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特征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經濟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低碳循環 耦合 結構 途徑 國有林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長期的過量采伐,導致許多國有林區森林可采林木資源瀕臨枯竭,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企業的經營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產生的雙重壓力,遠遠超出了森林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導致林區人口與資源、環境沖突加劇,森林資源結構嚴重失衡,國有林區深深陷入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的“兩危”困境之中。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在2010年的兩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林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林業要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
(一)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界定
低碳循環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為指導,以高效能、高效率為特征的綠色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則是一種源頭控制、過程控制、目標控制相結合的立體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所謂林區低碳循環經濟,是指在林區經濟活動過程中,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增加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構成
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巨系統為背景,以低碳循環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特殊循環經濟模式,國有林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在實施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此系統的結構構成圖如圖1所示。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分析
1.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交換為基礎,以各個子系統間碳減排為手段,以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低碳模式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流,在系統內部,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互為背景,通過碳減排,循環經濟手段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低碳循環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高維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是由低碳循環經濟、低碳循環社會和低碳循環生態等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統,由于低碳循環系統組織在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以上這些系統還可以繼續劃分系統等級,如此逐層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環模式系統的龐大的層次結構。
3.復雜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發展系統是“經濟-社會-生態”三維一體的多目標復合系統和有機整體,發展低碳循環模式就是要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著眼,綜合協調和控制低碳循環經濟系統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統籌整體功能和局部利益,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均衡。
4.涌現性。在低碳循環經濟模式內部,經濟、社會和生態各子系統之間通過吸收、反饋、協同、耦合等系統運動,在動態中實現系統的優化和創新,從而使系統內部組織和結構,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獨立到融合、從封閉到開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現出各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整體效應,即:“經濟-社會-生態”的低碳均衡動態發展。
(四)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戰略重點
為了保證國有林區經濟發展與森林資源利用、林業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走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大力推進低碳循環經濟,特別是要把資源循環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途徑,貫穿于森林資源培育、資源利用、資源回收、能源生產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個方面,實現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的永續發展。
根據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異同點,立足我國當前國情,以兩者已取得的發展成就為基礎,將“3R”原則運用到“社會-生態”系統,走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單行發展的困境。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致力于兩個重點:
第一,以低碳經濟補充循環經濟的能源缺口,同時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則形成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此一來,單獨推行循環經濟無法解決的能源循環困境就可通過低碳經濟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經濟單行發展的現實經濟效益瓶頸也可被循環經濟突破,從而刺激個人的低碳消費、企業的低碳生產和林區的低碳流通,推動國有林區低碳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在具體到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整合發展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所需的運行環境“軟件”及技術“硬件”的相似性,積極推行能促進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相應措施和相關對策,實現兩者正效應的疊加,做到一舉兩得。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和監測
1.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按照碳匯和減排的要求,加強林業低碳循環森林培育業的建設。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進科學經營,加強速生豐產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設以及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營造,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增加森林碳匯儲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過程中,科學整地、施肥和撫育,減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釋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新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實現森林培育的減排。
2.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將管護區落實到山頭地塊,將管護責任落實到人頭,強化管護人的監督和管理責任,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管護森林的積極性。要逐步建立管護經營責任人參與分配森林資源培育成果的機制。
(二)遵循3R原則,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森林資源(下轉第56頁)(上接第54頁)循環利用
實施清潔生產,既需要有國家宏觀層面的推動,又需要有企業微觀層面的執行。在企業層面上,實施清潔生產,提高森林資源循環利用率。林業企業的生產方式是:“木質或非木質資源―產品―剩余物―產品”,它以閉路循環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森林資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實施清潔生產要求企業轉變生產經營觀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發展回收處理技術,盡可能的減少產品和服務的森林資源使用量;盡可能減少廢棄物質的排放;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的耐用度和抗變性;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和服務的強度;盡可能強化相關森林資源產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區域產業代謝,構建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建立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的林業產業化體系,建立綠色森林資源原料產業基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綠色林副產品加工、種植和馴養產業,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的生態觀光、旅游業,滿足現代人日益增長的多重需求;發展高科技綠色森林產品深加工業,用高科技來發掘森林資源的無窮價值;強化森林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維護森林資源未來發展潛力。可以發展低碳循環產業園區,構建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四)實施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增強低碳消費意識
