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4:1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科護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精神科護士面對精神疾病患者這一特殊群體,工作壓力大,負荷重,風險高而又常不被病人及家屬理解,她們心理狀況如何?他們是如何應對這些壓力的?本研究將精神科護士與非精神科護士進行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鄭州市某精神病醫院女護士48人,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26.82±5.67)歲;另一組為鄭州市某綜合醫院內科護士42人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27.02±6.23)歲。兩組護士年齡差別無顯著性(P<0.05)。入組條件:1參加工作3年以上的臨床一線護士;2沒有急性或慢性軀體疾病及精神障礙者。
1.2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應付方式問卷(CSQ)進行兩個調查。由我院心測室工作人員統一指導語,指導量表填寫。收到有效調查表精神科護士48份,內科護士42份。
1.3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t檢驗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士的scl-90測試結果顯示:精神科護士焦慮及軀體化因子得分明顯高于內科護士,其總差異有顯著性(P<0.01)。抑郁因子內科護士顯著高于精神科護士(P<0.01)。其余各因子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2應付方式問卷調查顯示:精神科護士幻想因子明顯低于內科護士(P<0.01)。兩組護士的應付方式比較,精神科護士多為成熟型,與內科護士比較也有顯著差異(P<0.01)。
3討論
精神病人是社會特殊群體,其思維混亂,且有無法預知的沖動、傷人毀物等行為,因此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都會遠遠高于其他人群,而社會對精神科護士缺乏理解甚至歧視,更加重了精神科護士的心理負擔,與本研究顯示精神科護士焦慮,軀體化癥狀比較突出一致。
心理學認為,影響自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態度。應付行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精神科護士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學知識,能夠采用成熟型的應付方法,對自己的心身健康起到了保護作用。此種防御機制能緩解內心情緒的不安及心理壓力,但無助于解決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精神科護士為什么應付方式多為成熟型而仍存在明顯的心里心理癥狀這一結果。
參考文獻
[1]汪向東.心理衛生聘評定手冊(2),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刊,1993:23-130.
篇2
1研究方法
1. 1數據庫中文生物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 o
2結果
[1]
2. 5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時,大多數采用SPSS的不同版本進行分析,共42篇,2篇未采取統計學分析,其余均采用t,Kruskal一wallisTest檢驗、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進行分析。
3討論
3. 1發展特點①論文數量、質量提高: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以護士工作滿意度為研究課題的碩士論文也開始增多,說明國內近年來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開始逐步重視,關注日益增多;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步擴大,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從護士到專科護士,對于手術室、門診、急診、精神科、重癥監護室等具體里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關注也增多,護士、新護士、護士長、帶教護士、本科護士等特殊群體也包含其中。為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拓寬了范圍,并加深了研究的深度。護士工作滿意度對護士、病人、醫療單位都具有一定的影響。②測評內容細化:從認識開始強調環境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到現在工作本身相關、與者有關以及源自護士自身等諸多因素,如護士工作滿意度與病人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同事支持與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相關,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士工作滿意度關系的探討,手術室女護士職業應激、支持與工作倦怠的研究,聘用制護士工作滿意度及其與組織承諾、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等。運用比較分析法,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1年,前后不同時段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自身對照川,不同科室護士工作滿意度對比,如精神科護士與非精神科護士、急診護士與普通病房護士、在編護士與合同護士、分級管理模式病房護士與普通病房護士,以分析其特點。引人定性研究法,綜合醫院重癥監護病室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采用深度訪談法搜集9例個案資料,并將資料組織為對研究現象有意義、個體化的解釋,并提出醫院對所士加強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4對策及展望
在研究內容上,由于缺少一個包含組織、專業和個人的變量的模型,制約了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應該進一步探討適合中國的護士工作滿意度的構成維度以及各相關因素是如何影響滿意度水平的川。
研究工具上,應該通過對國內護士自身工作滿意度進行實證研究,自行開發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測評工具,用科學的方法將其量化,并驗證其信效度,以評價我國護士工作滿意度水平。
在研究方式上,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橫斷面調查,缺少縱向研究,不能完全確定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應不斷納人新的變量,加強因果關系的分析,逐漸從理論研究進人到設計實踐研究的階段川。多方采集信息,綜合調查護士、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探討不易察覺的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避免僅限于工作滿意度的簡單重復調查與減少護士流失率措施的寬泛敘述。
在進一步拓展應用性研究領域方面,應當逐步建立我國的護士工作滿意度常模,在各個醫療單位中能夠進行橫向比較,使研究結果的應用性及可操作性得到實質性的進展。研制和完善護士滿意度評價的輔助評價系統閉。
篇3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b)-140-02
近幾年,醫療糾紛的投訴已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大社會焦點問題,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的“大環境”因素,也有醫院內“小環境”因素。對此,筆者就精神科護理糾紛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防范措施,以供同行參考。
1精神科護理糾紛產生的原因
精神科是一項特殊的專業,其護理糾紛產生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除具有普通科室護理糾紛的共性外,還有其自身特點和內在的規律。
1.1 社會“大環境”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發病期間常失去自我行為的控制能力,可做出一些使常人難以理會或難堪的事,甚至出現沖動傷人等行為,因此,社會上出現對精神病人產生歧視或偏見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精神衛生知識普及不足,人們對精神疾病不了解和對精神病院的神秘感,由此也看不起從事精神衛生事業的醫護人員,對護理人員更具有偏見,護理人員一旦在治療護理上有些不足或態度冷漠就容易引起糾紛,大多數病人及家屬缺乏精神疾病知識,認識不足,他們不了解精神疾病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如胡言亂語、沖動傷人、自殺、出走等行為,當護理人員為阻止這些行為給予保護措施時,就可被視為動作粗暴而引起糾紛。再由于人們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而醫院管理方法的落后,工作人員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淡薄,就容易產生護理糾紛。
1.2 醫院內“小環境”因素
1.2.1專業思想不牢固精神科與普通科在工作上的最大區別是服務對象不同,護理的是一些思維情感障礙、意志行為紊亂的病人,而精神科病房大多數采取封閉式集中管理,部分護理人員專業思想不牢固,不愿長期在精神科工作,認為精神科護理工作單調無意義,由此而造成工作責任性不強,工作時疏忽大意,不負責任,甚至造成病人逃跑、自傷等意外事件,這是產生醫療護理糾紛的因素之一。
1.2.2收治范圍擴大,而業務素質未相應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精神科的服務范圍在不斷擴大,不論是精神疾病并發身體疾病,還是身體疾病并發精神癥狀,只要需要住院,家屬愿意,我們都列入收治范圍,這無疑對精神科醫護人員在業務素質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護士不但需要具有精神科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還需要有綜合科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而今精神科護士往往缺乏綜合科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考慮問題比較單一,觀察病情只注重精神癥狀,忽視身體癥狀,有時身體癥狀觀察到了,但也很難聯想到與某種疾病有關,這就會延誤治療甚至錯過搶救的機會。
1.2.3規章制度執行不嚴護理管理上制度很多,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保護性約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精神科探視制度等,這些制度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如果我們護理人員能嚴格遵守這些制度,按照規程操作,差錯事件就易避免。但是有個別護理人員思想上不重視甚至有章不循,導致差錯事件的發生。如發藥時查對不仔細,只喊床號、姓名,不看面孔,就容易發錯。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嚴,就會給病人提供自殺或出走的機會。如保護性約束制度執行不嚴,為了貪圖管理方便,任意擴大約束范圍,約束時間過長,約束以后沒有仔細觀察、定時松解,造成病人肢體腫脹,皮膚破損等,就會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滿。如探視制度執行不嚴,沒有向家屬交待不能將刀、剪等危險物品帶入病區,就容易發生意外,產生糾紛。
1.2.4記錄不及時或不全精神科護士在記錄上只注重精神癥狀,對身體癥狀的記錄很少,按級別護理記錄比較及時,但有病情變化隨時記錄往往被忽視,有時病情觀察到了,也做了相應處理,但忘了記錄或記錄不全,一旦有醫療糾紛就無據可查。
1.3管理者因素
1.3.1 護理人員短缺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室減員增效實行成本核算已是各醫療機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本是開源節流的好舉措,但科室減員往往從醫護人員入手,把原本缺編的護理人員再減員,認為精神科治療護理操作少,殊不知精神科的管理責任有多重,護士忙于應付繁忙的工作,如一名護士既要管三四十位精神病人,又要開門接待病人家屬的探視,減少了對病人的觀察和心理護理,這就存在著隱患,是發生醫療護理糾紛的誘因之一。
1.3.2 護理專業過度操作化長期以來,護理處于一種以技術操作為主的技能工作狀態[1]。護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熱衷于抓操作、抓培訓、抓演練,形成了護理專業的過度操作化,但精神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臨床工作中,護士忙于操作,很少給病人做心理護理,對病人及家屬的要求和意見了解不多,也是造成醫療護理糾紛的因素。
2防范措施
2.1普及精神衛生知識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精神衛生工作,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而社會宣傳搞好精神衛生工作對維護社會、家庭的安定,保護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神科病房可適時向人們開放,揭開精神病醫院神秘的面紗。人的一生中誰都有可能患精神障礙,對精神病人要消除偏見,給予關愛。精神科醫護人員更有責任向人們作好宣傳工作,使人們認識到重視精神衛生事業是崇高和艱辛的,給精神科醫護人員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讓全社會重視精神衛生工作。
2.2 加強管理、確保護理安全
2.2.1加強護理質量管理系統建立健全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護士長三級護理質量管理系統,加強考核護士長例會制度,分析不安全因素,提出薄弱環節,研究對策。建立科護士長查房制度,病區成立護理質控小組,充分發揮護理骨干作用,做好現場控制,及時糾正護理偏差,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科學有效、嚴謹完善的管理方法是保證護理質量的基礎,也是預防醫療護理糾紛的重要措施。
