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

篇1

(黃淮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彈性問卷(RAS)》和《綜合幸福感問卷(MHQ)對598名特殊家庭結構大學生進行調查,來探索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心理彈性及綜合幸福感現狀,分析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1)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心理彈性及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與心理彈性顯著正相關;(3)回歸分析發現特殊家庭結構子女心理彈性能顯著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關鍵詞 :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心理彈性;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結構家庭是指與一般家庭有別,家庭成員構成特殊,缺少健全機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離異家庭及單親家庭.對于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研究經歷了由“父母離婚-適應不良”的直線模型到“危機- 彈性”的新視角轉變.早期研究的“發展性缺失”理論、“嚴重影響說”與“有限影響說”基本上是把離異家庭兒童看作同質的、不分化的群體,只是關注離異家庭兒童和非離異家庭完整家庭兒童的差異,而“危機-彈性”視角轉向關注離異家庭兒童群體內部的差異,關注心理彈性在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發展中的作用.

心理彈性與幸福感的關系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研究的證實.國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對30個兒童的研究發現,與心理彈性水平較低的個體相比,具有較高心理彈性水平的個體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彈性能夠調節不健康對主觀幸福感的消極影響,心理彈性對于維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價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彈性的自我掌控維度與心理幸福感的個人成長維度相關.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彈性作為一種元勝任力能夠幫助個體獲得主觀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調查了發現經歷911襲擊事件的紐約市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其積極情緒體驗和生活滿意度的增長正相關,與抑郁負相關.國內方面,有研究者調查了大學生、高中生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心理彈性與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水平高者主觀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5-7].

那么,心理彈性對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將心理彈性作為重要的影響變量引入對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設:如果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具備的心理彈性水平不同可能會最終影響個體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較多的是關注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本研究結合苗元江提出的“綜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彈性對特殊家庭結構子女綜合幸福感的影響.

2 對象與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調查對象比較特殊,因此由工會牽頭,班主任、輔導員上報特殊結構家庭大學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請卡的形式邀請學生來參加測試.測試前對主試進行培訓問卷填寫事項,正式施測采用雙盲設計.共有578名特殊結構子女參加調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專業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與材料

2.2.1 綜合幸福問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這個問卷共有51個項目,前50題采用Likert7級計分,包括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兩個模塊,其中主觀幸福感有三個維度,分別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個維度,分別是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自我價值、友好關系、人格成長.最后一題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級計分.

2.2.2 成人心理彈性問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彈性問卷是高登峰[8]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編制的《成人心理彈性問卷(RSA)》,該問卷共有33題,包含自我效能、組織風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等五個因子.問卷采用7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彈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體實測,由研究者組織進行,讓被試填寫紙質問卷.

2.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以p<.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與分析

3.1 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彈性的初步分析

統計結果發現,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負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論中值,這說明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樣,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心理彈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論中值.

3.2 高低心理彈性特殊家庭結構子女幸福感差異

將所測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心理彈性總分的前27%和后27%,劃分為高心理彈性組和低心理彈性組,差異檢查發現高心理彈性組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彈性組,具體來說,高心理彈性組的大學生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均高于低心理彈性組的大學生,但是在負性情感、利他行為上低于低心理彈性組.

3.3 特殊家庭結構子女心理彈性與幸福感的相關

相關分析發現,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與心理彈性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彈性越高的個體,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結構子女心理彈性與綜合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為考察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分別以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為因變量,以心理彈性的因子為預測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歸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還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結構子女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聯系還是比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進入主觀幸福感方程,社會資源、自我效能、社會能力依次進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會資源依次進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彈性能解釋主觀幸福感變異的11.3.4%,心理幸福感變異的19.9%,自述幸福感變異的18.4%.

4 討論

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而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提升人們幸福感水平的學科,因此,探討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探討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徑.

