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竊讀記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海音竊讀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叮呤呤”終于放學了,我期待一天的時刻來到了!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我已壓制不住內心的激情。不過,到這兒來,可不是來吃飯的,目標是鄰近的一家書店。
我的名字叫林海音,不過由于家境貧苦,只能偷偷地讀書,還要時時提防身邊的人。我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讀書,那樣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候,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貼在一個大人身邊,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者小女兒。我最喜歡在下雨天讀書了,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里待下去。即使我再饑腸轆轆,即使炒菜的香味已飄進自己的鼻子里,我也不會放下書。
這已是我今天進的第五家書店了,書店里的人依然不見少。我拿起那本沒讀完的書,像餓狼一樣貪婪地讀著。漸漸地,我已進入了書的世界,沉迷在其中。“你好,小姑娘!”一聲親切的召喚把我又拉回了現實中。糟了,是書店老板!難不成我偷偷看書,光看而不買的事情被發現了!這可怎么辦呀?老板說:“你總來我的店,但光看而不買,一定是沒錢吧?不過,我看你這么用心讀書,我就允許你免費看吧,因為我小時候也經歷過這樣的事,也很渴望讀書......”我的眼眶濕潤了,含著淚連聲道謝。臨走時,書店老板又送了我幾本書!
這幾本書,不僅僅是包含著知識,還包含著一顆渴望讀書的心!從此,我悟出一個道理:每個人都喜愛讀書,每個人都渴望讀書!
篇2
新學期開始了,翻開語文書,第一頁就是竊讀記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我深深受益。
文中講林海音小時候的故事,林海英的做法使我感慨。林海音小時候家里很窮,買不起書。她沒放學回家,就急匆匆的跑向書店去讀書,我想,大概我們會家是去吃飯吧!
他用急切的腳步走向書柜,用她的雙眼去找她的書,卻遲遲找不到,她告訴我們她是多么愛看書,并且告訴我們竊讀時的那種復雜心理,告訴我們她喜歡下雨天,因為她可以在書店看書,她非常地高興。
我們應該學習林海音那種愛讀書的樣子,不應該不讀書。就像是文章中最后一句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馬嶺小學五年級:高倩倩
篇3
因為我一有時間就拿著本書,連上WC都拿著。而爸爸怕我近視,就下了“圣旨”,說:“以后再也不準看書”。連書房的房門都給鎖住了。唉,無奈。我只好作罷。
可是,熱愛讀書的我怎么會放棄呢?哼,你不讓,我偏要干。這兩天學校放假,我在家里呆著。無聊得要死。趁著爸爸出去辦事,嘿嘿……我風一般的“飛”上爸爸的臥室,在爸爸床前的抽屜里一個勁的亂翻。
五分鐘,十分鐘……終于,還是沒找到。頓時,我的心都涼了半載。突然,我的眼睛一亮。用了十五分零五秒的時間發現了“目標”—鑰匙。我拿著鑰匙跑到書房,當房門打開的時候,就甭提我那興奮樣了。
我拿著一本小說在那津津有味的看著。不知過了多久,門外響起爸爸回家的特殊聲音。聽到這消息后,我用了五分鐘收拾好“慘境”。然后飛快的跑下樓。爸爸看見后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說:“你進書房了吧?”“你……你……你說什么呢?沒……沒證據就別亂說”,我說。“是就好”,爸爸說。“呼”我頓時松了一口氣。
篇4
(編 者)
作 家 檔 案
林海音,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侵占,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她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隨夫攜子回到故鄉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晚年的林海音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和小學教材的編輯工作。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并發肺炎和敗血癥,病逝于臺北。
林海音以寫作和編輯出版名世。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了《城南舊事》一書。該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后來拍成電影,也改編成兒童繪本。迄今為止,已出版八十本書。主要有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其中,《竊讀記》《爸爸的花兒落了》還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作 品 在 線
虎坊橋