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和講座等方式宣傳低碳農業相關知識,鼓勵人們節約資源、使用節能產品,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行動;加強媒體和公眾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監督作用,引導企業逐步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低碳經濟”形象,促進企業完成低碳經濟目標和指標。
(五)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提高森林碳匯功能,繼續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林木生物質能源是直接來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莖、葉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還包括各類可作為能源的木制品廢物等。林木生物質能源資源豐富、可再生性強,林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在吸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發展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規劃與措施,以促進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六)加強政府對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強政府對低碳林業發展的指導,制定農村新能源發展利用綱要和專項規劃,提出低碳循環林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環林業的統計方法和考核指標,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評價機制。
研發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技術,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再利用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撐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的技術體系。推廣低碳循環林業技術并建立林業示范區。借鑒國內外經驗,大力推廣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節水灌溉、林業機械節能減排等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生態環境。
借鑒國際經驗,設計市場化的政策工具,探索發展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建立廣泛的碳交易機制,使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服務市場化。
建立林產品低碳認證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低碳林產品實行低碳認證,并給予這些林產品一定價格補貼,改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DL11CC14)]
參考文獻:
1.徐玖平,李斌.發展循環經濟的低碳綜合集成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
2.韓寶華,李光.論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異同及整合[J].云南社會科學,2011(2)
3.張秋根.林業低碳經濟探討[J].林業經濟,2010(3)
4.王鋒.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0(6)
5.陳鈺.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及對策分析―以河西走廊為例[J].商業時代,2011(9)
篇2
關鍵詞 動畫 場景設計 地域特征
民族性問題是文藝作品都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動畫也不例外,在民族文化需要振興的當下,地域文化逐漸又被大家重新關注起來。一方面,地域文化的注入會使短片的特色和風格更加鮮明,以至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至于被湮沒,對下一輩的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注入可以給動畫更增加一種內在的靈魂,具有一種新的生命。而地域文化在場景設計中的表現為地域特征,因此我們有必要也應該對動畫場景設計中地域特征的表現來進行一些認真的思考和研究。
關于地域特征的解釋并不多,字面意義上地域特征是指特定區域土地上自然特征。“地域特征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觀。”這是關于地域特征可查證到的直接解釋,筆者認為如果僅僅將地域特征解釋為自然方面的表現未免有些狹隘,地域特征還應該包涵人文風情方面的內容,地域特征是自然地域和文化地域的雙重表現,它在動畫中的表現又是另一種形態。
地域特征在動畫中場景設計中一經表現便與整個動畫合而為一,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域特征,仿佛是動畫的另一處靈魂,也是動畫成功的一大要素。場景的設計通常是以劇本為依據,為某一動畫作品中的角色活動和劇情發展的背景空間進行有框架要求的設計。而這個背景空間需要有具體時間和空間的架構,這個架構的平臺來源于真實并高于真實,地域特征就是最好的根基。任何動畫的場景設計都需要有鮮明的時代背景與地域特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背景,這樣就產生了不同的設計元素,在表現地域特征的基礎上設計師再進一步的美術創作。
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動畫產業最發達的兩個國家,他們的動畫設計成熟,領域寬廣,不同的地域都有所嘗試。其中大部分作品滿足了觀眾的視覺享受并取得了巨大的市場利潤,分析他們的優秀作品則不難看出,地域特征在動畫場景設計中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表現空間。
地域特征與地域文化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大片所鐘愛的表現內容,其表現的領域寬廣,題材廣泛。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文化傳統約束較少,在自然主義的影響下探索自然的各種地域,《獅子王》的非洲大草原,《海底總動員》的深海,《人猿泰山》的雨林等等,其豐富性足以滿足熒幕前觀眾的視覺享受。同時美國建國歷史短,缺乏經典故事,它只好放眼全球,借鑒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從中國民間故事《花木蘭》到埃及傳說《埃及王子》,從法國經典文學作品《鐘樓怪人》到希臘神話《大力神》都取到了巨大的成功。恢宏大氣多是美國動畫里的場景具有的一大特征,上述的動畫就都證實了這一點,都創造了票房奇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本動畫與美國動畫相同之處在于同樣都奉行“拿來主義”,從世界各國吸取題材,不僅創造了日本版的孫悟空也有日本動畫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正是這種開放性才締造了日本動畫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既然取材廣泛,其表現的地域特征自然也豐富,與美國一樣日本動畫中描述的地域也是豐富多彩,早期的日本動畫更是明顯,大量的模仿歐美動畫,到了后期逐漸成熟起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兩大風格走向,機械工業風和民族自然風,以大友克洋為代表的機械工業風,動畫中的場景多為未來設定沒有太多的地域特征可言。而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民族自然風,地域特征在他的場景中表現極為明顯,多以鄉村自然和小城鎮為主。沒有美國式的恢宏大氣,更多的是清新自然與神秘奇幻。
篇3
關鍵詞:長江河漫灘、地層特征、基礎類型
中圖分類號: P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河漫灘是河床長期側向移動與河流周期性泛濫的產物,是分布在河床兩側,經常受洪水淹沒的淺灘。在河流中游,河漫灘一般為砂土所組成。河流下游,河漫灘一般為粘性土所組成。南京處于長江中下游地段,長江漫灘區廣泛發育。其漫灘相地貌兼具長江中下游地貌特征,主要為第四紀全新世、晚~中更新世沖積相沉積物、白堊紀沉積巖,土層以軟~流塑亞粘土和稍密~密實的砂性土為主,總體分布不穩定,其下為泥質粉砂巖,長江漫灘區以軟弱場地土為主。本文通過實例對南京長江漫灘相地貌的地層及基礎類型的選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二、工程實例分析
實例1、某擬建筑物包括2個25000 m3甲醇儲罐、3個10000m3HAC儲罐及配套建筑(泵房、醋酸尾氣吸收器、污水池及中和池)。其中25000m3甲醇儲罐直徑39.0m,重量27578噸;10000m3HAC儲罐直徑29.0m,重量12784噸。
(1)地基土的構成及其主要特征
根據野外鉆探資料、原位測試結合室內土工試驗成果綜合分析,在勘探深度范圍內(0.00~58.0m),本場地地基土巖層可分為五大層十二亞層,現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層碎石素填土:雜色,以碎石為主,碎石含量60~70%,內充填粉砂,回填年限3年左右,土質不均勻。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0.60~2.30m,層底埋深:0.60~2.30m。
①-2層素填土(粉細砂):為水力泵送所形成,灰褐色,中密狀態,局部稍密,土質極不均勻,回填年限3年左右。其中J22、C19、C20孔為松散狀粉砂夾淤泥質土,J23、C23、C24、C25為淤泥質土夾砂。場區普遍分布,厚度變化大,該層層厚:1.90~7.50m,層底埋深:2.90~8.30m。