研究結果發現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機-彈性”的新視角.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沒有完全因為家庭變故而受到嚴重影響.按照“危機-彈性”的視角,心理彈性在其中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彈性問卷》調查了特殊結構家庭大學生對心理品質、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種保護性資源的運用能力.結果發現特殊結構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彈性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發現高低心理彈性組的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異.具體來說,高心理彈性組的子女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均高于低心理彈性組的子女,但是在負性情感、利他行為上低于低心理彈性組.相關分析也發現,心理彈性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彈性越高的個體,其幸福感指數越高,這與以往研究是一致的.雖然特殊家庭相對于完整健全的家庭來說處于不利的弱勢地位,與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結構家庭需要通過雙倍的努力才能實現一個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是可以化危機為“優勢”.本研究的結果再次印證了心理彈性在特殊家庭結構子女成長的中的作用,進一步支持了“危機-彈性”理論.

另外,分析心理彈性幸福感的影響,結果發現心理彈性的不同因子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響作用不一樣.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而社會資源、自我效能及社會能力對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會資源對自述幸福感影響較大.這就為提高特殊家庭結構子女的心理彈性因子從而為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學生壓力知覺、復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石家莊:河北師范人學,2008.

〔6〕蔣玉涵,李義安.高中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357-1360.

篇2

在教授《詩經•氓》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較好地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下面是筆者教授《氓》的課堂部分實錄:

一、出示教學設計

《氓》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的詩歌單元。其內容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自述,訴說了一個愛情悲劇。由于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異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們對于愛情究竟是什么卻知之甚少甚至一點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懂得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系,從而保持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教學過程

首先,播放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用優美的旋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迅速進入上課狀態。然后,我激情講述:“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當我們唱起鄧麗君這首纏綿幽怨的《在水一方》時,我們就會想起《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聽蘇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牽手》,聽趙詠華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詩經•邶風》里的句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們錦心繡口的先民啊,愛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樂也歌唱!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聽聽從遠古傳來的回聲,聽聽我們祖先的歌唱”。

接著,學生聽配樂朗誦,注意朗讀節奏。聽完后,我提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歷程怎樣?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第1、2段,相戀,歡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傷和無奈;第6段,分手、決絕。由于是回憶,一切都成過去,女子口氣里,該有對自己無盡的悔恨和對氓輕蔑的嘲諷。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后,我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達效果。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前一句用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后者以葉枯葉落,比喻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來比喻甜美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傷神。

然后,啟發學生嘗試用文學性的語言講述“氓”的故事。學生講完后,老師出示參考答案:至今,我還記得當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著布,借口換絲,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樣子。我不答應,你生氣了。我說,婚姻大事,不可兒戲,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長長的河水,像我們的情意。我說,秋天吧,秋天我嫁給你。熱戀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墻,翹望你來的方向,等不到你來,我淚水漣漣,哭得好傷心。哪一天你來了,我便笑逐顏開,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親的隊伍來了,載上我,還有我的嫁妝。我懷念那短暫的幸福時光!我們那樣年輕,像枝繁葉茂的桑樹。生活那樣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時光消逝,你變了。你忘了我們相愛的歲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婦道,任勞任怨,你還是背叛了我。你打我、罵我,苦日子沒有盡頭。家兄譏笑我,我只有黯然神傷。原想與你白頭到老,現在看來這個心愿是不可能實現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時候了。又是一個秋天,桑葉飄落,就像我凋落的紅顏。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過淇水,淇水打濕車帷,那是我辛酸的淚。

學生看完這段電腦投影內容后,教室里鴉雀無聲,有些同學若有所思,有些同學眼中噙滿了淚水。

接著,讓學生談談對高中教材中選編愛情詩的看法,繼而討論我們該如何對待早戀。學生熱烈討論后,我總結說:“將愛情寫進高中教材,是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它不是要教會學生去戀愛,而是要教育廣大高中生要正確地認識愛情,理性地對待愛情。高一學生情竇初開,有些同學陷入早戀,其實早戀不等于真正的愛情,早戀就像一朵美麗的罌粟花,美麗而又充滿神秘和誘惑。面對美好的愛情,我們是選擇理性面對,成為愛情的英雄,還是在美麗的愛情中沉淪和毀滅,成為愛情的奴隸呢?我想,沒有誰會拒絕追求美麗,但只要能理解愛情的真諦,只要懂得珍惜,就不會在美麗的誘惑下沉淪和毀滅。”

