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標準農田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客運專線新建工程標準農田占補方案要求,縣人民政府決定用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劃補至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工程征占的標準農田。
市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位于東經119°53′54″,北緯29°38′16″,地處低丘,坡度為4°,土壤為泥砂田;是年立項開展建設(金土資整理[]03號)的土地整理項目,于年通過市農業局專家組質量評價,定級為二等三級標準農田,經省農業廳、國土資源廳復驗(浙土資標驗字【】023號)確認,列入縣標準農田儲備庫(項目上圖入庫面積為10.3418公頃)。此次用于劃補至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工程所征占的標準農田面積3.1043公頃,計46.5645畝;涉及質量提升面積為1.4149公頃,計21.2235畝。
該補劃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塊經過土地整理,農田溝、渠、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已大大改善,基本達到了路相連、進得去,兜得轉,渠相通、灌得進、排得出,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當前主要種植經濟作物。
二、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質量基本情況及分等定級
按照省政府有關組織開展全省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能力調查工作的部署要求,依據“省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技術規范”,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調查并取土采樣分析,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立地條件、土壤剖面性態、理化性狀等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地表礫石度、剖面構型、容重、水溶性鹽總量生產能力分值均達到了1.0;地貌類型、pH、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和速效鉀生產能力分值較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726,根據地力分等定級綜合地力指數方案可知,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地力為二等三級田。
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塊地處低丘緩坡,土壤類型主要為泥砂田,在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農田耕作層淺而不均。據調查: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耕層17cm,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差距較大。
2、土壤酸化、嚴重缺鉀。據調查: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耕層土壤pH5.2、速效鉀僅為28(mg/kg),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3、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高低懸殊較大,大部分農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偏低,土壤有機質<25(g/kg)、土壤陽離子交換量<15(cmol/kg)。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有差距。
三、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目標、途徑、措施
(一)提升目標
根據我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質量情況,建設期限為四年,擬在年10月1日—年10月1日,通過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采取綜合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措施,地力等級從原來的二等田,整體提升為一等田(土壤有機質總體上達到25g/kg以上,土壤速效鉀達到100mg/kg以上,土壤耕作層達到20cm以上,土壤陽離子代換量大于15cmol∕㎏,土壤pH調至5.5—6.5之間),具有噸糧生產能力。
(二)質量提升基本思路和實現途徑
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為中心,走政府導向性投入與農民投入相結合道路,堅持以農藝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相配套,依靠科技,重點解決制約農田地力的突出問題。增加耕層厚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施用配方肥和商品有機肥,提倡作物秸稈還田等適用、先進的耕地培肥技術措施,全面提升地力。
(三)地力培肥主要措施
1、大力推廣種植冬綠肥。要求項目區內農田冬季全部種植紫云英、黑麥草、三葉草、蠶豌豆等重點綠肥作物。
2、使用商品有機肥。確保每畝每年施用商品有機肥500公斤以上。
3、使用配方肥。項目區內農田全部依據農業部門推薦的配方,使用配方肥,每季作物使用100公斤。
4、機械深耕。對于耕作層淺(土層較厚)的農田實行機械深耕,增加耕層厚度。
5、調節土壤PH。采用施用石灰、鈣鎂磷肥等措施,將項目區內標準農田PH調至5.5—6.5之間。
通過上述方案,預計4年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耕層厚度由原來的17cm增加至20cm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1;土壤pH值由原來的5.2上升到5.5-6.5,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8;陽離子交換量由原來的8.5cmol/kg上升到15cmol/kg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9;土壤速效鉀含量由原來的33mg/kg上升到100mg/kg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9;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21.2g/kg上升到30g/kg,產能力分值達到0.9。即通過上述提升方案,將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由原來的二等三級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726)提升到一等二級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84)。
四、資金投入預算
綜上所述,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補劃標準農田21.22畝,質量提升總經費預算為154768元。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領導體系
為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建立縣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為組長的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地力培肥項目組織領導機構,制定考核和檢查驗收辦法,落實管護職責,確保地力培肥提升實效。
(二)明確資金來源及其管理
建立健全資金和項目管理實施辦法等管理制度。采取檢查、專項審計等措施,加強對項目資金實施監督和管理。
篇2
>>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初探 AutoCAD二次開發技術及其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農用地分等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應用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通過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劃及效益分析 探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淺談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淺談AutoCAD在機械設計中的二次開發與應用 Autocad二次開發在鋼結構深化設計中的應用 AutoCAD二次開發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基于GIS和RIA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施工企業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施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應注意幾個要點 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 淺談吉林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性 芻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 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建議 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 關于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07-25.