②-1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夾薄層粉土、粉砂:灰色,流塑狀態,夾薄層粉土、粉砂及少量貝殼、腐殖物,粉土、粉砂單層厚1cm左右,局部呈互層狀,土質極不均勻,切面稍有光滑,具輕微搖震反應,該層干強度中~低,韌性中~低。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5.10~10.40m,層底埋深:12.70~14.10m。
②-2層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灰色,粉質粘土呈軟塑狀態,局部流塑狀態,粉土、粉砂單層厚度1~2cm,局部呈互層狀,土質不均,切面稍有光滑,無搖震反應,該層干強度中~低,韌性中~低。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4.90~6.30m,層底埋深:18.00~20.00m。
②-3層粉質粘土與粉土、粉砂互層:灰色,粉質粘土呈軟塑狀態,局部流塑狀態,粉土、粉砂呈松散~稍密狀態,單層厚度2~3cm,土質不均,土切面粗糙,無搖震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1.90~4.10m,層底埋深:21.20~23.50m。
②-4層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灰色,粉質粘土呈軟塑狀態,局部流塑狀態,粉土、粉砂層厚1~2cm,局部呈互層狀,土質不均,切面稍有光滑,無搖震反應,該層干強度中~低,韌性中~低。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2.70~4.40m,層底埋深:23.90~27.60m。
③-1層粉砂:灰色,濕,中密狀態為主,局部夾薄層軟塑狀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單層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呈園形或亞園形,級配不良。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6.80~9.70m,層底埋深:32.80~35.40m。
③-2層粉砂夾粉質粘土:灰色,粉砂為松散~稍密狀態,粉質粘土為軟~可塑狀態,粉質粘土單層厚度2~3cm,土質不均勻,粉砂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呈園形或亞園形,級配不良。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0.90~2.10m,層底埋深:34.10~37.30m。
③-3層粉砂:灰色,濕,中密狀態,局部密實狀態,局部夾薄層軟塑狀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單層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呈園形或亞園形,級配不良。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8.10~11.30m,層底埋深:45.20~46.10m。
④層卵石層:灰色~灰綠色,稍~中密狀態,卵石礫徑3~5cm,磨園度較好,卵石含量60%左右,內充填中粗砂,土質不均勻。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1.50~2.30m,層底埋深:46.90~47.7m。
⑤-1層強風化泥巖:褐紅色,巖石強烈風化成土塊狀,用手可捏碎,浸水軟化,該層礦物成分顯著變化,組織結構基本破壞,標準貫入實測擊數皆大于50擊。該層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場區普遍分布,該層層厚:2.70~3.40m,層底埋深:50.30~50.60m。
⑤-2層中風化泥巖:棕紅色,泥質結構,泥質膠結,局部層理清晰,呈泥頁巖狀,該層組織結構基本完整,巖芯呈長柱狀,巖芯采取率大于90%,完整率大于90%,局部有裂隙,裂隙充填粘土礦物。該層浸水易軟化,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該層未穿透。
表1-1參照室內土工試驗指標確定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
注:回歸修正系數:γs =1-(2.884/√n+7.918/n2)*δ。
表1-2、綜合確定的巖土層承載力特征值的推薦值
注:⑤-1層地基承載力系根據野外鑒別及地區經驗提供。
(2)基礎分析評價
擬建儲罐(包括2個25000m3和3個10000 m3,其中25000m3儲罐直徑39.0m,重量27578噸;10000m3儲罐直徑29.0m,重量12784噸)荷重大,淺部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其設計要求,須采用樁基礎或進行地基處理。根據地基土的分布特點結合地區經驗,可供選擇的樁基型式有鉆孔灌注樁和靜壓混凝土預制樁兩種。因③-1層粉砂呈中密狀態,埋深在25.0m左右,厚度在8.0m左右,因此建議以③-1層粉砂作為樁端持力層,樁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不少于3d,設計時尚應對軟弱下臥層進行驗算。條件許可時,③-3、④、⑤-1、⑤-2層也可作為鉆孔灌注樁的樁端持力層。
實例2、某碼頭擬新建5000噸級件雜貨泊位和5000噸級散貨泊位各一個。
(1)地形、地貌、地基土的構成及其主要特征
勘察場地位于長江岸邊。場地地貌單元為長江河漫灘~長江河道地貌。
①層素填土:黃褐色,稍濕,可塑狀態,土質較疏松,較均勻。場區普遍分布。
②-1層粉質粘土:灰黃,濕,可塑狀態,含鐵錳質氧化物,孔隙較發育,韌性一般,稍有光澤。場區大部分地段分布。
②-2層粉質粘土夾薄層粉砂:灰色,軟塑狀態,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粉砂呈薄層狀,其單層厚度
②-3層粉砂:灰,稍密,級配一般,搖震反應迅速,局部夾薄層粉質粘土, 軟塑,土質不均勻,粉質粘土單層厚度約1--5mm不等,量約10--15%。場區普遍分布。
③-1層粉質粘土:灰綠色,濕,可塑狀態,韌性中等,稍有光澤,土質較均勻。場區普遍分布。
③-2層粉質粘土:灰黃色,濕,可塑狀態,韌性中等,稍有光澤,土質較均勻。場區普遍分布。
③-3層粉質粘土夾粉砂:灰,濕,軟塑狀態,粉砂呈松散狀態,量占20--25%左右,土質不均勻。場區大部分地段分布。
③-4層粉質粘土:灰綠,灰黃色,稍濕, 可~硬塑狀態,韌性中等,稍有光澤,切面光滑,土質不均勻。場區普遍分布。
⑤-1層強風化凝灰巖:灰綠,灰黃色,呈碎塊狀,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巖體較破碎。場區普遍分布。
⑤-2層中風化凝灰巖:灰綠,灰黃色,塊狀構造,巖芯呈長柱狀,較完整。該層未穿透。
表2-1根據物理指標按場區工程實踐經驗確定承載力設計值:
表2-2各土層地基容許承載力的建議值表:
(2)基礎分析
通過對地基土進行分析,根據擬建碼頭特征并結合場地情況,應采用樁基礎,樁型可采用預制樁,以③-4層粉質粘土作為樁端的持力層,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深度應大于1倍樁徑。
篇4
[關鍵字]鈾礦床 構造控礦 找礦前景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84-1
仁差盆地區域上位于南嶺東端與武夷山南端交匯處,呈NNE向,盆地向北延伸至福建省,在粵東北出露面積約200km2。鈾礦床位于仁(居)差(干)斷陷盆地南部,屬火山巖型鈾礦床。區內地層單一,巖漿活動頻繁,火山活動強烈,斷裂構造發育。根據目前地質勘探程度,該礦床受構造作用影響明顯,屬典型的構造控礦。
1 區域構造對鈾成礦的控制
盆地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次為褶皺構造。斷裂構造以NNE向為主,次為EW向和NWW 向。 NNE 向的鷓鴣隆斷裂、豬麻壩斷裂是盆地的主要控盆控巖構造,它控制了盆地的形成。鷓鴣隆斷裂構造的這種體制變革與鈾成礦關系密切,是該仁差盆地熱液成因鈾及多金屬礦床的導礦構造。豬麻壩斷裂傾向與鷓鴣隆斷裂相反,共同組成仁差地塹式斷陷盆地。
2 構造對鈾礦床的礦體控制特征
礦床產出于麻樓斷裂帶,并受NNE向組構造聯合控制。
麻樓斷裂帶是一大角度逆沖推覆構造,既是礦床的導礦構造,又是該礦床的含礦構造。目前認為該構造形成于燕山運動晚期,由于區域擠壓運動造成局部寒武紀地層覆蓋在上白堊地層之上,在燕山運動尾聲力學性質變為張性,導致火山噴發,次火山巖淺侵入。
F1構造為北西向構造遷就利用東西向麻樓構造帶的產物,是麻樓斷裂的主構造,其產出部位恰處于寒武系淺變質巖與次流紋斑巖的交界處。走向295°,傾向南西,傾角50~70°,延伸大于2km,寬0.5~2m。呈舒緩波狀,有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的特點。充填變質巖、石英砂巖、次流紋斑巖等角礫。
F1在成礦前期主要為構造角礫巖,其成份有脈石英、變質巖角礫,伴有弱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出現早期褪色帶,構造力學性質屬壓性。成礦期:含鈾熱液沿構造帶活動,可見赤鐵礦化碎裂巖、紫黑色螢石膠結的角礫巖及螢石脈、玫瑰紅色方解石脈、瀝青鈾礦脈等,構造力學性質為張性。
成礦后期:沿F1或其附近,形成擠壓破碎帶、充填構造泥、高嶺土等,見滑動鏡面、水平擦痕,構造北盤向反時針方向扭動,活動不強,僅使帶內礦體錯亂或稍有貧化,力學性質屬壓扭性。
F1經過了壓性—張性的一個完整序列,在逆沖推覆時,基地寒武紀變質砂巖覆蓋在盆地上部,形成一個有利于鈾成礦的圈閉構造;隨著火山噴發,次流紋斑巖侵入,使F1 由一個冷構造變為熱構造,為含礦熱液提供熱源;火山活動結束后,巖石冷卻,次流紋斑巖與變質砂巖形成一個明顯的剛柔巖性界面,礦體就定位在這界面里。成礦模型成礦前期區域擠壓作用,為成礦熱液提供最理想屏蔽條件;在成礦期構造張開,鈾從熱液中沉淀出來。
礦區除F1構造外,NNE向構造發育。礦床內規模稍大的幾條NNE向構造,以大體平行和等間距的構造形式出現,橫切麻樓構造帶(F1)、火山巖及變質巖,使巖層產生相對位移。現已查明的有12條。此組構造,走向10~25°,傾向則以F2為界,以西傾向北西,以東傾向南東,傾角70~85°,寬10~30cm,延伸幾十米至500m。
早期充填物為圍巖碎屑,屬左旋動;成礦期充填紫黑色螢石、赤鐵礦、玉髓、瀝青鈾礦,構造性質屬張性;成礦后期充填高嶺土、斷層泥,屬右旋扭動。NNE向F2、F4、F6、F8、F10與NWW向F1截接復合部位,裂隙尤為發育,巖石破碎,鈾礦化有明顯加富。工業礦體主要集中于F22~F12之間460m范圍之內。礦床西段最大的4號礦體就是受F1和F2夾持控制,東段最大的19號礦體就是受F1和F8夾持控制。
根據2007、2008年地質鉆探工作成果,即深部礦體主要賦存在與F2和F8的側伏部位,在剖面圖上呈人字形狀。根據2007年γ測量,可見明顯的異常暈圈,暈圈與F1構造走向一致,同時在NNE向構造上可見暈圈加強,并在這些構造走向上延伸,說明了F1構造有過大規模的含鈾熱液活動。由于多組次級構造的釋壓作用,巖石破碎,含礦熱液順著構造流動和巖石裂隙中滲透,并隨著溫度和壓力的降低,鈾礦物沉淀,礦床定位。
3 找礦前景與方向
王玉生等借鑒國內外近年來找礦新經驗和新理論,認為礦床很有可能隱伏著富礦大礦[4]。在已有的勘查程度看來,礦床各礦體嚴格受F1 和NNE向構造夾持控制NNE向構造組中數F2和F8成礦意義最大,F2 構造是NNE向鹿子坑斷裂的南部延伸,該斷裂東部控制279鈾礦床。F8 側伏深,且與19號礦體走向一致。
該兩組NNE構造走向鈾礦化情況都沒有控制到邊,找礦潛力巨大,是以后勘查的重點。同時,火山作用本身也是一種應力-巖漿-熱液作用的過程,由于次火山巖結晶分異作用和流體與熔體的分異作用,推覆體與次流紋斑巖的破碎帶中也有鈾的富集。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 廣東省區域地質志[M ] .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84, 767-769.