總結起來,這堂課我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進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幾點:

1.整合教學目標,納心理教育于教學計劃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把心理教育納入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實施學科教學與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為一節課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教師就會在教學中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實施心理教育。這節課中,我確立了“讓學生懂得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系,從而保持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的目標,上課時,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2.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實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導教學

用心理學指導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學習規律、思維規律等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這節課中,我讓學生討論對高中教材中選編愛情詩的看法和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該如何對待早戀,注重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特別是思維創造性的培養,符合學生心理。

(2)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中,我并沒有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歷程怎樣”的問題加以引導,通過自主分析、討論,最后得出了結論,讓學生主動學習,學習有所學,有所得。

(3)讓學生體會成功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體會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位學生都渴望成功。這節課中,我讓學生談談對高中教材中選愛情詩的看法,繼而討論我們該如何對待早戀,問題剛提出時,教室里一片沉默,經過我反復鼓勵,有個膽大的學生說了幾句后臉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為他的勇氣鼓起掌來,受到鼓勵后,他繼續談自己的看法,他一講完,教室里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位同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課堂活躍了,同學們各抒己見,本來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實教學內容,找準心理教育與學科內容的結合點。

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充實與豐富,也借助相關具體內容將心理教育目標落到實處。這節課中,我讓學生談談該如何對待早戀,使“讓學生懂得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系,從而保持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

篇3

我們認為,學校心理鍵康教育的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

1、治療性的,或叫補救性的。即如果學生真正有了某種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必須進行及時的治療與補救。

2、預防性的。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根據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困惑及時向他們介紹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并提供有效的幫助,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以維護和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3、發展性的。即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強調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發展他們的心理機能,開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促進心理全面的發展。一些學校和心理輔導教師將主要的目標集中在第一個層次上,即治療性的或補救性的目標上。一些新聞媒體為了追求報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將極少數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學及心理輔導教師對其輔導的過程與成效作重點的報道與宣傳。在幾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校心理錐康教育的目標應以預防性和發展性的目標為主。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的、活潑可愛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學生。因此,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服務對象與神經科醫生的服務對象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面對的是病人,心理輔導老師面對的是學生,是正常人。當然,治療性的目標畢竟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這就要求心理輔導教師懂得一些精神醫學知識,能鑒別出極少數學生是否真正產生了某種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現了心理疾病與障礙需要與醫學模式配合或依靠醫學模式進行及時的治療與補救。但這一目標不能做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

二、在確定心理教育內容時,要尋找科學的依據。

(一)學校心理教育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心育目標的具體化。因此,內容的確定,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直接依據。如果將治療性或補救性的目標做為心理鍵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就勢必將學生視為不正常的“病人"進行教育與治療,這顯然是不科學的。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教育發展的模式。應具有四個方面的主要特點:(1)以積極向上的中學生為其主要對象;(2)強調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強調個人的力量和價值;份根據中學生的心理困惑,及時對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提高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4)教會他們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為,最大限度地發展他們的心理機能,促進內在潛力的開發,加速實現學生個體的社會化。

(二)學生的年齡特點。即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南京師范大學班華教授主編的《心育論》中,針對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提出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1、學習心理的指導。學習是兒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教師、家長最為關心的事。學習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目的的實現。其基本內容為: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關的學習心理知識,依據學習燒律組織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開發思維潛力,提高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等。

2、情感教育。一個人的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通過情感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內容為:培養良好的情緒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養起高級的社會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個體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學生伴隨著生理發展,性逐漸成熟,為性心理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兒童期的教育內容主要有性別的不同教育,幫助兒童正確認識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適當的方式科學地回答孩子對性方面提出的問題,把孩子的好奇心轉化為科學的認識。在中學階段的主要內容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衛生教育與指導及性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克制力,幫助他們培養廣泛的興趣,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導情感。