[3] SOLIS D M. C# 4.0圖解教程[M]. 蘇 林,朱 曄,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4] 郭朝勇.AutocADR14(中文版)二次開發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 董玉德,趙 韓.CAD二次開發理論與技術[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6] 周興國,蔣宗灼,姚 瑛.高標準農田規劃設計思路與畝投資標準測算[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9(9):39-40.
[7] 吳風化,陳光照,楊久東.土地整理中基于圖形通達性的田間道路規劃設計[J].地理空間信息,2010,8(6):19-21.
[8]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59-62.
篇3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探析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聚焦,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聚焦”這是回良玉副總理“兩個聚焦”的重要論斷,是農業綜合開發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方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是引領現代農業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徑。積極研究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著力打造高標準農田對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種因素組成的復合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通過人工改造,全面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實現土、肥、水、熱、氣、能等多種自然條件綜合平衡,裝備高水平、生產方式先進、管理現代化的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并具有持續保障能力,達到進排水通暢、條田格式化、作業路網網絡化、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現代化的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現代農業核心力的戰略選擇
2.1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民眾福祉和社會穩定。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是決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兩大關鍵因素。目前耕地數量與社會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人口增加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逆轉;三是社會發展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綜合開發抓住耕地質量這一關鍵因素,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穩定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提供良好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2.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農田質量推動農田升級換代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不少地方農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對農田質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護,是在改造中低產田的基礎上,對農田建設的一次升級換代。
2.3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
農田質量不僅是決定作物產量高低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決定著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標準農田,將進一步拉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和市場競爭力,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從而加快項目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3.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
3.1加強領導,協調推進,切實形成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
各級、各部門特別是縣級政府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本部門的工作重點,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扎扎實實抓出成效,形成“領導重視,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集聚和創新,應加大資金投入,發揮規模效應。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農建設資金增加投入力度。對此,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為引導,整合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涉農建設資金,吸引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實行項目大集中、資金大整合,建立項目建設高效運行機制。按照“多元投入、立體開發”的原則和“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資源,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3.2加大宣傳,提高認識,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順利實施
高標準農田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農民的認知程度。目前,農村普遍實行,對土地略微的占用與調整,均涉及到農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發各類占地矛盾。而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打破現有土地格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這也成為高標準農田項目推動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對此,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一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輿論媒體加以宣傳。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和重要意義,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發展前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有利的工作條件。二是加大對示范點的宣傳力度。通過現場觀摩,輿論引導等推廣典型經驗和成效,以示范帶動作用加以宣傳引導,讓群眾看到,經過土地治理,耕地面積可增加6%-10%的巨大潛力,為大家謀福利的長遠利益,并通過土地治理提高自身畝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其在對比中得到啟發,從而逐步轉變認識觀念。讓農民群眾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設中來。
3.3嚴格標準,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實施、高效率推進,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按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建設標準實施,水利、農業、農機、林業、科技等措施整體推進,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真正達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區實施“平整格田化”治理,達到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成方、林成網,基本實現園田化;坡耕地區實施“等高格田化”治理,達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實現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據需要設計建設,橋涵閘站渠配套齊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間道路建設達到順直通暢,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通行要求。全面推進“沃土工程”,加大秸桿還田、稻殼還田的力度,增施有機肥,加強地力建設,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全面實現土地平整條田化,道路相通硬質化,溝渠相連襯砌化,橋涵配套通達化,農田作業機械化,全面彰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高層次、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
3.4制定規劃、規范有序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涉及利益調整的改革,必須有理論作支撐、有制度為約束、按規劃來實施。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能和責任,有序組織實施。一是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依據地方總體規劃和優勢農產品產業規劃,組織有關專家認真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規劃要注重糧食主產區,突出萬畝以上規模糧田,突出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確保規劃合理、設計科學,并以規劃為引領,認真組織實施。二是對確定的項目區進行整體規劃,科學設計。對建設規劃確定的項目區按照綜合、超前、可行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和科學設計。綜合是強調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田渠路橋林等各項工程合理布局,實現布局一體化;超前是設計的項目區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進、適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對每個單項工程認真進行實地勘察、詳細論證、廣納民意、切實做到科學規劃到位,提高項目建設標準。
3.5創新機制、深度開發、放大項目建設效應
一是創新實施主體,大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探索和鼓勵其為項目實施主體,直接申報農發項目,并通過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實施先流轉后開發,這樣既能解決調地難的問題,又可推進規模開發,變低效利用或閑置狀態土地為高產高效土地,發揮土地最大效益,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同時也為二、三產業提供勞動力資源。二是要實行深度開發,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開發與利用并重,實行深度開發,只有逐步實現糧食規模化生產,才能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才能增強發展糧食生產的內在動力。農業綜合開發在項目區完成“硬件”設施建設后,要繼續進行深度開發,安排少量資金,培育和啟動農民用水戶協會、農機合作社、農業技術應用協會、專用糧食品種生產協會等“軟件”組織建設,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統一機耕、統一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施肥和統一機收,提高糧食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
4.結語
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應結合本地實際,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思路,爭取建設一片,成效一片,從而進一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優秀調研報告和論文集.2010.