2.2.2 加強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目前護士的學歷普遍只有中專水平,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精神科收治范圍的擴大,護士僅有的學歷水平已遠遠不能滿足醫療需求,護士必須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通過讀夜大、自學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醫院要派選護理骨干到綜合性醫院進修學習,熟悉精神科以外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加強技術操作,以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觀察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當精神病人在病情危急時,我們精神科護士也能像綜合科護士一樣,能夠迅速采取應急措施,以豐富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術操作為病人贏得搶救時機。
2.2.3嚴格規章制度管理醫院各項規章制度是最基本的法規,也是保證護理工作秩序,提高護理質量、防止護理差錯事件的重要法規。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技術操作規程和各項考核標準,使全體護理人員有章可循,考核結果與獎金、晉級掛鉤,這是防范護理差錯事件的有效措施。護理部結合護理工作特點,將護理人員的績效工資分成兩塊,40%作為職稱工資,60%根據各班工作任務的輕重、出勤多少,對病區護理質量管理所負責任大小、論文撰寫等方面進行量化,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知識性、技術性和艱苦性,改變了過去職稱高低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工作輕重一個樣的現象。通過這樣的分配方案,激發了廣大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工作責任感,提高了護理質量,確保了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關鍵詞:住院病人,骨折的原因,護理對策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均為我醫院1990年---2005年間住院的精神病人,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為診斷標準,共26例。其中,精神分裂癥15例,躁狂癥3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2例,癲癇性精神障礙4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齡17-75歲,平均(43.5 ±3.2)歲,26例骨折病人經過X線攝片確診。
1.2 方法 對26例精神病人骨折的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骨折部位 以股骨頸與粗隆間、前臂多見,并且前者多發生于年齡偏大者(50-75歲)。其中股骨頸與粗隆間骨折13例(占50%),前臂骨折3例(占11.53%),肱骨骨折6例(占23.1%),脛腓骨4例(占15.3%)
2.2 易發時間及地點見下表
表1 26例患者骨折發生時間分布情況
時 間 例數 百分比(%)
0:00--3:30 3 11.54
4:00--7:30 5 19.23
8:00--11:30 3 11.54
12:00--15:30 9 34.61
16:00—19:30 4 15.38
20:00—23:30 2 7.69
表2 骨折發生的地點
發生地點 例 百分比(%)
衛生間 9 34.62
飯廳 5 19.23
走廊 3 11.54
病房 4 15.38
娛療活動室 3 11.54
不詳 2 7.69
3 討論
3.1 骨折的原因 在活動室,澡堂或是衛生間等場所地面濕滑而跌到受傷19例(73.1%),病人之間發生斗歐受傷5例(占19.23%),癲癇發作受傷2例(占7.69%)。老年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單一,對鈣的吸收減少,容易產生骨質疏松,易骨折。
3.2 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 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如行動呆板、震顫、視力模糊、反應遲鈍或是行走不穩等是精神病患者發生骨折的一個重要因素。
3.3 護理干預對策
3.3.1 加強病情觀察,及早控制精神癥狀 患者入院初期對自己病情多無判斷能力,病情較重,癥狀復雜多變,常常出現沖動、自傷等暴力行為。我們一定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患于未然。對興奮、躁動、易激怒的患者要及時隔離,分開管理,必要時采取保護性約束。妥善處理患者之間的矛盾。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宣傳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做好預防工作。
3.3.2 加強巡視,及時清除地面上的積水、污垢、垃圾,保證地面清潔。病房地面使用防滑地板,衛生間有扶手,衛生間無障礙設施,設有做便器,確保住院患者的安全。
3.3.3 加強對一些特殊患者的護理 對老年病人活動、上衛生間時要攙扶,幫助料理生活。加強營養,飲食結構要多元化,常常曬曬太陽等。一些藥物不良反映的患者,嚴格觀察,積極治療,多給以照顧,加強看護,防止意外的發生。
3.3.4 改善病區環境,轉變管理模式 良好的修養環境是精神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安全的環境是必要的。首先病房經常保持清潔干燥,拖地盡量選擇患者上床休息或是集中管理時進行。衛生間鋪防滑膠墊。設立活動室、探視室,組織患者進行娛樂活動等等,更好管理,降低患者的傷害程度。
3.3.5 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護士修養 精神醫學是一個特殊的專業,精神科護士不僅要有精制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技術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愛之心。對每位患者要做到細心、耐心,同時,還有一雙洞察秋毫的眼睛,善于觀察,有預見性,讓一切隱患消失在未發生之前。另外,有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4 小結
從本文26例精神疾病患者跌到致骨折的病歷調查資料中發現,預防患者跌到致骨折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的一個環節,是臨床護理質量控制的一項重要指標。不論是何種原因跌到致骨折的都直接影響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另外,精神病人跌到跌到致骨折后需要花費的人力、財力、時間較多。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總結,不斷提高預見性,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對患者和職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善于發現不安全因素,做到勤巡視、勤觀察、勤動手、勤督促,有效地防止跌到致骨折的不安全意外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俞東山,高政忠。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J].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5-100.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J]第三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M eaneyAM, Sm ith S, H owe s OD, et al Effects of long tenm prolactin raing antipsychotic m ed ication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patient s w ith sch izophren ia[J]. BrPsych iatry, 2004,184(6):503-508.
篇5
【摘 要】目的:探討綜合醫院老年住院患者精神科會診的特點。方法:對一年內本院記錄在案的所有精神科會診的292例老年患者(年齡≥65歲)的人口學資料、會診科室和原因、主要軀體疾病、精神障礙的診斷、會診原因和精神科診斷之間的一致性進行分析,并與232例成年患者(18-64歲)進行比較。結果:老年患者會診的性別比例相當(男性50%,女性50%),會診時精神障礙的病程≤1周占30.2%,并多于成年組(21.7%,P
【關鍵詞】 綜合醫院;老年;聯絡會診精神病學;譫妄;抑郁障礙;橫斷面調查
中圖分類號: R749.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11-0820-05
綜合醫院住院患者中約20%到40%會共患某種精神障礙,尤其是老年患者。術后,尤其是髖骨骨折和血管手術的老年患者,發生譫妄的比例可以高達50% [1]。但是,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精神科會診的比例不到5%,而且綜合醫院醫生對于精神障礙的識別率較低,不到50%,患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療,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資源的消耗增加,病死率增高[2-3]。數據表明,老年住院患者中精神科會診對于正確診斷、選擇合適的治療、縮短住院時間具有積極的影響[4-7]。我國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對老年住院患者和成年住院患者精神科會診的狀況比較,了解綜合醫院老年住院患者精神障礙的特點,為進一步的干預提供臨床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6月-2007年6月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聯絡會診科會診的40所綜合醫院(11所二級醫院,29所三級醫院)的所有成年患者共524人。分為老年患者組(≥65歲)和成年患者組(18-64歲)。無脫落病例,部分病例資料不全,數據分析按照實際病例數進行。
老年組患者292例,平均年齡76±7歲 (65-97歲),男性和女性均為146例,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者51例(20.9%),急會診患者71例(24.3%);成年組患者232例,平均年齡46±13歲(18-64歲),男性107例、女性125例,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者51例(25.6%),急會診患者68例(29.3%)。兩組患者性別、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急會診患者比例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779、1.443、1.915, 均P>0.05)。
1.2 方法
1.2.1患者的資料 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請求會診的醫院及科室、是否急會診、是否有精神障礙的既往史、會診原因(由精神科醫師根據會診單并與請求會診的醫師確認后填寫)、本次住院的主要軀體疾病,精神科醫師根據臨床檢查,按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IV版(DSM-IV)做出診斷[9]。
會診原因 :根據請求會診者提出的會診問題進行分類,具體分為:物質相關的障礙、精神病發作、抑郁障礙、焦慮障礙、有精神障礙病史、行為紊亂、睡眠障礙、不能解釋的軀體癥狀、自殺評估、其他共10個類別。
所有的會診由請求會診科室的主治醫師或主任醫師填寫正規的會診單,負責會診的精神科醫師為住院總醫師,或者主治醫師以上的醫師。急會診在請求會診的當日進行,常規會診在收到會診單的3日內進行。會診的精神科醫生向患者家屬、主管醫生和護士了解病史,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明確診斷,并提出治療和護理建議。完成會診后,填寫統一的會診記錄單,對患者的資料系統記錄。本研究不包括夜間和周末會診的病例。
1.2.2 軀體疾病分類 根據國際疾病診斷和分類標準第10版(ICD-10),將會診前診斷或擬診的各種軀體疾病進行分類,具體為:新生物(癌癥或腫瘤,C ,D) 、內分泌、營養及代謝性疾病( E)、神經系統疾病( G)、循環系統疾病( I)、呼吸系統疾病(J )、消化系統疾病( K)、泌尿生殖系統疾病(N)、外傷/中毒(S,T) 、多系統疾病、其他。
1.3 統計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和臨床資料進行組間比較,連續變量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分類變量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病程比較
請求會診時精神障礙的病程≤1周者,老年組明顯多于成年組(85例(30.2%)、49例(21.7%),χ2=4.729,P
2.2 兩組患者的會診科室和主要原因比較
兩組患者均以內科最多,其次為外科、急診觀察室和重癥監護病房。老年組來自內科的患者比例為60.6%,明顯高于成年患者組(42.2%,P
老年組患者會診的原因主要為精神病發作、行為紊亂、抑郁障礙、焦慮障礙;老年患者組以精神病發作為會診的比例高于成年患者組,而物質相關的障礙比例明顯低于成年患者組(見表2)。
2.3 兩組患者導致入院的主要軀體疾病比較
老年組患者中多系統疾病的比例(27.0%)明顯高于成年組(11.4%,χ2=18.655,P
2.4 兩組患者精神科DSM-IV診斷比較
老年組患者以譫妄、抑郁障礙和焦慮障礙為主要的診斷,成年組以抑郁障礙、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為主要診斷。其中,老年組患者中譫妄、癡呆的比例分別為24.5%和12.9%,明顯高于成年組(11.1%和1.8%,P
3 討論
精神障礙在綜合醫院老年住院患者中非常普遍,且精神障礙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如住院時間的延長、醫療費用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因此,對于精神障礙的早期識別和處理,對老年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影響[1-7]。有研究發現,精神科會診時間的滯后與內科、手術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密切相關,早期識別和處理住院患者的共患的軀體和精神障礙,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8-9]。而且,有研究發現,與成年患者比較,老年患者的精神科會診時間相對滯后[10]。但本研究中,會診時目前精神障礙的病程在一周內的比例,老年患者居多,與上述研究存在一定差異,提示我國非精神科醫生對老年患者伴發的精神障礙較為重視,因而會早期請求會診;另一方面,本研究中的老年患者中,一半以上的會診原因為精神病發作或行為紊亂,導致治療和護理的困難,這也是老年患者得到早期會診的原因之一。
