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0:3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服裝造型是指服裝在形狀上的結構關系和廓形上的存在形式,由外部造型空間構成。其中包括局部與整體,局部中有衣身、領部、袖部、褲腿部等造型空間。整體造型是服裝最基本的廓型,也是服裝本身的外在形態,服裝的外部廓形主要有A、H、T、V、X等造型,還有一些特殊的造型形態。“A”型上緊下寬,上部貼體,下部為夸張的變化造型;“H”型具有上下直型的視覺效果;“T”型上寬下窄,表現出剛毅的性格;“V”與“T”較接近,表現為更突出的上寬下窄造型;“X”型為收腰設計,常體現人體自然狀態的造型。不同的造型空間具有不同風格特征,服裝外形設計不僅表達了服裝的風格,同時還能表達出各種藝術特點,體現出流行、時尚與審美的變遷。我國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張肇達,他的設計以追求典雅、含蓄、簡約、雍容華貴、精雕細琢的美為前提,在造型上追求較西式的藝術思維,以西方宮廷晚裝變形解構的廊形,結合中式傳統元素,在采用經典西式晚裝“X”造型藝術的基礎上,運用皺褶、鑲珠、釘珠等傳統與時尚工藝,以時尚的夸張理念,將“X”型以巧妙的局部疊加、裝飾、省略等設計手法,使服裝更具時尚的造型藝術特點,作品既蘊含著西方傳統緊身衣和裙撐的造型特征;同時又具有時尚與藝術的造型特征,打造出經典的服裝造型藝術,也成為“X”型時尚造型設計的佼佼者。現代服裝更是通過各種不同廓型的時尚變化,演繹著現代服裝的造型設計,使服裝造型形態更具有時尚與藝術的特點。服裝造型設計既是形態的,又是藝術的。服裝造型的創新就是打破傳統呆板的造型模式,將藝術之美融入造型形態中,利用各種藝術意蘊通過分割、組合、疊加、秩序等形式設計出形態各異的服裝造型;同時對服裝的整體視覺效果起到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等多種藝術形式美感的強調,并結合服裝的款式、風格和審美特征而營造的。在服裝造型范疇里,人體著裝后,服裝的整體效果、材質、裁剪技術及裝飾工藝的關系,構成了服裝造型藝術的視覺美要素。它蘊含著時代與藝術相結合的美學特征。這種美的構成是由每個時期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主觀審美所決定的。當服裝造型的主觀感覺要素、客觀物質材料要素和主客觀應用技術要素相結合時,便形成一個時期的服裝造型藝術理念,從而呈現出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服裝樣式,并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服裝造型藝術的創意空間。
日本著名解構主義設計大師三宅一生以“形”傳“神”的無結構造型藝術設計理念,創造出民族審美文化與時尚完美融合的典范,他對東方服裝內部和外部空間結構的把握,利用西方三維的裁剪省道變化,消除面料自然懸垂產生的內部空間,使服裝盡量緊貼人體結構,同時運用胸衣、臀墊、裙撐等夸張手法使人著裝后的外形達到凹凸有致的藝術造型效果。另外,在褶皺造型藝術上,三宅一生以其獨特的造型設計手法,將平面的面料材質通過現代工藝手段,在充分考慮人體造型和運動的基礎上,對壓褶工藝處理中就直接依照人體曲線或造型藝術的需要來調整裁片與褶痕,并在整理階段以高超的處理手段完成褶皺的藝術造型,使褶皺形成一種特別的藝術造型效果,使服裝作品呈現出一種超越平凡的美,從而構成了三宅一生獨特的服裝造型藝術。服裝造型藝術是典型的視覺藝術,主要通過視覺和感知獲取造型的美感。服裝造型藝術依據人體為基礎,以美為理念,以創新為導向,以人體表現為對象,通過對款式與色彩、造型與風格、面料與工藝、形式與美感等元素的有效把握與融合,才能營造出既時尚又具有藝術意蘊的服裝造型。
二、服裝造型藝術的創造形式
在現代服裝造型藝術的創新營造中,設計師要提倡銳意創新,出奇制勝,這是服裝造型最基本的設計理念。然而,只有外表沒有內涵,服裝造型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服裝造型的藝術意蘊就變得尤為重要。一種時尚服裝造型的誕生與流行必定蘊藏著一個時期的文化與藝術形式,以及設計師在融合時代審美的基礎上而形成的設計理念。他利用一種藝術思維,結合傳統造型形態,通過材質與現代工藝手段,在人體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時尚與經典的造型藝術設計,從而營造出優美的形式美感。服裝造型藝術的形式美感,是著名設計師們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現代服裝設計在構成形式上,非常重視服裝構成的藝術效果,主要包括造型美、材質美、結構美和工藝美等形式。其中造型美便是現代服裝設計的一個重要前提,并且由材質、結構和工藝等形式構成。設計師往往將一些時尚的造型概念融入藝術的形式美,創新出一種既有造型特點又具有藝術形式特點的服裝,不只是渲染個人的設計才華,更重要的是帶動著現代服裝的流行,創造出時尚的、藝術的生活理念。日本服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的設計更是獨具一格,設計融合東西方的概念,她將日本典雅沉靜的傳統、立體幾何模式、不對稱重疊式創新剪裁,加上利落的線條與艷麗的色調與創意結合,呈現一種非常態的藝術形式。在2012秋冬折紙系列設計中,通過折紙藝術對服裝造型設計的啟發,服裝造型借助人體以外的空間,利用面料的形式特點和立體工藝的裝飾手段,營造出人體和面料共同構成的非常態的服裝造型;并運用折紙藝術形式中的反復褶皺與材質組合拼貼,形成立體的造型藝術效果,既有具象的表達也有抽象的概括,作品往往形成多層面的藝術視覺美感,打破了傳統固定的結構形式,以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結構形式的創作手法,運用全新的結構理念塑造創新的造型藝術,從而有效拓展了服裝造型藝術的創新空間。服裝造型藝術形式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從外部形態的基本形式上看,造型藝術既有整體的,又有局部的。整體是指服裝的外觀形態;局部是指領、袖、褲腳、衣身等單獨形態的構成。服裝造型依靠材質、結構和工藝等組成,不同的面料材質具有不同的形態表現;不同結構形式呈現出不一樣的造型風格;各種工藝同樣可以營造出時尚的造型。