[2]張鋼軍等.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農業經濟.2010年第3期:35-36.
篇4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
中圖分類號: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謂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漬能降”的高產穩產田。以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核心產區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永久性高標準農田,有利于形成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戰略方針,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 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綜合開況
墾利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縣域呈西南、東北走向,東瀕渤海,西北與利津隔黃河相望,南接東營市東營區東北部與河口區毗鄰。自2004年以來,墾利縣先后有17個國家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其中,中低產田改造項目10個,改造低產田11.5萬畝;產業化項目6個;科技推廣項目1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累計搬動土石方1256萬m3,開挖各類溝渠1743條,長1542km;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11.5萬畝;擴大灌溉面積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5萬畝;新增糧食產量345萬kg,累計完成投資17174萬元,新增產值34515萬元。通過實施的配套溝渠、建筑物、U型襯砌渠道、暗灌排堿、農村生產便道、機耕道整治維修等工程項目,基本實現了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
3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
下面以黃河口鎮北新片1萬畝土地治理項目為例,按照現有建設投資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對項目區進行分別測算。
3.1現有標準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區設計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91.5萬m3;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75座;襯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畝,技術培訓6000人次,營造農田林網植樹6.24萬株。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3萬畝,棉花0.7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100kg/畝,棉花(皮棉)15kg/畝,年可新增產值350萬元,年新增利潤159萬元。
3.2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120萬方;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襯砌渠道15km;暗灌排堿3000畝。改良土地10000畝,修建機耕路12km。技術培訓15000人次,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示范推廣10000畝。營造農田林網植樹15萬株。扶持建設新農村4個。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7萬畝,棉花0.3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250kg/畝,棉花(皮棉)25kg/畝,年可新增產值786萬元,年新增利潤254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使農田完全實現自流灌溉,節水灌溉率達到70%,灌溉率達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間生產路和主干道,達到晴雨通機(車),農業機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農田防護林控制面積達到8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從以上兩種建設的情況對比可知,搞好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能有效地增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農民的收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3方效益共贏,有力地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
4 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幾點思考
(1)建設高標準農田,充分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與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關系最緊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項投入,是通過“藏糧于田”建立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只有將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作為一項既管當前又管長遠的支農政策措施,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切實加強領導,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強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堿力度,推廣治堿先進技術。黃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陸地,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和鹽土。多數土地后備資源土壤呈高鹽性,且地勢低洼,地下水埋較淺,僅在1.8m左右,蒸降比為3.5∶1,土壤次生鹽漬化威脅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斷下降,特別是速效養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漸返鹽退化。探索、引進、推廣先進的治堿先進技術是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成效的重要措施,通過暗灌排堿、盲溝排堿、深溝排堿,測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漸改土治堿,減少土壤含鹽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產田改造成為高標準農田。
(3)推廣節灌技術。節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嚴重虧缺時段或作物需水關鍵期定量補償灌溉農田。結合黃河三角洲實際情況,較適宜采取兩種模式:一是灌區模式,即通過興建高標準的節水改造工程,襯砌農田的干、支、斗、農四級渠系。其二是管灌模式,即在管灌區修建地埋管道引水系統,建設高標準管灌節水農田。
篇5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對策;四川南江
中圖分類號 S28;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228-02