但是,本研究中不論是老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精神科會診時的精神障礙病程超過1周的患者比率均超過了一半,而歐洲的研究中,患者從住院到精神科會診的時間不超過一周[8-9]。一方面,精神科會診的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綜合醫院醫生的對精神問題的識別能力、精神科會診醫生的能力和理論背景,患者自身的特點[11];另一方面,歐洲目前的具有良好的聯絡會診服務發展,服務資源較為充足,而我國現有的精神科聯絡會診的服務資源的不足,也可能是會診滯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2]。
與成年患者相比,許多因素會導致老年住院患者精神功能的損傷,如多系統的疾病、營養狀況較差、認知功能的衰退。而且,住院本身對于老年人而言就是一個嚴重的應激事件,會導致情感問題的出現,或者原有精神障礙的加重[13]。本研究中,與成年患者比較,導致老年組患者住院的軀體疾病更多地表現為循環系統疾病和多系統疾病,均與老年患者的狀況尤其是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由于譫妄和癡呆患者會表現出片段的幻覺、言語和行為的紊亂,綜合醫院醫生可能將其誤認為是精神病、抑郁或其他障礙[14],而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常見會診原因是精神病發作和行為紊亂,提示目前的精神科會診依舊是傳統的反應式的方法,即具有明顯的精神性癥狀,行為紊亂,對軀體治療的影響較大的患者更容易得到早期會診。但由于譫妄是死亡率、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花費增加的明確的預測因素,因此正確的識別和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4]。
國外的研究顯示精神病在成年住院患者中的比例較高,在老年患者中下降;認知功能障礙在老年患者中更為普遍[15],盡管本研究中老年患者中譫妄和癡呆的比例明顯高于成年患者,而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的比例明顯低,但由于缺乏請求會診醫院有關障礙的流行病學背景資料,難以推論請求會診者的識別是否充分。此外,物質相關的障礙往往是國外精神科會診中最主要的診斷之一[15-17],但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物質相關的障礙的患者比例均很低,并且老年患者中的比例明顯低于成年患者。而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居民12個月的物質相關的障礙患病率與其他國家相似[17],但發病年齡在青壯年[18-19]。本研究中物質相關障礙的比例較低,可能與樣本有關,成年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歲,超出了物質相關的障礙的發病年齡;另一方面,譫妄和抑郁障礙的高發病率有可能使得對物質相關的障礙的識別降低。另外,本研究只納入了主要診斷,而會診醫生可能在診斷的過程中將物質相關的障礙作為次要問題,因而在數據中沒有得到體現。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精神科的診斷由進行會診的精神科醫生通過精神檢查來確定,而不是采用研究用的診斷方法,如標準化的結構式的訪談或者評估問卷。而且,會診原因只是按照呈現的問題進行分類,未嚴格按照DSM-IV的標準進行分類。另外,研究樣本來自一家精神專科醫院的聯絡會診科,而且會診的患者來自多家綜合醫院,因此,結果可能無法推及到其他醫院。
總之,本研究提示,與成年患者比較,綜合醫院老年患者會診時精神障礙的病程較短,以譫妄、癡呆和抑郁障礙為主,且精神障礙的發生以患有循環系統疾病和多系統疾病的患者為主。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聯絡會診培訓中對于老年患者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深入探討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與軀體疾病預后的關系。
參考文獻
[1]Wilkinson P, Bolton J. Bass C.Older patient referred to a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clinic[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16: 100-105.
[2]Ely EW, Shintani A, Truman B, et al. Delirium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JAMA, 2004, 291: 1753-1762.
[3]Lin SM, Liu CY, Wang CH, et al. The impact of delirium on the survival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rit Care Med, 2004, 32: 2254-2259.
[4]Marcantonio ER, Flacker JM, Wright RJ, et al. Reducing delirium after hip fracture: A randomized trial[J]. J Am Geriatr Soc ,2001, 49:516- 522
[5]Inouye SK, Bogardus ST Jr, Charpentier PA, et al.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 N Engl J Med, 1999, 340: 669-676.
[6]Skrobik YK, Bergeron N, Dumont M, et al. Olanzapine vs haloperidol: Treating delirium in a critical care setting[J]. Intensive Care Med, 2004, 30: 444-449.
[7]Milbrandt EB, Kersten A, Kong L, et al. Haloperidol u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hospital mortalit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rit Care Med, 2005, 33: 226-229.
[8]Struck AE, Siu AL, Weiland GD, et al.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 1993, 342: 1032-1036.
[9]Lyons JS, Hammer JS, Strain JJ, et al. The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J]. Gen Hosp Psychiatry, 1986, 8:159-162.
[10]Jonge P, Huyse FJ, Ruinemans GM, et al.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level of psychiatric dysfunction[J]. Psychosomatics, 2000, 41(6): 505-511.
[11]于德華, 李春波. 我國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2, 18(11): 668-670.
[12]Dilts SL, Mann N and Dilts JG. Accuracy of Referring Psychiatric Diagnosis on a Consultation-Liaison Service[J]. Psychosomatics, 2003, 44:407-411.
[13]Juang YY, Liu CY, Chen CY, et al. Gero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in a general hospital in Taiwan[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5, 59:240-245.
[14]Hansen MS, Fink P, Frydenberg M, et al. Mental disorders among internal medicine inpatients: prevalenc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status[J]. J Psychosomatic Res, 2001, 50:199-204.
[15]Grant JE, Meller W, Urevig B. Changes in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s over ten years[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1, 23: 261-265.
[16]De Jonge P, Huyse FJ, Herzog T, et al. Referral pattern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 to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liaison services in 33 European hospitals[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1, 23:152-157.
[17]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 JAMA, 2004, 291: 2581-2590.
[18]Shen YC, Zhang MY, Huang YQ, et al. Twelve-month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metropolitan China[J]. Psychol Med, 2006, 36:257-267.
篇6
一年來在院領導及分管院長的領導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在護士長的團結協作努力完成護理工作任務,總結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認真學習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積極開展醫療質量管理效益年活動,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適應衛生改革,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參加一切政治活動,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病人滿意為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增強法律意識,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法律法規,兩次
參加學習班,并積極參于醫院組織的醫療事故修理條例培訓授課工作,多次組織護士長及護理人員學習,讓護理人員意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眾法制觀念不斷增強,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現代護理質量觀念是全方位、全過程的讓病人滿意,這是人們對醫療護理服務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豐富法律知識,增強安全保護意識,使護理人員懂法、用法,依法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三、規范護理工作制度:
深化衛生改革,執行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我院推行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開展醫療質量管理效益年活動等新的形勢,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護理部認真組織學習新條例,學習護士管理辦法,嚴格執行非注冊護士執業,根據精神衛生中心,泰安人民醫院、洛陽人民醫院等經驗,結合我院實際,重新完善修定護理工作制度__項,明確各級各班護士崗位職責__種,規范護理操作規程__項,并修定了護士長、護士質量考核標準,整體護理質量考核標準(辦公室、質檢科、總務科等給了很大支持),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使護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
四、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護理隊伍素質。
_、加強護士職業道德教育和文明禮貌服務,堅持文明用語,落實到每一個護理崗位,工作時間儀表端莊、著裝整潔、發不過肩、不濃妝艷抺、不穿高跟鞋、響底鞋、禮貌待患、態度和藹、語言規范,舉辦了精神科護士學習班,_月份又舉辦了護士禮儀培訓班,請南華酒店老師指導,并從中選拔了__名護士刻苦訓練參加了全市的護士禮儀大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護理部及__名隊員、犧牲節假日加班加點),展現三院護士的風采,同時為三院爭了光。
_、加強愛崗敬業教育,貫徹“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理念,提高了整體護士素質及應急能力,全年的病人滿意度提高到__._%。
_、加強業務學習,護理部每月組織業務講座共計__學時,護士長積極認真授課,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科室堅持每月一次業務學習,每周一題晨會提問,堅持危重病人護理查房,加強護理人員三基訓練,組織_次技術操作考試,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合格率達___%。
_、選派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共_人,護士長_次參加學習班共計__人次。
_、鼓勵在職護理人員參加護理大專學習,現專科畢業__人,本科學習的__人,提高了整體水平。
_、在護士長的帶動下,護師以上的人員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撰寫論文,不完全統計,共撰寫論文__篇,分別在省、市級雜志上發表及學術會議上交流__篇。