林海音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個老乞丐,也常想總有一天把他寫進我的小說里。他很臟、很胖。
臟,是當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卻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沒有見過的事;覺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襯,所以才有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見他,穿著空心大棉襖坐在我家的門前,曬著早晨的太陽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們多一樣用處,就是食指放在舌頭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夾在兩個大拇指的指甲蓋兒上擠一下,“貼”的一聲,虱子被擠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聽說虱子都長了尾巴了,好不惡心!他的身旁放著一個沒有蓋子的砂鍋,盛著乞討來的殘羹冷飯。不,飯是放在另一個地方,他還有一個黑臟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東西像飯、饅頭、餃子皮什么的,都裝進口袋里。
他抱著一砂鍋的剩湯水,仰起頭來連扒帶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見他在吃東西,就往家里跑,我實在想嘔吐了。對了,他還有一個口袋。那里面裝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錢!他拿好了虱子,吃飽了剩飯,抱著砂鍋要走了,一站起身來,破棉褲腰里系著的這個口袋,往下一墜,洋錢在里面打滾兒的聲音叮當響。我好奇怪,拉著宋媽的衣襟,指著那發響的口袋問:“宋媽,他還有好多洋錢,哪兒來的?”“哼,你以為是偷來的、搶來的嗎?人家自個兒攢的?!薄白詡€兒攢的?你說過,要飯的人當初都是有錢的多,好吃懶做才把家當花光了,只好要飯吃。”“是呀!可是要了飯就知道學好了,知道攢錢啦!”宋媽擺出凡事皆在的樣子回答我。“既然是學好,為什么他不肯洗臉洗澡,拿大洋錢去做套新棉襖穿哪?”宋媽沒回答我,我還要問:“他也還是不肯做事呀?”“你沒聽說嗎?要了三年飯,給皇上都不當。”
他雖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來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殯的行列里打執事賺錢呢!爛棉襖上面套著白喪褂子,從喪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還舉著旗呀傘呀的。而且,最要緊的是他腰里還掛著一袋子洋錢哪!這一身披掛,走那么遠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這就是他蕩光了家產又從頭學好的緣故嗎?我不懂,便要發問,大人們好像也不能答復得使我滿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橋,這是一條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從早到晚所看見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靈,在那小小的年紀里,便充滿了對人世間現實生活的懷疑、同情、不平、感慨、興趣……種種的情緒。如果說我后來在寫作上有怎樣的方向時,說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橋居住的幾年,給了我最初的對現實人生的觀察和體驗吧!沒有一條街包含的人生世相有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橋的幾年中,是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們姊弟們洗了澡換了干凈的衣服,便跟著宋媽在大門口上看熱鬧了。這時來了兩個日本人,一個人拿著照相匣子,另一個拿著兩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剛剛成了過去。小日本兒會說日本式中國話,拿旗子的走過來笑瞇瞇地對我說:“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我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縮。他又說:“沒有關系,照了像的我要大大的送給你的?!比缓笏粗壹业拈T牌號數,嘴里念念有詞。我看看宋媽,宋媽說話了:“您這二位先生是――?”“噢,我們的是日本的報館的,沒有關系,我們大大的照了像?!贝蟾趴茨莾蓚€人沒有惡意的樣子,宋媽便對我和妹妹說:“要給你們照就照吧!”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舉著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門前照了一張像,當時也不知道究竟是為什么要這樣照。等到爸爸回家時告訴了他,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玩笑著說:“不好嘍,讓人照了像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辦?”爸爸雖然玩笑著說,我的心里卻是很害怕,擔憂著。
