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智慧檔案范文
時間:2023-04-17 11:3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代智慧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還等什么?
隊長:柯南
1、()
提示A:帥氣而有棱角的男孩,多年來未曾當過主角,卻擊敗眾多對手,榮獲04年韓國青龍電影節(jié)最佳新人獎。
提示B: 25歲“高齡”出演《豪杰春香》中17歲的龍龍,與韓彩英一起登上“韓國最酷情侶”的寶座。
提示C:在金基德導演的電影《空房間》中,以沒有一句對白的表演,展示出非凡的演技。
2、()
提示A:擁有大大的雙眼皮和可愛的娃娃臉,因此出演的都是電視劇最忠厚老實的那種好男人。
提示B:《天地男兒》里的子健,《十月初五的月光》里的初哥哥。
提示C:與女朋友袁詠儀愛情長跑12年,至今面對媒體不論婚嫁,只談幸福點滴。
3、()
提示A:新鮮出爐的《時代影視》雜志2005年男形象代言人!
提示B:最近與韓國女星蔡琳合作最多的中國男演員。
提示C:前不久來到濰坊,錄制“同一首歌”演唱會,《時代影視》小記再次“驅車千里追星星”,具體內容請關注本期特別企劃:P。
4、()
提示A:在娛樂圈“小女人”一統(tǒng)天下的態(tài)勢下勇敢站出來的大女人。
提示B:內地巡回演唱會馬上要在上海隆重開唱,到時你會聽到風靡大街小巷的《老鼠愛大米》的不同版本哦!
提示C:審時度勢、順應韓流,為熱門韓劇《大長今》做“代唱”而人氣急升!
5、()
提示A:帥鍋~~大大滴帥。純粹中透出頹廢,性感中不失優(yōu)雅的矛盾綜合體!(不得不說~~自己都受不了自己的肉麻了!咣當!)
提示B:臺灣地區(qū)新生代男偶像領軍人物,成名作《海豚灣戀人》。
提示C:電影《做頭》中,與關之琳上演親密“姐弟戀”(臉紅一下*^_^*)。
6、()
提示A:圈中號稱“玉樹臨風勝潘安,一枝梨花壓海棠”,英俊與智慧的化身,俠義與仁義糅合的黑馬小王子。
提示B:此王子非彼王子,不是與郭藹明情深意長的那個,而是至今還是黃金單身漢的相對來說比較帥的這個。
提示C:出演《刑事偵緝檔案》中的徐飛,與情侶檔宣萱合謀賺到觀眾的N×10000滴眼淚。(其中包括柯南的12345滴!)
2005年5月上尋寶勇者名錄:
樓芳(浙江)劉貝貝(安徽)周安琪(廣東)
篇2
關鍵詞 使用與滿足 高校校報 變革
中圖分類號 G216 文獻標識碼 A
自1895年上海圣約翰大學創(chuàng)辦《約翰聲》報迄今,高校校報已經歷了100多年歷史,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根據中國高校校報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數字,目前全國校報達1000余種,而2006年我國共出版各類報紙(除校報外)也不過1935種。
然而,校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并未與其龐大的數量、種類相稱。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諸如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上,使得校報每況愈下,處于尷尬的境地。作為高校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校報的重要作用是公認的。但現(xiàn)狀如此,令人深思,而使用與滿足理論為此提供了一條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闡釋
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ftfications)是媒介研究的途徑之一。主要關注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和從使用媒介中尋求到的滿足。赫佐格被認為是該理論的發(fā)明者,她在1944年發(fā)表了《日間連續(xù)劇聽眾的動機和滿足》一文,通過采訪100個電臺肥皂劇迷,把他們分為“三種主要的滿足類型”:第一種“僅僅為釋放情緒”;第二種“通常獲得一種享受和癡心妄想的機會”;第三種“毫不懷疑的滿足,從日間連續(xù)劇中獲得建議”。
使用與滿足理論下的受眾和媒介具有鮮明的特征:1、受眾是積極的,他們的媒介使用行為具有某種目的。2、受眾根據動機來選擇特定的媒介獲取需求的滿足,且選擇某個媒介的可能性與滿足需求成正比。3、在滿足受眾的需要方面,媒介之間存在著競爭。
美國傳播學者B?R?貝雷爾森考察了讀者對報紙的使用動機,從中可以看出報紙能夠滿足人們六個方面的需求:獲得外界信息;日常生活指引的工具,了解天氣、購物、交通等信息;休閑消遣的手段,在讀報中獲得休閑和娛樂;獲得社會威望,了解新聞信息或新知識從而獲得人們的尊敬;社交的手段,讀報能夠獲得豐富的話題,活躍人們的社交活動;讀報本身就是目的,已成為讀者的習慣行為。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產生是傳播研究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之前的傳播研究大多以傳播者的角度,就傳者如何影響受眾進行研究,而使用與滿足理論則把研究焦點轉移到受眾身上。認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人,他們對媒介的使用被自己的需求和動機所推動,并且從媒介中得到滿足。
