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優質護理范文
時間:2023-04-24 08:57: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人優質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的探討責任制護理在老年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最終轉入老年科的的126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采用老年科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模式,且重點強調責任制護理模式。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前后的依從性及住院期間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依從性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56例(88.89%)、25例(39.68%)、36例(57.14%)],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優質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SCL-90因子評分分別為[(1.4±0.6)分、(1.2±0.8)分、(1.5±0.5)分、(1.7±0.6)分、(1.6±0.5)分、(1.2±0.5)分、(1.5±0.6)分、(1.4±0.7)分、(1.8±0.8)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3±0.7)分、(2.1±0.9)分、(2.7±0.6)分、(2.6±0.4)分、(2.8±0.4)分、(1.8±0.6)分、(2.1±0.7)分、(2.2±0.8)分、(2.7±0.6)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17%(2/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46%(11/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科患者實施責任制護理模式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老年患者;責任制護理;優質護理;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以及老年患者身體各種機能的下降和相關健康意識的缺乏,導致受傷住院的老年患者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該類患者住院時間長、基礎疾病較多、治療依從性較差[1]。為了提高老年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優質護理模式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護理的臨床實踐,在老年科護理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26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3例,觀察組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年齡65~87歲,平均(72.4±3.4)歲。對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齡69~87歲,平均(74.1±3.1)歲。所有患者均都可進行正常語言和文字溝通交流,排除心理障礙和精神異常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按照老年科常規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包含了病情觀察、每日餐飲方面的指導、根據心功能的情況安排休息及治療護理。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由本科室護士長牽頭,按床位進行分管,責任到每個護士,定期進行抽查,對不滿意或操作不規范的護理進行處罰[2]。主要對患者進行以下護理:(1)分管心理護理護士需要詳細掌握了解患者的病情、教育背景、家族遺傳病史,解除或緩解患者因所患疾病造成的心理壓力,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讓患者能以樂觀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2)穿刺時做到穩、準、快,盡最大可能減少疼痛刺激。輸液要合理安排順序,盡量先輸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并做好血管保護[3];(3)老年患者飲食較為特殊,要依據患者的個人的具體飲食習慣,進行飲食調節和搭配,在滿足身體充分營養需要基礎上,要使其獲得心理和生理的舒適感覺;(4)鼓勵患者做床邊或院內的適當活動,減少長期臥床的頻率,以致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3.1依從性依從性好:完全接受醫生為其制定的治療方案,順利完成完整的治療療程,完全配合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依從性差:對出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不能理解,拒絕配合醫護工作,或者只是單方面的接受[4]。
1.3.2心理健康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5-6]對兩組患者心理健康進行評價。SCL-90由90個項目組成,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一般認為因子分≥2分,被測試者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
1.3.3感染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感染例數,醫院感染率=醫院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明顯提高,與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后SCL-90各因子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各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護理后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醫院感染2例,發生率為3.17%,對照組發生醫院感染11例,發生率為17.4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5,P<0.016)。
3討論
我國人口老齡化呈明顯上升的趨勢,老年人由于身體各項機能的下降和減弱以及相關健康知識和意識的缺少,很容易發生意外,引發各種嚴重并發癥[7]。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護理理念逐漸被重視。研究發現,優質護理模式的實施可以明顯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依從性、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療效。但護理理念并未深入到每個科室,這與護理人員自身的素質有著一定的關系[8]。本科室采用優質護理模式中的責任制護理,每個護士分管一定的床位,并定期進行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的考核,并與績效并聯,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研究顯示實施優質護理組的患者在治療時及在接受護理期間的依從性表現明顯高于對照組;實施優質護理后,優質護理組老年患者的SCL-90各因子評分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中患者的評分,說明優質護理對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自身狀況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本組研究通過優質護理的責任制護理模式對患者實施優質的護理模式,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的醫院感染發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從本科室開展實施的優質護理模式的具體情況來看,優質護理的核心就是要以患者為中心,在實施的過程中護士分工要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建立起對患者進行心理的疏導、認知和行為干預的具體機制,并爭取患者家庭的支持,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的優質護理模式的實施,尤其是責任制的優質護理模式,可以顯著提高老年患者在治療中的依從性,極大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
作者:張翔 王雅純 李夏婷 黎昌炫 趙麗 符少戀 王星 單位: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吳華穎董杰,李鐵,等.老年患者護理風險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0,8(5):80-81.
[2]黃改萍,王巧紅.護理結局分類在老年科心臟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18):1654-1655.
[3]張秀萍.舒適護理對血液病患者化療的心理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097-7098.