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來一本畫報,里面全是日本字,翻開來有一頁里面,我和妹妹舉著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講給我們聽,那上面說,中國街頭的兒童都舉著他們的新旗子。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記我國北伐成功經過的畫冊。對于北伐這件事,小小年紀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為住在虎坊橋這個地方,竟也無意中在腦子里印下了時代不同的感覺。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陣緊張的日子,黃昏的虎坊橋大街上,忽然騷動起來了,聽說在選學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給年輕的學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舊事》小說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個將要迎接來的新時代有什么關系,他為了風聲的關系,便在我家有了時隱時現的情形。虎坊橋在北京政府時代,是一條通往最繁華區的街道,無論到前門,到城南游藝園,到胡同,到天橋……都要經過這里。因此,很晚很晚,這里也還是不斷車馬行人。早上它也熱鬧,尤其到了要“出紅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來到各處看“熱鬧”的人。出紅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橋那一帶去槍斃,槍斃人怎么能叫做看熱鬧呢?但是那時人們確是把這件事當作“熱鬧”來看的。
他們跟在載犯人的車后面,和車上的犯人互相呼應地叫喊著,不像是要去送死,卻像是一群朋友歡送的行列。他們沒有悲憫這個將死的壯漢,反而是犯人喊一聲:“過了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群眾就跟著喊一聲:“好!”就像是舞臺上的演員唱一句,下面喊一聲好一樣。每逢早上街上涌來了人群,我們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動著我,躲在門洞的石墩上張望著。碰到這時候,母親要極力不使我們去看這種“熱鬧”,但是一年到頭常常有,無論如何,我是看過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許多對人與人間的疑問:為什么臨死的人了,還能喊那些話?為什么大家要給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親友嗎?他們也喊好嗎?同樣的情形,大的出喪,這里也幾乎是必經的街道,因為有錢有勢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殯,是所謂“死后哀榮”吧,所以必須選擇一些大街來繞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馬路沿擺上了祭桌,披麻帶孝的孝子步行到這里,叩個頭道個謝,便使這家商店感到無上的光榮似的。而看出大殯的群眾,并無哀悼的意思,也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流露出對死后有這樣哀榮,有無限羨慕的意思在。
而在那長長數里的行列中,有時會看見那胖子老乞丐的。他默默地走著,面部沒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沒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輕時不蕩盡了那些家產,他死后何嘗不可以有這份哀榮,他會不會這么想?欺騙的玩意兒,我也在這條街上看到了。穿著藍布大褂的那個瘦高個子,是賣假當票的。因為常常停留在我家的門前,便和宋媽很熟,并不避諱他是干什么的。宋媽真奇怪,眼看著他在欺騙那些鄉下人,她也不當回事,好像是在看一場游戲似的。當有一天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時,便忍不住了,我繃著臉瞪著眼,手插著腰,氣勢洶洶地站在門口。賣假當票的竟說:“大小姐,我們講生意的時候,您可別說什么呀!”“不可以!”我氣到極點,發出了不平之鳴,“欺騙人是不可以的!”我的不平的性格,好像一直到今天都還一樣的存在著。其實,對所謂是非的看法,從前和現在,我也不盡相同。總之是人生世相看多了,總不會不無所感。也有最美麗的事情在虎坊橋,那便是春天的花事。常常我放學回來了,爸爸在買花,整擔的花挑到院子里來,爸爸在和賣花的講價錢,爸原來只是要買一盆麥冬草或文竹什么的,結果一擔子花都留下了。
賣花的拿了錢并不掉頭走,他會留下來幫著爸爸往花池或花盆里種植,也一面和爸爸談著花的故事。我受了勤勉的爸爸的影響,也幫著搬盆移土和澆水。我早晨起來,喜歡看墻根下紫色的喇叭花展開了她的容顏,還有一排向日葵跟著日頭轉,黃昏的花池里,玉簪花清幽地排在那里,等著你去摘取?;⒎粯虻耐晟钍秦S富的,大黑門里的這個小女孩是喜歡思索的,許是這些,無形中導致了她走上以寫作為快樂的路吧!