南江縣位于四川東北邊緣,毗鄰陜西省漢中市和廣元市旺蒼縣,距成都463 km、西安432 km、重慶520 km。全縣轄48個鄉鎮、522個村、86個社區,幅員面積3 383 km2,總人口70.36萬人,現有耕地2.82萬hm2,其中水田1.7萬hm2,旱地1.12萬hm2。全縣耕地分為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黃棕壤和石灰(巖)土等6個土類,大部分土壤富鉀、缺磷、氮不足。面積最大的土類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類,占27.9%。近幾年來,南江縣以“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新增農資綜合補貼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性、示范性和引導性,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豐富和諧新農村內涵,為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了新路子[1-2]。
1 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
1.1 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
中央財政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集中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項目建設有特色。2010年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930.67 hm2,在長赤鎮和紅光鄉9個村具體實施。新建、整治田間灌排渠系62.542 km、排濕渠1.65 km,新建配套建筑物2 235處,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處;田(土)型調整:田型調整415.4 hm2,修筑田(地)埂3 750 m,培肥地力303.07 hm2。
1.2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
南江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成效明顯。2008―2012年在南江縣下兩、八廟、正直、大河等18個鄉鎮實施,建設基本口糧田3 240 hm2,其中坡改梯733.33 hm2,改土培肥753.33 hm2,改造中低產田1 753.33 hm2。新建和維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糞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溝渠87.85 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間作業道26.93 km,整治機耕道18.86 km。通過項目建設,實現了能排、能灌,擴大防澇面積,增加保灌面積,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實現旱、澇保收;同時,通過實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推廣項目、稻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促進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培肥地力,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地”的戰略性轉變。
1.3 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質量高。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2010―2013年田間工程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在長赤鎮的建華村、清泉村和元潭鄉的字庫、九泉、石寨村等19個村實施,建設高標準糧田1 333.33 hm2,新建及整治田間灌渠系24 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間耕作道3.75 km,整治機耕道5 km,土地平整166.67 hm2,地力建設1 000 hm2。按時、按質、按量高標準的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據統計,南江縣2007―2013年在長赤鎮、南江鎮、沙河鎮、正直鎮、東榆鎮、紅光鄉、紅四鄉等逾20個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共建設高標準農田5 573.33 hm2,其中坡改梯1 506.67 hm2,改土培肥10 240 hm2,改造中低產田5 186.67 hm2。新建蓄水池530口,開挖、疏浚渠道852.4 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 028.15 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間耕作路110.2 km,整治機耕道113.86 km。建設內容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設、田(土)型調整、梯田埂建設、農田耕作道、機耕道的整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耕農藝等配套設施建設。通過項目實施,使項目區灌溉保證率達到95%,將原來的旱田、“望天田”變為能排能灌的高產穩產農田,大大提高糧食基礎能力,促進了農業發展。該項目可使項目區農戶中低產田土比例由80.95%降為18.6%。項目區年糧食基礎能力由現在的10.5 t/hm2提高至12.225 t/hm2,年平均增產1 725 kg/hm2,年新增糧食基礎生產能力6 605.4 t。
2 抓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措施
2.1 強化“三大保障”,高規格推進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措施落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工作,將其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會議精神、為農民辦實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惠農措施來抓。政府要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縣農業局局長、財政局局長為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狠抓任務、資金、人員、技術“四落實”。縣農業局成立了技術專家組、外業下鄉督查組等工作機構,土肥站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及日常工作,從而做到領導、技術、人員、后勤保障“四到位”;各項目鄉鎮也要建立相應機構,做到項目實施黨政重視、部門齊抓共管,確保項目實施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資金保障。堅持“政府補助、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和“性質不變、渠道不亂、配套使用、各交各的賬,各記各的功”的原則,按照各資金來源部門對項目實施的具體要求,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三是科技保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業局要抽調專業人員分片蹲點作業,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開展與農科院校合作,集成應用耕地保育技術、耕地污染防治技術和配方施肥技術,挖掘增產潛力[3]。
2.2 堅持“三大原則”,高起點編制規劃