[4]華茂,鄭雪艷.預見性護理在老年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6):1986-1987.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18-320.
篇2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老年患者;護理
優質護理服務的服務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 以質量為核心[1]。它能有效的解決護理人員經驗技術的參差不齊, 護理工作落實不到位的矛盾, 夯實了護理工作的基礎, 保障了醫療安全, 改善了護理質量。在老年患者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有利于為老年患者提供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 可以使患者治療依從性增強, 身心均處于最佳狀態,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增強患者的自信心, 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醫學會老年學會提出60歲以上作為我國現行的老年人的劃分標準 [2], 1999年10月, 國家統計局公布, 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數的10%, 標志著我國進入老年型國家[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年加劇, 老年人患病住院人數的增加, 對老年患者的治療與護理, 已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因此, 本科自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以來, 在老年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廣大老年患者的認可, 減輕了他們患病的痛苦, 提高了老年患者對疾病的認識, 促進疾病的預防和康復, 增進了護患關系,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入院指導
有專門責任護士和醫生負責老年患者, 第一時間來到患者身邊, 為他們介紹科室布局, 病房環境, 從生活和治療兩方面, 為老年患者提供詳細的入院指導, 使他們能夠面對面與責任護士溝通, 減少因病住院的恐懼心理, 為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醫技檢查指導
針對老年人行走不便, 患者活動無耐力等特點, 給患者提供專用輪椅, 并有專人為老年患者進行各項檢查預約, 合理安排檢查時間, 并有責任護士詳細介紹給患者和家屬檢查流程, 反復告知檢查前后注意事項, 減少老年人遺忘和耽誤檢查, 使各項檢查結果及時準確反饋給醫生, 為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
3 健康教育具體化
在基礎健康教育的基礎上, 本科設計制作了配以文字、圖形的飲食指導卡片, 以及各種警示牌, 如防跌倒、防墜床、防脫管、慢病宣教室等, 生動形象的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時刻提醒與疾病相關的知識, 既加深了老年人記憶, 也有利于護患溝通, 增進了護患關系, 同時也滿足了老年患者對自我保健及健康知識的需求, 使老年人在醫院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深受老年患者的喜愛。
4 口服藥卡片提醒
本科將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的服藥情況以卡片的形式懸掛在床頭, 方便護士了解所管轄患者的服藥情況, 及時給予準確的用藥指導, 同時還可提醒老年患者服藥的劑量、方法、時間, 減少老年人因記憶力減退, 而導致亂服或漏服藥物而延誤疾病的治療, 對疾病早日康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基礎護理家庭化
生活部分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占住院患者的80% 以上, 因此我們建立翻身卡、定期巡視、及時翻身, 并做好記錄, 為患者制作軟枕、足圈、靠背墊等等, 晨晚間送水送飯及睡前護理等, 既方便患者和家屬的照顧, 也提高了基礎護理質量。
6 出院定期電話隨訪
針對老年患者記憶力差, 行動遲緩, 本科定期由責任護士進行出院電話隨訪, 可以及時了解老年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心理、藥物等方面需求, 為他們提供家庭保健指導, 提醒他們按時服藥, 定期復查, 使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更加清晰, 可延長老年人再次入院的時間間隔。
總之, 在老年患者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順應和完善了以個人為中心, 以質量為核心的整體護理的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 保證了老年患者身體和心理都處在良好的狀態, 有助于配合治療, 減輕了他們患病的痛苦, 提高了老年人對疾病的認識, 促進疾病的預防和康復, 增進了護患關系, 是拓寬、發展老年人護理事業的重要舉措, 將能為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改革和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同時使社會對老年人更加關注。
參考文獻
[1] 李梅.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與體會.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1,33(2):157-158.
篇3
在2017中國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上,光明日報報業集團《新天地》雜志社與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組織的推舉“身邊最親養老護理員”大型公益活動現在正式啟動,這是一件值得祝賀和期待的大好事。
今天發展養老服務,提升養老服務,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已經成為中央關注、社會關切、群眾期盼的民生大事。要做好這件大事,雖有許多工作,但盡快培養一支能夠真正提供優質服務的養老照護員大軍,無疑應是一項具有關鍵意義的任務。因為只有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才能使養老服務設施、制度、規劃和標準運行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才能為老年人提供讓他們安心、靜心、舒心的服務。
我認為能夠被老人視為“身邊最親養老護理員”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夠將尊老與敬老結合并做出成效的服務者。
首先是尊老,服務者不應把養老服務的對象視為病殘者和依賴者,而應看作長者和具有程度不同能力或余力的老者。要尊重老年人的生存權、健康權、表達權、自和隱私權。要在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促進他們施展才能,發揮余力,自助互助。服務者要時刻銘記老化雖然不可逆轉但可延緩。慢病雖不能治愈但可調適,工作雖不能延續但可參與。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養老服務絕不是說在嘴上、寫在墻上,而是要時時刻刻把它們融化到自己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服務之中并作為照顧服務的共同目標指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照顧服務缺失這樣一種理念,一旦老人入住機構養老后,他們吃飯、睡覺、洗浴、活動等等都被統一規定,集中管理,老人不能自主調節個人生活,沒有自我控制感、失去個人歸屬感,這樣的機構怎么能成為眾多老人養老選擇的目標?而那些入住的老人如果長期感受這種壓抑,誰又能保證他們最后不會像一部電影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毅然決然地“飛越老人院”,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呢?