作 家 故 事
一位可敬可愛的人
舒 乙
聽到林海音先生在臺灣病逝的消息,我在心里感嘆:“又一個可敬可愛的人走啦?!?2月7日,在她病逝后的第七天,中國現代文學館在北京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動。
逝世前,林海音先生因糖尿病已經臥床3年。今年年初她躺在醫院病床上,已不大認人。但面容依然相當漂亮,甚至還化了淡妝。我到臺北,由她的公子夏烈陪同去看她。她竟脫口而出:“這不是舒乙嗎!”這是她最后對我說的一句話。它勾出我對許多往事的回憶。
在當代臺灣作家中,林海音的名字不僅是最早被人們所知的,而且也是最響亮的。我說的,當然是指在大陸。她的《城南舊事》曾經風靡全國,無人不曉?!冻悄吓f事》事實上已經把林海音的身世交代清楚了。最大的特點是:她是“兩地”人。
她有一本書,題目就叫《兩地》。
她的父母是臺灣人,原籍臺中附近的苗栗縣。她生在日本,小時候長在臺灣,5歲時,隨父母到了北平,在北平念小學、中學,上大專,在北平當記者,在北平結婚,然后,又回到臺灣,做事,寫作,成了名作家。瞧,多么標準的“兩地”人。
“兩地”人寫的東西全和兩地有關系,幾乎一半是臺灣,另一半是北京。
而且,林先生寫北京,是在臺灣寫,帶著兒時的追憶,帶著濃濃的鄉情,極其自然,極其親切,而自然和親切能產生偉大的產品。
林先生會說閩南話,可是,她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社交場合,都講一口特別地道的北京話,漂亮極了。
1993年11月,林海音先生應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邀請,到北京來參加“當代臺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首發式。拜見蕭乾夫婦時,林先生說:“我剛由冰心(音“灘”)老人家那兒來……”蕭先生馬上大叫:“這個‘’字,有四十年沒聽見了!”
林先生說的就是這種老北京話,一會兒蹦出一個老詞,感動得老北京們一會兒一叫好,把她當成最大的知己,親得不得了。
林海音自然把她的北京話帶進她的小說、散文里,所以,林海音先生是臺灣“京味兒”作品的代表人物。
剛由北京回去,林先生便發表了長篇散文《我的京味兒之旅》,林先生稱她的“北京之行”為“京味兒之旅”,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在京期間光是豆汁她就喝了九大碗,而且還不斷地挑錯:“豆汁哪能喝溫的呀!要喝熱的,要滾燙的!”“喝豆汁兒要就咸菜絲兒,沒有就咸菜末兒的,胡來胡來!”
搞得上至飯店經理,下至跑堂的,都非常的緊張,心想:明明說是臺灣客人,怎么倒成了標準的“北京姑奶奶”啦,特別“有譜兒”!難怪,林先生在臺灣有雅號:“比北京人還北京!”
林先生身量不高,因為小巧,所以好動,永遠活潑,為人熱情得不得了。
讓我來舉兩個例子,都是我親眼所見,親身所歷:
1990年,先生到中國現代文學館來參觀,我們特地讓她看了我們的臺灣藏書,她一邊看一邊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然后,當場就許下一個愿:回去之后,立刻寄贈一套她主辦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來,還說,她要帶頭,號召其他文學出版社也學她,都給文學館寄書。
她說到做到,回去之后,真立刻寄了四大箱書來,急性子!
拆箱一數:二百零二冊,排在書架上,整整三大排。我們為這三排書取了個名字:“林海音贈書文庫”。繼林先生之后,臺灣民間的幾個文學出版社,也都紛紛寄贈了各自的出版物來,他們把書都先給了林先生,由她轉寄文學館,又是一大筆寄費。林先生的熱情就是如此!
1992年我們和林先生達成了一項新協議:我們準備出一套“當代臺灣著名作家代表大系”,請冰心先生、蕭乾先生和林海音先生當我們的顧問。林先生欣然接受,而且口直心快:“我這個顧問,可是又顧又問噢!”