[2] 余達淦.華南中生代花崗巖型、火山巖型、外接觸帶型鈾礦找礦思路( Ⅱ)[J]. 鈾礦地 質,2001,17(6):257- 265.
篇5
關鍵詞: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戰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1
在現今的新的經濟形勢下,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已成為發展的主題,單單發展經濟的落后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經濟以保護環境、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為特征,將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1],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有長遠的經濟戰略意義。
一、我國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給環境與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過度的開發水資源、礦產和原油資源、破壞自然植被和亂墾濫伐、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次,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式都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巨大,利用效率低,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同時也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迫切的需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節能環保型經濟。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一種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節能型經濟模式,低碳經濟要求經濟方式的大轉變,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變,由高排放向低排放轉變,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轉變,它是一種環保科學的經濟形態,旨在高效利用清潔能源,能源技術創新,將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相結合,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
2.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
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體現在內涵之中,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體現清潔生產,促進高排放企業的轉型,促進節能減排工作,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變;低污染,倡導保護環境,盡可能的利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生產,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進經濟環保兩者雙贏;低能耗倡導節約資源,生產開發低能耗產品,節約資源,大力發展低能耗經濟。
三、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提高低碳環保意識
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要大力的宣傳低碳環保的優越性,使企業的員工充分了解大戰低碳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優越性,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支持低碳環保型經濟的發展。在工業生產與制造業生產中,很多的企業對環保型經濟的認識并不足,很多情況下還只是一味的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這就需要大力的進行宣傳與培訓,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要在企業文化中凸顯發展低碳經濟的優越性和重大的戰略意義,從而促進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國家政府應根據低碳經濟的要求制定低碳經濟相關的發展戰略
指導企業行動的方向與方式,例如:大排放、大能耗企業的主動轉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企業員工拒絕一次性用品的消費與使用等。
3.企業應根據低碳經濟的要求與特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企業經濟發展的方式要從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轉變成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根據產業結構冗雜不合理的現象,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例如在汽車制造業方面,企業應當生產小排量和節能型新型汽車,降低污染與能耗,保護環境。同時大力發展“三地產業”,努力自主創新。
4.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技術創新,開發利用低碳產品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而且能源資源有限,有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越來越多,但是不可再生資源卻越來越少。這就加劇了資源緊張的形勢,同時也伴隨著高污染與高能耗,使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異常,災害不斷,威脅人類生存。因此,企業必須要促進技術的創新,開發新能源,開發利用低碳產品[2],發展低碳經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氫能等新能源,逐漸的代替造成高污染的資源能源,使得經濟朝著環保經濟型方向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不是意味著減少生產,降低生產量,從而導致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益,而是意味著生產朝著科學化、合理化、環保化、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一個企業的核心就是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一個企業要想長遠有前途的發展就必須實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發展低碳經濟能促進企業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能夠優化產業結構,能夠促進環保與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能夠真正的與世界接軌,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主題,融入世界經濟的大環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實現了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嚴重惡化的環境問題,目前,我國環境呈惡性發展趨勢,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也開始向低碳經濟轉型,只有全面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能切實降低我國環境污染程度,促進中國經濟長遠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主要理念和低碳環境的基本特征
(一)低碳經濟的主要理念
國際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全球環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生態資源逐漸枯竭,溫室效應也愈加嚴重,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英國提出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提出能夠有效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輕地球環境污染,實行節能減排,同時還可以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環境進行高度保護,提高生態資源利用率。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應當積極向低碳經濟轉型,全面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
(二)低碳環境的主要特征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人類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深入研究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快速轉型。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性
溫室效應是由世界多個國家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并非是由某個單個國家所造成的,因此,實行低碳經濟就需要世界各個國家一起努力,才能使低碳經濟的作用發揮出來。
2.全面性
低碳經濟不僅與國家各個領域的經濟發展有關,還與環境資源、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有關,涉及范圍較廣。
3.策略性
低碳經濟可以通過實施各種方案來改革生產行為方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低碳經濟具有較強的策略性特征。
根據不同單位的不同運營需求,給予不同的資源,通過完善相應體系,抓好內部控制和各種管理上的控制,將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各個部門、各個機構能夠實現相互合作,使得資源不再產生不必要的浪費,使人力、物力、財力都能得到更好地利用,令組合形式達到最優的狀態,這是從根本上來實現低碳生產的要求。
每個部門自己也要做好管控,可回收的資源可以再利用,避免隨意的鋪張浪費,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資源消耗的大國,節約低碳環保,從每一個單位做起,集合所有人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每人節約一點,浪費就會少一點。
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各方面壓力
(一)來自經濟增長方面的壓力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強調“低碳”,也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降低碳排放量勢必會帶來經濟方面的壓力。根據相關專家學者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因素是GDP增長,所以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有同時增減關系,在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后,勢必會放慢中國人均GDP的增長速度,經濟規模也將從速度方面轉移到質量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轉型壓力。
(二)來自市場結構調整方面的壓力
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實現了迅速發展,隨之上升的還有生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其中工業部門就消耗了國內80%的生態能源,排放了84%的二氧化碳,所以調整我國工業產業結構已經成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首要任務。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建立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改變工業產業結構,通過改造傳統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開發節能型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從滿足工業需求方面實現低碳目的,從而解決來自于產業結構調整而產生的轉型壓力。
(三)來自低碳技術方面的壓力
低碳技術是改善溫室效應和解決氣候問題的主要驅動因素。如果交通部門和民用部門能夠提高節能技術的研發速度,創建新能源節約型的工業技術,就能使經濟節能效率提升1.5%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基于節能技術、生產效率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型是非常正確的。從目前的生產技術水平來看,截止到2020年,中國仍然需要151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而國際碳排放管理組織規定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控制在400億噸以內,而中國所獲得的最大排放量也就是104億噸,屆時,中國還有47億噸的二氧化碳沒有排放空間。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改善工業生產技術和碳排放處理技術,從而應對來自技術方面的轉型壓力。
三、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受到中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嚴重制約
