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精神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06 17:4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文化精神內涵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動漫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066-01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為動漫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和內涵,而且還能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

有助于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與內涵。動漫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是以圖形圖像來表現和反應思想主題,因而,其設計和創作離不開文化。如今,隨著歐美及日韓動漫文化的滲透,曾經輝煌的中國動漫面臨著背離傳統文化、設計水平和創意嚴重缺失、逐漸迷失發展方向的危險。文化內容是最重要的競爭力,傳統文化元素具有文化識別的象征性,優秀的動漫作品離不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能為現代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動漫設計中能賦予作品獨特的審美氣質和文化韻味,提升作品的文化與內涵。

有助于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情”是所有藝術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動漫設計也不例外,只有將藝術附上真正的文化內涵,才能使其具有靈魂與生命力,才能真正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可以說傳統文化元素的象征性越強,隱含的象征喻意越深刻,帶給觀眾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增加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就越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

1.傳統文化題材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長期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救世”思想影響,“道德主題”和“人格構建”一直是我國動漫設計的主要選題。題材選擇直接影響著動漫作品的創作意義、思想深度和社會價值。當前,我國動漫設計正處于發展低谷,將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動漫設計自身情節構思的源泉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以及文藝作品中吸收經典的題材運用到動漫設計中,挖掘傳統文化題材,以獨特的視角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文化風韻的動漫作品。如《哪吒鬧海》、《大鬧天空》等取材于經典文學,《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取材于古代神話故事等,都很好的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2.傳統文化造型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角色造型是動漫作品的靈魂所在,它不單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符號,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氣質,動漫設計人員要想設計出成功的角色,不僅要準確把握和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還要考慮角色的外形、輪廓、生活習性等文化方面規定性,塑造個性化的角色形象。如在塑造《大鬧天宮》孫悟空形象時,設計人員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京劇臉譜和服裝造型,使得作品披上了一層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化面紗;《功夫熊貓》以中國特有的“熊貓”與各種“中國動物”為造型吸引觀眾眼球,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3.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水墨畫、壁畫、建筑、京劇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魅力,這些表現形式為動漫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如動畫片《寶蓮燈》吸收古代傳統壁畫、建筑等民間藝術特點,營造了一個夢幻般的神話世界;《三個和尚》運用獨具民族特色的板胡、墜子和北方管子來傳情達意;《功夫熊貓》以獨具中國傳統民族元素的中國山水畫來塑造令人驚嘆的動漫場景;《老鼠嫁女》則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運用到設計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反映出動漫設計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內涵,而且還將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自身藝術風格的再現,創造出民族特色鮮明的動漫作品。

4.傳統文化意境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精神內涵是體現動漫身份的重要標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動漫設計提供了深邃的精神內涵,而且還賦予中國動漫設計和諧的人文意境、獨特的東方神韻、平實的精神自由和寓意象外的審美聯想。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崇尚心的自由與解放,而且還追求象外之象,追求象外獨特寓意和意境的營造,因而,將傳統文化意境運用在現代動漫設計中能增強動漫設計自身精神內核的積淀。如《鹿鈴》以人與動物和睦相處來揭示人與自然“和為貴”的人文意境;《山水情》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成功運用的典范之作,作品中道家的“無爭”與水墨山水畫帶給人心靈的超越與解脫。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給動漫設計提供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設計呈現出別樣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意蘊,而且還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戴玲斐.傳統藝術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合理運用――以CG作品《桃花源記》為例[J].電影評價,2008(07).

篇2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平面設計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精神,將其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為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1.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為平面設計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其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時期,傳統文化也是國家與地區之間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證,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了藝術設計活動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強了群眾對平面設計作品的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共同文化的認同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如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藝術品、戲劇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活動中,可以為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作品的民族認同感。

3.民族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之源。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藝術設計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而這無疑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啟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以平面設計要關注中國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平面設計藝術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當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平面設計是一種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其設計過程需要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問題。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意識活動,要將其賦予設計活動中,才能通過作品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貼近生活,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形象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賦予了平面設計作品更多的精神內涵,而平面設計則是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這是一種精神和形象的結合。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品如果單純的表達形式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只有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才能為其賦予更多文化內涵,使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態,每一種都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手段,而這些民族文化也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發揮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作用,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可以營造出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也可以為現代都市快速工作節奏壓力下對人們創造一個舒緩、休息的空間,從而更加體現出平面設計的人文特色。

三、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1.構圖方式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追求“中正仁和”,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充分體現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這也是古人平和氣度的直接表現方式,而且這種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文化,對不同時期的社會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代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在構圖方面也十分講究中正,講求對稱感和層次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線的應用。中線是運用一條線自上而下貫穿整個平面圖形設計結構的構圖方式,中線的應用是傳統文化中正思想的直接體現,在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這也從中反映出傳統文化在設計師心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對稱的結構。對稱被藝術設計領域視為一種最符合人們審美意識的表達方式,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體現對稱性的藝術作品,如剪紙藝術、臉譜藝術等,都注重對稱元素的應用。這種對稱的構圖最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感受,也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可見,傳統文化對于平面設計構圖產生了深遠影響。