篇4
關鍵詞:老年 跌倒 防止
患者安全一直以來是醫療衛生系統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優質護理工作中重要的問題之一。對我院2012年在老年病房發生的11起不良事件分析中,患者發生跌倒并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事件有7起,占全年不良事件的70%,因此找出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做好預防工作,有效避免跌倒的發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是優質護理服務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跌倒是指一種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為找出住院老年病人發生跌倒的原因,減少其發生率,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生活質量,以下對我院老年病房 2012年度患者發生跌倒進行分析。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老年病房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期間發生跌倒并造成骨折或縫合患者7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
1.1 年齡: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63歲,60―70歲4 人,71―80歲1 人,81--90歲2人,平均年齡72歲。
1.2 跌倒時間分布:周末及節假日6例,工作日1例,其中中班:5:00pm―8:00pm 3例;夜班:4:00am―5:00am 1例;6:00am―8:00am3例。
1.3 疾病分類:依次為精神分裂癥4例,阿爾茨海默病2例,復發性抑郁障礙1例。
1.4 發生跌倒的原因:行走過程中站立不穩跌倒1例(14%)改變時跌倒5例(72%),受精神癥狀支配1例(14%)。
1.5跌倒所導致的后果:腰椎骨折1例,髕骨骨折2例,縫合4例。
2跌倒危險因素分析:
2.1 內在因素
2.1.1年齡及生理因素: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身體各器官功能均有所下降,平衡能力降低,反應時間延長,感覺遲鈍,行動遲緩,跌倒的危險性增加。
2.1.2 跌倒與改變:全年7例跌倒中改變就占了5例,由于老年人關節僵硬,導致活動不便,例如:一例患者就餐后,從座位站起想回病房時被座椅腿絆倒導致骨折,
2.1.3跌倒與藥物:患者服用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及抗抑郁藥物,導致的副作用等都是引發跌倒的相關因素。
2.1.4跌倒與設施和環境因素有關如地面濕滑、易絆倒的地面物品,桌椅腿也是造成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
2.1.5 情緒障礙:有些病人思維紊亂,行為沖動,造成身體失去平衡,抑郁患者情緒低落,可消弱老年人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注意力,都可增加跌倒的危險因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由于認知能力降低,體力和智力狀況的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險性增高
2.2 外在因素:
2.2.1 從患者發生跌倒的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出患者發生跌倒集中在中班晚間護理和夜班晨間護理及清晨取血等護士工作比較繁忙的時段,患者在跌倒前的瞬間身邊沒有護士及時攙扶。
2.2.2 患者跌倒與護士人員配備和護士的工作狀態有關,在7例跌倒的患者中有6例發生在周末及節假日,護士人員相對較少,工作狀態有所放松,安全意識減弱。
2.2.3護理評估工作不足和護患溝通不夠、護士資歷不夠、經驗不足等。
3 老年住院患者預防跌倒的安全護理目標
3.1老年人和照顧者清楚跌倒的危險因素,能夠積極主動的自我防護。
3.2 老年人在住院期間的日常生活需求能夠得到保證。
3.3 老年人在將要跌倒的瞬間能夠得到及時的護理和處理。
4老年住院患者預防跌倒的安全護理對策
4.1跌倒風險評估:病人入院時護士要對其進行跌倒風險評估,目前我院采用的是摩斯跌倒評分,對于曾經有過跌倒史及被評為高危易跌倒的老年住院病人,要有嚴防跌倒醫囑,并在床位一覽表有明顯標志,,在病人床頭有黃色防跌倒卡,使大家易于記住防范,并做好交接班。
4.2增強醫護人員預防病人跌倒的安全意識,加強護士的責任心,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護理觀念,學習預防跌倒的相關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中。
4.3消除安全隱患,改善住院環境,及時清除病房及走廊內各種障礙,病室內床頭桌椅子等擺在固定位置,隨時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廁所樓道內安裝安全扶手。調低老年病人床的高度,可適當加床檔,做到設施到位合理。
4.4病人入院當天要詳細做好環境介紹及住院宣教,使病人盡早熟悉環境。對于高危易跌倒病人要作好防跌倒宣教,囑托病人在走動時盡量把扶安全扶手。在沒有扶手的地方或站立不穩時要及時大聲求助。
4.5 鼓勵老年病人參加適量工娛療活動鍛煉 ,增強體質。對于走路不穩的病人,參加活動時要有專人陪伴,攙扶。
4.6 護士要認真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了解病人的精神癥狀,對病人受精神癥狀支配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要有預見性思維,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
4.7 建立護士彈性排班制度,對患者易出現跌倒的高峰時段,增加護理人員的配備,同時在這個時段加強巡視,主動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患者時時進行提醒,對跌倒的高危患者,在活動時身邊要有人陪伴。
4.8 對陪護人員也要加強教育和指導,使他們從思想上對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引起重視,掌握預防跌倒的方法和照顧患者的技巧。
篇5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2~2013年因跌倒致髖部骨折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120例,男42例,女78例;年齡61~99歲,平均79.22歲;內固定手術68例,關節置換或股骨頭置換術46例,內固定取出術3例,外支架固定術3例;全身麻醉102例,硬膜外麻醉7例,腰麻5例,腰叢加神經阻滯4例,腰硬聯合2例。2010年未開展優質護理前6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2011年開展優質護理后6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所有患者術前均無并發癥。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術后護理
1.2.1基礎護理 術后24 h安置心電監護,吸氧,責任護士每2 h巡視1次,動態觀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體征、出入液量變化;注意傷口滲血、引流液的性狀及總量,引流管固定妥當,不可折疊、受壓、牽扯;觀察患肢端血液循環情況,加強保暖。