我國生態資源十分豐富且儲量較大,例如煤礦、鐵礦等金屬能源,所以,我國工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資源不夠重視,忽略了資源能源節約的重要性。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以粗放型管理為主,發展至今,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由于長期處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我國大量的能量資源遭到過度浪費,生態資源儲存量也逐漸枯竭,雖然國家政府積極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向低碳經濟進行轉型,但是由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順利轉型。
(二)低碳節能技術相對落后
制約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首要因素就是低碳節能技術的落后。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大多數企業都只是利用大量的資源耗費能源來提高生產產量,而對于研發高效率、低能源的節能技術卻不夠重視,從而導致我國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能源節約技術創新遠遠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進一步轉型。
(三)中國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
在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分布相對不均,傳統勞動與資源密集型工業產業結構占領著整個結構市場,這些產業結構在浪費和消耗能源資源的同時也降低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對低碳經濟的應用與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想要快速發展低碳經濟模式,就要以經濟協調發展為依據對中國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才能促進中國經濟快速轉型為低碳經濟。
四、促進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快速轉型的策略
(一)樹立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
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成功轉型的首要前提是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樹立先進的低碳經濟發展理念,這就需要全國人民充分認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對低碳經濟保持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到節能減排行動中,為低碳經濟的順利實施提供人員保障。另外,國家政府要為中國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轉型環境,提供系統、有效的法律政策,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同時,還要及時處理中國經濟轉型期間出現的問題,從而保證低碳經濟轉型健康發展。
(二)制定先進的低碳經濟轉型策略
低碳經濟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是因為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合理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降低環境污染程度,緩解溫室效應。因此,中國經濟要想成功轉型低碳經濟,首先要認識到低碳經濟的作用,然后積極學習其他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貫徹落實引進來走出去的轉型策略。在制定低碳經濟轉型策略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和基本國情調整轉型政策,加強與其他低碳經濟發展國家的交流協作,通過深入學習和研究,滿足中國低碳經濟的轉型要求,使中國經濟快速轉型。
(三)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的轉型發展
中國經濟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對低碳經濟轉型保持高度重視,并重點關注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有機結合。將低碳經濟轉型融入國家戰略發展中,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綜合、長遠的戰略規劃,努力尋找中國經濟與低碳經濟的共通點,從而為中國經濟創造轉型條件。
篇7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對于中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既符合我國基本國情,也是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走向繁榮富強的的必然選擇。但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必須將法律具有的強制性、規范性與引導性作為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建構和完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規制,能夠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提供導向與支撐。
關鍵詞:
中國經濟 低碳經濟 法律規制 路徑選擇
世界范圍內的工業革命興起與發展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已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并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與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非常重視發展低碳環保經濟,大多數國家就發展低碳經濟已基本達成共識。我國提出了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目標,并堅定不移地承擔履行國際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法律規制內涵界定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2005年,在英國召開的“向低碳經濟邁進”的高層會議之后,低碳經濟概念很快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各國政府越發重視本國低碳經濟發展問題與履行國際社會責任的問題。所謂“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國內外學界對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并未形成共識,尚未給出一個確切而統一的詮釋,這充分反映出各國基于自身國情來發展低碳經濟的訴求。國內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低碳經濟是有別于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發展模式,是一種綠色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清潔能源開發和高效利用為重點,以調整產業結構和創新制度設計為契機,保護人類身體健康為目標。
(二)低碳經濟的法律特征
從法律層面上剖析低碳經濟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廣泛性,低碳經濟涉及到建筑、消費、環保等多個行業,低碳經濟法律調整的內容也日漸增多;二是多元化,低碳經濟調整的法律關系是對傳統法律關系的一種突破,它是以全球為基準點,包含國家、機構組織、企業、公眾等多個層面,主體體現多元化的特征;三是非強制性,我國目前是以政策法和促進法的形式要求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多采用稅收、金融、市場等手段引領低碳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缺乏明顯的強制性特征;四是強調政府的責任性,市場由于存在不確定性與外部性,容易造成市場失靈及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因此單靠市場的調節作用,可能很難保障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國際公約、各國政府都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促進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低碳經濟法律規制的闡釋
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發揮規制作用。法律規制,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通過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實現社會生活的有序性,反映了法律規范建立到具體權利義務實現的整個動態過程。法律對低碳經濟的規制作用主要體現在適當、目標與強制等三個方面。通過三個功能的充分發揮,將使低碳經濟發展更加符合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將低碳理念轉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指南,并實現環境利益與相關利益之間的公平分配。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低碳經濟法律規制,推進低碳經濟健康發展。
二、我國低碳經濟法律規制現狀
(一)隱含低碳理念的法律規范
中國一直將節約使用能源,加快研發節能環保技術,以環境指標、排放標準等作為國家未來制定發展規劃的硬性指標,制定并實施相關的政策措施,獎勵與懲罰并重,這其中也包含了氣候變化方面的法律法規。目前,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我國政府制定并頒布了《礦產資源法》、《節約能源法》等一系列單行法,這些主要單行法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導向與支撐作用,其隱含的低碳理念在相關法律的具體內容上均有所體現。
(二)蘊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規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及能源危機,為更好的履行國際社會責任及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政府先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已分別加入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議定書》。從政府頒布的政策措施來看,主要包括:《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十一五”規劃綱要》等。在政策措施中,政府會對具體減排任務、能源發展目標、氣候變化的相關立法、排放指標、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氨氮排放總量等內容進行說明。通過頒布與實施蘊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規劃,政府從加入國際公約與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而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國低碳經濟法律規制存在的缺陷
(一)低碳經濟法律規制體系存在立法空白
在法理學中,制度結構要以體系為基礎,要求法律體系與制度結構保持一致性,不能夠相互缺乏支撐,互不關聯。從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法律體系來看,缺少一門專門的全國性、統一的法律,而不是分散在《憲法》、《環境法》等不同的法律領域,涉及的領域過于繁雜,加大了低碳法律制度間的協調難度,不利于互相兼容。此外,針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仍缺乏專門的法律規定,存在能源單行法律缺失的現象。
(二)現有低碳經濟法律內容的操作性不強
首先,受我國法制建設的傳統影響,低碳經濟法律具有條文受我國法制建設傳統的影響,很多條文沒有具體化,而更多體現為粗略化、原則化,雖然有利于應用的靈活性,但由于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則,有的沒有細化的獎勵手段和獎勵程序,缺乏足夠的操作性,難以滿足低碳經濟發展需要。其次,在低碳經濟領域存在政府與企業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的現象,在現有低碳經濟法律條文中過于重視政府的權利,而常常忽略了企業或個人的權利。此外,法律法規中相應的硬性數字指標數量過少。
(三)現有低碳經濟法律的激勵較弱
為了鼓勵我國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采取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措施,我國政府在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中專門制定了獎勵激勵政策,但從激勵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仍存在明顯的不足。第一,體系不完善。現有的激勵性政策措施多以政府采購、專向性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為主,多為依靠政府命令手段彼此孤立實施,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聯動。第二,措施權威性不夠,有關激勵性措施的條文常用“具體辦法由……制定”結尾,法律條文內容寬泛化,不夠具體,立法機構層次較低,使得激勵措施的權威性不夠。第三,執法缺乏協調性,現有的法律政策缺乏具體的執行內容,多為原則性、政策性的陳述,執法過程中能否協調尚存疑慮,阻礙低碳法律規制建設的發展。
(四)現有低碳法律的監管機制落后
目前,我國低碳法律監管機制方面以形成行政機關監督為主,以社會團體與公眾的輿論監督為輔的監督體系,但監督效果仍不能滿足預期。一是現有低碳法律政策權力與義務的界定比較模糊,沒有明確政府、企業與個人應享有的權力及應承擔的義務。二是執法部門執法依據與執法標準不統一。執法依據與執法標準對于低碳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對于違背低碳經濟發展的企業可以起到懲罰作用,增加企業污染環境的成本。如果執法依據與執法標準不統一,將使污染企業很難形成穩定懲罰程度預期,導致執法效果及監管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發揮。三是我國目前還未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社會團體與公眾在現有低碳法律監管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法律的確認,不能有效保障低碳發展訴權。