她真的又顧又問起來,特認真,特負責,頻頻地由臺北打長途電話來,發傳真來,寫信來,捎口信來,絕不怕麻煩。
在她的顧而又問之下,經過反復醞釀,我們確定下“代表作大系”第一個分輯的頭10位作家名單,林先生的把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她最了解情況。事實證明,這套書的出版問世在海峽兩岸都反響甚佳。林先生還特意把我們為十部書寫的十篇導讀性的長序推薦給臺灣《中華日報》副刊連載,她寫了“序”的“總序”,又掀起了一個小,很引人注目。想想看:這是大陸學者評論臺灣作家,登給臺灣作家和讀者看啊,談何簡單!攜手相助又是林海音先生。
林先生喜歡照相,有一百多本像冊,給我寄照片時,說:“我有許多無皺紋像,只好分給大家?!?/p>
她在照片背后寫道:
“無皺紋是因為傻瓜相機好。
滿頭華發是成熟的標記。
篇5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所謂“善讀”指的是用正確的方式,讀好的書。但是我可不是這么想,我覺得在林海音的《竊讀記》里最能反映我的想法的片段是“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我家也經常上演新版竊讀記
最近,因為我與書的過分“親密接觸”,導致我的視力急劇下降,所以父母嚴重警告我不能看課外書??晌夷氖悄欠N會“背叛朋友”的人呢。所以我準備來個“調虎離山”之計,以便讓我在書中大飽眼福。我想對老爸進行哄騙:“爸爸,您工作了那么久,一定很辛苦吧,您去跟媽媽看電影吧,我這有電影票。”說完我一下把電影票塞進爸爸的手里。爸爸狐疑地看了我一眼,幽默地說:“喲,這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我家的寶貝女兒也會關心起父母來了,你一定是有什么不軌的陰謀,說吧,你想要干什么壞事,坦白從嚴,抗拒更嚴。”我見此招沒有見效,再生一計,使出我的“殺手锏“——撒嬌。”爸,難得我這么孝敬您老人家跟老媽,您就成全我的一片孝心嘛,再說了,您跟媽媽都很久沒有一起去看過電影啊。“”好了,好了,我答應你就是了。“爸爸就是經不起我這種軟磨硬泡,只好答應了??醇橛嫷贸?,我暗自高興,心里比吃了蜜還甜,一路蹦跳著去告訴了媽媽,他們兩人個被我支走了。然后我就拋開所有的煩惱,如饑似渴般的飽讀起書來。
這就是我最新版的竊讀記。我的竊讀逆襲成功了!
五年級:莊露露
篇6
開學了,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我們語文的第一課,就是林海音寫的《竊讀記》,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很窮,沒有錢買書,只能去書店竊讀,從書中得到了很大樂趣。
她常常光顧書店,卻從不購買書,所以她想方設法地把自己隱藏起來。藏在人群中或者貼在一個大人身旁。直到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書店的日光燈也亮起來的時候,她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有時還會為了看完一本書而跑幾家書店。她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和對讀書的渴望真令人感動。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仔細想想,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含義。老師告訴我們,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對我們來說,書籍和糧食同樣重要,因為書籍就是我們的糧食,它可以使我們增長知識,豐富我們精神糧食。
現在,雖然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讀書,但我卻不怎么愛讀書。想一想從前,作者要讀一本書有多困難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杜甫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不僅僅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我們寫作的水平。
讓我們養成愛好閱讀的好習慣,一生都與好書相伴吧!