但是,只有藝術形式的融入,才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約翰•加利亞若的設計更是把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藝術意蘊,通過服裝結構輪廓的影子,應用異國情調的布紋和搖搖欲墜、夸張高聳的頭飾設計,將服裝塑造出既華麗又特別時尚的造型,表達出一種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形式美,使華麗的設計通過藝術形態的表現成為現代服裝造型的經典。服裝大師范思哲則應用高貴華麗的面料,借助斜裁藝術的形式,在生硬的幾何線條與柔和的身體曲線的巧妙過渡,以結構線條的形式美感為標志,性感地表達女性的身體柔美,并強調性感的領口常開到腰部以下,采取了古典貴族藝術風格的豪華造型,在充分考慮穿著舒適及恰當顯示體型的同時,做到奢華的造型和優美的形態相融合,表現出極致、時尚的“A”型設計。對于造型藝術每個設計師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現手法。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奠定服裝設計的形式美感,也體現出不同審美觀和時代的追求。服裝設計大師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運用當代文化、藝術審美與個人追求的融合,表現出超前的服裝造型藝術,從而帶動時尚的流行。
現代服裝的造型更是體現著時代氣息,除了在大師設計作品的演繹之外,在成衣與時裝設計中,新穎、時尚的造型也層出不窮。如“H”造型的服裝打破傳統寬松闊寬體的設計理念,較貼體的胸圍、適度的臀腰設計,直型袖子、褲子以及簡潔而短裝的設計造型,體現著性感與時尚的形態,表現出時代的藝術審美情趣。“A”型設計更是以其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形式,營造出時尚的造型設計。層疊式的造型結合長短搭配,無論在連衣裙、半腰裙、袖子還是在領部等造型中都具有塔式藝術造型的美感,在人體與服裝造型中,既可以松體造型又可以緊身塑體,運用底布疊加的工藝設計手法,或應用褶皺的藝術處理方法,使“A”型設計呈現出時尚繽紛的造型藝術效果。不同的形式都可運用現代設計理念表達出時尚的藝術造型空間。現代西服更是應用這一設計思想,運用特殊的結構藝術形式,將袖子塑造出時尚的抬肩袖、皺褶袖等,在傳統袖型中融入省縫結構、皺褶結構等形式,使傳統袖子蘊含著時尚造型的韻味,產生時尚的造型藝術效果,彰顯出靈動的造型藝術之美。哈倫褲也是運用這一原理,在傳統褲裝造型中,加入寬松褲襠的造型設計,較深的褲襠和寬松橫襠結構形式,使褲子形成一種自然懸垂的褶皺,無論是靜止還是走動,一種律動的褶皺藝術美感油然而生,從而使呆板的褲子呈現出時尚繽紛的造型藝術效果。
三、結語
篇2
1.裝飾藝術概述
裝飾一詞泛指藝術修飾,在西方,裝飾一詞起源于17世紀中期,而在中國,這個詞的出現更為久遠,早在5世紀到6世紀,對于依附于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統稱為裝飾。這一藝術形式不僅僅包含追求形式美感的裝飾藝術,也包括了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因素。這是比較廣義的概念劃分,對于裝飾一詞的狹義定義是指一件事物按照形式美的規律來對藝術對象進行抽象、變形或者加工整理,從而使其產生形式美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中,這些藝術加工運用到了平衡、秩序、韻律、節奏、統一等的形式法則。
2.服裝設計概述
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了美學、心理學、材料學、市場學、工程學、文化學以及色彩學等。服裝設計是一項系統的過程,從對設計對象的構思到實際圖像的繪制,再到效果圖的完成,最后到服裝的剪裁、縫紉等一系列的流程,都是服裝設計里面的范疇。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裝設計不等同于普通衣物的制作,它在實用性的基礎上要求個性化,要求設計者設計出集實用、美觀與個性化于一體的服裝。
3.裝飾藝術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裝飾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于服裝設計,因為它要依靠服裝這個載體來展現自己的美感,如新時期時期彩陶器上面的裝飾都是經過夸張變形之后的圖形,這些裝飾藝術為彩陶器增添了藝術美,在服飾的裝飾上亦是如此,特別是發展到現代,裝飾藝術與服飾設計更加密不可分,服飾脫離不了藝術裝飾。
二、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1.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觀念的影響
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先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進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藝術或文學形象的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所動用的思維活動則是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在人類歷史千百年的流變中,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豐富多樣,有生物學的因素,也有傳統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縮影,因此,裝飾藝術對現代服飾設計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一些夸張的造型、艷麗的色彩、環保理念等現代思維方式。
2.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實踐的影響