四、我國低碳經濟法律規制的完善
(一)合理構建低碳經濟法律體系
發展低碳經濟,法制必須先行。根據法律效用最大化原則,構建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實際的法律體系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首先,要理性選擇我國低碳經濟制度保障路徑。通過合理評估政策與法律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有利性,在政策性措施與法律措施之間進行合理抉擇;在需要用法律規制的領域合理選擇不同的法律方案;優先確立起我國所承諾的國際公約下的國內法保障機制。其次,醞釀制定低碳經濟基本立法,并做到具體化,有針對性,而不是寬泛化與原則化,并作為統領其他相關子法的基本法律依據,并在其中明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基本原則、權利與義務、運行機制、監管機制等完備的權責體系。再次,梳理并修訂現行低碳經濟立法。在《低碳經濟促進法》的引領下,加強對其他現有涉及低碳經濟法律的梳理、修訂,完善其相關配套法規與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低碳經濟專門領域立法。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經過充分論證,選取重點領域,有重點、分先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能源、消費、交通、財稅、貿易、計劃、就業專門領域的立法修法,以此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經濟法律制度體系。
(二)提高個人低碳領域的法制觀念
公眾個體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更新公眾個體低碳法制觀念,有助于個體更加自覺地履行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首先,進一步加強公眾個體對低碳經濟的認識。政府部門、媒體機構要承擔起低碳經濟的宣傳責任,要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內容進行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個體樹立正確的低碳經濟的理念,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促使企業改變自己的營銷策略。其次,進一步提高個人低碳領域的法制觀念。低碳經濟的法制觀念作為一種新興的產物,要想被大眾認識并且被接受需要一個過程。要通過宣傳、激勵等多種措施加強公眾對低碳領域法律內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和理解,充分發揮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對公眾的正當訴求政府環保執法部門要給予支持,甚至可以適當給予公眾作為主體提出訴訟的法律地位,進一步強化公眾監督的作用。再次,進一步約束和引導大眾選擇低碳消費。不斷擴大低碳消費知識教育,提高大眾對低碳消費的價值認同和理性認知。完善消費立法,實時出臺生態消費稅、燃油稅等制度,進一步拓展奢侈品與奢侈行為消費稅的范圍,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三)完善低碳經濟立法的執行與監督機制
法律的實施需要明確的執行與監督機制的保障。完善低碳經濟立法的執行與監督機制,使得我國低碳經濟領域的相關法律順利實施。首先,建立專門的執法和監督機構。為了保證執法、監督行為的公平有效,需要分別設立低碳經濟執法和監督機構;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的職責,限定執法主體的范圍。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全面考察,切實提高執法機構的執法能力;監督機構與執法機構分離,相互獨立,分工明確,監督機構重點對執法隊伍的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其次,強化社會組織和公眾監督。為了保證低碳經濟執法行為的有效進行,必須建立起以行政監督為主體,社會組織及公眾監督為輔助的監督機制,暢通監督渠道,落實監督措施,強化低碳經濟法律政策的落實。再次,拓寬公眾參與及投訴制度。要進一步完善立法,授予公民基于保護氣候、環境、資源的適格主體地位,完善公眾的環境索賠權和訴訟權;保證公民知情權,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公開立法,明確環境信息公開的范圍、內容、標準、程序、監督、救濟等方面的內容,確保環境信息明確化、制度化。
作者:謝慧 單位:黑河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劍波.英國“低碳國家轉型”國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01).
[2]尹華廣.論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J].未來與發展,2010,(09).
[3]鄭玲麗.低碳經濟下碳交易法律體系的構建月[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21(06).
[4]張劍波.低碳經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5]董戰峰,於方,曹東.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路徑的必然選擇[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03).
篇8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主要特征
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后,許多學者對低碳經濟展開了研究。莊貴陽(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牛文元(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朱有志(2009)等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發展新理念,是一種發展新模式,是一個規制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規則,也是一個涉及能源、環境、經濟系統的綜合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關于低碳經濟概念的界定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低碳經濟發展的內涵卻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認可,即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等多方面內容。在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下進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即將中國工業化進程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改變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促進低碳經濟逐漸優化,表現為CO2排放增長速度放緩、CO2排放量減少、空氣中CO2含量降低。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具有以下特征:(1)以低碳發展為著力點,實現生態發展目標。優化經濟結構和能源使用結構,降低碳強度,減少碳排放,保證全球氣溫不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2)以裝備制造業為重要載體,優化工業結構,提高工業經濟效益。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工業化特征明顯,而裝備制造業水平的高低則直接影響到耗能效率。(3)以技術創新和交流為動力,降低碳排放量。以低碳技術促進制造業、電熱、交通、建筑等部門實現低排放目標,開發和推廣能源技術和CCS技術,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終端用能設備效率。(4)以社會經濟利益為原則,促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二、低碳經濟發展轉型的基礎與現實問題
(一)歷史條件:低碳經濟發展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挑戰
1.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將對能源產生強勁的需求。2008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表明,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將翻一番多:2005年為17.42億噸標準油,而2030年將達到38.19億噸標準油,年均增長率為3.2%。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①
2.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主體是工業,而低技術水平發展的工業又增加了高碳經濟特征。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40萬億元,出口規模處于世界第一,制造業總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是由于生產水平和生產技術低下,對資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逐年增高,原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較低,因此,經濟發展不僅以大量的資源消耗為代價,而且造成了環境惡化。
3.以煤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增加了碳排放降低難度。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中國仍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一次性能源煤炭消費為主的國家。五十多年來,在各種能源消費量的相對變化上,煤炭資源消費的絕對消費量不斷上升,其所占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呈現出緩慢下降趨勢,到2007年煤炭仍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69.5%。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這使得“高碳”的統治地位難以動搖,增加了碳排放降低的難度。
4.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需要資金、技術作為強有力支撐。新興的低碳經濟的重點是依靠能源技術創新與資金支持,推動強化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開發利用清潔低碳能源,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要在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碳排量降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始終面臨巨大的技術和資金挑戰。
(二)現實基礎:資源、環境與人口
1.資源短缺時代下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顯得非常突出。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擔負著歷史上空前的資源消耗和經濟活動。由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生產國,隨著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中國對各種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資源供給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水資源、土地、能源和大宗礦產的需求壓力尤為突出。
2.我國面臨著是“消除”還是“優化”城鄉二元結構這個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壓制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現代化進程的遲滯與延緩更加強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為了實現工業化和國家的現代化,農村和農民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的城鄉關系由正常到失衡和不協調發展,以致城鄉經濟流通渠道狹窄、滯塞,城鄉差距逐步擴大。
3.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全球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深化改革的主要動力。中國積極加入一體化進程,引進外資,促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利益,為世界市場提供勞動力資本,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然而,就在中國努力擴大對外開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世界發達國家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進入了后工業化時期。這些國家摒棄了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發展目標,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人類生存環境、能源問題、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并且支持和發展綠色貿易,中國正面臨著一個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國際市場。當前,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國別問題,碳排放量正在急劇增加,見圖1。低碳經濟已影響到世界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國際間經濟、政治、外交、國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項的共識,其核心內容是降低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