五、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高護理優質高效服務。從護理人員的比例、工作性質、人員分布等各方面充分說明了護理工作是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醫療安全優質服務的另一個車輪,因而護理質量的優劣,與醫療糾紛的升、降息息相關,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高護理質量特別重要。各科室護士長嚴格的管理,處處起表帥作用,由其推行綜合目標責任制以來更是加班加點,身先士卒,當好紅管家……。充分發揮了護士、病人、領導間的橋梁作用,為保證醫院護理工作的高效優質服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護士長護士的好人好事略)
_、加強質量控制,嚴格落實制度,認真檢查。護理部分管院長蔡院長每周一次不定期檢查、督導各科工作質量,同質檢科密切配合,每月一次護理工作全面檢查,并及時反饋信息,護士長每周_~_次科室工作質量檢查并記錄。
_、加強危重病人的管理,護理人員做到熟練掌握護理急救技術,搶救程序及搶救藥械的使用,提高了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急救藥械有專人負責管理,做到“四固定”、“三及時”急救藥械完好率達___%。
_、加強病房管理,做到護理單元的整潔,在外環境較差的情況下,努力為病人創造一個清潔、整齊、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_、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加強基礎護理,使基礎護理合格率基本達___%,褥瘡發生率為_。
_、深入開展整體的護理,積極發揮責任護士的主觀能動性,認真檢查并組織全院護士長共同查房,特別加強入院介紹、出院指導、護理計劃、護理措施落實,病人對責任護士的滿意度調查等工作,從而大大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
_、加強護理表格書寫質量管理,護士長認真把關,對年輕護士認真傳、幫、帶,努力提高護理病歷質量,護理表格合格率達到__.__%。
_、護理部認真組織護理安全工作會議,對全院各科出現的缺點、差錯,認真總結、分析、查找工作隱患,加強護理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燃,使護理工作到位率較高。
篇7
[關鍵詞]疼痛障礙;患病率;人口學資料;河北省
疼痛障礙主要表現為各種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響其社會功能。但醫學檢查不能發現疼痛的部位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足以引起這類持久性疼痛癥狀。我國浙江省于2001年應用同樣診斷標準進行的浙江省15歲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疼痛障礙的患病率為1.5‰。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被調查者原樣本為被抽中居委會(村)的常住人口,年齡為18歲及其以上人群。原樣本無法找到的則采用替代樣本。最后應查樣本24000人,實查20716人,其中原樣本14734人(61.39%)替代樣本5982人(24.93%),脫落樣本3284人(13.68%)。在完成GHQ的20716名被調查者中,女性10373例(50.1%)男性10343例(49.9%),平均年齡43.5±15.0歲(18~95歲);平均受教育年限6.47±3.75年(O~21年);城市2669例(12.88%),農村18047例(87.12%)。
1.2 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整體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將河北省所有1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定位城市框架,按隨機原則抽取其中4個(邯鄲、保定、秦皇島、承德)作為框架區域。將地級市城區作為城市樣本框架,按城區人口比例確定樣本量,在4個框架區域內隨機抽取1/5的縣(縣級市)作為農村樣本框架,按各地人口比例確定該地的樣本量。最終抽取城區12個、縣(含縣級市2個)11個,其中居委會28個、鄉鎮40個、147個村,每村根據人口數量抽取樣100~200人。個體樣本按當地公安部門提供的人口學資料隨機抽取。采用改編后的一般健康問卷12項(Ga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為本次調查的篩選工具,進行GHQ評分后根據結果確定高危、中危、低危人群,篩選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第4版軸I障礙定式臨床檢查病人版(SCID-I/P)檢查。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第4版(DSM/IV)為診斷標準: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翻譯、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修訂的《DSM-IV-TR軸I障礙定式臨床檢查》(SCID-I/P)病人版為本次調查的診斷工具。
調查員隊伍由24名精神科護士、37名專業精神科醫生組成。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后行一致性測驗Kappa=0.88,說明一致性良好。調查于2004年10月20日~2005年3月20日進行。采用人戶調查,單獨面談的檢查方式,首先由護士進行GHQ調查,后立即進行評分,若GHQ≥4分或有危險因素,或GHQ為2~3分且研究號尾數為2~4,或GHQ分為0或1分且研究號尾號為1時均交由醫生進行SCID-I/P測定,質控人員隨機進行SCID-I/P的復查工作。調查時連續3次不同時間無法找到的樣本定為脫落樣本,進行樣本的替代。需替代時進行現場抽樣,以性別一致,年齡±2歲為原則進行替代。若愿樣本所住房屋已出租則在現住房人口中隨機抽取替代者。若房屋無人居住則從最近鄰居中隨機抽取樣本進行替代。每天有專人統計和填寫各種量表的完成情況,核查表格的遺漏和不足并檢查表格填寫的是否正確。
全部調查資料在EPI Data下采用雙人雙重錄入計算機,校正后由EPI Data轉入SPSS11.0統計軟件糾正后在SPSS11.0下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總患病例數及時點患病率在完成的20719例樣本中最后診斷為疼痛障礙的病例為61例,患病率為3.85‰。
2.2 性別與城鄉疼痛障礙的患病率。在61例已診斷疼痛障礙患者中女性51例(83.61N),男性10例(16.39%),男女比例為女:男≈5:1,顯示疼痛障礙的患病率女性明顯高于男性。農村患病率為4.36‰,城市患病率為0.37‰,在61例疼痛障礙患者中農村60例(98.36%)城市1例(1.64%),農村明顯高于城市具有顯著差異性。
2.3 疼痛障礙在不同年齡段的患病情況 18~19歲1例,患病率為1.64‰;20~29歲6例,患病率為1.76‰;30~39歲11例,患病率為2.32‰;40~49歲24例,患病率為5.90‰;50~59歲15例,患病率為7.23‰;60~69歲2例,患病率為1.07‰;70歲以上2例,患病率為1.54‰。可以看出疼痛障礙的高發年齡段為40~60歲。
2.4 就診情況在診斷的61例患者中,最近1年有49人(78.57%)曾到各級醫療機構就診。1983年3月~2004年11月間先后有27人(44.26%)確定曾因各種軀體疾病在醫院接受過次數不等的正規治療,但是一部分病例的原發病已經治愈,另一部分病例現在描述的疼痛部位、范圍或程度已經明顯超出了原發病本身應有的疼痛部位、范圍和程度。在此61例診斷病例中,只有7人(11.48%)曾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其中4人(6.56%)是因為身體不適或某部位疼痛,而另外3人是因為其他精神問題而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只有2人(3.28%)以多部位疼痛為原因而住院治療。
2.5 心理狀況 61例診斷病例在對最近1個月的情緒狀況自我評價中31例(50.82%)自我評價差,主要表現為心煩、情緒不穩、失眠、情緒低落、愛發脾氣、緊張、害怕、焦慮、自覺壓力太等。只有5例(8.20%)評價自己心情好,其他人自我評價為一般。在最近1個月中有39例(63.93%)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差,此39例中7例(11.48%)描述為不同部位疼痛,另外32例開始并沒有描述具體不適只是自我評價身體狀況差。在最后診斷的61例病例中,25例(40.98%)診斷為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疼痛障礙,36例(50.02%)診斷為與心理因素和軀體疾病二者相關的疼痛障礙。可見疼痛障礙的發生發展均與各種心理因素有明顯相關。
2.6 疼痛部位 在疼痛障礙中可以表現為一個部位的疼痛,
也可以同時表現為多個部位的疼痛,本次調查61例疼痛部位或特定時間疼痛分布及發生頻率。
從上表數據可以得知在疼痛障礙患者中疼痛部位多位于頭部、背部、腹部、關節、四肢及胸部,另外尚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指出具體的疼痛部位或疼痛部位不固定。
3 討論
我國于2001年開始應用CCMD-3后才正式應用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這一診斷并最終將其歸屬于神經癥范疇。DSM-IV則將疼痛障礙直接歸屬于軀體形式障礙。本次調查疼痛障礙的患病率為3.85‰較我國浙江曾于2001年應用相同調查工具進行的一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1.5‰高。分析可能與浙江在進行調查時樣本選定為15歲以上人群,從而導致疼痛障礙高發年齡段的樣本數所占總樣本數比例降低,從而使總的疼痛障礙發病率相應降低有關。但是也可能疼痛障礙在南方地區發病率較低具有地區差異性,此點有待進行進一步研究。美國的一次社區調查持續性疼痛障礙患病率為0.6%,差距亦較大。
疼痛障礙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明顯相關。疼痛障礙患者發病時往往同時伴有其他癥狀主要表現為心煩、情緒不穩、失眠、情緒低落、愛發脾氣、緊張、害怕、焦慮、自覺壓力大等,自我評價較低自我認為身體狀況差。一些患者疼痛癥狀的發生、嚴重程度、惡化或疼痛的持續過程中,心理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在一些本身確實患有軀體疾病的患者中心理因素則起到了加強作用而使患者的癥狀加重,使疼痛的程度、部位、范圍明顯超出了原患軀體疾病本身應有的疼痛程度、部位或范圍。故我們在臨床的診斷和治療中應充分考慮到每個患者各種疼痛癥狀背后的相關心理因素以期提高心理治療效果。
篇8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12-0887-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02
精神衛生服務(mental health service)是“提供有效精神衛生干預的各種措施”[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健康狀況的轉變,精神障礙作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2-3],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已出臺一系列精神衛生政策[4],以滿足社會對精神衛生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
對精神衛生服務進行系統和科學的評估,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精神衛生服務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各國對精神衛生系統的評估,于2003年了用于評估精神衛生系統的專用工具WHO-AIM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 ),并在以后做了多次修訂[5];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與需求、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6-7]。
精神衛生服務評估的內容除了精神障礙的治療形式和結構外,還包括精神衛生服務的結構、可及性、質量、利用、價格和有效性等[8-9]。本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從精神衛生服務的供方(精神衛生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和需方(公眾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需求和利用)兩個方面提出一個基本框架,為我國的精神衛生服務評估和研究提供參考。具體評估指標可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本文不予詳細討論。
1 精神衛生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將精神衛生系統(mental health system)定義為以促進、恢復和維持精神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所有活動,包括以改善精神健康為目標的所有組織和資源[5]。2005年版的WHO-AIMS[5]將精神衛生系統及其服務分為6個維度進行評估,即:①政策與立法框架,包括精神衛生政策、計劃、立法,人權監督和培訓,精神衛生服務籌資等;②精神衛生服務,包括精神衛生服務的組織整合、門診設施、日間治療設施,社區為基礎的住院機構、社區居住設施、精神病院、司法住院設施、其他居住設施、精神衛生機構社會心理治療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基本精神藥物的可利用性、獲得精神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等;③初級衛生保健中的精神衛生,包括初級衛生保健機構醫生與其他職員接受精神衛生培訓、與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聯系、精神藥物的可用性、與傳統治療者或民間治療者的互動等;④人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數量,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精神衛生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庭成員組織和活動等;⑤公眾教育及與其他系統的聯系,包括精神衛生公眾教育與知曉行動、與其他系統的合作與互動等;⑥監測與研究,包括精神衛生服務的監測和精神衛生服務研究等。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目前將精神衛生系統及其服務的評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1 精神衛生政策與計劃