4、人際關系的指導。兒童、青少年非常重視同學間的友誼,也渴望得到師愛、父母之愛,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其基本內容為:培養健康的人際關系態度,有較強的人際關系知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養。性格是一個人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對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內容包括:培養學生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良好態度,培養良好的性格、情緒、意志和理智品質,矯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質。

6、耐挫能力的培養。其內容包括:怎樣辯證地對待挫折、怎樣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心理教育過程不僅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過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不僅僅是一些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自我心理修養的內容包括:認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養〈如提高學生對自身感翔和認識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養〈如培養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克服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養〈知培養自身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養〈如自覺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矯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內容的體系主要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確定的。在幾年的心理教育實踐中我們認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還必須結合本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特點。

(三)結合本地區、本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

每個地區或每所學校的學生除了具有該年齡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還有一些較獨特的心理特點。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學)是一所省重點中學,在確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我們先后通過問卷調查、與班主任交談、與學生座談、堅持讀學生的周記、讓學生提建議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現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為:

1、學會適應新環境。我校是一所省重點中學,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們經常受到老師的褒揚、同學們的贊譽。現在他們的環鏡變了,地位變了:原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現在落后到幾十名;原來在班上是班干部,現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數同學處在壓抑、苦悶之中。結合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設置了這頂內容,幫助他們懂得怎樣看待這種環境、地位的變化,怎樣適應新的環境。

2、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學生正處于“第二自我發現期",他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我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在老師的心目中怎么樣呢?同學、老師會怎樣評價我呢?等等。他們渴望了解自我,發現自我。結合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我們向他們介紹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氣質類型與性格特征,并學會做氣質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還提供有關的量表與測試。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存在著特點和差異的。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積,極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潛力,學會學習。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學習的壓力。因此,教會學生學習尤其重要。在這一部分內容中,主要介紹科學學習方法的幾個環節、記憶技巧、注意規律與思維方法和個體的生理節律等等。使學生知道怎樣科學的安排時間,怎樣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4、學會調節、控制情緒。主要介紹保持愉悅情緒的重要性、健康情緒的標準、情緒表達的正確方式和調節情緒的方法,如何對待挫折,尤其是在學習中如何消除緊張情緒,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心態,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

5、學會交往。著重介紹交往的準則,人際溝通的模式與技巧,使他們學會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進學生樂于交往,善于交往。

6、應試心理與技巧。主要介紹應考前、應考中及應考后應具有的心理素質及調節方法和考場上的答題技巧。

7、文理分科指導。高一即將結束時,學生將面臨文理分科的問題,究竟學文還是學理,許多同學拿不定主意。在這一單元,著重介紹學科、職業與興趣、職業與能力、職業與氣質、性格,并通過專業興趣自評量表與職業興趣自評量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使他們能平靜地對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較科學的選擇。

以上內容體系的第一單元“學會適應新環境”、第三單元“挖掘潛力,學會學習”、第六單元“應試心理與技巧”主要是根據我校學生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來確定的。第七單元“文理分科指導”是根據高一年級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確定的。在這一體系中我們未涉及“異往”與“早戀”的內容,因為我校的絕大多數學生將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學習上,早戀問題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因此,在絕大多數學生未考慮該問題時提出這一問題反而會引起有些同學的關注。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實效性必須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

三、關于心理教育課教學形式上的探討。

心理健康指導課不同于心理學理論課,因為它不僅僅是定義、概念和心理學理論的講授,心理健康指導課也不同于游戲與活動,因為它不僅僅是只讓學生在游戲或活動中進行情緒體驗,而沒有“知”的指導。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導之以行”,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也同樣需要“曉之以理、功之以情、導之以行”。所以在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只注重“理”的講授、只注重“情”的體驗或只注重“行”的訓練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需將“知、情、行”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幾年的實踐中,我們除了運用傳統的講授方法介紹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外,還創設了各種情境性的活動,提供給學生許多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情緒體驗與具體行動中受到感染和鍛煉。其具體方法是:

