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總結報告范文
時間:2023-08-11 17:3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技術總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2011年11月承擔該縣級課題以來,本課題組按照課題實施方案,我們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動。現將階段研究的情況報告如下:
1.積極做好課題準備工作
為了更好的開展研究活動,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計劃,并著手進行課題準備。事先我們召開了課題組主要成員會議,對各自的分工做了具體的布置,研討了課題實施方案。
2.扎實進行課題研究工作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重點加強了對以下內容的研究和探討:
七年級:(1)探索兩直線的位置關系。
(2)利用幾何畫板探究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有關知識及其應用。
(3)利用幾何畫板學習三角形有關概念,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
八年級:(1)利用幾何畫板的畫圖功能畫反比例函數的圖像。
(2)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功能探索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
(3)利用幾何畫板學習三角形的重心。
(4)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分式方程的應用-行程問題的教學。
九年級:(1)探索二次函數的性質。
1)畫二次函數y=ax2的圖像,通過系數a的變化總結二次函數圖像-拋物線開口大小的變化規律。
2) 利用幾何畫板的作圖功能及動態效果讓學生比較y=ax2與y=a(x- h)2及y=ax2與y=ax2+k的變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平移規律。
3)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
(2)探究相似三角形和位似。
1)利用幾何畫板演示三角形中一條直線的平移的動態過程,歸納相似三角形的幾種基本圖形,進而總結相似三角形的推理方法。
2)利用幾何畫板研究幾何中的動點問題。
3)利用幾何畫板探索位似的性質。
3.取得的成績
通過一年來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課題組成員積極進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王時玲、和錫超、貫琦睜、潘洪慶的論文都在縣級論文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有機、有效整合在學生信息素養、自主學習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等諸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其直接作用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反思與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向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趨勢邁進。信息時代數學教學具有兩重性,兼具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實驗數學的屬性。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實驗數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促進了數學形態向學生可接受的教育形態發展。
《初中數學教學策略》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應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我們參與新課程下信息技術有效促進數學教學的研究。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與老師的合作、探究和反思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他們積極的思維。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變為學習工具,不斷地進行反思,力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科學性、有效性。
由于我們南橋鎮地處蘇魯交界處,外出打工的很普遍,留守兒童多,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自治能力較差,管理起來十分困難,工作難度增大。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大不利因素。
5.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
新教學策略強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通過教學研究,整理新課程初中教材中所有與信息技術整合點,配置整合教學建議、課件和典型課例,寫教學體會和教學論文。
篇2
單位領導的述職報告會在富麗堂皇的報告廳舉行。領導歷數了自己一年來的業績,把單位的形勢概括為八個字:“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當然最后,領導也忘不了談談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缺點之一:有時候為了工作,對下屬要求過為嚴格,工作方法不夠和風細雨;
缺點之二:整天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先進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新技術的學習;
缺點之三:一年來為大局操勞太多,在某些具體事務上沒有事必親躬……”我在下面聽著,心里嘀咕:咳!這哪里是什么缺點?分明都是優點和長處嘛,工作總結《醫院年終總結范本》。嚴格要求下屬說明領導雷厲風行,沒掌握網絡技術,說明領導上班時間沒有QQ,沒有事必親躬正是運籌帷幄的體現......這樣的領導,連缺點都這么閃光,我等群眾怎能不一百個滿意、一千個放心呢?
普通員工的年終總結,篇幅沒有領導的長,成績沒有領導的多,缺點也沒有領導的有創意。但是在格式上卻跟領導的述職報告沒什么兩樣。先談思想認識,再談工作成績,最后說說缺點和不足。百分之八十的總結都是這樣寫的:“本人思想認識端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經常加班加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工作中取得了以下成績:……。
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只注意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為領導分憂不夠,對同事幫助不足。”看到這樣的總結報告,領導還有什么可說的?只有大筆一揮,在總結上批示:“望再接再厲,更上層樓!”
員工的思想究竟端正不端正?靠現在的科學手段,還測試不出來,只能聽任他自己說吧。日常工作大家倒是有目共睹,但一個事實,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一個人業務能力差,別人一個小時能干完的活,他吭哧吭哧一天還干不完,實際上是“效率低下”,但也可以總結成“勤勤懇懇”。所謂“經常加班加點”
篇3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中學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中學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識的實用性。中學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中學物理知識。中學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注重中學物理史教學。中學物理發展史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中學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中學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中學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中學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中學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中學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⑵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⑶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積極組織開展中學物理課外活動中學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趣味外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中學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科技小制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中學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中學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中學物理知識的應用。
5、組織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物理知識的延伸,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識,結合實際去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學習“水能風能的利用”后,可調查當地能源使用情況、環境污染情況,并提出改進意見,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調查噪聲污染、熱機的使用、農村用電等情況。
篇4
關鍵詞:物理教學;問題意識;策略
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呢?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和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 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 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所以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焦慮的情緒,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疑問能夠得到表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去和同學進行交流,把遇到的困惑向教師提出來。因為學生的知識能力不同,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也有很大的區別,教師不管學生提出怎么樣的問題,都要認真去聆聽學生的問題后給予回答,并且給予鼓勵。讓學生在課堂中敢問,使學生體會到課堂教學中,向老師提出問題是愉快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肯定。
二、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三、注重物理史教學
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四、加強實驗教學
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⑴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
⑵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五、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
學生的學習不能一味地依賴教師的教,“提出問題”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的單向性,因為教師只能起旁敲側擊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因果法:觀察到一個物理現象時,就要開動腦筋問一問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感應圈能輸出上萬伏的電壓,而其輸入電壓卻只有十幾伏,為什么它能產生如此高的電壓呢?
