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傳染病防控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29 15:0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季傳染病防控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特別是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傳染病,社會關注度高,傳播快、危害大,防治不當極易引起暴發流行,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防治形勢非常嚴峻??h、鄉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從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增強全面做好春季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春季是流感、手足口病、流感、麻疹、風疹、水痘、腮腺炎、流腦等傳染病的流行季節。把春季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作為當前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靠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強化督導檢查,切實做到保障有力,反應及時,出動迅速,處置得當,效果明顯,嚴防聚集性疫情和重癥死亡病例的發生。
二、落實預防措施。嚴防暴發疫情
一)強化疫情監測分析。縣、鄉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前移監測關口。切實加強流感、手足口病、流感樣病例、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疫情監測,組織專家進行研判,及時制定防控措施,認真做好傳染病網絡直報工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流感、麻疹疑似病例報告后應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各級醫療機構要對發現的流感、麻疹疑似病例及時采樣,并由疾控中心送市疾控中心檢測,同時做好傳染病報告卡的訂正工作??h、鄉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密切關注轄區內傳染病疫情動態,一旦發生聚集性傳染病疫情或重癥病例,要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和疫情處置等工作;要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疫情報告渠道和程序,及時報告疫情,及早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疾控中心要加強疫情分析、預測和預警,建立定期疫情分析制度,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指導性意見。
二)廣泛開展防病宣傳縣健康教育所、疾控中心和各級醫療機構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多種渠道。切實增強群眾防病能力和及時就診意識,指導群眾開展預防性免疫接種,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建立免疫屏障。要把學校和托幼機構作為春季傳染病防治宣傳工作的主陣地,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充分發動學生(幼兒)家長參與到防治工作中來。同時,要把握宣傳力度,加強正面輿論引導,避免群眾恐慌。
三)全面開展業務培訓疾控中心和各級醫療機構要以手足口病診療指南流感診療方案為主要內容。不斷強化醫療衛生人員責任意識,增強他對春季傳染病的敏銳性和報告意識,提高醫務人員診斷甄別能力和救治水平。
四)加強應急隊伍建設衛生局已結合傳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及時修訂完善相關傳染病應急預案。疾控中心、各級醫療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要進一步調整充實傳染病應急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實戰演練,提高事件處置的綜合能力。落實值班制度,做好突發疫情應急物資儲備,確保及時有效處理各種傳染病突發事件。
五)積極組織預防接種疾控中心和縣、鄉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對未按要求接種疫苗或無接種證的學生盡快補種補證,確保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到位,有效防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相應傳染病在學校和托幼機構的發生與流行。并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學生接種流感、甲肝、流感、腮腺炎、水痘、風疹等二類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種疫苗可預防的疾病暴發流行。群體性預防接種必須嚴格執行審批制度。
六)深入開展技術指導疾控中心和縣、鄉各級醫療機構要把轄區內學校和托幼機構作為春季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點場所。從晨檢、缺課登記、健康教育、疫情報告、環境消毒、查驗預防接種證等各個方面開展技術指導,積極督促落實,嚴防聚集性疫情發生。
七)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衛生集中整治,縣愛衛辦要廣泛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切斷傳播途徑,防止春季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三、狠抓醫療環節。加強重癥救治
嚴格規范各項工作流程,縣、鄉各醫療機構要按照《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有關要求。認真做好預檢分診工作,排查可疑病人,合理分流。要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特別是縣醫院,要根據疫情發展需要,傳染病區預留床位,完善重癥患者轉接診制度,落實流感、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新農合保銷制度,確?;颊唔樌朐褐委?;要積極開展各類傳染病,尤其是傳染病重癥病例的主動搜索工作;努力提高傳染病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時儲備應急藥物和器械,全面落實重癥病例會診和討論制度;要根據疫情發展形勢,及時調整充實醫院專家組,抽調內科、兒科醫生和護理人員充實感染科技術力量,落實縣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同一醫療機構內不同專業科室之間的對口技術支援,切實提高醫療救治水平;要加強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落實各項隔離消毒措施,杜絕院內感染發生。
篇2
>> 學校常見傳染病的管理與預防 高校大學生常見傳染病的群體性防治 大學生傳染病知識態度與預防行為現狀分析 常見傳染病的疫苗預防 夏季常見傳染病及預防 夏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如何預防夏季常見傳染病 淺淡學校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 雞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 關于學生常見傳染病及預防控制措施 淺談學校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 淺析學校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淺談學生常見傳染病的防控 生豬常見傳染病的檢疫與處理 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春季里幾種兒童常見傳染病的癥狀及預防 淺談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接種管理 常見流行傳染病的控制及預防方法 淺談春季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非醫科大學生綜合性參與式傳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 徐瑞媛.大學生傳染病知識態度與預防行為現狀分析[J].科技導刊,2012(2上):110-111.
③ Compas BE,Compas JK,Saltzman H,et al.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1):87-127.
④⑤冉麗娟,張俐,趙立.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調查[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1):627-629.
⑥ 黃曉玉,黃肇林.武鳴縣2004-2011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及應對策略[J].醫學動物防制,2013.29(1):24-27.