一是因地制宜、整體規劃的原則。實施項目中,要嚴格實行項目業主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強對工程質量、進度的監管。把建設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規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作為規劃設計工程著眼點,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高規格利用、高效益運行”的原則,堅持集中成片、規模開發、整體推進的改造開發策略,切實搞好項目規劃設計。二是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原則。要深入到項目鄉鎮實地踏勘,對項目規劃設計進行現場初驗,做到規劃設計標準一致、項目實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個標準進行工程建設,無論是丘陵盆周山區還是平地,無論是改田還是改土,工程標準設計要高、質量要好;田型調整要規范,農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學合理,經濟實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觀,按溝渠的功能深度達標[4];修建的橋、涵、閘、池、農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設施,做到數量足、質量高、設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臺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溝、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齊全,達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術標準。三是重點突出、產業優先的原則。按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要求實施,結合項目重點抓好建設村的銀花、茶葉等南江特色產業發展。
2.3 突出“三大重點”,高標準組織實施
一是明確工程任務,加快項目實施。縣農業局、財政局領導要隨時督查工程質量和進度。實施嚴格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任務明確,分解到人,實行外業下鄉人員包片負責,隨時進行項目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加強技術指導。做好每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等工作。各項目鄉鎮、村社積極配合,按照下達的項目計劃,嚴格按照設計施工,分工序檢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時完成工程。二是加強項目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堅持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各施工企業、監理單位和項目業主要明確職責,加強項目監管,嚴格按照省農業廳制定的《建設1 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規劃綱要(2011―2015年)》和《四川省糧田建設標準》等相關技術標準進行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始終要求把質量放在首位,嚴格基本建設程序。項目業主對施工企業的質量和進度要進行定期督查;監理單位要隨時監督施工企業的施工質量;對各項目鄉鎮的項目實施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對進度慢、建設質量不合格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實行公開曝光;實行“倒計時”制度,對項目實施單位實行一月一匯報,確保按期按質完成項目實施計劃。三是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后勤保障。在資金管理使用上,要嚴格按照財政部、農業部《項目試點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行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并建立和落實工作責任制,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檢查,自覺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確保項目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南江縣中低產田土面積大,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項目投入力度不大,導致中低產田土比重大,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一遇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較大威脅。二是部分鄉鎮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組織領導措施不夠得力;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建設項目時消極應付。三是按照產業化的思路來規劃和組織實施項目的力度不夠,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效益的發揮。四是項目建設與質量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工程建設、輕工程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五是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砂石、水泥、肥料等物資價格上漲,項目實施單位造價增高,資金嚴重不足,導致項目實施達不到預期的質量和效果[5-6]。
4 實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對策
一是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任務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區縣,交通極為不便,環境較差,地方財力相當緊張,工作經費支出相對較大,在項目概算中,參照當地、當時材料價格適當調高單價,同時增加工作經費比例,以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二是繼續加大國家、省市農業主管部門對盆周山區縣農業立項,特別是在基本口糧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統籌規劃,捆綁資金、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集中資金、有序實施,確保建設質量,發揮資金的規模效益,推動土地改造、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工程建后管護。要創新機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管護辦法和措施,把建后管護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定期對建后工程追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此外,建立獎懲機制,將工程管護工作納入考核目標,確保建后管護工作落實[7]。
5 結語
總之,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作在省、市農業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在盆周山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應當按照省、市主管部門的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思路,創新機制,探索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子,從而加快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生產安全,為實現盆周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6 參考文獻
[1] 董艷瑋.東港市椅圈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綜合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247,249.
[2] 吳行一,陳軍,曹承富,等.建設高標準農田任重道遠――旱災之后的思考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09(22):452-455.
[3] 齊西文,許芳艷,季志云,等.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促進團場經濟和生態建設快速發展[J].新疆農墾科技,2013(1):63-64.
[4] 田棟.甘谷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0):83,138-139.
[5] 趙琦,陳曙光,葉新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18-21.