現代服裝設計師在靈感的來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傳統抽象思維,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是運用裝飾藝術中的靈感,比如中國的龍圖騰、摩洛哥的靠墊、巴布亞的屏風,這些意象直接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師的取材來源,這種直接現實性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的一大特點,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裝飾藝術的發展充分成熟,靈感的來源能夠直接作用到服裝設計中,在當下大熱的豹紋圖案、復古軍用鞋上面,設計師們在用裝飾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三、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1.裝飾藝術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對人的感官影響直接而鮮明,因此在服裝設計中對色彩的運用于把握是一項重大的課題。色彩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其自然屬性比較固定,因為基于人類的生理屬性,在對顏色的反饋上具有一致性和穩定性,但是其社會屬性則會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間,其意義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色彩在裝飾藝術運用上的豐富性,特別是在服裝設計上,色彩的運用影響到了服飾的視覺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裝飾藝術材料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服飾的材料選擇上面也在不斷出現新變化。從最初的動物皮毛、樹葉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選擇,到如今的棉、麻、絲綢、雪紡、牛仔、呢絨、皮革等等材料,這極大地豐富了服裝設計的選擇性,而裝飾藝術上的材料也發展為金屬、石器、木材、貝殼、繩索等,這些材料因為自身天然屬性的特征,在裝飾藝術中呈現出諸如透明、粗糙、瑩潤、奢華、細膩等視覺效果,通過裝飾藝術對現代服裝設計的思維進行重組,創造出富有個性和時代感的作品。
3.裝飾藝術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廣義圖案是指某種器物的造型樣式、結構色彩,而在服裝設計中,圖案則專指設計藝術中的裝飾紋樣,它包括了幾何圖形、人像、花卉、動物、風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圖形,這些圖案以或規律或雜亂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特殊的藝術魅力。得益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服裝設計中對于圖案的應用技巧更為靈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服裝圖案,為現代服飾文化增加了豐富性。
四、結語
篇3
一、信息時代呼喚服裝設計語言創新
伴隨著紡織貿易全球化,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品牌競爭實力,占據紡織高新科技的制高點,主導著紡織服裝業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并牢牢控制著世界紡織服裝市場的主動權。而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業,近年來雖發展迅猛,但在紡織配額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遞增的同時,產品價格卻呈下滑趨勢并屢屢遭受西方國家“特別保護條款”的施壓和“反傾銷案”等其它非關稅壁壘的威脅,這種國際競爭引發的“馬太效應”并沒有因WTO的到來而日趨淡化,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可見,單純通過擴大規模和數量求得經濟的高速增長已難以為繼,中國的服裝業的發展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實施品牌文化戰略,堅持走“差別化”發展之路。正如“美力經濟學”①新概念所言:當前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更美麗的產品去占領市場的時期,今后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以美學為基礎的產品競爭上,美的力量將在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同時,“e”時代生活方式的巨變從另一個方向也帶來了服裝產品差別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人類在享受物質文明空前發展便利的同時,正經歷著強大競爭壓力帶來的精神壓抑和異化,他們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個性釋放,渴望得到休閑慰藉和人文關懷。職場中人,厭倦日復一日的機器克隆和工業“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經典服飾,質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價值觀念。當這些個人情緒蓄積為巨大的社會心理集合時,便是現代服飾消費行為劇變和“新新人類”另類審美價值觀念形成的淵藪。今天,我們親歷過“衣冠楚楚”讓位于休閑牛仔、一個“酷”字取代“君子風度”的服飾文化變遷,耳聞了張揚個性、顛覆經典、回歸自然、東方尋根等常變常新的設計宣言,面對著設計師追求原始工藝的淳樸天真、醉心于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表現、嘗試“太空時代”的“未來時速”感覺和玩轉了“三大構成”法則成為靈感溯源的現實。因此,當工業社會過度物質化發展到極致步入“后設計時代”,“地球村”的消費導向對人性化、個性化、差別化工藝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沖突的“泛工藝化”形式的呼喚,必然會激發服裝設計語言的不斷創新。