⑦ Griffiths SM,Wong AH, Kim JH,et.al.Influence of country of study on student responsiveness to the H1N1 pandemic[J].Public health,2010.124(8):460-466.
⑧ 閆欣生,黃英華,王智群.大學生健康教育實施方法與效果[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4(2):62-64.
篇3
關鍵詞:傳染?。环乐?;緊急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71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傳染病中大部分的病原體是微生物,因此傳染病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通常這種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的體液及排泄物甚至感染者所污染到的其他物體,通過空氣、水源、接觸等各種途徑或方式進行傳播。
1 幾種牛常見傳染病及防治
做好牛病防治工作十分關鍵,面對多種牛病該如何防治,哪些傳染病在牛病當中比較常見,筆者在此加以總結:分別為口蹄疫、牛疽、氣腫疽、破傷風、牛巴氏桿菌病、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布魯氏菌病。希望可以引起廣大養殖戶的注意。
1.1 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傳播途徑多、速度快,曾在世界范圍內多次暴發。針對口蹄疫,要加強平時的飼養管理及護理工作,比如每天要用鹽水洗滌牛的口腔及蹄部。喂養時也要喂以軟草、或麩皮等。當牲畜口腔發生潰瘍時,要用大約10%的食鹽水進行清理,若蹄部病變,可用消毒液洗凈,用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對患處進行涂抹,并用繃帶包裹,不可接觸濕地。
1.2 牛疽
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和烈性傳染病,會傳染很多動物身上。其中牛多為急性型,癥狀常表現為發高燒,呼吸困難,可視粘膜藍紫色、有出血點,腹疼,全身戰栗,昏迷,甚至嚴重的會在1~2d內死去。病程較長時,可見牛的頸部,胸部、腹部等多處皮膚出現浮腫。對于經常發生炭疽病或易受該病侵害地區的牛,可在春季對牛進行注射炭疽疫苗1次,比如采用無毒炭疽芽胞苗進行免疫時,一般1歲以上的牛藥量在1mL,而1歲以下的牛在0.5mL。對不能用普通牛疽疫苗免疫的牛種,可以采用牛瘟綿羊化兔化弱毒苗疫苗進行免疫,可每1~2a免疫1次。
1.3 氣腫疽
氣腫疽病是由專性厭氧菌氣腫疽梭菌引起的牛、羊傳染病。牛的急性傳染的特征為跛行,在肌肉豐富的部位發生炎性,中心肌肉出現壞死、變黑,壓之有捻發音。對于近幾年發生過該病的地區,要在每年春季接種氣腫疽明礬菌苗l次,無論牛大小,均皮下注射5mL。
1.4 破傷風
牛破傷風病是由破傷風梭菌經傷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毒性傳染病,又名"強直癥"。在多發生破傷風地區,應每年定期接種精制破傷風類毒素1次。當發生創傷或手術時,可臨時進行接種。
1.5 牛巴氏桿菌病
牛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發生于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的一種傳染病的總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癥狀包括高熱、肺炎和內臟廣泛出血等。在發生過該病的地區,要在春季或秋季定期接種疫苗1次,體重在100kg以下者注射4mL,以上者注射6mL。
1.6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疫區和受威脅區的牛應每年定期接種牛肺疫兔化弱毒苗,一般情況下免疫期為1a。
1.7 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屬于不活動、微小、革蘭陰性的多形性球桿菌。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臟器中能生存4個月左右,在牛奶中可存活18個月之久。但在濕熱60℃ ,10~20min或日光下暴曬10~20min就可殺死。
2 當牛出現傳染病時的緊急防控措施
牛一旦發病一定要及時的進行診斷,馬上隔離,不能有僥幸心理。不能確診的,要取一定病料,送至專業部門檢驗鑒定,根據結果采取合理的緊急措施。已經確定的傳染病牛只,要及時隔離。并對感病場所進行消毒,工作人員也要注意消毒;要給感病牛只和未感病牛只都及時緊急免疫接種??刂撇∏槁?,降低損失;要合理處置攜帶病菌牛的尸體,死去感病牛的尸體有大量病原體,非常危險,一定要及時處理。一般通過焚燒可以充分殺菌,效果良好。
3 結束語
切實做好牛和其他牲畜的傳染病預防和緊急防控工作十分關鍵,廣大養殖戶要主動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免疫工作,養殖戶自身也要學會科學養殖,降低牛感病幾率,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高明燕.徐步.趙寶華.范建華.龔建森,劉學賢.多殺性巴氏桿菌檢測、鑒定和分型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10(01).