精神衛生政策通過確定精神衛生的藍圖、價值取向、原則和目標,通過建立達到該藍圖的行動模式而提供對精神衛生服務的全面指導[10]。精神衛生計劃則明確實現政策目標的詳細策略和需要實施的各項活動。過去二十多年間,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倡導和鼓勵各成員國發展自己的精神衛生政策和計劃,對政策和計劃進行監測和評估,并于2007年提出了一個監測和評估精神衛生政策與精神衛生計劃的指南[10]。完整的精神衛生政策和計劃的評估應該包括對政策和計劃制定過程、實施過程和結局的評估3個部分。
1.1.1 精神衛生政策和計劃制定過程的評估
應在啟動制定過程之前就開始進行,并貫穿于整個制定過程中。基本的評估框架應包括3個方面:(1)政治上的正確性。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體現一定的價值觀,代表著政府的執政理念。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政策的政治正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政策是否能夠最終和執行。作為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政治正確性的可測量性并不強,但它仍然是可以評估的。例如,制定的或將要制定的精神衛生政策,包括其具體內容和實施計劃,是否能夠體現“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等黨和政府執政的核心理念,是否與相關的法律、法規保持一致。(2)內容的完整性。一項精神衛生政策及其相應的計劃應包括產生背景、目標和目的、針對的重點人群和重點精神衛生問題、組織方式、實施策略和方案、監測和評估指標、反饋和修訂機制等方面。(3)執行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執行者能夠將政策和計劃付諸具體行動的程度。在制定精神衛生政策和計劃時,第一應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民俗文化觀念、精神衛生資源、健康保障體系等宏觀環境是否能夠支撐政策和計劃的有效執行;第二要考慮政策和計劃覆蓋的區域和部門執行和接受監測、評估的意愿;第三要考慮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機制;第四要明確政策和計劃執行的策略、活動內容和形式、監測和評估指標的可測量性等。
1.1.2 精神衛生政策與計劃實施過程的評估
與督導過程密切聯系在一起,重點是政策和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促進計劃的實施或根據情況對計劃做出必要的調整。其主要內容包括:(1)是否按要求完成了相關的投入(如人力資源和經費投入),即投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2)計劃中規定的主要行動是否得到了實施,即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3)是否實現了各種主要行動的預期產出,即產出評估(output evaluation);(4)是否實現了政策和計劃的目標,即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
1.1.3 結局評估
是否實現了精神衛生政策與計劃中所規定的藍圖和目標是結局評估的重點,評估的內容主要是精神衛生結局,如是否提高了目標人群的精神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了公眾對精神衛生的重視程度,是否提高了精神障礙患者的就診率和治療率等,具體指標因政策目標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結局評估可能還需要包括一些其他的內容(如成本-效益等經濟學指標),以幫助政策制定部門總結經驗和教訓,制定更為合適的精神衛生政策和計劃。
1.2 精神衛生系統
精神衛生系統是精神衛生服務的提供者或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可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評估。
1.2.1 完整性
即各類精神衛生機構及其服務的齊備程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精神衛生系統必須為公眾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精神衛生服務,所以其精神衛生系統除了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外,還應包括其他提供精神衛生服務的機構或資源,如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綜合性醫院,初級衛生保健機構,社區、學校、軍隊、收容所、養老院、監獄等機構的精神衛生服務部門。在服務內容方面,應包括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的早期發現;精神障礙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和管理;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包括與心理障礙密切相關行為問題(如自殺、傷害)的預防;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進等內容。
1.2.2整合性
即各類精神衛生服務提供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程度,主要是精神衛生專業機構與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提供者、非專業精神衛生機構之間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包括信息共享、雙向轉診、技術指導、合作行動等方面。
1.2.3可及性
可及性可以定義為目標人群能夠利用精神衛生系統提供的精神衛生服務的程度。評估可及性的指標主要有兩大類。其一是精神衛生系統的地理分布,可用居民與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距離、獲得精神衛生服務所需要的時間進行評估。其二是居民能夠支付和負擔精神衛生服務費用的能力,可用精神衛生服務費用水平、醫療保險覆蓋比例(包括病種覆蓋和人群覆蓋)、居民自付費用比例、居民精神衛生服務負擔比率等。
1.2.4公平性
即平等地為所在地區居民提供精神衛生服務的程度。包括的主要內容有:精神衛生服務設施、技術力量分布的公平性;精神衛生服務籌資的公平性;精神衛生服務負擔的公平性;精神衛生服務過程的公平性等。
1.2.5可接受性
即相關機構提供的精神衛生服務為公眾接受的程度。估計目前公眾對精神衛生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的接受程度遠低于其他醫療服務,但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得到過系統的評估和研究。
1.3 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精神衛生服務能力指能夠提供的各類精神衛生服務量,包括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常用指標如床位數、年住院人次/年出院人次等;社區精神衛生設施,包括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中心、中轉站、日間站、夜間站等;人力資源,包括如精神科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各類相關人員數量及質量等指標;非專科醫務工作者接受精神衛生專業培訓的情況;基礎條件,包括房屋、必備醫療技術設備等;各類精神衛生設施維持、運轉和發展所需要的經費及其來源等。
精神衛生服務水平,即各類相關機構能夠提供的精神衛生服務類別,主要包括3個方面:其一是常用精神藥物(psychotropic medicines)的可及性,評估的重點應放在非專業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如綜合性醫院和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其二是心理社會干預(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如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心理咨詢、康復指導、心理技能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等,可用病人(住院、門診、社區等)接受這類服務的百分數進行評估;其三是精神科急癥處理能力,如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初級衛生保健和綜合性醫院處理自殺、暴力、藥物嚴重副作用的能力。
由于缺乏對精神障礙的正確認識、對精神障礙患者存在嚴重的社會歧視、精神衛生服務缺乏可及性等原因,世界各國都有大量精神障礙患者求助于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和綜合性醫院的醫生,因此,評估這些醫生識別和處理精神障礙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可以使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有3類,第1類是使用自評問卷,觀察評估對象掌握精神衛生知識的程度;第2類是由經過培訓的精神科醫生使用統一的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再診斷,觀察這些醫生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第3類則是使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檢驗這些醫生對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能力。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可根據評估的實際需要選用。
1.4 精神衛生服務的人力資源
廣義的精神衛生服務人力可以大致分為3大類。第1類是提供精神衛生服務的專職人員,如精神科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第2類是提供精神衛生服務的非專職人員,如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和綜合性醫院的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在非醫療機構工作但涉及精神衛生服務的人員;第3類是為精神衛生服務提供支持的人員,如技術輔助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等。
精神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的數量及其分布:通常用每千人口、一定地理區域內各類精神衛生服務人員的數量作為指標。
精神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的結構:包括人力資源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專業背景等方面的構成。我國缺乏系統和嚴格的精神科專科醫師、護士培訓制度,所以對精神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的教育程度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畢業后教育:精神衛生服務相關人員需要不斷地接受培訓才能掌握精神衛生專業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因此需要對精神衛生服務提供者接受各類畢業后教育的情況進行評估,可用每類人員每年接受正式培訓的天數作為評估指標。
非專職人員接受精神衛生服務培訓的情況:包括工作在初級衛生保健、綜合性醫院、監獄、警察局、收容所、養老院、媒體、社區等有可能接觸精神障礙患者的工作人員接受精神衛生服務培訓的情況。
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的補充:每年畢業的精神科醫生和護士、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的數量。
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的規劃和管理: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的規劃及規劃的依據;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的管理、監督、指導和激勵措施等。
1.5 精神衛生服務的監測與研究
精神衛生服務監測,是通過精神衛生機構收集和報送資料,形成精神衛生服務系統信息系統。對精神衛生服務監測的評估指標主要包括:①精神衛生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情況及其資料收集、報送和管理制度;②精神衛生服務設施報送資料的完整性和及時性;③將精神衛生服務監測提供的信息應用于發展精神衛生系統、提高精神衛生服務水平的程度。
精神衛生服務研究主要是指在精神衛生服務領域投入的人力和經費,主要包括4個方面:①各級政府的經費投入,包括投入的絕對數(金額和項目數等)和相對數(精神衛生服務研究投入金額占所有衛生服務研究金額的比例,占精神衛生領域研究總經費的比例等);②專業人員參與精神衛生服務研究的程度,主要是精神科醫生和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主持或參與精神衛生服務研究的比例;③精神衛生服務論文、著作的出版情況,可用過去五年中論文和著作的數量代表;④精神衛生服務研究的范圍,評估相關研究是否涵蓋了精神衛生服務的主要內容。
2 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需求與利用
精神衛生服務需要(need)是指取決于居民實際精神健康狀況與理想精神狀況之間的差距而提出的對精神衛生服務的客觀需要;精神衛生需求(demand)是從經濟和價值觀出發,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價格水平上人們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費的精神衛生服務量。因此,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而沒有需要也可能尋求精神衛生服務。
2.1 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
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是居民精神健康狀況的實際反映,可以通過篩查和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進行評估。評估精神衛生服務需要的指標主要有以下3大類。
2.1.1 精神障礙頻度
主要是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和發病率(incidence rate)。在有關精神障礙頻度的評估中,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特別是篩查和診斷工具不同),不同研究間的結果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差異。