二、校報受眾使用校報及獲得滿足的現(xiàn)狀
作為高校的黨委機關報,校報依然沿襲“組織者、宣傳者、鼓動者”的角色,大致承擔著如下幾種功能:新聞媒介;指導工作的平臺;思想政治工作的輿論陣地;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基地;師生學習交流的園地;學校聯(lián)系社會的橋梁和對外宣傳自身形象的窗口;對外交流的媒介;記錄歷史的準檔案。
與如此繁多功能不相匹配的,不僅是校報事業(yè)化的管理體制,傳者本位的意識,偏安于校園一隅、與社會脫節(jié)的采編發(fā)行等因素,而且校報本身也存在諸多急需改變革之處。從版面上看,目前校報一般都是對開四版或四開四版,周刊占5.1%,旬報占12.6%,半月報接近50%,雙旬報和月報占31%,季報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在校報的辦報實踐中,報紙功能多就與版面少、出版周期長形成了一對矛盾,因而影響了報紙內容的精準定位和深度表達,結果是讀者看報紙如隔靴搔癢,欲求而不得。不少版面設計仍然停留在“業(yè)余”水平上。不少校報版面呆板,版式變化少,缺乏視覺沖擊力、感染力;有的校報版面構圖凌亂、色彩繁雜,常給讀者造成視覺上的迷惑。從內容上看,會議新聞多、工作動態(tài)多,來自教學、學生生活一線的鮮活內容少。由于高校一般通過會議來布置工作、下達指令,總結工作,為了表示重視,會議上的校內各級領導也多,因此,會議新聞成了校報的主角;從時效性上看,由于校報出版周期長,往往“新”聞少,“舊”聞多。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有的校報僅僅將準確日期改為“近日”、“日前”,然后用新瓶裝舊酒;從報道形式上看,政策新聞文件化、工作報道概念化、會議報道模式化、典型報道臉譜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目前的校報中,而且不少文章冗長沉悶,缺乏創(chuàng)意;從信息量上看,長篇多,短篇少,信息量少;從報道范圍上看,僅僅局限于校內,校園外的信息很少甚至沒有。一些校報開設了“高校動態(tài)”等類似的欄目,但此類內容少而又少,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如果說受眾本沒有從校報上獲得外界信息,了解天氣、購物、交通信息等動機,校報不能滿足受眾這方面的需要也無可厚非。但是,從辦報現(xiàn)狀來看,校報既不能使受眾在讀報中獲得休閑和娛樂,也不能成為他們獲取資訊、開拓視野的工具。對照貝雷爾森讀者對報紙使用動機的六大需求,校報似乎無一可使報紙讀者獲得滿足。況且,在新技術時代,上網早已成為高校師生的習慣行為,在與網絡的對陣中,校報早已敗北。要讓受眾重新回到自己身邊,校報到底出路何在?
三、“使用與滿足”視野中校報變革的兩大法則
報紙直接面對高校校園內的兩大群體,一是學校領導和員工,一是學生,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校報的兩頭”。因職業(yè)、學術、年齡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兩個群體看校報的動機以及想從中獲得的滿足也各異。因此,校報必須從手段、形式到內容來一番革新,以使兩頭滿意。
1 做實發(fā)展報道,展示辦學成就,滿足高校領導和員工的辦報需求
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學校對外交流的主要媒介,學校領導和員工想在校報上看到學校的發(fā)展、成就,看到學校面貌的改變、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因為這些恰恰反應了高校領導和員工的領導能力和辦學水平。要滿足學校領導和員工的辦報需求,校報必須及時深入報道高校改革發(fā)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新經驗:真實記錄凝聚在學校發(fā)展成就中的師生員工的意志、智慧、希冀與追求。《南方日報》鮮明提出“要承擔包裝廣東的責任”,高校校報不妨朝著“承擔包裝學校的責任”這個高地前進。
(1)提煉中心工作
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具體到某一年、某個階段,學校的中心工作又有相應的魚點。校報要把中心工作的角度轉化為新聞角度,把最有助于體現(xiàn)辦學思想、辦學傳統(tǒng)、辦學風格、辦學成效等的信息蒸餾凸現(xiàn),通過提煉報道精華。比如,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時期,迎評促建成為學校的中心工作。各高校校報都開辟一批專欄,力求在校報上展示本校獨特的風采。如《廣東工業(yè)大學報》從2004年起開辟“打造強勢本科教育”專欄,連續(xù)三年全方位報道學校為保證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各項舉措和成效,為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同文化氛圍做出了貢獻。
(2)專刊專欄“大事重做”
高校工作一般的工作報道都可以預計,要做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每有重大新聞出現(xiàn),校報要抓住機會,投入