“藝術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術的科學思想。它從服裝面料視覺創新入手,運用“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理論③,以探索點、線、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構成為主線,致力發掘、研究和創造全新肌理的視覺效果來強化面料和服裝的時尚“功能性”,形成了獨具自己藝術特色的差別化工藝。它以主動迎戰、積極應對的態勢參與紡織服裝市場的全球化競爭,并成為我國染整學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領域的一個極具比較競爭優勢的亮點。現代科學實驗表明,在人的各種感知能力中,8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審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裝為載體,探尋傳統工藝蘊涵與西方抽象藝術意念有機結合的“藝術染整”工藝,其視覺創新的重要意義和運用高新科技進行面料功能性開發一樣,對提高我國服裝面料附加值,改變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產品同質化、低產能、量增值減之痼疾,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不同的只是,強化面料的專、高功能和多“功能性”開發,主要是對紡織染整學科研究提出的課題,而“藝術染整”作為服裝設計語言創新和面料視覺審美“功能性”深度開掘,則需要服裝設計師和圖形藝術家們加盟創意。
“藝術染整”設計理念與“美力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完全一致,其倡導服裝工藝個性化設計、視覺差別化創意和設計師充滿才情創造新的時尚流行本身,就是人類不斷拓寬服裝、面料審美視野,突破經院設計傳統,努力踐行“美力經濟學”的設計創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歷程”。
二、“差別化”創意引領世界時尚潮
曾經有國內著名機構分析認為:意大利服裝業屢創佳績、長期制勝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歷久常新的“文藝復興效應”已經滲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學標準及對優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裝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視覺肌理的豐富表現,他們在棉/錦綸、馬海毛/錦綸等交織混紡的拉毛面料上,運用現代扎染工藝產生變化而又豐富的層次來傳達面料獨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開了與工業染整產品審美風格的距離,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韻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時尚女裝,也將扎染與繡花、珠片、皺褶等工藝元素作為重要的設計語言進行獨具匠心的綜合創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藝術染整”工藝女裝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懷舊工藝風,再度領潮高級工藝女裝市場而備受時尚界關注。當然,意大利紡織服裝產品始終處于世界頂級水平,先進的紡機、紡織和制衣產業鏈與創新網絡,是其重要的體制背景和技術支撐。但是,“文藝復興效應”在鑄就意大利享譽世界“工藝品牌”的利劍中無疑起著“靈魂”作用,這就足以說明視覺藝術的“美力”和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歐洲時尚之巔,被稱為“無風無浪”優勢產業的意大利時裝業的崛起,不僅始發于他們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自覺傳承和“泛工藝化”自由采擷設計思想的解放,還受益于他們沒有重復法國高級時裝產業發展路徑的清晰定位。筆者以為:作為服裝、面料視覺功能“藝術化”創新和工藝“差別化”實踐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紡織服裝產業,完全可以作為我國現階段發展工藝時尚服飾產業的重要參照。
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歐洲休閑文化、美國牛仔文化對傳統經典服裝文化的沖擊,來自西方的歐陸休閑風遭遇東方民族工藝潮,引發了世紀末全球性的文化回歸風潮,得風氣之先的世界著名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都將探尋設計靈感的目光投向東方、非洲神秘的工藝文化和先民遠古的歷史積淀,人們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時裝設計大師的名字在國際時裝舞臺上大放異彩,熠熠生輝,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馬首是瞻,以濃縮東方哲思的天才創意和對服裝面料“差別化”的功能再造,震驚世界,一舉改寫了高級時裝業歐美“一元格局”的歷史,成為“東風西漸”開一代時尚新風的先行者,為日本也為東方贏得了世界性聲譽。
近年來,紡織貿易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態勢,使我國面料、服裝流行和設計的審美國際化趨勢日漸成熟,以杉杉、雅戈爾等著名民族品牌為代表的服裝產品結構調整和設計風格轉型,標志著我國休閑服裝規模市場的形成;而國內一批新銳設計師和個性化消費新生代的迅速成長,昭示并呼喚著我國紡織、服裝設計“工藝文化復興”時代和“差別化”設計創造春天的到來!