患病率:患病率是某一特定時間內某病新舊病例占調查總人數的比例,又分為時點患病率和期間患病率兩種。當觀察時間為某一具體時點時稱為時點患病率,當觀察時間為某一特定觀察期時稱為期間患病率。時點患病率的觀察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個月,而期間患病率的觀察區間通常超過一個月。由于大多數精神障礙都表現為慢性病程,所以在相關研究中更多地使用期間患病率(如年患病率、終生患病率等)作為評估指標。
發病率:是指一定時段內新發病例人次數占調查總人數的比例,代表某時期研究人群發生某種疾病危險性的大小。由于很多精神障礙起病潛隱,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屬不一定能準確地報告起病時間,因此在精神衛生服務需要評估中,其實際價值不及患病率。
共病(comorbidity)的發生情況:包括不同精神障礙共同存在的情況和精神障礙與軀體障礙共同存在的情況。前者的例子有精神分裂癥患者同時患有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后者如抑郁癥患者同時患有慢性軀體疾病等。由于精神障礙的診斷和分類比較復雜,目前有關共病的定義在學術界還沒有完全統一。
2.1.2 精神障礙的嚴重程度
評估的指標比較多。用于一般慢性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指標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用人群中某種功能障礙人數的比例,如臥床率、活動受限率、休工(學)率、失能率、殘障率、病死率等;另一類用人群中活動受限的天數來代表,如臥床天數、休工天數、休學天數等。除這些指標外,在精神衛生領域還采用精神障礙對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評估。
近年來,潛在壽命損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健康壽命年(health life year,HeaLY)、質量調整壽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等評估疾病負擔的指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較好地衡量精神障礙對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間接地反映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例如,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哈佛大學聯合進行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根據各種疾病從發生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即DALY),發現精神障礙占整個疾病負擔的15%以上,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了對精神障礙的關注和重視[11]。
2.1.3 人群精神衛生素養
精神衛生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可以定義為幫助認知、處理和預防精神障礙的知識和信念[12]。提高人群的精神衛生素養是精神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精神衛生素養的高低間接地反映人群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要程度。在人群精神衛生素養評估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難以定義普通公眾需要掌握的精神衛生知識,因而缺乏可靠的評估工具。一般采用的精神衛生知識和態度自評問卷調查,其效度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2009年,衛生部疾控局精神衛生處在組織有關單位測試的基礎上,推薦了“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精神衛生素養病例測驗”、“精神疾病相關態度問卷”、“中學生心理衛生知識問卷”等工具,并提出了抽樣建議和使用方法,可作為研究人群精神衛生素養的基本工具[13]。
2.2 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與利用
精神衛生服務利用(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是指居民實際利用精神衛生服務的數量,即精神衛生服務的有效需求量。其評估的指標主要有3類:(1)門診服務利用。包括對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綜合性醫院、初級衛生保健、心理咨詢機構等提供的門診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其常用的指標為①就診率,即調查前兩周內因精神衛生問題就診的人(次)數與調查人數之比;②兩周患者就診率,即調查前兩周內精神障礙患者就診的人數與兩周患者總例數之比;③兩周患者未就診率,即調查前兩周內精神障礙患者未就診的人數與兩周患者總例數之比。(2)住院服務利用。評估社區居民因精神障礙住院的人數、天數等指標了解居民對住院服務的利用。(3)急診服務利用。評估居民因精神衛生問題而利用急診服務的情況。
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訓練等促進心理健康措施的利用情況,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評估指標。
3 精神衛生服務及其影響因素的綜合評估
對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決定的,所以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反映其真實情況。在這里,我們推薦使用求助延誤、診斷延誤、治療延誤和康復延誤作為精神衛生服務利用的綜合評估指標[15]。
3.1 精神障礙求助的延誤
醫學人類學家Kleinman提出[14],一個人有了不適的主觀體驗后,首先通過其家人及密切的社交圈子確定是什么性質的問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需要向外界尋求幫助,以及到哪里尋求幫助。在精神衛生領域,由于人們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知和歸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其求助行為(help-seeking behavior)及求助途徑進行評估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評估的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在特定人群所有精神障礙者中,有多大比例曾經尋求幫助?決定精神障礙患者求助或者不求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二是在曾經求助的精神障礙患者中,有多大比例求助于超自然力量、民間治療、初級衛生保健機構或綜合性醫院以及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影響這些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果患者首診于初級衛生保健機構或綜合性醫院,有多大比例的患者被轉診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哪些因素影響是否轉診和轉診的途徑?
及時和正確的求助行為是精神障礙患者獲得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求助延誤(delay of help-seeking)是指患者及其家屬確定精神不正常后尋求幫助,特別是尋求專業幫助的時間。可以用某人群精神障礙患者求助于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百分數和求助延誤的時間進行評估。決定求助延遲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精神障礙的嚴重程度、病程特點(急性或慢性起病)、癥狀特點(癥狀是否容易認知)等。②患者所在社區文化對精神障礙的歸因(attribution)。對引起精神障礙原因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所在社區的文化決定的,歸因不同,求助途徑就不一樣。③醫療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④初級衛生保健機構、綜合性醫院對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能力。⑤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可及性。⑥社會對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屬的歧視程度。
3.2 精神障礙診斷的延誤
廣義的診斷延誤(delay of diagnosis),是指患者從產生癥狀到獲得正確診斷之間的延遲;狹義的診斷延誤指患者就診于醫療機構后,獲得正確診斷之間的延遲,可用百分數和延誤時間描述。影響診斷延誤的主要因素有:①精神障礙本身的特點。大多數精神障礙起病較慢,缺乏客觀的生物學標志(biological marker)作為診斷依據,因此即使患者在出現精神癥狀后立即求助于專業機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事實上,不論是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分類第十版,ICD-10》還是《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均對常見的精神障礙的診斷確定了病程標準。②精神衛生專業服務的可及性,如精神障礙患者到專業機構求治所需要的時間、支付專業服務費用的能力。③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和綜合性醫院對精神障礙識別的能力,以及將患者轉診于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及時程度。④部分精神障礙患者反復輾轉于不同的專業或非專業醫療機構求助,也是導致診斷延誤的重要原因。
3.3精神障礙治療的延誤
廣義的治療延誤(delay of treatment)是指患者從產生癥狀到接受治療的延遲,狹義的治療延誤則是指從獲得正確診斷到接受系統治療的延遲。可用人群中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率、未治率、延誤的時間等指標進行評估。僅僅評估患者是否接受過任何抗精神病治療是比較容易的,但其意義有限;如果要評估患者是否接受過系統的治療,則需要對“系統的治療”做出明確的、可操作、可測量的定義。影響治療延誤的主要因素包括醫療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對醫囑的遵守程度、醫療機構特別是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水平等。
3.4 精神障礙康復的延誤
精神障礙作為一類慢性疾病,康復是使病人恢復社會功能、重返社區的重要一環。康復延誤(delay of rehabilitation)是指患者沒有接受康復服務的比例和/或從合適接受到實際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延誤。影響康復延誤的主要因素包括醫療機構和社區提供康復服務的能力、康復服務的設施及其可及性等。
參考文獻
[1]The World Health anization of services for mental health [R].Geneva:WHO,2003.
[2]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d [R].Geneva:WHO,2008.
[3]肖水源.我國精神衛生服務面臨的重要挑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2):844-847.
[4]馬弘,劉津,于欣.中國近十年重要精神衛生政策的發展與解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2):840-843.
[5]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WHO-AIMS 2.2 [R].Geneva:WHO,2005.
[6]Kessler RC,Wang PS.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Commonly Occurring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8,29:115-129.
[7]Phillips MR,Zhang JX,Shi QC,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The Lancet,2009,373:2041-2053.
[8]Polgar M,Morrissey J.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systems[M]∥Aneshensel CS & Phelan JC(eds).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461-462.
[9]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Caring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a national plan of research to improve service(ADM)91-1762[M].Washington: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1.
[10]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plans[R].Geneva:WHO,2007.
[11]Murray CJL,Lopez A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Jorm AF,Korten AE,Jacomb PA,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 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997,166:182.
[13]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精神衛生工作指標調查評估方案的通知[OL].[2010-10-07]http:∥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5888/201003/46198.htm.