精兵良將“大事重做”,以專欄甚至專刊的形式形成報道的氣勢與規(guī)模。對國家大事如申奧、神州升空,學校大事如教學評估、西部志愿服務等,不少校報均以專欄專刊的形式,將大事做足做透,既突出新聞事件,又讓讀者“過癮”。
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全國高校紛紛行動,以多種方式匯入到全國援助災區(qū)的大愛洪流中。《華南師大報》編撰書冊,《中山大學報》推出專刊,運用新聞鏈接、志愿者日記、災區(qū)同胞訪談、記者點評等多種形式,全景、貼近兼容,理性、感性結合,在吸引受眾深度解讀的同時也撥動著他們情感的心弦。
(3)報網聯(lián)動、做好深度
目前,全國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同網。在網絡的海量、即時、互動等優(yōu)勢面前,校報要避免同質化現(xiàn)象甚至“網絡報紙版”的出現(xiàn),只有取長補短,以深度來體現(xiàn)報紙新聞的特質。縱觀全國校報,不少已將報紙電子版上網,少數還做成網絡報紙版。即建成一個涵蓋報紙電子版及其他信息的校報網。但是,無論花樣怎樣翻新,受眾眼里的校報還是報紙這一主體。
在與網絡的聯(lián)動中,比較可行的方案是把新聞的“新”、“快”交給校園網,校報根據新聞線索尋找有重要新聞或社會價值的新聞,組織人員進行深度挖掘,運用版面優(yōu)勢做出吸引力、沖擊力、可讀性,讓受眾在看報過程中獲得享受和愉悅。2006年6月,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國里海大學的曹懷東教授,對世界級的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進行了完全證明。消息傳來,第一時間被到校同網上。同時,中山大學校記者團采訪了朱贏平以及他的家人、同事與學生,以6000多字的長篇通訊打磨了一位潛心做學問的新時代學者形象。相對于網絡的短平快,校報的報道文采四溢,同時滿足了讀者的窺私心理和高尚的精神需求。正因其出彩,廣東高校校報好新聞評審突破字數的限制(通訊類稿件3000字以內)評審其為“好新聞”一等獎。
2 做活體驗新聞。引導大學生活,滿足新生代學生的自我體驗需求
校報面對的最大的受眾群體是新生代的在校學生。與傳統(tǒng)的大學生相比,除了擁有青春和時間這一共性特征外,新生代大學生又具有很多打上時代鮮明烙印的個性特征。網絡成為他們現(xiàn)實校園之外主要生活空間。那么,校報怎樣培育學生的使用動機并從中獲得滿足?
在這方面,鳳凰衛(wèi)視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鳳凰的成功在哪里?張立偉先生認為,鳳凰衛(wèi)視就是一個精心構筑的多方位的體驗王國。更準確地說,是構筑屏幕中體驗王國的情理結構,它與觀眾的心理結構是相召喚、相呼應的“異質同構”,電視中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的體驗,喚起了觀眾“不在現(xiàn)場的現(xiàn)場體驗”。2010年全國高校在校生將達到3000萬。為了全國1000余份校報能在如此大規(guī)模的受眾群中發(fā)揮效應,校報不妨借鑒電視的做法,讓學生在報紙上獲得各種體驗以滿足讀報需求。
(1)視覺體驗,用報紙的“型”吸引學生
要讓學生在琳瑯滿目的網上內容、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之外再拿起一張校報,校報首先要有一個視覺沖擊力很強、足夠吸引眼球的版面。現(xiàn)代設計理念中有求易求異的思潮,求易是讓報紙盡可能滿足讀者更快、更多、更方便地獲讀信息,而求異則是形成與眾不同的、個性鮮明的版式風格,讓讀者從報紙堆里一眼就能認出自己。根據對讀者報紙忠實度的調查顯示,版式風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少校報都在嘗試努力,希望運用圖、文、色、飾線、邊框、留白等元素在版面上獨到的規(guī)劃與布局,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湖南大學報》用大色塊、大標題、大圖片形成濃墨重彩的個性特征。《山東大學報》頭版整版報紙淺紫色的邊框與報頭的顏色互相呼應,這種類似平面設計的做法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整體感。
在版面設計上,很多社會媒介都在嘗試不斷變化,希冀用常新的面孔吸引讀者。英國《獨立報》在頭版的版面處理上就別出心裁,它通常會完全棄用傳統(tǒng)大報的頭版制作定式,而采用小報式的技巧。這種做法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讀者和同行“給予高度贊賞”。在一些專刊的版式處理上,校報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手法。專刊一般都是表現(xiàn)同一個主題,往往版面充分,用事實排列的手法在頭版完全聚焦專刊的主題,再配上大圖片、大標題,既鮮明又醒目,還可以起到導讀的作用。這種手法如果用在大報上,效果會更突出,影響更大。
2、信息體驗,用“有用”的信息滿足學生
根據對學生的調查得知,了解新聞并不是他們看校報的首選,他們經常想從報紙上得到一些實用的信息。哪些信息對學生有用?校報可根據學年的流程提供相應的信息。比如,每年9月,對新生進校急需的信息,校報完全可以做一個圖文并茂的專刊,做到一報在手、校園生活一點通,既滿足了學生需求,又培育了新的讀者群。