篇7
所謂“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其實就表達了書與人們親密無間,而我,就是這樣的人,如果做個比方,書似太陽,而我是太陽底下的生命,這樣大家便可了解到書的重要性了。
與其說書是朋友,不如說書是一個關心你的人,有時它是你的戰友中的一個,有時它是助你學習的老師,還有的時候,它是一盞指路的明燈,陪伴和引導你一生一世。
我和《竊讀記》的作者林海音的讀書方式如出一轍,可時代變了,讀的心情自然也不一樣了。一個是既快樂,又害怕,一個是光明正大,旁若無人。
我竊讀時常常鬧出令人發笑的事。有一次,在圖書館看書時,我看到一個好的章節結局,興奮地開始浮想聯翩,想到好的地方,忘了這是在圖書館,一下一下,擲地有聲地跳起來。旁人很是不滿,我感到不解,猛想起這是在圖書館,不由得尷尬地望著其他人。
也許大家認為竊讀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可我卻不那么認為。
有一次,我也像媽媽提出過和你們同樣的問題:“為什么不買?”當時我以為買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媽媽告訴我,買的錢是爸爸掙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書應該買真正經典有意義的書,這樣的書才能帶給我們很多知識和財富,像這種漫畫書在這里看就可以。
以后我謹記這條規矩,但我還是買了很多書,因為我覺得他們值得留戀。其他的書就通通不買,因為,它們只值得讀一次。
篇8
一頁,兩頁,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有時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顧客正多著的書店,就是因為那樣可以把矮小的我擠進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買一本的,實在沒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
――節選自林海音《竊讀記》
這樣的“竊讀”經歷,我們的小作者也有過喲。不過比起“躲藏”的招數,勇敢的小作者采用的可是正面“交鋒”的主動戰略――
前幾天還沒什么,可日子久了,老板制訂了一個措施來防范我們:每個來“蹭”書的人都不能坐,只能站著!老板真是“詭計多端”。這還不算完,他讓所有店員在店里巡邏,看見一個“抓”一個。
這個措施一出,“蹭”書的人就少了許多。“蹭”書時間短的有二十分鐘,時間長的也就一個小時。我屬于“知難而退型”的,三十分鐘就“敗下陣來”。我一邊揉著酸疼的腿,一邊想:怎樣才能多看一會兒呢?經過我的苦心研究,想到了妙招:抄書――把書中的好段抄下來,回到家后慢慢品味。這個方法好不好呢?我決定試一試。第二天,我“全副武裝”來到書店,挑了一本書,打開本子,提“筆”上陣,“唰唰唰”地寫了起來。抄了半天,我的手酸了,腿也痛了,看看忙了半天的“成果”,連一頁都不到。我很生氣,決定換一種方法:背書。背可比抄快多了,還能鍛煉記憶力,不錯!我來到書店,打開昨天的那本書,讀了起來。不知過了多久,我的嘴巴讀得冒煙,卻一點兒也記不住,累得口干舌燥,又以失敗告終。我垂頭喪氣地準備回家,不經意間看到了書柜上那些擺放得很亂的書,忽然靈光一閃,有了!
于是,我和老板開啟了“正面交鋒”。經過“斗爭”,他同意讓我幫忙整理書柜,也同意我坐著看書。協議達成,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書,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這個故事太感人了!看著看著,我禁不住掉下淚來。就在我要看完的時候,老板走過來問:“書柜整理了嗎?”我如夢初醒,觸電似的站起來,一本本把它們擺正。雖然這項工作很累,但我很開心,因為我可以整天呆在書店里讀書啦!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創新街小學五(3)班 侯景耀
《與書店老板“作斗爭”》
(指導老師 邱成立)
放學回到家,媽媽還在學校,“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小飛俠彼得潘》,坐在沙發上就看了起來。這本書太有趣啦,有時我會笑得滿地打滾,如同被人撓了癢癢;有時又會變成一個小淚人兒,哭得昏天黑地……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聽到了鑰匙開門的聲音,心頭一震,頓時冒出一身冷汗:糟糕,媽媽回來了!于是我胡亂地把書往身后一塞,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衫蠇尩摹盎鹧劢鹁Α边€是識破了我的“陰謀詭計”,一個箭步沖上來,把我拽到了一旁……我知道大事不妙,趕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晚上,我三下五除二,飛速地將作業做完了,媽媽還給了我一個大拇指:“今天表現不錯嘛!”看到媽媽心情好,我趕緊從書包里掏出《上下五千年》,蹺起二郎腿,光明正大地看了起來,心想:這回,“老虎”也會仁慈吧?可媽媽立即變了臉色,指著我說:“你這孩子,怎么又看上了!”我趕緊將書翻到寫名字的那頁,說:“這是泱泱看的書!”媽媽總不至于把別人的書沒收吧?嘻嘻,媽媽果然無話可說,成功!