2.表現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儒學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學思想尊崇的是中規中矩,而道家思想則尊重自由自在的思想,二者之間的碰撞卻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在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十分明顯,不同的社會元素之間想要達到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必須以文化的碰撞為基礎,文化中的精神和意境才可以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而這些傳統的文化思想的藝術表現,對于當代平面設計的表現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傳統水墨藝術。水墨藝術是繪畫領域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方式,在工筆線條的布置、色調的運用方面,都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指導,而水墨藝術中明顯的虛實轉換藝術,正是當代平面設計作品視覺沖擊力的形成要素。同時,在傳統水墨藝術中使用的毛筆,被畫家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看似柔軟的毛筆卻可以形成柔韌有力的筆觸,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跳動。從當代平面設計中也可以看出,水墨藝術受到了設計師的青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第二,傳統文字。漢字的演變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漢字也被視為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運用不同形式的字體表達不同的意境,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中國的漢字講究結構與構成,看似相同的漢字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字型結構,運用這些字型結構相互重疊,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圖案。如清朝時期的吉祥文字“黃金萬兩”,運用四個不同的字體結構組成一個文字形式的整體,形成了帶有圖形意義的字體結構,這是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另外,漢字作為一種圖形結構,除了漢字本身的涵義,還具有明顯的象形意義。

3.色彩表現形式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典型代表意義就是階級和等級制度的劃分,如黃色系、紅色系是古代皇宮寺院使用的顏色,青、藍等顏色是王府官宦使用的顏色,而百姓只能使用諸如黑色、灰色等色調。這種用色彩代表等級和階級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歷經多年都不曾改變,所以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活動中,在色彩的應用方面經常會出現濃烈與樸素的強烈沖突,這不僅形成了特殊的藝術沖突,也彰顯了設計師的個性。濃烈的色彩主要體現在不同色系之間的對比關系,在傳統文化中最為明顯的體現是以黑、白、赤、青、黃五種顏色形成的五色結構,這種色彩結構在民族藝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年畫、臉譜,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體現,則大多集中在帶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中。樸素的色彩結構大多是由黑色和白色對比應用形成的色彩結構,黑白兩色的典型體現就是太極的境界,這也是色彩應用的最高境界。如今,黑白搭配的對比在平面設計中也隨處可見,其不僅可以提高藝術設計的層次感和藝術感,也可以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使人形成良好的視覺感受。

4.民俗圖形的影響

篇3

【關鍵詞】傳統文化;旅游管理;影響;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在旅游管理方面與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都有體現。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都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各處景點均與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相關聯,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氣息與較高的開發價值。因此,我國旅游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更應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傳統文化的利用,使我國旅游行業更加精彩,實現我國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主要產生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華文明的精華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人們智慧的產物,我國先進哲學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發展。就現代旅游而言,“人”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體現,并且逐漸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國傳統文化促進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二)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陽光服務理念

我國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價值。“以和為貴”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闡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為貴思想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旅游文化建設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旅游企業文化對“人和”給予充分的重視,提倡陽光服務理念,且正是“以和為貴”的思想促進了該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務管理逐漸體現游客的自由,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

(三)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為我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國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能受到人們的擁護與尊敬。傳統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鑒,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現,憑借言傳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對員工給予充分的尊重,維護員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務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管理相融合的發展措施

(一)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是目前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實現發展的重要措施。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為豐富的民族元素,進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使人們對旅游價值的追求以及旅游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旅游景點如果缺乏傳統文化內涵,則不具有生機與活力,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會產生阻礙。唯有進行深層次的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有效結合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才能實現獨特旅游景點的構建,為旅游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實文化旅游理念,必須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是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舉措。要想體現旅游文化發展中傳統文化的作用,必須給予傳統文化宣傳教育足夠的重視,使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顯著提高,進而全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作用。既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

傳統文化旅游形式的豐富對現代旅游的發展十分必要,進行民族性與現代化相結合旅游方式的開展,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憑借親身體驗、情感感知等方式,促進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健康發展。并且,應加強開發各種各樣的旅游產品,包括心靈及精神文化產品的開發,使游客不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悅,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實現心靈的升華。

三、結語

總而言之,旅游行業在近些年里發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傳統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須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業不僅要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的傳統文化內涵,落實文化旅游基礎工作以及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應該對我國傳統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策略進行積極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國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想.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2):34-35+37.

[2]萬國民.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4):25.

篇4

服裝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它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群體在服裝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它是一個民族社會文化基本情況的載體,與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歷史不同,它是一種物態的、可視的存在,是人們認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為直觀也最為簡易的方式。正如哲學家法朗仕所說:“假如我死后百年,要想了解未來,我會直接跳進一本好的時裝雜志,看看我身后一個世紀婦女的著裝。”服裝的社會文化內涵顯而易見。基于服裝的社會文化意義,服裝設計師應當注重傳統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過程中的全面融入,提升服裝在本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必須注意到,一些世界知名服裝品牌已經逐步演化為本民族的文化宣傳符號,在色彩、造型、材質等方面都彰顯著獨特的傳統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較高的文化品位,能夠很好地向世界傳達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社會發展情況,同時這些服裝設計緊跟時尚潮流,不失時尚色彩與時代氣息,對消費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可謂一舉兩得。