篇4
通訊作者:孫剛
【摘要】 目的 了解幼兒園、中小學兒童常見傳染病及其流行特點,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隨機抽取68所中小學、幼兒園作為監測點,檢測常見傳染病。下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相關信息,與筆者調查的監測數據進行比較。結果 學校和幼兒園傳染病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為主。結論 不同季節傳染病的流行特點不同,而春、秋冬季為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實施傳染病監測能夠較真實反應學校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彌補疫情報告系統的不足。加強兒童呼吸道傳染病疫苗的接種,提高免疫覆蓋率,可很大程度上減少兒童傳染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 傳染??; 流行病學研究; 幼兒園; 中小學生
學校是學生集居學習的場所,尤其是中小學校,人口密度較大,極易發生傳染病爆發,中小學學習階段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患傳染病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學生身體健康,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因此學校的傳染病防治應受到高度重視。為了解中小學生傳染病的發病規律,探討管理經驗,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現將2009~2010年度中小學生傳染病發病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8所幼兒園、中小學學校中隨機選取學生20692例,其中男10201例,女10491例。見表1。
1.2 方法 依據《全國傳染病統一診斷標準》,對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被診斷為傳染病的學生進行逐一登記。
2 結果
2.1 發病情況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發病例數為198例,發病率為0.68%。見表1。發病率最高的是手足口病,高達51.01%。其次是水痘和腮腺炎。見表2。
表1 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中小學生
傳染病發病情況
表2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中小學生
各種傳染病發病情況
2.2 學校常見傳染病時間分布 2009~2010年學生發病最多的季節是春季(113例),其次是冬季(51例),秋季列第3位(40例),夏季發病例數最少(11例)。冬季發病最多的是腮腺炎19例,占冬季發病總數的37.25%;其次是肺結核10例,占19.61%;春季手足口?。?1例)和水痘(16例)發病例數均較高;夏季肺結核發病例數較高(7例);秋季水痘發病例數最高,共28例。提示應在發病高峰季節來臨前做好預防工作。從學校監測情況來看,報告的病例主要分布在春、秋、冬季節,趨勢與疫情報告的趨勢基本一致。
2.3 學校傳染病疫情爆況 總結呼吸道傳染病爆發疫情:從首例病例到末次病例發病時間最長79 d,最短4 d,平均25 d。在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的處置過程中,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發病學生幾乎沒有接種過相應的疫苗,而接種過疫苗的學生則極少發病。
3 討論
監測結果顯示,學校傳染病發病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為主,主要發生在春秋冬季節,傳染病爆發疫情以小學為主,與疫情報告趨勢基本一致,可以反應學校常見傳染病的流行概況。因而,學校常見傳染病監測可以彌補疫情報告系統之不足。由于疫情報告系統局限在醫療機構,對不到醫院就診或到個體診所就醫的病例覆蓋不到;而且學校常見傳染病往往是一些丙類或其他傳染病,漏報的情況和填寫不規范的情況確實存在,造成了疫情報告系統在監測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時有不完善之處。建立學校常見傳染病監測網絡有助于對爆發疫情的早期發現,以便及時預警、調查、核實。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重點應放在呼吸道傳染病上,對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見呼吸道傳染病最好的預防措施是接種疫苗,而目前仍存在較高的流行水平甚至爆發,表明免疫空白較大。學生人群傳染病流行有很多客觀因素,但爆發疫情主要取決于制度落實情況。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必須嚴格執行接種疫苗制度??梢哉{查和掌握學生接種覆蓋率,鼓動家長為孩子接種疫苗,從而評價人群的免疫屏障,提出預警建議。在無法根本消除免疫空白的前提下,建立學生晨檢和師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記制度,及時發現和隔離首發病例,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環節。
為了更好的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學校和社會還必須做好健康教育與宣傳,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個人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影響機體抗病能力,學校開展健康教育和宣傳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提高他們的防病意識。對于呼吸道傳染病,特別是重點時期針對不同年齡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如板報、廣播、游戲、小品、班會、校園網等)進行宣傳,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抗病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比如為了預防消化道傳染病,強調飯前便后洗手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篇5
現將《*市衛生局轉發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以麻疹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通知》(榕衛函〔20*〕83號)轉發給你們,為加強我市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請一并貫徹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各醫療衛生單位要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麻疹控制工作的領導,把麻疹防治作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組織對本轄區的麻疹疫情和常規免疫工作進行認真分析,制定具體的防控措施,狠抓落實,減少麻疹病例的發生,防止疫情暴發。
二、加強監測,做到“五早”。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法》的學習、貫徹,加強以麻疹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的監測工作,及時準確地診斷和報告麻疹疫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和早治療,降低病死率。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按照麻疹監測方案的要求開展主動監測和主動搜索工作,做好個案調查和標本采集和送檢。對發生的疫情要及時進行分析,做好預測、預警工作,一旦發現有麻疹暴發的苗頭,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必要時隔離,同時實施相應的免疫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篇6
深圳市龍華新區衛生監督所,廣東深圳 518109
[摘要] 學校、托幼機構常見傳染病有肺結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傳染病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輕者可影響學習、生活,重者可危害身體留下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學校、托幼機構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做好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尤為重要。
[
關鍵詞 ] 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34-02
學校、托幼機構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多發,夏、秋季則以腸道傳染病為主。同時,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發生與寒、暑假有著密切的關系,寒、暑假過后的兩次開學,所伴隨的學校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不僅僅與社會上傳染病流行季節吻合,更重要的是在寒、暑假中,學生的走親訪友的流動和活動,可能將接觸的外地傳染病帶到本地,又隨著開學而帶進學校、托幼機構,通過學生間的密切接觸而在學校中傳播。了解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季節特點,抓好春、秋二次開學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對學校、托幼機構中傳染病管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2013年發生傳染病的基本概況
深圳市龍華新區現有學校、幼兒園共187所,其中:中學5所、小學51所、幼兒園13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10.71萬人,在園幼兒4.45萬人。
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發病情況:2013年發生傳染病疫情共903例,涉及病種18種,其中:法定傳染病14種(流行性腮腺炎266例,手足口病128例,其他感染性腹瀉91例,猩紅熱38例,細菌性痢疾10例,乙肝6例,肺結核5例,麻疹4例,風疹3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3例,淋病2例,傷寒1例,梅毒1例,艾滋病1例),非法定傳染病為4種(水痘335例,其他疾病3例,尖銳濕疣1例,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1例)。