(三)變化趨勢:低碳經濟下的工業化道路
1.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中國有可能不需要經過許多西方國家曾經經歷過的高消耗資源、高污染排放過程,而是直接進入綠色發展階段,也不必等到達到較高收入時再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要從傳統的“黑色發展”轉向“綠色發展”,從生態開發轉向生態建設,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余。
2.中國工業化的低碳經濟趨勢。從工業化進程與人均碳排放量來看,工業化實現的過程,也是人們收入及財富增加的過程,在人們分享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例如,英國、美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高于后實現工業化的日本與韓國。如果僅從年均排放量看,英國、美國碳排放量則低于日本與韓國,故人均碳排放量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碳排放情況。
3.中國工業化的技術創新要求。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依靠信息化和技術進步來推動工業化。通過技術進步,使工業化在生產能力和規模上上檔次,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要在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內,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4.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分工的新格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權的迫切需要。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加快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②
(四)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低碳經濟發展實現路徑的選擇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國際社會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發展方式和經濟形態,其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但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進程、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資金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世界各國低碳經濟實現路徑的選擇存在差異,見表1。以美國、英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工業化進程已經完成,國家綜合實力強,其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以替代為主要手段實施碳減排戰略;而以中國、印度和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工業化初、中期,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方式差異較大,民眾低碳意識、認識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目前其碳排放也處于庫茲涅茨“倒U型”的上升通道。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選擇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建立在工業化加速推進、城市化水平偏低、大多數人生活水平還較低的基礎上進行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面臨資金與技術障礙,但也具有后發優勢。中國應以低碳經濟發展為契機,以“低碳裝備”為主要實現路徑,調整發展過程和發展內容,優化經濟結構,加強技術創新,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與國際社會積極合作,走文明發展之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三、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雖然目前低碳經濟研究成為熱點問題,但以往研究往往都是從各個領域多角度進行分析,對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的選取還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國際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報告》主要從居民、工業、交通、熱電、其他(商業、公共服務、其他能源)幾個方面分析碳排放量,從碳源部門角度顯示其評價思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從能源需求角度探討了碳排放情景,涉及到工業結構、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朱有志(2009)依據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從碳排放、碳源控制、碳匯建設、低碳產業、碳交易與合作五個方面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林香娣(2010)、付加鋒等(2010)初步探討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以及如何確定指標的權重,并探討了指標無量綱方法,但并沒有進行實證檢驗。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在對低碳經濟進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構建了以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為維度的衡量指標體系(莊貴陽、潘家華、朱守先,2011)。本文在深刻理解低碳經濟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特征,以“裝備”(裝備制造業和裝備思想)為低碳經濟主要實現路徑,參考學習其它研究成果,從三個維度———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維度(本質維度)、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維度(目標維度)和低碳經濟發展貢獻維度(關聯維度)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低碳指標體系,在每個維度下按照一定的準則,分別篩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指標,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④,具體見表2—表4。上面對工業化進程中的低碳指標體系進行了簡要設計,對于各指標的具體標準及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篇9
關鍵詞 南京;低碳經濟;城市化;氣候變暖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0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05
當前,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氣候變化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復雜的挑戰之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也是碳排放的最重要來源。研究城市化和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定量關系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問題[1-8]。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環境庫茨涅茨曲線(EKC)存在下的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和模型預測方法[9-11]。在EKC的討論研究方面主要從收入(或消費)的邊際效應、制度因素和減排成本等方面予以解釋。在低碳經濟方面主要是研究低碳經濟的模式、低碳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碳排放量預測等,對于城市發展與碳排放的定量關系研究較少。中國是發展中大國,當前正面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的巨大壓力,研究南京發展模式與低碳經濟的關聯性對于努力探索我國城市發展與碳排放量的關系,實現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源
環境庫茨涅茨曲線來定量化研究人均碳排放與人均GDP,利用Moom soon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建立南京市增長模型,預測不同發展速度和低碳經濟水平下2050年南京碳排放總量的變化,選擇最優的低碳經濟模式。
所用經濟資料來自于南京市經濟統計年鑒1979-2008[12],部分來自江蘇省統計局資料;氣象資料來自于國家氣候中心信息資料室,能源和碳排放來源于中國能源年鑒。所有資料整理和模型計算采用SPSS13.0和Malable軟件。
2 模型研建
2.1 碳消耗強度系數
G=ΔGDPGDP
C=ΔCO2CO2(1)
ε=CG(2)
其中,G為經濟增長強度,GDP為經濟增長量,C為碳消耗增長強度,為碳消耗強度。
2.2 碳消費預測模型
為了研究能源強度和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Moon 和Sonn[13]將能源投入引入生產函數,構造Cobb Douglas生產函數:
Y(t)=AKαE1-α(3)
南京能源98%以上屬于區域外輸入,假設完全依賴區外的情況下,能源的支出為:
R(t)=b(t)E(t)(4)
其中,b為能量市場價格。
經濟穩態最優增長率為:
G=-1σ[ρ-(1-bΓ)A1/αΓ(1-α)/α] (0
式中:σ是風險厭惡系數,ρ為時間偏好率,1-α為能源產出彈性系數。當1-α>0時,即能源投入的增大會促進經濟增長,當1-α/α
能源消費總量預測模型:
E(t)=ε(t)f(t-1)(1+ΔG(t))(6)
最佳能源消費模型:
E(t)=Γ(t)y(t-1)(g+1)(7)
E為能源消費總量,G為經濟增長量,為碳消耗強度系數,f與y為經濟增長隨機函數,g為經濟增長強度系數。
3 結果分析
3.1 南京低碳經濟階段特征分析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最終途徑是切斷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國際上通常用“脫鉤”指標來反映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不同步變化的實質。建立脫鉤指標的目的在于檢驗一國氣候變化政策的有效性,并尋求影響連接與可能造成脫鉤的因素,作為制定適當脫鉤政策的依據[14]。若CO2排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呈現不平行,即稱經濟體系產生脫鉤現象。若經濟增長率高于CO2排放增長率,即稱為相對脫鉤(相對的低碳經濟發展),倘若經濟驅動力呈現穩定增長,而CO2排放量反而減少,稱為絕對脫鉤(絕對的低碳經濟發展)。Tapio[15]利用脫鉤彈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將脫鉤指標再細分為連接(Coupled)、脫鉤或負(Negatively)脫鉤三種狀態,再依據不同彈性值,再進一步細分為弱(Weak)脫鉤、強(Strong)脫鉤、弱負脫鉤、強負脫鉤、擴張負(Expansion negative)脫鉤、擴張連接、衰退(Recession)脫鉤與衰退連接等類(見圖1)。2005年發達國家如美國、歐盟25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俄羅斯,在6個時間段至少出現一次強脫鉤,其中英國最為突出,一直呈現強脫鉤特征。其余發達國家也以強脫鉤和弱脫鉤為主要特征。從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來看,雖然在某些時段出現過弱脫鉤特征,但非常不穩定。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強脫鉤是完全可能的。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努
力做到相對的低碳經濟發展更為現實。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重要的工業經濟區和最重要的城市群,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南京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1978-2008年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倍以上,其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極具代表性。
30年來,南京市低碳經濟發展呈現波動反復的特征(見表1),南京市經濟已經實現不同形式的與能源消費脫鉤現象,30年中出現能源高消費低經濟增長的擴張負脫鉤3次,較高能源消費的經濟增長形式-擴張連接4次,經濟發展實現與能源消費較好脫鉤的弱負脫鉤1次,強脫鉤4次,其余為弱脫鉤。這表明,南京市處于低碳經濟水平較低的弱脫鉤階段,低碳經濟尚不穩定,雖然經濟呈現快速增長,其能源消費總量也相應大幅增加,碳排放壓力在較長時間依然較大,實現強脫鉤階段的較高水平的低碳經濟尚需時日。南京市屬于能源輸入性城市,能源構成中煤炭和原油占絕對比重,其余所占比重較小;能源總量除個別年份(1994、2000年)均呈現上升趨勢,各種能源中煤炭、原油和焦煤消費量上升速度較快,2000年后其增長的速度呈加快之勢(見圖2)。南京市尚處于明顯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碳消費總量壓力較大。
3.2 南京未來50年低碳經濟及碳消費演變預測模擬