在2004CHIC國際男裝展會,筆者欣喜地看到了國內一批休閑男裝品牌的崛起,它們在服裝設計理念和工藝處理方面已經越過了“面料至上”、“裁剪結構”等技術層面,轉而更加關注視覺肌理藝術創造的二次開發、民族工藝文化的深度發掘和對時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訴求。這種多元的、藝術與生活交融并滲透著設計師獨特情思的個性化的“藝術染整”設計語言,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差別化”設計,沖破了長期以來“正裝”的傳統工藝禁錮,徹底解放了設計師的思想,并使服裝產業成為“藝術染整”工藝的創意載體和現代藝術創作的“調色板”。“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在服裝休閑化、設計“差別化”和“泛工藝化流行”熱風拍面的今天,我國年青的設計師們對服裝設計新語境的探索和創造,似已進入了一個勇于原創、敢為人先、揮灑自由和瑰麗神奇的境界。時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場熱銷的JACKJONES、馬克?華菲等新銳休閑男裝設計,在運用現代扎染抽象圖形寫意傳神和西方個性化涂鴉藝術語言抒情釋懷,在借鑒平面設計構成技法、即興噴繪和對傳達出手工時代溫情的民間“女紅”技藝所進行的服裝設計語言創新的嘗試,使我國男裝設計長期以來因“同質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難的“老面孔”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成為充盈著鮮明時代精神特質的市場寵兒。面對年青的設計師們在服裝設計語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現出的東方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結合的勃勃生機,誠如意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國之行的由衷贊嘆:“亞洲的文化和習俗總能成為我設計的靈感,對于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具影響的國家,這是一次遲到的訪問。”其實,東方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彩紛呈的傳統工藝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師們尋找個性化創意靈感的“源頭活水”。像皮爾?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飲譽世界的時裝設計大師在締造自己時尚王國燦爛輝煌的奮斗中,都曾受惠于東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進行過成功的風格轉型,他們藉此對世界時裝發展的歷史進程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大師們善于汲取東西方工藝文化精神進行服裝設計“差別化”創意的成功經驗,JACKJONES、馬克?華菲等新銳休閑男裝設計語言創新傳達出的視覺沖擊力和時尚感召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反思。
設計在線.中國
三、“藝術染整”開創我國服裝設計新天地
類比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效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民間工藝文化積淀,扎染、蠟染、藍印等原生態的優秀傳統工藝,都曾是馳譽中外的“國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藝,清新優美的圖案構成,可視覺感悟但妙不可言的東方意境,恰是服裝設計“差別化”的工藝瑰寶。
美國哈佛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博士在《企業競爭》中指出: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差別。“藝術染整”以創造區別于工業印染審美特征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工藝定位,準確地表達了自己著力探尋產品差別化競爭路徑的本質。
“藝術染整”概念是筆者以南通地區現代扎染產業發展為背景,以“華藝扎染”市場國際化的成功實踐為藍本,在2003年江蘇國際服裝節“百年論壇”上首次提出、并在《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藝術染整探議-現代扎染綜述”一文中進行了正式定義。它是扎染、拓印、轉移壓皺、即興手工噴繪、涂鴉式繪制和拔色等新興手工工藝集群的總稱: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印染科技和扎、縫、包、染、噴、繪、拓、刷、雕、壓等各種特殊工藝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區別于工業印染審美特征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的染整技術。由于“藝術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藝基礎上拓展的,習慣上人們就稱之為“現代扎染”。“藝術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圖形一體化藝術染整工藝”和“成衣三維記憶與噴繪、拓印、聚集綜合工藝”④兩大部分。