1.2.2護理 待全麻清醒后,抬高床頭15°~30°。患側肢體抬高15°~20°,外展中立位;行髖關節置換的老年患者,特別注意兩大腿之間可放置T型枕固定,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不可內收、內旋。
1.2.3物理治療儀的使用 使用下肢靜脈泵2次/d,可促進靜脈回流加速,有效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床旁超聲電導儀2次/d,可交替使用止痛、消炎藥片,減輕患者的疼痛;術后3 d可行紅外線治療儀(TDP)局部照射傷口,促進傷口愈合。
1.2.4心理干預 責任護士應加強與患者交流,告知手術情況并及時感知患者的情緒變化。對情緒波動大的老年患者要因勢利導,采用松弛訓練、指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同時講解髖部骨折的治療進展、預后及注意事項,讓患者在住院期間感到踏實、放心,改善其不良情緒;對性格固執的老年患者,應予尊重,注意言談舉止、儀表梳妝,操作應準確熟練,以端正、自信、和善的形象展現在患者面前;取得家屬的配合,在不同的心理階段幫助患者作自我評價,支持鼓勵患者,幫助其發現自身問題。
2 結果
2.1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住院時間(8.79±2.24)d;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7%(25/30),住院時間(10.35±3.44)d。2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老年髖部骨折發生率日趨上升,據統計有0.2%~1.5%的老年人因跌倒致髖部骨折,尤其是伴有內科疾病的高齡患者,常因并發癥多、病情重稱為"死亡骨折"。本研究120例患者中>75歲老年人66例,高齡患者占一半以上,而術前有效預防并發癥可提高老年患者的手術耐受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本組資料顯示,對照組患者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有明顯改善;結合骨科術后早期、漸進式功能鍛煉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對照組為20%,觀察組為7%。
篇6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使老年人的疾病也逐漸減少。人類的平均壽命日見增長;老年人在社會人口中的比例不斷增加;老年心理學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它不僅讓老年人延年益壽,而且使老年人在有生之年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提高生活質量,安度晚年。下面談一下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1建立社區老年健康咨詢中心:應有專業人員指導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飲食的烹調,營養的搭配,娛樂活動的具體內容等。建立保健檔案,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組織專家進行老年保健講座,訂閱老年保健雜志,建立老年健康宣傳欄,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活動,使他們愉快地安度晚年。
2消除病人的恐懼焦慮感:全社會都應該尊重老人,愛護老人,使養老敬老成為社會美德和風尚,讓老人事事處處都感到和受到優待,而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幫助老人建立價值觀、滿足感,用科學的態度看待衰老過程。根據觀察,老年病人適應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懼和焦慮,擔心自己的身體能否好轉,是不是不行了等等。這時護士要主動接近病人,幫助他們掛號,取藥、取送化驗標本,熱情接待,解除孤獨感對住院臥床的老年病人,應經常變換,使其能做些輕微的活動,放松肌肉,消除緊張情緒。通過護士與病人的交談使病人感受到在醫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療和護理,增強他們對醫院的信賴,解除了焦慮,增強了恢復健康的信心。
3熱情周到的護理:馬克思說“熱情體貼和藹可親的舉止,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情緒低沉,固執,愛發脾氣。對老人醫務人員應加倍耐心,熱情,更加體貼,用誠懇的態度,親切的話語,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嚴密注視病情發展:對疾病的細微變化,護士都要嚴密觀察,因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癥,所以要加強護理,根據不同的生理變化,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如糖尿病患者易發生交叉感染,故作靜脈穿刺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減少刺激。吸人性或墜積性肺炎時,可采用經常翻身拍背的護理方法,保持呼吸道暢通。根據氣溫的變化,注意衣服的增減,以免受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5飲食護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應當是低鹽、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優質蛋白,多種維生素多種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營養。采取少食多餐方式,從而增加食欲。
6為病人創造舒適優美的環境:病房寬敞,光線柔和,安靜,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輕、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適感。因此,住院環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增強病人的適應性。要創造條件,種植花草,在病室的墻壁上可掛貼優美的字畫,以美化環境,使病人心情舒暢。病室的設備要維持病人的獨立性,如準備輪椅、手杖等。走廊、廁所等處要設扶手,便于行走,保證安全。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可做適當的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病情的恢復。
篇7
關鍵詞:社區老年保健服務;必要性;措施
如今,人們的壽命在逐漸增加,我國老年人人口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漸變大。而相應而來的便是如何對老年人進行合理的護理,以保證老年人的晚年可以得到較好的生活。因此,開展社區老年保健服務,滿足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社區老年人群健康特點
(一)體質較弱
我國對于老年人的劃分一般是在60周歲以上,此時,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都處于退化的階段。調查數據表明,在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這其中有50%以上的人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病,而且,病情十分嚴重以至于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患者更是占有70%的比例。由此可知,體質偏弱在老年人群體中是一種常見的健康特征。