傳染病發病種類:主要以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為主,占總發病數的93.69%,其中:呼吸道傳染病6種616例,占總發病數68.22%,腸道傳染病4種230例,占總發病數25.47%。
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呼吸道傳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發生在4~7月份,占49.62%;水痘主要發生在1、4、5、6、11、12月,占81.49%;腸道傳染病中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6、9月,占49.22%。
發生爆發疫情情況: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爆發疫情4起(水痘3起,乙流1起),發病53例。
2 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防控傳染病的各項措施落實情況
2.1傳染病防控措施具體內容
開展全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傳染病防控監督檢查,重點圍繞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建設、管理責任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晨檢、缺勤追查等基礎資料的記錄情況和疾病防控管理責任制的落實等方面進行了監督檢查。具體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①有無建立和落實疫情報告制度,發現疫情是否向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②有無建立每日晨早健康檢查制度,有無指定專人負責對每個學生及上崗人員進行健康檢查,發現傳染病病癥及早采取措施;③有無做好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包括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④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順暢流通,廁所有無定時打掃及消毒,空調濾網有無定期清洗消毒;⑤有無開展健康教育,是否培訓、督促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個人衛生和疾病防護。
2.2檢查結果
檢查187所學校、幼兒園,173所學校和幼兒園均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了傳染病防控管理組織,制定了晨檢、疫情報告、因病缺勤追查登記和消毒制度,落實了專(兼)職疫情報告人員,能夠較為規范地執行晨檢登記制度,開展了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病因排查登記,做好衛生管理和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工作,定期做好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工作;14所學校和幼兒園未達到上述要求,部分措施落實不全。
3 防控傳染病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部分學校和托幼機構的傳染病防控意識淡薄,未建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等各項管理制度及防控預案不健全。②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傳染病防控意識薄弱,未能建立傳染病防控長效管理機制,未將傳染病防控和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教學計劃,工作中缺乏積極主動性。③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落實不力,登記不詳實,尤其是因病缺勤學生病因追蹤不到位,就診醫院不明確。④傳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絕大多是學校和幼兒園未能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和《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的要求配備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現階段各學校的保健老師均是由學校內的任課老師擔任,未接受相應學校衛生專業知識、傳染病防控和急救技能等相關知識培訓,未取得相應的合格證;而大多數私立幼學?;疚磁鋫鋵B毿l生保健人員。
4對策措施
從近年來學校、托幼機構發生傳染病態勢分析,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發生傳染病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和學習,也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工作從以下四方面繼續加強:①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配合教育部門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呼吁增加對學校的經費投入,增加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數,使學校衛生工作真正做到專人專管。②加大傳染病防控宣傳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深入開展學校及幼兒園手足口、麻疹等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的傳染病防控意識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范能力、處置能力。充分利用板報、櫥窗、電子屏幕等各種途徑,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衛生知識宣傳活動,使老師和學生掌握更多有關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師生的傳染病自我防控意識。③積極落實整改,將各項防控措施真正落實到位;④加強衛生部門、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及時通報,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
[
參考文獻]
[1] 戴孟陽,王磊石,許志廣,等.實施綜合管理確保傳染病防制效果[J].現代預防醫學,2003(1):56-58.
[2] 何靜怡.上海市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治管理監督檢查與抽檢結果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8(20):102-104.
[3] 崔霞,焦力群,吳鏑,等.綜合醫院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36-37.
[4] 張素艷,龐世娛.大中專院校傳染病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0(10):97-98.
[5] 于賀,李俊孚,呼艷宏.白城市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4):235-236.
篇7
上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廣西防城港 535500
[摘要] 呼吸道傳染病因具有易感性高、傳播速度快、易交叉感染等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其中,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是呼吸道最為常見的傳染病類型。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患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還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針對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是疾病防控工作的重點。該研究分析了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控制對策方法,以期能對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水平有借鑒意義。
[
關鍵詞 ] 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特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R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3(a)-0124-02
Discussion Respiratory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HUANG Zhanfang
Shangsi Count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aevention Disease Control Depertment,fangchenggang,Guasngxi Province,535500 China
[Abstract] High susceptibility to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have spread fast, easy cross-infection have become promin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Among them, rubella, measles, chicken pox, mumps, etc.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number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s on the ris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 if not effectively controlled, will also affect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Theref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focused 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ethod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level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is worth learning.