1、情景體驗法。即給學生提供一種情景或氛圍,讓他們從中有所感受和體驗。如在講完贊揚別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學發一張用彩筆寫好的“請你珍存”的紙卡,讓學生離開座位去尋找對象,互相寫贊揚對方的話。然后請部分同學到前面宣讀。同學們在宣讀的過程中,無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從情感上得到升華。

2、角色扮演法。結合,教學內容,我們經常讓學生準備小品表演與即興表演,使學生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緒,并學會扮演角色的行為技巧。

3、討論分析法。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集思廣益,相互學習。

篇4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長笑而不答。

這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著它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第二天,男孩拿著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發現不少人因好奇而對他的石頭感興趣,并且價錢越出越高。

回到孤兒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出了比昨天高出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

最后,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去展示。結果,石頭的價格又被抬高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賣,一時間這塊石頭竟被傳為“稀世珍寶”。

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把這一切告訴院長,并詢問為什么會這樣。

這回院長收住了笑容,望著孩子慢慢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你就像這塊石頭,只要你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自然就有價值和意義。”

這個故事是不是給我們深刻的啟迪?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首先就必須學會看重自己。

然而,人類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自貶、自輕。幾千年來,很多先哲都忠告我們,要認識自己。但大部分人都把這理解為僅認識自己消極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評估都包括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認識自己的缺點當然是應該的,可借此謀求改進自我,發展自我。但是,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面,就會覺得自己沒什么價值。要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積極面,學會看重自己。

為什么要看重你自己

所謂學會看重自己,就是形成積極正確的自我認識。積極正確的自我認識,是個性塑造的起點,是心理健康的保證,是人生發展的動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積極的自我認識甚至會產生神奇的魔力。這是為什么?

第一,自我認識決定自我期望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塞浦路斯的王子,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并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佛洛狄忒。于是,愛神就給了這個雕像生命,成就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后來,心理學便借用過來,將期望對于人的行為能產生巨大影響的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做“期望效應”。

在關于期望效應的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實驗最為著名。

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中,抽取一個班的學生做了智力測驗。然后,他在學生名單上標出了一部分人的姓名,并把名單交給任課教師,說根據智力測驗,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望得到提高,他們最有發展前途,將來都會成大器。從那之后,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教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到了學期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于第一次測驗的結果,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可是,事實上這些學生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你看,是不是有點神奇?

為什么出現這樣神奇的結果?羅森塔爾認為,這是因為,老師對這些所謂“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懷有提高成績的期望,不知不覺間給予他們特別的照顧和關懷,使他們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羅森塔爾的研究,說明了教師期望對學生發展的巨大影響。此后,有人把這一期望效應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期望是人們頭腦中一種心向,是某一行為發生反應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某種意向。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消極的方向發展。在這方面,家長、教師等人的期望,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明顯。

特別要說明的是,他人期望的影響,實際上總是通過本人內化為自我期望,才能對個人行為真正起作用。而一個人的自我期望如何,就決定于這個人的自我認識了。積極的自我認識,意味著自我期望是“我行”,確信自己是聰明的,是有能力的,是能干好某件事的,是能學好某門功課的,是能承擔一切任務的,如此等等,結果往往真的就如愿以償。反之,消極的自我認識,意味著自我期望是“我不行”,那結果就非常糟糕了。

第二,自我認識引導自我行為

一個轉到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女孩,英文名字叫斯蒂芬。在她申請美國大學的推薦信里,美國數學教師對她的評語是這樣寫的:

“我很高興寫這封信,并以我的名譽擔保,斯蒂芬今年參加了我的初級微積分課程的學習。學習期間,我發現斯蒂芬不僅勤學好問,而且富有同情心。她,總是努力認真地完成作業。她在數學和解決難題方面有顯著特長。斯蒂芬經常以自己優雅而且具有創造性的方式,解決難題,完成數學證明。斯蒂芬也常常幫助身邊的同學做難題。在校期間,斯蒂芬為了得到問題答案,通常比別人回家晚,有時候她也在學校里幫助別的同學。學生們尊重她的文靜和才智,以及她解釋問題時的耐心。顯然,她在享受著幫助同學的樂趣。有斯蒂芬做學生我很高興,她在任何學校都會受到珍視。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貴校推薦斯蒂芬。”