(二)老年人心理問題
老年人由于歲月的不斷流逝,開始出現認知能力減退的現象,己無法適應迅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不信任、焦慮和抑郁,并且產生無用感,加上可能出現的配偶去世、離退休、經濟收入減少、生活質量下降、子女外出無法溝通和缺乏照顧,以至于老人心理問題發生幾率不斷攀升。
(三)家庭自主養老人數逐漸減少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很多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大多數的家庭格局也逐漸的由核心化轉變為小型化,以至于大部分老年人處于獨居的狀態,甚至依靠養老福利來生存。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由于外出學習、就業等人數的增加,子女對于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根本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致使老年人患病的比例上升。
二、社區老年保健服務工作開展的必要性
(一)社區保健服務滿足多數老年患者的需求
老年人病患具有慢性病多、突發性強的特點,因此,老年人需要一些日常生活的照料和護理。許多老年家庭雇傭保姆照料生活,但保姆照料老人維持的時限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服務護理的水平也不高。長期照料服務主要是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可以有效的解決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長期照料的問題。同時,在社區中有計劃的發展“家庭病床”和“家庭護理員”等項目,也是我國今后解決老齡問題重點投資的一個方向。此外,長期照料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決不了的,因此大力發展社區保健服務中的長期照料服務十分有必要。
(二)創建社區老年健康檔案
在社區保健機構中,應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創建健康檔案。健康檔案中應包括老年人的家庭情況、心理狀況以及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資料,而且還應詳細記錄老年人的血糖、血脂、血壓等健康指標。此外,老年人的家庭住址、電話信息等都應仔細記錄,從而方便社區醫療服務人員對老年人進行定期的隨訪以及聯系。創建老年人健康檔案,可以使社區醫療服務人員準確掌握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有利于為老年人制定合理的保健服務。
(三)社區保健服務應適合老年慢性病患者
第一,老年人作橐攪莆郎的主要消費群體,社區老年保健服務工作應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使其不出家門就可以得到在醫院同樣的治療,當醫生檢查診斷后,社區護士既可立即給藥,或提供各種肌注、靜脈點滴、輸氧等服務,同時根據醫囑上門進行治療和護理,給患者創造一種新環境,使疾病早日康復;第二,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點,各器官功能低下,一旦患病常常是幾種疾病同時存在,病情復雜且危重,需臥床休息,這就需要社區保健機構有較高的醫療技術及護理質量,醫生具備老年醫學專業知識,而護理工作也同樣重要,按時上門咨詢指導,對因外傷或血管病造成的殘疾患者,進行肢本訓練,鼓勵老年患者做適當的體力活動,增加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這樣即可節省開支,又減輕了家庭成員的負擔。
(四)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
大多數老年人的戒備心理都非常高,所以,在對老年人開展健康咨詢以及護理時,應保持較為適宜的距離和選擇較為安全的環境進行。由于老年人可能會存在語言表述不清的情況,而且一些老年人可能會具有多種并發癥,病情復雜,因此,對于一些存在疑問或含糊不清的問題應反復確認、仔細核實,避免由于病情描述不清而被延誤,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對于有語言表達障礙或是記憶功能障礙的老年人,應對其家屬或是照料者進行病情的詢問。此外,在進行服務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注意運用一些撫觸等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而且在詢問過程中,應保持耐心,因為老年人對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的訴說可以使其身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社區老年保健服務工作的開展,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心愿,還可以彌補家庭以及養老機構中對于老年健康服務的不足,有利于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保障的問題,使老年人度過健康、安穩的晚年。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生活質量1老年慢性病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
老年慢性疾病受情緒的影響,憤怒、恐懼、焦慮等各種負性情緒都會有所改變,而自評健康與情緒具有顯著相關.Kaplan認為,自評健康差可能是個體負性心理社會事件的共同特征,在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中起重要作用。精神健康自評好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得分高于精神健康自評差的患者,生活質量在不同程度的健康自評之間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身體健康自評好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明顯高于身體健康自評一般及差的患者。Kum也報道,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受自評健康的影響,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對自身疾病持有正確的理解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在提高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具有一經確診需終身服藥的特征,漫長的治療過程和相繼出現的各種并發癥導致老年慢性病患者軀體功能和社會活動能力進一步下降。且疾病種類越多,文化程度越低,慢性病病程越長,生活質量越差。Wang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質量得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并且女性低于男性,與本調查結果不相符。這可能與本調查對象僅限于老年人。總之,影響老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中存在一些人口經濟社會因素,但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自評健康狀況.