在提供有用的信息方面。校報還要解放思想,甚至可以嘗試做些廣告,像《中國石油大學報》就走在前面,與報紙風格渾然一體的軟廣告同時滿足了學生和商家的需求。
其實,對于學生,校報關鍵是提供什么信息,何時提供信息。了解了這點。從學生入校到畢業(yè),每年校報都可根據大部分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做一份指南型的、以提供信息為主的專刊。如此四年下來,至少學生還會記得校報曾經是有用的。如果形成傳統(tǒng),校報就以此做成品牌了。
3、內容體驗,用身邊的故事讓學生體會“成長的痛與快樂”
發(fā)生在大學的新聞離不開新聞背后的大學生。校同網上有新聞,但未必有新聞背后的人物故事。而這些人物對新聞事件的體驗,以及他們大學生活的喜怒哀樂,常會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在閱讀的過程中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在這方面,校報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新聞背后的人物故事、校同明星專訪、校同焦點人物檔案、著名校友訪談、求職、創(chuàng)業(yè)人物案例分析、網絡高手寫真、校同科技活動精英自述,等等,都可以做成特稿。當每一期校報都有一、兩個這樣的人物故事,內容獨特、情感真摯、筆法靈活,相信讀者會捧起報紙一看方休。《汕頭大學報》曾經發(fā)過一份特稿――《大學里,他第一次站起來》,報告了一個s歲起便用膝蓋行走的學生,在李嘉誠基金會和學校的關心、幫助下,整整20年后第一次站了起來。這名學生艱難站立的人生體驗符合堅強、堅韌、不言放棄的普世價值觀,讀者看來便感同身受,體驗到人物戰(zhàn)勝自我后的極度快樂。
此外,校報還可以嘗試這樣的做法:報紙出版面,內容由學生提供、編輯老師把關――讓學生做自己的專欄,“我們寫我們”、“我們看我們”,真實地反映校園人物的文化心理、成長過程和生存狀態(tài),就像《深圳大學報》里《編輯部的故事》。學生記者將自己成長故事發(fā)表在校報上,讓他們突破自我的局促圈子而走向校園,大大地滿足了他們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滿足了讀者體驗身邊成功者快樂和憂傷的需要,并且在獲得閱讀的同時得到一些人生的啟迪。
篇3
標價360元的一壺兩杯竹編茶具,一天能賣出好幾套,邛崍竹編干脆臨時在展柜前設起銷售點;云南建水的紫陶、四川瀘州的油紙傘、重慶的榮昌折扇、甘肅的慶陽香包等展品,都引來不少人駐足欣賞,“忍不住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每樣都想入手”成為了許許多多觀展者的共同心聲;在“巴蜀工匠?非遺精品展”現(xiàn)場,一個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展柜上,貼了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展品不賣,如欲購買,請移步文殊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都銀絲花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道安大師推出的各種精致的銀花絲項鏈、戒指等首飾,令不少觀展者“一見鐘情”、“戀戀不舍”,詢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似乎無法止息……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期間,傳統(tǒng)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名簡稱)“滿血復活”成為了搶手貨。
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高不可攀”。6月10日上午,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主場活動開幕式舉行,淅淅瀝瀝的雨任性地從成都的天空中飄灑至大地,觀展者的崆槿此亢斂患酰他們舉著傘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來自全世界的1100多項非遺項目,將從這一天開始直至6月18日,持續(xù)“烹飪”出一場場歷史與文化的饕餮盛宴。在這里,小朋友們圍著提線木偶、皮影、年畫看得津津有味;年輕人爭先恐后地拜非遺傳承人為師,有的體驗做糖畫,有的學起了面塑、竹編;老年人可以圍坐在一起,欣賞“尋找天籟之音――四川省非物質文化聲音檔案”視聽展。
非遺的“身影”,其實不僅僅在“非遺節(jié)”期間才能隨處可見,日常逛街的時候,或許吸人眼球的“中國風”女包恰恰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絨繡”工藝織就的;外出休閑旅游的時候,或許能偶遇巧奪天工的徽州歙硯,品味到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沖泡的佳茗……
那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傳下去”,非遺傳承人有何絕招?