――泰興市黃橋小學繁星文學社四(1)班 何若彤《我的讀書計》
(指導老師 仲海榮)
絕技一:躲進書房,關上房門
我躲到書房里,以聲音太大影響學習為由,關上房門,眼睛盯著書看,耳朵則聽著門外的腳步聲。誰知,爸爸媽媽脫下拖鞋后再走到房門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開房門,人“贓”俱獲。
唉,絕技一失敗了。
絕技二:假裝方便,躲進廁所
絕技一失敗了,我安心學習了一會兒。可是,我又禁不住書中精彩情節的誘惑,便假裝去廁所,把書放到衣服里。到了廁所里,把門關上,把書放到馬桶對面抽屜里看了起來,爸爸媽媽一開門,我只要書一合,抽屜一推就行了。
誰知,他們好像有順風耳,聽到了拉抽屜聲,我又一次失敗了!
絕技三:爸媽睡覺,我去看書
爸媽去睡覺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終于可以安心地看書了。只要鬧鐘一響就合上書,時間很充裕,足夠讓我把書合起來放回原處,這招管用。結果我看得太入迷,竟沒有聽見鬧鐘聲,被爸媽逮了個正著。
三個絕技都失敗了。哎,看來我只有先好好地完成作業再看課外書嘍!
――東臺市第一小學東關校區六(4)班 李 波《偷偷看書三絕技》
(指導老師 馮兵茂)
篇9
紀伯倫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苯裉旌芏嗳嗽谧x書方面已經“走得太遠”,那種只為尋求內心愉悅與充實而在燈下展讀的歲月似已漸行漸遠……
不止一次對林海音的《竊讀記》感喟萬端――那些在書店里展讀的溫馨歲月,那些燈下氤氳著書香的夜晚,那些跳動在書頁間的故事與哲理成了作者童年艱苦生活中最為溫暖的回憶。書店里的燈光,籠罩著一顆純粹無比、不含一絲雜質的熱愛讀書的心。
當前功利化乃至勢利化的讀書現象源于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日漸滋長的“尚用”心態。孟子云:“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然而,如今誘使人們拋棄初心的恰恰是這“萬鐘”――在金錢,權力面前,我們拋卻了本心;在名譽與利益面前,眾多作家蜂擁而上,使“文學”退化為一種爭名奪利的工具。不知那些日“碼”萬言、日進斗金的所謂的作家們,可還記得你們將寫作作為人生最初的、最美好的理想時的初心?
川端康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是否偉大,在于她能否提出推動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思想?!倍@種思想的提出,靠的是本心,靠的是精神的追求,靠的是這個民族有著燈下展讀的虔誠……就川端康成本人來說,當初的創作遭到了教授們的質疑,但他依然將別人眼里“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心底,終于有一天,其作品如“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悄然綻放,香播四海。治學有所建樹的代價必然是幾十年目不窺園,皓首窮經,在書海中默默耕耘。而如今的中國文壇不可謂不喧囂,大批的學者文人對經典名著淺嘗輒止,一些人有了些許積淀,就將學問作為他們爭名奪利的工具。他們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堅守初心,于書海中徜徉,默默地擔當起求知路上的守夜人?
重新回到燈下展讀的歲月,并不是與這個社會脫離,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如劉孝綽詩中的那只素蝶一樣――“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任世俗紛擾,永葆內心那方凈土,靜靜聆聽心靈的聲音,永遠銘記年少時的那份初心。
愿燈下展讀的歲月,重新向你我走近……
【評點】
篇10
關鍵詞:學生;閱讀;方法;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321-01
初2014級學生入校時,我在所教的兩個班級就“課外閱讀現狀”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讓我瞠目結舌。如何讓學生喜歡閱讀,掉進書的“陷阱”,與閱讀手牽手,是我時常研究反思的問題。因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積極尋找各種有效辦法,因“生”制宜,幾年來學生的閱讀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一、動員宣傳,營造氣氛
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和學生一起回顧了小學課本中幾篇談課外閱讀的文章:《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走遍天下書為侶》、《我的“長生果”》。我讓學生大聲朗讀林海音在文末寫的“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讓孩子們知曉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成長的人。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閱讀貧乏的人,一定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