有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在中國上學期間,高二文理科分班時卻報了文科。原因是,老師說她沒有數學頭腦。盡管她父親對女孩很有信心,覺得她是一個心智很正常的孩子,但是,父親也發現女兒的理科成績確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一段時間過后,女孩幾乎喪失了學習自信,對父親說:“爸,我厭學了……”后來,斯蒂芬去美國念高中。不久以后,奇跡發生了,斯蒂芬的數學開始頻頻獲得滿分。

僅僅三四個月過去,斯蒂芬的學習狀態和自信就像換了一個人,那個“沒有數學頭腦”,只能上文科班且垂頭喪氣感到“厭學”的女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看起來正獲得全面發展,甚至出類拔萃的女孩!

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原來,美國教師經常給斯蒂芬細致積極的評價,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地贊揚:“你們要努力呀,否則將來你們都要給斯蒂芬打工去了!”教師判完了女孩的卷子以后,拿給別的教師看,然后說:“班里沒別人能這樣,這都能當標準答案了。”正好有別的班的人來問問題,教師就跟那人說:“問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這種贊揚使斯蒂芬形成了積極的自我認識,從而取得巨大進步。相反,中國教師對斯蒂芬的消極評價,使她形成了消極的自我認識――“沒有數學頭腦”――于是失去學習興趣,導致理科成績不佳。

認識往往是行為的先導。自我認識就是這樣強烈地影響人的行為,引導人的行為。自我認識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人們總傾向于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做出與自我認識保持一致的行為。也就是說,人們有保持自己行為與自我看法一致的傾向。比如,當你覺得自己是好學生的時候,你就會努力按好學生的要求,去認真學習,幫助同學,遵守紀律等;你如果形成了“我很有發展前途”的自我認識,就會嚴格要求自己,自尊、自愛、自強,促使自己成材。

第三,自我認識提供經驗解釋

自我認識就像一個過濾器,人每天接受的所有信息,都得通過自我認識的過濾,進行篩選,賦予意義。自我認識不僅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還要成為經驗的一部分,對新接受的信息進行解釋。人們傾向于按照與自我認識相一致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自我認識為人們接受的信息提供的經驗解釋,如同戴上不同的變色鏡一樣。因而,自我認識消極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消極的;自我認識積極的人,看到的世界往往是積極的。

一個高中女孩在心理咨詢來信中說:“我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高中生,在校時成績平平,從未拿到過獎。我人長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潑也不聰明。同班同學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我沒有,覺得自己十分孤獨。‘不如別人’的心理使我沒有勇氣與人交往,更不敢去參加各種學科比賽,這樣活著真沒勁!我該怎么辦呢?”

這個女孩的自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全盤否定自己。如“再普通不過”,“成績平平”,還有“長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潑也不聰明”,這一連串的否定構成了她的自我認識。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人的行為模式,構成相互強化的反饋圈。也就是說,積極或消極的自我認識,引導產生相應的積極或消極行為,而積極或消極行為,又會進一步鞏固積極或消極的自我認識,如此循環往復。這個女孩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不如別人”,給自己奠定了消極的基調,而且,將不斷地以消極的自我認識來解釋一切,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痛苦不堪。

其實,這個女孩并非像她所描述的那樣糟糕。如果她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就會從積極的方向來解釋自己的情況。比如,“成績平平”,這說明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人長得不起眼”,也僅僅是不出眾而已,何況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此這般,由于積極的自我認識,帶來積極的自我解釋,對自己也就容易建立起信心了。

按照有些心理學家的說法,自我認識就是“自我圖式”。有關我們自己的基本信息,組成了我們的自我圖式,它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別、籍貫、年齡,以及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表象。每個人的自我圖式不同,也就是對自我的認識不同。有的人自我圖式里包含“友好開朗”,有的包含“內向木訥”,有的包含“膽小怯懦”,有的包含“獨立堅強”,等等。如果你的自我圖式中包含“友好開朗”,在人際交往中解釋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你會傾向于認為他人喜歡你,因為你是“友好開朗”的,于是,你就會傾向于以友好行為來回應他人。