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設計師必須對其精神內涵具備全面而透徹的把握,才能成功將其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之中,達到傳承中華民族之魂、彰顯服飾特色、打造品牌影響力的效果。具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精神:第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積極踐行并努力弘揚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互幫互助、和諧共處的傳統美德。第二,天人合一的精神。我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書法、繪畫和園林建筑等方面都有顯著體現。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也逐步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精神得到進一步彰顯。第三,融會貫通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善于吸納其他文化體系的優勢,并加以創造性的應用,從而豐富自身內涵,這在我國各個時期都有體現,比如在文化藝術領域,我國藝術家始終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強調要把握好傳統內涵與時代潮流之間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促進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完美結合,最終形成我國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三、傳統文化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價值體現

傳統文化是現代服裝設計的靈感源泉,是現代服飾展示深刻內涵與美好寓意的完美依托,它于現代服裝設計而言,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首先,就社會價值而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習慣、歷史發展、思想理念和審美情趣的綜合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就包含著中華兒女對生態自然的熱愛、對道德倫理的看重、對和平清凈的向往。現代服裝設計若想獲得大眾的關注,就要以人們的視覺感受及其引發的心理效應為根本立足點,對傳統文化因素造成的接受差異進行分析研究,進而設計出能夠為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的服飾藝術形式。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服裝設計師必須注重在其作品中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滿足中國消費群體的情感訴求,同時又不偏離時尚的軌道,促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有機融合。其次,就人文價值而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彰顯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融會貫通等思想,現代服裝設計師應當透徹理解這種深厚的人文意識,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審美特征和思想趨向,在設計中有機融入寓意美好的傳統文化元素,比如龍、鳳、牡丹、仙鶴、蟠桃、鯉魚、喜鵲、福字等,透過這些美好、祥和、富貴的人文意蘊元素來契合中國人的內在情感需要,同時參考現代流行元素的藝術處理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元素與時代環境融為一體,進而提升我國現代服裝設計的藝術水準。最后,就藝術價值而言,文化與藝術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連結、不可分割的,中國的傳統書法、繪畫、建筑、手工藝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設計必須以文化元素為依托,如此才能深化設計的藝術感,保證設計作品符合主流的審美情趣。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深入歷史、深入文化、深入藝術、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全面洞察消費者的審美理念和美學感受,以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為創作先導,將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貫徹到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實現現代服裝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神內涵與審美理念方面的無縫對接,從根本上提升服裝作品對于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在藝術文化體系和枝節方面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在藝術審美和美學感受領域也有很多共通的內容,設計師還應當全面考慮中西方文化在藝術價值上的相似之處,彰顯出文化對于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崇高意義,令設計出來的作品同時滿足中國消費群體和西方消費群體的藝術審美需要,繼而推進本地或民族品牌早日進入國際化軌道。

四、現代服裝設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具體應用

篇5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語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工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性質及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理應貫注文化精神。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

1.利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愛國情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維系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化的精神紐帶。語文教材中收集大量愛國的篇章,傳遞著對祖國忠誠、摯愛的民族精神,學生能夠從《黃河頌》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從《木蘭詩》中感受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從《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熱情。

2.利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

翻開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氣概譜寫華夏兒女壯麗的詩篇。語文教材中蘊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關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等民族精神,它們如春風化雨一樣在學習中滲透,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節。

3.利用傳統文化來凈化學生的心靈

由于現在的學生受網絡、社會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內心浮躁,我們要用傳統文化如春風般吹進學生腦海里,用優秀文化來武裝青少年頭腦,使民族文化作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情操。

三、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

1.傳統文化的滲透要接近學生的生活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要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閱歷等主觀體驗,激發學生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體驗、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筆者在講授《散步》時,先設置“請結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傳達的人物情感”這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在深化文章主題的環節中,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年青一代啃老現象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德育滲透還是要回歸到個人,筆者創設一個生活情境: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學生談談自己的做法。該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最后筆者布置一題作業:請你描寫一個體現你尊重長輩、孝順父母的情景,字數200字。本活動把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孝道”的踐行情況,書寫自己孝親的故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道德感受。這種思想文化或許將成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內蘊,解讀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語文教材書中蘊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要講授知識、閱讀技能外,還要適當給學生一定的文化滋養。老師在備課時適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挖掘語文教學自身文化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要關注作者;關注寫作背景;要善于創設情境;善于發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學科溝通。例如,《秋天的懷念》中,“我”與母親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摯動人,作者細刻畫抒真情的寫法固然值得學生學習,同樣老師不能忽略作者在這篇文章傳達了一種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文化。筆者給學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簡歷:“作者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永久坐上輪椅,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所創作的《我與地壇》被公?J為中國近50年最優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是現在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鐵生用輝煌的人生給“自強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腳,而文末那句“好好兒活”這種頓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統文化的傳神表達。史鐵生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或許因為這一課而植入學生的心田。

3.積極開展誦讀活動,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在開展誦讀活動時要注意整體推進,系統布局。誦讀什么,如何誦讀,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出發,系統安排,逐步拓寬、提高和深入。在對文化經典的選擇上,圍繞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列出學生成長中最具基礎性意義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階段確定誦讀內容,循序漸進,靈活多樣。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較,讓學生既誦讀傳統經典,又誦讀現當代經典;使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相融相通,融入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環節和階段。