[14]Kleinman A.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M].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篇9
新任職護士長述職報告篇【一】
有句話說的好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在夏院長及護理部領導的幫助下化壓力為動力,分步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首先根據科室現有的護理人員數量進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將各班包括護士長的崗位責任制和每周、每月工作重點,匯總成表,標示明確,要求人人熟悉并按之執行,并進行不定期考核,做到獎罰分明,公平對待;另外對科室的基礎設施在現有條件上作出一些合理的調整和完善;第三,對搶救藥品和器材及無菌物品作了補充,進行規范化管理;第四,針對我科的特點和現有條件對病房管理作出了合理的改進和規范;對環境衛生實行包干區責任制,落實到工友個人;第五,不斷深化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意識,做好安全護理工作,安全護理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理人員護理精神障礙病人的重要環節。精神障礙病人因受病情支配,常可出現沖動、傷人、自傷、毀物、出走等特殊行為,護理人員稍有不慎就可出現意外,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安全護理不僅能保障護患雙方的安全,而且也能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為此要求每位在崗人員必須掌握病情,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重視心理護理和精神關懷,密切巡視病房,嚴格執行各項護理常規制度,同時對病室的各種設施、物品及家屬要加強安全管理。第六,了解科發展的新動向,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強化三基本訓練,學習新業務、新知識、新技術,努力提高每一位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其跟上時展的需要,我在科內每月至少一次個案護理查房、加強科室業務學習,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科內、院內業務學習及三基理論考試和操作訓練;第七,加強護患溝通,定期組織召開工休座談會,聽取患者及家屬的建議,以便護理工作的開展和改進,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最后,護士長是科室的理財人,應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杜絕浪費;我要求全體醫護、工勤人員,從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開始,從我做起,嚴格控制科室支出,對一切浪費的現象,及時提出批評,必要時輔以經濟處罰,雖然這樣或許會得罪一些人,但我知道,加強經濟核算,降低醫療護理成本,講究經濟效益與醫療護理效果,都是護士長必須做到的。
此外,我知道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只有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適應這競爭、改革的大潮,在這任職的幾個月中我做到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參加了____年護理專升本考試,并被南醫大護理專業錄取;另外還積極參加由衛生局、醫院組織的各種黨課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工作幫手網
雖然工作是平凡而辛勞的,放棄了不少與家人、孩子團聚的時間,一旦病房里有了危重病人時即使在家心理也總覺的有點不踏實。但可喜的是在醫院、護理部領導的幫助與支持下工作逐漸的顯露出了成效,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稱贊,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我知道這只是一個起步,以后的路還很長,路遙知馬力,我堅信只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只要把滿腔的激-情奉獻給醫院,把愛心播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里,我就一定會把綜合病房的工作開展的更好。
新任職護士長述職報告篇【二】
伴隨著新住院大樓的茁壯成長,我們又兢兢業業地走過了半年。在這半年里我們始終不忘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用自己的愛心、熱心、誠心滿足每一位手術病人的需求,努力爭創社會滿意、病人滿意、自己滿意,把救死扶傷的工作作風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在醫院和護理部領導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針對年初制定的目標規劃,全體醫護人員狠抓落實、認真實施、不懈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積極響應醫院打造醫院文化,樹立團隊精神的號召,科室堅持每月組織醫護人員認真學習醫療法律法規、醫院各項規章制度、接受愛崗敬業等各種醫德醫風教育,并有討論記錄。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適應衛生改革、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醫。學教育網極參加一切政治活動,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病人滿意為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為人民多辦實事。組織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為漢壽老百姓義診、送醫送藥、體檢、捐款等,并有多人多次無償獻血。愛心奉獻社會,為科室增光添彩。
在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時刻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做到凡事都來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積極推行年初規劃的一對一全程服務,接待好每一個手術病人,做好每一項工作,關心每一個病人,當病人入手術室時,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迎接,醫。學教育網自我介紹,做好各項安撫工作,加強與病人溝通,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護士長經常詢問同事的工作技術,態度及病人的要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能予以重視,及時解決。
有好的管理是優質服務的基礎和前提,為了使管理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我們堅持做到周周有計劃、月月有小結。建立健全服務目標,自覺接受病入及社會的監督。深入開展整體護理,積極發揮責任護士的主觀能動性,特別加強術中關愛、術后指導、護理措施的落實、對手術室護士的滿意度調查等工作,從而大大增強了護士的工作責任心。我科為了使整體護理做得更加完善,多次組織全體護士學習有關整體護理的相關知識及人性化護理、循證護理、舒適護理等新理論。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醫。學教育網無差錯事故發生。嚴格消毒、滅菌、隔離措施的落實、管理和監測。狠抓了護理人員的無菌技術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嚴格了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一次性無菌注射器、輸血、輸液器等用后,消毒、毀形、焚燒,半年手術切口感染率0.5%.
社會不斷前進和發展,我們深刻體會到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是科室發展的重要環節。努力培養一支文化素質高、職業道德好、專業技術精的隊伍。首先我們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提高護理專業理論水平,做到每月進行業務學習,每季進行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論考試,不僅如此,護理人員為了使自己的文化層次再上一臺階,在百忙之中積極報名參加各種自學、成人考試,從中使大家的思維方式、文明禮貌、風度氣質等方面在潛移默化中都得到明顯提高,在醫院組織的七。一匯演、5.12才藝表演和電腦打字比賽等活動中均取得優異成績。朱清平護師被評為縣優秀護士。我們相信,只有不斷提高全體護士的文化素質、職業道德、專業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
篇10
【關鍵詞】 內科;中醫科;門診; 抑郁障礙;現狀調查;患病率;綜合醫院
中圖分類號:R749.41、R1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6-00395-05
抑郁障礙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到2020年,全球重性抑郁障礙疾病負擔將排名第二位[1]。抑郁障礙的慢性化和致殘問題也更加得到重視[ 2]。20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關注抑郁障礙就診于綜合醫院的問題 [3]。已經開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綜合醫院抑郁障礙患病率的調查(大約在10%-35%之間[4,5])、初級保健機構全科醫生對抑郁障礙的識別情況和治療結局等[6] 。研究顯示,綜合醫院抑郁障礙患病率在7.04%-12.5%之間[7,8]。關于中醫科的抑郁障礙問題目前沒有報道。本研究調查沈陽市綜合醫院內科門診與中醫科門診抑郁障礙的患病率。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沈陽市一、二、三級醫院內科和中醫科門診年齡≥15歲且病情允許調查的就醫患者為研究對象。
1.1.1醫院現場的確定 首先對沈陽市衛生局所屬的96家綜合醫院(一級、二級、三級醫院分別為47家、34家、15家)按一、二、三級醫院分三層,并對每層醫院的每個醫院進行編號,使用隨機數字表在每級(層)醫院隨機抽樣,抽取該級醫院數20%的醫院作為被調查現場,同時考慮地理區域的代表性,在沈陽市各個行政區都要抽取樣本。共抽取沈陽市一級醫院10家,二級醫院7家,三級醫院6家。其中有一家二級醫院拒絕調查,從可供選擇的同區同級8家條件類似醫院中尋找了另外一個門診量和床位數相近的醫院作為替代醫院樣本。
1.1.2 樣本量的確定與樣本選擇 綜合相關國內外文獻,綜合醫院的抑郁障礙患病率在10%以上[4-,7],按樣本量計算公式計算出三個級別醫院共需要6900例樣本。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從衛生局獲得了前一年全市各級醫院間和各醫院內的內科與中醫科門診量構成比(3.04萬∶0.95萬),并根據這個構成比來計算總樣本中各醫院抽取的樣本量。考慮病人拒絕因素,實際共抽取內科樣本7448例,其中內科門診5750例,中醫科門診1698例。在 7448 例樣本中,拒絕調查者540例,僅部分完成8例,合格完成全部篩選6900例,總拒絕率7.4%。548例拒絕樣本與6900例合格完成樣本比較,拒絕樣本中相對于女性,男性數量較多(50.9%/39.1%,χ2= 23.37,P
6900例完成篩選的樣本中,內科5312例,中醫科1588例。總平均年齡46.3±17.5歲。其中女性4181例(60.6%), 已婚5672例(82.2.%)、未婚與其他1228例(17.8%);農民386例(5.6%)、工人/服務人員1766例(25.6%)、技術/行政管理1104例(16.0%)、離退休2422例(35.1%)、學生/無業等1222例(17.7%);高等教育者1166例(16.9%)、中等教育3064例(44.4%)、初等教育占2360例(34.2%)、文盲310例(4.5%);城市居民6472例(93.8%)。
從總樣本中篩查出2103例做SCID檢查,其中198例拒絕檢查(9.4 %),4例部分完成檢查(0.3%),1905例完成SCID檢查( 90.3 %)。完成與未完成SCID檢查者在性別和年齡方面無顯著差異。
1.2方法