第四,自我認識影響人格發展

所謂人格,是一個包含多種心理成分的人的心理結構系統。自我意識是人格中強有力的核心,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節,維持人格的完整、和諧與統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三個成分,其中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根基。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會產生自我概念偏差。如果過高估計自己,會目中無人,驕傲自大,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如果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總覺得低人一等,就會自卑退縮,悲觀失望。狂妄偏執,自卑退縮,都不利于良好人格養成。因此,正確認識自我,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前提。

事實上,一切外部影響力量內化為個人的人格特征,都需要經過自我認識的中介作用。只有那些經過自我價值系統接納,被自我系統整合,進入自我認識的相關信念和行為方式,才能真正成為不需要外力支持的人格特征。我們已經知道,自我認識是個人行動的先導。自我認識會影響到人的一言一行,而人格又是由個人一言一行的累積而成的。因此,自我認識影響著人格的形成,也制約著人格的發展方向。比如,當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中存在“獨立”“堅強”的品質時,他的言行也會努力遵循“獨立”“堅強”的品質,逐漸地,獨立與堅強,就成為他的人格特征了。

綜上可知,正確認識自我,形成正確積極的自我認識,真是太重要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才會創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怎樣學會看重你自己

首先,學會使用積極的語言

一是用積極、愉快的語言來描述你的感受。當有人問你:“今天覺得怎么樣?”你如果回答“我很疲倦”,別人就會覺得你狀態很不好。你要練習做到下面這一點,它很簡單,卻有無比的威力。當有人問“你好嗎”或“你今天覺得怎么樣”時,你要回答:“好極了,謝謝你!你呢?”不失時機地說你很快樂,你就會真的感到快樂。而且,這會使你更有分量,為你贏得更多的好朋友。

二是用明朗、積極、有利的語言來描述別人。當你跟別人談論第三者時,你要用建設性的語言來贊美他,比如,“他真是個很好的人”,或“他做得很出色”。絕對要小心避免說破壞性的話。因為第三者終究會知道你的評判,結果會用這種話反過來打擊你。

三是用積極的話去鼓勵別人。只要有機會,就去稱贊別人。每個人都渴望被稱贊,所以,每天都要特意對你身邊的人說一些贊美的話,特別是稱贊跟你一起工作、學習的伙伴。真誠的贊美是成功的工具,要不斷使用。這一點和上一點,雖然都說的是怎樣對別人,但不言而喻也會幫助你看重自己。因為,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這樣對待別人。

四是要用積極的話對別人陳述你的計劃。當人們聽到類似“這是個好消息,我們遇到了絕佳的機會”的話時,心中自然會升起希望,但當聽到“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得做這件事”時,內心就會產生沉悶厭煩的感覺,行動也跟著受影響。所以,與人合作要讓人看到成功的希望,才能贏得別人的支持。

其次,學會找到自己的優點

所謂優點,包括任何你能運用的才干、能力、技藝與人格特征。這些優點也就是你能有貢獻、能繼續成長的要素。你有哪些優點?你是不是知道自己所有的優點?你能不能說出這些優點?

通常,人們不愿意談自己的優點,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顯得太不謙虛,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是件不對的事情。在別人問起你有什么優點時,你可能總會說:“我不知道,不過我想我是有些優點的。”可是,在別人問起有什么缺點時,倒是很容易羅列出一大堆。大多數人都被教會了一個觀念:講自己的優點是不對的,講缺點是絕對應該的。舉個例子來講,要是有人說你菜燒得好,也許你會說:“哪里,哪里,其實燒得不好。這也算不上什么特殊才能。”可是菜燒得好,絕對是特殊的才能,是優點。假如,有人告訴你:“你在電話里很會說話。”你也許會說:“那是因為用電話談話比面對面容易。”然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覺得用電話談話非常困難,因此這實在是你值得驕傲的優點。其實,自己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優點卻去否定它,這種做法既不符合人性,也表示不誠實。肯定自己的優點絕不是吹牛,相反,這才是誠實的表現。