[Key words] Respiratory diseases; Prevention; Control; Features; Countermeasure
[作者簡介] 黃戰芳(1970-),男,壯族,廣西上思人,大專,主管醫師,研究方向:疾病控制方向。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由于病原體侵入呼吸道粘膜后所引起的病變,近些年來呼吸道傳染病的新病種類型以每年2個或以上的速度遞增,給社會的穩定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的恐慌,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因此,預防控制呼吸道傳染病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當前,呼吸道傳染病已被納入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的乙類傳染病中,可見國家對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的重視[1]。下面先就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進行總結分析,然后據此提出幾點預防控制的對策。
1 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
1.1傳播方式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病原體經過咽喉、鼻腔、支氣管、氣管等呼吸道進入人體,并在機體中生長和繁殖,從而引起有傳染性的疾病[2]。在入侵的病原體中,一些細菌還可能會產生外毒素或者內毒素,引起呼吸道局部出現嚴重病變。由于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是通過呼吸道傳出的,因此,病原體往往以噴嚏、咳嗽、談話中排出的飛沫或通過呼吸的方式進行傳播,并引發相應的感染疾病,而病原體的攜帶者就是傳染疾病最主要的傳染源[3]。
1.2傳播的特點
總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傳播速度快且范圍廣。例如,水痘會在一定區域內流行,具有高度的傳染性,會隨著人員的流動迅速傳播。第二,傳播呈周期性流行。這與傳播中所接觸到的易感人群增多有密切關系。第三,弱勢群體和兒童是易感群體,尤其是兒童的發病率更高。這些群體由于對疾病缺乏免疫能力,或抵抗力差,因而在接觸病原體后易受感染。第四,同樣的傳染病可能常年持續不斷,由于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而且還可能會引起新的病原體。
1.3流行季節
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并以春冬兩季最為多見。這是因為春冬時期,室內外的溫差比較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破壞呼吸道的內環境,從而提高了易感的幾率[4]。此外,與夏秋兩季相比,春冬兩季的紫外線強度相對較弱,傳染病的病原體更加難以殺滅,活躍度較高。
1.4臨床癥狀
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早期均會出現一些相似的臨床癥狀,如頭疼、發熱、咳嗽、感冒等。之后會由于病原體的不同而呈現有差別的臨床癥狀。例如,麻疹患者的眼結膜往往有充血,并伴有流涕,皮膚出現斑丘疹,口腔黏膜有麻疹粘膜斑等。水痘患者皮膚粘膜會分批出現丘疹、斑疹、痂皮或皰疹等。風疹患者則主要表現為枕部或耳后淋巴結腫大、出現皮疹等。大部分傳染病有其自身的典型癥狀。
2 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對策
鑒于呼吸道傳染疾病的傳播特點(傳播快、范圍廣等),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是關鍵。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在預防控制呼吸道傳染病方面應做好以下工作。
2.1接種疫苗進行預防
當前,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各類傳染病的重要舉措。一般疫苗接受的對象為15歲以下的兒童[5]。在注射針對性的疫苗后能有效提高這類群體的機體免疫能力,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如流感、風疹、流行腮腺炎、麻疹、流感等疫苗在接種后能有效防止致病菌的侵犯,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接種疫苗除了具有疾病預防的功效之外,還可用于一些疾病病發后的治療。因此,接種疫苗是一種兼具預防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2.2一般藥物的預防和控制
除接種疫苗之外,一些藥物對于呼吸道傳染病也具有一定的預防功效。例如,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的患者可給予其異煙肼口服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又如紅霉素能預防百日咳、支原體肺炎等。在已發生疾病感染時,也可通過服用針對性的藥物進行疾病控制,例如,水痘患者可服用阿昔洛韋或或噴昔洛韋,麻疹患者可服用抗過敏藥、撲爾敏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醫護人員是接觸病人的重要人群,有必要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如在接觸患者或疑似患者前可服用一些預防性的藥物,防止自身受到感染。另外,在預防控制呼吸道傳染病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根據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季節性、特點,針對性地選擇安全性好、療效高且抗菌譜廣的藥物,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6]。第二,確定服藥的人群。預防類藥物不能濫用,應有針對性。重點服藥人群應為易感者、醫護人員以及密切接觸者。第三,應保證服藥的時間和有效劑量。在使用藥物時,作用效果受藥物劑量的影響很大,每一種藥物都有一定的中毒劑量、治療劑量和預防劑量,劑量不同所能達到的效果也有所差異。為此,應嚴格按照規定的藥物劑量和療程使用。同樣,藥物的使用功效還受藥物使用時間的影響,禁止隨意改變藥物的劑量和用藥時間。
2.3及時隔離觀察
為便于控制患者的病情,縮小傳染的范圍,應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及時隔離觀察??稍O立獨立的呼吸道傳染病隔離區域。將存在與呼吸道傳染病相似癥狀的患者及時送至醫院隔離區。同時,嚴格執行預檢分診制度,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分類診治[7]。如將發熱病人分診至發熱門診進行治療,對于已經確診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應果斷隔離起來,并對密切接觸者進行相關的醫學觀察。出入隔離區的醫護人員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隔離衣等,在診療護理后需嚴格做好洗手和消毒工作。對隔離區使用過的各種物品應運送至特定的區域處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2.4做好消毒工作
呼吸道傳染病房內含有大量的致病病菌,而高效含氯消毒劑是殺滅呼吸道傳染病致病菌的有效消毒劑,用于控制呼吸道傳染病有顯著效果。除對病房進行嚴格的消毒工作之外,還應對患者使用過的物品、醫療器械等進行殺菌消毒。對于患者的衣物應分開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出現交叉感染。為保證含氯高效消毒劑的使用效果,應注意每日檢測消毒劑的濃度,同時,選擇符合國家相關指標規定的消毒劑,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消毒。消毒時應徹底、全面,不留死角。為防止出現次生疾病,必要時可開窗通風,并加強個人防護?;颊呷鲈汉?,對其使用過的各種器械均需進行終末消毒。