因此,今后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管理時,應更加注重個人的健康認知程度,幫助老年人正確評價自己的健康,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對慢性病的預防與治療意識,認識相關危險因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2發生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2.1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健康需要社會在持續性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指數也逐漸增加,這就需要專門的醫療機構來承擔更高的要求服務。社區性護理的出現以及發展,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優質、便捷的社區服務,對社區醫院的護理資源要求很高,急救藥品、設施等完整便利,能提供及時、周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心理健康,如舒適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宣傳和指導健康知識,人們的健康意識加強,人們越來越渴望獲得更多的衛生保健知識和康復指導,慢性病老年患者更渴望獲得醫療保健的健康指導,掌握必要的醫療保健知識并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合作。
2.2健康需求的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各種疾病的連續發展,出現了部分新類型的疾病,環境污染危害人民的健康,如工業廢棄物、噪聲、汽車尾氣的排放,以及農業面源污染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醫學模式不斷發展轉變,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風險因素,加強了疾病預防和健康意識,對生活方式的致病作用的認識,在個性特征和心理情感因素的作用下,健康需求更加強烈。
3慢性病老年患者面對的護理問題
首先,醫療服務、護理從一個簡單的模型的變化為整體護理模式,增加了護理工作量。護理服務也從原來簡單的對患者護理擴大到全部人口;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從醫院發展到社區;其次受過良好教育和專業護理人才的缺乏,使老年人社區護理面臨的嚴峻考驗。2011年我國注冊護士平均達1.89人/千人,較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6.25人低下。所以,老人社區保健人員的情況不是很樂觀;另一方面,中國的社區護理起步較晚,缺乏有經驗和專業性強的社區護士團隊,老年人缺乏健康知識的學習已經嚴重制約了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發展,如護理課程中的變化沒有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和多元化護理的角色的改變,從而導致知識轉移與實際工作發生嚴重的脫節。
4通過社區護理提升高齡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4.1基礎護理包含了飲食指導、休息指導、家庭病房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和測量、正確的藥物服用方法等,幫助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及時反饋每個患者的動態信息給醫生,老人的長壽和健康和基本的照顧和護理關系密切,有些老年人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最終失去生命并不是因為疾病而是缺乏適當護理和及時的關心引發的并發癥。加強對老年人的基礎護理,從患者的休息,衛生、飲食、舒服的等方面進行,并注意溫度和濕度的適宜,保證病房的通風和采光,減少噪聲,給老年慢性并患者創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在飲食上,老年人應攝取低鹽低脂的飲食,增加或減少營養成分取決于疾病情況,戒除抽煙、酗酒等不良嗜好,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4.2對癥護理對于慢性疾病老年人在家庭病床的管理不僅是一種原發疾病護理,還需結合治療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宣教;加強保健衛生知識的宣教,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在治療和家庭病床護理中,各種搶救藥品的必須攜帶完全,準備好與醫院聯系,并告知患者及家屬緊急電話號碼,保證急救急診工作的展開,家庭小藥箱需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做到事半功倍。
5社區護理對老年慢性病的治療效果
5.1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不良生活習慣許多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加劇病情的發作。有研究表明,對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后,患者飲酒次數明顯下降,攝入的鹽量明顯減少。行為的改變需要一個逐漸的過程,在實施社區護理以后,老年的不良習慣逐漸得到改善。
5.2能提高患者和家庭的安全感社區護理以患者為中心,護士在患者及家屬心中有權威性。研究表示,社區護理既加深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作用的認識,也提高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加深了護患之間的感情,為護理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了護士的護理效率。
5.3 有利于患者的心理恢復護士通過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感受,針對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有計劃護理,鼓勵他們與病魔對抗,激發他們的生命潛力,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生活滿意度,使他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6結語
總之,社區護理人員要重視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與社區護理需求,應加強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照顧力度,在完成國家規定的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項目外,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包括社區護理在內的慢性病患者全程照護措施,開發適合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區護理模式,使居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質量有所提高,以達到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的。