現在,我們來學習找出自己的優點。請你列出5個幫助你成長的經驗來,你可以列出事件的本身,或者舉出提供給你經驗的人。假如有可能的話,把這些好的經驗和你目前的優點連在一起。

我們以心理學家施微博士的情況為例。

施微博士這樣描述自己的成長經驗:“雖然我父母對子女很好,但是,我實在沒有什么錢。從很小我就知道,只有到外面賺錢,我的口袋里才會有錢。因此我設計了一種玩彈珠的游戲:假如游戲者將彈珠彈進了木箱子的洞里,他就贏得更多的彈珠,否則他就得另外再買,十個彈珠一分錢。這個游戲,不但使我賺了錢,也使玩游戲的孩子得到了很大的快樂。因此我要說我家雖窮,窮卻對我有好處,使我學會如何運用創造力賺錢。”接下來,他把這些經驗與下面的優點連在一起:能設計游戲、有創造力、能賺錢。

想想你過去的經驗,想那些好的經驗。看看從過去的經驗中你培養了什么樣的優點:幽默感?意志力?熱愛學習?樂觀的生活態度?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會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可是,無論是怎樣不好的經驗,我們都可以發現積極的一面。比如,從貧窮中我們可以學會賺錢的方法,從受苦中我們可以培養出同情心,從寂寞中我們可以鍛煉創造力。只要我們用積極的心態來看生活,我們會發現沒有哪一種經驗是白費的。等到你用積極的心態看你的過去,就能用積極的心態看你的現在,就會發現自己具有的優良特質。這些都是你具有的優點。而優點就是力量,會讓你看重自己。

最后,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現實條件的局限。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可以有所作為。

有個男孩子,從小就是一個講究平衡發展的學生。他每一科成績都不錯,卻只是維持中上;運動也在行,但稱不上是學校的明星球員;頗有創作天分,但不怎么熱衷當個真正的藝術家;在考大學時,語文成績幾乎與數學成績不相上下。在大學一年級時,他所選的全是科學課程,還打算主修理論物理。他那望子成龍的父親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學物理可以,但是“理論”兩個字要去掉。一年后,做兒子的發現,物理學動人之處在于抽象的部分。父親的憂慮沒持續多久,兒子到了三年級又有了新想法,他雖喜歡數學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覺,于是又決定改攻藝術。好不容易,錢也花了,時間也付出了,這位年輕人終于達到目標,做了建筑師,從此再也未改變過志向,而且做得有聲有色。雖然他的父親曾一度絕望,認為這個兒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實上,這個孩子行動大膽而明智,他好不容易發現自己真正的性格與才華,然后選定一個行業,“從一而終”。

如果你憂慮地問:倘若16歲尚未決定將來是否要學法律,或者在大一尚未決定大學畢業后考研的專業方向,這一生是不是就沒指望了?看上面的故事你就知道,這些憂慮事實上是杞人憂天,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在16歲時做好決定,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強為之,也是利少弊多。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挖掘個人潛能,才能成就終生事業。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沒有理由不看重自己。

蜜蜂羨慕雄鷹能夠搏擊藍天自由翱翔,卻忘記了自己能傳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斑斕果實累累;沙礫羨慕白云縹緲輕盈超凡脫俗,卻忘了自己能奠基鋪路以成就萬丈高樓和平坦大道;丑小鴨羨慕白天鵝潔白無瑕萬般美麗,卻不知道自己也有獨特的風采……不看重自己,便會認為自己毫無用處!

上帝是公平的,當他對你關了一扇門時,也必定會為你留一扇窗。世間沒有絕對的東西,我們不要一味地羨慕他人,而是要看重自己。也許,你沒有出眾的外貌或精深的語言能力,但是,你能夠認真簡練與純真動人;也許,你沒有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華,但是,你可以通過勤奮刻苦默默耕耘來實現夢想;也許,你沒有輝煌的過去,但是,你至少擁有不同于別人的經歷與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