在學生對閱讀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我讓他們收集關于名人讀書的名言、典故。他們在收集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只有讀書,才能開闊眼界、開啟智慧;只有讀書,才會擁有自信、豁達與優雅;只有讀書,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水平、提升綜合素養。這時,營造小小的班級圖書館,營造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在教室前后墻上分別懸掛了標語“閱讀改變人生,書香浸潤靈魂”、“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心靈沐浴書香”。在教室的外展示墻和兩側內墻上張貼了名人讀書名言,開設了“好書推薦”“讀書故事”等欄目,便于學生展示讀書成果?!伴喿x角”一側,雖簡陋卻干凈的整理箱里放上了我精心選擇和學生們主動拿來的書籍。那里逐漸成為學生們課余時間流連忘返的“天堂”。
二、投其所好,推薦“閑書”
我抓住孩子們目前年齡段的特點,投其所好,推薦課本以外的“閑書”。初一時我先推薦故事性強、學生也有閱讀興趣的書籍。如:楊紅櫻的非常校園系列、沈石溪的激情動物小說、楊鵬的《裝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有些故事很貼近學生們的生活,他們讀起來也樂在其中。學生們沒有閱讀壓力,一周至少就能讀完兩本。初二時,我推薦他們閱讀《雷雨》、《茶館》、《格列佛游記》、《歐也妮?葛朗臺》、《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這時,我要求他們用圈點批注法,就故事內容、人物形象、表達方式等談心得體會。他們不僅在素材本上記下了好詞佳句,還針對情節、人物談自己最深刻的體會。初三了,閱讀周期短、可讀性強的期刊《讀者》、《格言》、《演講與口才》《思維與智慧》成了孩子們的最愛??粗麄償D出時間來閱讀,我既感動又欣慰。
在教學中,我還利用學科優勢開展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課外閱讀活動,起到了定向指導、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之效。如學習《羚羊木雕》后,我就向學生推薦張之路的成長小說《蟋蟀也吃興奮劑》;學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推薦他們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學了《再塑生命》,我推薦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法布爾的《昆蟲記》、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羅貫中《三國演義》、《畢淑敏散文》等也是在學完課文后很自然引出的拓展閱讀。在閱讀中,學生可以經常與名人“對話”,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語言表達越來越流暢,思考問題越來越有深度。這些難道不是得益于名家名篇嗎?
三、重視閱讀,家校共聯
引領學生“讀有價值的書,有價值地讀書”,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和“帶著腦子讀書”的良好習慣,是我的職責和重心。我將課外閱讀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每周每月都有專門的閱讀交流時間。學生讀課外書不再偷偷摸摸,我也能及時引導督促。我把閱讀細分為經典誦讀、推薦閱讀、自選閱讀,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課外閱讀。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僅靠老師一方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做到家校一致。在初一的第一次家長會上,我的主題是《和孩子一起閱讀》,號召家長們和我一同“并肩作戰”,想盡辦法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我首先告訴家長:要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經驗只有閱讀;孩子的成長經不起等待,閱讀習慣的養成迫在眉睫。家長不僅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還要堅持每天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讓孩子覺得閱讀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和必要。家長每個月要和孩子一起閱讀相同的書籍至少一本,每個月要和孩子交流讀書心得至少兩次。我還給家長建議:給孩子準備自己的書架;在固定的時間送書給孩子;定期到書店或網上選購他喜歡的書;經常帶孩子到書店和圖書館;通過積分的方式給孩子發獎品。幾學期后,家長們驚喜發現:通過“親子閱讀”,孩子性格變開朗了,孩子寫作變輕松了,家長和孩子的心更近了。
四、開展活動,樂享成果
利用每月每期的閱讀評比及展示時間,我們開展了精彩紛呈的活動。如:“我是快樂小書蟲”經典誦讀比賽、“故事大王非我莫屬”、“我的美文我做主”、“閱讀筆記我最‘靚’”。通過各種活動,我驚喜地發現班上的“小書蟲”越來越多了。“講”“頌”“演”“寫”“評”的有機結合,既豐富了讀書形式,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和閱讀質量。學生們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情不自禁愛上了閱讀。讓學生掉進書的“陷阱”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不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細心、恒心,要嘗試各種方法,這些才是讓學生與閱讀成功牽手的訣竅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