老年護理專業的社區護理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然的過程,要求社區護理人員具有優良的基本醫療知識、護理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知識。時間證明社區護理符合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提高了護理的質量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通過社區護理可以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為我國社區護理的全面發展做好相應的鋪墊。
參考文獻:
[1]高利平.山東省老年人口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1.
[2]王俊,龔強,王威."老齡健康"的經濟學研究[J].經濟研究,2012,01:134-150.
[3]孫玉華.老年人的健康自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3.
[4]張莉莉.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現狀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8,14(14):574-575.
篇9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臨床特征;護理
老年性高血壓是指年齡大于65歲,血壓值持續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標準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mmHg(18.6kPa)和(或)舒張壓≥90mmHg(12kPa)者。臨床癥狀以血壓波動大并發癥與合并癥多見。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特征復雜,與一般成人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有較大的差別,常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及嚴重并發癥,對降壓藥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差異性很大,重視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殊性,對老年性高血壓病的防治及延緩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過對本院148 例老年高血壓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特征,針對特征進行護理并分析護理與否后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 年6 月~12月接收的98例老年高血壓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同時選取門診隨診治療病人50例,14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年齡為60~81 歲,平均年齡(70.2±7.6)歲。
1.2方法 記錄患者臨床特征,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護理,并作統計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計量資料的實驗數據經正態性檢驗,數據呈非正態分布,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各組之間比較用Mann Whitney U檢驗(非參數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疾病特征 依據統計發現,所有患者的疾病具有血壓波動性較大,收縮壓增高為主,診室高血壓多見、容易出現性低血壓、容易并存多種疾病且并發癥多、血壓晝夜節律異常、易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的臨床特點。
2.2兩組血壓情況的比較 兩組數據比較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住院治療后經過優質護理血壓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而門診隨診治療病人中有部分患者血壓控制不好,護理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對照組降低(P>0.05),見表1。
3討論
通過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具有以下臨床特點:①血壓波動性大,老年高血壓患者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又或是平均動脈壓波動性均比年輕患者大,尤其是收縮壓最為明顯;②以收縮壓增高為主,年齡的增加致使主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彈性減低,血管的順應性下降,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不能有效擴張血管來緩沖血流帶給血管壁的壓力;心臟舒張時,血管壁又不能靠彈性回縮來維持一定的舒張壓。故在老年人群中,收縮壓增高更常見;③診室高血壓多見,與中青年患者相比較,診室高血壓更為常見,容易導致治療過度。因而,老年高血壓患者需要加強血壓監測,盡量做到家庭自測血壓,需要時行動態血壓監測評估是否存在診室高血壓,避免出現不良事件的發生;④容易出現性低血壓,性低血壓是指患者站立3min后,收縮壓在仰臥時比站立時降低20mmHg以上或舒張壓降低10mmHg以上,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2]。老年人頸動脈體、主動脈弓、心肺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腎臟排鈉增加,腦血流降低,竇房結功能減退,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對生理刺激的反應性降低,隨著增齡口渴機制損害引起的血容量體積降低,這些因素均可誘發性低血壓。據報道,24%的老年人存在性低血壓,且經常無癥狀[3];⑤容易并存多種疾病且并發癥多,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合并腦血管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血脂異常、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慢性支氣管炎、缺血性腎病及老年癡呆等疾病。較常見的為腦血管病變,且預后不好;⑥晝夜節律異常,健康成年人的血壓的高峰時間是6Am~10Pm,血壓的低峰時間是10Pm至次日6Am。即晝高夜低型,日間血壓水平較夜間高10%~20%(即杓型血壓節律)。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壓晝夜節律的異常,表現為夜間血壓增高幅度>20%(超杓型)或夜間血壓下降幅度