2.5加強衛生方面的教育
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與人們掌握的衛生知識的程度有密切關系。因此,加強相關衛生知識的教育工作是預防和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內容。衛生知識的教育內容包括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發病原因、預防措施、注意事項等。例如,教育人們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勤換衣物、不隨地吐痰、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帕或紙巾等捂住口鼻、盡量少去公共場所等。通過提高人們的衛生知識水平,減少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和發生。與此同時,鼓勵人們多參加體育活動,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機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備好一些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藥物。
2.6兒童針對性防護
兒童是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易感群體,這與兒童自身免疫系統不健全、自身抵抗力較弱有密切關系。而且在特定的年齡段,兒童易患一些疾病,因此,相較于成人而言,對兒童加強防護尤為重要[8]。首先,應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家長協助做好兒童的疾病防護工作。例如,保持室內的清潔衛生,定期使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消毒,并對室內的物品和空氣進行細菌檢測等。其次,做好藥物和飲食管理工作。為提高兒童的機體免疫能力,可使用丙種球蛋白,每月一次靜脈注射。飲食方面則叮囑家長選擇一些能止咳化痰、健脾益腎的食物,如牛肉、豬肉、核桃、蜂蜜等。最后,日常生活方面幫助孩子養成勤洗手、去公共場所戴口罩等習慣,減少傳染病的感染幾率。
3 結語
在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中,很多都屬于隱性感染者、輕型感染者或非典型性者,因此,在疾病確診和防控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加上缺乏對面積空氣的有效消毒方式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工作較為困難。為此,有必要了解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堅持早預防、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相關原則,從多方面同時入手預防控制疾病,盡量減緩呼吸道傳染病蔓延,縮小傳染范圍。
[
參考文獻]
[1] 馮文林.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幾點建議[J].健康必讀,2013(8下旬刊):581-582.
[2] 凌曉芬.淺述基層醫院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6上旬刊):3430.
[3] 宋宏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以及防治要點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7):192-193.
[4] 馮俊林.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及預防控制探討[J].醫學信息,2014(31):100-101.
[5] 胡為海.基層醫院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探究[J].大家健康,2013(8中旬版):171-172.
[6] 木云仙,和皋,楊鐵龍.學校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3):157-158.
[7] 秦雪梅.呼吸道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4(3下半月):11-12.
篇8
關鍵詞:肉雞疾病 預防 控制
商品肉雞的生長周期一般只有49-56天,所以,養殖場雞群若發生疾病,在出籠前多數來不及恢復。但商品肉雞的及時出籠對于養殖場的收入、資金流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最終會影響養殖場商品肉雞的經濟效益,為此,養殖場在管理上必須制定一個理想的疾病預防與控制方案,重點是預防。本文將商品肉雞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的疾病和其防治方法進行總結分析。肉雞疾病可以分為以下兩類:非傳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其中傳染性疾病又可細分為病毒性、細菌性和寄生蟲疾病。
1、 傳染性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1.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因難,咳嗽、打噴嚏為主要特征的高熱急性、出血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夏秋季節較少。
(1)病癥。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縮頸、排黃綠色的糞便、眼腫脹流淚、頭部和顏面腫脹、雞冠、肉髯腫大發紫,個別出現抽搐、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腿腳鱗片出血。
(2)防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隔離和消毒工作,提高雞體的抵抗力對雞舍和場地進行定期消毒;在平時的飼養管理中,可用中藥黃芪多糖、洋霍、黃芩、大青葉等進行預防;預防其他并發疾病的發生強化疫苗免疫接種,提高雞體免疫力 合理治療,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1.2 雞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常呈敗血癥經過。一年四季都能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夏冬季節較少。
(1)病癥。精神沉郁、雞冠及肉髯呈暗紅或暗紫色、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后期排蛋清樣的糞便、個別肉雞出現神經癥狀。
(2)防控措施。35日以內的肉雞發病,首先把病雞隔離,健康雞用克隆30疫苗,4.5倍飲水,緊急接種;堅持抗體監測制度,大型現代化養雞場,通過雞新城疫血清學監測手段,及時了解抗體水平,以確定最佳免疫時間;小型雞場可參考供雞場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和方法進行。當雞發病時,應馬上將病雞隔離、淘汰,注射蛋黃液抗體,同時馬上對全群雞作緊急接種。
1.1.3傳染性法氏囊
傳染性法氏囊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破壞雞的法氏囊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以6、7月份發病較多.