首先,它在繼承傳統工藝文化精神和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具有現代技術集成和工藝美術創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現代扎染工藝具有無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優點,所以能根據市場流行導向進行及時創意和設計。這種在成衣上自由設計平面染色圖形的獨特功能,使它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個性化”實樣方案提交買家優選和確認,下單后即可迅速投產并能衍生出多組配色方案和各種圖案花型,形成多品種、小批量的序列優勢和個性化的視覺審美優勢,因而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對現代時裝產業“速度經濟”的客觀要求。其次,即興創意三維肌理美感的原創性技術,為傳統的“平面”服裝植入了浮雕藝術的因子,具有鮮明的工藝差別化特征。它能激活設計師創意靈感的火花,豐富服裝視覺肌理效果和表現技法,使過度“商業化”的服裝設計工作變得更加柔性、富于個性和充滿原創藝術創造的趣味性。近年來,我國從事現代扎染研究開發的設計師通過反復實驗,獲得了科學翔實的材料記憶數據,并優選出不同組份的國產新型面料,創建的具有開放性的國產優化成型記憶面料數據庫,完全能適應“藝術染整”工藝技法不斷創新對材料載體提出的技術要求。其創作原理是將面料和成衣按服裝設計要求設定工藝,輔以縷空、機繡、貼布等工藝元素后進行絞纈、聚合和皺褶。通過選擇性采用自主開發的熱敏輔料記憶成型、擰絞噴涂、皺紙轉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創工藝技術的柔性化組合,經高溫高壓汽蒸或高溫壓延處理,達到改變服裝面料纖維組織結構的目的,獲得各種視覺“新外觀”并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成衣整體“軟雕塑”藝術或局部浮雕藝術的視覺效果。特別是運用現代扎染中浸、注、拔、噴、繪等“藝術染整”技法與上述三維工藝進行的綜合與創造,能產生出“萬花筒”般的無數種組合方案和奇妙的視覺圖形,將其應用于現代時尚服飾設計和新產品開發,具有服裝視覺革命的意義。上述這種通過“藝術染整”二次開發創造的藝術休閑時裝,帶給我們的完全是一種與普通印染工藝和常規服裝設計“傳統”手法迥然不同的審美風格。
“藝術染整”工藝二次開發和深度加工的服裝成衣,以豐富變化的肌理圖形,抽象寫意的審美意趣和獨特個性的藝術品味,予消費者以一般時尚服飾鮮見的視覺“愉悅”,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青睞有加,也讓頗具藝術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質的法國、意大利等休閑、工藝服裝市場欣然接受了國產面料的“以產頂進”。“藝術染整”工藝強化對服裝面料視覺審美功能深度開發的探索,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整合國內傳統工藝資源,積極面向國際主流時尚市場,有效規避因同質化惡性競爭帶來的經營風險,提高服裝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出口創匯產能,提供了一種清晰的思路和嶄新的方法。以歐洲綠色生態和國際標準化生產規范為標準的“藝術染整”工藝,將“三染”聚合、絞纈、冰裂紋肌理等傳統技藝精髓與自主開發的注淋、潑彩、噴涂、拓轉、擰褶記憶成型等核心技術結合,集東方“寫意”悠遠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韻于一體,巧妙地將民間工藝文化、現代設計“形式美”法則、數碼圖形創意與紡織印染科技進行綜合與創造,形成了一門全新的科學、柔性、藝術并有著手工時代工藝特征和充滿人文關懷的全新染整學科分支,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今天,當我們邁步入世與世界紡織服裝業同臺競技之際,“藝術染整”挾全球休閑化流行風潮,集東西方自然造化,匯工藝歷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裝圖形創意、設計和生產一體化工藝的獨特優勢,將時尚與速度、設計與流行、需求與生產完美地整合在一條充滿柔性的產業鏈上,為我國設計師直面市場的快速反應和天才創意提供了一個全新、自由的設計空間。
四、“藝術染整”理應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創新利器
在紡織服裝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我國服裝設計師應當借鑒國際成功典范的經驗,敏銳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國際化”引發“泛工藝化”流行的歷史機遇,以本土文化做支點,用國際化眼光望未來,從服裝設計語言創新入手,正確導入“藝術染整”設計概念,及時把握和正確運用民族“工藝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樊綱教授⑤指出:“對一些傳統產業的品牌,我們強調民族性是對的,沒有民族性,就沒有國際性。但是只強調民族性,而沒有現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國際化。人們對品牌的認知也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把傳統的與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與需求融合起來,這才能夠稱得上是完整意義上的品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e”時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巨變所帶來的服裝個性化消費新需求,能否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和開放自信的心態改造和揚棄民族傳統工藝?