選取1980-2006年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統計數據作為樣本,代入模型計算出系數,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對統計模型進行回歸,發現方程擬和程度非常好,R2為0.982,其中除生產要素A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余參數均在5%水平之上顯著。雖然生產要素變動不明顯,考慮到技術進步對其產出的影響,仍將其保留在模型中。A=0.017 62e0.000 115 4 t。根據實際數據校正,設定固定資本折舊率為10% 的情況下,ε值為0.953。
模擬結果顯示,在考慮最優經濟增長模式的情況下,南京市經濟在50年內保持5%以上的高增長,GDP總量20年翻3番,同時,保持了較高的能源強度,碳排放總量迅速增加,2010-2030年20年內碳排放總量增加6倍,2030-2050年期間碳排放總量預計增加3-4倍,2050-2060年碳排放總量增加速度逐步減緩,大約在2058年左右實現負增長。50年內前期南京市預計為擴張負脫鉤和擴張連接,2030-2055年處于弱脫鉤階段,2055-2060年才逐步實現強脫鉤(見表3)。如果以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南京市在未來的50年內其低碳經濟增長模式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實現穩定的高水平低碳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增長將是以對環境的巨大壓力為代價,這種模式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增長模式特征,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不相適應。設定最優能源強度參數的模式下,南京迅速實現穩定強脫鉤的低碳經濟,能源強度小,同時能保持3-6%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碳釋放量EKC曲線呈現倒U型,且在2015
年左右即達到了峰值(見表4),此后預計隨經濟增長碳釋放量呈持續下降態勢,真正實現碳排放的負增長,達到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目的。綜合各種因素,南京近幾年將延續模式1的增長模式,在2020年左右實現向模式2轉變,其碳釋放量峰值約出現在2028年前后。
從南京現有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比重占主體,且
2000年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有明顯上升趨勢,第一產業增速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也有明顯的增速,但其比重仍小于第二產業。在第二產業中,輕工業比重過小,且呈迅速下降趨勢,表明重工業在南京市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見圖4),而重工業是相對高耗能產業,不利于南京低碳經濟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優
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比重,引進利
用先進國家低碳技術和資金是提高南京低碳經濟水平的有效途徑。強化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促使南京在2020年前提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使南京2035年前實現碳零排放,建成低碳生態城市。
4 結論與討論
30年來,南京市低碳經濟發展呈現波動反復的特征,
擴張負脫鉤3次,較高能源消費的經濟增長形式-擴張連
接4次,經濟發展實現與能源消費較好脫鉤的弱負脫鉤1次,強脫鉤4次,其余為弱脫鉤。
不同發展模式南京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考慮最優經濟增長模式的情況下,南京市在未來的50年內其低碳經濟增長模式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實現穩定的高水平低碳經濟增長模式。最優能源強度模式下,南京碳釋放量EKC曲線呈現倒U型,且在2015年左右即達到了峰值。
針對南京經濟發展現狀和碳排放規律,南京要在未來的20年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低碳經濟,應該采取如下措施:①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科學發展、內涵發展代替規模發
展和外延發展模式;②優化提升產業結構,逐步壓縮高碳產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依靠科
技拉長產業鏈,減少碳排放;③注重控制城市規模和人口總量,科學規劃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
減少拆遷量,加大城市森林公園和綠林建設,注重城、林、山、水、人文資源的有效結合,
建設低碳、環保、高效、美觀的現代化南京古城。
總之,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的建設至關重要,探討經濟-環境耦合最優發展模式及其參數量的設定是今后區域低碳經濟定量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Janice J, Francesca M. Moving on: Farmer Education in Integrated Insect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M]. Farmer Education in Integrated Insect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2009.
[2]Urban F, Benders R M J, Moll H C. Renewable and Low carbon Energies as Mitig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J]. Climatic Change, 2009, 94:169-188.
[3]Kei Gomi, Koji Shimada, Yuzuru Matsuoka, et al.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 carbon Society[J]. Sustain Sci , 2007, (2):121-131.
[4]Jaber J O, Badran O O, Abu Shikhah N. 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Role of Renewables as Clean and Secure Source of Energy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Jordan[J]. Clea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Policy ,2004,(6): 174-186.
[5]任小波,曲建升,張志強. 氣候變化影響及其適應的經濟學評估[J]. 地球科學進展,2007,22(7): 754-760.[Ren Xiaobo,Qu Jiansheng,Zhang Zhiqiang. Economic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Its Adaptation:An Introduction to “Stern Review: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7, 22(7): 754-760.]
[6]戴亦欣.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2-18. [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3):12-18.]
[7]沈鐳,劉立濤. 中國能源政策可持續性評價與發展路徑選擇[J]. 資源科學,2009,31(8):1264-1271.[Shen Lei,Liu Litao.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and Energy Policies Options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09,31(8):1264-1271.]
[8]宋德勇,盧忠寶. 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8-24.[Song Deyong, Lu Zhongbao.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3):18-24.]
[9]朱守先. 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及潛力比較分析[J].開放導報,2009,115(4):10-13.[Zhu Shouxian. On Levels of Urb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s[J].China Opening Herald,2009,115(4):10-13.]
[10]朱永彬, 王錚,龐麗,等. 基于經濟模擬的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高峰預測[J]. 地理學報,2009,64(8):935-944.[Zhu Yongbin, Wang Zheng,Pang Li, et al. Simulation on China’s Economy and Predic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under Optimal Growth Path[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8):935-944.]
[11]于文金,鄒欣慶.江蘇鹽城海岸帶環境效應與產業調整定量研究[J]. 中國環境科學,2008,28(2):188-192.[ Yu Wenjin, ZouXinqing.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bout Coastal Ocean of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28(2):188-192.]
[12]南京市年鑒編委會.南京市統計年鑒1978-2010[M].北京:統計出版社,2010.[Yearbook Editorial Committee of Nanjing. Nan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8-2010 [M].Beijing: Statistics Press,2010]
[13]Moon Y S, Sonn Y H. Product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and Its Empirical Application[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189-200.
[14]Pan Jiahua. “Commitment to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with Low Emission: An Alternative to Emissions Caps for Post Kyoto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Presentation at Side Event Hosted by Research Cent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NFCCC COP9 December 1, 2003.
[15]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 port Policy,2005,(12):137- 151.
Quantitative Study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Nanjing City
YU Wen jin1,2 YAN Yong gang1 ZHANG Chao lin3
(1.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gical Disa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44,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Disasters and Defe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Nanjing Jiangsu 210098, China;3.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MA,Beijing 100089, China)
篇10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保護;低碳技術
當今世界,我們的環境正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比如氣候變暖,空氣和水資源污染,以及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共識,這就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關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需求。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可見,低碳經濟的概念就是由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總體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總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轉貼于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我國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可以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使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全球環境使然,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面對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改善產業結構以及提高低碳技術等逐步提高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力,從而健康快速的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2).
[2]夏光.動員國家力量發展低碳經濟[J].綠葉,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