(2)類比法:比較同一物理規律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不同概念,不同規律之間的異同;比較某一瞬間前后情況的變化;比較互相矛盾的解釋、說法和理論;比較新事物和舊理論之間的矛盾和類似現象之間的異同,從中發現問題。例如,惠更斯曾對光和聲這兩類現象進行比較,發現他們具有一系列相同的屬性:直線傳播、反射和干涉等。而聲是一種波動,由此,惠更斯提出“光波”這一概念能否成立的問題。
(3)擴大法:從特殊情況或現象中總結出的規律,推廣到更大范圍或一般情況還能成立嗎?這規律是具有普遍性還是只適合于某些特殊情況?怎樣改動才可以應用到另外的情況。
篇5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創新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使學生獲取最基本的物理知識和技能。
1、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學史教學
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加強實驗教學
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⑵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設計─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⑶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趣味外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科技小制作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5、組織社會調查活動
篇6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學
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加強實驗教學
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⑵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⑶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趣味活動中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科技小制作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5、組織社會調查活動
篇7
【關鍵詞】物理教學 科技意識 培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呢?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學。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⑵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⑶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趣味物理實驗。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活動。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科技小制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篇8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學。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1)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2)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一實驗一觀察記錄一分析討論一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一討論方案―選擇方案一實驗驗證一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趣味活動。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科技小制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篇9
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科技意識在物理教學中萌發呢?
首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果加強科技意識教育能夠從課堂教學環節做起,就能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促進學生科技意識的萌發。
一、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學習與探究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切入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與規律,如采用討論、辯論、小組合作活動、游戲、參觀、調查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和技術的興趣,讓他們感覺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要力爭從“趣”“異”“疑”三個角度突破。所謂“趣”是指創設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從而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異”是指創設的生活化情境與學生原有認識的事物表面現象產生差異。這樣可以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驅動力。“疑”就是指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使學生思維中出現疑點。如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創設對比的問題情景,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興趣。
二、讓學生沐浴在物理歷史的河流
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的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介紹,可使學生更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三、加強教學的實踐性
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改變學生觀。課堂演示實驗教學中,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和參與機會。
(二)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四)積極輔以組織和開展物理課外活動。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在趣味外活動中樹立科技意識。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他們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實驗。通過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為學生奠定閱讀科普讀物的習慣和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3.在課外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對于科技小制作,可以根據學校的實情,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平行光源、針孔照相機、潛望鏡、量筒和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在舉辦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根據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篇10
【關鍵詞】癃閉舒膠囊;不癥;副作用
不的原因較多,其中藥物性因素,如抗交感神經治療高血壓病藥物(胍乙啶)、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不較常見[1],而用于治療前列腺疾病的LBS引起的不則少有報道。我們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32例服用LBS后出現不,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32例男性患者,年齡20~60歲,服用LBS前功能良好,無不病史,其中慢性前列腺炎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并慢性前列腺炎14例;口服LBS,每日2次,每次3粒,服藥2周內出現不20例,3周內出現不7例,超過3周出現不5例。停藥1周后恢復10例,停藥2周后恢復13例,停藥3周后才恢復9例。無停藥4周后未恢復的病例。
2討論
不是指在過程中,能夠正常堅硬,但在出現時,不能或不能在女性陰道精,達不到,在一段時間后,就慢慢變軟下來而恢復正常。是時間超過45分鐘仍不,感到身體疲勞的障礙。不分為原發性不和繼發性不兩種,原發性不是指的從未能在陰道精;若過去有,而現在喪失在陰道精的能力,則為繼發性不。LBS是純中藥制劑,由補骨脂、山慈菇、海金砂、金錢草、琥珀等天然藥物組成,具有溫腎化氣、利水通淋、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等功能,其中補骨脂為主藥辛溫入投腎經,《本草經疏》謂“能暖水臟,陰中生陽,壯火益土之要藥也”,配以諸藥標本兼顧、寒熱并用、補水留邪、攻不傷正,臨床研究證明癃閉舒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治療有效安全[2]。而劉沈林等觀察到服用癃閉舒膠囊6周后,2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丙谷轉氨酶(ALT)中位數值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7);ALT治療前正常,治療后轉異常者占7.80%(17/218),其中3例發生嚴重肝功能損害(ALT>200IU/L) [3]。因此中藥LBS也有副作用。本組觀察到32例男性患者口服LBS后出現了繼發性不,停藥1~4周后均恢復功能,因此LBS引起的繼發性不屬一過性的,對患者的健康、生育影響并不大。LBS引起繼發性不的原因及機制未明,尚有待進一步觀察探索,可能是LBS抑制前列腺液分泌的同時抑制了精囊液的分泌,導致某些人的量迅速明顯減少而誘發不,停藥后精囊液的分泌的抑制消除,分泌增加,恢復。
參考文獻
1 郭應祿,胡禮泉主編.男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