讓“活在當下”不再尷尬
當《小康》雜志記者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上見到留著披肩長發(fā)、戴著特色民族頭飾、穿著羌族傳統(tǒng)服飾的沈艷燕時,距離“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西南民族大學羌繡班的結業(yè)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了,但對于培訓的收獲,這位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平武羌繡代表性傳承人仍然念念不忘,“這次培訓主要是開拓眼界、發(fā)散思維,讓大家領悟民族藝術的傳承不是一味守舊,也不是盲目創(chuàng)新。”
在這個由39名羌繡傳承人組成的班級里,四川平武縣明陽村大地社社長王曉兵是唯一的男學員,也是羌族少有的男繡郎。他十四五歲時就會羌繡了,但對于羌繡的文化價值卻并不清楚,只是把它當作日常的一門手藝。參加完培訓,王曉兵不但了解到各種針法,還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盛大開幕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盛大開幕。
地地道道的羌族繡娘吳小蓉則領悟到,只需要稍許改變,傳統(tǒng)羌繡便可以與現(xiàn)代時尚接軌。許多羌族女孩都是從記事起就會使用繡花針的,技法則是由家中的老人言傳身教,以前,吳小蓉覺得作品的顏色越鮮艷越漂亮,可以隨心所欲進行搭配,作品也不外乎被套、傳統(tǒng)服飾、茶席等,通過這次培訓,她才知道,傳統(tǒng)羌族刺繡在現(xiàn)代服飾中也可以靈活運用,色彩淡雅的羌繡更容易被都市白領接受。
民族精神的DNA――這是中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譽。“如果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了,我們損失的不只是一門技藝,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其中的寶貴智慧和精神血脈。”多年從事民俗與非遺保護研究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蔡豐明認為,非遺雖然大多是傳統(tǒng)社會的產物,但它們在當代社會中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只有將其與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聯(lián)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
然而就在三年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狀況還顯得有些“尷尬”。2014年年底,第七屆潘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易博覽會邀請了包括面人彭、毛猴孫、風車王、皮影周等諸多非遺手工藝品的工藝大師和收藏專家,聊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這些傳承人普遍袒露出比較擔憂的心態(tài)。風車王講述道,他最開始學做風車,主要目的是為補貼家用,當時家境貧寒、工資不高,一家人幫別人糊火柴盒掙點外快,火柴盒的價格極低,糊好1200個還要打包送到買主那里,才掙六毛錢,可是當時糊一個風車輪子就能掙兩毛錢。但是現(xiàn)在,很少有人玩風車了,能堅持制作風車,也只是為了自己心里的信念,要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但若要真正地傳承,首要的事情――收徒弟,就是一大難題。
沈艷燕也曾有過類似的擔憂。2008年的汶川地震,受損的不僅是她家鄉(xiāng)的房屋建筑,還有那些早已瀕危的羌族非遺技藝。由于羌繡技法幾千年來都是通過家庭內部口傳親授,加之強震影響,更是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如何才能讓“養(yǎng)在深閨、不為人知、后繼乏人”的羌繡得以傳承?僅靠沈艷燕的一己之力,肯定不行。
這樣的狀況引起了文化部領導的注意。“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一部分以手工藝為主要生計來源的傳統(tǒng)工藝項目傳承人群,面臨產品需求萎縮、收入不足以解決生計的困境,致使年輕人不愿學習和傳承手工藝,傳承后繼乏人。”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主場活動開幕式召開的當日下午,第六屆成都非遺節(jié)國際論壇舉辦,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發(fā)表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為主題的主旨演講時提到,“為此,我們把努力實現(xiàn)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統(tǒng)一,提升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傳承活力與后勁,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研培計劃”助力匠人妙手生新品
在文化部領導和工作人員們看來,能力建設直接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變遷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體而言,傳承人群的傳承與當代實踐能力,包括對本地區(qū)、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深度,對相關遺產知識和技藝的掌握程度,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項目傳承實踐中獲得相應經濟收益的能力。
“幫助傳承人群獲得和增強這些能力,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項兆倫介紹道。而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為“研培計劃”),便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文化部和教育部一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通過對以持有者和從業(yè)者為主體的傳承人群的短期培訓,幫助他們加深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強化對相關遺產知識、技藝和流變脈絡的認識與把握,了解時代變遷帶來的審美變化和社會需求變化,豐富藝術、材料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 匠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匠人匠心,每一位非遺傳承人都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示著他們的匠心之作。
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期間,首次設立的板塊“中國傳統(tǒng)工藝設計暨研培計劃成果展”就是旨在總結2015年、2016年研培計劃和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的成果,讓觀展者近距離接觸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集中向公眾展現(xiàn)非遺傳承人群對于“將傳統(tǒng)技藝融入當代生活”的諸多思考。這一板塊共展出作品680余套,遴選自57家研培計劃參與高校和5家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推薦的1500余套作品。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云南省代表性傳承人田靜的“承瑜”套件作品便位列其中。
