學生的性格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語文老師是最易發現學生心理和情感變化的,恰當的引導有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四、教師要用責任心做好領路人,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
幕一 愛迪生(害怕狀):“知道了,人不能生雞……”
(愛迪生的創新意識被扼殺……)
幕二 愛因斯坦因不打掃衛生被老師訓斥……
幕三 牛頓因貪玩兒被罰站……(《人才來到中國》)
習作自由地想象了中國人才的成長現狀,也是在為自己這一代的成長擔憂。這是學生的心聲和吶喊,引人深思,由此可以明白家長老師的認同與支持對孩子的成長有多么重要!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他們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余秋雨說,文章的蒼白,源自生命的蒼白;文章的無聊,源自生命的無聊。一個對生活有著豐富情感與厚重審美感悟的生命,一定是一個健康而活力張揚的生命。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與時俱進,根據時代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形成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改善我們的教學行為,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成為學生心中的一本常讀常新、百讀不厭的“書”。我們要堅持引導學生用一雙慧眼觀察生活,引領學生用一顆真心博覽群書,督促學生用一雙巧手表達心聲,影響學生用一種人格影響社會……當然,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學校與社會的配合。
篇10
一、喚醒生命意識,感悟生命燦爛
語文學科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由語言組成的文章,絕不是字詞句的簡單拼湊堆砌,而是生命意識的符號化。誦讀就是要讓這些富有生命意識的符號滲透學生思想意識的深處。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在學生自由誦讀的基礎上,再從朗讀的語氣、節奏等方面進行指導;然后播放背景音樂《假如愛有天意》,讓學生走上講臺,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聽讀完畢,學生自由發表評價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用文中的話――“不論發生什么,我永遠都會在你的身邊”來概括。這時,教師再次播放背景音樂,欣賞課外尋找到的關于地震中令人震撼的圖片,讓學生帶著教師對圖片的解讀去感受生命中的真情。最后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一些學生受到了震撼,連朗讀的聲音都帶著哽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不僅是關愛自己的生命,更應該表現為關愛他人的生命,不放棄希望,不放棄生命”。這樣通過創設感情朗讀情境,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感知與領悟語言,使外部的情境浸染與內在的情感抒發相得益彰,并使學生的感情朗讀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師的真情喚醒與引導下,學生內在的生命本性激發了出來,他們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進而感悟生命的燦爛。
二、閱讀生命美好,體悟生命尊嚴
閱讀應該是一種生命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手段輔助這種生命體驗。文本僅僅以文字為載體,訴說生命的經歷,傳遞生命的感動,體驗能否深刻與每個學生的經歷、閱讀水平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的時候,我適當地引導學生看看課文中各位主人公的命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凍死了;凡卡的命運未知;魯賓孫在孤島中生存了下來,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湯姆?索亞克服了重重人生考驗回到了鎮上。縱觀各位主人公的命運,學生有什么發現呢?學生的回答很精彩: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黑暗的、冷漠的社會殘害下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魯賓孫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創造出了可以生存的條件,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湯姆?索亞在未知的困難面前自信地堅持并克服了困難,通過了重重人生考驗。我接著就請學生想象:你想對凡卡說什么?他們的回答驚奇地相似:就是鼓勵凡卡活下去,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才會獲得幸福,只有堅持才能超越生命……
可以想象,教師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同時,啟發學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文本的深處:生命的力量不就在于面對困境,突破困境,超越自我嗎?生命的美好不就在于人性的真善美,積極創造和諧社會嗎?生命的尊嚴,不就在于面對挫折的頑強,勇往直前嗎?
在閱讀中體驗生命,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把自己融到文本中去,讓自己成為文本中的一員,體驗生命的歷程。分角色朗讀和課本劇表演是課堂中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對話較多的課文能在朗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角色本身的理解,進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則可通過學生以課文為藍本,為課文人物設計對話,加入肢體、表情等活動,在活動中體味生命。除此之外,閱讀教學還可以加入辯論等形式的活動,加強學生對生命的哲學思索。無論運用哪種方式,教師都應該明確地認識到:有著生命教育精神滲透的語文閱讀,才是一種生命的活動。
三、描繪生命藍圖,締造生命和諧
教師在喚醒學生生命的意識,感知生命的頑強、尊嚴和偉大之后,教會學生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面對他人,要協調溝通,做到與人和諧相處;面對自然,要認識自然,敬畏自然;面對社會,要了解社會,融入社會。
為了加深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作文教學讓學生書寫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思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認識自我”“關注生命”“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等專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最后拿起筆來書寫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做到作文教學與生命教育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