(1)病癥。病雞排白色奶油狀糞便,食欲減退,飲水增加;羽毛逆立、無光澤,嘴插入羽毛中,嚴重的臥地不動;個別病雞有啄肛現象,脛爪脫水干癟。
(2)防控措施。給病雞施以適當溫度,嚴格消毒,對6-12天的雞群進行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飲水中加5%葡萄糖、0.1%維生素C 和食鹽;對發病雞群提高雞舍溫度2-3攝氏度;并注射高免蛋黃1ml/只。
1.1.4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病,但雛雞最為嚴重,死亡率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多發。
(1)病癥。主要特征是咳嗽、打噴嚏,氣管有鑼音,流鼻涕。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腎腫大呈“花斑腎” 表面有檳榔狀花紋,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腺胃腫大、出血、呈球形。
(2)防控措施。在肉雞7~8日齡時,用新支二聯疫苗進行點眼滴鼻預防新城疫的同時預防本病。當雞群發病后,呼吸型傳支可用紅霉素、強力霉素、泰樂菌素、環丙殺星進行治療。腎傳支可用烏洛托品、小蘇打、碳酸氫鈉、進行飲水治療,消除腎腫及尿酸鹽的沉積。
1.2 細菌性疾病
1.2.1 大腸桿菌病
肉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類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夏季節多發。飼養環境不衛生、通風不良、舍內氨氣濃度過高、溫度過低或過高、過冷過熱或溫度驟降、溫差過大等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1)病癥。主要的癥狀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亂,消瘦,排綠色或黃綠色稀便,有時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頭頸震顫、角弓反張,呈陣發性。
(2)防控措施。由于大腸桿菌血清型最多、最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治療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為了防止發病,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配合適當的藥物預防還可以用當地的分離菌株制成多價油苗在肉雞7-10日進行免疫注射。
1.2.2雛雞白痢
雛雞白痢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細菌性傳染病,在出殼后 周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怕冷,常扎堆在一起,閉眼嗜睡,排灰白色石灰渣樣稀便,泄殖腔周圍羽毛常被糞便污染,泄殖腔孔燥糞便糊住。
(2)防控措施。在平常的飼養管理中要及時投藥預防雛雞出殼后用的葡萄糖飲水在用 頭孢類等藥物進行預防。發病時可用慶大霉素、氧氟殺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頭孢類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
1.3 寄生蟲疾病
1.3.1球蟲病
該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危害嚴重。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蟲、毒害艾美耳球蟲兩種。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貧血、雞冠蒼白、食欲廢絕、排水樣稀薄帶血或含未消化的飼料的糞便。
(2)防控措施。選用抗球蟲藥物,如地克株利、球痢靈、馬杜拉霉素、鹽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藥物治療。肉雞發生球蟲病時,往往伴發壞死性腸炎或大腸桿菌病,治療時要注意聯合用藥。
1.3.2住白細胞原蟲病
篇9
1 我市疫情情況
2010年我市規范了丙類傳染病報告工作,2010年報告流行性腮腺炎1161,報告發病率59.13/10萬,比2009年上升292.47%。各縣區均有病例報告,阜蒙縣257例、彰武縣257例、海州區256例、細河區230例、太平區114例、新邱區24例、清河門區16例;發病年齡集中在10~19組、5~6歲組,分別占病例報告總數的32.04%、19.12%;職業分布以學生(670例)、幼托兒童(278例)、散居兒童(125例)為主,三者占病例報告總數的92.47%;發病高峰集中在10~12月、6~7月。監測未達到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暴發疫情,遼寧省一般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一周內同一學校、托幼機構發生10例及以上腮腺炎病例。
2011年1~2月,我市報告報告流行性腮腺炎307,報告發病率15.64/十萬,比2010年(50例)同期上升515.74%。海州區83例、彰武縣73例、細河區54例、阜蒙縣43例、太平區30例、清河門區12例、新邱區11例;職業以學生(178例)為主,占病例報告總數的57.98%;年齡集中在10-19歲組(118例)。監測未達到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暴發疫情。
篇10
【關鍵詞】 呼吸道傳染病 預防 控制
經呼吸道傳播疾病的流行特征為:季節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故傳播廣泛、發病率高;未進行預防接種的人群,發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環境條件與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傳播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呼吸道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原則
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時,要統一指揮,有步驟、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其預防控制的主要原則是:
1.統一指揮,分級負責 發現重大傳染病疫情時,各有關部門要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統一領導和指揮下,按照規定的職責開展工作。
2.迅速確定傳染源,控制傳染病進一步蔓延 迅速確定病因和傳染源,消除或隔離并治療患者、病原體攜帶者,消除傳染源的傳播狀態。估計潛伏期,提出人群隔離的標準,對人群進行隔離、留驗、醫學觀察或監測。
3.展開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迅速展開流行病學調查,根據疫情具體情況,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如疫點、疫區;對疫源地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切斷傳播途徑。
4.保護易感人群 使用生物制品和預防性用藥,保護易感人群,加強健康教育,改善環境及個人衛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二)預防與控制基本程序
當疫情發生后,通過疫情報告程序把疫情報告到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報告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及有關技術資源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理。
(三)呼吸道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報疫情與處理 接到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值班人員或責任部門人員為責任匯報人,要詳細記錄報告內容,并主動詢問記錄有關事項及接報后初步處理。