古詩文聚集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量精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古詩文深刻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落實古詩文賞析的能力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師可以給小組一個詩歌的主題,讓學生找出初中階段能體現該主題的詩篇,例如:愛國篇、隱逸篇、思親篇、友情篇、抑郁篇、閑適篇、田園篇等,學生在整理古詩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詩文的魅力。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提取出一個體現深厚文化的主題,然后篩選相應主題的幾篇古詩文,中間設置簡潔凝練的串講詞,最終形成誦讀稿。通過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會得到激發,朗讀的技巧有所提升,并從有感情的誦讀中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4.結合中國傳統日子,讓學生深入了解身邊的傳統節日文化

篇6

關鍵詞:物態文化元素;非物態文化元素;空間設計;轉換設計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3-0096-04

The Applied Research?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Hakka’s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in Space Design

ZHAO Yong-jun(Guangdong Literature &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is made up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 the material carrier, whil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veal the traditional spiritual essence through its material form. they respectively for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e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to space design through actual cases. method: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then extract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transform the extraction so as to convert it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Conclusion: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ver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by extracting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ransforming the extraction. This, in turn, help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space design; conversion design

Internet :.cn

每一種文化都是依附在各種載體之上的,這些載體往往是與創造這種文化的人們的生活生產、、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息息相關的,是人們在生存方式上區別于其他族群的標記。這種文化載體可以稱之為“文化元素”。“如何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時代感”。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均承載者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的開發與利用的價值。客家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在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方面有豐富的資源,為將嶺南傳統文化融入到空間藝術設計中提供了優質樣本與研究對象。本文以河源客家“姓氏”傳統文化設計項目教學為案例, 探討將傳統的文化元素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問題。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解釋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

文化的載體可以分為物態與非物態兩種,物態文化元素是可以看到,觸摸到的物體,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并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同時有體現文化的特征。物態文化元素載體有建筑、裝飾、服飾、生活生產工具等。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人們共同遵守與認同的精神文化及與其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其存在的形式是非物態的,其載體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思想及其指導的行為中。非物態文化元素載體體現在禮儀,風俗、行為方式、、哲學思想等方面。物態文化與非物態文化分別構成了文化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對于物態文化元素,非物態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是該文化的精神內容,是物態文化元素形成的動因與精神顯現,而物態文化元素是文化精神內涵的物質顯現。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文化的主體。

(二)非物態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區別

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他們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俗、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 聯合國的公約)。其中建筑藝術與手工藝等是以物態形式體現的,非物態文化元素則更傾向于非物態的載體,更注重文化精神。

二、客家傳統文化與設計項目背景

(一)客家傳統文化簡述

“客家”(Hakka)可以做如下界定:“它是南遷漢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贛閩粵與畬族、瑤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特方言、文化、風俗的一個漢族民系”。文獻指出這只民系所創造的文化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共同構成了嶺南文化。三大族群文化均脫胎于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客家人因其遷徙的歷史,居住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征--既保有傳統中原文化特征,又容納了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精粹,其在民俗、風情、文化、語言等方面有鮮明個性。因其獨特性,“客家”“可以說是一個文化概念”更為準確。

(二)設計項目背景

在遷徙的歷史過程中,客家人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較其他族群文化更注重祖先崇拜,所以客家人的聚集區中祠堂文化與祠堂建筑相當盛行。這也是龍川縣政府決定籌建“客家姓氏文化館”及“百姓文化街”項目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看,該項目以姓氏文化為主題 ,從宏觀的角度看,實際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客家姓氏文化中,從小孩出生起名、教育、婚嫁、生子到殯葬融入了幾乎所有的客家文化內容,所以在該館的設計中需要充分融入客家傳統的文化元素,以便更深刻的展現客家姓氏文化。

三、傳統文化符號梳理

作為獨特且底蘊深厚的文化,客家文化符號載體相當豐富,做全面梳理非本文所能做到,在此將其做大的分類,我們把客家文化符號分為物態文化符號和非物態文化的符號。

四、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梳理

空間設計最終是以三維空間的形式體現,所以將設計元素的原始依據以圖像的形式體現是設計的重要步驟。物態文化元素因其以物質形態的方式存在,在做梳理的過程中需要將該文化元素的物質載體圖像梳理出來。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多存在于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中,其多以動態的形式體現,在載體圖像的搜集方法上應以行為的場景為目的,同時要做好圖像內容的解讀工作。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是空間設計程序中元素轉換的原始依據。雖然并非收集的所有原始素材都會運用到項目設計中,但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對設計背景深入了解與消化的過程,有助于將設計方案做的更有深度與內涵。所以在展開設計前,需要盡可能的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載體圖像作為篩選的資源。

五、傳統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路徑

對傳統文化的發揚,不能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而是要對民族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再創造。無論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過程中都需要正確且嚴謹方法。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在設計運用中可根據其形態、材料及使用功能進行現代視覺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操作相對容易。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則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中,多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但其也有相應的物態載體,如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就是儒家思想的行為規范的物化顯現。客家祠堂中所進行的儀式即是客家“崇尚祖先,追根問祖”的非物態文化的物化顯現。非物態文化元素所包含的內在精神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時需要尋求物態化的載體,設計程序需更寬的思路與路徑。

(一)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

物態文化元素一般以二維或三維形態存在,其轉換設計實際是將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在轉換過程中把握住其源形態的典型形態特征進行形態的再設計。如北京奧運會上,以祥云為原形態所做的各種應用設計。具體的設計路徑如圖1。