在西方強勢流行文化與東方歷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匯的“信息爆炸”時代,“綜合就是創造”的科學設計觀,是否應該再度引起服裝學界和設計師們足夠的重視?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技術與藝術、手工與科技、功能與形式,太多的“綜合”命題亟待我們去研究、探索和解讀。筆者以為:“民族的”工藝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時尚的設計探索,是一個以國際化宏闊視野“東尋西找”⑥、用九死無悔的執著堅韌“水陸兼程”的長期、艱苦的求索歷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時下那種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經典常作簡單、片面和淺層理解的阿Q精神,那種將承載著歷史文化積淀、蘊含著遠古先民偉大創造精神的“圖騰設計”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簡單的“描龍繡鳳”,那種目光短淺、不思進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裝”湮滅的輝煌中自我陶醉、自鳴得意的笨伯們,是難當時代賦予的設計大任的!一個志存高遠并以振興中華服裝“民族品牌”為己任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國內外工藝休閑服裝市場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這是服裝設計師進行視覺工藝“差別化”創造、形成自己獨特設計風格和開發新的服裝市場的無限天地。躬逢盛世,我們應乘“泛工藝化”流行之勢,放眼國際時尚風云,探尋歐美服裝流行機制,借鑒意大利和日本設計群體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運用“藝術染整”工藝不斷豐富自己的設計語匯,真正告別“面料至上”“裁縫情結”等傳統設計思維模式,以具有鮮明時代個性特征的“大設計”觀,去主動適應、拓展和創造、引導不斷變化著的國際紡織服裝市場需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流行,作為人類“惟美”理想締造者的服裝設計師,在嫻熟運用面料質感語言的同時,怎樣從面料視覺藝術創造入手進行全新的探索?在習慣于輕松駕馭服裝裁縫結構技藝的同時,能否進行多維度思考并在發掘、強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開發方面有所建樹?特別是當使用進口面料進行中高檔時裝設計已經成為習慣的今天(習慣往往導致經驗主義和思維定勢,影響著藝術創造力的發揮),我們在對待國產面料的態度上是持無所作為的抱怨或自暴自棄的態度,還是應該像著名國際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樣,堅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創新之路,始終以朝圣般的虔誠向東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飾文化采風并能立足更高的層面去審視、開掘和創造面料和時裝“視覺構成藝術”的另類之美呢?筆者認為:只要能夠獨立思考并在積極的思考中敏銳地發現“差別化”工藝;只要能夠充滿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膽創意、不斷豐富和創造出全新的服裝設計語言;只要能夠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縫”等單一線性設計思維并以宏闊的視野去仰觀俯察和大膽借鑒各種藝術元素;只要能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獲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們的設計師們就一定能夠充滿信心、直抒胸臆、身體力行地去借鑒和運用全新的服裝設計語言進行具有真正意義的原創設計,也就一定能夠找到完全屬于自己的設計天地。
處于“未來時速”生態競爭下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們,當你們在漫漫的時尚之路上下求索,當你們在市場采風中迸發出頓悟式的靈感火花并激活了獨具個性化的天才創意,“藝術染整”獨特的視覺創新工藝和工藝柔性化技術將帶給你們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自由。在振興中華、打造品牌、挑戰競爭、發揮優勢、引領潮流和追求服裝面料視覺藝術化、審美個性化、工藝差別化創新的市場國際化征程中,具有中國原創意義的“藝術染整”工藝,理應成為我國服裝設計師手中的一柄嶄新利器。
參考文獻:
①、2003年09月15日《大連日報》:在第九屆“國際服飾文化·大連論壇”上,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決策學專家張順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經濟學”新概念。
②、“藝術染整探議-現代扎染綜述”,顧鳴,《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東華大學學報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頁。