篇6
1、2012年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全面完工已通過市級驗收組驗收并取得市驗收組一致好評。2012年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項目完成情況:
1、2012年度土地治理項目財政資金總投資18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20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480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60萬元,區財政配套資金60萬元。
2、2012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
a鎮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栽種防護林1.25萬株,推廣頻振式殺蟲燈400臺。
b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0.38萬畝,推廣頻振式殺蟲燈400臺。
3、2012年度支持少數民族鄉建設工程項目:改造中低產田0.16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800畝,新建水陂1座,電灌站2座。
4、2012年度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
a、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700萬株高產嫁接油茶容器育苗新建項目》,財政資金總投資1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0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40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5萬元,區財政配套資金5萬元。
b、市蘑菇開發有限公司《1200萬袋茶樹菇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新建項目》,財政資金總投資7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5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20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2.5萬元,區財政配套資金2.5萬元。
2、2012年度成功爭取到1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及支持少數民族鄉建設工程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189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35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432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54萬元,區財政配套資金54萬元。2產業化經營貸款貼息項目中央財政資金28萬元。
3、201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及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過省級評審并獲得通過。
二、下步工作思路:
1、做好迎接國家、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驗收準備工作。
2、認真做好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的測量、設計工作,按時完成“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報告。
3、對2012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及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中的渠道襯砌及配套建筑物工程項目進行招投標、施工。
4、提前實施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的土方工程。
5、實施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中的新建水陂、電灌站及倒虹吸等水利措施工程項目。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篇7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
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要把當前冬作物田間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及相關項目管理工作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中心工作來抓,切實加強對冬管、冬建等工作的領導。要建立工作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要盡快組織農技人員對當地不同作物的苗情長勢認真調查研究,制訂相應措施,拿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意見,充分發動群眾,早管細管,促進越冬作物壯苗越冬。要高度重視整合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項目管理工作。
二、切實搞好越冬作物防寒防凍工作
(一)油菜
油菜要及時中耕鋤草,培土護蔸,這樣可提高土壤及作物根部溫度;要增施有機肥,在打凍前,每畝施用豬牛欄糞10—20擔,既可增加土溫,又能增加油菜的抗寒性。
(二)越冬作物
越冬作物(油菜、紅花草、冬種蔬菜等)都要及時清理“三溝”,做到溝溝相通,及時排出漬水。
(三)大棚蔬菜
加強大棚蔬菜管理,指導菜農做好增光、保溫、除濕害、防病蟲為主的大棚管理工作,特別要做好大風降溫前后要加固薄膜,做好防風保溫工作,冷凍天要用草簾覆蓋,下雪后,要及時清理膜上積雪,確保越冬蔬菜安全生產。
(四)柑橘
1、樹蔸培土。成年樹要培土20cm,幼樹培土30cm。
2、主干刷白。刷白劑配置用生石灰30公斤,硫磺粉2—3公斤,食鹽與面粉0.5公斤,少許植物油,加水100公斤調制而成。
3、熏煙防重霜凍。結合氣象預報,當得知氣溫至-3—-5℃以上,就要在桔園內放煙,以防重霜凍。每畝4—5堆,用可燃的枯枝葉、谷殼、鋸末點火放煙。
4、對幼齡桔樹覆蓋稻草或農膜保溫。
三、加強整合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目前,全市整合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市里已成立機構,下發了《市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指導意見》,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和工作檢查,今年要在及時報告工作,統一檢查驗收上下功夫,明年要在“五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資金、統一驗收)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四、強化有關項目的管理工作
全市農業部門現代農業標準糧田工作,縣2010年項目要抓緊驗收,2011年項目要抓緊招標,及時開展工程建設。種糧大戶田間工程2010年項目要抓緊掃尾、驗收工作,2011年項目(樂平市)要抓緊招標及工程施工。各項目要加強工程監理,確保工程進度及工程質量。涉農其它部門的農田建設項目,要以市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身份,參與項目管理。
五、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與工作督查
要利用冬閑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要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冬季農業生產過程中顯現的突出問題。加強冷凍災害信息報送工作,做到有災及時上報。對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及相關項目要加強項目督查,以切實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率。
篇8
為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大力提升我縣農田水利建設水平,推動全縣農村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現就“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將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依托全縣現代水網建設,對山水田林路、干支斗農毛進行集中徹底治理,建設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集成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力爭到年,全縣建成有灌溉設施、有水源依托的農田33.64萬畝。