油紙傘的轉換設計應用:“油紙傘”,諧音“有子傘”體現了客家人對于生育的觀念,希望多子多福。應用設計上,將該元素形態直接運用到空間設計的天花上,作為照明的燈具使用。改變了元素本身的使用功能卻保留了該元素的原本內涵。(圖2)

姓氏圖騰的轉換設計路徑:客家人崇尚祖先,對于自己的姓氏起源極為重視。以印章為元素進行轉換設計,使之以姓氏圖騰的形式再現,同樣保留了元素的原本內涵。(圖3)

休閑椅的轉換設計路徑:將客家涼帽與石鼓結合進行形態再設計,使之從一種三維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三維形態,改變了元素的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4)

售票站的轉換設計路徑:以涼帽與斗笠的形態為原型進行再設計,改變了元素的原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5)

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是將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其轉換路徑基本是形態之間與使用功能之間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相對簡單,可操作性較強,也是傳統文化空間設計項目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法,屬于較為淺層次的轉換設計。(圖6)

(二)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設計

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以非物態形式存在,如儒家思想對客家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作為一種指導人們行為的哲學,它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文化中有很多物態元素都體現了儒家思想,但其在轉換設計為空間元素的困難在于如何體現人們行為方式的時間維度。非物質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需要尋找可體現該元素文化精神的物態載體,再進行轉換設計,其設計程序既要考慮元素的形態美,又要考慮其文化內涵,是非物態化元素的物態化設計。其設計程序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嚴謹的推理思維,屬于較深層次的轉換設計。(圖7)

圖8展現了客家祭祀民俗中“追根問祖”,勞動民俗中“堅忍不拔”,禮儀民俗中“儒家思想”三種非物態文化的轉換設計過程。以水流、樹根的形態作為“追根問祖”文化的物態載體,隱喻“追根溯源,落葉歸根”之意。水流中的巖石形態作為“堅忍不拔”精神的物態載體。體現儒家禮制的客家建筑平面布局作為“儒家思想”的物態載體。

傳統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流水、樹根、巖石作為客家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根問祖”,“堅忍不拔”三種族群精神(非物態文化元素)連同油紙傘、圍龍屋、灰磚灰瓦、姓氏圖騰等物態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客家姓氏文化館的設計元素被整合到展示空間中,較好的運用了客家傳統的文化符號,是整個展館既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展現出現代的視覺經驗。(圖9)

傳統文化由各種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元素構成,并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傳承的,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兩者輔相成的,物態文化往往是非物態文化體現的載體,如客家姓氏祠堂是物態文化元素,而在祠堂所從事的體現追根問祖的相關活動則是非物態的。所以非物態文化往往是物態文化的精神體現,是傳統文化的本質。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空間設計來說,對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挖掘與轉換應用要更具意義。

結論

設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未來設計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本文通過設計實踐,運用提取典型形態和精神內涵因子,尋找替換圖形,是將客家傳統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特別是屬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為空間設計資源的有效路徑,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細心剖析本民族獨特而豐富的形式元素,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體系,才可使我國的設計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J].包裝工程,2014,35(8):18-25.

[2] 胡希張、莫盼、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

[3] 吳衛光.圍龍屋建筑形態的圖像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 [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5] 姚青華.民間色彩在中原特產包裝設計中的表達[J].包裝工程,2014,35(8):121-124.

篇7

[關鍵詞]饕餮紋 國際化 民族化 設計

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在以國際化為主導,多元化發展并存的趨勢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民族化是現代設計多元化的需求,是國際化的一部分。民族藝術作為中國具有獨特風格的東方文化,體現了民族的審美、心理需求,是現代設計所追求的內在精神。在當今人口城市化、經濟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青銅器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展示迷人的民族風采,其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

青銅器是古中國國家政權和神權的象征,擁有政治權利、軍事力量與財富的特點。而豐富多彩的紋飾和奇特怪異的造型,賦予青銅器神秘詭怪,給人精神上一種威嚴感,體現了中國特有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成就。

在細密、繁復、精美的紋飾中,獰厲神秘的饕餮紋使青銅器具有的情感色彩,給人一種獰厲之美,這種獨特的紋飾是青銅器中最具特色的紋飾之一。據現有資料顯示,“饕餮”的名是源于《呂氏春秋》中:“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示咽,害及其身,以信投更也。” 饕餮紋的基本特點:正面是獸面,獸角的耳型,紋中多間以云雷紋,一雙對稱的眼睛,這一特征傳達出饕餮紋的精神內涵。它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紋飾的符號代表,那雙炯然有神的的眼睛,更是給人一種震撼,更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件陶范只能鑄成一件青銅器,每個器物上的饕餮紋的紋飾均獨一無二,各不相同,有的有首無身,有的兩旁填以夔紋,有的身只一足,有的身形三列。這些以各種神話動物或獸面造型的綜合紋飾,其實是饕餮紋對傳統紋飾在形式上的一種借鑒與吸收。恰恰是這種借鑒與吸收,使得饕餮紋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獰厲之美。這些獰厲、威嚴、詭異、巫術色彩的紋飾,體現了中華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大融合。