③、《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日/朝倉直已著,呂清夫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④、“成衣染色圖形一體化藝術染整工藝”,公開號CN1563559A,“成衣三維記憶與噴繪拓印聚集綜合工藝”,公開號CN1563560A,發明人:顧鳴趙愛華林榮王春霞錢衛東黃衛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公報(周刊),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1月12日第21卷,上冊第02號(總第983)第369頁。
篇4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入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入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縱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入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入,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入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入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篇5
關鍵詞:鋼琴藝術論文
舒曼鋼琴曲《蝴蝶》的浪漫主義特征
引 言:舒曼的浪漫主義在其一生的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豐富的閱歷使得舒曼對當時音樂界腐朽、狹隘的世俗風氣非常憤慨,舒曼生活經驗及情緒化性格直接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舒曼的鋼琴作品,使用了快速和弦節奏、非比尋常的踏板節奏、切分及交匯節奏、多重變化的伴奏音等。因此,舒曼的鋼琴作品演繹起來是有難度的。
本次以代表作之一《蝴蝶》來進行研究分析,作品表現出的音樂特點及包含的情感,以及可以幫助演奏者技術提高的方法。
一、舒曼和他的《蝴蝶》
羅伯特·舒曼出生于1810年,在十九世紀成為以浪漫主義為特色的杰出鋼
琴家代表之一。從小受到家庭氛圍的熏陶,舒曼對文藝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并是個天賦異稟的孩子。到了少年,因為家庭的變故,使他一度不愿接觸外界,封閉自己,在后來的作品中,也能體現出這方面的情感。由于母親讓他專攻法律,大學期的舒曼痛苦不堪,一心只想著音樂道路的舒曼,毅然的放棄了法律這條道路,因為瘋狂的練習指法,最后使得右手手指受到嚴重損傷,無法繼續演奏,但這并沒有磨滅掉他的音樂夢想,他繼續在作曲的道路上前行著。
早年,舒曼不斷專研、獨立創新了彈奏手法,形成了鋼琴套曲的新型指法。
舒曼在20歲時,為了《年少氣盛》的最后篇章的假面舞會,創造了《蝴蝶》,它旋律生動,標題性強,給人們帶來一種特定的意境,更好的去理解作品。將作品和舒曼的經歷相結合可以發現,蝴蝶不僅代表假面舞會中的蝴蝶面具,還代表著舞會結束后,在黑暗中消失的蝴蝶。全曲由一個6小節序曲和12段小曲構成,每個標題都運用其特有的含義進行詮釋,展現了假面舞會炫目的場景及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心理表現。
二、《蝴蝶》演奏特征和技巧分析
引子。樂曲開始部分為我們描繪了舞會即將開始的畫面,舞會準備就緒,這部分內容由疑問方式開始,上行琶音一氣呵成。利用每個音符吊起人們的好奇心。
化裝舞會。第一部分的形式是以D大調為音調隱性詮釋,它融會貫通了整首音樂。旋律優美而輕柔,是非常具有特點的圓舞曲風格。八度音的連綿不絕,靈動的表現了一個宮廷舞會的繁華氛圍。
瓦爾特。第二部分的形式主要采取2/4拍。演奏以E大調為主,演奏者雙手并列揚起快速彈奏琶音,此處應當留心的是重量要放在指尖,然后將指尖貼鍵演奏,讓手指可以更好的觸碰鍵盤,雙手往下替換八度進行演奏,表現出豪邁、自由的音樂理念,這時,應當運用肘部和手腕的力量,讓指尖力量集中在一點,迅速按鍵,達到集中且透明的音質效果。
烏爾特。第三部分形式是十九世紀歐洲宮廷的木鞋舞蹈,演奏者在彈奏時應當使用對位法,雙手進行交替八度演奏,再現烏爾特成熟穩重的氣質。首先演奏者的低音處理時,整個手臂、手腕和指尖都要成為一個整體,同時垂直落鍵,應有彈性,不可以僵硬,這樣才可使旋律保持流暢。
假面。第四部分形式是再現三部曲風格,描述了帶著假面的兩兄弟另一面的性格,音律輕柔羞澀,還顯柔和。所以演奏者演奏時應當將整個手臂動作放輕松,柔緩的進行彈奏,保持指尖與鍵盤的親密接觸,這樣才可使音色更為柔和。
維娜。第五部分形式依舊沿用再現三部曲風格,展現維娜出現時驚艷四座的形象,維娜和瓦爾特一見鐘情,音律中采用了柔情蜜意的風格進行描繪,使人充滿遐想,和弦和抒情性的音律營造出明顯對比,這段曲調在彈奏時一但不注意聲音的層次,就控制不好演奏時的爆發力和反彈力。
烏爾特之舞。第六部分形式采用了回旋曲曲風。主音調是F大調,是一首具有陽剛之氣的曲風,刻畫了烏爾特勇敢、正直的形象。所以演奏者在聯奏前7小節兩個和弦時,要一氣呵成,到第一個和弦后,手指要沿著鍵盤順下來,緊連第二個和弦,踏板處應落在重音處,到低音部放開,彈奏八分音符時要利用臂膀力量,用身體帶動,將力量快速傳遞到下一個音符上。
交換假面。第七部分形式采用弱音控制,描述了瓦爾特接受了烏爾特的拜托,與之交換面具。展現出迷蒙且美妙的音色。
招認。第八部分形式采用了瑪祖卡節奏的特色,描述了烏爾特和維娜共舞后的矛盾心理,因為維娜愛著的是瓦爾特。曲風在此時渾厚且有爆發力,這時手臂力量要將腕和指尖固定好,使兩端的高低音適量。
匆忙。第九部分形式采用了降B小調,描述了兩兄弟快速互換假面及服裝的場景。音調在各音節中行走,所以,演奏者要彈奏出音樂的呼應感,這時可以利用腕部力量,使音律具有爆發力。
卸妝。第十部分形式采用了C大調。描述了假面舞會結束后大家以真實面目示人的場景。此處運用了激昂和婉轉的兩種情緒沖突。
回家。第十一部分形式采用了D大調,描述了夜幕降臨后的人們相繼離場的情景。此處演奏者可以運用無聲換指連接,有層次的、幽默詼諧的將情景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