二、工作要求
(一)統一規劃布局。按照注重實效原則,以水源為依托,以萬畝灌區為單元,根據水源、種植作物、產業結構等實際,科學規劃布局,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統籌規劃、集中建設、規模治理,做到全縣一次性整體規劃,按照工程化(小灌區一治一灌區,大灌區一治一條渠系)或區域化(一治一鎮村,盡可能保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劃分的原則,將每一個灌區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分步驟、分部門具體實施。
(二)統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農田水利的項目必須經過專業的水資源論證,根據我縣水資源分布情況,對當地水和外調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資源統籌考慮,依據灌溉定額對不同灌區供水需求進行統一安排,保證每一處灌區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統一技術標準。各類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都要依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節水模式進行規劃建設,著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統一稽查驗收。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和行業項目管理要求,對不同渠道投資的灌排工程進行統一稽查和驗收,確保工程整體效益發揮。
(五)統一管理體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單位統一管理,田間小微型工程通過明晰產權統一交由用水戶協會管理,水管單位與用水戶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協調。
(六)統一調度運行。不同類型項目區建成后,依據工程體系狀況,由水管單位進行一體化運行調度,確保發揮灌區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和分管縣長任副組長,水務、發改、財政、農業、國土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增加財政投入。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水利建設基金籌集使用管理,運用市場化融資手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要強化資金統籌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充分整合農村涉及農田水利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推進。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勵機制,落實獎補政策,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后補、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等方式,調動基層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作用。
(三)落實水利工程管護主體。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竣工后,根據受益主體,確定工程管理主體。屬于單個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級管理;屬于多村受益或者單個鎮(街道辦事處)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鎮(街道辦事處)管理;屬于多個鎮(街道辦事處)受益的水利工程,由縣水務部門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則,根據工程性質和行政區劃分區分段,由各鎮(街道辦事處)成立專職管護組織進行管護,縣水務部門對管護情況進行監管。
篇9
“政府的農田水利政策就是好,修建的水井好用得很,水電配套,幾畝的麥子,我一個人一上午就澆完了。”指著前面的麥田,宋老漢高興地說,你看,前面都是我們村的地,沒隔多遠就有一口水井。
宋老漢所指的水井,就是2012年原陽縣實施建設的高標準農田水利項目。一晃兩年過去了,這些水井完好如初,它們為村里幾千畝莊稼豐產增收,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清澈的水源。
“由于2012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科學,建設標準高,國務院副總理、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副省長王鐵、新鄉市委書記李慶貴等領導多次到原陽縣調研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說起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的成就,原陽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陳創一臉興奮。
農田水利下的農業潛力
平坦筆直的馬路通往田間,縱橫交錯的水渠里河水流淌,一望無垠的黃色麥浪隨風波動。2013年5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來原陽縣師寨鎮考察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的情景,陳創記憶猶新,高興地指出:“今年夏糧有望繼續實現增產,但是也要預計到各種不確定因素,不能盲目樂觀。”
“如今,師寨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已經完工,部分項目正按照需求進行一些必要的升級改造。”陳創告訴記者,除了師寨鎮,位于福寧集鄉的農田綜合開發項目也竣工了。
福寧集鄉位于原陽縣北部,與引黃灌溉的師寨鎮相比,這里灌溉主要依靠井水。為了一睹福寧集鄉農田水利建設的面貌,記者驅車前往。從原陽縣城北行不遠,寬闊的馬路兩旁便出現了連片成方的麥田。繼續前行大約兩公里,就到了“原陽縣2013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與師寨鎮“原陽縣2012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區”相比,這里的田間道路一樣寬闊筆直,不同的是,一個個點綴在田間的水井,取代了縱橫的水渠。
一位正在田間干活的村民對這里的農田水利建設贊不絕口:“政府的這個項目真是太好了,以后,我們這里再也不用為澆地發愁了。”他一邊說一邊走到水井旁為記者演示了起來:“你看,這個小鐵門里就是電源,只要打開這里的電源開關,水就從井里出來了,然后順著地下管道流到田間,方便得很。”
目前,原陽縣針對農業發展潛力和制約瓶頸,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分時段、分梯次的立體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探索出了符合原陽特色的土地治理和項目開發新模式。“我們在鞏固提升2012年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抓好2013年3萬畝土地治理及上級獎勵資金的1萬畝土地治理項目,規劃好2014年土地治理項目,謀劃好今后灘區30萬畝的土地治理項目,把原陽打造成真正的糧食核心區。”陳創說。
完善農田水利,助推糧食增收
原陽縣是1988年全國首批立項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縣份之一,2008年又進入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行列。20多年來,原陽縣累計投入資金1.85億元,在全縣14個鄉(鎮)、184個行政村對54萬畝中低產田進行了改造。
“在農業綜合開發初期,原陽農田水利設施狀況極差,橋涵閘多數裂縫塌陷,灌渠渠首淤,排渠渠尾堵,年年不是‘腦梗塞’就是‘腸梗阻’;農業綜合開發后,原陽的節水灌溉和除澇工程措施實現了全覆蓋,現在的狀況是灌渠硬化排渠通,田間道路寬又平,新修的橋涵閘結實耐用,對口抽變成機電井。”對原陽農田水利的變化,陳創興奮地介紹說。
特別是2008年原陽縣進入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以后,按“一年一塊、三年一片、五年一線”的原則堅持連片規模開發,項目區從沿黃河大堤背河洼地一線,逐步向東延伸拓展。據統計,近6年來,原陽縣共連片改造治理中低產田11.2萬畝,其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4萬畝,總投資1億多元。
“在2011年和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我們將水利措施、農業措施、林業措施、科技措施綜合運用,使得諸多生產要素在組合方式上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有利于現代農業生產。”陳創說。