對藝術設計而言,它的審美在傳統文化與藝術基礎上,展示出獨特的風姿和神韻,給人們強烈的視覺刺激和不同的審美享受,這就是設計中所體現的民族性。饕餮紋的獨特審美特征――獰厲之美,在歷史文化中有著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獰歷、威嚇、詭異所折射的審美內涵,正是借鑒和吸收了多元化元素而形成的神秘紋飾,這種獨特的紋飾承載了一種歷史文化的符號,造就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獨特魅力。設計的多元化將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形成民族化與藝術設計的混合體。現代設計并不是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簡單的堆砌,而是拓展到意蘊深遠,言之有物的理念層面,給人傳統的回味,卻并沒有直接復制這些元素,而是借鑒與吸收這些元素。這就是現代設計審美的需求,也是打造一個品牌形象的需求,更是創造一個經典品牌的需求。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一定具有鮮明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品牌就很難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優秀的品牌可以超越年齡、性別、國界和文化。打造一個成功的品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歷史文化積淀,使之成為一種品牌文化,這種文化內涵是品牌與特定的文化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效聯想。“美特斯邦威”就是一個成功的設計案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時尚的交流的一種傳承與提煉,是我們中國人的情結。

饕餮紋也是一種情結,不了解它,你就無法了解商代文化,你就不懂得這時期的審美含義。它不是簡單的復制物象,而是新生紋飾對傳統紋飾的借鑒與吸收,并融為一體,形成獨特語言上的一種符號代表,代表著人們的信念、精神。美特斯邦威之所以傲立于本土休閑服飾之上,是因為它有鮮明的藝術獨特性――中國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的演繹。美特斯邦威體現了品牌的無年齡、無國界、無職業的限制,將一件件普通的T恤衍變成一獨一無二的新國貨標志,張揚著年輕人獨特的個性。其借助了全球熱映的《變形金剛3》打造了國際文化品牌的形象,成功將本土化品牌走向了國際化之路。國貨是一種情結,饕餮紋是一種情結,它們霸氣的個性,是一個時代風潮的創新演繹,饕餮紋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我們的“新國貨”發掘民族的精髓文化,借鑒國外的設計內涵,形成本土特色的設計語言。“新國貨”這一品牌要成為經典,在采用民族元素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創新,將中西文化相整合,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成為的時尚經典。

據一組數據統計,中國2012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貿易與消費中心,消費總額預計將達146億美元。中國是奢侈品消費大國,為什么中國不能是生產奢侈品大國呢?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四大古國之一,她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青銅器是統治者權利的象征,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重要飛躍,是中國文化在外國人心中獨特的標志,它獨特的造型精湛的澆鑄工藝,豐富多彩的紋飾,以 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而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更是獨一無二,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一個時代的風貌,體現了文化多元與融合,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風格。

奢侈品品牌就是一種財富與地位的象征,和饕餮紋一樣是一種經典,它的獨特、神秘、稀缺展示其尊貴的氣質和獨特的品性,借助了歷史文化來傳達品牌獨特的奢華主張。全球頂級奢侈品品牌:香奈兒、阿瑪尼、勞力士、絕對伏特加、星巴克、雅詩蘭黛等,這些奢侈品強調“個性化、高精化、差異化”。中國的品牌打造不是設計對傳統文化簡單的借鑒與復制,不是在設計上對傳統元素的粘貼,而是需要像饕餮紋一樣的經典,需要的是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詮釋,需要的是民族化與國際化的融合。

今天的設計正處于多元化設計風格并存和融合的時代,民族文化給我們的現代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積聚了中華民族深層心理信息的智慧寶庫,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元素。設計是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紐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設計就是運用了傳統的中國印章藝術,將傳統的金石、篆刻藝術與奧運會的特征有機地結合,體現了當代的設計的重要特色。可以看出,設計加入中國傳統元素,不僅表達出中國傳統的文化神秘,也將國際元素進行了挖掘與再創造,很好地把握了民族感、時代感。我們主張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結合,擷取民族文化的精華,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提煉國外的優秀設計理念,關注國際審美時尚,打造出真正屬于本民族又能被國際認同的國際性品牌。

參考文獻

[1] 殷商青銅器論:容庚 張維持 文物出版社, 1984年10版

[2] 品牌戰略與產品推廣策劃:熊仕平編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篇8

關鍵詞:動畫;民族化;傳統;元素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1-0071-01

早期的民族動畫是因其強烈的民族化特色征服了全世界觀眾而走向輝煌的。然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民族文化在受到西方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顯得勢單力薄,普及范圍逐漸縮小,欣賞人群逐漸流失。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這一時期的動畫逐漸呈現出民族化元素缺失的現象:造型西方化、內涵現代化、民族精神淡化……一系列的改變使得民族動畫在失去民族特征的基礎上部分地被西方化了。在這種情況下,動畫民族化便成為動畫發展的必然趨勢。

動畫民族化要增加民族化元素的使用,應從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真實地再現出中華民族的風格。好的民族動畫應在運用現代動畫技術的基礎上反映深刻的民族人文歷史內涵、民族藝術魅力,突出自身的民族品格,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動畫民族化的內涵集中表現在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創新上:既要立足中華民族文化、使動畫傳遞民族精神內涵,又要賦予動畫鮮明的民族特色、實現民族動畫的超越;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借鑒外來先進經驗,形成本民族自己的動畫。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歷史文明古國,其藝術形式和元素多種多樣。因此,中國動畫的民族化元素有廣泛的取材范圍。書法、國畫、篆刻、壁畫、京劇臉譜、皮影、漢畫像磚、木偶戲、年畫、剪紙、折紙、皮影戲、風箏、彩陶、紫砂壺、瓷器等都各具特色,有著強烈而鮮明的藝術風格。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民族動畫中民族元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方法、技巧、形象、構造、色彩等都可以為動畫所吸收采納。