從1996年開始,田靜就在建水當地拜制陶的老手藝人為師了,后來,她考入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現(xiàn)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學習陶瓷造型設計,畢業(yè)以后又回到建水跟隨師傅學習。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縣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紅黃青褐白)制作成型,經過書畫、雕刻、填刮、燒煉、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澤深紫,花紋雪白,叩聲如磐。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于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駕齊名。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能傳承近千年并名揚大江南北,與其制作、燒成技藝不無關系,在制作技藝上,建水陶保留了傳統(tǒng)的手工制泥工藝,經過24道程序之后的泥才可以拿來制作陶器。
2015年年底,“非遺傳承人群清華研修班”第二期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拉開帷幕,田靜全程參與了研修班學習。在研修期間,班里的21名學員利用半天時間在校園里進行了現(xiàn)場展演,當時的京城已是隆冬,又有霧霾縈城,但依舊擋不住參觀者的熱情。田靜一邊進行手工演示,一邊為粉絲們答疑解惑,忙得不亦樂乎。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傳承人共同學習、相互交流,除了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有了新的認識外,田靜還和同班的陳俐宇發(fā)生了一場“美麗的誤會”。
陳俐宇是河南太行山麓悠久的野王器髹飾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在一次展出中,田靜發(fā)現(xiàn)了陳俐宇的一套化妝盒。“你讓現(xiàn)代女性用這么好的東西,調制顏料,再化妝,可能性很小。”田靜提議,“能不能用你這廟堂之上的盒子,給我放一些小茶食?”她的合作就此展開。
兩人的技藝都具有豐富的內容,但為了讓河南野王器髹飾技藝與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這兩種古法能夠穿越時空、搭配協(xié)調、完美交融,陳俐宇和田靜開始狠心“做減法”。器具形狀的搭配是兩個人面臨的第一個難題。陳俐宇的漆器為圓形,也是整套作品的輪廓主體,田靜為了配合她,舍棄了建水陶中最經典的圓壺造型,打造了一把精致的小方壺。第二個讓彼此感到“糾結”的是顏色的協(xié)調。野王器以華麗、高貴著稱,這是建水陶很難具備的,為此,陳俐宇舍棄了漆器上的全部精美花紋,只留下野王器中最具識別性的紅與黑色調,而為了迎合紅與黑的色調,田靜也舍棄了建水陶的特有泥色,選擇了淡雅的灰胎。
經過兩位“匠人”的妙手生“新”,一套由兩種非遺技藝組成,淡雅、清新、脫俗的作品呈現(xiàn)出來。以前,野王器髹飾技藝并沒有很好的市場,雖然陳俐宇全家都在堅守著這門技藝,但卻只能靠做家具生意維持生計,相對而言,伴隨著茶具飛入尋常百姓家,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的市場較為廣闊。而當被田靜形容為“美麗的誤會”的合作展開后,野王器生機重現(xiàn),原本放在壺承上面的建水陶茶具也增色不少,最讓陳俐宇和田靜感到振奮的是,經過創(chuàng)新和“再設計”,野王器髹飾技藝如今擁有了走向市場的可能性。
類似的案例在“研培計劃”中不勝枚舉。原本互不相識的徽墨、湖筆、曹氏宣紙的傳承人,通過“研培計劃”,受到了中國“整體性保護”非遺原則的啟發(fā),于是締結聯(lián)盟、開啟了新征程――文房瑰寶重聚首,成品比以往的單品更具特色。鈞窯傳承人劉紅生與徽州菠蘿漆傳承人俞均鵬也攜起手來,在2016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上,他們合作的花瓶引人駐足。
一個人能帶動一批項目和一片地區(qū)嗎?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因為“研培計劃”,全國1萬多名曾一門心思埋頭于手藝的人走進校園,拓寬了眼界,提高了技藝,并且對所持項目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對自己手藝的價值和潛力有了更強的自信。“2017年參與大學已達78所。到2020年,參加人數將超過10萬。”項兆倫稱。
無疑,對于非遺保護和傳承而言,“研培計劃”顯得彌足珍貴,培訓一人,帶動的往往是一批非遺項目和一片地區(qū)的非遺傳承人。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文化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部署促進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振興,也為“研培計劃”提供了制度保障。
家住青海塔爾寺附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何滿曾經帶著困惑走進清華大學,在他的家鄉(xiāng),“灰頭土臉的手藝人總被瞧不起”,他見過太多的匠人一個個外出靠打工來賺錢,在機器能大批快速制造銀銅器的時候,手藝人很難找到自己的價值。
“持續(xù)加大保護力度,著力支持傳承實踐”也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去年,中國政府將給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經費由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不少地方也相應增加了補助。2009年以來,已支持各地建設了30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11000多處傳習中心,命名了100多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了153個保護利用設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中,又規(guī)劃了219個保護利用設施的建設任務。
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在青海湟中擁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著稱,使用敲、鏨等技巧,通過浮雕、平雕、掐絲等表現(xiàn)手法,加以獨特的技藝――鎏金,一錘一鏨敲打出青藏高原獨有的“奢華”之色。學習銀器制作非常艱苦,沒有七八年的磨練根本學不好手藝。從16歲開始,何滿就跟隨父親學藝,手藝傳到他這里已是第三代。
這些年國家政策對非遺保護的傾斜,讓何滿感受到融融暖意。參加“研培計劃”后,在清華大學的校園內,何滿聽藝術史的老師們講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脈絡,看了不少國內外藝術精品,他還和其他傳承人一起參觀了故宮、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館,在打開了眼界的同時,他從心底感覺到了“匠人”的偉大。