針對老年高血壓病人的特點以及病人的依從性和不良生活方式,臨床治療后應進行相應護理,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通過優質的臨床護理能夠有效的控制血壓及相關并發癥,分析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住院治療后經過優質護理血壓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這與國內許多學者研究相同[5]。老年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心、腦、腎病變的危險因素,也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護理是一項長期工作,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疾病特征,作出合適的護理方案,加強患者心理護理、飲食和運動指導以及用藥指導等護理,可使治療效果最大化,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6]。本研究顯示,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實施針對性方案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病人的痛苦。
綜上所述,隨著老年高血壓患者逐年遞增以及治療中藥物對各器官功能的損害,提供優質護理對疾病的后期治療尤為重要,能夠改善預后,延長患者壽命。
參考文獻:
[1]薛金嶺.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特征及治療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5:2416.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579-616.
[3]Psifz,L.Orthostalic hyperlension in the elderly[J].N.En-J.Med,1989,321:9.
[4]Kario K,Shimada K,Risers and extreme dippers of noctumal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on:antihypertensive strategy for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J].Clin Exp Hypertens,2004,26:177-189.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市某醫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0例呼吸內科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發生院內感染者50例,占8.0%,患者均符合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并排除了入院前及入院時所存在的感染。其中男253例,女147例,年齡60~75歲,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檢查數據分析,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200例,實驗組20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種及基本情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確診,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即老年呼吸道患者在醫院期間內獲得的感染和在醫院內感染出院后發病的(不包括入院前已經發生感染的和入院時就存在感染情況的患者)[1]。
1.3 方法:兩組都進行常規的臨床護理和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預防性護理,主要的預防性護理措施包括: ①制定呼吸內科質量監管標準和規范。對實驗組進出病房的患者及其家屬和醫護人員進行嚴格控制,在探病時間及人數、進出攜帶的物品等進行嚴格的檢測和消毒;病房要及時消毒通風,實驗組患者的床單及被褥及時換洗晾曬;患者所使用、產生或接觸的污染物要及時隔離;護理人員及家屬要經常陪護患者,做到感染及時發現、及時治療[2];②抗生素使用規定。首先,是對抗生素藥品的使用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嚴禁患者和醫護人員濫用抗生素,對實驗組的患者盡量不要使用抗生素;其次,對醫護人員要加強監管和教育,加強內部監督[3];再次,對老年患者要做好宣傳教育,說明抗生素的使用規范和標準及其濫用危害,防止患者及其家屬濫服抗生素;③加強護理。對實驗組的老年患者加強護理力度,例如,老年患者的言行、不適癥狀等都及時記錄下來;醫護人員要及時與患者溝通,當發現臨床癥狀時進行處理和治療[4];最重要的護理其實是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針對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進行心理疏導,尤其是那些常年被呼吸道疾病困擾而焦慮、抑郁的老人,鼓勵他們積極與疾病做斗爭,建立信心、配合治療,輕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 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預防性護理措施的效果:實驗組的患者在實施了預防性護理措施之后,在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感染率三方面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見,預防性護理對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是很明顯的。
3討論
呼吸道疾病通過空氣、飛沫、接觸物等都可以進行傳播,老年人由于體質弱,抵抗力低和免疫力低等因素,很容易在醫院就診和治療期間感染呼吸道疾病,為了降低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的發病率,做好預防性護理是極其必要的。醫務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在醫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等方面進行預防性護理,加強預防呼吸內科感染的意識;加強科室內部的監督管理;避免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藥物濫用;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水平,加強平時對患者及患者周邊環境的護理和監管,尤其是進出患者病房的其他人員及其攜帶物的監管,避免感染,從而確保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從臨床分析看,預防性護理對老年呼吸道內科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很好,能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和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今后在臨床應用方面可以大力推廣,逐漸惠及老年患者,降低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
4參考文獻
[1]張春燕.預防性護理對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9):2152.
[2]陳熙.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措施探析[J].吉林醫學,2011,32(36):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