我們有這么多的民族化元素可以借鑒,但我們的民族動畫卻始終找不到發展民族化的出路。有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主客觀因素造成的。從主觀因素來說,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繼承觀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歷經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并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的檢驗,已經被證明是適合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優秀文化成果。這些傳統民族文化不僅指導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從政治、經濟、藝術、科技等諸多領域展現出非凡的指導性。由于生活方式和審美風格的改變,現代社會的人們對這些文化的認同感逐漸下降,繼承就更談不上了。這在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中則表為民族化元素的缺失。動畫中形式與內容脫節、觀眾審美取向發生變化也是導致民族化元素缺失的主觀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使得近幾年的動畫作品出現內容與形式脫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民族化元素運用的膚淺、片面和狹隘上。而觀眾審美傾向的變化則成為動畫中民族化元素運用的潛在障礙。從客觀原因上講,民族元素的缺失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強勢文化滲入。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無法抵御外來文化的實用性和國際性,多數人因為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將西方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本末倒置。

篇9

一、影視成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形

象代表

1.影視最大程度地擴大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文化傳統積淀了極其深厚的精神和物質資源,這種資源可以是體現智慧、信仰的精神與思想,也可以是體現創新意識與創造力的建筑與形色符號,這不僅是華夏民族也是全人類所共有的寶貴財富和文化資源。而影視藝術以獨有的文化特性最直接地保留了這些最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著開掘、整合及運用,從而呈現出一批內容豐厚、形式創新的藝術精品。人們在欣賞影視藝術、體驗生活真實性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了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避免了傳統文化的遺失,這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由此探索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文明的相融,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新途徑。

2.影視成為向全球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視覺文化的背景下,影視藝術創作的商業化、國際化的趨勢,更促使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迅捷地走向世界,吸引著世界影視觀眾的視線。如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李安的《藏龍臥虎》等,在影視領域中華語電影的功夫片、新民俗電影、新生代電影、中西文化差異電影等都以不同于西方的眾多方式走進了國際影視的視野,并以絢麗的畫卷把悠久綿延、浩然大氣、底蘊豐厚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讓國人重新樹立起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和驕傲,由此影視藝術強大的文化傳播功能無法否認,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中國特有的古老東方文化神韻。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影視文化的影響

1.傳統文化為影視藝術提供素材和精神支撐。首先,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性及深厚性,華夏歷史文化中的每一時期每一個視角都有豐富龐大的內容去揭示和挖掘,如《紅樓夢》、《西游記》、《武則天》、《雍正王朝》等,這些影視作品向觀眾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盛宴。同時一大批經典古典名著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并不斷翻拍,更是豐富了當下的影視文化市場,由此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大大增加了影視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內涵成為影視藝術的強大精神支撐,在精神層面上,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文化意識已滲透在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之中,并深刻地影響到了影視藝術的創作。如電影《孔子》運用影像更形象、直觀地傳播了在中國影響深遠的傳統儒家文化,展現了“天下為仁”的思想和“禮之用,和為貴”的觀念,從而完成了將傳統文化理念轉化為藝術審美內涵的實踐;李安的《臥虎藏龍》更是蘊含著深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電影,表現出華夏傳統道德中隱忍和克制的內涵;《闖關東》展示出普通人在命運面前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可貴品格;《北洋水師》、《八國聯軍》等影片展示了面對敵寇入侵,愛國將士、普通民眾英勇抗敵、視死如歸的強大愛國情懷,體現了對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認同;而這些正是華夏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數千年的重要精神支撐。

2.傳統文化符號在影視文化中的創新。首先,影視藝術創作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意蘊之美的影響,傳遞給觀眾一種“象外之象、言外之言”的傳統性含蓄意境美,在現代審美層面表現出傳統與現代文化審美的融合與創新。如《城南舊事》中江南水鄉朦朧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時代風云的變幻和人生無常的感嘆;《臥虎藏龍》從影像到音樂無不詮釋著中國詩畫一體的內斂含蓄意境,表達出華夏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獨有神韻;《我的父親母親》、《青春祭》、《巴山夜雨》、《鄉情》等,這些作品在平緩無奇、散淡簡約的敘事中偏重于情感抒發及心境氛圍的營造,在有限的聲畫影像敘述語言中升華出無限高遠而空靈的境界,展現了中國古典美學意蘊的特有敘事風格及鏡語運用,由此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文化思想對當代影視創作的重要影響。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景觀造型、色彩、意向指稱等文化符號在影視創作中的投射,表現出特有的文化藝術審美風格。如電影《紅高粱》中紅彩運用、熱烈高亢的音樂等無不流淌著生命的激情,獨特的民俗民風與醒目濃烈的影像造型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沖擊,表現出民族歷史的悲壯和沉重,帶給人強烈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中國西部的廣袤的黃土高原、雄渾的黃河、遼闊的大漠等獨特的自然景觀也成為影視創作的背景和現代表意實踐的文化元素,如《天脈傳奇》、《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等電影在境語表達上,更是將這些西部景觀作為影視景物造型,在思想內涵上將荒漠、荒原、大河作為重要的文化意象的指稱符號,折射出陽剛、強悍、悲壯的英雄主義情結。中國傳統的民間建筑在影視創作中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四世同堂》中極具京味的四合院、胡同,四面房屋不僅圍出了獨居一處的鳥語花香的院內環境,更圍出了中國傳統大家庭中的和諧興旺人氣,這種鏡語的運用在電視劇《大宅門》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境語中突出了四合院胡同的宅門氣,用市井風俗化的敘述風格講述著一個醫藥世家沉浮興衰的故事,映照出華夏民族的歷史滄桑和特定時代的中國社會影像。