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24年來,原陽共增產糧食9663萬公斤。實踐證明,每改造一畝中低產田,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50公斤;每建設一畝高標準農田,可增加糧食產能210公斤。現在,原陽小麥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玉米、水稻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
獨特的文化符號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原陽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深入人心,諸如“集中投入,規模開發”“田、水、路、林綜合治理”“按項目管理資金,資金跟著項目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等目標口號,已經成為了原陽農業綜合開發獨特的文化符號。
最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原陽縣總結摸索出了一套頗具特色的成功管理辦法。
堅持公開透明、陽光作業是保證農業綜合開發質量與成功的關鍵,所以,從申報立項、實地考察到專家論證、集中評審,直至終端查詢,原陽縣都力求公開透明。此外,原陽縣還特別制定了競爭立項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工程物資招投標制度、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制度等,確保項目建設在嚴格監督之下進行。
篇10
2017年,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主要傾向:一是保護耕地地力,向適度規模經營傾斜;二是向具體產業傾斜;三是向發揮帶動作用的經營主體傾斜。
2017農業惠農政策類型有:一是優惠類政策。
(1)稅收優惠: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
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產品,可按13 %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
(2)用水用電優惠:
規模化生豬、蔬菜等生產的用水、用電與農業同r;
電力部門對糧食烘干機械用電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從低執行的政策。
二是補貼類政策。
國家給予農村合作社的補貼政策有土地流轉補貼、貸款補貼、購農機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農業保險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退耕還林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等。具體項目的申報還要根據各省市的具體情況有些不同。全國很多地區對合作社土地流轉有補貼,比如浙江新昌縣對流轉土地種植水稻1.33 hm2(蔬菜2 hm2、其他3.33 hm2)以上給予經營業主和流出戶一次性獎勵每公頃2 250元。
根據財政部去年年中的《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規定,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支持力度。要求在試點階段,主要選擇高標準農田建設年度項目區域范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扶持,對個別流轉耕地面積較大的,也可以在項目區域范圍以外單獨立項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報主體成立時間和單個項目治理面積等“門檻”,簡化項目申報程序;探索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扶持方式;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照誰申報、誰實施、誰管護的原則,將項目建設和管護權一并移交;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財政資金除用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外,還可對育秧設施、糧食晾曬烘干設備、倉儲物流、農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進行適當補助。繼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形成資產交由農民合作社特別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有和管護試點,擴大試點范圍,跟蹤試點成效,及時總結經驗。建立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管護一體化的新機制,保證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鼓勵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貸款、融資擔保等方式獲取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對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貸款,中央財政予以貼息。拓寬融資渠道,除政策性銀行外,把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也納入貼息范圍。允許采取銀行貸款、財政補助、自籌資金“三位一體”、貸補結合方式,吸引金融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加快建設進度。
三是涉農項目扶持類政策。
另外,在專項扶持類方面,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有扶持。國家農發辦在《關于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試點的意見》規定,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單個項目申報實施面積,原則上農民合作社試點項目平原地區不低于33.33 hm2、丘陵山區不低于20 hm2,對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每公頃土地財政資金補助不超過22 500元。
在產業化項目的扶持方面,國家農發辦68號文件對項目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2016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原則上要符合《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2016-2018年)》,主要包括: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項目;糧油、果蔬、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包括財政補助項目和貸款貼息項目。財政補助資金使用范圍依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60號)有關規定執行。鼓勵各地采取“先建后補”的管理方式。
但是,對申報項目的合作社也設立了相應門檻:要求具有法人資格,具有良好的誠信記錄,具備相應的項目建設和經營管理能力,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關規定,產權明晰,章程規范,運行機制合理,持續經營一年以上,財務管理比較規范,示范帶動作用強。
農業部等7部委決定,對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的涉農項目,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申報范圍。涉農項目扶持類政策的扶持資金力度大,覆蓋范圍相對較小,需要在項目通知后申報爭取。我國專項扶持里涉農項目比較多,比如: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貼息項目,要求單筆貸款不低于100萬,不高于6 000萬。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土地治理項目,扶持資金80萬-160萬。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集中供氣等沼氣工程項目,扶持資金20萬-80萬。“菜籃子”產品生產扶持項目,扶持資金100萬左右。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補助項目、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扶持資金龍頭企業100萬-300萬,合作社50萬-150萬。
四是農產品流通政策。