主要應記錄內容如下;
(1)報告者單位、姓名、性別、職務或職稱、聯系地址、聯系電話、傳真、電子郵箱、報告日期和時間。
(2)事件基本概況:包括發生疫情的類型、性質、時間、地點,疫情發生發展經過,發病人數、死亡人數,發病和死亡者的年齡、性別和職業分布,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檢查檢驗結果,初步診斷意見,當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詢問是否已將疫情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如沒有,應要求報告者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4)提出將患者送入就近大醫院診治的建議及采取的緊急控制措施的意見,詢問所需的技術支持。
(5)初步處理情況:將接報疫情報告有關責任部門及向有關領導匯報,并報告同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
(6)記錄人姓名、接報時間。
2.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前準備 包括現場調查組織措施、調查物品準備和現場調查人員衛生防護物品準備等。
(1)現場調查組織措施、疫情分級調查處理及組織協調。
(2)調查物品準備:現場調查物品充分準備是順利進行現場調查的保證,包括個案調查、暴發調查、采樣登記等各種調查表格,采樣器材,消殺藥品和器械,車輛等。
(3)現場調查人員衛生防護物品準備與使用衛生防護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種相關的傳染病疫苗,執行職務時穿著防護服裝,建立實施操作時的隔離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體格檢查等。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飛沫核和塵埃傳播,在現場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與患者接觸密切,因此現場調查人員做好個人防護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衛生和保護,預防感染。
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包括初步調查、個案流行病學調查、暴發流行病學調查、病例一對照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等。
(1)初步調查:核實臨床診斷,判斷暴發:核實診斷是向接診醫生詳細詢問疾病的診療經過,并認真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臨床診斷等。
(2)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判斷疫情暴發后,結合職業、環境、生活、接觸人群、動植物情況對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觸者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
(3)暴發流行病學調查:在已判斷暴發的前提下,進一步進行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暴發疫情開始發生的日期,暴發按日發病的人數,哪些地區或單位部門有病例及發病人數,查清并登記暴發過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4)病例-對照調查:病例-對照調查是進一步篩選危險因素的方法。在進行病例-對照調查時可以參照個案調查問卷或修改后使用,按照調查設計方案收集資料并進行統計分析,篩選出危險因素。
(5)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呼吸道暴發疫情密切接觸者主要包括同室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人員,密閉艙、室2米以內的人員等。在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內應對密切接觸者進行留驗或醫學觀察,告知暴發疫情臨床表現,在觀察期間,一旦出現類似臨床癥狀,就及時報告追蹤調查并到醫院就診。
(6)現場采樣、運送:現場調查過程中,呼吸道暴發疫情采集樣本主要是患者早期的鼻咽拭子、咽拭子、漱口液、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死亡病例采集其肺組織等。
(7)資料分析:調查資料信息按有關部門統一要求的錄入方式及時、全部錄入數據庫,實行計算機管理,同時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并按要求上報。原始調查問卷應歸類存檔,以便日后查閱。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進一步發展其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等。
(1)控制傳染源:對暴發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對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離,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據不同的呼吸道傳染病進行相應的治療,密切觀察其臨床過程和治療效果。
2)在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期,隱性感染者和潛伏期病原攜帶者存在于密切接觸者中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無癥狀,其傳播疾病的危險性也高。
3)對于染病的動物,除采取樣本進行實驗研究外,應立即殺滅,并用焚燒等方法殺滅疫源地可能傳播疾病的蟲媒或動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擴散。
(2)切斷傳播途徑:疫源地分為疫點和疫區,一般單個或范同較小的疫源地稱為疫點,若干個疫源地連成片或較大范圍的疫源地稱為疫區。
(3)保護易感人群:對密切接觸者進行留驗或家庭醫學追蹤觀察,發現病例及時隔離治療。對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觸者進行監測,根據暴發傳染病的特性和相應疫苗的性質,決定是否進行應急預防接種工作,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傳染病防病知識和措施的宣傳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對疾病流行的認識,預防疾病繼續發生和傳播。
5.總結評價,撰寫報告,提出建議 描述疫情暴發的基本情況,分析暴發原因、傳染病暴發流行的三環節和流行病學特征。確定臨床診斷與實驗室分析結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設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是否吻合,評估采取的應急預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總結暴發疫情預防控制全過程應急處理的經驗教訓,提出進一步的防治、監測措施,形成書面報告上報和反饋,最后對有關資料分類歸檔。
參 考 文 獻
[1]徐更強,盧文波,鐘峰.關于加強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體會中華臨床醫學衛生雜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學 2001.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春季健康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