三、西方影視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在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影視創作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西方影視作品中融入了中國元素,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營養并對其進行重構,使其影視作品具有了普適性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也是西方電影跨越語境實現文化互動的成功之路。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西方影視中的表現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西方影視中被廣泛成功性地運用,并成為其打開中國影視市場的敲門磚。比如從最初的《花木蘭》,到最近幾年的《木乃伊3》、《功夫之王》、《功夫熊貓》等,中國文化元素在西方影視作品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表達,西方影視創作中不僅聘請中國演員、武術指導參加影片拍攝,而且還頻頻到中國取景。另一方面好萊塢還將正式開拍《孫 子兵法》、《天仙配》、《成吉思汗》、《西游記》等經典的中國傳統故事,并表示中國影視的一些現代題材,如《蘇州河》、《胭脂扣》等也將成為其重拍的對象。這些包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西方影片往往表現中國神秘的功夫、悠久的歷史、奇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這些都說明西方正以理智和認同的眼光審視著中國和中國文化,而西方影視文化創作者也深深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為西方影視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命,西方影視利用中國文化元素的價值性、故事性的美學效果通過藝術的再創造,從而獲得市場的青睞和接受。

2.中國傳統文化內核在西方影視中的發展變化。西方影視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多是外表淺層次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并沒有深入的體現。比如《花木蘭》中典型的中國傳統元素表現為萬里長城、中國功夫和被喜劇化的木須龍,在花木蘭生活的鄉村里,人們練著神秘的功夫,崇拜著神秘的龍,這便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但是中國功夫歷史悠久的深廣及對人性的影響,傳說中的龍與華夏民族文化精神內核的聯系,在影片中并沒有得到全面深刻的詮釋。另一方面《花木蘭》中的人物除了外在形象之外,我們看不到中國人的影子,主人公花木蘭更完全就是一個現代美國女孩,電影只是借用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外殼,其內核全是西方精神的詮釋,《花木蘭》并沒有深入而成功地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核和意蘊。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目前,正處于初中階段成長時期的學生,其自身文化底蘊、知識體系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并不深刻。所以,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學應擔任著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培育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養成博大的民族情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述

語文教材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良美德的重要載體,其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容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大綱擬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初中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國文字”,是體現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內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傳統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據。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呈現的“詩、詞、曲、賦、散文”等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與精神財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經典文化內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國歷史文明的意義與偉大,從而形成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優良美德。另外,初中語文教材中創作的《孫權勸學》《木蘭詩》《陳太丘與友期行》等課文,內含著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禮儀”,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對于提升初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是傳統文化內容滲透最有價值意義的一種體現。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解析

傳統文化是最能體現我國獨特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弘揚歷史發展遺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與藝術寶藏的重要依據,是社會與國家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初中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實現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滲透,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關鍵所在。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發展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品質,幫助其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與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相比,傳統文化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內容、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從而起到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等關鍵性作用。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情感目前,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編入較多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編目,如七年級的《論語》《木蘭詩》《游山西村》;八年級的《核舟記》《孟子》;九年級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屈原》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體現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僅可通過精心篩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對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字、句、詞、篇和所表達的主旨等方面,進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傳統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時,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身心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以豐富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詳細解讀、注釋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深入研究文章內所撰寫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并掌握文言語言樸素簡練的寫作特點等。這樣一來,不僅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還可培養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教師首先可通過開展傳統文化作品的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篇章、國學經典,進行自由誦讀、咀嚼體悟,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與消化,以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養,實現傳統文化外化于身、內化于行,鑄造人格的支柱,在無形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傳承。其次,還應大力倡導讀書活動,結合本階段學生年齡特點與個性喜好,為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課外讀物等,要求其必須認真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比如,為學生擬定讀書計劃,每學期至少組織參與一次讀書交流會,利用假期時間,將一些中國古典名著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在上課時期進行朗讀等,并為表現優異者先進典型獎、實物獎等,以激勵學生自主閱讀。其次,還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開展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專題講座、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詩文交流會、觀看優秀歷史人物事跡影視作品討論會、組織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等,都是傳承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關注中國傳統節日,利用傳統節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型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挖掘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并在此過程中,事先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在實踐體驗中學習語文和傳統文化知識,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去探究、去體驗、去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精神文化內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例如,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而并非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初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開展以“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綜合型學習活動,讓各大學習小組分別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地方習俗與活動形式、各地端午節的民俗特色、有關于端午節的詩詞歌賦、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等。并進行收集、整理,在上課時發表演講,講述自己對端午節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大意了解,講述有關于端午節的趣事等,以便增進對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了解,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