研培結束后,出自于何滿手上的銀銅器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不再局限于民族或宗教用具,而是貼近實用生活;他練就了40多年的鎏金手藝也不僅僅貢獻于寺廟,新開發(fā)的拇指大小的轉經筒掛飾廣受青年喜愛。
如今,在何滿的家鄉(xiāng),非遺受到了熱捧,何滿的兒子還在山西攻讀碩士研究生,但已有了把所學用于非遺的念頭;何滿的女兒出嫁了,卻產生了回家學手藝的想法;何滿的徒弟們紛紛立志,表達了堅守傳承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的愿望。今年3月底被選為“研培計劃”咨詢專家的何滿,已經促成了年輕的湟中銀銅器制作手藝人赴北京學習的事宜。
從2008年開始致力于羌繡傳承發(fā)展的沈艷燕,原來只是想用羌繡來治愈汶川地震的創(chuàng)傷,結果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西南民族大學羌繡班參加培訓之后,沈艷燕想運用學到的知識,聯(lián)合當地的人一起把羌繡做成一個文化產業(yè),讓大家的手工羌繡進入市場,帶來收益,改善生活水平。羌繡有了名氣之后,也不斷有高校教師、藝術工作者走進羌寨,引導繡師們將作品更好地融入市場。沈艷燕希望,通過羌繡技藝與現(xiàn)代藝術的結合,古老的羌文化能夠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現(xiàn)代生活。
平武縣平通鎮(zhèn)益泉村村民任朝清就是在沈艷燕的勸說下,開始系統(tǒng)學習刺繡,成為一名繡娘的。在系統(tǒng)學習之前,任朝清平時就有刺繡和剪紙的愛好。現(xiàn)在,農忙之余,任朝清從事羌繡便能增加幾千元的收入。沈艷燕把羌繡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旅游、農業(yè)等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以羌民俗文化、古羌梅文化、茶文化等為主題的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品牌,形成了“小針頭帶動大產業(yè)”的商業(yè)模式。家住鎖江羌族鄉(xiāng)的貧困戶彭貴秀在沈艷燕的帶領下學會了羌繡,成為云朵繡坊里的一名繡娘;豆叩鎮(zhèn)銀嶺村村民趙熠雯外出打工返鄉(xiāng)后,在沈艷燕的幫助下開辦了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羌韻雯繡”農家樂和云朵繡坊,游客在采茶、品茶的同時還能親手繡茶花……如今,平武羌繡已帶動200余戶貧困村民致富,并帶動了50多家農家樂的發(fā)展。
新生代傳承人的非遺生意經
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42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365項,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47項,優(yōu)秀實踐名冊17項。其中,中國共入選39項,代表作31項,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7項,優(yōu)秀實踐名冊1項。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得中國躋身為非遺大國,而隨著近幾年非遺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huán)境工作的不斷加強、完善,非遺“新生代”開始漸露鋒芒。
去年3月27日,“研培劃”試點成果匯報展在春意盎然的水木清華拉開帷幕,41名學員初嘗收獲,140套、300余件傳統(tǒng)工藝精品亮相,作為一名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中國畫學刊》副主編,藝術獨立評論人張書云應邀觀展后,在《不負春光 傳承正當時》一文中寫道,“說到非遺傳承人,常常會讓人聯(lián)想到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而我看到參加清華學習的非遺學員不少是年輕面孔:開封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傳人李力、蜀繡、鈞窯煉制技藝傳人劉紅生、徽州漆器傳承人俞均鵬等一批人為70后,他們現(xiàn)在正是非遺傳承的主要力量;另有一些經歷過高等美術教育的,江蘇南通藍印花布研究名家吳元新的女兒吳靈姝、南京剪紙第六代傳人張鈞、潮繡傳人詹惠娜等一批學員為80后;年齡最小的是河南唐三彩傳人高賀,是90后傳承人中的佼佼者。”
幾乎每一項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都有著講不完的故事,其中有輝煌、亦有坎坷,而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執(zhí)著堅守。
在瀘州,年輕的小伙子畢原紳幫著父親畢六福把油紙傘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被譽為“中國傘王”的畢六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分水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的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傳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傳下來,到畢六福這里已是第六代了。畢業(yè)于電子科技大學的畢原紳原本在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事業(yè)上順風順水,只是如果堅持做下去,父親一輩子的心血和家族的努力可能都白費了。于是,2009年年底,畢原紳回到家鄉(xiāng),用3年時間,跟著父親系統(tǒng)地學習如何從選料到做成一把油紙傘。
為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站穩(wěn)腳跟,2010年,畢原紳牽頭成立瀘州市江陽區(qū)畢六福傘業(yè)有限公司,同時注冊“畢六福”為油紙傘品牌,整合了油紙傘的制作、銷售、推廣、展示等環(huán)節(jié),致力于提升分水油紙傘的知名度,傳播油紙傘文化。在制作環(huán)節(jié),畢原紳在傳統(tǒng)花鳥、風景的圖案基礎上,嘗試加入現(xiàn)代的噴繪、彩繪方式,以擴大市場。這位年輕人還嘗試著采用“互聯(lián)網+非遺”的全新商業(yè)模式,在網上賣油紙傘,并通過分析消費者的偏好,推出個性化產品。
篇4
項目部是施工企業(yè)效益的源泉和形象的窗口,也是施工企業(yè)人才成長的搖籃,加強項目部工會組織和制度建設,增強工會干部履職能力,創(chuàng)新工會工作方式方法,強化服務意識,提高維權能力和保障水平,積極推進工會工作群眾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學化建設,提高基層工會組織活力是新時期加強項目部工會建設,提高工會吸引力和凝聚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企業(yè)和諧穩(wěn)健發(fā)展的核心。
加強項目部工會組織建設
在組織建設上鞏固建會成果,常態(tài)抓建會、動態(tài)謀發(fā)展,做到工會組建穩(wěn)中有進。繼續(xù)深化“基層工會建設落實年”活動,創(chuàng)新基層工會組建形式和方式,完善會員會籍管理和服務,有效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加強與上級工會的聯(lián)系,加強對新入職職工工會基本知識,會員的權利與義務的講解,及時組織新入職員工加入工會。