1.2.1研究過程 分層隨機抽取23家現場醫院并確定每家醫院需抽取樣本數量,依次到各個現場醫院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2004年11月-2006年1月。在每個醫院的調查時間為3-34天不等。在各醫院內科門診,選擇15歲以上病情允許的患者進行調查。在內科或中醫科門診分診處,看醫生前首先由調查員向患者提出調查請求,獲得書面的知情同意書后由調查員登記患者的社會人口學資料,并用12項一般健康問卷(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12)[9] 調查。根據GHQ篩查結果將篩查人群分為高危人群、中危人群、低危人群,并抽取100%高危人群、40%中危人群、10%低危人群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患者版[10]進( Structured ClinicalInterview for DSM-Ⅳ-TR Axis Ⅰ Disorders Patient Edition SCIDI/P)進行檢查,SCID檢查后病人開始看內科或中醫科醫生。
1.2.2篩查工具 擴展的12項一般健康問卷(GHQ)[9]主要條目為:"您是否因擔憂而失眠"等12個條目。中文版的Cronbach系數為0.79,3個因子分析的總變異度分別為30.52%、12.66%、8.79%,在中國使用適宜性良好。為提高其靈敏度,本研究增加了8個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條目:1)近一個月您認為您的軀體健康狀況如何;2)近一個月您認為您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3)近一個月您忍不住反反復復做或者想某一件事情;4)近一個月來您因特別害怕某件事情而限制活動;5)近六個月您特別感到緊張或焦慮;6)近一年您是否因喝酒而遇到麻煩;7)過去任何時候您因精神或心理問題向哪些人尋求過幫助;8)過去任何時候您因精神或心理問題住過院嗎。擴展的GHQ評分方法如下:12項條目中,每個條目共分四個等級,使用兩級評分方法,如果被試選擇后兩個等級均給1分,前兩個等級則給0分。GHQ總分為0-12分。由6名經過一周嚴格培訓的精神科護士和碩士研究生擔任調查員進行篩查。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由精神科醫生進行SCID檢查:高危人群(GHQ≥5分;或存在任何危險因素之一者)、中危人群(GHQ2-4分,且研究號個位為1-4者;)、低危人群(GHQ為1或0分,研究號個位為1者)。為了保證篩查可靠和一致性,本研究用調查員詢問病人完成GHQ問卷,每份需要15分鐘左右時間。
1.2.3診斷工具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分類手冊》第四版患者版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 SCIDI/P)中文版,SCID作為診斷精神疾病的金標準[10]。SCID 診斷結果具有以下特征:1) 考慮了DSMⅣ中所有軸Ⅰ主要診斷;2)在診斷中包括了"未特定障礙"用于診斷臨床上有明顯癥狀且社會功能失常但不符合特定障礙標準的病人;3)可按臨床重要性排序作出三個診斷。每例SCID檢查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本文分析時使用以下SCID結果:抑郁障礙特指"任何抑郁障礙"(包括重性抑郁障礙、心境惡劣障礙、未特定性抑郁障礙、緣于軀體情況和物質的心境障礙)。在預調查前對精神科4名住院醫師和2名主治醫師進行為期一個月的SCID培訓,培訓后使用16個SCID不同病例的精神檢查錄像進行評估,一致性為(ICC)0.95。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2.4統計方法 進行t檢驗、χ2檢驗或Fisher檢驗。使用對數似然度Gaussian 近似法計算調整率的95%CI [11]。比較內科與中醫科患病率時,查看兩個科室患病率相對危險度(RR)的95%CI來決定兩個級別醫院間是否有差異;使用最大似然估計值計算相對危險度的95%CI[11]。在本研究中僅統計現患的第一診斷。
2結 果
2.1 沈陽市綜合醫院內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
表1顯示23家綜合醫院調整后任何抑郁障礙患病率為11.01%。重性抑郁障礙最高為3.56%,心境惡劣2.83%,未特定抑郁障礙4.07%,緣于軀體情況的抑郁障礙最少為0.55%,占任何抑郁障礙的構成比分別為32.4%、25.7%、36.9%、5.0%。
表1 沈陽市23家綜合醫院內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比較,n(%)
項目總樣本高危險組中危險組低危險組患病率95% CI#構成比
GHQ有效問卷5312(100.0)1,107(20.8)413(7.8)3,792(71.4)
SCID檢查問卷1428(26.9)981(88.6)131(31.7)316(8.3)
任何抑郁障礙*495(34.7)482(49.1)13(9.9)0(0.0)11.010.05-12.06100
重性抑郁障礙166(11.6)165(16.8)1(0.8)0(0.0)3.563.06-4.1632.4
心境惡劣障礙133(9.3)133(13.6)0(0.0)0(0.0)2.832.38-3.3525.7
未特定抑郁障礙170(11.9)158(16.1)12(9.2)0(0.0)4.073.46-4.7936.9
緣于軀體抑郁礙26(1.8)26(2.6)0(0.0)0(0.0)0.550.38-0.815.0
*只考慮第一診斷患病率; # 使用對數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計算調整患病率的95% CI[11]
2.2 沈陽市綜合醫院中醫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
表2顯示23家綜合醫院中醫科門診調整后任何抑郁障礙患病率為16.22%。重性抑郁障礙最高為6.55%,心境惡劣5.66%,未特定抑郁障礙3.29%,緣于軀體情況的抑郁障礙最少0.71%。占任何抑郁障礙的構成比分別為40.4%、34.9%、20.3%、4.4%。
表2 沈陽市23家綜合醫院中醫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比較,n(%)
項目總樣本高危險組中危險組低危險組調整率95% CI#構成比
GHQ有效問卷1588(100.0)236(14.9)226(14.2)1126(70.9)
SCID檢查問卷477(30.0)214(90.7)147(65.0)116(10.3)
任何抑郁障礙*187(39.2)163(76.2)19(12.9)5(4.3)16.2213.23-19.87100
重性抑郁障礙85(17.8)80(37.4)4(2.7)1(0.9)6.555.02-8.5640.4
心境惡劣障礙55(11.5)44(20.6)8(5.4)3(2.6)5.663.76-8.5434.9
未特定抑郁障礙45(9.4)39(18.2)6(4.1)0(0.0)3.292.45-4.4220.3
緣于軀體情況的抑郁障礙2(0.42)0(0.0)1(0.7)1(0.9)0.710.13-3.934.4
*只考慮第一診斷患病率,# 使用對數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計算調整率的95% CI[11]
2.3 沈陽市23家綜合醫院內科與中醫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比較
表3顯示總的抑郁障礙患病率中醫科門診高于內科門診,RR值為0.68;重性抑郁障礙、心境惡劣障礙、緣于軀體情況的抑郁障礙兩科室比較,也是中醫科高于內科,RR值分別為0.54、0.50、0.77;未特定抑郁障礙內科高于中醫科,RR值為1.24;
表3 沈陽市23家綜合醫院內科與中醫科門診抑郁障礙患病率比較,n(%)
內科門診患病率調整率95%CI #
中醫科門診患病率調整率95%CI
內科/中醫科調整率95%CI
任何抑郁障礙11.0110.05-12.0616.2213.23-19.870.680.45-1.04
重性抑郁障礙3.563.06-4.166.555.02-8.560.540.38-0.77
心境惡劣障礙2.832.38-3.355.663.76-8.540.500.19-1.32
未特定抑郁障礙4.073.46-4.793.292.45-4.421.240.93-1.65
緣于軀體抑郁障礙0.550.38-0.810.710.13-3.930.770.61-0.97
使用對數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計算調整率的95% CI[11]
3討 論
綜合醫院抑郁障礙的患病率資料全球有較大的變化范圍,多數的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比西方發達國家綜合醫院抑郁障礙的患病率低,西方國家初級保健機構抑郁障礙患病率普遍在10%-35%之間[12],重性抑郁障礙患病率在4.2%-13%之間[3]。德國Wittchen等[13]醫療機構抑郁障礙的患病率較低,在10.9%-11.3%之間。王志青等[8]對北京40家綜合醫院住院患者抑郁障礙的調查結果顯示現患任何抑郁障礙者為7.0%,重性抑郁障礙為3.8%,也低于西方國家。本研究綜合醫院內科門診任何抑郁障礙的患病率為11.01%,重性抑郁障礙患病率3.56%,重性抑郁障礙占任何抑郁障礙的構成比為32.4%,高于在病房抽樣的相似研究[8]。 心境惡劣障礙患病率為2.83%,占任何抑郁障礙構成比為25.7%,其患病率和構成比都高于石其昌等[14]對普通人群和病房抽樣的研究。 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抑郁障礙患病率很相似,重性抑郁障礙也并不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數據的變化范圍可能與研究使用的診斷工具不同有關,有研究認為使用DSMⅣ(SCID)低于ICD1-10(CIDI)的患病率[3],也與樣本來源不同有關,多數研究認為門診高于住院病人、內科高于外科的抑郁障礙患病率[15]。
本研究顯示中醫科總的抑郁障礙患病率為16.2%,高于內科抑郁障礙的患病率11.0%,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而且,兩個重要的抑郁障礙亞型(重性抑郁障礙和心境惡劣障礙)的患病率均高于內科門診。可能的原因是,抑郁障礙為全身性疾病,病人的主要軀體癥狀如乏力、疼痛、失眠等都表現為全身性的不適,病人通常是不知道到什么科就醫,而且目前西醫各科檢查診斷識別率很低[8], 更多的病人只能求助于整體診治觀念的中醫科,而且抑郁障礙病人的病恥感促使病人也可能不愿到心理科、精神科就醫,而更愿意到疾病概念(病名)相對模糊的中醫科就醫。另外,國人對中醫文化的“治本觀念”和擔心西藥的“毒副作用”也可能是中醫門診抑障礙患病率高于內科門診的另一個因素。
本研究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未特定抑郁障礙患病率較高,占任何抑郁障礙的構成比也較高。內科和中醫科門診患病率分別為4.07%和3.29%,占總抑郁障礙構成比分別為36.9%、20.3%。以往發達國家研究中缺乏關于未特定抑郁障礙患病率的相應資料。石其昌等與本研究使用相同的診斷工具調查15歲以上的普通人群心境障礙的患病率為8.6%,其中未特定抑郁障礙患病率為2.3%,占任何抑郁障礙構成比28.0%,與本研究結果相似[14]。此結果可能與病人對抑郁障礙的表述有關。而在德國Wittchen等研究中描述,使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 CGI)評價綜合醫院抑郁現狀認為,綜合醫院抑郁障礙中、輕度抑郁占45.5%。本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綜合醫院未特定抑郁障礙患病率和構成比較高的這一特征,雖然未特定抑郁障礙的定義范圍包含了輕度抑郁障礙,但是也包括反復短暫抑郁障礙等在內的其他五種亞型,并不等同于輕度抑郁障礙。說明綜合醫院存在近三分之一的抑郁障礙者既存在值得臨床關注的抑郁癥狀,又不能診斷某種特定的抑郁障礙,應該重視這一群體。
本研究樣本量大且拒絕率低,所使用的診斷工具SCID具有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致的可比性,能夠代表沈陽綜合醫院內科與中醫科抑郁障礙的患病率情況。但還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樣本代表性問題。本研究使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沈陽市23家各級綜合醫院的內科門診病人樣本。拒絕樣本與接受調查樣本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拒絕的樣本年齡較小、男性較多,可能與男性或年輕患者更忙碌、更沒有耐心有關。類似的研究也提示同樣的結果[15]。然而,本研究拒絕率僅為7.6%,男性、年輕者的拒絕樣本可能不會影響樣本的代表性;二是篩查工具敏感性問題。內科門診總抑郁障礙患病率計算時,在10%的篩查陰性樣本(低危險組)中沒有出現任何抑郁障礙,而在中醫科低危險組中仍有5例抑郁障礙出現,這表明擴展的GHQ作為篩查工具對抑郁障礙較敏感,選擇10%陰性樣本(低危險組)進行SCID 檢查能夠解決篩查工具敏感性問題。
致謝:本研究是費立鵬博士和張學博士負責的《為提高中國精神衛生的研究質量而贊助多個小型項目研究》的子課題,感謝費立鵬博士在項目實施、論文草稿修改、數據處理過程中給予的無私幫助。感謝沈陽市23家合作醫院的大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