加強會員會籍管理。推進會員管理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健全會員檔案,做好會員登記工作,執(zhí)行會員實名制管理。會員組織關系隨勞動關系流動,完善“源頭入會、憑證接轉、屬地管理”機制,暢通會員組織關系接轉渠道。
農民工群體是我們施工企業(yè)一線勞動生產的主力軍,吸引農民工入會,引導農民工參與工會活動,對于有效維護農民工權益,提升農民工工作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企業(yè)和諧穩(wěn)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民工群體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分散性強、流動性大,歷來是發(fā)展會員的難點對象。目前,農民工群體入會缺口大,入會率低,要想方設法突破農民工入會難點,切實做好農民工會員發(fā)展工作,積極探索運用多種形式,把農民工吸引到工會中來、吸引到工會活動中來。繼續(xù)開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加強對農民工的宣傳,向農民工通俗易懂地講解中國工會的性質和特點、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入會程序等,增強農民工對工會的認知認同。組織農民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安全知識、施工生產技術培訓,開展農民工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讓農民工切身感受到加入工會的好處。
加強項目部工會制度建設
在制度建設上,要突出依法建會、依法管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層工會組織制度、工作制度,增強基層工會的活力。重點是要依法落實會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
一是健全、完善并落實企務公開制度。要科學制定本項目的企務公開工作實施細則,對企務公開工作堅持的基本原則、公開內容、公開形式和公開步驟要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和詳細說明。
對項目部管理中涉及到“三重一大”和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在決策前廣泛征求職工群眾的意見,決策中召開會議集體研究,然后通過召開職工大會或采用在企務公開欄張貼等形式通報決策結果,落實會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通過選舉產生項目工會委員會委員,組織廣大會員參與工會活動,健全和完善會員評家制度,落實職工的選舉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
二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項目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規(guī)范項目部民主管理,規(guī)范職代會程序,聽取職工意見,回復職工提案,通報項目施工生產和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情況,民主評議項目領導干部。落實好項目部職代會制度,對于密切干群關系,提高職工參政議政積極性,匯聚職工集體智慧,增強職工主人翁意識,維護項目部整體和諧穩(wěn)定,維護項目和職工的合法權益都將起到良好效果。
發(fā)揮項目部工會作用
做好基層項目部工會干部教育培訓。改進培訓方法,注重培訓實效,抓好示范性培訓,通過專家授課、互動交流、專題研討、面對面解疑釋惑等方式,辦好工會干部培訓班,切實增強基層項目部工會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提高基層工會干部依法履職能力和群眾工作能力。
做好工地生活線、衛(wèi)生線和文化線“三線”建設。建設好職工宿舍、衛(wèi)生間、浴室、食堂,保證用餐和飲用水衛(wèi)生安全,改善職工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加強項目文化建設,建好職工書屋,積極開展為職工喜聞樂見、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不斷陶冶職工情操,增進職工友誼,調動職工工作熱情。
扎實開展好常規(guī)勞動競賽活動,全力以赴確保各項建設節(jié)點目標和安全質量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將勞動競賽與“五比四創(chuàng)奪五杯”、創(chuàng)建“工人先鋒號”和爭當“工人先鋒號標兵”等工作緊密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競賽理念,豐富競賽內涵。
根據本項目實際和工程特點,將勞動競賽這一傳統(tǒng)工作品牌與“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求結合起來,積極組織開展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專業(yè)比賽和專項競賽活動,不斷提高職工專業(yè)技術水平,為職工成長成才提供舞臺。
深化安康杯知識競賽活動。普及安全衛(wèi)生消防應急知識,提高職工自我防護能力和應急避險意識,逃生、自救、互救等突發(fā)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減少安全生產事故,保護廣大職工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做好群眾性安全生產監(jiān)督和勞動保護工作。健全群眾性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安全演練、安全培訓活動。廣泛動員項目職工查身邊隱患,督促及時整改落實,為推動項目安全生產形勢持續(xù)穩(wěn)定做出積極貢獻。
做好維護職工權益工作。開展好思想道德教育,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職工思想疏導,及時解開職工思想上的疙瘩。主動同職工談心、交心,了解每一位職工的思想狀況、生活狀況和家庭狀況。緊緊圍繞項目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問題,急職工之所急,解職工之所難,切實為職工辦好事,辦實事。協(xié)助并督促項目行政及時發(fā)放職工工資,上繳五險二金,落實休息休假制度。重點關注項目職工家庭因大病、意外事故和災害造成的特殊困難,建立完善困難職工檔案,及時上報企業(yè)工會,在上級黨委、行政和工會的領導和支持下,開展好“送溫暖”活動,將企業(yè)的關懷送給廣大職工,營造團結人、吸引人的良好氛圍。
做好女工工作。開展好“女職工建功立業(yè)”活動,引導項目女職工立足本職、愛崗敬業(yè)、奮力拼搏,充分發(fā)揮“半邊天”作用,爭當“巾幗標兵”。開展好“幸福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促進職工家庭文明建設。開展好女職工讀書活動,引導女職工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推動項目生產建設中展作為、建新功。開展好女職工普法宣傳、技能培訓等工作,開展好“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慶祝活動,落實好《女職工勞動保護特殊規(guī)定》,努力改善女職工工作、生活條件,維護廣大女職工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